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崗巴羊“品種良好化、圈舍標準化、養殖專業化、經營合作化”的產業模式,及實現崗巴羊增產增效目標,中檢溯源將為崗巴羊產業全程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項目提供含認證檢驗檢測綜合質量保障、標準制定等服務在內的針對性解決方案。隨著項目的實施,每只崗巴羊都將擁有獨一無二的唯一身份標識,對崗巴羊從出生到養殖到生產加工、產品流通全產業鏈建立追溯管理體系,一方面助力西藏地球第三極區域公共品牌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同時,實現跨責任主體環節的信息銜接,打通出藏產品的數據統籌,為西藏產品的進出管理提供良好的借鑒模型。
該項目的實施,也是中檢集團為西藏打造“品牌+品質”綜合服務模式,提供標準、檢驗、認證、檢測、追溯及培訓全面質量服務,推進西藏自治區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西藏特色產品質量的具體體現。
]]>中檢集團在跨境電商服務商展區設立了主題展位,集中展示介紹全球商品溯源、跨境電商平臺追溯體系建設、AEO認證、商品檢驗檢測、準入標準咨詢等企業出海及跨境電商平臺運營急需的系列質量服務解決方案,并在跨境電商企業成長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為企業出海賦能助力”的主題演講,就如何提升出口商品質量、外貿企業信譽,快速掌握出口目的地國家商品準入及質量標準,以及如何對跨境電商平臺運營風險進行有效管控等相關焦點問題向與會嘉賓做了分享和解答。
中檢集團作為本次交易會唯一一家綜合質量服務提供商,以及中檢集團針對跨境貿易及國貨出海的專業解決方案,迅速成為本屆交易會跨境電商服務商展區的焦點,行業從業者紛至沓來,與中檢集團進行溝通接洽及咨詢合作。
本屆交易會以“鏈接跨境全流域,共建電商新生態”為主題,為期3天,匯聚了全國35個特色外貿產業帶企業,吸引了超2.5萬明跨境電商展業客商到會觀展、采購及交流。本屆交易會旨在進一步培育壯大跨境電商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動傳統外貿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及打通跨境電商供應鏈。“絲路電商”高峰論壇、中國跨境電商產融對接大會、首屆中國跨境電商金融資本論壇及跨境電商產業帶推介等活動也在交易會期間同期舉行。
中檢溯源自2017年與天貓國際開展合作以來,基于TIC+Tr專業化第三方服務,為天貓國際提供了高效的全球商品溯源解決方案,并為天貓國際平臺銷售的母嬰產品、保健品、美妝產品等建立了全面驗證評價與追溯體系,成為了天貓國際全球商品溯源服務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2020年,中檢溯源加入天貓國際品質聯盟后,雙方合作得到了進一步深化。
中檢溯源在天貓國際眾多第三方合作伙伴中,以突出的合作項目數量及穩健的市場服務表現,榮獲“2021財年天貓國際摯愛拍檔”獎。來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個天貓國際品牌商家、供應商和服務商負責人,以及政府相關機構代表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未來,中檢溯源將結合本次盛典“大進口·雙循環·共造型”的主題,與天貓國際在跨境供應鏈整合升級和大進口全鏈路供給提效等方面繼續開展合作,共同創新業務模式,謀求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提升消費者體驗,共同向消費者傳遞看得見的信任。
該項目作為秭歸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升級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內容,備受縣委、縣政府的關注。近日,秭歸縣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王濤局長、郭楚副局長及湖北商務廳相關領導在中檢集團湖北公司、中檢溯源公司項目負責人的陪同下前往秭歸縣華維物流園進行了參觀和考察,在現場聽取了當地特色農產品 -- 秭歸臍橙質量追溯工作開展情況介紹,通過中檢溯源標簽掃碼體驗,了解了當地追溯企業信息、追溯產品信息和追溯流程信息,并對中檢集團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截止目前,中檢集團湖北公司、中檢溯源公司基于在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領域的先天優勢,同時結合秭歸臍橙產品特點,對秭歸縣郭家壩鎮鄧家坡村、水田壩鄉王家橋村、水田壩鄉龍口村等5處臍橙主要種植和采摘基地進行了實地驗證,有針對性的為秭歸縣打造了符合地方農產品特色的追溯體系,并將秭歸臍橙的采摘、進場、分揀、包裝、物流等一系列生產、流通信息上傳至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實現了對秭歸臍橙從采摘到物流的全程監管和精準查詢。同時,中檢溯源公司對當地首批5家試點電商龍頭企業提供了平臺的入駐指導和使用培訓服務。
未來,中檢集團湖北公司、中檢溯源公司將繼續圍繞秭歸縣區域農產品品牌培育、區域特色產業大數據平臺建設、電商人才培養、特色農產品質量追溯等服務內容,積極全面開展項目建設工作。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檢測認證行業建設
2020年9月1日,中檢集團與深圳大學、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代表召開了“大灣區檢驗認證行業產業發展市場研究”項目啟動會,推動灣區內各地檢驗認證行業、市場及標準的融合,促動“兩地一檢”模式的形成,為未來灣區內檢驗認證行業發展與合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和示范作用。
2017年9月,中檢集團作為論壇專題對話嘉賓,參加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質量高峰論壇,從“攻堅質量溯源,促進貿易公平”的角度作精彩分享,提出以市場力量為主體,集合粵港澳三地政府、質量檢驗認證機構、行業協會、企業和消費者力量,共建質量追溯標準和質量誠信大數據庫,打造公平、便利的貿易環境,創造更值得信賴的粵港澳大灣區。
同時,中檢集團還支持由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組建深港澳計量檢測認證標準聯盟,號召建立大灣區+大質量體系+信息化系統+智慧交通+產業生態鏈縱橫聯動機制,深入推進食品及農產品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建設。
心堅志定 守護國門
中檢集團堅決履行國企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積極協助海關、守護國門,延伸國家監管鏈條、守住質量安全底線。歷年來,中檢集團作為承擔固體廢物原料、舊機電裝運前檢驗的主要機構,在拒洋垃圾于國門之外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深圳海關的高度認可。
誠信經營 傳遞信任
中檢集團一直將合規經營、信譽建設、品牌建設作為企業經營發展的根本,著力打造合法經營、誠信為先的品牌形象。2018年,中檢集團正式申請加入國際檢驗檢測認證行業聯盟TIC Council(2018年由全球TIC行業組織IFIA和CEOC合并而成),成為國內第一家申請加入國際檢測認證理事會的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標志著中檢集團進一步提升依法合規經營管理水平、著力打造法治企業的信心和決心。
踐行初心使命 履行央企責任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檢集團高效建立起全國范圍內的防疫物資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網絡,對防疫物資質量把關,助力國內外防疫物資產品走向市場,并積極協助政府部門進行產品質量監管,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貢獻著“硬核”力量。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中檢集團將繼續在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熱土上奮力奔跑,用實際行動踐行檢驗檢測認證行業“國家隊”的社會責任與企業擔當,為推動深圳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不懈努力。
]]>新冠疫情蔓延為全球貿易以及人員流動所引發的輸入型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新的風險和挑戰,為了降低進口產品經營企業的貿易風險,助力國家外防輸入,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作為在食品安全領域國際國內的權威機構,中檢集團農食安全及溯源產品線與歐陸科技集團優勢互補,通過共同推動境外出口中國的高風險產品實施“防疫風險評估+溯源”服務,實現生產過程新冠風險管控及產品質量管控,并重點圍繞對境外出口企業開展防疫風險評估、進口產品全程追溯,以及對跨境人員核酸檢測等領域開展深度業務合作。
通過雙方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將有效提升貿易供應鏈全過程風險管控能力,助力中國政府降低輸入型新冠肺炎風險,保障境內民眾健康與社會穩定,助力國際貿易盡快回歸正軌。
]]>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肉菜流通追溯體系項目正在逐步投入使用。在桂林市肉菜流通追溯系統覆蓋超市內,肉菜等食品的貨架附近都張貼了“桂林市肉菜流通追溯”二維碼,市民只需掃碼即可了解產品進貨地點和時間。
7月10日,海關總署發布消息稱,大連海關近日從裝有厄瓜多爾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一個樣品樣本中以及三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同日,廈門海關從厄瓜多爾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的兩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專家研判認為,檢出結果不代表具有傳染性,但反映出相關企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
“盡快清晰地知道哪些食品是被污染的,以及這些食品的最初來源在哪里非常重要,這對新冠病毒的溯源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疫情暴發后,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道出了食品安全溯源的重要性。
消費者如何知曉食品生產源頭?
我國食品安全溯源情況如何?
怎樣加強進口食品的溯源管理?
針對上述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政府部門、第三方溯源機構有關負責人以及相關專家。
追溯體系建設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有效措施
老百姓購物籃里的食品究竟能不能實現溯源?帶著這一問題,記者近日前往北京市西城區某超市探訪,發現該超市內部分生鮮食品的外包裝上附有“北京市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二維碼,用手機掃碼便可查看原產地、供貨單位、包裝加工企業等信息。而在一些標準化菜市場內,消費者可以通過索要帶有追溯碼的銷售小票獲知零售肉菜的相關信息。
追溯體系建設是采集記錄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
記者梳理發現,自2010年起,國內部分城市在商務部支持下開始探索建設食品安全追溯體系。2016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覆蓋全國、先進適用的重要產品追溯體系,促進質量安全綜合治理,提升產品質量安全與公共安全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追溯體系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讓流通商品的質量安全在陽光下運行。”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介紹,自2016年以來,商務部和財政部支持山東、上海、寧夏、廈門四地開展示范探索。有關地方結合自身實際,從追溯平臺建設、追溯標準體系、追溯管理評價機制、追溯體系與市場監管銜接等方面,積極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形成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在農產品平均日成交量超1萬噸的安徽合肥周谷堆市場,肉類蔬菜批發追溯系統平均每天自動生成約5.5萬條批發追溯數據,不僅為本市消費肉菜提供了來源追溯數據,也為流向其他省市的肉類蔬菜儲存了追溯數據。“娘家在哪,婆家是誰,追溯信息一清二楚。”合肥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商務部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在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方面,已初步建成以中央、省、市三級追溯管理平臺為核心,以屠宰、批發、零售、超市及團體消費環節追溯子系統為支撐,以追溯信息鏈條完整性管理為重點的追溯體系,覆蓋全國58個大中型城市、8萬余家企業、52.4萬商戶,中央管理平臺累計接收追溯信息66.6億條,日均接收追溯信息450多萬條。
“對食品進行可追溯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確保在發現問題后可以迅速開展追責工作。”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會長顧振華告訴記者,建設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一方面可以穩固群眾的信任感,讓大家知道出了問題就能找得到責任源頭;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倒逼企業加強各個環節的把關工作,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的放心食品。
企業和第三方溯源機構扮演重要角色
今年2月23日,一批重達26.374噸的牛肉在烏拉圭22-177屠宰廠加工后從烏拉圭蒙得維的亞港啟程,經歷一個半月左右的海運后,到達中國的上海港。
這是由中檢集團溯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施加溯源服務后的一批進口牛肉。作為具有海外資質的國有第三方綜合性檢驗認證機構,中檢集團借助云平臺,綜合應用區塊鏈、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對進口食品施加一物一碼的二維碼標識。
消費者通過掃描“中檢溯源二維碼標簽”,便能查詢到牧場名稱、地址、屠宰加工廠名稱,包括每頭牛屠宰時間、分裝時間,屠宰檢疫證書,海運單據、入境口岸等信息。
“我們會上傳相關單據、證書的復印件以及牧場圖片等,還會插入現場屠宰加工的小視頻,實現圖文并茂,保證溯源信息準確豐富。”中檢溯源南美公司總經理王磊告訴記者,對一些高風險的生鮮產品,通過定位、傳感技術等實現對運輸過程數據的采集和監測,保障食品運輸過程中的新鮮和安全。
記者發現,在進口牛肉的溯源碼中,除了各個流通環節的過程性信息外,還有原產地認證信息以及由烏拉圭牧農漁業部畜牧工業局出具的出口衛生證書。
“與傳統的進口商品到達口岸后再進行現場查驗、抽樣檢測、中文標簽核驗相比,我們采取的是‘境外預檢+溯源’模式。”王磊告訴記者,2017年5月,中檢集團在烏拉圭牧農漁業部支持下與該國肉類協會簽署了《關于推進烏拉圭輸華牛肉全過程溯源合作框架協議》。“在和烏拉圭肉協的電子系統對接后,我們能夠及時核查當地牧場、屠宰廠的資質,通過深入牧場和屠宰加工企業一線對過程進行質量評估和管控、對部分產品進行裝運前檢驗等方式幫助境外企業更好符合中國法規和標準。”
中檢集團新西蘭公司總經理袁建成表示,幫助出口企業符合雙邊要求,是對海外食品開展追溯的重要一環,“中國和其他國家在食品檢測標準體系、標識信息等方面均存在差異,第三方溯源機構既要了解國外的法規和標準體系,也要掌握中國對進口食品的要求,對進口中國的食品按照兩個國家的要求給予評價,起到橋梁和協助把關作用,借此延伸對進口食品的監管鏈條,彌補政府機構不能隨時在海外進行監管的不足。”
除了第三方溯源機構外,一些電商企業也在構建自己的食品追溯鏈條。記者注意到,阿里巴巴旗下生鮮超市盒馬鮮生APP中的部分生鮮食品在商品規格下方標注出“該商品已加入盒馬溯源計劃,查看溯源”的字樣。
7月3日,記者點進“優選水培奶油生菜”的商品頁面,溯源信息顯示,這批生菜于7月2日早7點12分在位于河北廊坊的生產基地完成采摘,9點13分預冷包裝,12點40分出廠檢測。檢測報告顯示,氧化樂果、對硫磷等12項農藥殘留項目均符合標準。貨運車輛的車牌號、車廂溫度等信息也被如實記錄在溯源頁面中。當天19點20分,這批生菜運抵盒馬北京倉庫,盒馬對其進行了抽檢,并于次日上架銷售。
盒馬鮮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盒馬溯源計劃”開展以來,國內已有12個城市逐步開放溯源功能,同步帶動上游百家供應商加入溯源計劃,支持盒馬商品類目400多個,累計售出超5000萬溯源商品,約500萬盒馬用戶主動進行掃碼追溯。
建設從源頭開始、覆蓋范圍更廣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迫在眉睫
盡管我國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的空間,尤其是此次北京新發地疫情暴露出農貿批發市場在供應鏈可追溯方面的短板。
記者發現,許多農貿批發市場依然采取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交易模式,對消費者而言,手中商品的“前世今生”依然成謎,大多數進口生鮮食品更是缺乏追溯途徑。建設從源頭開始、覆蓋范圍更廣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迫在眉睫。
“目前市場上分布著許多企業自建的追溯平臺,各自為政是普遍現象。”顧振華說,需盡快將這些零散的溯源信息納入國家統一平臺進行管理。
去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辦法、指南、要求等標準。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看來,這些標準之間還存在內容交叉、標準不統一等情況,一些省級政府根據自身需要出臺的一系列地方標準在實用性和操作便利性上仍有待改進,與國際追溯標準之間也存在差距。
“我國追溯體系建設目前主要表現為開展試點,在一些重點品種、大型企業、特定區域等開展。這種情況下,尤其要建立一套各省市、各部門互通互用的追溯標準體系。”趙皖平說。
在顧振華看來,溯源標準不必過于復雜,主要針對與食品安全最息息相關的關鍵環節,這樣有利于降低企業成本,更好調動企業參與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積極性。此外,對于蔬菜肉類等重要農產品要建立起強制性的溯源機制,將部分推薦性標準提升為強制性標準。
除了統一完善標準外,盡快完善食品及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懲處力度也成為當務之急。
去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提到,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和食品生產企業對其產品追溯負責,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確保記錄真實完整,確保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
對此,趙皖平建議將不按要求實施質量安全可追溯的行為納入處罰范圍,明確法律責任,尤其是加大對生產環節、一級批發環節的法律責任約束和行政處罰力度,加大對提供虛假信息行為的懲處力度,保障追溯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對進口冷鏈食品的追溯管理上,浙江省杭州市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潘思蔚認為,要強化源頭追溯,在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比較嚴峻的形勢下,對一些生肉類、海鮮類等進口冷鏈食品的起運地選擇要增強風險意識,最好能在產品沒有運出之前,對新冠病毒等微生物進行預檢測,有利于提升溯源的準確度。
在中國制冷學會副理事長兼冷藏凍結專業委員會主任劉長永看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5G等技術發展,要從技術上對整個冷鏈過程進行監控和有效管理并不是難題,最關鍵的是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包括冷鏈食品在內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亟須建立。
“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要以市場為主、政府為輔,按照電商法要求,平臺、企業首先要做到自檢自控。”潘思蔚說,同時建議以市場監督管理局為主要牽頭單位,各相關部門聯合監督,與各大平臺形成質量共治聯盟,共同維護市場溯源管理體系秩序。
聚焦“質量安全+智慧”,踐行“質量強國”的責任擔當。
此外,第三方溯源機構也將在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顧振華看來,“中小企業通過購買第三方溯源服務,可減少硬件、軟件投資成本,同時加快食品安全追溯覆蓋的品類和面積。”
王磊認為,政府監管部門今后可考慮通過和第三方溯源機構合作將質量追溯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手段之一,通過大數據風險分析實現精準監管。
在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中檢集團溯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虹看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將迫使追溯行業未來發展轉型聚焦“質量安全+智慧”這一需求。
“打造‘質量云平臺’將成為未來追溯行業、質量服務行業的發展趨勢,將傳統的質量服務手段與數字化、可視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充分融合,圍繞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建設統一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統一的‘質量碼’標識體系、統一的信息共享體系,攜手監管部門、企業、消費者構建社會共治‘新生態圈’,保障社會民生,這也是我們作為央企踐行‘質量強國’的責任擔當。”王虹說。
原文鏈接:http://www.ccdi.gov.cn/toutiao/202007/t20200712_2218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