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Global Times》(《環球時報》英文版)對網絡醫生在線問答形式極為關注,認為39健康網等健康網站改變了人們的傳統就醫觀念和就醫模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在尋醫問診的第一選擇發生了改變,通過互聯網獲取資訊已經成為主流。《Global Times》(《環球時報》英文版)日前專門采訪了39健康網總裁顧晶,對“健康問答”和“名醫在線”等在線醫患問答欄目做了介紹。以下是《Global Times》報道全文翻譯——
《自己當醫生》
越來越多現代人處理健康問題,首先把目光投向互聯網。家住在北京的鄭莉莉,懷孕三個月了,她覺得網絡是一個很好的信息來源,解決健康問題帶來的煩惱。“去醫院之前,我先在網上查一下我擔心的癥狀。”她說。許多人像鄭莉莉這樣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如果他們身體不適,往往從互聯網獲取信息。
互聯網在這方面資源非常豐富。例如,鍵入“頸椎疼痛” 搜索,很多網站會提供相關信息和建議。但是這也有不好的一面,有些建議不是來自正規合格的醫生可能會導致錯誤的診斷。
在線診斷
6月,重慶市中山醫院超過30名醫生使用qq微博,用微博在網上與患者溝通。上個月,在湖北省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開始為期10天的微博回答網民提問有關心臟提問。近年來,中國各城市其他醫院也有這樣的事情。
“中國的微博用戶數量在增加,”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的工作人員告訴《Global Times》的記者,“過去,特別是偏遠地區的人,不得不長途跋涉,到大醫院進行咨詢或遞自己化驗單給醫生。現在,他們可以在線發給醫生。”
除了醫院使用微博,許多三甲醫院的醫生也開通了微博賬戶。鍵入“醫生”搜素,你會發現大量醫生,涵蓋了各種疾病,使互聯網成為了綜合性醫院。在網上影響力很大的醫生通常有幾千到數百萬不等的粉絲。
國內首家健康網站是開通于2000年的39健康網。39健康網總裁顧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線咨詢已經成為醫療保健領域最主流的互聯網應用。39健康問答產品一經推出,訪問量快速增長,目前日均訪客數已達600萬。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醫生席麗艷在39健康網參加在線回答問題活動。
兩面性
人們把目光轉向互聯網,主要是因為它方便、資源豐富、免費或廉價的,還不用排長隊。鄭莉莉對《Global Times》的記者說,她在懷孕期間有一些常見的小問題,每次去醫院很浪費時間,她會上傳化驗單網上找醫生分析,她補充說,大檢查仍然會去醫院進行。“這很有道理,人們總會想用最便捷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病情。”四川成都的醫生王進說。
中國醫學科學院男性生育問題專科醫生郭軍,在HaoDF.com提供在線咨詢。郭告訴《Global Times》,有些病人需要隱私,匿名的在線咨詢,讓他們感到安全。但他強調,在線咨詢還是不能完全代替去醫院。過分依賴在線咨詢,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擔憂,甚至錯誤的診斷。
“如果你是幸運的,可能會遇到很負責的醫生”王進說,“如果沒有,你可能會遇到一個假醫生或醫院,把沒病說成嚴重的疾病。”
健康網站
丁香園網站在醫療行業人士進行一項調查顯示, 314人中70%的人認為互聯網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互聯網可以幫助醫生更加了解病人的情況。然而,約24%的人認為良莠不齊的在線信息可能會誤導患者。不準確甚至錯誤的信息,欺騙性的廣告令人擔憂。
除了醫院網站和在線咨詢服務,還有一些專業的醫療網站如39.net、 HaoDF.com和familydoctor.com.cn進行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互動。
39健康網總裁顧晶解釋說,作為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商,39始終致力于以互聯網為平臺,整合最好的健康資訊,傳播最新的健康理念。4年前,當意識到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管理和互動交流需求時,他們迅速推出了健康問答產品。為了緩解醫療資源的不平衡,39還特別打造了名醫在線問答產品,使網民安坐家中就能與全國三甲醫院的名醫直接交流。
HaoDF.com的創始人王航,希望建立一個對醫院進行評估的網站,并逐步發展成為患者和醫生進行溝通的平臺,滿足患者的需要。
北京協和醫院醫生于科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些網站出現是中國“看病難”的結果。他說,這些網站是中國的家庭醫生。
有些醫生為了避免誤導,給建議時通常會說“我的建議僅供參考,具體的診斷和治療應向你的醫生咨詢。”
“我通常只回答問題,并建議患者去醫院檢查。”王進說:“我們需要非常小心,這關系到病人的健康。”
鄭萬通說,人們通過經驗開始了解哪些網站是可靠的,她現在從幾個著名的網站尋求建議,在那里醫生和病人登記的是真實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