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在“典贊·2018科普中國”活動現場,中國科協宣布聘請歐陽自遠、楊利偉、張雙南、徐穎、陳思思、黃軒擔任“科普中國”形象大使。形象大使的個人魅力和形象將有助于增強科普中國的品牌價值及其相關科普產品的知名度和傳播力,同時也將增進科技界與公眾的交流互信。
科普中國形象大使宣傳片同期發布,影片以“身份轉變”為故事軸,描繪了“嫦娥之父”、“航天英雄”以及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和知名青年演員從本職工作到接棒“科普人”的心路歷程,呼吁廣大社會公眾加入“科普中國”,用科學認識世界,定義未來。科技發展的歷程已經證明,科技強國不僅體現在科技創新能力上,也反映在科學普及的傳播水平上。片尾重點強調了“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同等重要,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偏廢。科普對中國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科普面向大眾,以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為己任。社區居民、城鎮勞動者、農民、中小學生、領導干部為科普的重點人群。當前,針對老年人傳銷、電信和金融詐騙案件頻發,養生保健和醫療消費陷阱越來越多,其重要原因是老年人缺乏相關的科學知識和常識。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大力推進科普信息化就成為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首先要實現科普內容的信息化“打包轉移”,構建以移動端為中心的互聯網+科普信息化服務體系,重點建設和發展云服務、智能網絡、大數據、AI算法等新技術新應用。其次,要發揮新媒體、社交媒體的傳播優勢,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實現多媒體、多終端、多渠道、全平臺的融合傳播。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普工作也要同創業創新及產業發展相結合,科普要走向社會,服務市場。科普是公益活動,具有極大社會價值,同時也孕育著巨大的市場價值,科普市場化要以用戶(科普接受者)導向,重視用戶體驗,認清市場需求,重點服務科普的“剛需”用戶。
誠如科普中國形象大使、“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所言,科普不僅僅是把科學知識普及給大家,更重要的是通過宣傳和呼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科技工作者這個職業是神圣的,科研是有趣的,科學精神是高尚的。而科普也能夠給被科普者心中埋下一顆顆科學的種子,為他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