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踏入社會之前,面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職業決策。如何選擇職業,選擇何類型職業,如何才能保證自我的個性特征與所選職業之間的高度匹配,都是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應分析與思考的問題。
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畢業生的擇業意識、擇業觀念、擇業標準及在擇業中所呈現出的矛盾等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如下特點:
1.超前的擇業意識
大學生的擇業意識隨著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就業市場化的發展,越來越強烈。具體表現在:
首先,從“等待分配”變成“主動出擊””。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大學生擺脫了被動依靠、消極等待的思想,樹立競爭擇業的觀念,并主動出擊,提早準備,勇敢地走向就業市場,積極主動地參與就業競爭。通過競爭,尋求理想的職業;通過競爭,實現個人的職業目標。
其次,由注重“擇業結果”變成注重“擇業基礎”。過去許多大學生只是一味地追求如何去求職,如何找到理想的就業單位,即注重擇業的結果,而忽視平時的就業準備,即擇業的基礎。如今,大學生對自身素質在求職擇業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清楚。不少大學生意識到“學業”是“擇業”的基礎和前提,要想在就業競爭中獲勝,就必須努力提高競爭的“實力”。因此,他們發奮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注重各種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時尚的擇業觀念
隨著大學生就業的進一步市場化及競爭的日益加劇,大學生的擇業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日漸時尚。具體表現為:
(1)“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觀念。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許多大學生改變“一步到位”思想,走一條面對現實、降低起點、先融入社會再尋求發展的道路。
(2)淡化“專業對口”的觀念。隨著人才培養的寬口徑和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愈來愈多的畢業生在求職擇業時,已淡化了“專業對口”的觀念,而是在“學以致用”的原則下,發揮了素質優勢,在更加寬泛的就業范圍和領域內,尋求理想的職業。
(3)正確對待“待業”的觀念。隨著畢業生中待業人數越來越多,大學生對待“待業”也有了正確的觀念。很多人意識到,待業不僅越來越成為了一種很正常的社會現象,而且暫時的待業不等于永久性失業。部分大學生經過短時期暫時待業后,可能會很快找到就業崗位。因此他們積極爭取即時就業,同時對待業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大大增強了。
(4)“適時跳槽”的觀念。當今“雙向選擇”的市場化就業氛圍下,職業流動不僅得到大學生們心理的認同和支持,而且現代社會的發展,正在加快社會職業的流動。這些變化,打破了“從一而終”的就業觀念,代之以職業流動和“適時跳槽”等觀念的確立。
(5)終身學習的觀念。現代職業變化的日新月異,人們職業崗位的迅速變化,以及職業對人要求的不斷提高,使許多大學生意識到,要想不被職業所淘汰,就必須樹立終生教育的觀念。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努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大學生們已經意識到,大學教育固然重要,但它僅僅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階段,大學畢業以后的延伸教育和重新學習,對于選擇和重新選擇職業崗位,取得職業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務實的擇業標準
許多畢業生在擇業時,選擇標準更加務實,首先他們考慮的是職業能否發揮個人的才能和施展特長;其次重視企業的經濟效益、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其他因素如地域位置、企業發展前景、職業地位等等都是大學生在擇業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4.突出的擇業矛盾
總體來講,當代大學生擇業觀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著一些突出的擇業矛盾,主要表現在:
(1)擇業目標居高不下,盲目攀比,與社會需求形成很大反差;
(2)“魚”和“熊掌”兩者都想兼得;
(3)擇業目標不穩定,“這山望著那山高”,并多向性地進行求職應聘。具體表現在:有些人酷愛自己的專業,然而又怕過艱苦的生活,擇業時茫然無措;趨向于大城市、大機關、高薪水、高地位、高層次的工作,不愿意去基層和條件艱苦、待遇低的工作崗位,有的人意識到基層和艱苦行業需要人才,最能鍛煉自己,但又怕基層條件差,埋沒了自己的才能,擇業時舉棋不定;還有的人不顧自己的專業特長,盲目攀比,把待遇高、福利好作為擇業的目標,但同時又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在擇業時猶豫不決。
例如,有部分畢業生同時與多個用人單位聯系,今天認為這個單位待遇不錯,符合自己的理想,明天又覺得那個單位有利于自己發展,在多個單位之間難以取舍。甚至還有極少數畢業生,到離校時才匆忙選定單位,可到單位報到后又后悔;還有一部分學生,已經和某個單位見過面,雙方也都比較滿意,但遲遲不肯簽約,還要繼續尋找新單位,總希望找到更好的,最后因拖延時間而失去機會。
上述畢業生擇業中的矛盾,一方面對自己的就業不利,使其擇業時或左顧右盼,搖擺不定,錯失良機;或擇業目標脫離實際而使自己要么“低就”,要么“高攀”,難以順利擇業。(文/三茅專家團成員、濟南世紀正朗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經理付傳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