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佘海峰:貼近市場“做加法”

2014-04-01 13:43

Solarzoom光伏太陽能網訊  中盛光電(以下簡稱“中盛”)向來以優等生的姿態在行業前行,這位優等生并不循規蹈矩,頗有些“特立獨行”的特質。成立10年來,中盛經歷過兩次艱難而華麗的轉型。別人扎堆制造業,它開拓下游;別人連年虧損,它保持盈利。如今,中盛又邁出了其歷史性的一步,分拆制造業務和服務業務,成立“中盛新能源”專攻 下游光伏電站市場,并已啟動在美上市事宜。

  中盛新能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佘海峰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盛在下游布局廣且深,市場敏銳度比一般企業更強。我們積極預見市場走勢,并提前做好布局。”

  他說,“市場是關鍵。這一輪做得好的企業,其一把手都更接近市場。”

  以下是采訪實錄:

  “下游電站比制造業更適合做IPO”


  記者:為什么會選擇拆分電站業務單獨上市?

  佘海峰:
以前中盛以電站EPC為主,現在轉向智能化能源解決方案,除了EPC外,中盛還提供電站開發、投融資和運維等服務,中盛未來的方向是做電站銷售。

  這次轉型比上次難度更大,對我們的電站開發、投融資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成為上市公司的話,會有更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這也是我們準備做IPO的原因。

  在我看來,電站業務的盈利模式有更大的想象空間。事實上,下游電站比制造業更適合做IPO。

  以前,太陽能股票很多,盈利也不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不會看企業到底是做哪一塊。現在不同了,行業經歷過這次重大調整后,資本市場也看得清楚了,看企業到底是處于產業鏈的哪個環節,看企業的商業模式。現在市值高的太陽能股都是下游業務開拓得比較好的企業。

  在很多國家,保險公司、主權基金、養老基金之所以愿意投資光伏電站,因為它是現金流可以預測的資產,也很穩健。

  之前我們零星做了一些電站投資項目,主要通過本地銀行和國開行融資,通過嘗試我們覺得這條路是可以走的。而且,出售電站的收益非常高。接下來,中盛準備大規模和戰略性地開展這方面的業務。

  舉個例子,最近我們出售了一個早期做的意大利電站,運營了兩年左右,毛利可以達到35%。

  記者:上市前的準備工作進展如何?

  佘海峰:
中盛新能源準備明年在美國上市,現在做上市前的第二輪私募。很多投資人都有興趣,有幾家在做盡調,我們的目標是四月份做完。

  記者:投資人所關注的問題有哪些?

  佘海峰:
第一,將上下游拆分,會不會存在關聯交易。我們咨詢過專業機構,這方面不會有問題。拆分后,中盛的制造部分跟我們是完全獨立的兩家公司,有不同的管理層和不同的股東。

  第二,如何與同類型公司競爭?對于這一點,首先,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我們起步早,下游根基深。其次,從電站開發的角度看,競爭是不存在的,是大家一起將蛋糕做大。

  電站業務很難做到一家獨大,本地化和區域優勢非常強。

  “需要建立自己的成功案例來說服別人”

  記者:您認為中盛新能源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佘海峰:
我們以電站的服務業為主,定位于電站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從電站開發、設計、建設,到運營維護,以及融資結構如何搭建。

  上述每個點都會影響到電站的整體收益。可以說,我們在每個點都是有核心競爭力的。

  從電站EPC角度來講,中盛采用模塊化的電站設計,力求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站成本,提高安裝速度。比如,100MW的電站,我們會分成20個5MW模塊化的電站,每個5MW在研發階段都做得經濟適用。支架、逆變器等設備都跟供應商定制化,以此達到成本的最優化。

  記者:中盛早在2008年就開始布局海外市場,請您談談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佘海峰:
作為一家中國企業,剛開始在歐洲做EPC、做解決方案確實非常難。銀行是不是認可你,投資人是不是認可你,這些都是問題。在我們之前,也沒有中國企業成功開拓德國或者歐洲市場的先例。

  當時,我們的團隊非常有經驗,從設計到項目管理,每個人都有十幾年的光伏經驗。我們試圖用團隊的經驗說服投資人,但還是不行。

  最后,只能自己掏錢將電站建完,證明給他們看。事實證明,這條路最終走通了。

  商業社會中,所有事情都如此,需要在市場上建立自己的成功案例,才能說服別人。不是靠嘴上功夫或者一紙方案別人就會相信你的。

  記者:中盛光電一路走來經歷了哪些轉型?

  佘海峰:
我 們的發展經歷了兩次轉型。第一次轉型在2008年。我們早在2006年就開始建海外分(子)公司,并開始布局海外營銷網絡。做了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自己 在制造業上還是晚了一步,并不具備優勢。當時很多公司已經實現了IPO,都在擴張產能。產能上我們很難超越,所以我們想在布局上更前一步。我們的團隊看到 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往下游走,所以決定轉型做海外EPC。2008年中盛在歐洲建立了本土化的團隊。

  第二次轉型發生在12年底、 13年初。光伏制造業起步之后,我們發現產品端越來越趨向大宗產品的狀態,做純粹的制造業,利潤會比較低。想要企業在未來更有發展前景的話,需要果斷做出 決策,也就是需要放棄我們的制造業,集中精力去做下游,圍繞下游業務做電站開發、EPC、運維等一站式整套的解決方案。

  去年一年做下來,還是很成功的,我們在很多市場建立了很多成功案例。

  “我們對中國市場更加保守”

  記者:目前中國電站市場風生水起,中盛有沒有在國內開展電站的計劃?

  佘海峰:
我們今年會嘗試性地在國內做幾個示范性的電站,需要看這種模式實際開展的情況。我們明年有鋪開的計劃。

   國內光伏電站市場前兩年剛剛起步,當時中盛之所以沒有進入,主要考慮到兩個問題:第一,政策環節,比如政府是否一如既往地支持光伏,出臺一些支持政策, 還看不明晰;第二,國內電站市場處于起步階段,很多配套還不是很成熟,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發電是否能夠全部并網,電站整體收益如何,國家補貼能不能及 時到位……事實上,整個行業也不是很成熟,比如大家對電站質量標準的認識都不是很成熟。

  現在看下來,當初沒有介入是對的。

  記者:中盛的總部在南京,為什么中國市場反而比較晚才進入?

  佘海峰:
我們更愿意將中國看作是全球范圍內眾多國家中的一個,而不是將它當作home market(本土市場)。客觀上分析中國市場的補貼、日照、政策穩定性等,其實中國并不是一個特別適合做電站投資的市場,但是市場的瘋狂程度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真正在全球市場做得比較大、比較好的光伏企業,尤其是做下游的企業,反而比行業外的投資人對中國市場更加保守一些,擔憂也更多一些。

  記者:如何看待國內分布式光伏的發展?

  佘海峰:
中國的分布式發電從一開始就是個“偽命題”。太陽能電站實際上是類金融產品,最具吸引力的特點是其未來25年的現金流可預測。

  但分布式不一樣,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包括用戶用電需求量的不確定以及購電協議簽訂的時限等等。從理論上來講,分布式是太陽能最好的發展模式,最能體現它的優勢,后續如何發展要看國家的支持政策。

  “12個國家都實現市場前五”

  記者:2014年初,中盛對全球光伏市場做出新的戰略部署,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能具體談談嗎?

  佘海峰:
今 年我們遴選了12個國家作為Tier one(第一梯隊)的戰略目標國家。從2014到2018的五年時間里,我們在這些市場完善或建立項目團隊,針對市場的實際情況選擇和實施差異化的市場策 略,發展我們團隊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希望在這12個國家都能實現市場前五的目標。

  其次,我們將現有的業務逐步轉變為提供能源解決方案,我們的定位是做全球領先的智能化能源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記者:這12個國家是如何選出的?

  佘海峰:
綜合各個國家的政策、風險、日照等因素,并通過專業的第三方咨詢機構分析該國的能源結構而得出。

  記者:12個國家包括中國嗎?

  佘海峰:
包括。

  記者:從今后幾年來看,您認為國內光伏企業的機會在哪里?

  佘海峰:
制造業的整合力度將加強,專業分工越來越明細,大而全的企業會很難活下去,企業需要專注于自己的領域,更要有清晰的戰略和愿景。

  我認為可以多反思自己企業的人力資源現狀、財務狀況、核心競爭力,制定出一套清晰的戰略,一個擁有清晰戰略和遠景,對自己企業有著深刻反思的企業,機會一定會很多。

  采訪后記:

  佘海峰向記者透露,中盛新能源今年的凈利潤預期將超過3000萬美金,較去年有十倍多的增長。

   如此靚麗的業績,是中盛經歷艱難轉型、輕裝上陣之后迎來的累累碩果。2012年上半年,中盛調整硅片廠的消息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當時記者致電佘海峰確 認此事,記得他是這么說的,“位于泰州的硅片廠因為在發展上不存在競爭優勢,所以在經過慎重考慮后決定取消該項目,將硅片廠切換到組件和系統的生產和制 造。”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調整所帶來的質疑和未來挑戰……各方面的壓力勢必如排山倒海而來。調整轉型必然是痛苦的。

  重提此事,佘海峰亦是感慨萬千,“調整的過程中必然要割舍很多東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耐得住寂寞,在自己的戰略道路上規避很多的誘惑。”

  作為中盛新能源的“第一掌門人”,佘海峰更愿意以更高、更遠的眼界看待這份事業,“作為光伏業相對年輕的一代,我希望能做更多增值和加法的事情。”

  圍繞光伏電站開展的各項業務就是佘海峰眼中的“加法”事業。如前所述,做電站是將蛋糕做大,而做組件,實際上是在紅海中搶蛋糕。

  “跳出紅海做藍海,做對行業有幫助的事情,從而帶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佘海峰總結道。

消息來源:Solarzoom光伏太陽能網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