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北大教育基金會北大新媒體學院 zh_CN PRN Asia 全面控煙刻不容緩 健康傳播助力"無煙中國"研討會舉辦 2023-10-31 08:33:00 * 吸煙導致我國每年死亡人數超百萬 控煙刻不容緩 提到"吸煙有害健康",人人都熟知。然而,吸煙會如何威脅到我們的健康,許多人或許并不清楚。研討會上,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副會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教授介紹,肺癌分中心型肺癌和周圍型肺癌、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與吸煙密切相關的就是中心型小細胞肺癌,關聯性高達95%以上。此外,長時間被動吸入二手煙、遭受三手煙暴露則有可能患非小細胞肺癌和周圍型肺腺癌。作為全球卷煙的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排名世界第一,2022年,吸煙導致我國超100萬人死亡,因此,控煙刻不容緩。 從事肺癌診療工作四十余年,支修益教授表示,如今我國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仍低于30%,因此肺癌的三級預防就至關重要。支修益教授介紹,一級預防是包括控煙與抵制被動吸煙在內的針對危險因素采取防控措施,二級預防則是通過胸部CT篩查力爭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肺癌,三級預防主要是規范臨床診療,重視治療后的康復和定期復查。"過去我們更重視肺癌的三級預防也就是到了醫院怎么進行規范化診療,現在我們強調要把肺癌防治的關口前移,希望更多醫生、醫院關注并參與到控煙工作和肺癌篩查工作中來。"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李瑋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的煙草控制問題是一個既迫切又復雜的挑戰。煙草不僅對個體的健康構成威脅,也給國家的醫療體系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控煙不僅僅是一個健康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 * 無煙立法地方先行? 多地吸煙率明顯下降 面對吸煙帶來的危害,我們該如何行動,才能實現全面無煙?對此,多位與會專家表示,通過立法的形式推動全面無煙是有力舉措。上海市較早開展了無煙立法工作,2010年通過立法正式控煙,2016年第一次修訂,實現室內場所全面禁煙,2022年第二次修訂,將電子煙也納入公共場所禁煙范圍內。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控制吸煙協會副會長陳德表示,數據顯示,無煙立法后,上海市的控煙效果有了明顯提升,2010年開始控煙立法前,室內禁煙場所違規吸煙率近40%,而到了2022年,這一數據降到了12.3%,此外,上海15歲以上成人吸煙率也從立法前的26.9%下降到2022年的19.4%。 陳德還舉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推動無煙立法的案例。他介紹,香港自80年代開始無煙立法,推行近40年來,其成人吸煙率已經下降到10%以內,而香港地區的人均期望壽命已經連續多年達到全球最高,其科學研究也顯示,嚴格的控煙監管對于地區人均期望壽命的延長有著直接貢獻。 * 公眾健康意識提高? 我們離全面無煙立法有多遠? 2019年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分別低于24.5%和20%,此外《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也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無煙法規保護的人口比例分別達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無煙立法需要民意基礎,北京健康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市愛衛會辦公室前主任劉澤軍提到,北京市之所以能夠較早出臺控煙法規,離不開公眾的支持。北京市的調查顯示,不僅不吸煙的公眾支持控煙立法,絕大多數的吸煙者也表示了支持,可以說正因為此,北京才能比較順利進行控煙立法。 那么從更廣的范圍而言,要建設一個無煙社會,我們準備好了嗎?研討會上,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主任鄭頻頻分享了一項針對公眾對控煙觀念的研究。基于對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對控煙態度的調查,鄭頻頻發現,這些年來,我國控煙工作已經出現了一個可喜的變化,那就是公眾對于吸煙和二手煙的危害已經有比較強烈的感知,公眾普遍知曉吸煙及二手煙的危害,認為吸煙和二手煙不會引起疾病的人不到1%,九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可以在孕婦和未成年人面前吸煙,半數以上人群認為吸煙本身就不文明,無煙社會規范在初步形成。 研究結果顯示,公眾比以往更支持公共場所無煙政策,85.7%的研究對象表示在過去十年間,公眾比以往更支持公共場所無煙政策。公眾既支持控煙條例的出臺,更期待控煙條例的有效實施,希望把無煙立法納入國家愛國衛生條例。 可以說,越來越多的公眾已經認識到無煙社會的重要性。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員靳雪征介紹,目前我國地方出臺控煙相關的法規449部,其中省級控煙相關法規有24部,雖然這些法規的質量參差不齊,但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受到無煙環境的保護。截至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國家層面的全面無煙立法,我國實現全面無煙立法的難點在哪?又面臨哪些機遇?對此,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就這一話題展開圓桌討論。 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疾病中心控煙辦公室前主任姜垣認為,推進全面無煙立法需要打"組合拳",目前推進這一議題還面臨多方力量博弈以及公眾對吸煙危害的知曉率還不夠高等難題。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青斌則從全面無煙立法可能有哪些機遇的角度進行了分享。王青斌認為,立法需要動力或者有助推的機制。而如今推動無煙立法最大的動力就在于國家和人民對于健康的重視,無論是人民至上的理念還是百姓對于健康的高度關注,都有利于推動全面的無煙立法。此外,王青斌表示,從立法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如果能推動國家層面的全面無煙立法也是一個高效率、大產出的舉措。 * 助力健康傳播? 煙草控制媒體報道手冊發布 要提高公眾對吸煙危害的知曉率并推動無煙立法,媒體的作用不容忽視。李瑋表示,媒體作為信息傳遞的重要渠道,通過報道傳達科學的、可信的信息,不僅能夠喚起公眾對控煙問題的關注,還能推動更加嚴格的控煙法規的出臺,助力更加有效的控煙政策的實施。 研討會上就"如何做好中國特色的控煙報道"這一話題,多位多年從事控煙及公共健康領域報道的記者進行了分享。參與討論的多位記者表示,控煙這一領域有非常多值得報道的議題,《財經》雜志高級記者孫愛民表示,最新控煙技術、對吸煙影響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值得報道的議題。《中國科學報》記者張思瑋表示,控煙報道需要拓展更多信源,希望有更多公共衛生、衛生經濟學、臨床醫學以及NGO組織的專家能加入進來。《健康報》記者張磊表示,健康教育需要"知、信、行",要持續加強報道去推動控煙行動的落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新聞中心記者張恪忞表示,媒體在做健康傳播時應知道用戶是哪些人,要把傳播內容轉化為用戶聽得懂并且喜歡的方式,運用更多元的傳播形式。 為了幫助媒體快速了解控煙領域基本事實,高效準確報道控煙相關議題,本次研討會上,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編寫的《2023中國煙草控制媒體報道手冊》也同步重磅發布。 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賈哲敏介紹,該手冊共分為關鍵概念與術語、基礎事實與數據、中國控煙近期重點議題以及資源庫四個方面,以期幫助更多媒體從業者快速了解控煙領域的基本概念與基礎事實、識別我國控煙領域的重要議題、獲取查閱相關信息的權威渠道。 與會嘉賓對手冊的發布表示了肯定,支修益教授表示,這本手冊展示了中國控煙相關數據和媒體報道數據,引領了健康中國行動,同時他也呼吁媒體應加強對控煙議題的報道頻率與強度,持續關注控煙領域助推"無煙中國"建設。姜垣表示,媒體應關注控煙領域一些新的議題,同時加強深度報道。陳德也表示,控煙領域有很多新的議題值得關注,比如控煙與健康、控煙與生態環境、控煙與城市治理等等。王青斌呼吁,希望媒體及衛生經濟學家能夠關注因吸煙導致的疾病所帶來的巨額財政支出問題,特別國家醫保因此產生的經費投入,有可能抵消了煙草行業對經濟發展和財政的貢獻。 ]]> 北京2023年10月30日 /美通社/ -- 據統計,世界范圍內,煙草每年可致使逾800萬人死亡,每6秒鐘就有一個人死于煙草。而在中國,如果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中國每年的吸煙致死人數到2030年預計將突破200萬。面對煙草產生的危害,我們該如何應對?10月29日,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辦的健康傳播助力"無煙中國"研討會暨中國控煙媒體報道手冊發布會在京舉辦。會上,多位與會嘉賓就煙草的危害、推進無煙立法的難點及機遇以及媒體應如何做好控煙相關議題報道展開分享與研討,此外,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編寫的《2023中國煙草控制媒體報道手冊》也同步發布。


  • 吸煙導致我國每年死亡人數超百萬 控煙刻不容緩

提到"吸煙有害健康",人人都熟知。然而,吸煙會如何威脅到我們的健康,許多人或許并不清楚。研討會上,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副會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教授介紹,肺癌分中心型肺癌和周圍型肺癌、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與吸煙密切相關的就是中心型小細胞肺癌,關聯性高達95%以上。此外,長時間被動吸入二手煙、遭受三手煙暴露則有可能患非小細胞肺癌和周圍型肺腺癌。作為全球卷煙的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排名世界第一,2022年,吸煙導致我國超100萬人死亡,因此,控煙刻不容緩。


從事肺癌診療工作四十余年,支修益教授表示,如今我國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仍低于30%,因此肺癌的三級預防就至關重要。支修益教授介紹,一級預防是包括控煙與抵制被動吸煙在內的針對危險因素采取防控措施,二級預防則是通過胸部CT篩查力爭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肺癌,三級預防主要是規范臨床診療,重視治療后的康復和定期復查。"過去我們更重視肺癌的三級預防也就是到了醫院怎么進行規范化診療,現在我們強調要把肺癌防治的關口前移,希望更多醫生、醫院關注并參與到控煙工作和肺癌篩查工作中來。"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李瑋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的煙草控制問題是一個既迫切又復雜的挑戰。煙草不僅對個體的健康構成威脅,也給國家的醫療體系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控煙不僅僅是一個健康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

  • 無煙立法地方先行  多地吸煙率明顯下降

面對吸煙帶來的危害,我們該如何行動,才能實現全面無煙?對此,多位與會專家表示,通過立法的形式推動全面無煙是有力舉措。上海市較早開展了無煙立法工作,2010年通過立法正式控煙,2016年第一次修訂,實現室內場所全面禁煙,2022年第二次修訂,將電子煙也納入公共場所禁煙范圍內。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控制吸煙協會副會長陳德表示,數據顯示,無煙立法后,上海市的控煙效果有了明顯提升,2010年開始控煙立法前,室內禁煙場所違規吸煙率近40%,而到了2022年,這一數據降到了12.3%,此外,上海15歲以上成人吸煙率也從立法前的26.9%下降到2022年的19.4%。

陳德還舉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推動無煙立法的案例。他介紹,香港自80年代開始無煙立法,推行近40年來,其成人吸煙率已經下降到10%以內,而香港地區的人均期望壽命已經連續多年達到全球最高,其科學研究也顯示,嚴格的控煙監管對于地區人均期望壽命的延長有著直接貢獻。

  • 公眾健康意識提高  我們離全面無煙立法有多遠?

2019年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分別低于24.5%和20%,此外《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也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無煙法規保護的人口比例分別達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無煙立法需要民意基礎,北京健康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市愛衛會辦公室前主任劉澤軍提到,北京市之所以能夠較早出臺控煙法規,離不開公眾的支持。北京市的調查顯示,不僅不吸煙的公眾支持控煙立法,絕大多數的吸煙者也表示了支持,可以說正因為此,北京才能比較順利進行控煙立法。

那么從更廣的范圍而言,要建設一個無煙社會,我們準備好了嗎?研討會上,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主任鄭頻頻分享了一項針對公眾對控煙觀念的研究。基于對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對控煙態度的調查,鄭頻頻發現,這些年來,我國控煙工作已經出現了一個可喜的變化,那就是公眾對于吸煙和二手煙的危害已經有比較強烈的感知,公眾普遍知曉吸煙及二手煙的危害,認為吸煙和二手煙不會引起疾病的人不到1%,九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可以在孕婦和未成年人面前吸煙,半數以上人群認為吸煙本身就不文明,無煙社會規范在初步形成。

研究結果顯示,公眾比以往更支持公共場所無煙政策,85.7%的研究對象表示在過去十年間,公眾比以往更支持公共場所無煙政策。公眾既支持控煙條例的出臺,更期待控煙條例的有效實施,希望把無煙立法納入國家愛國衛生條例。

可以說,越來越多的公眾已經認識到無煙社會的重要性。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員靳雪征介紹,目前我國地方出臺控煙相關的法規449部,其中省級控煙相關法規有24部,雖然這些法規的質量參差不齊,但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受到無煙環境的保護。截至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國家層面的全面無煙立法,我國實現全面無煙立法的難點在哪?又面臨哪些機遇?對此,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就這一話題展開圓桌討論。

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疾病中心控煙辦公室前主任姜垣認為,推進全面無煙立法需要打"組合拳",目前推進這一議題還面臨多方力量博弈以及公眾對吸煙危害的知曉率還不夠高等難題。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青斌則從全面無煙立法可能有哪些機遇的角度進行了分享。王青斌認為,立法需要動力或者有助推的機制。而如今推動無煙立法最大的動力就在于國家和人民對于健康的重視,無論是人民至上的理念還是百姓對于健康的高度關注,都有利于推動全面的無煙立法。此外,王青斌表示,從立法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如果能推動國家層面的全面無煙立法也是一個高效率、大產出的舉措。

  • 助力健康傳播  煙草控制媒體報道手冊發布

要提高公眾對吸煙危害的知曉率并推動無煙立法,媒體的作用不容忽視。李瑋表示,媒體作為信息傳遞的重要渠道,通過報道傳達科學的、可信的信息,不僅能夠喚起公眾對控煙問題的關注,還能推動更加嚴格的控煙法規的出臺,助力更加有效的控煙政策的實施。

研討會上就"如何做好中國特色的控煙報道"這一話題,多位多年從事控煙及公共健康領域報道的記者進行了分享。參與討論的多位記者表示,控煙這一領域有非常多值得報道的議題,《財經》雜志高級記者孫愛民表示,最新控煙技術、對吸煙影響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值得報道的議題。《中國科學報》記者張思瑋表示,控煙報道需要拓展更多信源,希望有更多公共衛生、衛生經濟學、臨床醫學以及NGO組織的專家能加入進來。《健康報》記者張磊表示,健康教育需要"知、信、行",要持續加強報道去推動控煙行動的落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新聞中心記者張恪忞表示,媒體在做健康傳播時應知道用戶是哪些人,要把傳播內容轉化為用戶聽得懂并且喜歡的方式,運用更多元的傳播形式。

為了幫助媒體快速了解控煙領域基本事實,高效準確報道控煙相關議題,本次研討會上,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編寫的《2023中國煙草控制媒體報道手冊》也同步重磅發布。

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賈哲敏介紹,該手冊共分為關鍵概念與術語、基礎事實與數據、中國控煙近期重點議題以及資源庫四個方面,以期幫助更多媒體從業者快速了解控煙領域的基本概念與基礎事實、識別我國控煙領域的重要議題、獲取查閱相關信息的權威渠道。


與會嘉賓對手冊的發布表示了肯定,支修益教授表示,這本手冊展示了中國控煙相關數據和媒體報道數據,引領了健康中國行動,同時他也呼吁媒體應加強對控煙議題的報道頻率與強度,持續關注控煙領域助推"無煙中國"建設。姜垣表示,媒體應關注控煙領域一些新的議題,同時加強深度報道。陳德也表示,控煙領域有很多新的議題值得關注,比如控煙與健康、控煙與生態環境、控煙與城市治理等等。王青斌呼吁,希望媒體及衛生經濟學家能夠關注因吸煙導致的疾病所帶來的巨額財政支出問題,特別國家醫保因此產生的經費投入,有可能抵消了煙草行業對經濟發展和財政的貢獻。

]]>
適齡人群接種率不足1%,專家呼吁盡快將HP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 2020-12-24 22:39:00 在此背景下,12月22日,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在線舉辦主題為“HPV 疫苗與宮頸癌防控”的全球健康與創新傳播系列研討會。 本期研討會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喬友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癥中心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及腫瘤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趙方輝、鄂爾多斯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劉鄭、IQVIA(艾昆緯)大中華區衛生經濟與真實世界研究負責人謝洋博士,探討、分享了我國宮頸癌及HPV 疫苗接種進展,如何推進HPV 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以及HPV 疫苗產業現狀等議題。 與會專家建議,應盡快將?HPV 疫苗納入免疫規劃,以保障我國婦女健康,早日實現全國范圍內消除宮頸癌的承諾。 現狀:中國新發病例占全球三分之一,但關鍵人群疫苗接種率不到1% 早在2015年,中國宮頸癌年新發病例就已達11.1萬人,占到全球新發病例三分之一,這也使我國成為不折不扣的宮頸癌高負擔國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喬友林教授介紹,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近年來宮頸癌也還在持續上升,發病年齡還在不斷提前。 “有些腫瘤我們沒有辦法,但宮頸癌是可防可治的。”喬友林說。幾乎100% 的宮頸癌均由高危型別的HPV病毒(也即人乳頭瘤病毒)的持續感染引起。疫苗是防控的第一道關口,在感染 HPV 病毒前接種疫苗,當病毒襲來時,疫苗抗體就能夠將病毒清除掉。而感染 HPV病毒的主要途徑是性行為,所以還沒有進入性活躍年齡段的9- 15歲小年齡段女性,也就成為當前HPV疫苗預防接種工作的關鍵人群。通過為9-15歲女性接種 HPV 疫苗預防感染,同時配合宮頸癌篩查、及時治療,宮頸癌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全面預防和消除的第一個癌癥。也正因如此,目前全球已有110個國家和地區將HP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免費為適齡人群接種。而通過將 HPV 疫苗納入免疫規劃,部分國家HPV感染率和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病率下降幅度高達90%。 其實我國政府早已重視到宮頸癌這一威脅女性健康的“罪魁禍首”。2009年,衛生部和婦聯牽頭啟動了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免費為農村適齡婦女進行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但在我國,目前中國宮頸癌防控策略只有篩查,還沒有將疫苗納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比例還比較低,這也是我們將要努力的方向。趙方輝表示。 謝洋博士在會上分享的來自上海的數據也證實了趙方輝的觀點,上海9-15歲女性里接種率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六的水平,而美國?2018?年?13- 17?歲的青少年女性當中接種二劑次或者三劑次?HPV?疫苗比率超過一半,也就是說,即便以上海的接種率水平去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非常大。 “上海是這樣,全國范圍內覆蓋更是非常低了。”趙方輝說。 進展:一代人已錯過最佳免疫機會,國產苗入局或破解供應難題? 對疫苗認識不夠、價格過高,是導致我國HPV疫苗接種率低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HPV 疫苗接種面臨的另外一個尷尬處境是疫苗短缺。近些年,HPV疫苗“一苗難求”的情況常常見諸媒體,不少女性甚至為打疫苗遠赴海外,經濟和時間成本大大增加。 謝洋介紹,如需將?HPV 疫苗納入免疫規劃,向 9-15歲的人群進行接種,粗略估算,這將是5300萬人的規模。除此之外,目前我國HPV疫苗自費市場也就是16 -45歲適齡的是2.8億人。如果自費市場按照10%-20%的覆蓋率,計算下來需求量在1.7億支-2.6億支規模。 面對這么大規模的需求量,產能就成為了HPV疫苗大規模接種的一大門檻。而我國從2017年到現在三年間,總批簽發量共2900萬支,距離需求還有1.5億- 2.3億支的缺口。 好消息是,隨著國產HPV疫苗上市,“一苗難求”的局面或被打破。2020年1月,中國國家藥監局批準首個國產雙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商品名為馨可寧) 的上市注冊申請,這也意味著中國成為全球繼美國和英國后第三個成功研發生產HPV疫苗的國家。國產疫苗入局將有效緩解疫苗“一苗難求”的局面,大大提升HPV疫苗的產能。除此之外,謝洋還介紹,截止到2020年12月,國產二價疫苗中,I期臨床有3個,II期臨床有4個,III期臨床有5個,九價疫苗中,有6個在做III期臨床研究,接下來兩到三年里面還會再有新的國產HPV疫苗上市。 而在如何增加價格合理的疫苗供應方面,在場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高級項目官杜珩博士則介紹了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為一些中低收入國家進行采購的國際經驗 -- 通過大宗采購以及預先市場承諾,先把疫苗采購的錢支付給企業幫助企業開發疫苗建設產能,這樣就能以較低的價格提前預定大量疫苗。雖然具體到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太一樣,不過目前其他中等收入國家還有泛美衛生組織大宗采購的價格大概在10 -15美元每劑。 2006年全球第一支HPV疫苗就上市了,而中國卻直到2016年才能接種到HPV疫苗。喬友林回顧這一進展感嘆,與國際上相比,中國疫苗上市晚了10年,“這10年也使得一代人失去了最佳的預防免疫預防接種的機會”。喬友林也呼吁,未來能有更多的疫苗上市,為廣大的婦女提供健康保障。 曙光:鄂爾多斯經驗獲認可,專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 不過雖然我國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將HP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但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先行者。2020年8月1日,鄂爾多斯市將準格爾旗作為試點,正式啟動HPV疫苗免費接種項目,為13 -18歲女性免費接種二價HPV疫苗,成為全國首個政府免費接種HPV疫苗的地區。 據劉鄭介紹,鄂爾多斯是宮頸癌、乳腺癌高發地區之一,因此鄂爾多斯在當地開展“兩癌”篩查的基礎上,增加了HPV疫苗接種這一惠民工程。當地政府通過開展接種前培訓、接種意愿調查、設置接種門診、接種知識宣傳、政府帶量采購等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接種試點項目的順利進行。目前,試點的準格爾旗適齡女性 HPV 疫苗接種率已達到84.19%。 而下一步,鄂爾多斯市計劃將HPV疫苗接種實現全覆蓋。劉鄭表示,自2021年起,鄂爾多斯將對13周歲中小學在校女生免費接種宮頸癌疫苗。符合免費接種要求的女性自愿到社區接種,政府承擔疫苗費用,個人只支付疫苗接種費用。 “鄂爾多斯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經驗。”喬友林說,他也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可逐步開展。 趙方輝也對鄂爾多斯的做法給予肯定,“鄂爾多斯敢做第一個、敢于吃螃蟹,能夠率先實現宮頸癌防治的綜合策略,邁進了一大步,也給其他地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外,趙方輝認為,我國人口眾多,地區間經濟、疾病負擔存在巨大差別,因此以一種模式來解決全部問題存在很大挑戰,這種以點帶面的形式或是比較適合我國的推行方式。 ]]> 北京2020年12月24日 /美通社/ -- 宮頸癌是我國婦女生殖道第一大惡性腫瘤,也是威脅我國女性健康的一大殺手,每年超過5萬名女性因它失去生命。但好在,宮頸癌是可防可控的。11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啟動了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包括中國在內所有194個成員國首次一致承諾消除宮頸癌。


在此背景下,12月22日,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在線舉辦主題為“HPV 疫苗與宮頸癌防控”的全球健康與創新傳播系列研討會。

本期研討會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喬友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癥中心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及腫瘤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趙方輝、鄂爾多斯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劉鄭、IQVIA(艾昆緯)大中華區衛生經濟與真實世界研究負責人謝洋博士,探討、分享了我國宮頸癌及HPV 疫苗接種進展,如何推進HPV 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以及HPV 疫苗產業現狀等議題。

與會專家建議,應盡快將 HPV 疫苗納入免疫規劃,以保障我國婦女健康,早日實現全國范圍內消除宮頸癌的承諾。

現狀:中國新發病例占全球三分之一但關鍵人群疫苗接種率不到1%

早在2015年,中國宮頸癌年新發病例就已達11.1萬人,占到全球新發病例三分之一,這也使我國成為不折不扣的宮頸癌高負擔國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喬友林教授介紹,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近年來宮頸癌也還在持續上升,發病年齡還在不斷提前。

“有些腫瘤我們沒有辦法,但宮頸癌是可防可治的。”喬友林說。幾乎100% 的宮頸癌均由高危型別的HPV病毒(也即人乳頭瘤病毒)的持續感染引起。疫苗是防控的第一道關口,在感染 HPV 病毒前接種疫苗,當病毒襲來時,疫苗抗體就能夠將病毒清除掉。而感染 HPV病毒的主要途徑是性行為,所以還沒有進入性活躍年齡段的9-15歲小年齡段女性,也就成為當前HPV疫苗預防接種工作的關鍵人群。通過為9-15歲女性接種 HPV 疫苗預防感染,同時配合宮頸癌篩查、及時治療,宮頸癌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全面預防和消除的第一個癌癥。也正因如此,目前全球已有110個國家和地區將HP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免費為適齡人群接種。而通過將 HPV 疫苗納入免疫規劃,部分國家HPV感染率和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病率下降幅度高達90%。

其實我國政府早已重視到宮頸癌這一威脅女性健康的“罪魁禍首”。2009年,衛生部和婦聯牽頭啟動了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免費為農村適齡婦女進行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但在我國,目前中國宮頸癌防控策略只有篩查,還沒有將疫苗納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比例還比較低,這也是我們將要努力的方向。趙方輝表示。

謝洋博士在會上分享的來自上海的數據也證實了趙方輝的觀點,上海9-15歲女性里接種率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六的水平,而美國 2018 年 13-17 歲的青少年女性當中接種二劑次或者三劑次 HPV 疫苗比率超過一半,也就是說,即便以上海的接種率水平去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非常大。

“上海是這樣,全國范圍內覆蓋更是非常低了。”趙方輝說。

進展:一代人已錯過最佳免疫機會國產苗入局或破解供應難題 

對疫苗認識不夠、價格過高,是導致我國HPV疫苗接種率低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HPV 疫苗接種面臨的另外一個尷尬處境是疫苗短缺。近些年,HPV疫苗“一苗難求”的情況常常見諸媒體,不少女性甚至為打疫苗遠赴海外,經濟和時間成本大大增加。

謝洋介紹,如需將 HPV 疫苗納入免疫規劃,向 9-15歲的人群進行接種,粗略估算,這將是5300萬人的規模。除此之外,目前我國HPV疫苗自費市場也就是16-45歲適齡的是2.8億人。如果自費市場按照10%-20%的覆蓋率,計算下來需求量在1.7億支-2.6億支規模。

面對這么大規模的需求量,產能就成為了HPV疫苗大規模接種的一大門檻。而我國從2017年到現在三年間,總批簽發量共2900萬支,距離需求還有1.5億-2.3億支的缺口。

好消息是,隨著國產HPV疫苗上市,“一苗難求”的局面或被打破。2020年1月,中國國家藥監局批準首個國產雙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商品名為馨可寧的上市注冊申請,這也意味著中國成為全球繼美國和英國后第三個成功研發生產HPV疫苗的國家。國產疫苗入局將有效緩解疫苗“一苗難求”的局面,大大提升HPV疫苗的產能。除此之外,謝洋還介紹,截止到2020年12月,國產二價疫苗中,I期臨床有3個,II期臨床有4個,III期臨床有5個,九價疫苗中,有6個在做III期臨床研究,接下來兩到三年里面還會再有新的國產HPV疫苗上市。

而在如何增加價格合理的疫苗供應方面,在場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高級項目官杜珩博士則介紹了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為一些中低收入國家進行采購的國際經驗 -- 通過大宗采購以及預先市場承諾,先把疫苗采購的錢支付給企業幫助企業開發疫苗建設產能,這樣就能以較低的價格提前預定大量疫苗。雖然具體到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太一樣,不過目前其他中等收入國家還有泛美衛生組織大宗采購的價格大概在10-15美元每劑。

2006年全球第一支HPV疫苗就上市了,而中國卻直到2016年才能接種到HPV疫苗。喬友林回顧這一進展感嘆,與國際上相比,中國疫苗上市晚了10年,“這10年也使得一代人失去了最佳的預防免疫預防接種的機會”。喬友林也呼吁,未來能有更多的疫苗上市,為廣大的婦女提供健康保障。

曙光:鄂爾多斯經驗獲認可專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

不過雖然我國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將HP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但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先行者。2020年8月1日,鄂爾多斯市將準格爾旗作為試點,正式啟動HPV疫苗免費接種項目,為13-18歲女性免費接種二價HPV疫苗,成為全國首個政府免費接種HPV疫苗的地區。

據劉鄭介紹,鄂爾多斯是宮頸癌、乳腺癌高發地區之一,因此鄂爾多斯在當地開展“兩癌”篩查的基礎上,增加了HPV疫苗接種這一惠民工程。當地政府通過開展接種前培訓、接種意愿調查、設置接種門診、接種知識宣傳、政府帶量采購等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接種試點項目的順利進行。目前,試點的準格爾旗適齡女性 HPV 疫苗接種率已達到84.19%。

而下一步,鄂爾多斯市計劃將HPV疫苗接種實現全覆蓋。劉鄭表示,自2021年起,鄂爾多斯將對13周歲中小學在校女生免費接種宮頸癌疫苗。符合免費接種要求的女性自愿到社區接種,政府承擔疫苗費用,個人只支付疫苗接種費用。

“鄂爾多斯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經驗。”喬友林說,他也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可逐步開展。

趙方輝也對鄂爾多斯的做法給予肯定,“鄂爾多斯敢做第一個、敢于吃螃蟹,能夠率先實現宮頸癌防治的綜合策略,邁進了一大步,也給其他地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外,趙方輝認為,我國人口眾多,地區間經濟、疾病負擔存在巨大差別,因此以一種模式來解決全部問題存在很大挑戰,這種以點帶面的形式或是比較適合我國的推行方式。

]]>
年死亡人數超8千人 專家呼吁強制電動自行車騎乘者佩戴安全頭盔 2020-12-03 18:05:00 在我國第九個“全國交通安全日”到來之際,12月1日,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舉辦了“電動自行車道路安全與傷害預防”線上研討會。 作為該中心主辦的全球健康與創新傳播系列研討會的一部分,本期研討會聚焦電動自行車道路安全問題,通過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展開了分享交流,探討如何在政策設計和個人行為等方面提升電動自行車出行的安全性。 電動自行車交通傷害逆勢增長 “速度與激情”背后的代價 左沖右突的外賣騎手,風風火火的上班族,接娃心切的家長……越來越多人加入了馬路上令人矚目的電動自行車“大軍”。這種新型交通方式以其快捷、經濟、環保的特點,成為了現代人的出行“新寵”。 目前,我國已成為了電動自行車大國,電動自行車生產量和保有量在近年來持續上升。據工信部統計,2019年我國電動自行車完成產量2707.7萬輛,社會保有量近3億輛,位居世界第一。而同樣呈現增勢的還有電動自行車引發的道路交通事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副主任鄧曉介紹,201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傷亡人員中,駕駛電動自行車導致死亡人數達8639人,受傷人數達44677人,傷亡人數接近非機動車傷亡人數的70%。 形象地說,平均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有5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傷。 鄧曉在研討會上說,在全國整體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穩步下降的態勢下,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的傷亡卻呈逆勢發展趨勢,死傷率不斷攀升,電動自行車已成為我國道路交通安全的突出問題,是一項難以被忽視的社會負擔。 鄧曉認為,造成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的危險因素包括人、車、路三方面多重因素,而人的因素中,超速行駛又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當中,大多數還是由當事人的電動自行車的交通違法行為造成的。”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學院教授劉建軍在研討會上說,“而超速行駛,首先會降低電動自行車駕駛人以及其他機動車駕駛人的反應時間和操控能力,在緊急情況下靈機處置的時間縮短了,所以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的嚴重性都跟超速行駛有直接關系。”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時,最高時速不得超過15公里/小時;2019年電動自行車新國標要求其設計速度最高不超過25公里/小時。然而實際生活中,大量電動自行車行駛速度往往超過30公里甚至超過40公里,“目前電動自行車超速在我國是普遍現象,不超速反而是個極少見的現象。”劉建軍介紹。 顱腦損傷成主要致死因素?佩戴頭盔能減少63%頭部受傷? 對電動自行車騎行的形象描述是“肉包鐵”。沒有了外殼保護,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騎乘人將直接面對危險。 研究顯示,顱腦損傷是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而電動自行車使用者因顱腦損傷致死的比例更高,超過80%。這是因為一旦發生碰撞事故,電動自行車使用者多以頭部先受撞擊。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施立棟副教授在研討會上提到,目前電動車管理中很多問題短時間內或難以解決,比如已成為常態的超速現象。但如果能夠佩戴好頭盔,從自身出發預防傷害,將能顯著降低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死傷率。 “一個戴了安全頭盔的駕駛者摔倒之后能爬起來,但另一個沒有戴安全頭盔的已經站不起來了,不戴頭盔受到的傷害顯然更重。”劉建軍在研討會上介紹了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 鄧曉介紹,自行車安全頭盔能夠減少63%的頭部受傷和88%的顱腦損傷,不戴安全頭盔的兩輪機動車駕駛員受傷人數是戴頭盔者的3倍之多。 但劉建軍也表示,戴頭盔不是裝飾,應該系好頭盔帶,然后戴緊,使得頭盔碰撞以后不會輕易脫落,這才是真正的正確佩戴安全頭盔。 公安部自4月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則將電動自行車騎乘者的頭盔佩戴行為提升到國家層面。江蘇、浙江等地也紛紛出臺法律法規,針對電動自行車頭盔佩戴制定了相關規定,如對違者處以警告或罰款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政策規劃室主任戴帥在研討會上亮出的數據顯示,“一盔一帶”行動開展以來,短短四個月時間,南京、深圳、上海、杭州、海口騎乘人員安全頭盔佩戴率達到了80%以上,寧波更是達到92%,而此前有些城市佩戴率還不足30%。 “我們預估如果每一個騎行人員都能夠正確佩戴頭盔,一年可以挽救兩千五到三千五人的生命,全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可以減少5%左右,這個比例是非常可觀的。”戴帥說。 地方立法成效顯著 專家呼吁強制佩戴安全頭盔 正是由于頭盔對降低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有重要作用,全國多地已立法對電動自行車佩戴頭盔作出了相關規定。根據北大法寶的搜索數據,截至2020年11月26日,我國共有40部地方立法對電動自行車頭盔佩戴問題作出了規定,涵蓋18個省 。 施立棟副教授介紹,地方立法對推動佩戴頭盔、降低道路交通傷害成效明顯。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調研數據顯示,2019浙江寧波市和嘉興市通過現場查處未按規定佩戴安全頭盔的行為,使涉及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分別同比下降43%、61%。此外,江蘇省公布的數據顯示,江蘇電動自行車法規實施后,13個地市頭盔佩戴率明顯上升 。 施立棟 在研討會上介紹:“這方面目前一個好消息是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二審草案,該草案已釋放出一個將在一定程度上為地方立法權限處罰的設定權進行松綁的動向,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信號 。”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全球道路安全現狀報告》顯示,半數以上的道路死亡發生在行人,騎自行車和騎摩托車這些弱勢群體之間。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道路安全與傷害預防國家項目官員方丹也在研討會上呼吁,電動自行車在提供一種便捷出行方式的同時,也給人的生命財產帶來了極大的損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公共安全問題、公共衛生問題,也是一個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為了降低電動自行車騎乘人員的傷亡,我們推薦各國通過法律來強制佩戴頭盔。” ]]> 北京2020年12月3日 /美通社/ -- 由于經濟、便捷,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我國的“國民交通工具”。但與此同時,電動自行車的廣泛使用也逐漸成為一個巨大的道路安全問題。目前在我國,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亡。涉電動自行車事故死亡人數已成為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上升最快的一個群體。


在我國第九個“全國交通安全日”到來之際,12月1日,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舉辦了“電動自行車道路安全與傷害預防”線上研討會。

作為該中心主辦的全球健康與創新傳播系列研討會的一部分,本期研討會聚焦電動自行車道路安全問題,通過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展開了分享交流,探討如何在政策設計和個人行為等方面提升電動自行車出行的安全性。

電動自行車交通傷害逆勢增長 “速度與激情”背后的代價

左沖右突的外賣騎手,風風火火的上班族,接娃心切的家長……越來越多人加入了馬路上令人矚目的電動自行車“大軍”。這種新型交通方式以其快捷、經濟、環保的特點,成為了現代人的出行“新寵”。

目前,我國已成為了電動自行車大國,電動自行車生產量和保有量在近年來持續上升。據工信部統計,2019年我國電動自行車完成產量2707.7萬輛,社會保有量近3億輛,位居世界第一。而同樣呈現增勢的還有電動自行車引發的道路交通事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副主任鄧曉介紹,201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傷亡人員中,駕駛電動自行車導致死亡人數達8639人,受傷人數達44677人,傷亡人數接近非機動車傷亡人數的70%。

形象地說,平均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有5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傷。

鄧曉在研討會上說,在全國整體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穩步下降的態勢下,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的傷亡卻呈逆勢發展趨勢,死傷率不斷攀升,電動自行車已成為我國道路交通安全的突出問題,是一項難以被忽視的社會負擔。

鄧曉認為,造成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的危險因素包括人、車、路三方面多重因素,而人的因素中,超速行駛又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當中,大多數還是由當事人的電動自行車的交通違法行為造成的。”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學院教授劉建軍在研討會上說,“而超速行駛,首先會降低電動自行車駕駛人以及其他機動車駕駛人的反應時間和操控能力,在緊急情況下靈機處置的時間縮短了,所以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的嚴重性都跟超速行駛有直接關系。”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時,最高時速不得超過15公里/小時;2019年電動自行車新國標要求其設計速度最高不超過25公里/小時。然而實際生活中,大量電動自行車行駛速度往往超過30公里甚至超過40公里,“目前電動自行車超速在我國是普遍現象,不超速反而是個極少見的現象。”劉建軍介紹。

顱腦損傷成主要致死因素 佩戴頭盔能減少63%頭部受傷 

對電動自行車騎行的形象描述是“肉包鐵”。沒有了外殼保護,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騎乘人將直接面對危險。

研究顯示,顱腦損傷是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而電動自行車使用者因顱腦損傷致死的比例更高,超過80%。這是因為一旦發生碰撞事故,電動自行車使用者多以頭部先受撞擊。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施立棟副教授在研討會上提到,目前電動車管理中很多問題短時間內或難以解決,比如已成為常態的超速現象。但如果能夠佩戴好頭盔,從自身出發預防傷害,將能顯著降低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死傷率。

“一個戴了安全頭盔的駕駛者摔倒之后能爬起來,但另一個沒有戴安全頭盔的已經站不起來了,不戴頭盔受到的傷害顯然更重。”劉建軍在研討會上介紹了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

鄧曉介紹,自行車安全頭盔能夠減少63%的頭部受傷和88%的顱腦損傷,不戴安全頭盔的兩輪機動車駕駛員受傷人數是戴頭盔者的3倍之多。

但劉建軍也表示,戴頭盔不是裝飾,應該系好頭盔帶,然后戴緊,使得頭盔碰撞以后不會輕易脫落,這才是真正的正確佩戴安全頭盔。

公安部自4月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則將電動自行車騎乘者的頭盔佩戴行為提升到國家層面。江蘇、浙江等地也紛紛出臺法律法規,針對電動自行車頭盔佩戴制定了相關規定,如對違者處以警告或罰款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政策規劃室主任戴帥在研討會上亮出的數據顯示,“一盔一帶”行動開展以來,短短四個月時間,南京、深圳、上海、杭州、海口騎乘人員安全頭盔佩戴率達到了80%以上,寧波更是達到92%,而此前有些城市佩戴率還不足30%。

“我們預估如果每一個騎行人員都能夠正確佩戴頭盔,一年可以挽救兩千五到三千五人的生命,全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可以減少5%左右,這個比例是非常可觀的。”戴帥說。

地方立法成效顯著 專家呼吁強制佩戴安全頭盔

正是由于頭盔對降低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有重要作用,全國多地已立法對電動自行車佩戴頭盔作出了相關規定。根據北大法寶的搜索數據,截至2020年11月26日,我國共有40部地方立法對電動自行車頭盔佩戴問題作出了規定,涵蓋18個省

施立棟副教授介紹,地方立法對推動佩戴頭盔、降低道路交通傷害成效明顯。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調研數據顯示,2019浙江寧波市和嘉興市通過現場查處未按規定佩戴安全頭盔的行為,使涉及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分別同比下降43%、61%。此外,江蘇省公布的數據顯示,江蘇電動自行車法規實施后,13個地市頭盔佩戴率明顯上升

施立棟在研討會上介紹:“這方面目前一個好消息是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二審草案,該草案已釋放出一個將在一定程度上為地方立法權限處罰的設定權進行松綁的動向,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信號。”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全球道路安全現狀報告》顯示,半數以上的道路死亡發生在行人,騎自行車和騎摩托車這些弱勢群體之間。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道路安全與傷害預防國家項目官員方丹也在研討會上呼吁,電動自行車在提供一種便捷出行方式的同時,也給人的生命財產帶來了極大的損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公共安全問題、公共衛生問題,也是一個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為了降低電動自行車騎乘人員的傷亡,我們推薦各國通過法律來強制佩戴頭盔。”

]]>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