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和AI技術的持續落地,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企業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但智能需求在飛漲,軟件從業人員增速卻在逐年下滑,同比增長速率已經從2014年的16.1%下滑到4.3%。這意味著我國軟件產業的進一步成熟,卻也表明為軟件開發流程解綁,為開發者賦能已然刻不容緩。
北京時間11月17日,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產品的發布便為軟件開發流程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據發布會現場介紹,該產品有望促進軟件行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實現標準環節的全自動化,能夠實現新一代軟件業技術規范,保障數據安全;最為關鍵的還在于,其可解決企業在軟件工程方面的人才缺口問題,實現降本增效,加速數字化轉型。
1、解構軟件開發困局
從996.ICU,到發際線的吐槽,開發者時間緊任務重的問題已經被擺在了桌面上。那么回頭來看,開發者為什么忙?他們究竟在忙些什么?其實很多人都不清楚。
粗略來看,當研發部門拿到了來自產品的需求之后,他們需要先進行需求分析和系統架構設計。同時如果企業規模大并發高,那么時下流行的微服務架構則變得必不可少,還需要進行前端界面開發、技術服務支撐系統開發、業務系統開發、AI系統開發、數據系統開發等一系列工作。在完成研發工作后還需要進行系統測試以及運維保障系統的維護,如果對外還有需求,那么開發工作還將更加艱難。
如果只是研發工作量大倒也罷了,但是因為項目是人在開發,所以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因為高端人才的缺失,開發者招聘尤其困難,技術依賴性很強,而且優質人才管理也是個問題;高端人才不足自然會導致代碼質量不高,很多編碼內容可讀性差、可維護性差且重復度高。
代碼質量低,自然會帶來很多的重復性難題,開發者需要根據不同的架構和業務規模進行適配,再加上開發工作量的硬性需求,開發周期不可避免被拉長;開發周期拉長,開發者不免要加班,人力成本、運維成本、軟硬件投入以及溝通成本又沒有降下來。
所以,開發者上班的主要任務才變成了寫Bug、查Bug、改Bug。開發死循環,就此而成。
2、行業的嘗試與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的破局
那么業界沒有人注意到這些問題嗎?當然不是,市場上已經有很多企業注意到了開發者的困局,但是限于技術和方向的問題,對開發者的幫助效果并不明顯。整體來看,目前大多數市面上的產品都是以開發自動化為導向,提供各類工具和平臺。比如有的產品是基于云打造協同辦公平臺,其本質上是為開發者提供應用工具,并未對傳統的Eclipse等開發工具進行替代,而是以SaaS+PaaS的方式達成協同,搭建信息化系統。
當然,也有的產品會更加輕量級,通過服務網站提供在線的業務流程管理,這對于底層代碼的編寫沒有觸達,很難形成真正的行業性顛覆;在代碼觸達方面也有一些平臺已經覆蓋大多數技術語言,能夠通過管理解析計算機語言形成組件,借助解析器解析后來運行,不過這種方式依然未能擺脫代碼束縛,而且通用性和結構穩定性還有待市場真正的考驗。
這些產品的出現確實對市場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但問題在于其均未能真正觸及當前軟件工程研發的核心問題,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則為行業帶來了兩個新的解決方案——后端微服務開發和平臺組件。
近年來,微服務架構已經成為大型項目必備的產品,其每個微服務組件均能獨立部署,維護開發更加簡單靈活;更為重要的是,微服務之間均為松耦合,這就使得無代碼開發成為了可能。不過微服務研發部署的門檻較高導致很多開發者望而卻步,而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實現了微服務的最佳實踐,使得用戶不用關注微服務本身,平臺自動提供內建的微服務能力,穩定性還能借此提升。
無代碼開發一直以來是一種悖論級的存在, 因為其意味著開發者正在制造一種替代自己的工具。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的團隊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后還是毅然決定繼續研發部署,因為平臺組件的使用意味著低端工作的替代,而開發者自己則可以騰出手去打造更多的有價值的事情,就像工業革命的到來,無可阻擋的事情,站上潮頭就能引領風潮。
3、標準化管理與自動化流程
在本次發布會現場,諸多的行業專家與業界領導共同見證了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的推出。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楊宇燕表示中國原創的軟件技術能夠有效地推進軟件行業現有作業模式的改變,助力更多的傳統企業實現數字化的轉型升級;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則表示:“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在軟件開發方面實現了更快更準確,降低了人力成本,節省了勞動力。”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也表示:“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將能讓中國制造業企業變得更智能化,格力下一步的發展,需要與更多像這樣掌握中國原創技術的企業結合。”
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作為新一代的開發平臺和研發管理平臺,其能夠為用戶提供項目管理、質量管理、自動化開發、自動化測試、自動化運維。簡單來看便是瞄準了當前開發流程中的幾個痛點問題,進行針對性突破。
以往的軟件開發流程需要用編碼的方式去進行系統開發,而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則采用了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大幅降低系統開發難度,改變了開發工具的使用方式,最后生成項目部署包和執行服務包,可執行文件是基于Spring Boot的可執行JAR包,客戶下載后放到服務端部署即可,操作方式與以往保持一致。
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的項目管理是一種對行業研發規則的挑戰。傳統的開發流程管理往往以前端頁面為主,基于標準頁面模板開發特定模板,后端開發成本高且復雜,基于平臺搭建的流程全部無法與平臺脫鉤,整體流程嚴重依賴人為管理。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則實現了軟件工程行業的人治到法治轉變,微服務開發與各大系統適配,依托于可視化設計流程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代碼開發,組件、資源、函數、插件等均可擴展和復用,軟件工程效率隨全生命周期核心板塊聯動,依托流程化開發真正讓人因影響脫離流程。
質量管理的提升是無代碼帶來的最大幫助。傳統開發方式里,代碼量越多,質量問題越多,而改革方法也只能依靠開發人員自覺性以及人工點檢,代碼質量直接與開發者素質掛鉤,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利用代碼質量平臺統一管控,提供標準組件化及行業組件開發、安全等封裝在管理平臺中,從而實現從產品設計開發、測試到交付、運營全生命周期的高質量建設。
自動化開發、自動化測試、自動化運維三位一體的發展是飛算帶給行業的另一個驚喜。傳統意義上,需求分析、設計、編碼、測試和維護是開發者必然面對的事情,要么抄代碼,要么自己寫,似乎很難找到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條路。而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讓軟件工程師從反復寫代碼、改代碼的困境中解放出來,降低開發門檻實現自動化。相比于傳統開發測試冗長的測試時長,飛算軟件工程自動化測試可實現秒級測試,同時依賴于自帶服務、注冊中心、分布式鏈路追蹤等帶來的自動化運維能力,能夠充分保障系統健壯度。
4、披荊斬棘的第一步,其修遠兮第二步
在發布會上,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還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不對稱PK挑戰賽。一名產品經理使用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開發,三位軟件開發者使用傳統方式,同時開發一個小的項目,實時對比挑戰。而結果則出人意料,因為不論是代碼質量還是開發速度,基于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的產品經理都取得了明顯的優勢。而這不難發現一個問題——時代真的變了。
以往開發者的工作模式是以編碼的方式去進行系統上的開發,由產品經理、開發、測試等不同崗位協作完成。但是編程本就是一件復雜且機械化的操作流程,無數開發者都曾經吐槽過編程的枯燥和低容錯率。
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扭轉了這種局面。利用可視化設計流程圖來進行系統開發,意味著技術選型、技術綁架、技術趟坑等問題都不再是問題,增刪改查的傳統工作也被撬開了一個缺口,開發門檻大幅降低;其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如果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能夠得以全面應用,那么得企業開發部門的人員體系結構將發生大幅改變,降本增效也有望成為可能。
當然,開發者大可不必因此而焦慮,因為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帶來的是一種技術上的解放。當開發變成了只需要輸入流程圖,就能獲得統一的操作規范、優質的代碼;這就意味著平臺能夠承擔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師,系統架構師,軟件設計師,軟件工程師,測試工程師,運維工程師等一系列角色;開發者可以在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上開發各種類型的軟件,無論專業領域、技術能力,以往一些高級工程師才能完成的工作變成了人人都能觸及的領域;而且飛算平臺還保護了代碼技術的安全,技術能在企業內部沉淀傳給新人,而并非以往的關鍵員工掌握一切。
我們每個人都在期待智能時代的到來,但創造了智能時代的那批人卻常常被忽略。飛算全自動軟件工程平臺卻為他們而來,把繁重的代碼工作變簡單一些,讓他們放個假,讓企業放個心,然后放飛未來,認真向往更美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