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財年上半年業績亮點
-調整后[1],大數據平臺和解決方案板塊同比增長21.1%至人民幣1.58億元;
-生命科學解決方案板塊同比增長106.3%至人民幣1.46億元;
-健康管理平臺和解決方案板塊同比增長642.6%至人民幣1.90億元。
大力投入研發 鞏固技術優勢 保障數據安全生命線
醫渡科技站在應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賦能醫療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前沿。集團持續推進技術研發和創新,致力于在保證數據安全合規的前提下,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協助客戶推動數據價值的挖掘和應用,助力城市衛生安全,并在報告期中獲得由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頒發的關于多方安全計算和聯邦學習基礎能力方面的國家權威認證。
鞏固技術優勢離不開復合型人才儲備。截至2021年9月30日,集團具有醫學背景和具有AI及技術背景的員工人數分別為665和532,約占總人數的45.9%和36.7%,擁有醫學及技術背景的交叉性人才數量超過100人。
在技術和行業積累方面,醫渡科技與知名醫院和專家合作,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完善和細化真實世界疾病模型。YiduCore中的醫學洞察和知識圖譜已覆蓋8,000種以上的疾病,專病庫覆蓋60種疾病領域,其中包含超過20個主要癌種。基于專病庫和大數據平臺發表的論文近120篇案例。集團已經獲批的專利達474項,自主研發技術實力強勁。
三大業務發展齊頭并進 協力構建價值導向的智慧醫療生態
醫渡科技收入自2019財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在2022財年上半年再創佳績,三大業務板塊的營收和毛利率都保持可觀的增長。
大數據平臺和解決方案板塊方面,期內收入為人民幣1.58億元,毛利率為41.7%,同比提升4.9個百分點。經剔除2021財政年度上半年與抗疫物資相關的國際收入影響后,該板塊增速穩定,同比增長21.1%。截至2021年9月30日醫渡科技已經向78家中國頂級研究型醫院、21個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解決方案服務,促進研究級證據的更高效產出。報告期內,醫渡科技還承接了海南博鰲樂城真實世界數據臨床研究平臺一期建設,助力應用真實世界數據加速國內急需未注冊進口新特藥品與器械的審批,實現數據治理全程追溯,以及項目從數據采集到監管評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生命科學解決方案板塊在報告期內實現收入為人民幣1.46億元,實現同比翻倍增長,毛利率為20.0%,增加3.4個百分點。該板塊的客戶數量增長迅速,活躍客戶自上個財年末的108家升至127家,亦為2020年按收入計全球排名前20的國際藥企中的17家提供過服務。在拓展客戶群的同時,醫渡科技積極豐富解決方案以提升客戶黏性及深化客戶滲透。期內,醫渡科技所有客戶的整體收入留存率為133%,核心藥企、生物科技和醫療器械客戶的收入留存率為140%。
健康管理平臺和解決方案板塊期內的收入為人民幣1.90億元,毛利率為25.3%。為了實現使價值導向的精準醫療惠及每一個人的使命,醫渡科技持續優化疾病預測模型,提供“千人千面、一人一策、動態調整”的一站式個人慢病和健康管理方案。獲適當授權后,醫渡科技通過向其平臺上的醫生及各類護理提供者提供相關洞見和知識以及便利的患者管理工具,令其更有效地進行研究。截至2021年9月30日,在醫渡科技的健康管理平臺上進行了至少一次購買的付費用戶超過800萬人。
技術賦能 共促精準醫療普惠
基于YiduCore的分析解決方案的有效性及其價值已在各種用例場景中得到驗證。醫渡科技的全方位公共衛生解決方案提供大型模擬仿真及預測,能夠主動評估風險,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高效的動態決策。截至報告期,醫渡科技已協助中國國內12個城市的疫情防控,其中,廣東省某監管機構利用醫渡科技的風險預測和政策仿真模型,有效估計疫情爆發曲線并制定封鎖策略,在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降低死亡率。預測的爆發曲線與實際進展高度吻合,差異在5個病例以內。
憑借扎實的技術基礎和行業積累,醫渡科技向保險公司和經紀公司提供保險科技和解決方案,協助其開發創新的保險產品,實現更快和更精準地承保,并幫助加快理賠流程。截至2021年9月30日,醫渡科技已累計為5個城市提供城市惠民保險的運營服務,并連續兩年作為主運營平臺支持北京、寧波和合肥等城市級惠民保險項目和提供后續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健康保障需求,減輕大眾醫療負擔,更進一步協助城市降低醫療財政支出。
醫渡科技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宮盈盈(如璟)女士表示:“自年初于香港聯交所上市后,集團積極回應國家政策指引,在持續加強技術研發和投入的同時,加速業務發展步伐。‘數據智能,綠色醫療’是大勢所趨,我們將繼續引入創新型人工智能驅動的應用和解決方案,堅定不移秉承‘使價值導向的精準醫療惠及每一個人’的使命,并通過我們的醫療大數據基建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參與者帶來更多價值。”
[1] 將2021財政年度上半年醫療器械及其他COVID-19預防用品國際收入進行調整后。 |
關于醫渡科技
醫渡科技(股份代碼2158. HK)成立于 2014 年,自成立之初即專注于醫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開發與應用。以“數據智能、綠色醫療”為愿景,集團著力解決在監管、科研、診療三大醫療場景下智能化應用的痛點,通過數據基礎建設為行業賦能,促進構建安全、普惠、價值導向的智慧醫療體系。2021年1月,醫渡科技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醫渡科技的業務主要包括三個領域,即大數據平臺與解決方案、生命科學解決方案、健康管理平臺和解決方案,助力醫學研究、醫療管理、區域公共衛生與人口健康管理、創新藥物研發等領域,幫助加速醫療服務降本增效,致力于讓精準醫療惠及每一個人。
2021財年業績亮點
醫渡科技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宮盈盈(如璟)女士表示:“新冠疫情對全球和中國經濟都帶來了巨大挑戰和不確定性,但同時也凸顯了對數字化醫療和公共衛生管理迫切的多層次需求。2021財年是醫渡科技成立七年以來最不平凡的一年。我們致力于精準醫療普惠的初心不改,堅持在科研、診療和監管三大智能場景下,增強醫療數據基建所需要的核心技術能力,不斷完善從高質量疾病模型到精準診療和高效藥物研發工作的解決方案,為生態系統中的利益相關者帶來更多價值。”
政策技術雙重支持 營收利潤快速增長
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醫渡科技積極推進技術研發和創新,著力解決醫療行業智能化的痛點。2021財年,醫渡科技不斷夯實醫療大數據基建YiduCore,同時通過現有客戶和新客戶大力拓展建立在YiduCore的新型業務,總收入達到人民幣8.67億元,同比增長55.4%;毛利率37.8%,同比提升11.5個百分點。截至2021年3月31日,醫渡科技的業務已覆蓋全國超過20個省份的超過500家醫療機構,數據處理的質量和效率穩步提升。
此外,醫渡科技與知名醫院和專家合作,使公司在各個疾病領域持續建立和豐富疾病標簽體系,并進一步的通過運用符號知識推理模型以及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完善和細化真實世界疾病模型。目前,公司已經在50多個疾病領域建立了專病庫,賦能研究級證據的高效快速產出,基于醫渡科技的專病庫和大數據平臺已累計產出近百篇論文。截至本財年末,醫渡科技共申請905項專利(含522項發明專利),其中已授權獲批的專利為428項(含發明專利59項),自主研發技術實力持續加強。
三大業務板塊快速增長 持續賦能智慧醫療生態
盡管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考驗,醫渡科技在2021財年仍然逆勢而發,三大業務板塊的營收和毛利率都保持了可觀的增長。
大數據平臺和解決方案板塊方面,期內收入達人民幣4.02億元,同比提升8.1%,毛利率為45.1%,同比提升11.7個百分點。截至2021年3月31日,醫渡科技已為76家中國研究型醫院、19個政府機構和監管機構提供了解決方案服務。
在去年新冠疫情期間,醫渡科技助力提升公衛防控水平,在疫情高發期就順利為武漢市政府在 7天內上線了疫情響應平臺,獲得高度認可。此外,醫渡科技還攜手武漢知名研究型醫院建立了新冠肺炎專病庫,并協助超過50位醫生開展科研和臨床研究,發表論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超過30分。
生命科學解決方案板塊在報告期內實現收入為人民幣1.84億元,同比增長79.3%,毛利率為21.7%,同比提升了8.3個百分點。該板塊的客戶數量增長迅速,全年活躍客戶數量同比增長45.9%至108家,新增核心制藥、生物科技和醫療器械公司活躍客戶25家。醫渡科技為2020年按收入計全球排名前20的國際藥企中的15家提供了生命科學解決方案服務。
在拓展客戶數量的同時,醫渡科技也在積極拓寬為單個客戶提供解決方案的種類和數量,提升客戶價值和黏性。期內,購買生命科學解決方案客戶的收入留存率為124%,其中核心制藥、生物科技和醫療器械公司客戶的收入留存率達141%。
健康管理平臺和解決方案板塊的收入為人民幣2.5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53.1%,毛利率為40.7%。利用在YiduCore上累積的醫學知識和AI賦能,醫渡科技在該板塊下打造了“因數健康”品牌提供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健康管理一體化方案,和以“因數云”品牌向保險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提供保險科技和疾病管理解決方案。截至報告期末,在醫渡科技的健康管理平臺上進行了至少一次購買的付費用戶超過500萬人。
醫渡科技于2021年1月15日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向更加透明化、更規范的企業治理邁出重要一步。面向未來,宮女士表示:“如今的醫渡科技還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公司,我們相信‘數據智能,綠色醫療’是正確的方向,我們會持續加強核心技術和培育生態的能力,為達成‘使價值導向的精準醫療惠及每一個人’的使命不懈努力。”
關于醫渡科技有限公司(股份代碼2158.HK)
醫渡科技有限公司(“醫渡科技”或“公司”)創立于2014年。以“使價值導向的精準醫療惠及每一個人”為使命,公司專注于醫療大數據技術及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旨在為醫療行業中各個領域的參與方提供數據智能驅動的創新解決方案,助力推進醫療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健康中國2030”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