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愛其 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長 浙江大學企業投資研究所所長——史煜筠 浙江大學企業投資研究所副所長
一、專精特新企業群體規模不斷壯大
中小企業是我國市場的重要主體,對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引導廣大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的“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戰略性舉措。“專精特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11年工信部發布的《“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2019年,工信部發布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截至2021年7月共發布了三批,合計共492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最終實際認定共計4762家。
從地區分布看,浙江省共有47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也較多,分別以429家、362家和285家位居全國前四。從城市分布看,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的小巨人企業數量領跑全國,寧波則以182家位居全國城市第三,在非直轄市中列第一位。至今,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市多個層級的專精特新企業群體。
總體上,這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工業“四基”領域——即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主要分布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行業,在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電子設備制造、電子設備制造、通用設備制造等制造業細分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一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屬于面向先進制造的科技和服務業,賦能制造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二、專精特新企業成為韌性成長典范
近年來,企業面臨的發展環境復雜多變,尤其自2018年以來,在國家去杠桿政策下收縮流動性引發部分上市公司的暴雷潮,同時,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等沖擊接踵而至,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2016年至2020年間,我國GDP增長速度從6.8%下滑到2.3%,出現明顯調整態勢,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變得刻不容緩。
專精特新企業是錨定產業關鍵環節深耕發展,在細分領域擁有較強的競爭力,保障了我國經濟在面臨多重不利沖擊時仍保持較好的經濟韌性。截止2021年底,在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365家,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所涉及行業的其他上市公司剔除ST類公司后作為對照組。通過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這個群體無論在細分關鍵領域內實現“補短板”“鍛長板”,還是在穩增長增強韌性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營業收入逆勢成長
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變化與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具有較高的一致性,2018至2020年間在經濟承壓下出現明顯的增速減緩態勢,2021年增長速度明顯提高。2016至2021年間,盡管面對外部環境的沖擊和挑戰,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總體上保持了較好的成長性,各年份的營業總收入均保持著同比正增長。與對照組企業相比,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顯示出更強的市場成長性,2021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約為32.8%,總體領先對照組企業8個百分點。
(二)盈利水平保持穩健
在經濟增長趨緩和回落的背景下,市場競爭變得更為激烈。從企業虧損面看,2016年和2017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虧損面略低于對照組企業,但差別不是很明顯。2018年后,我國經濟經歷了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等多重沖擊,經濟下行周期疊加多種外部沖擊導致企業的虧損面持續擴大。但是,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體現出了強勁的抗沖擊能力,企業虧損面始終處于相對平穩狀態。2021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虧損面為5.23%,明顯低于對照組企業的13.17%。
從盈利水平看,2016年至2021年間,盡管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略有下滑,但總體上一直都高于其他對照企業,領先幅度總體在4個百分點左右。尤其在2018至2020年這相對困難的三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領先更加明顯,2019年最高達到9個百分點的優勢,在逆境下仍然展現出強大的盈利能力。
在環境不利變化的情境下,企業的盈利水平總體上會呈現下滑態勢。2016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凈利潤增速略遜于對照企業,從2017年后則以較大優勢領先對照企業,尤其在2018至2020年間,對照企業的凈利潤平均增長率為負值,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則仍保持正增長,其中2019、2020年的領先優勢分別達到約35和46個百分點。雖然2021年領先優勢有所回落,仍保持在10個百分點以上。
(三)盈利質量普遍較高
2016至2021年間,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經營活動凈收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相對更高,最小年份也比對照企業高9個百分點以上,領先優勢最大年份達到近18個百分點。此外,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這6年間的盈利結構穩定性也更勝一籌,經營活動凈收益占比平均約為76%,差異系數0.023,而對照企業的平均占比為62%左右,差異系數0.039。可見,專精特新企業盈利結構更穩定,主營業務對盈利的貢獻更大,盈利結構的質量水平普遍更好。
三、專精特新企業韌性成長的基石
專精特新企業在逆境中保持著突出的成長能力和盈利能力,內核在于夯實了三方面根基:即堅持長期導向、創新驅動和效率改進。
(1)堅持長期發展導向
宏觀經濟發展呈現出周期性特征,企業需要堅持長期發展導向,科學預判和積極應對未來可能的機會和挑戰,由戰略引領企業持續發展,而不是隨著市場起伏被動應對。專精特新企業堅持在細分領域持續投入和深耕發展,不斷夯實和增強企業的核心能力。資本項目規模維持率是新增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與當年折損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之比,反映企業生產能力的維持程度,可以反映出企業有效長期投資的水平。2016至2021年間,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資本項目規模維持率均在200%以上,與對照企業相比更注重生產能力的維持和拓展。這種長期導向的持續投入,為營業收入的持續增長和市場競爭力的不斷提升提供了產能支持。更重要的是,聚焦在細分領域的持續性長期資產有效投資,既提升了企業的專業化水平,也增進生產制造的知識積累和學習效應,有利于工藝改進和流程優化,形成精細化運營能力。
(2)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正是持續性高強度的創新投入,支撐了專精特新企業的盈利能力和規模擴張。以研發投入為例,2016年至2021年間,盡管國內外經濟增長速度承壓,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研發支出還是保持著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同比增長率最低年份也在20%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研發支出占營收的比重平均值達到7.4%左右,2021年超過了8%,研發強度總體上明顯領先于對照組企業。
(3)堅持效率增進效益
專精特新企業注重精益生產和管理,通過持續優化研發、生產、市場和管理等降本增效,以高運營效率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2016年至2021年間,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均值都在18%以上,各年份均以較大優勢領先對照企業,最多年份領先10個百分點以上,展現出卓越的效率優勢。專精特新企業注重對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顯示出更強的勞動效率優勢。2016至2021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人均創利水平持續提高,由2016年的人均約12.4萬元提高到2021年的18.5萬元,領先優勢從約人均3.3萬元擴大到6.6萬元。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人力投入回報率總體保持相對穩定,6年間平均約為145%,領先對照企業約42個百分點。在經濟增長下行趨勢下,企業盈利空間收窄,高效率極大地支持了專精特新企業能夠實現業務增長和盈利穩健。
經濟周期性波動式發展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專精特新企業由于其在細分市場領域長期積累起的獨特能力,塑造出強勁的韌性成長勢能,不僅可以實現自身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還可以發揮其在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承上啟下作用,支撐和暢通上下游企業發展,成為增強經濟韌性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和加大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力度,成為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戰略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