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協價談判經歷30年之后停擺,鐵礦石指數化不可避免地到來。
3月29日,路透社報道,三大鐵礦石巨頭之一力拓集團表示,將逐步推行鐵礦石月度定價的新機制。另一巨頭必和必拓集團也在1月中旬宣布了月度定價機制,這距離三大巨頭推行季度定價才不到一年。然而,就在3月8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新任會長朱繼民表示,未來中國鐵礦石進口價格還將持續談判機制。據朱繼民介紹,去年中國對國外鐵礦石的依賴程度達到62.5%。
剛卸任中鋼協會長的武鋼總經理鄧崎琳3月7日卻表示:“從2009年開始就是三巨頭說了算,已不存在長協礦的價格一說了。”2010年,一年一談的長協礦被三巨頭摒棄,由一季一談的季度礦取而代之。而2011年鐵礦石談判也被中鋼協正式承認已經暫停。
長協價誘惑
2009年7月5日,上海。世界鐵礦石三大巨頭之一的力拓中國區首席代表胡士泰被逮捕。8個月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正式開庭審理,這就是名聞一時的“力拓案”。在力拓案的背后,國內各個鋼企之間因為“長協價”而產生的撲朔迷離的利益糾葛也出現在大眾視野。
長協價為何如此糾葛?其實,所謂長協價就是年度鐵礦石價格。鐵礦石談判開始于1981年,即鐵礦石供應商和消費商經過談判確定一個財政年度內的鐵礦石價格,價格一經確定,雙方則依照談定的價格在一年內執行。
談判慣例是消費商中的任意一方與供應商中的任意一方就價格達成一致后則談判結束,國際鐵礦石供需雙方均接受此價格為新的年度價格,即首發價格。且礦石供應商在與第一家大客戶達成價格協議時都會許諾,在與之后的鋼廠談判時不會給更低的價格,鋼廠也會許諾,不會接受其他礦山更大幅度的降價。
1995年以后無論是在亞洲首發還是在歐洲首發,都被全球普遍接受,這樣,首發價就形成了所謂的長協價。
隨著中國鋼鐵業快速發展,中國鐵礦石進口量也一路攀升,2005年2月,中鋼協和五礦商會通過了《鐵礦石進口企業資質標準和申報程序》,審核后具有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數量由523家銳減至目前的112家。擁有進口資質的大型鋼企由于享受長協價,經常囤積居奇,將礦石高價倒賣給中小企業。
“無米下鍋”的中小鋼企要面對兩大食利者——國外鐵礦石巨頭和國內各大擁有長協價的進口企業。他們大量囤積長協礦,進行長期倒賣,國內無長協礦資質的中小鋼企,面對兩大食利者無可奈何,只能依靠貿易礦,或者從具有長協礦資質的企業中購買。中小鋼企進入長協礦的愿望一如幾十年前無保障的農民想擁有城市戶口,以吃到定量和有價格保證的“商品糧”。
但是,國內鋼企因為長協價的原因,也分成了營壘分明的派別,利益的迥異也是后來導致中國在鐵礦石談判中敗北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