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伊始,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彭艷妮代表主辦方對嘉賓和記者朋友的到來表示歡迎。她表示,好公益平臺計劃開展一系列聚焦不同議題的媒體活動,首場聚焦性教育,是因為看到了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好公益平臺希望搭建媒體與社會組織溝通的渠道,讓更多媒體了解社會組織在推進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有效工作。
在主旨發言環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項目官員李紅艷與記者朋友們分享了性教育的目標和意義以及國內性教育的發展現狀、挑戰和對策。她認為,不論從國內政策,還是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來看,性教育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李紅艷向大家介紹了“全面性教育”的概念:“全面性教育是基于課程、探討性的認知、情感、身體和社會層面的意義的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使兒童和青少年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從而確保其健康,福祉和尊嚴。”她分享說,全面性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相互尊重的社會和性關系,幫助兒童和年輕人學會思考其個人選擇如何影響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并懂得維護自身權益。她指出,性教育在我國的主要發展阻礙在于公眾倡導、技術資源缺乏、證據基礎不牢等,并分享了相關的對應策略。她還特別指出,社會組織在性教育的創新和實踐方面,扮演著傳遞知識、提升技能、公益孵化、社區動員、開展研究、傳播理念、改變規范、對接服務和政策倡導等重要角色。
北京師范大學劉文利教授圍繞性教育課程研發、課程實踐和效果監測,向記者們介紹了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在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劉文利教授從1988年開始性教育研究,2006年起帶領北師大課題組研發并實踐小學、幼兒園和初中的全面性教育課程,2020年開始研發基礎教育階段性教育指導綱要。她分享說,性教育課程監測結果顯示,開展性教育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性知識水平,改變性別刻板印象,降低對艾滋病、同性戀的歧視態度,幫助孩子們更平穩地進入青春期,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改善家庭關系,對兒童和青少年當下和未來的人際關系具有積極影響。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開展青少年性教育的社會組織,西安市光源助學公益慈善中心理事長張耀華分享了他們的公益項目“你我伙伴性教育支持平臺”在規模化推動性教育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和階段成果。面對“提供性教育的社會資源不足”的這一社會問題,“你我伙伴”主要通過兩種方法開展工作,其一,通過標準化性教育課程包,支持“人人都能參與性教育工作”,降低性教育的參與門檻;其二,通過廣泛的社會動員和合作,鼓勵“人人都能參與性教育工作”從而擴大覆蓋范圍,并不斷結合建立實踐技術基礎之上,與一線公益組織開展性教育議題網絡建設、與公益組織開展性教育議題融合形成雪花效應,讓更多范圍下的學生快速觸及性教育課程。
主旨演講結束后,李紅艷、劉文利、張耀華以及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科技處處長劉慶、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唐昆課題組研究助理陳敏訥五位嘉賓針對“性教育研究成果分享”和“社會組織性教育議題參與情況”兩大問題開展了圓桌討論。
2018年,你我伙伴團隊與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唐昆課題組聯合開展了一項檢測“你我伙伴”高中版全面性教育課程“愛之年華”的隨機對照實驗,希望通過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了解“你我伙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課程包對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知識、態度和行為產生的影響。
在圓桌討論環節,陳敏訥分享了本次隨機對照試驗的初步研究成果:“愛之年華”課程普遍受到同學與老師的歡迎。從知識方面的初步分析來看,課程對性暴力所覆蓋的范圍(包括身體攻擊、言語侮辱等)、正確看待自慰(自慰不是因為腦子里有不正常的想法)、安全期并不是可靠的避孕方法以及安全套使用注意事項等方面有極好的成果。
來自國家衛健委科技處的劉慶處長通過對實際工作的剖析,分享了對性教育議題的觀察: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出生缺陷和出生人口數量的下降,生殖健康應該關口“前移”。關口前移最重要的應該是從青少年開始,性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根除、預防這個問題。
在互動環節,中國日報、鳳凰周刊、健康界、《中國慈善家》等媒體記者分別向嘉賓提問,活動結束后,大家還與嘉賓討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久久沒有散去。本次活動得到了鳳凰網風直播和嗶哩嗶哩直播的支持。共有超過16萬名觀眾通過現場直播觀看了活動。
本次媒體沙龍是中國好公益平臺計劃開展的系列媒體活動中的第一場。在多年工作中,好公益平臺發現社會組織作為第三部門在解決不同領域社會問題時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各級政府工作的有益補充。但是,相較于政府部門和企業,社會公眾對社會組織工作方法的有效性和工作成果不甚了解。媒體是鏈接社會公眾與社會組織的重要紐帶,立足于此,在蓋茨基金會的支持下,好公益平臺將與優秀的公益組織開展合作,面向媒體開展一系列不同議題的研討會和活動。
]]>伙伴協同:建立信任,促成合作
好公益平臺是由南都公益基金會聯合多個公益伙伴發起并成立的。目前,平臺上共有49個優質公益產品,此外還有38家各地樞紐合作機構、29家聯合共建機構和戰略合作伙伴等不同領域的伙伴。為加強伙伴間的鏈接并促成更多深度合作,此次規模化學院長沙聚會特別安排了伙伴協同活動,幫助伙伴加強了解和聯系。
8月9日,各方伙伴在“社區參與行動”的支持下,通過開放空間技術提出討論主題并開展自由討論。所有話題均由伙伴自主提出,涵蓋如何促進品牌機構與樞紐機構合作、如何建立有效的項目評估體系、如何傳播項目的有效性、公益行業人才培養、中國鄉村兒童早期發展等,足有十多個。隨后,話題發起人召集“志同道合”的伙伴自建小組開展討論,圍繞討論產出,每個人思考并制定下一階段的行動計劃。
“我們小組的討論的主題是樞紐機構和品牌產品如何更有效地對接。小組成員中既有樞紐伙伴,也有品牌伙伴。剛剛的討論中,開始時大家互相吐槽,但最終達成了有效合作的共識。我作為樞紐伙伴的代表,制定了5個步驟的個人行動計劃,包括主動出擊向品牌機構做自我推薦,通過組織路演向本地伙伴展示項目優勢、對項目類型進行細分并跟進在本地落地后的服務情況,以及明確樞紐和品牌的權利和義務,定期總結交流等。”好公益平臺樞紐伙伴李女士說。
多門課程,按需選擇
8月10日和11日,伙伴們迎來了緊張的課程學習。在2019年規模化學院核心課程和伙伴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好公益平臺今年分別與益響團隊、上海紐約大學金敏超博士,方德瑞信團隊和普華永道團隊合作,對課程進行升級或新研發五門課程,伙伴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
好公益平臺在支持伙伴實現影響力規模化的過程中發現系統思維非常重要,“系統”是龐大的、復雜的且動態變化的,全面理解一個系統極具挑戰。好公益平臺與益響團隊合作,希望通過《系統思維視角下的規模化戰略改進(進階版)》這門課程,幫助伙伴從系統的視角來看待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了解自身在系統中最合適扮演的角色,并在關鍵環節上推進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以及了解如何有機地撬動和整合系統中的資源從而更有效地推進影響力的規模化。
《規模化場景下的評估思維(進階版)》由上海紐約大學金敏超博士授課。課程主要介紹了因果鏈工具,通過課堂練習幫助伙伴們“細細拆分”各自項目的因果鏈,幫助公益伙伴厘清項目邏輯,找到項目評估指標。同時,課程還將因果鏈工具放到規模化場景下,講解在規模化復雜場景下項目因果鏈的分析和梳理方法。
在前期伙伴需求調研中,不少伙伴都提到,自己做好并不難,但帶動落地合作伙伴一起做好很有挑戰。針對這一問題,好公益平臺與普華永道中國聯合研發了《落地機構管理與質量控制》課程。課程結合規模化不同合作模式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可持續的合作伙伴關系管理等六個維度分析了落地機構管理的要素,并圍繞項目質量管理的方法論、過程和工具進行了分享,為品牌伙伴做好落地機構管理和項目實施的質量控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對探索影響力規模化的公益伙伴來說,充沛的資金支持是項目發展的必要因素。好公益平臺邀請方德瑞信團隊為伙伴們帶來了《疫情常態化下如何做好品牌籌款》和《聯合籌款機制盤點與實施策略》兩門課程。前一門課程梳理了非營利組織品牌和籌款的通識,分享了新冠疫情可能對籌款造成的影響、品牌籌款的常用策略。伙伴們圍繞如何擴大單品的品牌籌款力,如何從單品品牌籌款走向機構品牌籌款、多品類品牌籌款和生態鏈籌款分組展開討論。8月11日,結合影響力規模化的具體情形,課程聚焦聯合籌款的主題進行了分析。
“這是我今年第一次出差參加線下活動,受到了很多啟發,特別是第一天的協作活動,看到了品牌機構和樞紐機構兩方的關注和需求以及他們的不同視角,感覺兩方在討論中也發現了一些過去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也讓我對各地的公益生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外,我參加了《規模化場景下的評估》這門課,收獲良多。因果鏈工具對于項目資助官員來說也是個非常有用的項目分析與跟進工具。感謝好公益平臺提供的機會,也希望平臺以后能夠繼續發起更多不同行業利益相關方之間的有效交流。”好公益平臺聯合共建伙伴代表、澳門同濟慈善會項目資助官員翟希婷說。
本次規模化學院長沙線下培訓得到了好公益平臺樞紐合作伙伴 -- 湖南樂創公益慈善發展中心的協助和支持。成立規模化學院,是源于好公益平臺此前的一項調研發現,無論公益產品處于哪一個發展階段,其規模化最大阻礙都與組織能力或資源緊密相關。2019年,好公益平臺成立“規模化學院”,整合資源支持公益項目提升規模化相關能力,支持他們高效和大規模地解決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