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zh_CN PRN Asia "湘"當當的大國智造!中聯重科央視春晚展重器風采 2024-02-10 10:56:00 龍年央視春晚走進中聯智慧產業城 當春晚的鏡頭來到中聯智慧產業城土方機械園,熒屏上頓時溢滿了科技感和機械感:中聯重科數十臺泵車、起重機展臂傲立舞臺后方兩側,兩臺泵車在30米的高空用臂架組成一個巨大愛心,兩百多臺挖掘機依次排開,數十臺高空作業平臺舉臂林立,極為壯觀;舞臺上兩臺裝載機隨歌"伴舞",一粉一綠活潑可愛。樂隊貝斯手、吉他手的"站臺"都是用的高空作業平臺。在"小綠軍團"眾星拱月中,歌手黃米依從裝載機中走出來,傾情演唱著《星辰大海》。大國重器壯觀施工之美,中聯智慧產業城土方機械園燈塔工廠制造之美,以及歌舞演唱之美盡情展現。滿滿的"長沙制造"元素,在熒屏上"龍"光煥發驚艷呈現。 龍年央視春晚黃米依在中聯智慧產業城演唱《星辰大海》 隨著黃米依的歌聲落下,中聯重科裝載機機手夸贊道"這里做得蠻好的嘛",舞臺現場所有觀眾對著鏡頭說道:"我們造的!"濃郁的長沙口音,卻滿是自豪、驕傲,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 央視春晚中,中聯智慧產業城演出場景 央視春晚作為億萬全球華人共同期待的年度文化盛宴,分會場首次走進長沙,是長沙迎來的又一高光時刻;中聯重科亮相春晚,也是長沙制造的高光時刻。經過多年的創新發展,工程機械已成為長沙譽滿全球的硬核"特產":產業集群規模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連續13年居全國各省市首位; 全球最長臂架泵車、全球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全球最高高空作業平臺、全球首臺純電動汽車起重機等一系列世界之最、世界首創的產品皆誕生在長沙中聯重科。 "長沙登上央視春晚!""中聯重科的大場面太給湖南人長臉了!""中聯重科給湖南上大分"網友贊譽彈幕溢滿屏幕。 工程機械如此大規模亮相央視春晚也是首次。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我國工程機械產品的質量、性能以及"顏值"已經煥然一新,不僅問鼎國內市場,還快速搶灘海外市場;不僅是各類工程建設項目的主力軍,還逐漸成為了裝備制造展示的顏值擔當。此次中聯重科登上央視春晚,不僅展現了我國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成果受到高度認可,也展示了行業發展信心:中國制造會更好! 盛世迎春,萬象更新。在這舉國歡慶的時刻,中聯重科作為長沙工業制造的代表閃耀亮相春晚,為全球觀眾帶來了一出情意濃濃、精彩滿滿的龍年春晚好戲,生動展示了湖南長沙的工業實力和制造魅力,也在亮相中向全球觀眾獻上了來自湖南長沙中聯重科的新春美好祝福! ]]> 長沙2024年2月10日 /美通社/ -- 龍游四海播祥瑞,制造強國展宏圖。2月9日除夕之夜,央視春晚如約而至、盛大綻放。本屆春晚中,在長沙分會場,央視鏡頭深入城市街巷,來到五一廣場、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全景展現了長沙獨特的多元活力和智造實力。極具湖湘特色的展示,讓全球觀眾看到了長沙作為"不夜星城"的煙火氣底色,更從中聯重科感受到了長沙作為"工程機械之都"的底氣和實力。

龍年央視春晚走進中聯智慧產業城
龍年央視春晚走進中聯智慧產業城

當春晚的鏡頭來到中聯智慧產業城土方機械園,熒屏上頓時溢滿了科技感和機械感:中聯重科數十臺泵車、起重機展臂傲立舞臺后方兩側,兩臺泵車在30米的高空用臂架組成一個巨大愛心,兩百多臺挖掘機依次排開,數十臺高空作業平臺舉臂林立,極為壯觀;舞臺上兩臺裝載機隨歌"伴舞",一粉一綠活潑可愛。樂隊貝斯手、吉他手的"站臺"都是用的高空作業平臺。在"小綠軍團"眾星拱月中,歌手黃米依從裝載機中走出來,傾情演唱著《星辰大海》。大國重器壯觀施工之美,中聯智慧產業城土方機械園燈塔工廠制造之美,以及歌舞演唱之美盡情展現。滿滿的"長沙制造"元素,在熒屏上"龍"光煥發驚艷呈現。

龍年央視春晚黃米依在中聯智慧產業城演唱《星辰大海》
龍年央視春晚黃米依在中聯智慧產業城演唱《星辰大海》

隨著黃米依的歌聲落下,中聯重科裝載機機手夸贊道"這里做得蠻好的嘛",舞臺現場所有觀眾對著鏡頭說道:"我們造的!"濃郁的長沙口音,卻滿是自豪、驕傲,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

央視春晚中,中聯智慧產業城演出場景
央視春晚中,中聯智慧產業城演出場景

央視春晚作為億萬全球華人共同期待的年度文化盛宴,分會場首次走進長沙,是長沙迎來的又一高光時刻;中聯重科亮相春晚,也是長沙制造的高光時刻。經過多年的創新發展,工程機械已成為長沙譽滿全球的硬核"特產":產業集群規模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連續13年居全國各省市首位;全球最長臂架泵車、全球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全球最高高空作業平臺、全球首臺純電動汽車起重機等一系列世界之最、世界首創的產品皆誕生在長沙中聯重科。

"長沙登上央視春晚!""中聯重科的大場面太給湖南人長臉了!""中聯重科給湖南上大分"網友贊譽彈幕溢滿屏幕。

工程機械如此大規模亮相央視春晚也是首次。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我國工程機械產品的質量、性能以及"顏值"已經煥然一新,不僅問鼎國內市場,還快速搶灘海外市場;不僅是各類工程建設項目的主力軍,還逐漸成為了裝備制造展示的顏值擔當。此次中聯重科登上央視春晚,不僅展現了我國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成果受到高度認可,也展示了行業發展信心:中國制造會更好!

盛世迎春,萬象更新。在這舉國歡慶的時刻,中聯重科作為長沙工業制造的代表閃耀亮相春晚,為全球觀眾帶來了一出情意濃濃、精彩滿滿的龍年春晚好戲,生動展示了湖南長沙的工業實力和制造魅力,也在亮相中向全球觀眾獻上了來自湖南長沙中聯重科的新春美好祝福!

]]>
全球最大塔機下線,中聯重科領秀"大塔時代" 2023-04-20 19:30:00 全球最大塔機下線儀式現場 常德市委書記曹志強宣布產品正式下線,并與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由瑞凱,中聯重科黨委書記、董事長、CEO詹純新共同啟動儀式。儀式由常德市委副書記、市長周振宇主持,中聯重科副總裁、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等致辭,常德市區政府相關領導,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中聯重科高管團隊,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行業協會、業內專家、安監站領導、建筑單位及客戶代表等600多人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 大國重器助建國家超級工程 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R20000-720是中聯重科與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聯合研發,額定起重力矩20000噸米,最大起重量720噸,最大起升高度400米,相當于一次將500輛小轎車起吊至130層樓的高度。該產品融合了158項創新科研成果、305項發明專利,其中包括60余項核心關鍵技術和12項世界首創技術,登頂世界塔機的王者巔峰,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全球最大塔機下線儀式現場 R20000-720下線交付后,將被用于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橋 -- 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的項目建設中。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采用三塔鋼桁梁斜拉橋結構,其中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承建的CMSG-2標施工里程DK51+687(長江大橋主橋)~DK57+329.218(長江大橋F1墩中心),全長約5642.218米,主要包含南主塔及1千米主橋上部結構、引橋114個公鐵合建墩、12孔鐵路梁及228孔上層公路梁。R20000-720能完全滿足橋塔鋼結構的吊裝,將為項目建設提供堅實的設備保障。 至臻技術成就"全球最強" "我們的R20000-720,在平衡重技術、結構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突破,解決了超大型塔機在強風、高濕、重載等復雜極端工況下作業的多項世界難題。"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技術的應用讓這個"全球最大"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強"。 據他介紹,R20000-720應用了中聯重科在行業內首創的移動平衡重技術,該技術可以讓平衡重隨著起重力矩的變化精準移動,實現吊裝性能60%以上的大幅度提升。此外,R20000-720還創新高承載輕量化結構構型和重載分體式結構設計,在保證高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實現塔機上裝結構重量較常規方案減輕20%以上,解決了運、裝、拆難題,使用更加便捷。 而為了讓重器更加靈敏,中聯重科還在智能控制技術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深度開發的多源信息融合ETI智控系統,應用230項智能控制策略,50項智能化技術,實現毫秒級響應,讓R20000-720在"大"和"穩"的同時,更實現了"快"和"準"。 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R20000-720的圓滿下線,標志著中聯重科已經掌握了成熟的大塔技術,站在行業發展最前沿。 智能產線賦能大塔制造 作為刷新"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紀錄的重器,其生產制造是不是工程量更大、生產周期更長?對于這個問題,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R20000-720項目整體實施工時達33280人天,相當于120人連續工作10個月。但是通過智能制造,重點管控8類關鍵控制性工程,評估制定18項并行工程,從設計到下線僅歷時8個月,比創下最快交付周期紀錄的W12000-450還要快2個月,再創速度奇跡。" 經過67年的極致探索,中聯重科在工程機械領域不斷積淀、突破、升華,打造出堪稱"自由王國"的全球最領先研發設計平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塔機智能工廠,以智能制造引領產品升級。 中聯 重科塔機智能工廠目前布局有40條智能化產線,包括12條無人黑燈產線。經過智能化產線、柔性化工裝、高精重型機加設備的加持,和近千名大塔工匠的投入,中聯重科超大塔機制造能力實現量和質的突破。目前,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已經可以實現500-20000噸米共13個型號的大型塔機生產全覆蓋,生產的產品可以滿足目前大型吊裝的幾乎所有吊重需求。 中聯重科常德塔機智能工廠產線一景 極致產品性能實力,帶來火熱的市場表現。中聯重科的許多大型塔機早已巍峨屹立在我國大江大河上助力施工。儀式現場,中聯重科還舉行了系列大型塔機的簽約儀式,這些產品交付后將為我國火熱建設貢獻新力量,保障諸多重大項目的順利進行。 中聯重科大塔市占率在行業處于絕對領先地位,是全球交付最多、生產能力最強的大塔生產廠家,當前正在塔機智能工廠中同時生產的超大塔就有數十臺。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中聯重科將每一次新突破視為創新的新起點,一次次超越自我,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此次 R20000-720的成功下線,標志著中聯重科在塔機技術"無人區"的探索更進一步,"大塔時代"的領航優勢更加明顯。 ]]> 長沙2023年4月20日 /美通社/ -- 4月20日,融合了158項創新科研成果、305項發明專利的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在中聯重科常德塔機智能工廠重磅下線,這是中聯重科的又一次自我突破,也是我國先進制造發展過程中的又一次歷史性突破。它的出現將為我國工業重型化、建筑工業化提供更為先進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提高中國品牌在全球塔機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全球最大塔機下線儀式現場
全球最大塔機下線儀式現場

常德市委書記曹志強宣布產品正式下線,并與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由瑞凱,中聯重科黨委書記、董事長、CEO詹純新共同啟動儀式。儀式由常德市委副書記、市長周振宇主持,中聯重科副總裁、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等致辭,常德市區政府相關領導,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中聯重科高管團隊,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行業協會、業內專家、安監站領導、建筑單位及客戶代表等600多人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

大國重器助建國家超級工程

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R20000-720是中聯重科與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聯合研發,額定起重力矩20000噸米,最大起重量720噸,最大起升高度400米,相當于一次將500輛小轎車起吊至130層樓的高度。該產品融合了158項創新科研成果、305項發明專利,其中包括60余項核心關鍵技術和12項世界首創技術,登頂世界塔機的王者巔峰,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全球最大塔機下線儀式現場
全球最大塔機下線儀式現場

R20000-720下線交付后,將被用于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橋 -- 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的項目建設中。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采用三塔鋼桁梁斜拉橋結構,其中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承建的CMSG-2標施工里程DK51+687(長江大橋主橋)~DK57+329.218(長江大橋F1墩中心),全長約5642.218米,主要包含南主塔及1千米主橋上部結構、引橋114個公鐵合建墩、12孔鐵路梁及228孔上層公路梁。R20000-720能完全滿足橋塔鋼結構的吊裝,將為項目建設提供堅實的設備保障。

至臻技術成就"全球最強"

"我們的R20000-720,在平衡重技術、結構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突破,解決了超大型塔機在強風、高濕、重載等復雜極端工況下作業的多項世界難題。"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技術的應用讓這個"全球最大"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強"。

據他介紹,R20000-720應用了中聯重科在行業內首創的移動平衡重技術,該技術可以讓平衡重隨著起重力矩的變化精準移動,實現吊裝性能60%以上的大幅度提升。此外,R20000-720還創新高承載輕量化結構構型和重載分體式結構設計,在保證高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實現塔機上裝結構重量較常規方案減輕20%以上,解決了運、裝、拆難題,使用更加便捷。

而為了讓重器更加靈敏,中聯重科還在智能控制技術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深度開發的多源信息融合ETI智控系統,應用230項智能控制策略,50項智能化技術,實現毫秒級響應,讓R20000-720在"大"和"穩"的同時,更實現了"快"和"準"。

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R20000-720的圓滿下線,標志著中聯重科已經掌握了成熟的大塔技術,站在行業發展最前沿。

智能產線賦能大塔制造

作為刷新"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紀錄的重器,其生產制造是不是工程量更大、生產周期更長?對于這個問題,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R20000-720項目整體實施工時達33280人天,相當于120人連續工作10個月。但是通過智能制造,重點管控8類關鍵控制性工程,評估制定18項并行工程,從設計到下線僅歷時8個月,比創下最快交付周期紀錄的W12000-450還要快2個月,再創速度奇跡。"

經過67年的極致探索,中聯重科在工程機械領域不斷積淀、突破、升華,打造出堪稱"自由王國"的全球最領先研發設計平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塔機智能工廠,以智能制造引領產品升級。

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目前布局有40條智能化產線,包括12條無人黑燈產線。經過智能化產線、柔性化工裝、高精重型機加設備的加持,和近千名大塔工匠的投入,中聯重科超大塔機制造能力實現量和質的突破。目前,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已經可以實現500-20000噸米共13個型號的大型塔機生產全覆蓋,生產的產品可以滿足目前大型吊裝的幾乎所有吊重需求。

中聯重科常德塔機智能工廠產線一景
中聯重科常德塔機智能工廠產線一景

極致產品性能實力,帶來火熱的市場表現。中聯重科的許多大型塔機早已巍峨屹立在我國大江大河上助力施工。儀式現場,中聯重科還舉行了系列大型塔機的簽約儀式,這些產品交付后將為我國火熱建設貢獻新力量,保障諸多重大項目的順利進行。

中聯重科大塔市占率在行業處于絕對領先地位,是全球交付最多、生產能力最強的大塔生產廠家,當前正在塔機智能工廠中同時生產的超大塔就有數十臺。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中聯重科將每一次新突破視為創新的新起點,一次次超越自我,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此次R20000-720的成功下線,標志著中聯重科在塔機技術"無人區"的探索更進一步,"大塔時代"的領航優勢更加明顯。

]]>
掘金建筑新材料藍海,中聯重科新材料板塊全新啟航 2022-05-28 21:17:00 中聯重科新材料研發的新型建筑材料施工設備 中聯重科研發的建筑新材料具有環保、節能、性能高等特點,既能滿足綠色生產要求,又能應用于各類基礎設施、國防軍事、工業建筑和民用商用建筑。目前,公司已在華東和華西等區域簽署多家工廠投資協議,部分工廠已開工建設。 目前,中聯重科已形成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智慧農業、新材料三大板塊的業務布局。中聯重科新材料將抓住總部及產業基地落戶湘陰這一重要機遇,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湖南乃至中國的新材料產業國際名片。 ]]> 長沙2022年5月28日 /美通社/ -- 隨著環保意識增強以及建筑行業綠色發展,建筑新材料行業成為新藍海。5月28日,中聯重科旗下湖南中聯重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重科新材料)與湘陰縣政府簽約,中聯重科新材料總部及產業基地項目將落戶湘陰。這是中聯重科新材料產業布局的重大成果,標志著這一板塊進入業務發展快車道。

根據協議,中聯重科新材料總部及產業基地項目落戶湘陰后,將通過科技賦能,把基礎資源轉化為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附加值的新型材料,建設全球最大的建筑新型材料智慧裝備產業園和全球領先的建筑新型材料標桿工廠,并快速發揮對全國的輻射作用。

建筑新材料是中聯重科三大板塊之一。中聯重科為何進軍這個領域?

從產業前景看,建筑新材料市場容量大、應用范圍廣、技術含量高,是一個高端新興產業板塊。

建筑新材料市場需求強烈,市場前景廣闊。以普通技術類建筑材料為例,這種材料在北美、歐洲的商品化率已高達98%以上。相比來說,在我國的普及率僅為35%。不過,隨著國內城建提質更新和房屋修繕等行業風口的臨近,未來10年中國普通技術類建筑材料年市場容量將超4000億元。

同時,國際上功能型特種建筑材料正持續高速增長,并逐步進入中國市場,年市場容量也將突破2000億元。

面對建筑新材料產業風口,中聯重科具有設備優勢、配方優勢、施工工藝工法研究優勢、品牌及行業渠道優勢。新數字、新能源、新材料是中聯重科創新升級的主攻方向。經過幾年的培育,中聯重科在新材料產業板塊的發展上,不僅持續鞏固了干混砂漿生產設備的全球領先地位,而且極大提升了建筑新材料領域的研發實力。

中聯重科新材料依托中德兩大研發中心,擁有百余名博士碩士為主體的研發團隊,掌握3000多配方,形成了五大產品系統,成為全球唯一掌握"智能產線+建筑新材+施工裝備+施工工法"等全產業鏈技術的企業。

中聯重科新材料研發的新型建筑材料施工設備
中聯重科新材料研發的新型建筑材料施工設備

中聯重科研發的建筑新材料具有環保、節能、性能高等特點,既能滿足綠色生產要求,又能應用于各類基礎設施、國防軍事、工業建筑和民用商用建筑。目前,公司已在華東和華西等區域簽署多家工廠投資協議,部分工廠已開工建設。

目前,中聯重科已形成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智慧農業、新材料三大板塊的業務布局。中聯重科新材料將抓住總部及產業基地落戶湘陰這一重要機遇,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湖南乃至中國的新材料產業國際名片。

]]>
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紀錄再刷新 中聯重科再造風電吊裝行業巔峰 2022-02-18 21:37:00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新品發布暨風電生態圈交流活動現場 此次活動邀請了風電吊裝產業鏈上下游業主單位、EPC總包方、風電整機商、吊裝單位等近150家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綠色發展新風向,共建風電新生態。 中聯重科副總裁兼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致辭,他介紹道:“我們今天推出的LW2460-200新品,是順應風電吊裝行業發展大趨勢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們滿足客戶需求的初心和實力,未來我們將持續創新極致產品,追求極致品質,實現數字化突破,與行業生態各方一起共向綠色化、高品質、智能化未來。” 中聯重科副總裁兼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致辭 此次 中聯重科發布的LW2460-200風電動臂塔機,在LW2340-180基礎上再次突破了世界紀錄,最大起重力矩達2460噸米,可在198米的高度吊重160噸,在180米的高度吊重180噸,在160米的高度吊重200噸,高度更高、吊重更重,全面覆蓋6.5兆瓦及以下陸上風機吊裝需求。同時,該產品還具有占地面積小、鉤下高度高、安裝快捷等優勢。對比同類型塔機,它搭載的專利技術和ETI2.0智控系統,使得產品的起重性能更強、作業更加高效和精準,操作也更加安全、省心。 中聯重科發布的風電塔機新品LW2460-200 行業專家表示,“作為十四五‘碳中和’規劃下的戰略能源,風能市場前景一片開闊,中聯重科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推出更強吊裝能力、更小施工占地面積的風電塔機,是技術創新的成果,也是綠色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去年5月17日,中聯重科下線了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LW2340-180,被稱作風電吊裝裝備的國之重器,引領了行業的新風尚,令世界矚目。該塔機 已經在哈爾濱依蘭風電場、河南新野風電場等項目中得到很好應用。特別是在河南新野風電場中,它克服了現場地耐力差、作業空間窄、風力大等多重挑戰,平穩離地、高效起升、精準就位,干凈、利落地完成風機的吊裝工作,同時憑借高效轉場、裝拆便捷、智能安全等核心優勢,成功實現一個月完成4臺風機的吊裝施工,獲得客戶的高度認可。 中聯重科LW2340-180助力河南新野風電場項目 行業領先 的產品受到與會嘉賓的充分肯定,施工業主單位、總包單位、主機廠家、租賃企業均表示要共同抓住、抓好風電這個發展趨勢,與中聯重科共同攜手、共謀風電生態圈建設,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并一起推動風電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球高端裝備制造商,中聯重科耕耘塔機領域60余年,其塔機市場的技術引領及產品定義的能力穩居行業第一。站在“碳達峰、碳中和”與風電行業快速發展的戰略風口,中聯重科將繼續深化產品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服務品質,與客戶朋友一同攜手,布局新領域、引領新風向、共創大未來 。 ]]> 長沙2022年2月18日 /美通社/ -- 2月17日,以“綠色·生態·新風向”為主題的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新品發布暨風電生態圈交流活動在湖南常德隆重舉行。此次LW2460-200風電動臂塔機的成功下線,是中聯重科突破自我,再一次創造的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新紀錄,展現了中聯重科不斷追求行業巔峰的極致精神,也彰顯了公司在超大型塔機領域冠頂全球的研發、制造實力。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新品發布暨風電生態圈交流活動現場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新品發布暨風電生態圈交流活動現場

此次活動邀請了風電吊裝產業鏈上下游業主單位、EPC總包方、風電整機商、吊裝單位等近150家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綠色發展新風向,共建風電新生態。

中聯重科副總裁兼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致辭,他介紹道:“我們今天推出的LW2460-200新品,是順應風電吊裝行業發展大趨勢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們滿足客戶需求的初心和實力,未來我們將持續創新極致產品,追求極致品質,實現數字化突破,與行業生態各方一起共向綠色化、高品質、智能化未來。”

中聯重科副總裁兼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致辭
中聯重科副總裁兼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致辭

此次中聯重科發布的LW2460-200風電動臂塔機,在LW2340-180基礎上再次突破了世界紀錄,最大起重力矩達2460噸米,可在198米的高度吊重160噸,在180米的高度吊重180噸,在160米的高度吊重200噸,高度更高、吊重更重,全面覆蓋6.5兆瓦及以下陸上風機吊裝需求。同時,該產品還具有占地面積小、鉤下高度高、安裝快捷等優勢。對比同類型塔機,它搭載的專利技術和ETI2.0智控系統,使得產品的起重性能更強、作業更加高效和精準,操作也更加安全、省心。

中聯重科發布的風電塔機新品LW2460-200
中聯重科發布的風電塔機新品LW2460-200

行業專家表示,“作為十四五‘碳中和’規劃下的戰略能源,風能市場前景一片開闊,中聯重科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推出更強吊裝能力、更小施工占地面積的風電塔機,是技術創新的成果,也是綠色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去年5月17日,中聯重科下線了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LW2340-180,被稱作風電吊裝裝備的國之重器,引領了行業的新風尚,令世界矚目。該塔機已經在哈爾濱依蘭風電場、河南新野風電場等項目中得到很好應用。特別是在河南新野風電場中,它克服了現場地耐力差、作業空間窄、風力大等多重挑戰,平穩離地、高效起升、精準就位,干凈、利落地完成風機的吊裝工作,同時憑借高效轉場、裝拆便捷、智能安全等核心優勢,成功實現一個月完成4臺風機的吊裝施工,獲得客戶的高度認可。

中聯重科LW2340-180助力河南新野風電場項目
中聯重科LW2340-180助力河南新野風電場項目

行業領先的產品受到與會嘉賓的充分肯定,施工業主單位、總包單位、主機廠家、租賃企業均表示要共同抓住、抓好風電這個發展趨勢,與中聯重科共同攜手、共謀風電生態圈建設,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并一起推動風電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球高端裝備制造商,中聯重科耕耘塔機領域60余年,其塔機市場的技術引領及產品定義的能力穩居行業第一。站在“碳達峰、碳中和”與風電行業快速發展的戰略風口,中聯重科將繼續深化產品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服務品質,與客戶朋友一同攜手,布局新領域、引領新風向、共創大未來

]]>
智造全解析 探秘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塔機“寶藏”智能工廠 2021-10-29 18:09:00 與會專家、客戶觀摩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 全智能制造,每18分鐘產出一臺塔機,每72分鐘產出1臺施工升降機,生產規模在國際遙遙領先,生產方式及效率令專家頻頻點贊。 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2016年啟動規劃,占地740畝。園區固定投資17.7億元,規劃年產值200億元,主要生產80t.m~20000t.m的平臂、動臂全系列塔式起重機和4S2050等機型施工升降機。 “智能工廠分兩期建設。二期于今年5月建成投產。”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公司副總經理梁岱說。 “24+3+9”,塔機工廠很智能 “智能工廠基于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規劃理念,對標30年都不落后的工藝質量標準,投入24條智能化產線和3座智能立庫,實現從原材料、下料、焊接、機加、涂裝、機構裝配、包裝、物流和實驗的全面工藝升級,從而達到大幅提升產品質量的目的。”梁岱介紹說。 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標準節燈塔車間 除了“肉眼可見”的24條智能化產線和3座智能立庫,這里還暗藏了九大黑科技,只為拼工藝。 為檢測金屬、非金屬材料各種物理和化學性能,這里建有一流的原材料理化試驗中心; 投入2條自動化率100%的黑燈下料產線,集成原材料自動分揀、智能鋸切、高頻加熱、在線檢測、激光打碼、機器人自動分揀和無人叉車配送等7項“技能”,原材料鋸切精度可控制在±0.5毫米; 200余臺自動化機器人,CLOOS雙絲焊接技術和雙絲三弧高效焊接技術,讓焊接自動化率提升至52%,質量一致性達成98.8%。激光在線檢測和焊縫探傷技術,確保焊接質量100%全檢; 20臺鉆銑鏜一體化高精機加工中心,實現柔性化、自動化作業,大幅提升加工工藝,整體焊后加工精度可達7級; 5條環保水性漆涂裝線,“1洗3烤”先進工藝、集成溫濕度自適應控制技術、重型積放鏈輸送技術、全自動拋丸技術、全自動獨立式脫脂水洗技術、自動配比輸調漆技術、觸媒遠紅外烘干技術……實現綠色、節能、高效涂裝工藝,涂裝質量可保五年不生銹; 機構裝配產線變革傳統工藝,可實現自動取料、自動繞繩、自動計米、自動熔斷,在線檢測,傳動試驗于一體的裝配工藝; 流線化包裝作業工藝,一次性包裝,提升裝卸效率,包裝工藝簡化又高效。 在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各類機器人高效有序作業 此外,這里還集成了3座智能立庫和40余套AGV、RGV無人化搬運小車,實現廠內配送無人化。物流信息化系統,一鍵掌控發貨物流進度,內外部物流協同,大幅提升工廠的物流效率。打造的集行走、內爬、電控系統、傳動機構實驗于一體的大型試驗場,則能滿足2萬t.m及以下機型的全生產周期的可靠性試驗,斷繩等極端工況破壞性實驗。 “這一塔機智能工廠的建成,標志著中聯重科,也標志著我國建筑起重機械規模達到了世界一流,質量也達到了世界一流的‘雙一流’。”相關專家表示。 綠色環保高效,智能工廠樹起行業數字化轉型標桿 “燈塔工廠”一詞,最早源于航海行業,后來則代表著世界先進的制造業企業,通過前沿技術應用整合,加速整體產業智能化進程所打造的智能化工廠。可以說,擁有“燈塔工廠”的企業,也是行業內這一領域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的標桿。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擁有兩個標準意義上的塔機“燈塔車間”。 ? 一是標準節“燈塔車間”。所謂標準節,是指塔機的基礎構造件。過去,焊接作業場地里,工人一手持面罩,一手拿焊槍,在飛濺的焊花中作業。但在標準節“燈塔車間”廠房里的5條標準節智能化焊接生產線上,過去的場景不再重現。有的只是百余臺機器人揮動“手臂”,有序作業。 “車間擁有30余套AGV、RGV無人化搬運小車,10余套鉆銑鏜一體化高精機加工中心,實現柔性化、智能化生產。在人員減少73%、場地減少56%的情況下,車間每5分鐘可產出1節標準節。”中聯重科副總裁、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介紹。 另一個,則是塔機機構裝配燈塔車間。這是這一 行業首個集智能倉儲、無人化配送、機構裝配、自動繞繩、在線檢測于一體的裝配車間。在這里,自動掃碼智能識別、自動化叫料精準出入庫、無人化物料配送、成品自動化出庫和路障智能化識別等自動化物流技術,讓場地使用同比節約6000平方米,出入庫效率同比提升30%。? 各類搬運機器人(AGV)自動化作業 “基于數字化規劃理念,塔機智能工廠集成大數據分析和工業互聯網技術、智能化產線、信息化系統和可視化技術,實現‘物物互聯、人機互動、虛實互聯、價值驅動’。”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相關負責人介紹。 智能工廠好不好,使用者最有發言權。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技術室主任鄭鵬分享了自己在這里工作的“體驗感”。 “相比過去,這里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產線最高自動化程度可達95%。在原先基礎上,可節省人力40%以上,場地利用率則提升了35%。”鄭鵬說。 衡量一家工廠的好壞,效率無疑是個硬指標。在他的大致評估中認為,智能工廠采用流線化生產,整體效能較原來可提升30%-50%,最大效能提升可達到50%以上。生產周期也大大縮短。常規塔機機型由原來的5天縮短至3天。 “比較突出的一點還體現在生產的‘柔性化’上。過去,我們一個工裝最多只能生產一到兩個產品,但現在一個工裝,可實現全系列產品生產。一個裝備,N種用法,大大提高了場地利用率,也在面對市場定制化需求上,會變得更強大。”鄭鵬說。 ? 不止如此,為實現資源投入、生產過程、工藝參數、物流效率、能源消耗和VOC環保指標的過程化管控,工廠還投入了2萬多個傳感器,實時采集生產數據,實時監控各項指標,并通過大數據分析決策,智能化數據驅動業務改善,實現生產數字化轉型升級。 工廠還有著全生命周期綠色設計,綜合運用綠色設計、綠色工藝、綠色包裝、綠色生產等技術,實現焊接、加工、涂裝、設備節能、驅動節能、三廢處理的全面綠色化升級,制造技術綠色化率達98.7%,制造過程綠色化率達97.3%。工廠綠色化運營, VOC排放同比減少60%。2019年獲批湖南省綠色工廠,2020年獲批工信部認證的國家級綠色工廠。 ]]> 長沙2021年10月29日 /美通社/ -- 一座“智能工廠”,二間“燈塔車間”,三座“智能立庫”,四條“黑燈產線”……10月25日,在湖南常德舉行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下線儀式中,歷經5年時間打造、擁有“一二三四”“寶藏”的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迎來與會專家的“探廠”。

與會專家、客戶觀摩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
與會專家、客戶觀摩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

全智能制造,每18分鐘產出一臺塔機,每72分鐘產出1臺施工升降機,生產規模在國際遙遙領先,生產方式及效率令專家頻頻點贊。

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2016年啟動規劃,占地740畝。園區固定投資17.7億元,規劃年產值200億元,主要生產80t.m~20000t.m的平臂、動臂全系列塔式起重機和4S2050等機型施工升降機。

“智能工廠分兩期建設。二期于今年5月建成投產。”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公司副總經理梁岱說。

“24+3+9”,塔機工廠很智能

“智能工廠基于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規劃理念,對標30年都不落后的工藝質量標準,投入24條智能化產線和3座智能立庫,實現從原材料、下料、焊接、機加、涂裝、機構裝配、包裝、物流和實驗的全面工藝升級,從而達到大幅提升產品質量的目的。”梁岱介紹說。

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標準節燈塔車間
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標準節燈塔車間

除了“肉眼可見”的24條智能化產線和3座智能立庫,這里還暗藏了九大黑科技,只為拼工藝。

為檢測金屬、非金屬材料各種物理和化學性能,這里建有一流的原材料理化試驗中心;

投入2條自動化率100%的黑燈下料產線,集成原材料自動分揀、智能鋸切、高頻加熱、在線檢測、激光打碼、機器人自動分揀和無人叉車配送等7項“技能”,原材料鋸切精度可控制在±0.5毫米;

200余臺自動化機器人,CLOOS雙絲焊接技術和雙絲三弧高效焊接技術,讓焊接自動化率提升至52%,質量一致性達成98.8%。激光在線檢測和焊縫探傷技術,確保焊接質量100%全檢;

20臺鉆銑鏜一體化高精機加工中心,實現柔性化、自動化作業,大幅提升加工工藝,整體焊后加工精度可達7級;

5條環保水性漆涂裝線,“1洗3烤”先進工藝、集成溫濕度自適應控制技術、重型積放鏈輸送技術、全自動拋丸技術、全自動獨立式脫脂水洗技術、自動配比輸調漆技術、觸媒遠紅外烘干技術……實現綠色、節能、高效涂裝工藝,涂裝質量可保五年不生銹;

機構裝配產線變革傳統工藝,可實現自動取料、自動繞繩、自動計米、自動熔斷,在線檢測,傳動試驗于一體的裝配工藝;

流線化包裝作業工藝,一次性包裝,提升裝卸效率,包裝工藝簡化又高效。

在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各類機器人高效有序作業
在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各類機器人高效有序作業

此外,這里還集成了3座智能立庫和40余套AGV、RGV無人化搬運小車,實現廠內配送無人化。物流信息化系統,一鍵掌控發貨物流進度,內外部物流協同,大幅提升工廠的物流效率。打造的集行走、內爬、電控系統、傳動機構實驗于一體的大型試驗場,則能滿足2萬t.m及以下機型的全生產周期的可靠性試驗,斷繩等極端工況破壞性實驗。

“這一塔機智能工廠的建成,標志著中聯重科,也標志著我國建筑起重機械規模達到了世界一流,質量也達到了世界一流的‘雙一流’。”相關專家表示。

綠色環保高效,智能工廠樹起行業數字化轉型標桿

“燈塔工廠”一詞,最早源于航海行業,后來則代表著世界先進的制造業企業,通過前沿技術應用整合,加速整體產業智能化進程所打造的智能化工廠。可以說,擁有“燈塔工廠”的企業,也是行業內這一領域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的標桿。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擁有兩個標準意義上的塔機“燈塔車間”。

  一是標準節“燈塔車間”。所謂標準節,是指塔機的基礎構造件。過去,焊接作業場地里,工人一手持面罩,一手拿焊槍,在飛濺的焊花中作業。但在標準節“燈塔車間”廠房里的5條標準節智能化焊接生產線上,過去的場景不再重現。有的只是百余臺機器人揮動“手臂”,有序作業。

“車間擁有30余套AGV、RGV無人化搬運小車,10余套鉆銑鏜一體化高精機加工中心,實現柔性化、智能化生產。在人員減少73%、場地減少56%的情況下,車間每5分鐘可產出1節標準節。”中聯重科副總裁、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介紹。

另一個,則是塔機機構裝配燈塔車間。這是這一行業首個集智能倉儲、無人化配送、機構裝配、自動繞繩、在線檢測于一體的裝配車間。在這里,自動掃碼智能識別、自動化叫料精準出入庫、無人化物料配送、成品自動化出庫和路障智能化識別等自動化物流技術,讓場地使用同比節約6000平方米,出入庫效率同比提升30%。 

各類搬運機器人(AGV)自動化作業
各類搬運機器人(AGV)自動化作業

“基于數字化規劃理念,塔機智能工廠集成大數據分析和工業互聯網技術、智能化產線、信息化系統和可視化技術,實現‘物物互聯、人機互動、虛實互聯、價值驅動’。”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相關負責人介紹。

智能工廠好不好,使用者最有發言權。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技術室主任鄭鵬分享了自己在這里工作的“體驗感”。

“相比過去,這里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產線最高自動化程度可達95%。在原先基礎上,可節省人力40%以上,場地利用率則提升了35%。”鄭鵬說。

衡量一家工廠的好壞,效率無疑是個硬指標。在他的大致評估中認為,智能工廠采用流線化生產,整體效能較原來可提升30%-50%,最大效能提升可達到50%以上。生產周期也大大縮短。常規塔機機型由原來的5天縮短至3天。

“比較突出的一點還體現在生產的‘柔性化’上。過去,我們一個工裝最多只能生產一到兩個產品,但現在一個工裝,可實現全系列產品生產。一個裝備,N種用法,大大提高了場地利用率,也在面對市場定制化需求上,會變得更強大。”鄭鵬說。

  不止如此,為實現資源投入、生產過程、工藝參數、物流效率、能源消耗和VOC環保指標的過程化管控,工廠還投入了2萬多個傳感器,實時采集生產數據,實時監控各項指標,并通過大數據分析決策,智能化數據驅動業務改善,實現生產數字化轉型升級。

工廠還有著全生命周期綠色設計,綜合運用綠色設計、綠色工藝、綠色包裝、綠色生產等技術,實現焊接、加工、涂裝、設備節能、驅動節能、三廢處理的全面綠色化升級,制造技術綠色化率達98.7%,制造過程綠色化率達97.3%。工廠綠色化運營, VOC排放同比減少60%。2019年獲批湖南省綠色工廠,2020年獲批工信部認證的國家級綠色工廠。

]]>
全球最大噸位上回轉塔機常德下線 中聯重科從容迎接“大塔時代” 2021-10-28 18:54:00 中聯重科打造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W12000-450 為“超級工程”而生,“巨無霸”攻克百余項技術難題 中聯重科副總裁、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介紹,當今是吊裝重型化、建筑工業化時代。越來越多“超級工程”的出現,使得吊裝高度越來越高,吊裝重量越來越大,對“大塔”(大型塔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無論橋梁、電力建設還是超高層建筑、大型場館建設,“大塔”都不可缺少,中國“大塔時代”已經來臨。 早在2010年,中聯重科就下線了D5200-240塔機 -- 當時全球最大水平臂上回轉自升塔機,徹底改變了我國工程用超大噸位塔機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此后,中聯重科又在D5200-240的基礎上,先后研制成功110米臂長的全球最長臂塔機D1250-80,全球最大內爬動臂塔機LH3350-120 ,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LW2340-180等一系列大塔裝備。這些產品已被應用到全球各地的建設現場,涉及橋梁、核電、火電、風電、水電、超高層、場館等諸多領域。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進行風機吊裝 而今,憑借數以萬計的施工案例,十年的技術沉淀,中聯重科大塔研發團隊僅用時10個月,就成功完成W12000-450塔機從設計到制造下線。專家表示,“W12000-450的成功研發是全球塔機技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意味著中國橋梁及鐵路施工裝備邁入世界前列,也意味著中國超大噸位塔機技術從并跑進入領跑的新時代。” W12000-450塔機下線后,將服務于超級工程 -- 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長江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一級公路三位一體的過江通道 -- 常態長江大橋的建設,助力解決橋面安裝吊載大、就位精度要求高、高空吊裝難度大、江面施工風速強等一系列難題。同時,它的應用,有助常態長江大橋項目大幅縮短施工周期,節約施工成本。 “以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確保我國重點工程順利施工,助力大型建筑施工工法提升。W12000-450塔機的下線及施工,有望進一步引領裝配式建筑及大塔的發展。”唐少芳說。 “W12000-450塔機從塔機型式上,就實現了完全的顛覆,采用了平頭式主塔加動臂式輔塔架構。此外,在超大鋼結構設計制作、超重載傳動、超重作業智能安全等方面,實現了多達百余項原創技術的應用。”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公司副總經理喻樂康說。 這款 塔機產品自主攻克了分體式平頭單臂架技術、桿系單銷榫頭特大標準節技術、“八金剛”平滑大變小頂升過渡技術、大功率超高塔機的供配電技術、多面多缸同步頂升及頂升安全控制技術、重載多倍率超大容繩量起升卷揚系統技術和厚板T型接頭全融透焊接技術等多項技術。“這個‘巨無霸’使用了近4000噸鋼材,單件最大尺寸14m×6m×6m,單件最大重量66噸,焊縫總長達5.8公里。在我們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的超大塔車間,我們采用數字化焊機搭載T型接頭全熔透焊接技術,攻克了超厚板焊接開裂的技術難題。同時,我們投入了十余臺高精數控加工中心,完成了超長超寬超重部件的精密加工;建設了超大水性涂裝線,確保大型工件涂裝無死角、海洋級重防腐。在智能工廠6個超大車間、200名大塔工匠,136個日夜的奮戰下,這款大國重器終于成功面世。”唐少芳介紹道。 至臻至美,中聯重科從容迎接“大塔時代” 有專家稱,當前吊裝行業重型化和建筑行業工業化,已成為兩大發展趨勢,這兩個行業的發展和成熟,則標志著當前中國已進入大塔時代。 “中聯建起通過十年部署,已進入大塔時代,主要體現在廣度、深度和厚度三個方面。”廣度方面,中聯重科大塔產品型譜廣。在600噸米級以上,已研制25款機型;應用領域廣,已覆蓋橋梁、風電、火電、核電、水電、場館、超高層等7大施工領域;區域布局廣,全球研發中心、全球制造基地、全球營銷服務網絡布局,助力中國高端裝備制造布局全球。 中聯重科T1200-64W大型塔機助建新加坡PPVC建筑 深度方面,中聯重科擁有完全自主仿真平臺,建成了全球最大智能工廠,為大塔制造交付提供了有利保障,超重、超高、超長均可制作。在技術上,中聯重科還突破了海洋防腐工藝技術,儲備了重載傳動、分體結構、快裝連接、4-6倍的寬調速比、安全智能控制技術等大塔核心技術。 在厚度方面,中聯重科現有400多名研發及工藝工程師,200多名大塔工匠和400名服務專家,行業內大塔相關從業人員達數千人,彰顯雄厚的研發和智造新實力。 “我們的技術儲備和制造能力已全部準備到位,迎接‘大塔時代’的來臨。”唐少芳說。他介紹,截至目前,中聯重科已研發和制造出全球最大平頭上回轉塔機、全球最大內爬式動臂塔機、等一系列“大塔”裝備,既有充分的技術儲備,也有著良好的產業化應用和上數萬個施工案例的經驗累積。 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目前關于20000噸米級塔機的相關設計、制造技術,中聯重科已經布局。“現在如果需要更高等級的大型塔機‘私人定制’,以我們的技術儲備和實際應用積累,也完全可以實現。”中聯重科將繼續以雄厚的技術創新實力,在無人區積極探索,持續引領行業高端重大型裝備的研發和生產。 ]]> 長沙2021年10月28日 /美通社/ -- 我國超大型塔式起重機核心技術攻關,又獲得重大新成果。10月25日,中聯重科自主研制,歷經十年技術積累和迭代,擁有上百項發明專利,最大起重量450噸、額定起重力矩12000噸米的全球首臺萬噸米級上回轉塔機W12000-450在湖南常德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下線。這不僅刷新了中聯重科2010年自主研發的D5200塔機時的自創世界紀錄,也成功問鼎現下全球最大噸位上回轉塔機紀錄,造就新塔機之王。  

中聯重科打造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W12000-450
中聯重科打造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W12000-450

為“超級工程”而生,“巨無霸”攻克百余項技術難題

中聯重科副總裁、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介紹,當今是吊裝重型化、建筑工業化時代。越來越多“超級工程”的出現,使得吊裝高度越來越高,吊裝重量越來越大,對“大塔”(大型塔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無論橋梁、電力建設還是超高層建筑、大型場館建設,“大塔”都不可缺少,中國“大塔時代”已經來臨。

早在2010年,中聯重科就下線了D5200-240塔機 -- 當時全球最大水平臂上回轉自升塔機,徹底改變了我國工程用超大噸位塔機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此后,中聯重科又在D5200-240的基礎上,先后研制成功110米臂長的全球最長臂塔機D1250-80,全球最大內爬動臂塔機LH3350-120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LW2340-180等一系列大塔裝備。這些產品已被應用到全球各地的建設現場,涉及橋梁、核電、火電、風電、水電、超高層、場館等諸多領域。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進行風機吊裝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進行風機吊裝

而今,憑借數以萬計的施工案例,十年的技術沉淀,中聯重科大塔研發團隊僅用時10個月,就成功完成W12000-450塔機從設計到制造下線。專家表示,“W12000-450的成功研發是全球塔機技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意味著中國橋梁及鐵路施工裝備邁入世界前列,也意味著中國超大噸位塔機技術從并跑進入領跑的新時代。”

W12000-450塔機下線后,將服務于超級工程 -- 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長江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一級公路三位一體的過江通道 -- 常態長江大橋的建設,助力解決橋面安裝吊載大、就位精度要求高、高空吊裝難度大、江面施工風速強等一系列難題。同時,它的應用,有助常態長江大橋項目大幅縮短施工周期,節約施工成本。

“以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確保我國重點工程順利施工,助力大型建筑施工工法提升。W12000-450塔機的下線及施工,有望進一步引領裝配式建筑及大塔的發展。”唐少芳說。

“W12000-450塔機從塔機型式上,就實現了完全的顛覆,采用了平頭式主塔加動臂式輔塔架構。此外,在超大鋼結構設計制作、超重載傳動、超重作業智能安全等方面,實現了多達百余項原創技術的應用。”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公司副總經理喻樂康說。

這款塔機產品自主攻克了分體式平頭單臂架技術、桿系單銷榫頭特大標準節技術、“八金剛”平滑大變小頂升過渡技術、大功率超高塔機的供配電技術、多面多缸同步頂升及頂升安全控制技術、重載多倍率超大容繩量起升卷揚系統技術和厚板T型接頭全融透焊接技術等多項技術。“這個‘巨無霸’使用了近4000噸鋼材,單件最大尺寸14m×6m×6m,單件最大重量66噸,焊縫總長達5.8公里。在我們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的超大塔車間,我們采用數字化焊機搭載T型接頭全熔透焊接技術,攻克了超厚板焊接開裂的技術難題。同時,我們投入了十余臺高精數控加工中心,完成了超長超寬超重部件的精密加工;建設了超大水性涂裝線,確保大型工件涂裝無死角、海洋級重防腐。在智能工廠6個超大車間、200名大塔工匠,136個日夜的奮戰下,這款大國重器終于成功面世。”唐少芳介紹道。

至臻至美,中聯重科從容迎接“大塔時代”

有專家稱,當前吊裝行業重型化和建筑行業工業化,已成為兩大發展趨勢,這兩個行業的發展和成熟,則標志著當前中國已進入大塔時代。

“中聯建起通過十年部署,已進入大塔時代,主要體現在廣度、深度和厚度三個方面。”廣度方面,中聯重科大塔產品型譜廣。在600噸米級以上,已研制25款機型;應用領域廣,已覆蓋橋梁、風電、火電、核電、水電、場館、超高層等7大施工領域;區域布局廣,全球研發中心、全球制造基地、全球營銷服務網絡布局,助力中國高端裝備制造布局全球。

中聯重科T1200-64W大型塔機助建新加坡PPVC建筑
中聯重科T1200-64W大型塔機助建新加坡PPVC建筑

深度方面,中聯重科擁有完全自主仿真平臺,建成了全球最大智能工廠,為大塔制造交付提供了有利保障,超重、超高、超長均可制作。在技術上,中聯重科還突破了海洋防腐工藝技術,儲備了重載傳動、分體結構、快裝連接、4-6倍的寬調速比、安全智能控制技術等大塔核心技術。

在厚度方面,中聯重科現有400多名研發及工藝工程師,200多名大塔工匠和400名服務專家,行業內大塔相關從業人員達數千人,彰顯雄厚的研發和智造新實力。

“我們的技術儲備和制造能力已全部準備到位,迎接‘大塔時代’的來臨。”唐少芳說。他介紹,截至目前,中聯重科已研發和制造出全球最大平頭上回轉塔機、全球最大內爬式動臂塔機、等一系列“大塔”裝備,既有充分的技術儲備,也有著良好的產業化應用和上數萬個施工案例的經驗累積。

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目前關于20000噸米級塔機的相關設計、制造技術,中聯重科已經布局。“現在如果需要更高等級的大型塔機‘私人定制’,以我們的技術儲備和實際應用積累,也完全可以實現。”中聯重科將繼續以雄厚的技術創新實力,在無人區積極探索,持續引領行業高端重大型裝備的研發和生產。

]]>
前瞻布局引領大塔時代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榮耀下線 2021-10-26 12:03:00 ? ?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下線儀式活動現場 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助建全球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 此次下線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型號為W12000-450,是中聯重科為建設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 -- 常泰長江大橋特別打造的塔機。該產品重達4000噸,額定起重力矩達12000噸米,是全球首臺超萬噸米級的上回轉超大型塔機,其最大起重重量達到450噸,最大起升高度400米,相當于可以一次起吊300輛小轎車至130層樓的高度。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型號為W12000-450 常泰 長江大橋是一座特大型橋梁,建設荷載超大、跨徑超長,主跨達1176米,是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根據大橋設計方案,需要超大型塔機才能滿足其施工工法 -- 將400噸的預制混凝土件吊裝至近400米的高度,中聯重科特別研制了W12000-450塔機滿足施工需求,產品進駐項目后將主要用于該項目5號墩主塔中塔柱和上塔柱吊裝施工。 目前,大橋已進入塔柱施工階段,即將開始世界上第一高塔的鋼筋部品和大節段吊裝施工。在完成常泰長江大橋施工后,W12000-450塔機還將持續助建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橋 -- 安徽巢馬長江大橋。 傳承65載技術積累 創新鑄就大國重器 超大型塔機關鍵技術復雜,安全可靠性要求高,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創造新紀錄,勇闖無人區,更需要技術的創新;超大的體積、重量,以及焊接等高要求,更需要生產工藝的匹配。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 ?“在結構型式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我們重新建立了結構剛性、穩定性、模態分析的計算平臺,標志著中聯塔機設計進入了自由王國”,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據介紹,W12000-450塔機運用了中聯重科自主創新的分體式平頭單臂架技術、桿系單銷榫頭特大標準節技術、“八金剛”平滑大變小頂升過渡技術等多項世界首創技術,從而讓W12000-450塔機不僅實現了萬噸米級的強大起重性能,還從運輸、裝拆等方面確保產品的便捷性以及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 除了在研發設計上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外,生產制作也是極大的挑戰。這一臺龐然大物用了近4000噸鋼材,單件最大尺寸為14米*6米*6米,單件最大重量達66噸,焊縫總長達5.8公里,要制作這樣一臺體型大、焊接難、精度高的塔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在全球最大的塔機智能工廠的超大塔車間,我們采用數字化焊機搭載T型接頭全熔透焊接技術,攻克了超厚板焊接開裂的技術難題。投入了十余臺高精數控加工中心,完成了超長超寬超重部件的精密加工。我們建設了超大水性涂裝線,確保大型工件涂裝無死角、海洋級重防腐。在智能工廠6個超大車間、200名大塔工匠,經過136個日夜奮戰下,大國重器成功面世”,中聯重科副總裁、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介紹。根據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規劃,可生產覆蓋80噸·米~20000噸·米的全系列建筑起重機械產品。 在此次生產中,通過智能化柔性工裝,極大地縮短了產品交付周期,制作周期僅用了4個月,采用傳統的生產制造工藝生產周期至少需要12個月。 洞察行業發展 前瞻布局領航大塔時代 生產能力的提前布局,也體現了中聯重科對塔機市場的洞察和引領。近年來,隨著新基建的開展及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大型塔機的運用越來越廣。 受益 于“3060”碳排放目標提出,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新趨勢之一,風電、光伏等行業帶動的超大噸位增長依然動力強勁。而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升,石油化工、煤化工、冶金建設、航天工程等大型建設領域,出現了大量百噸級、千噸級的大型構件、設備,同時隨著模塊化建設方式的成熟應用,中大型吊裝服務行業的發展得到了有效促進。此外,新基建乃至建設施工領域新技術、新工法的推廣應用,也拉動超大噸位機型市場需求。 “吊裝行業重型化和建筑行業工業化,這兩個行業的發展和成熟,標志著當前中國已進入大塔時代。”構件越來越重,建筑越來越高,橋梁跨度越來越長,隨著中國超級工程的逐年遞增,吊裝行業重型化的發展,正突飛猛進。住建部《2019年裝配式建筑發展概況》報告顯示,PC構件市場空間不斷擴大,2019-2025年復合增速為38%,建筑工業化將引起塔機設備的一輪新的革命,大塔將迎來高速發展。 中聯重科對此已有了十余年的部署,并從技術積累、產品型譜、制造、市場等多方面提前進行了布局。“在600噸米級以上塔機,我們已經有25款機型。17款平頭、8款動臂塔機。其次是我們領域覆蓋廣:橋梁、風電、火電、核電、水電、場館、超高層7大施工領域,都有我們的大塔”,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廣大客戶觀摩中聯重科各類建筑起重機械產品 行業專家表示,中聯重科全球最大上回轉式塔機W12000-450的下線,不僅將為我國工業重型化、建筑工業化提供最新解決方案,提高中國品牌在全球塔機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時,它作為在行業邁向大塔時代打造的全球首臺萬噸米級超大型產品,也向市場顯示了中聯重科在大型塔機領域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能力,進一步鞏固其全球領先優勢,領航大塔時代發展。 ]]> 長沙2021年10月26日 /美通社/ -- “這是中聯重科創造的又一世界紀錄,更是工程機械行業發展中的又一歷史豐碑”,10月25日,在中聯重科常德塔機智能工廠舉行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下線儀式上,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蘇子孟致辭評價道。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下線儀式活動現場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下線儀式活動現場

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助建全球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

此次下線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型號為W12000-450,是中聯重科為建設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 -- 常泰長江大橋特別打造的塔機。該產品重達4000噸,額定起重力矩達12000噸米,是全球首臺超萬噸米級的上回轉超大型塔機,其最大起重重量達到450噸,最大起升高度400米,相當于可以一次起吊300輛小轎車至130層樓的高度。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型號為W12000-450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型號為W12000-450

常泰長江大橋是一座特大型橋梁,建設荷載超大、跨徑超長,主跨達1176米,是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根據大橋設計方案,需要超大型塔機才能滿足其施工工法 -- 將400噸的預制混凝土件吊裝至近400米的高度,中聯重科特別研制了W12000-450塔機滿足施工需求,產品進駐項目后將主要用于該項目5號墩主塔中塔柱和上塔柱吊裝施工。

目前,大橋已進入塔柱施工階段,即將開始世界上第一高塔的鋼筋部品和大節段吊裝施工。在完成常泰長江大橋施工后,W12000-450塔機還將持續助建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橋 -- 安徽巢馬長江大橋。

傳承65載技術積累 創新鑄就大國重器

超大型塔機關鍵技術復雜,安全可靠性要求高,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創造新紀錄,勇闖無人區,更需要技術的創新;超大的體積、重量,以及焊接等高要求,更需要生產工藝的匹配。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

 “在結構型式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我們重新建立了結構剛性、穩定性、模態分析的計算平臺,標志著中聯塔機設計進入了自由王國”,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據介紹,W12000-450塔機運用了中聯重科自主創新的分體式平頭單臂架技術、桿系單銷榫頭特大標準節技術、“八金剛”平滑大變小頂升過渡技術等多項世界首創技術,從而讓W12000-450塔機不僅實現了萬噸米級的強大起重性能,還從運輸、裝拆等方面確保產品的便捷性以及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

除了在研發設計上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外,生產制作也是極大的挑戰。這一臺龐然大物用了近4000噸鋼材,單件最大尺寸為14米*6米*6米,單件最大重量達66噸,焊縫總長達5.8公里,要制作這樣一臺體型大、焊接難、精度高的塔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在全球最大的塔機智能工廠的超大塔車間,我們采用數字化焊機搭載T型接頭全熔透焊接技術,攻克了超厚板焊接開裂的技術難題。投入了十余臺高精數控加工中心,完成了超長超寬超重部件的精密加工。我們建設了超大水性涂裝線,確保大型工件涂裝無死角、海洋級重防腐。在智能工廠6個超大車間、200名大塔工匠,經過136個日夜奮戰下,大國重器成功面世”,中聯重科副總裁、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介紹。根據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規劃,可生產覆蓋80噸·米~20000噸·米的全系列建筑起重機械產品。

在此次生產中,通過智能化柔性工裝,極大地縮短了產品交付周期,制作周期僅用了4個月,采用傳統的生產制造工藝生產周期至少需要12個月。

洞察行業發展 前瞻布局領航大塔時代

生產能力的提前布局,也體現了中聯重科對塔機市場的洞察和引領。近年來,隨著新基建的開展及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大型塔機的運用越來越廣。

受益于“3060”碳排放目標提出,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新趨勢之一,風電、光伏等行業帶動的超大噸位增長依然動力強勁。而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升,石油化工、煤化工、冶金建設、航天工程等大型建設領域,出現了大量百噸級、千噸級的大型構件、設備,同時隨著模塊化建設方式的成熟應用,中大型吊裝服務行業的發展得到了有效促進。此外,新基建乃至建設施工領域新技術、新工法的推廣應用,也拉動超大噸位機型市場需求。

“吊裝行業重型化和建筑行業工業化,這兩個行業的發展和成熟,標志著當前中國已進入大塔時代。”構件越來越重,建筑越來越高,橋梁跨度越來越長,隨著中國超級工程的逐年遞增,吊裝行業重型化的發展,正突飛猛進。住建部《2019年裝配式建筑發展概況》報告顯示,PC構件市場空間不斷擴大,2019-2025年復合增速為38%,建筑工業化將引起塔機設備的一輪新的革命,大塔將迎來高速發展。

中聯重科對此已有了十余年的部署,并從技術積累、產品型譜、制造、市場等多方面提前進行了布局。“在600噸米級以上塔機,我們已經有25款機型。17款平頭、8款動臂塔機。其次是我們領域覆蓋廣:橋梁、風電、火電、核電、水電、場館、超高層7大施工領域,都有我們的大塔”,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廣大客戶觀摩中聯重科各類建筑起重機械產品
廣大客戶觀摩中聯重科各類建筑起重機械產品

行業專家表示,中聯重科全球最大上回轉式塔機W12000-450的下線,不僅將為我國工業重型化、建筑工業化提供最新解決方案,提高中國品牌在全球塔機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時,它作為在行業邁向大塔時代打造的全球首臺萬噸米級超大型產品,也向市場顯示了中聯重科在大型塔機領域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能力,進一步鞏固其全球領先優勢,領航大塔時代發展。

]]>
中聯重科:不斷刷新自我的塔機冠軍,又一世界級產品即將下線 2021-10-20 21:17:00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順利完成首臺3.4 MW風機吊裝 中聯重科的前身是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其最早歷史可追溯至1956年,時為國家建筑工程部機械施工總局設計室,是我國創立最早、集建設機械科研開發和行業技術歸口于一體的應用型研究院,支持了當時中國70%的工程機械企業走上發展之路,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發源地”。 在塔機領域,中聯重科更是有著深厚的技術底蘊。1956年,其前身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時為國家建筑工程部機械施工總局設計室)便研發了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塔機——QTZ160。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1973年,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又研發設計了國內首臺采取液壓技術的自升式塔機——QT4-10。除打造各類第一臺外,當時塔機領域主要的研究機構也設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資料顯示,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下設起重機械、混凝土機械、路橋機械、城建環保和城市車輛5個研究所,在塔機鋼結構設計計算、混凝土攪拌與輸送等領域形成優勢,技術水平國內領先,部分技術在當時就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傳承國家級科研院所創新基因,中聯重科將創新刻進了骨子里。“技術是根,產品是本”,是中聯重科的研發理念,培育好“根本”,自然“枝繁葉茂”。從錘頭式塔機到平頭式塔機,從傳統的機械產品到產品的智能化升級,中聯重科持續引領著行業技術的發展。強大的技術鑄就閃耀的產品:全球最強抗風塔機、全球最長臂架塔機、全球最大噸位平頭塔機、全球最大噸位上回轉自升式塔機、全球最大噸位內爬式動臂塔機、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等一系列世界級產品在中聯重科陸續面世。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噸位內爬式動臂塔機在上海施工 尤其是2010年,中聯重科下線了全球最大噸位上回轉自升式塔機D5200-240,被業內認為是中國工程施工裝備制造技術的重大突破,意味著中國橋梁及鐵路施工裝備進一步邁入世界前列,同時也是全球塔機技術發展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工程用超大噸位塔機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被徹底改寫。 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這是一個發展的進階;而從制訂國家標準到制訂國際標準,則是發展的飛躍。201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96起重機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落戶中聯重科,成為中國裝備制造國際話語權提升的顯著標志。依托此平臺,中聯重科先后提出十余項國際標準提案,積極引導中國先進技術轉化為國際標準,并主導修訂ISO 12480-1《起重機?使用安全?第1部分:總則》等多項國際標準。 “修煉”好了技術、產品,市場的豐收則是水到渠成。資料顯示,中聯重科塔機產品市場占有率連年保持全國第一、市場規模冠頂全球。2019年,公司建筑起重機械銷售規模破百億元,成為全球首家塔機年銷售破百億的公司。而到2021年上半年,中聯重科的塔機銷售半年就已破百億,跑出發展加速度,刷新行業銷售規模新高度。 2021年上半年,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銷量破百億元 創新無止境,在技術創新、研發制造、市場規模、標準等方面,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實現了全面國際領先之后,持續拓展塔機應用領域和塔機技術邊界。今年9月,公司下線了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吊,開啟了助建新能源發展的新征程。 那么,中聯重科此次即將下線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又將引領行業實現怎樣的新發展?新品又有哪些強大的性能冠頂全球成為最大上回轉塔機?洞察行業發展新趨勢、捕捉行業發展方向標,10月25日,共同聚焦中聯重科常德塔機智能工廠,精彩拭目以待! ]]> 長沙2021年10月20日 /美通社/ -- 10月13日,備受行業關注的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LW2340-180在新野縣風電項目現場,順利完成首臺3.4 MW風機吊裝,這標志著中聯重科掌握了全球風電動臂塔機至臻技術。10月25日,中聯重科又將在常德塔機智能工廠發布下線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再度吸引行業聚焦。一系列閃耀的“全球之最”背后,也不禁讓人贊嘆,中聯重科的研發創新實力到底有多強?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順利完成首臺3.4 MW風機吊裝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順利完成首臺3.4 MW風機吊裝

中聯重科的前身是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其最早歷史可追溯至1956年,時為國家建筑工程部機械施工總局設計室,是我國創立最早、集建設機械科研開發和行業技術歸口于一體的應用型研究院,支持了當時中國70%的工程機械企業走上發展之路,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發源地”。

在塔機領域,中聯重科更是有著深厚的技術底蘊。1956年,其前身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時為國家建筑工程部機械施工總局設計室)便研發了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塔機——QTZ160。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1973年,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又研發設計了國內首臺采取液壓技術的自升式塔機——QT4-10。除打造各類第一臺外,當時塔機領域主要的研究機構也設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資料顯示,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下設起重機械、混凝土機械、路橋機械、城建環保和城市車輛5個研究所,在塔機鋼結構設計計算、混凝土攪拌與輸送等領域形成優勢,技術水平國內領先,部分技術在當時就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傳承國家級科研院所創新基因,中聯重科將創新刻進了骨子里。“技術是根,產品是本”,是中聯重科的研發理念,培育好“根本”,自然“枝繁葉茂”。從錘頭式塔機到平頭式塔機,從傳統的機械產品到產品的智能化升級,中聯重科持續引領著行業技術的發展。強大的技術鑄就閃耀的產品:全球最強抗風塔機、全球最長臂架塔機、全球最大噸位平頭塔機、全球最大噸位上回轉自升式塔機、全球最大噸位內爬式動臂塔機、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等一系列世界級產品在中聯重科陸續面世。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噸位內爬式動臂塔機在上海施工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噸位內爬式動臂塔機在上海施工

尤其是2010年,中聯重科下線了全球最大噸位上回轉自升式塔機D5200-240,被業內認為是中國工程施工裝備制造技術的重大突破,意味著中國橋梁及鐵路施工裝備進一步邁入世界前列,同時也是全球塔機技術發展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工程用超大噸位塔機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被徹底改寫。

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這是一個發展的進階;而從制訂國家標準到制訂國際標準,則是發展的飛躍。201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96起重機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落戶中聯重科,成為中國裝備制造國際話語權提升的顯著標志。依托此平臺,中聯重科先后提出十余項國際標準提案,積極引導中國先進技術轉化為國際標準,并主導修訂ISO 12480-1《起重機 使用安全 第1部分:總則》等多項國際標準。

“修煉”好了技術、產品,市場的豐收則是水到渠成。資料顯示,中聯重科塔機產品市場占有率連年保持全國第一、市場規模冠頂全球。2019年,公司建筑起重機械銷售規模破百億元,成為全球首家塔機年銷售破百億的公司。而到2021年上半年,中聯重科的塔機銷售半年就已破百億,跑出發展加速度,刷新行業銷售規模新高度。

2021年上半年,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銷量破百億元
2021年上半年,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銷量破百億元

創新無止境,在技術創新、研發制造、市場規模、標準等方面,中聯重科建筑起重機械實現了全面國際領先之后,持續拓展塔機應用領域和塔機技術邊界。今年9月,公司下線了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吊,開啟了助建新能源發展的新征程。

那么,中聯重科此次即將下線的全球最大上回轉塔機又將引領行業實現怎樣的新發展?新品又有哪些強大的性能冠頂全球成為最大上回轉塔機?洞察行業發展新趨勢、捕捉行業發展方向標,10月25日,共同聚焦中聯重科常德塔機智能工廠,精彩拭目以待!

]]>
46臺風機全部吊裝完成,中聯重科起重機高品質助力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1-10-11 20:17:00 中聯重科起重機在福建福清海壇海峽海上風電項目現場 福建福清海 壇海峽海上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300MW,共布置46臺風電機組,風機基礎采用高樁承臺基礎型式。該項目位于龍高半島東北側的海壇海峽中北部,地處世界三大風口之一,風大浪高、水深流急,海底地質條件復雜,技術挑戰和施工風險均遠超其他海上風電項目。 因此,負責此次吊裝的主吊機型是中聯重科精心為海上吊裝所設計的一款超重型履帶式起重機 -- ZCC18000履帶式起重機。早在2020年11月上海寶馬展時,一經亮相便驚艷全場,其獨創超起配重不落地技術,使得作業需求面積減少超60%,更適合海上平臺作業;突出的微動性能,起升最低穩定速度可達0.8- 0.9m/min,更是保證了ZCC18000能在海上惡劣環境下實現精準吊裝。 除此之外,為了讓吊裝工作更添一份保障,這次吊裝還使用了輔吊機型ZCC5800履帶式起重機。作為中聯重科4.0精品,ZCC5800履帶式起重機綜合性能領先行業,同時也是經過了市場的種種考驗,獲得國內外客戶的高度認可。 2021年,國內海上風電安裝市場火爆,中聯重科將始終秉持科技創新、客戶至上的理念,為市場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產品,讓更多的“極光綠”身影矗立在我國的海面之上,同時也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貢獻更多中聯力量 。 ]]> 長沙2021年10月11日 /美通社/ -- 近日,隨著最后一臺風機葉輪與機艙對接成功,福建福清海壇海峽海上風電項目46臺風機全部吊裝完成。這個位于世界三大風口之一的海上風電項目,在中聯重科產品助力下,將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走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貢獻力量。

中聯重科起重機在福建福清海壇海峽海上風電項目現場
中聯重科起重機在福建福清海壇海峽海上風電項目現場

福建福清海壇海峽海上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300MW,共布置46臺風電機組,風機基礎采用高樁承臺基礎型式。該項目位于龍高半島東北側的海壇海峽中北部,地處世界三大風口之一,風大浪高、水深流急,海底地質條件復雜,技術挑戰和施工風險均遠超其他海上風電項目。

因此,負責此次吊裝的主吊機型是中聯重科精心為海上吊裝所設計的一款超重型履帶式起重機 -- ZCC18000履帶式起重機。早在2020年11月上海寶馬展時,一經亮相便驚艷全場,其獨創超起配重不落地技術,使得作業需求面積減少超60%,更適合海上平臺作業;突出的微動性能,起升最低穩定速度可達0.8-0.9m/min,更是保證了ZCC18000能在海上惡劣環境下實現精準吊裝。

除此之外,為了讓吊裝工作更添一份保障,這次吊裝還使用了輔吊機型ZCC5800履帶式起重機。作為中聯重科4.0精品,ZCC5800履帶式起重機綜合性能領先行業,同時也是經過了市場的種種考驗,獲得國內外客戶的高度認可。

2021年,國內海上風電安裝市場火爆,中聯重科將始終秉持科技創新、客戶至上的理念,為市場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產品,讓更多的“極光綠”身影矗立在我國的海面之上,同時也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貢獻更多中聯力量

]]>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