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中信銀行福州烏山支行國際金融理財師CFP
與中信銀行理財師吳幫雄在閑聊了幾句之后,我們便開始了訪談,他表示,對于從事理財師這一職,也是大學期間和自己所學的專業有關,也算是學有所用吧。出于職業病,對于他個人已經養成一種良好的投資理財規劃習慣,工作與生活中他都善于未雨綢繆,這一良好的職業習慣也漸漸地影響著他身邊的親朋好友,光是聽著他說,也都身受感染。
樓市調控政策對銀行投資產品沒有直接的影響
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受到樓市調控政策的影響?吳幫雄表示:從樓市調控到現在為止,幾乎沒有一款產品是與樓市調控直接相關聯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與利率息息相關的。他給我們舉了一個很實際的例子:打算在半年內買房的置業者,手上暫時有些閑錢可以做些短期投資,與其存放在銀行,只能獲取較低的銀行利息,不如選擇較小的風險投資,這時就可以選擇幾個月期限的投資產品,因為這些產品的特點是:風險較低,收益保險,此時的重點不在于產品的收益的高低,而在于資金的流動性較高,周轉的時間靈活,目的是因為短期的資金流動不影響大的購置計劃,可以為購買房產作好準備。
投資理財產品需要注意三個問題
1、 產品投資風險的承受能力
根據客戶的現狀,理財師為客戶量身定制某款或某幾款理財產品時,風險永遠是擺在第一位考慮的要素,與此同時,又要保證客戶的生活品質不受的影響,盡量的縮短客戶的目標達成時間。
利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專業技能對自己的資金進行管理,在風險與回報中獲取較好的平衡,國際金融市場就流行著一句行話:風險越高,收益越大;收益越高,風險也越大。市場上不會存在一種只有高收益而沒有任何風險的產品的。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有風險,根據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的不同,市場判斷的水平,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風險評估,選擇相應風險及收益的理財產品,切忌忙目跟風,憑借銀行的專業理財技能,既保本,也可在承受相對有限的風險的前提下,獲得較好的資金回報,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理財的產品,才是好的理財產品。
2、 產品投資的周期要與資金匹配
了銀客戶資金的用途以及未來這筆資金可能出現的變化。
3、 產品投資方向以及偏好
對理財產品要有簡單的了解之后到銀行再詳細地向理財師了解此款產品的特點,明確自己對哪類理財產品的喜愛。
為客戶尋找最適合的投資理財產品
吳幫雄說理財師的工作是為客戶進行資產規劃及配置,尋找最適合他自身的產品,而不是尋找最好的產品,因為最好的產品不一定適合客戶本身的資產狀況。投資理財客戶一般可以簡單地分為穩健型,保守型,成長型,激進型。
那么,什么樣的投資產品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有沒有什么評估標準呢?
客觀與主觀的評估客戶對于風險的承受能力,再加上客戶的投資傾向,具備這三點,吳幫雄說就可以幫助客戶選擇最適合的理財產品。
客觀評估,是根據客戶的現有資產狀況,收入結構,資金來源,收入的穩定性,消費支出的彈性,綜合評估,做出客觀的評價。主觀評估是根據客戶本身的投資喜好來判斷。客觀評估與主觀評估之后,得出參考價值,給出一份評估書,分析客戶的投資傾向,綜合以上三點,就可以劃分出是屬于哪一類型的客戶,為其選擇適合的投資理財產品了。
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最理想的投資方式就是投資組合,也叫作投資整合,即分散投資組合,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投資需要分解風險,有效的規避風險,以免孤注一擲失敗之后造成巨大的損失,既然是投資,就是要遵守“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根本原則,否則,雖然有機會享受集中投資帶來的超值收益,但更有可能承當集中投資失敗帶來的巨大風險。
吳幫雄打了一個相當貼切的比喻,他說理財師就相當于一個中醫,進行“望、聞、問、切”四診后,選擇適合這個人的“藥品”對癥下“藥”,不同的藥治療不同的病,不同的產品只能尋找適合它的人,為客戶尋找適合的產品,是理財師的工作職責。
作者: 鄒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