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團與沃爾沃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是一個令人尊敬的企業家,他成功率領吉利從名不經傳的民營小廠躋身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業并站穩腳跟,還從福特手中收購了歷史悠久的瑞典沃爾沃轎車,是中國汽車發展史有著濃重一筆的人物。
不過,不論是吉利還是沃爾沃,都應該從長遠角度考慮逐步淡化李書福個人色彩;李書福本人也應該逐漸從一線退下來,將權力交給吉利與沃爾沃的職業經理人,完成吉利從民營企業到國際化企業的蛻變。
1963年出生的李書福,有著許多中國創業企業家共同的優秀特征:聰明、勤奮、執著、善于學習和把握機遇。
正是具備這樣優點,讓李書福利用中國加入WTO機會,成功進入此前還不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的轎車生產領域,并在同時引發的中國汽車消費熱潮中發展壯大起來。
2001年5月,原國家計委放開國產轎車價格,這也是中國汽車市場化的開端。由于市場存在巨大空白,生產廉價汽車的吉利在這一機遇性市場環境中發展、壯大,加之李書福本人善于制造轟動性語言,諸如“汽車就是兩排沙發加4個輪子”之語吸引了大量眼球,使吉利因此獲得社會諸多關注。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競爭不斷加劇,質量較差的廉價汽車已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李書福又及時地提出吉利戰略轉型,“爭取用3-5年時間,完成從單純的低成本戰略向高技術、高質量、高效率、國際化的戰略轉型。”
吉利戰略始于2007年6月,今年剛好5年。在收購沃爾沃之后,吉利戰略轉型的基本目標已經接近,這一極具戰略眼光的轉型之舉為吉利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過,隨著規模的急劇壯大,吉利內部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對盲目服從、以領導者好惡作為工作評價的不良風氣。在筆者接觸的諸多吉利員工中,開口董事長、閉口董事長的大有人在,這說明這種風氣在吉利內部已經相當嚴重。
另外,李書福是個率真的人,有時興之所至會在媒體面前口無遮攔,說出一些令吉利和沃爾沃相關人士準備不足的話來,給人以公司文化不成熟的印象。
在被吉利收購后,頻頻出現在前臺的李書福令人感覺沃爾沃正在吉利化,更是一種危險的苗頭。
汽車是全球化工業產品,汽車企業若想做大、做強,也只有成為全球化企業這一條路可走,李書福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提出吉利戰略轉型。
如今的吉利和沃爾沃人才濟濟,不僅有安聰慧、劉金良這樣與吉利一起成長起來的舊臣、也吸引來趙福全、童志遠、沈暉等外資或合資汽車企業工作經驗的高級技術及管理人才;在公共關系方面,吉利的楊學良、沃爾沃的寧樹勇二人也都表現出遠遠超過李書福的水平。
可以說,吉利整體的高管人才儲備空前強大,李書福已經有條件淡出一線,并逐漸將權力轉移給職業經理人,讓他們帶領吉利繼續前進,從而實現吉利從民營企業到全球化汽車企業的蛻變,為“百年吉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剛到“知天命”之年的李書福仍然年富力強,遠沒有到頤養天年的時候,但選擇一個合格的企業領導者也非三五年之功。如何使公司持續健康發展,李書福不僅需要一個長時間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也需要其與吉利和沃爾沃保持一定的距離。
早一些做“交班”準備,不僅能給吉利與沃爾沃一旦出現重大錯誤時留出糾正的時間和空間,也可以使李書福避免出現許多創業家晚年悲劇的可能。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汽車業最重要的創業家亨利.福特,締造了被稱為“改變世界的機器”的T型車,但他晚年盲目自大、固執己見,一成不變的T型車又成為人們嘲諷其的對象。
李書福能順利完成民營企業家到跨國公司董事長的轉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