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試圖通過組織機構改革扭轉困局。由于國企身份、規模龐大,這場改革亦被稱為“大象瘦身”。然而,在尚存改革盲區的前提下,從“大象瘦身”到“大象轉身”,中國人壽或許路途漫漫
企業觀察報記者 張寧
表面平靜的中國人壽北京總部大樓內部,正掀起一場組織機構改革,目的或在于保住其保險業“江湖老大”的地位。
近日,有中國人壽內部人士向企業觀察報記者透露并證實,國壽正在醞釀一場大規模的人事及組織架構調整,主要內容包括,裁撤部分非一線部門;將非業務部門人員下放至業務部門掛職鍛煉;調整組織架構、加強個險部門力量等。
“市場主體增加,競爭更加激烈,公司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也開始暴露,公司要進行結構調整。”8月28日,中國人壽董事長楊明生在2014中報發布會上這樣表示。如此看來,積極籌劃中的組織機構改革似是“結構調整”的第一槍。
究其原因,中國人壽正在經歷其有史以來的又一個艱難時期。9月中旬,包括中國人壽、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新華保險在內的國內四大保險公司紛紛公布了2014年前8個月的保費收入情況。盡管仍然保持著最高的保費收入總額,但同比2013年,中國人壽卻是四大險企中保費收入唯一下跌的公司。
投資收益的不足,不僅拖累中國人壽的業績表現,而且還將直接削減其本次改革的效果 東方IC / 供圖
從保費收入總額上看,中國人壽也僅領先第二位的平安保險129.18億元。此外,國內保險業群雄并起,中國人壽市場份額亦不斷下滑。一時之間,四面楚歌。
但在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采訪的多位保險界人士看來,中國人壽想要停止業績下滑、奪回市場份額,這一槍遠遠不夠。中國人壽內部尚有諸多問題盡管早已顯現,卻遲遲沒能得以解決。
改革靶心——“人力資源市場化”
據了解,本輪中國人壽組織機構改革以“人力資源市場化”為靶心。
“事實上,2014年初始,中國人壽籌劃的改革便已胎動,這首先從公司最高管理層團隊開始。”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副教授管貽升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說。而該說法不難從各種公開資料中尋跡。今年3月,萬峰辭任中國人壽總裁職務,由原副總裁林岱仁接任。同時,副總裁劉英齊轉任中國人壽財險總裁,副總裁劉家德轉任中國人壽養老險總裁。4月,隨著副總裁周英退休,副總裁職位共出現了四個空缺。8月,首席運營官許恒平、業務總監兼河北省分公司總經理徐海峰、總精算師利明光和財務總監楊征四人隨后被任命為副總裁,從而最終形成一正七副的管理層團隊。
從時間節點上看,就在重組管理層團隊尾聲,中國人壽醞釀了本次組織機構改革。根據中國人壽的公開資料,在今年7月召開的組織工作會議上,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楊明生提出,中國人壽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必須通過人力資源市場化改革,來提高干部隊伍活力、增強公司核心競爭能力。彼時,他在會議上宣布,中國人壽人力資源市場化改革基本思路為“一個目標、三個導向、一套機制”,即健全市場化的人才工作機制,建設市場化的人才隊伍;堅持價值導向、競爭導向和基層導向,引導人才資源向基層一線傾斜,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完善選拔機制、考核機制和分配機制,通過績效考核、薪酬待遇等手段來激勵約束干部員工,實現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
指導思路既定,中國人壽的組織機構改革及人事亦步步推進,并于近期進入了深水區。企業觀察報記者從一位現任職于中國人壽的人士處獲得的內部資料顯示,9月18日,中國人壽黨委會議審議通過了部門架構調整方案和部門負責人雙向選擇的最終名單。據了解,此輪部門架構改革主要分成“撤銷”、“拆分”、“縮減”三個動作:撤銷銷售督察部、縣域保險部和總務部三個部門;財會部則一分為二,拆分為財務管理部和會計部;品牌宣傳部則縮減處室,由五個處縮減為三個處,廣告處合并到品牌處,而企劃處劃歸到戰略市場部。
人事方面,在29個部門一把手負責人中,共有10名的職務進行了調整。值得注意的是,剛剛從財務總監升任副總裁的楊征,還同時兼任財務管理部和投資管理部兩個部門的總經理。而此前,中國人壽集團的部門負責人已進行了一輪調整,調整人數逾三分之一。
“這只是本輪中國人壽改革的大致輪廓,改革最精華和最大看點其實在于國壽的‘新三定’方案,該方案也最能體現中國人壽‘人力資源市場化’的力度和決心。”前述中國人壽內部人士這樣提醒企業觀察報記者。據他介紹,中國人壽的“新三定”方案主要內容為,定崗位、定編制和定職能。該方案規定,在同一崗位任職6年及以上的部門負責人,必須進行輪崗;沒有基層任職經驗的,則須去基層掛職兩年;而沒有基層任職經歷的處級以上干部,也將在四年內完成掛職基層的輪崗。另外,針對總部缺乏基層經驗的短板,國壽采取了雙向掛職制度。即集團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總部與基層之間,開展多層次干部雙向交流和雙向掛職。員工與部門實行雙向選擇,實行二次擇崗。在同一崗位任職時間較長的干部,則加大輪崗力度,處級以上干部輪崗占比要達13%,一般員工輪崗占比23%。
而就影響面而言,按照前述中國人壽內部人士的說法,此輪人力資源改革完成后,總部的人員編制及總體規模將有所縮減。也就是說,目前中國人壽的97萬在職員工、64萬營銷人員都難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盡管中國人壽在其內部大做減法,但縱觀其改革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前述“新三定”方案中卻有一個部門的職數不減反增,即個險銷售部。
根據企業觀察報記者獲得的前述中國人壽內部資料,個險銷售部門是中國人壽此次改革中唯一增加了職數的部門,也是調整幅度最大的部門。據了解,國壽的個險部門新設立了收展規劃發展處、收展人員管理處、縣域發展處、綜合開拓處和銷售系統管理等四部分。更值得一提的是,個險部門在中國人壽全部組織機構中地位的上升,個險與團險部門已上升至與董秘局、戰略與市場部并居組織機構最上層的位置。
“個險業務對壽險公司的經營業績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中國人壽也不例外。從這一改革舉措可以看出,中國人壽新任管理團隊發力個險業務的意圖明顯。”管貽升就此向企業觀察報記者解讀,而這也符合中國人壽董事長楊明生“在競爭市場中搶占先機”的戰略意圖。
另據了解,調整之后的中國人壽個險新設的綜合開拓處,以后將成為基金銷售管理處,屬國壽系統的交叉銷售部門。“保監會目前放開了保險公司代銷基金,平安、泰康等保險公司已獲得相關資格,看來中國人壽也有意在基金市場分一杯羹。”東方證券保險業研究員唐子佩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時值10月中旬,中國人壽本輪改革措施目前實行情況如何?企業觀察報記者試圖與中國人壽宣傳處、中國人壽新聞發言人張麗穎取得聯系,但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復。后經有關渠道聯系到中國人壽辦公室一人士,該人士對上述中國人壽改革內容作出了證實,他表示,各項措施正在推進,但更多細節不便透露。
緣何改革 ——業績攻“艱”
“這次改革是業務發展倒逼的。”這是來自中國人壽內部較為一致的說法。
中國人壽一片低迷的財務數據和不斷丟失的市場份額,無疑構成了中國人壽改革的最主要動力。
本年度前6個月乃至前8個月的財務報表,令中國人壽難以高興起來。根據中國人壽9月16日公布的數據,2014年前8個月國壽保費收入為2397億元,同比下滑3.65%。正如開篇所述,相比于其他三家上市險企保費收入的正增長,中國人壽獨跌。
今年前8個月平安保險累計實現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2249.82億元,同比增長23.33%;太平洋保險前8個月保費收入合計1343億元,同比增長9.52%;新華保險前8月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774.87億元,同比增長22.25%。
對于業績增長的失利,國壽方面曾在半年報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保費下滑在預期之內,主要原因是該公司正在進行結構調整,減少了一些價值相對低的銀保業務。
但在企業觀察報記者的采訪中,中國人壽方面卻沒有對以下這組數據予以解釋: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壽營業收入2437.4億元,同比增長-3.48%,較上年同期降低15個百分點,其中已賺保費同比增長-3.53%,投資收益同比增長-3.94%。
實際上,中國人壽似乎還面臨著比保費收入、投資收益及營業收入的全面滑坡更糟糕的事情。
觀察中國人壽近年市場份額情況,很容易畫出趨勢不斷下降的走勢圖:2004年市場份額55%——2009年市場份額36.2%——2010年市場份額31.7%——2011年市場份額33.3%——2013年市場份額30.4%——2014年年中市場份額25.7%。
“確實,中國人壽保險業務市場丟得厲害。”中國人壽集團某下屬公司的一位中層人士這樣向企業觀察報記者證實。
不斷丟掉的市場,也意味著中國人壽正遭遇著一場來自同業的“圍剿”。此前就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人壽的市場份額縮減,與其說是被平安人壽奪走,不如說是國內其他保險公司群起而攻之的結果。集合國內主要險企的業績報告,可以發現除了中國人壽和平安保險這兩大領頭羊,今年上半年,新華人壽、太保人壽、人民人壽、太平人壽等具有一定規模的險企,其市場份額相對于中國人壽,都保持著高增長速度。
業績下滑難止、市場份額漸被同行吞噬……對此,中國人壽董事長楊明生在今年8月中國人壽2014中報發布會上“公司要進行結構調整”的表示,被業界視為中國人壽本輪改革的信號。
“楊明生所說的‘公司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指的是中國人壽保費收入結構的失衡,這體現在其長期積弱的個險銷售。”中國社科院金融所保險與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閆建軍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在保險公司的賬本中,個險業務的經營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整體盈利能力。最近10年,中國人壽的個險銷售隊伍發展基本陷入停滯狀態,與平安人壽、新華保險等競爭對手相比,規模優勢大幅縮小,這是中國人壽業績整體下滑的主要原因。
企業觀察報記者查閱財報亦發現,2014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個險渠道首年期交保費同比增長11.5%,這一增速落后于太平洋保險的28.7%和新華保險的39.39%,從而導致中國人壽在上半年整體保費增速上的同樣落后。
閆建軍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個險銷售部管理的好壞,就將成為中國人壽扭轉業績下滑局面的關鍵。另一方面,市場份額的不斷下跌,也在促使前述中國人壽以“人力資源市場化”為核心的改革措施的步步推進。 因此可以說,本次中國人壽的“新三定”改革方案是因其整體不斷走低的業務發展倒逼而來。
自我改革的盲區
對于中國人壽的這次組織機構改革,有業內人士評價,中國人壽下決心精兵簡政,表明了其管理層自我革命的決心;然而,也有部分人士對此并不看好,“國壽的問題非常復雜,個險渠道積弱多年,與銷售系統的遲鈍和后臺支持效率不高關系較大,這些問題不是一次機構組織改革就能解決的。”一位壽險公司營銷主管曾這樣對外界表示。
另有多位保險業人士同樣表示,中國人壽的問題更大程度上在于其營銷手段、險種品種設置的保守和滯后。競爭主體增多的情況下,大量國內險企在用著中國人壽不熟悉、未掌握的方式競爭,做大了分母,自然讓中國人壽的市場份額難看。比如中國人壽在網銷上就較為保守,落后太多,難有建樹。
企業觀察報記者則在采訪中獲得了另外一種看法——中國人壽的改革尚存盲區,或將使其在一定時期內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中國人壽忽略了其同樣較弱的資產端盈利能力,這是其本次改革中一個相當致命的盲區。”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會計系主任陳曉這樣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說,其實,中國人壽2014年上半年財務報表中隱藏著這樣一個不易被外界察覺的問題,即營業收入負增長的情況下,卻實現了利潤的正增長。
他解釋,保險公司通常擁有較高的運營杠桿,由此,投資收益和計提準備金就成了影響保險公司最終利潤的兩個決定性因素。就中國人壽而言,在2014年上半年投資收益同比增長-3.94%的情況下,其13.4%利潤增長則全靠精算假設變動導致計提壽險責任準備金的減少而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部分減少了的計提準備金支撐,國壽上半年利潤亦將負增長。而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著中國人壽投資收益的不足,即資產端盈利能力較弱。”
投資收益的不足,大幅拖累了國壽的業績表現,關于上述觀點,企業觀察報記者亦從幾家保險公司的財報對比中得到證實。經對比,2014年上半年,中國人壽投資收益同比增長-3.94%,而新華保險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則分別同比增長18.88%、10.28%。
“更重要的是,過低的投資收益率還將直接削減著中國人壽本次改革的效果,甚至前功盡棄。”國內一上市險企資產管理部負責人在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這是因為,在較低的投資收益率下,為保持利潤的同比正增長,國壽或將不得不重新關注投資資產規模的增長,但這同樣顯得問題重重。
企業觀察報記者獲得的一份來自東方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據預測,國壽2014年續期保費收入大約1700億元,為使保費收入不至于大幅降低,則首年保費需要維持在1300億元。然而,按照2013年底中國人壽的規劃,以2014年躉交保費600億元計算,則首年期交保費需達到700億元,這意味著,2014年中國人壽首年期交保費要同比增長75%。
“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假設按照半年報的增長速度,首年期交保費增長14.3%,則2014年,首年期交保費為460億元,也就是說,2014年國壽保費收入將同比降幅達8%。在此情況下,如果投資收益率不能盡快提升,預計國壽全年業績將較難令人滿意。”該負責人稱,由此,國壽極有可能迫于資本市場的壓力,選擇繼續大量售賣銀保產品,從而對個險銷售渠道的發展、提升業績構成阻礙。
此外,投資收益率的短板直接沖擊著中國人壽的現金流。陳曉指出,資產端資產運用能力的不足勢必減少負債端保費的獲取,較低的投資收益不可避免地會壓低保險產品的收益率,從而降低保險產品的吸引力,這近乎是保險界的一條定律。
如此定律體現在了中國人壽的退保金額中。據財報,2014年上半年,國壽退保金同比增加72.8%,退保率較上年同期上升1.29%。同期,國壽退保金+滿期賠付為1204.12億元,高于上年同期的1161.60億元。“退保金的增長,意味著中國人壽仍將面臨市場份額下滑和現金流不足的問題。”他說。
由此,前述國內某上市險企資產管理部負責人建議,“當務之急,中國人壽需要盡快提高投資收益,以穩住退保率,同時在首年期交保費增速方面能做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