2021 #破圈#美通社媒體趨勢云沙龍,歡迎報名參加!
傳媒行業在過去一年面臨各種挑戰,但同時加速了科技創新及跨行業,跨平臺,跨內容,跨渠道的融合。不僅媒體自身,媒體與企業之間也出現了更多的融合:隨著疫情下引起大眾新的互聯網使用習慣,媒體更需要新元素來打造可視化和交互性強的報道;此外,媒體堅持謹慎報道,為受眾提供及時、準確、客觀的信息。
那么,企業傳播與媒體如何探索合作機會,制作更有價值的內容?我們認為#破圈#是媒體和企業傳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成就了各個領域的很多合作共贏案例。
每年美通社都會在年初舉行一場媒體趨勢沙龍活動,邀請媒體合作伙伴和記者朋友來到現場共同交流和分享。1月29日(周五)13:30—15:30我們榮幸邀請到國內頂級商業媒體的總編們,和大家在線上共同探討破圈、內容價值評判標準和企業傳播建議。
2021年1月29日(周五)13:30—15:30
我們提前采訪兩位媒體嘉賓,為你呈上他們對于話題的部分精彩觀點:
破圈/企業傳播建議
很多媒體都在2020年加大視頻化、直播化及其他帶有溫度的內容輸出。鈦媒體內容副總裁兼執行總編輯楊瑨表示:“這一年,我們都在探索‘破圈’。我們把一些會議室直接改成直播間,鼓勵記者和編輯走到前臺、從報道者成為分享者。”
媒體也期待與企業攜手打造深度的內容,讓同行借鑒及也給投資者帶來思考。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輯劉林鵬透露:“我們所期待的新聞素材包括,企業在技術上真正的突破、企業對行業前景的真知灼見、對自身未來戰略的深度思考。我們堅持專業化道路,融合‘專業+深度+故事+傳播’的報道理念,以嚴謹的態度發出客觀的聲音,讓輿論場更平衡和理性。”
內容價值評判標準
部分媒體主張“不為流量論”,不僅關注流量也從不同維度評估內容的價值,如行業影響力及更多合作機會。鈦媒體內容副總裁兼執行總編輯楊瑨回顧在2020年所做的AI技術如何輔助農業種植的報道,通過現場視頻拍攝及采訪專家,引起行業和資本市場的關注。她表示:“雖然農業應用不吸引很多流量,但這種報告內容和方式比較獨家,為鈦媒體和企業推動行業上下游的溝通和關注。這也是我們推優稿件之一,引導團隊未來內容在什么方向使勁。”
趙莎 (主持人)
美通社 媒體業務總監
負責美通社全媒體拓展、媒體關系和媒體合作。擁有13 年資深媒體/ 公關從業者經歷,加入美通社8 年曾服務于數家跨國企業及媒體,負責內容、市場與品牌公關等相關工作;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學位,同時為多家企業傳播顧問。
楊瑨
鈦媒體內容合伙人&執行總編輯
擁有超十年媒體及內容社區從業經驗。2012年加入鈦媒體創始團隊,搭建編輯團隊并制定內容編輯方針。現任執行總編輯。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碩士。曾任職中國醫藥集團下屬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負責項目管理,2009年參與創辦創新設計領域 FACE 雜志。《新視線》、新華社國際先驅導報等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編著有圖書《呆伯特職場定律》。
劉林鵬
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輯
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碩士畢業后,一直從事財經媒體工作,擁有10余年一線財經新聞采寫報道經驗,深耕重大公司調查。目前主要負責上市公司,跨國企業,影視文創等領域重大新聞報道的策劃和指揮以及優質內容產品的創新構建,同時負責統籌每經視頻產品體系的創新與發展。
李洋
36Kr 首席內容官
擁有10年以上傳統媒體內容創作及團隊管理經驗。2007年參與《第一財經周刊》創辦,2014年開始擔任《第一財經周刊》總編輯,該雜志是中國最主流、發行量最高的商業新聞雜志之一。2016年8月底,加入36氪擔任總編輯,幫助其從一家創投媒體升級為目前中國具有影響力的新經濟服務平臺,并協助公司于2019年11月成功登陸納斯達克。
趙嘉
第一財經編委,《第一財經》YiMagazine總編輯
曾先后在《環球企業家》雜志,《財經》雜志任職,有十余年財經媒體從業經驗,對中國商業發展有長期觀察和思考,同時擔任中國期刊協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第四屆上海期刊協會常務理事。
徐偉
豹變聯合創始人、總編輯
曾供職鳳凰衛視、新京報,歷任AI財經社內容總監、市界創始人兼主編。
郭宏超
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經觀傳媒副總裁
碼上報名
掃描上方二維碼報或點擊報名此次線上活動,活動入口將以郵件形式發送至您的郵箱,敬請留意。
原創文章,作者:美通說傳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yaoyaoyao666.com/blog/archives/2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