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最喜歡的碳中和內容一定包含數字,另外就是喜歡特別故事。” 資深財經媒體人在最近的美通社媒體開放日中,分享了此觀點。他建議企業打造言之有物的故事,提今年做了個什么事情,學了什么,最后通過數字做連接。9月24日,在“雙碳”專場中,我們定向邀請了20余家財經、科技等領域的媒體記者和編輯進行了深度對話。
企業如何配合媒體碳中和報道
2021年,被中國諸多業內人士視為“碳中和元年”。中國推出相關的政策,媒體會相應加大報道力度及關注度。媒體期待能報道更多企業做出的實際行為,有數字,有案例,有故事,有抓手。建議企業與媒體配合,以做出更好及持續性的報道,達成雙贏結果。
從“概念化”走向“量化”
很多企業期待從“概念化”走向“量化”,了解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規劃好實現碳中和的路線圖。以計算減碳量,很多企業包括第三方平臺,推出很多可量化的手段和工具。中國碳交易形式及相關的細則也陸續完善,讓企業靈活地定制減碳方案。
哪些行業更關注碳中和話題?
科技、能源、消費和金融行業比較關注碳中和話題。例如,科技企業本身的耗電量或者說就是碳排放量并不是特別大,但讓大眾及消費者知曉碳中和不僅是企業方的責任,而是每位消費者需要去做的事情,與企業攜手實施低碳生活規劃。
媒體怎么拆析碳中和話題
以實現碳中和目標,未來難度是非常大的。那么,媒體如何拆析碳中話題和以挖掘背后的故事?一家財經媒體分享自己做了三種情景:綠色情景(綠能取代火電)、灰色情景(捕捉及封存火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紅色情景(核能取代火電)。
海外傳播的突破口
特殊時期,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傳播時應格外嚴謹。氣候生態話題可能是很好的突破口。整個氣候生態基于聯合國的話語體系。因此,相關企業可考慮如何通過新能源或者核電這方面的技術水平進行一種形象轉型,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產生對接。出海企業與相關媒體可加強合作,塑造一種新的企業形象和話語。
以了解八家企業領導者(包括蘋果公司、思科等)
的ESG傳播策略,歡迎掃碼,或點擊下載
《八家值得關注的企業領導者 | ESG洞察》報告
關于美通社媒體開放日
美通社自成立之初推出的媒體社群的線上、線下活動就一直備受媒體關注,并積極參與。MORP(Media Open Resource Platform)社群提供更多的媒體合作資源,促進合作對接,資源整合。HARO(Help A Reporter Out)社群幫助媒體記者之間尋找采訪資源,進行內容探討。2021年美通社成立的“媒體開放日” 將MORP和HARO 兩個社群進行結合,每月按照熱點策劃垂直行業領域的交流,并引入行業頭部企業與專家與媒體進行對話,圍繞行業熱門的話題、痛點進行探討,共同推進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