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學校信息化,人們腦海中出現的大多是電教中心、網絡中心等概念,信息化建設分散在各個學院、業務部門,缺乏整體性規劃。最近幾年,我國眾多高校逐漸意識到信息化建設是高校向世界級一流大學靠攏的必由之路。不少高校開始通過成立學校信息化辦公室等模式,以專門機構負責學校信息化的統籌規劃、集中建設等問題。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成功使用SAP系統管理學校事務的上海大學(以下簡稱“上大”),在信息化建設方面走在了我國眾多高校的前列,其中上海大學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上大信息辦”)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2005年11月,上大根據學校發展的需要,率先進行了機構改革,撤消原信息中心和網絡中心,成立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并任命徐偉擔任上大信息辦主任,全面主持上大信息化建設工作。上大信息辦的成立改變了信息建設和網絡建設分離的局面,整合了信息網絡資源,促進了上大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成立6年來,上大信息辦根據業務需求,建設了比較完善的信息化系統,基本實現了信息化的信息傳遞、業務支撐、改革推動的三大目標。上大內容發布管理系統(CMS)、上大樂乎社區等系統的建設,實現了上大的信息資源在信息化平臺上雙向地、高速地、順暢地流動,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通過數據中心、校園網絡、統一身份認證、一卡通、SAP財務系統、SAP HR系統、學生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等的建設,信息化支撐了學校日常業務的順暢運行。
憑借領導上大信息辦在上大信息化建設中取得的顯著成果,上大信息辦主任徐偉在高校信息化圈子內名聲遠揚,圈子內對徐偉也一直有著“預言家”、“廠商殺手”、“科學家”等稱號。日前,暢享網采訪了上大信息辦主任徐偉,深入了解上大信息化建設6年來走過的點點滴滴,試圖呈現上大信息化建設中的創新、經驗、亮點。
上海大學信息辦主任徐偉
需求驅動,護航信息化順暢建設
談及6年來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最大的感受,徐偉認為上大信息化建設完全是由需求驅動的。“當業務部門沒有需求時,只靠我們信息部門來推廣信息化是非常困難的。而當業務部門、用戶對信息化有需求時,他們會主動、積極地配合我們,信息化建設才能順暢進行。” 徐偉感慨道。
2006年,上大開始實施SAP ERP財務系統,剛開始是SAP的一個咨詢公司按照理想化的模型實施。當實施結束后,上大發現完全不能用,和學校財務部門的需求差異較大。因此,后期上大不得不讓上大海天公司按照財務部門的具體需求重新實施SAP ERP財務系統。
同樣,2007年時,上大SAP HR系統最初也是由該咨詢公司實施完成,但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SAP HR系統所采用的工資人事管理模式不能適應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需求。“因此,我后來參加了一整年人事處的人事系統改造會議,會議的內容就是按照人事處的需求來梳理SAP HR的數據錄入流程,同時實現單一數據來源的要求。”徐偉說道。
正是由于上大按照財務部門、人事部門的需求來實施SAP ERP系統,上大SAP財務系統、HR系統才得以成功上線。在SAP HR系統二期中,上大又實施了年終考核系統、科研系統,“這些系統都是由業務部門最先提出需求,然后我們信息部門進行調研、實施,所以我們的系統實施非常順利。”徐偉說道,“目前為止,上海大學是國內唯一一家成功實施SAP系統的高校。通過財務系統、人事系統、科研系統等的應用,上海大學運用SAP已經比較深入,SAP的價值在上海大學也已經有了比較好的體現。”
務實推進,確保信息化穩步發展
訪談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上大在信息化建設過程的務實。徐偉從不認為信息化是面子工程,上大信息化建設完全是為了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促進教育模式、教育觀念的轉變,通過教育的信息化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2006年之前,上大服務器資源分散在網絡中心、各個部門、各個學院,導致設備采購缺乏統一規劃、服務器資源使用效率極低。為提高服務器資源使用效率,上大信息辦成立后的工作規劃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實現全校硬件的集中管理,建設數據中心。最早上大數據中心是以小型機服務器和存儲系統為基礎搭建的。在小型機的使用、維護過程中,徐偉對小型機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雖然小型機比較穩定,但比較龐大、復雜,使用成本、維護成本都較高。”因此,在后期服務器采購計劃中,上大已經擺脫了小型機迷信,全部購買X86架構的刀片式服務器,并利用虛擬化技術優化服務器資源配置。在刀片服務器、存儲產品品牌的選擇方面,徐偉也從不迷信大品牌,只買適合自己的。“我從來不相信巨人,巨人也有倒下的時候,我相信群眾的力量。一堆刀片加在一起在性能、成本、維護方面肯定優于小型機。”徐偉對此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上大信息化建設的務實同樣體現在上大在線教學管理平臺的選擇方面。由于在線教學可以給老師、學生帶來極大的便利,上大教務處對在線教學平臺的需求比較強烈。上大信息辦2006年就開始和美國Bb公司就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的實施展開談判,“但Bb是為美國高校網絡教學設計的,有一些不適應中國國情的地方,比如不適應中國的學期制,課程延續性差等,因此我們和Bb公司就平臺的具體功能一直談判了5年,直到2010年才決定使用。”徐偉告訴暢享網。
在2006年-2010年這段時間,由于上大尚未和Bb公司就Bb平臺的實施談攏,而教務處又對這方面的需求比較強烈,因此上大信息辦首先開發了樂乎社區,使用其中的課程圈子來滿足上大師生在線學習的需求。
2010年,上大開始正式使用Bb。與此同時,上大也在部署其他類似系統,包括完善課程圈子、部署開源的Moodle。“使用其他系統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老師需求,也是為了可以在任何時候實現平滑過渡。”徐偉的務實可見一斑。
創新、亮點引領高校信息化建設新風尚
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徐偉也常有創新之舉。2006年,徐偉最先提出了校園網絡建設的三個原則:全網DHCP IP地址動態分配、全扁平化管理以及全網端口隔離。“當時我提出全網DHCP時,許多人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樣不能穩定運行,認為全網DHCP不能解決廣播風暴的問題,網絡管理也非常麻煩。”徐偉回憶道,“但他們都忽略了高校信息系統建設的一個特殊之處,高校信息系統的最高并發量是可知的,是在系統建設之前就可以預計到的。因此,如果我們的網絡用戶名、Mac地址、IP地址在核心交換機上全綁定,然后在接入層進行全網隔離,這樣廣播風暴就只發生在核心層,而萬兆核心交換機是完全可以承受全網廣播風暴的。”
之后上大按照徐偉提出的方案進行校園網絡建設,用較低的成本實現了上大設定的可管、可控、可用的建網目標。如今,徐偉當年提出的建網原則引領了國內高校校園網絡建設的方向,許多高校都是按照徐偉提出的原則進行網絡建設,大多數網絡服務提供商向高校提出的方案也是以徐偉當年提出的原則為基礎。
另外,上大校園一卡通建設中的“證卡合一”、學生管理系統數據庫的“生命周期建庫體系”、檔案管理系統建設中的“業務系統電子文檔直接歸檔”、電子郵件系統建設中“與運營商共建共享”等都體現了上大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創新。
用戶的需求無止境,信息化建設也沒有結束之時。當前上大信息化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有力支撐了上大的日常運行,但有著“科學家”、“預言家”稱號的徐偉對已有的成就并不滿足,“我做事的風格就是精益求精,不做就不做,一旦開始做了,我就要做到完美。”上大信息化之路未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