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2025年6月28日 /美通社/ -- 結直腸癌作為全球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約 90% 由腺瘤惡變而來,早期切除可使 5 年生存率提升至 90% 以上。然而傳統白光內鏡檢查的腫瘤漏檢率高達 25%。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消化內鏡中心主任李曉波教授表示,"傳統白光有時會漏診一些不容易發現的病灶。我們希望特殊光顯示技術、圖像增強技術可以提供幫助。"
聚譜成像技術(SFI)由國產內鏡企業開立醫療自主研發,該技術通過提高亮度與黏膜血管顏色對比度,與白光相比,可顯著提升病變與正常組織的對比度,為早篩場景下的快速病灶識別提供了新方案。
在此背景下,由上海仁濟醫院牽頭的"聚譜成像技術對比白光內鏡在結直腸鏡下腺瘤發現率比較的隨機對照試驗"多中心研究項目于2024年7月啟動。該項目是國內首次針對國產聚譜成像技術的大規模多中心研究,旨在通過聚譜成像技術(SFI)和傳統的白光內鏡對息肉、無蒂鋸齒狀病變及進展期腺瘤的檢出率,對比兩項技術在早癌臨床篩查中的效果。
腺瘤檢出率取得新突破,多中心 RCT驗證國產聚譜成像技術優勢
日前,多中心項目發布核心研究結論,聚譜成像技術(SFI)的腺瘤檢出率達到38.29%,顯著高于傳統白光內鏡的30.46%。在次要指標上,聚譜成像技術(SFI)在息肉檢出率、無蒂鋸齒狀病變檢出率、進展期腺瘤檢出率等方面均表現優異,為臨床診療提供了更精準的技術支撐。
表. 聚譜成像組及白光組的結腸鏡檢查結果
|
SFI (n = 350) |
WLI (n = 348) |
RR/MD (95%CI) |
p |
ADR, n (%) |
134 (38.29) |
106 (30.46) |
1.26 (1.02 to 1.55) |
0.030 |
PDR, n (%) |
197 (56.29) |
167 (47.99) |
1.17 (1.02 to 1.35) |
0.028 |
aADR, n (%) |
23 (6.57) |
11 (3.16) |
2.08 (1.03 to 4.20) |
0.036 |
SDR, n (%) |
11 (3.14) |
4 (1.15) |
2.73 (0.88 to 8.50) |
0.069 |
Adenoma per colonscopy, Mean ± SD |
0.74 ± 1.54 |
0.51 ± 1.03 |
0.23 (0.03 to 0.42) |
0.021 |
Polyp per colonscopy, Mean ± SD |
1.33 ± 1.89 |
0.98 ± 1.39 |
0.35 (0.10 to 0.59) |
0.006 |
Advanced adenoma per colonscopy, Mean ± SD |
0.08 ± 0.35 |
0.03 ± 0.2 |
0.05 (0.01 to 0.09) |
0.025 |
Sessile serrated lesion per colonscopy, Mean ± SD |
0.04 ± 0.22 |
0.01 ± 0.11 |
0.03 (0.00 to 0.05) |
0.048 |
|
||||
ADR:腺瘤檢出率;PDR:息肉檢出率;aADR:進展期腺瘤檢出率;SDR:無蒂鋸齒狀病變檢出率;CI:置信區間; MD:均差;RR:風險比;SD:標準差;SFI:聚譜成像技術;WLI:白光內鏡 |
該項目由上海仁濟醫院牽頭,聯合國內10余家醫療機構共同開展,歷時近一年,納入覆蓋全國各區域的 698 例患者,降低地域偏差對研究產生的影響。針對跨區域協作難題,項目參與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金鵬教授介紹道,"項目啟動前,我們對醫生開展嚴格培訓,并建立數據實時溝通機制來保障協作"。項目參與者、華西第四醫院廖娟教授表示,"我們通過專題研討會明確病例標準,成立專班并開辟專用內鏡通道,以平衡研究與普通診療需求。"
同時,為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該項目采用國際最高循證等級的隨機對照試驗(RCT)設計。"我們之所以采用 RCT 這一醫學研究的‘金標準',就是要用最嚴謹的科學方法來證明技術優勢。" 項目參與者、上海仁濟醫院消化科博士章慶偉介紹,"每個病例的操作都有實時錄像記錄,每一個數據的納入都有嚴格標準,確保研究結果符合最高數據客觀性要求。"
從研究設計到質量控制,項目組建立了完整的標準化體系:統一操作規范、統一進退鏡時間要求、統一病例篩選標準,并通過啟動會、中期評估等方式確保各中心研究的一致性。
基層篩查門檻進一步降低,以特殊光染色技術為核心的中國方案賦能精準診斷
"這項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它能夠提高病變和正常黏膜之間的區別度,發現那些在白光內鏡下容易被漏診的扁平病變和無蒂鋸齒狀病變。"項目牽頭人、上海仁濟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消化內鏡中心主任李曉波教授解釋道,"這些病變往往偽裝性很強,與周圍黏膜顏色接近,但恰恰是進展為癌癥風險最高的類型。"
聚譜成像(SFI)作為特殊光染色技術,無需噴灑染色劑,功能內置于內鏡操作手柄之上,僅需按一個按鈕即可從白光成像切換至SFI特殊光成像模式,讓病灶輪廓更加清晰,大大提高病變檢出率。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診斷精度,更降低了操作難度和對臨床經驗的依賴度,為前沿技術在基層醫院的普及提供了可能。項目參與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梅教授表示,"聚譜成像(SFI)這種比較好的特殊光染色技術,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病灶的檢出率。"
除聚譜成像技術(SFI)外,開立醫療還自主研發光學復合染色技術(VIST)和融合光譜成像技術(HCI)等特殊光染色技術,打造特殊光早癌診療系統。"有了‘好槍'還需真正‘上戰場',希望國產技術能更廣泛應用到臨床,助力提升國家結直腸癌篩查水平。"對特殊光染色技術,金鵬教授抱有深切期待。
"我們的目標是讓基層醫生通過‘按一個按鈕'就能發現更多病變,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篩查服務。"李曉波教授強調,這正是"中國方案"的核心價值所在。
本屆CMEF期間,超高端智能超聲新品河圖®S80、新一代智慧內鏡平臺iEndo、"凌珠"4K 3D 熒光三合一腔鏡影像平臺、V-reader®血管內超聲診斷系統等一系列重磅產品強勢登陸。
依托自主研發的高端智能影像設備和技術平臺,開立醫療推出覆蓋超聲醫學影像、內鏡診療、微創外科和心血管介入等多領域的綜合解決方案,全面賦能精準智慧醫療。
展會期間,超高端全身及婦產超聲河圖®S80、夢溪?P80及高端智能便攜超聲天樞X11、天璇E11驚艷亮相。產品搭載全新C-Field+天工智能平臺,基于獨有的場成像發射、自適應聚合重建技術,獲取更精準、更高分辨率的圖像,同時基于獨家XPUs混合硬件架構,多維度構建智能生態,為臨床提供多科室智能解決方案。
在內鏡診療領域,開立醫療新一代智慧內鏡平臺iEndo迎來首秀。該平臺創新搭載獨立GPU和超分辨成像技術,搭配豐富鏡種,為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疾病診療提供全場景、多科室臨床診療解決方案,塑造內外融合診療一體化智慧生態,重新定義內鏡精準智能診療新范式。
CMEF期間,開立威爾遜推出的碎石網籃、黏膜切開刀、玲瓏夾、可旋轉活檢鉗等一系列標桿產品獲得關注,可滿足消化、膽胰、外科等領域臨床需求,賦能臨床診療水平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微創外科領域,"凌珠"4K 3D 熒光三合一腔鏡影像平臺于CMEF重磅首發,實現3D與熒光的超清融合,引領精準化外科時代。基于專科化超腹聯合與多鏡聯合全新解決方案、場景化智薈手術室解決方案,開立醫療在微創外科領域構建起多鏡多模態產品矩陣。
在心血管介入領域,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開立醫療V-reader®血管內超聲診斷系統和SonoSound®導管組成的智能超寬頻腔內影像方案,集造影和IVUS多模態影像聯動、高幀頻高速成像、靈活操控部署模式、遠程協同于一體,為醫生提供更高效、易用的使用體驗,推動精準介入療法的發展和技術下沉。
數智化浪潮下,AI等人工智能技術向更深入、復雜的醫療領域延伸,為醫療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想象。開立醫療基于核心研發實力和前沿行業洞察,布局"醫療設備+AI"戰略,深耕醫療場景,打通"硬件-算法-數據"閉環,重點突破超聲、內鏡等關鍵領域,形成覆蓋多場景的智能解決方案。
大會期間,開立數字內鏡中心與數字超聲整體解決方案成為展會焦點。深度融合AI、5G、大數據等技術,開立醫療推出5G+AI云端區域影像云平臺,基于醫學影像診斷、遠程會診、智慧醫療等資源的共享與協同,構建AI醫療大模型和病種數據庫,有效提升基層診療規范性和質控水平。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加速度"變革醫療健康產業格局。開立醫療聚焦智慧醫療未來,正積極推進醫療科技與臨床應用的深度融合,拓展創新應用場景,打造支撐"醫療設備+AI"戰略的數智化新引擎,引領中國智造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作為國內首個獲批的產前超聲切面智能輔助識別與測量功能,鳳眼?S-Fetus®深度融合了超聲技術與人工智能,首個實現"全流程、全場景產篩智能化",讓開立超聲成為全球首個具備切面自動抓取、測量分析、超聲質量控制的"整機智能",將積極推動產前超聲智能化轉型的進程。
鳳眼?S-Fetus®創新變革 智能高效直擊產前超聲的需求痛點
產前超聲作為產檢中的重要一環,對于胎兒的健康監測至關重要。然而,傳統超聲檢查高度依賴于超聲醫生的經驗水平,而我國人口基數龐大,醫療資源相對有限,導致傳統超聲的檢查效率難以提升,給醫生帶來了沉重的工作負擔。尤其在醫療技術較為薄弱的基層或欠發達地區,由于缺乏經驗豐富的醫生,產前超聲診斷更是面臨嚴峻挑戰。
鳳眼?S-Fetus®的問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國內首個基于深度學習的產科超聲智能檢測技術,鳳眼?S-Fetus®也是全球首款基于動態圖像對標準切面自動抓取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對超聲圖像中的組織結構進行實時檢測,自動抓取標準切面并進行自動測量,并實現了檢查過程中的實時質控,顯著提高了產前超聲檢查的效率和準確性。
鳳眼?S-Fetus®支持精確的胎兒生物學測量,并自動發送至報告,使醫生的工作流更加順暢,有效節約了掃查時間,讓醫生更專注于患者的診斷與治療。"全流程、全場景產篩智能化"將有力為醫生的工作負荷做"減法",同時有助于提升基層醫生和年輕醫生獲取標準切面的能力,推動產前超聲技術的智能化、高效化發展,加速超聲行業的技術創新進程。
強化產研結合,AI賦能醫療資源普惠
對于超聲產前篩查質控,國家衛健委婦幼健康司發布的《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質量控制指標》提出兩大指標:超聲產前篩查切面完整率和超聲產前篩查切面標準率。開立醫療通過與國內外頂尖醫療機構人工智能婦產多中心的聯合研究,鳳眼?S-Fetus®這一超聲人工智能技術得以不斷迭代升級,在上述兩大指標上不斷進階,憑借卓越表現贏得了國內外專家的廣泛認可。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超聲科主任醫師陳欣林教授表示,切面標準化、規范化的抓取可以滿足管理質控要求,提升質控效率。結合自身援藏經歷,陳欣林教授認為,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鳳眼?S-Fetus®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提高醫生的診斷信心和掃查效率,對提升當地的醫療服務水平有重要意義。
開立醫療高度重視科技賦能醫療器械,以器械為核心,強化智能科技的應用,并致力于高端醫療資源的普惠應用。為了縮小產前超聲篩查、質控在不同地區的醫療差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作為組長單位牽頭,開立醫療作為技術支持單位,聯合國內四十余家醫院,啟動"妊娠中期超聲產前篩查質量控制標準化應用"全國多中心研究(MTUSQC)項目。
截至目前,該項目將應用并分析鳳眼?S-Fetus®人工智能技術在妊娠中期超聲產篩的應用效率和衛生經濟學效益,對于提升基層醫療產科檢查規范、推進超聲診斷操作規范、提高質量管理效率、促進醫學超聲學科的健康發展以及提高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開立醫療表示,未來將以鳳眼?S-Fetus®等前沿技術為引領,繼續深耕人工智能醫療技術領域,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和技術方案,推動智能醫療解決方案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為患者帶來更加精準、高效、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實現"智慧醫療,健康中國"的美好愿景,為全球醫療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自2013年底,首批優秀國產醫療設備遴選工作啟動以來,開立醫療憑借卓越的企業實力和先進的研發技術多次入選。此次入選不僅是對開立醫療在醫療器械行業地位的權威認可,也是對其在推動國產醫療設備高質量發展所付出不懈努力的國家級認證。
作為中國超聲醫學影像行業的領軍企業,開立醫療深耕超聲醫學影像領域20余年,目前擁有超聲產品30余個系列,全面覆蓋各科室臨床需求。臺式超聲以高清的圖像質量、豐富的臨床應用功能和智能化操作體驗成為大型醫療機構的首選;便攜式超聲憑借其便攜性、高效能和穩定性能,在急救、基層醫療及偏遠地區醫療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遴選,開立醫療最新推出的超高端旗艦婦產超聲產品夢溪?P80和全身超聲產品河圖®S80也位列榜單,進一步鞏固了開立超聲在高端超聲領域的領先地位。
在心血管介入領域,開立醫療是國內唯一參與制定血管內超聲國家技術標準的企業單位,同時也是國內首家IVUS產品獲準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的企業。此次入選的超寬頻血管內超聲成像系統V10,提供優異分辨力的同時也能保證充足的穿透深度,作為心血管疾病精準診療的關鍵工具,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更為精準的診斷依據,有力地推動心血管疾病治療水平的提升。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及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開立醫療始終堅持研發突破,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成立全球七大研發中心,每年投入營業收入的20%左右用于產品研發,構建起超800名專業工程師組成的全球研發隊伍,催生新質生產力形成。截至2024年6月,開立醫療及其子公司擁有境內外已授權專利963項,覆蓋超聲醫學影像、內鏡診療、微創外科和心血管介入等全系列產品,部分產品和技術實現行業或全球領先。
憑借這一堅實創新基礎,開立醫療正向全球超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機構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臨床解決方案,讓中國智慧造福更多患者。隨著醫療設備以舊換新等政策的逐步落地,開立醫療的產品將更廣泛地應用于各級醫療機構,為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進程注入強勁動力。
《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目錄》遴選工作,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托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組織專家進行嚴格考核,旨在遴選出一批符合臨床需要、性能優良、服務完善的優秀國產設備,為醫療衛生機構配置醫療設備提供技術支撐。遴選評估指標體系由技術指標、企業資質及績效、臨床應用評價三部分組成,創新能力、臨床效果及企業規模、售后服務質量、裝機數量等多元化因素均被納入考核范圍,確保評估結果客觀、科學、全面。
會議期間,開立醫療展出消化及呼吸內鏡中心整體解決方案,吸引眾多專家學者留駐。其中,上海長海醫院李兆申院士等專家蒞臨展臺,對開立內鏡展現出的技術創新實力給予高度贊譽。
本次會議榮幸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十余位消化內鏡領域的頂尖專家和新銳力量,就國產特殊光技術在早期癌癥篩查與診斷中的應用以及國產超聲內鏡在消化領域的最新應用進展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討論,共同探索國產內鏡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於亮亮、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單晶、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楊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葛楠與中日友好醫院張慶瑞受邀登臺,以各自的專業見解和創新思考,為與會者呈現了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盛宴。
精彩演講過后,由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陳平教授、上海長海醫院王凱旋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金鵬教授和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孫曉濱教授組成的權威點評團,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及學術洞察,同與會者展開了深入的交流探討,共同探索內鏡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內鏡醫師診療技能,促進國產內鏡圖像技術的交流應用與產學研的結合發展,首屆"開立杯"2024全國消化內鏡圖像&視頻病例大賽啟幕。上海長海醫院王洛偉教授高度評價道,"此次國產內鏡診療技術發展論壇不僅是一個匯聚創新與啟迪的平臺,更彰顯了國產內鏡技術領域的顯著進步與未來發展的無限潛力"。他指出,"開立杯"內鏡圖像病例大賽的舉辦對激勵內鏡醫師成長、促進專業交流具有重要意義。上海長海醫院金震東教授在致辭中對全國消化內鏡圖像和視頻大賽的重要性給予肯定,并指出其對內鏡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來自《中華消化內鏡雜志》的唐涌進教授向各位到場專家對活動的高度評價和深切期望表示感謝,并對大賽內容作詳細介紹。本次大賽聚焦國產內鏡技術臨床應用,以消化系統和膽胰系統相關病例病變圖像為考察對象。大賽設置消化組和膽胰組,參賽者需提交使用開立內鏡設備完成的病例作品,每組網評成績前六名參賽者將晉級總決賽。同時,大賽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強大的評委團,為參賽選手提供專業、公正的評審。獲獎選手可獲得國際頂級消化學術會議的參會資格、多中心內鏡醫師培養計劃等獎勵。
隨著醫療科技的飛速發展,國產消化內鏡技術已經實現了從探索到成熟的華麗轉變。這一成就,是由無數臨床醫生的經驗智慧與研發人員的不懈攻堅共同鑄就而成。開立醫療作為行業創新引領者,不斷豐富和拓展內鏡應用邊界,以卓越性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致力于為臨床醫療提供更全面、更精準的解決方案。即將起航的首屆"開立杯"全國消化內鏡圖像&視頻病例大賽不僅是技術競技的舞臺,更是智慧碰撞的盛宴。開立醫療誠摯地向全國消化內鏡領域的精英們發出邀請,共同分享內鏡技術的最新成果、展示精湛的臨床技巧。讓我們攜手在國產內鏡技術發展之路上篤定前行,為實現健康中國"添磚加瓦"。
論壇開幕由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王輝教授、開立醫療國內超聲產品線總經理羅彬先生致辭,對未來智慧醫療的新模式與超聲新技術的可能性做出前瞻性解讀并寄予厚望。開立醫療時刻關注臨床需求,積極探索技術創新。開立超聲的造影介入新技術應用覆蓋淺表、腹部以及婦科介入等領域,以高效和智能的臨床應用幫助醫院提高診斷水平。
專題報告中,超聲學界眾多專家帶來了學術盛宴,通過超聲臨床診斷案例及相關成像、操作技術的分享,與行業同仁共同探討臨床診斷新思路。本次報告環節由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王輝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謝曉燕教授主持,圍繞超聲醫學技術和人工智能應用進行深度討論和交流。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黃品同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崔新伍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張新玲教授開展專題分享。其中,與會專家表示,超分辨造影成像技術的發布將為臨床帶來全新的應用價值。
智引未來 — AI新技術高峰論壇
智引未來,探微致遠。近幾年,AI在國內外的超聲醫學領域已實現從0到1的突破。如今,開立醫療已率先在超聲醫學領域提供了覆蓋肌骨、婦科、產科、甲乳及肝臟等應用的智能解決方案。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在超聲醫學中的應用展現出了巨大的提升潛力與革命性前景。
本次會議,開立醫療旨在搭建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通過深度討論和知識分享,探索AI技術的最新發展、應用挑戰和未來趨勢。本次高峰論壇環節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董怡教授主持,5位專家從不同維度分享了AI在超聲醫生日常工作中發揮的價值及解決的痛點。在AI不斷發展完善的同時,開立醫療始終秉持"AI和超聲真正融合"的理念,做對超聲醫生工作有幫助的AI,真正解決臨床工作的痛點,提高臨床工作效率。
天工開物 智見蒼穹
會議期間,在科技創新的強勁推動下,開立醫療隆重推出基于C-Field+?天工智能平臺的超高端旗艦全身超聲產品河圖®S80。從探頭抬起喚醒開啟掃查到多維探頭發射接收,通過先進的場成像發射、自適應聚合重建等技術,基于RF Data原始射頻數據在圖像生成、高端功能等方面突破,提供多科室綜合智能臨床解決方案。
C-Field+?天工智能平臺取自《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是中國一部著名的綜合性科技著作,代表中國古代對科技的極致探索,也蘊含著開立醫療在超聲領域的持續探索與無限可能;"天工開物"意為"自然和人工共同開創萬物",代表開立醫療在超聲領域的創新,是自然超聲與人類探索精神的完美融合,通過超聲技術同樣可以"開物",探索人體內部的奧秘。
開立醫療將秉承"為生命創造更多可能"這一價值主張,聚焦臨床痛點,提供全方位智能臨床解決方案,為醫療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智啟超聲影像新時代
天工開物 智見蒼穹
開展首日,開立醫療搭載全新一代C-Field+天工智能平臺的超高端智能婦產超聲產品夢溪P80受到格外關注。全新一代天工智能平臺大幅提升了超聲前端信號處理能力,圍繞精準與智能帶來特色技術,為臨床提供多科室智能解決方案。
超聲影像的未來將走向何方?開立醫療展出的全球首款基于動態圖像對標準切面自動抓取的高端產科智能技術——鳳眼S-Fetus5.0給出了答案。該項技術基于權威標準切面大數據,可全自動精確識別30+切面,一鍵快速獲取13個項目的自動智能測量,借助切面標準化、規范化的抓取,有效提升質控效率,助力國家相關政策落地,為婦產醫療帶來更多可能。
深耕超聲醫學影像20余載,基于長期的技術沉淀和持續的創新躍進,開立醫療致力于打造滿足行業需求的超聲解決方案,讓智慧未來照進現實。
國產高端內鏡標桿引領
鏡之所及 芯之所向
作為國產高端內鏡標桿引領者,開立醫療積極推動內鏡臨床診療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為提升醫療科技創新水平貢獻力量。此次CMEF展會,開立醫療展出新一代全高清電子內鏡系統極影HD-580系列,產品在實現臨床圖像和產品操控性能全面提升的同時,也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診療利器,揭開國產內鏡產品的全新篇章。
開立醫療是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掌握內鏡和超聲核心技術并實現自主研發生產的企業。開立醫療推出的環陣超聲內鏡EG-UR5、凸陣超聲內鏡EG-UC5T和超聲小探頭系列等前沿產品也吸引了眾多參會專家的目光。
面對不斷增長的內鏡診療需求,開立醫療打造全高清電子內鏡系統和系列產品矩陣,鏡體涵蓋超聲內鏡、光學放大內鏡、經鼻胃鏡、超細腸鏡、剛度可調腸鏡、電子十二指腸鏡、超聲微探頭等多款高端鏡種,為臨床科室提供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膽胰系統疾病等整體化解決方案,實現多科室覆蓋。
領航微創外科精準診療新標準
創新協奏 精準護航
在微創外科領域,開立醫療憑借在超聲、內鏡、數字化領域深厚的技術積淀,堅持臨床導向,發揮多學科協同優勢,提供超腹聯合、多鏡聯合、智薈手術室等外科創新解決方案,領航微創外科精準診療新標準。
"超腹聯合(術中超聲聯合腹腔鏡)"已成為微創外科領域,特別是肝臟外科腹腔鏡肝切手術的"金標準"。兩種技術的強強聯手彌補了不能進行觸診、探查顯露受限等缺點,提高臨床手術的安全性、精準性和可靠性,助力微創外科手術的精準化發展。
展會期間,開立醫療推出的兩套平臺化軟硬鏡攝像系統4K100系列與X-2500系列也亮相CMEF。4K腹腔鏡與消化內鏡、超聲內鏡以及外科軟鏡的聯合應用,整合了外科眾多科室或同期或分期、或術中或圍術期等使用不同鏡種的需求,助力精準、高效的手術診療。
方寸之間,彰顯智薈。開立智薈手術室解決方案聚焦"診療精準化"、"運營智慧化"、"服務新質化"等目標,利用高度集成的核心平臺,實現從單一患者的診療路徑到管理者回顧視角的覆蓋,實現手術室內外全方位、智能化整合,推動邁向微創精準化、診療個體化的新時代。
打破心血管介入診療痛點
智慧賦能 寬頻心聲
心血管疾病在我國患病人口龐大,是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以下簡稱PCI)是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治療的主要手段,而血管內超聲(以下簡稱IVUS)作為精準PCI的"金標準",為醫生提供了腔內影像解決方案,對于改善臨床預后有重要價值。
作為IVUS國家技術標準制定的唯一企業單位,開立醫療也是國內首家IVUS產品獲準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的企業,始終堅持推動滿足臨床需求的產品革新,賦能更高效的臨床體驗。開立醫療在行業內首次推出超寬頻IVUS成像系統和單晶復合材料IVUS導管,切實解決了臨床需求,提供優異分辨力的同時可以保證充足的穿透深度,全面推動血管內超聲成像技術步入"寬頻心聲代"。
此次展會,開立醫療展出了心血管介入腔內影像整體解決方案,V-reader系列豐富的產品組合在滿足導管室不同配置硬件需求的基礎上,革命性地升級了多模態影像同步等臨床應用功能,縮短學習曲線,為醫生帶來更高效便捷的使用體驗,促進精準介入技術的發展和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共走醫療創新發展"快車道"
科技驅動,創變前行
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顛覆醫療未來。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重塑醫療行業的同時更孕育著新的變革。作為一家創新引領企業,開立醫療早在多年前便布局智慧醫療領域,持續投入研發力量,加速推進創新產品和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探索未來醫療創新發展范式。
在新一輪科技變革浪潮下,開立醫療正緊緊抓住創新這一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創新研發為抓手,賦能多元醫療場景應用,以科技創新煥發行業高質量發展動力,讓智慧醫療觸手可及。
這是繼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后,開立醫療獲得的又一國家級認定,標志著開立醫療中心實驗室具備相應國家及國際認可的檢測能力。這一國家級認證將加速開立醫療的全球化布局,進一步強化產品質量和權威影響力。
開立醫療中心實驗室位于深圳開立醫療大廈,由內窺產品實驗室、超聲產品實驗室、智能醫學影像實驗室等多個專業實驗室組成,承擔醫療器械研發測試和產品質量監測任務,對產品的可靠性、準確性和合規性進行驗證和確認,檢測精度和廣度已達到國內乃至國際頂尖水平。
開立醫療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高品質醫療設備的自主研發和制造,重視能力提升與質量管理,質量意識、效率意識、合規意識已融匯于每一位員工心中。中心實驗室的投入使用,不斷助力產品迭代升級,確保每一產品的研發、生產流程均符合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以確保臨床使用的精準化和高效性。
此次獲得CNAS認可是對開立醫療長期以來精進創新、忠于匠心匠造的肯定。未來,開立醫療將秉承專業專精、善鑄不拔的態度,努力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打造堅實的產品研發技術"護城河",為醫生和患者群體提供更優質的醫療產品和服務,引領行業標準,賦能醫療器械行業高質量發展,為生命創造更多可能。
延伸閱讀:CNAS是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成立并授權的國家認可機構,統一實施對認證機構、實驗室和檢測機構等相關機構認可工作。CNAS認可評審周期長、質量認可嚴苛,須滿足多條件、全方位的評審要求。獲得CNAS資質認可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在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互信認可,具備重要的國內、國際影響力。
獲評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需要"硬指標"和"軟實力"兼備,涉及創新投入、創新條件和創新績效等指標,不僅在企業銷售規模等經濟指標上有較高門檻,而且注重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創新示范作用等綜合水平。此次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是對開立醫療領先的研發與創新水平的高度認可,也將推動開立醫療向更高目標前進。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開立醫療一直致力于醫療設備的自主研發和制造,產品涵蓋超聲醫學影像、內鏡診療、微創外科和心血管介入等領域,為各級別醫療機構的不同科室提供臨床解決方案。
開立醫療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實現從經體表超聲成像到經人體自然腔道內超聲成像,再到血管內超聲成像的完整超聲影像檢查設備的研發制造企業,推動了從單一模式成像到光學和聲學成像結合的多模式成像診斷方案。作為行業創新價值領先者,開立醫療作為國內唯一企業單位參與制定了血管內超聲通用技術標準,并作為國產醫療器械企業代表參與了中國超聲內窺鏡行業標準的制定。2021年,開立彩超X5作為首臺入駐天和核心艙的國產醫學影像設備,在航天員醫療保障及航天醫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的認定中,技術創新能力強、創新業績顯著是尤其重要的評分維度。開立醫療高度重視技術創新與研發,在美國舊金山、西雅圖、德國圖特林根、日本東京以及中國的深圳、上海、武漢設有七大研發中心,擁有超過600位研發技術人員,每年將營收20%左右投入研發。截至2023年6月,開立醫療及其子公司共擁有境內外808項已授權專利,相比上年同期增長24.47%(該數據來源于開立醫療2023年半年報)。
未來,開立醫療將繼續強化技術創新投入,根據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要求,加強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研發成果轉化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構建醫療設備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延伸閱讀: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授予的目前國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企業技術創新平臺之一,是我國企業技術中心的最高等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代表著全國新興產業技術領域的頂尖水平,是具有行業領先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象征。
一、聯合實驗室掛牌暨上海市創新應用示范項目啟動儀式
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主管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市醫療保障局聯合開展了2023年上海市創新醫療器械應用示范項目,加快生物醫藥創新產品應用推廣,形成"應用示范-反饋改進-水平提升-輻射推廣"的創新迭代,提高本市創新醫療器械性能質量,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開立愛聲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為牽頭單位,聯合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醫院、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利醫院、上海市楊浦區市東醫院申報《一次性使用血管內超聲診斷導管應用示范項目》成功獲批。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及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為核心建設區域,并與開立愛聲建立聯合實驗室,構建心血管領域創新型理念及技術轉化中心,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葛均波院士做開場致辭:"醫學的發展和影像學是分不開的,從評估到診斷到治療,影像學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與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中山醫院心內科的科研平臺,倡導創新,同時聯合工程師和企業把臨床發現的問題變成一個樣品,再通過臨床試驗把這個產品推向市場,將From doctors,By engineers,For patients的理念貫徹到底。相信這次和開立醫療聯合實驗室的掛牌以及與其他9家兄弟單位的合作,將來會推出更多滿足臨床需求的產品和醫工合作項目,造福患者。"
上海生物醫藥技術研究院傅大煦院長表示:"我見證了開立愛聲血管內超聲導管從立項、研發、審批到上市的整個過程,現在又欣喜地看到這次和葛院士帶領的權威心內科專家團隊共同建立聯合實驗室,相信以后會有更多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出,預祝聯合實驗室取得更大成績。"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錢菊英教授首先介紹了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背景,錢教授提到:"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關注泛血管介入領域,在介入治療中,影像學的評估尤其是對血管的評估非常重要,腔內影像和功能學的評估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準確地了解血管病變。我也了解到開立血管內超聲導管采用的是第四代自研的超寬頻單晶換能器,兼具了成像穿透力和清晰度,這在臨床上非常有價值。同時也希望‘千縣工程'能夠復制這次上海市創新醫療器械應用示范項目的成功經驗,提升縣級醫院的診療能力。"
開立醫療董事長陳志強先生表示:"開立醫療歷經二十一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家覆蓋超聲醫學、內鏡診療、微創外科和心血管介入四大細分領域的年輕企業。今天聯合實驗室的揭牌會成為公司原始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基石,開立醫療將持續與各位專家合作,推動滿足臨床需求的創新產品,為生命創造更多可能。"
二、上海市創新應用示范項目工作溝通會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沈靂教授介紹了上海市創新應用示范項目背景:"開立愛聲從研發血管內超聲導管到拿證上市一直和中山醫院密切合作,這次上海市創新醫療器械應用示范項目,中山醫院作為牽頭單位提出示范理念、示范技術和示范操作,9家兄弟醫院作為核心示范醫院,希望未來將上海的模式推廣到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所下轄的1000多家‘千縣工程'醫院,依靠在座的各位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從而提高基層醫院的冠脈介入診療水平。同時開立愛聲作為研發企業,通過收集臨床反饋實現產品的迭代和技術的提升,更好地服務臨床,給患者帶來獲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李晨光教授提到:"血管內超聲在臨床上的應用場景很多,比如CTO病變、分叉病變等,大量循證醫學證據證實腔內影像尤其是IVUS對患者的獲益以及在復雜PCI中的重要價值。我也參與了開立愛聲超寬頻IVUS上市前的臨床試驗,這款產品兼顧了高清的分辨能力和更好的穿透深度,對臨床中復雜病變的處理有諸多幫助。"
開立醫療副總裁李翔博士表示:"開立愛聲用九年的時間打磨出首個單晶換能器的血管內超聲導管,實現了分辨率和穿透深度的突破,解決臨床痛點。此次上海市創新應用示范項目的成功獲批,開立愛聲作為參與單位將積極配合項目進度計劃,并根據實際反饋不斷改進器械性能,回饋臨床。"
開立醫療研發副總經理朱彥聰先生展望了部分功能性研發方向,并與在場專家就本次項目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開立醫療是唯一入駐中國空間站的超聲設備生產企業,始終以航天品質作為產品的質量要求。作為國內唯一參與制定血管內超聲國家技術標準的企業單位,同時也是國內首家IVUS產品獲準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的企業,開立醫療在行業內首次推出超寬頻IVUS成像系統和單晶復合材料IVUS導管。開立IVUS的換能器頻率帶寬大于80%,覆蓋20-80MHz頻率范圍,提供優秀分辨力的同時可以保證充足的穿透深度,切實地解決了臨床需求,看得更清、更遠。
開立醫療一直以研發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每年投入約20%的營業收入作為研發資金,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開立醫療將進一步以科技賦能心血管領域的產學研醫深度融合創新,聯合優秀的醫療專家推動先進國產醫療技術的普及,為國產醫療器械高質量的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貢獻開立力量。
2023年4月份,國家癌癥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癥高發地圖”,其中,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腫瘤疾病在廣西的發病率位居前列。對于多數消化道腫瘤患者而言,等到出現癥狀才來就診,病情已經進入中晚期,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因此,“早篩、早診、早治”是降低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關鍵。
胃腸鏡檢查作為早期消化道腫瘤及消化道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有效手段,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普及與推廣缺仍受到諸多限制,如內鏡檢查設備不夠完善、臨床診療水平有待提升等等。粵桂東西部協作(以下簡稱“粵桂協作”)一直致力于深化兩地醫療協作,深圳市持續開展對百色市的對口幫扶工作,開立醫療有幸參與其中,共同改善當地百姓消化道疾病診療條件,進一步推動百色醫療事業長足發展。
一、愛心捐贈,紓解看病難題
一條西江通兩廣,自古粵桂一家親。
深圳市和百色市山水相連、人文相親,交流合作有著先天的地理便利。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粵桂協作工作的號召,助力百色市醫療事業發展,經深圳光明醫學會組織,開立醫療一行到達百色市開展“攜手光明 點亮百色”對口幫扶交流活動。此次活動,開立醫療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人民醫院和百色市田陽區人民醫院分別捐贈了高端內鏡系統,有力改善了兩院硬件設施條件。
田林縣,隸屬百色市,是廣西土地面積第一大縣。田林縣人民醫院始建于1945年,坐落于高山峰巒之間。整個縣域的醫療機構不僅要承擔著30萬人口的就醫需求,作為縣域唯一一家二甲醫院,田林縣人民醫院承擔著區域性醫療中心的重任。
田林縣人民醫院年門急診人次20多萬,其中,胃鏡室僅配置醫生2人和2臺已使用十余年的檢查設備。而正是這樣小小的一間檢查室,每年接診3500人次左右。
由于胃鏡檢查設施陳舊,醫生難以運用先進的醫療手段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嚴重影響了醫療服務質量,難以滿足當地群眾的診斷治療需求。在此次公益行中,開立醫療為田林縣人民醫院的胃鏡室捐贈了一臺高端內鏡 -- 全高清電子內鏡系統HD-550,解決了其內鏡醫療設備短缺的燃眉之急。
田林縣人民醫院存在的“設施老化、設備落后、人才匱乏”并非個例,它所面臨的狀況是百色市基層醫院醫療資源匱乏的縮影。受限于醫生服務能力和設備水平,部分消化道疾病難以得到精確診斷和治療。
此前,在深圳市光明區組織的粵桂協作交流慰問活動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幫扶專家曾提到,田陽區人民醫院的內鏡中心存在患者排長隊、科室設備不足、病人常常要等機器做胃鏡的問題。開立醫療積極協同光明區政府和光明醫學會抵達百色,力求第一時間解決醫院的這一難題。
田陽區人民醫院收到開立醫療捐贈的全高清電子內鏡系統HD-550當天,即投入臨床使用。一名80多歲高齡的老人成為了新設備投入使用后的第一位患者。該位患者被診斷出胃部病變,后續的治療也會通過HD-550來實施,給患者提供了精準診療與院內就診的便利。
據該院醫生介紹,醫院僅有的兩臺設備均使用多年,胃鏡常年處于返修狀態,投入臨床使用時間減少,難以維持正常運轉。目前,每年消化科的門診接診量約9000人次,頻繁的設備送廠返修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看病就醫,部分患者只能通過院外就診的方式進行檢查。開立醫療此次捐贈的內鏡設備及時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今后,開立醫療將會與兩家醫院開展緊密合作,為醫院提供高水平的技術支持和技能培訓,助力兩院內鏡科室的發展建設,推動提高醫院的診療水平與服務能力。
二、助力基層 貢獻企業力量
長期以來,開立醫療一直關注中國縣域醫療事業的需求與發展。作為國產內鏡領軍企業,開立醫療也在通過多樣的方式積極推動消化內鏡領域的縣域醫療事業發展。
此次開立醫療向百色捐贈的高端內鏡設備將對當地消化道腫瘤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較大程度節約醫療成本、提高診療準確率、縮短診療時間,有效提升百色市消化道疾病診療水平,為百色人民的生命健康帶去更多保障。
除了診療設備需求的滿足受限,內鏡醫師人才缺口也是基層消化內鏡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開立醫療憑借行業深耕的優勢,整合優質學術資源,不僅搭建了國內與國際學術交流平臺,還與全國知名三甲醫院合作建立多個培訓基地,每年在各省開展數百場內鏡醫師培訓教學,將規范的操作流程與先進的診療理念帶到基層醫院,助力打造高水平的內鏡醫師隊伍,提高縣域消化內鏡診療水平。
未來,開立醫療將會持續關注基層醫療發展與科室建設,為各級醫院提供高水平的服務和支持,滿足臨床不同場景的診療需求,用卓越的技術與產品保障國民健康,為健康中國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深圳2023年6月6日 /美通社/ -- 2023年是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十周年。十年來,中國消化內鏡行業發展迅速,中國消化內鏡醫生的技術水平在國際舞臺展露鋒芒。在發展中國消化內鏡技術的同時,如何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化內鏡診療水平,建設消化內鏡國際交流機制,是中國內鏡醫生共同關注的話題。
為了促進消化內鏡領域"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推動內鏡行業創新發展,深化建設學術交流平臺,由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主辦,開立醫療協辦的"‘友誼'一帶一路開立國際內鏡學院"正式成立,來自海內外的眾多消化內鏡專家學者蒞臨鵬城,共同見證"‘友誼'一帶一路開立國際內鏡學院"的誕生。
本項目特別邀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院長張澍田教授為項目啟動儀式致辭,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孫思予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李鵬教授、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謝睿教授、埃及曼蘇拉大學醫院Ahmed Altonbary教授和西班牙梅里達醫院Pedro Delgado教授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分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鄒多武教授對項目啟動表達了祝賀并寄予厚望。
同時,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黃永輝教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銳教授、四川省腫瘤醫院包郁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劉小偉教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祝蔭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吳齊教授、陸軍軍醫大學特色醫學中心劉凱軍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葛楠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李愛民教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科全教授和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黃思霖教授等眾多行業專家撥冗出席,蒞臨現場。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院長張澍田教授為項目啟動致辭:"如何利用國內優秀的培訓及教育體系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消化內鏡技術進步,是我們每一個心懷家國情懷的消化內鏡人共同的愿望。除了達到‘讓國外的醫生走進來,中國的醫生走出去'的目的,也希望這個項目能夠讓以開立為代表的國產消化內鏡產品走向世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李鵬教授介紹項目的具體情況,并闡述了后續的發展計劃:"此次國際內鏡學院項目的開展,將創新打造‘一帶一路'消化內鏡領域交流機制,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從傳染病防控、衛生援助,到人才培養、內鏡技術推廣,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健康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未來本項目將進行持續的國際交流合作,讓‘友誼'之花在‘健康絲綢之路'絢麗綻放。"
本次學術演講環節由中外內鏡行業先鋒們精彩引領,帶來了一場學術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共話內鏡診療新未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孫思予教授向參會嘉賓介紹了凸陣超聲內鏡在膽胰領域,尤其是EUS-GE中的寶貴應用經驗。埃及曼蘇拉大學醫院Ahmed Altonbary教授以《EUS引導下的膽道引流術》為題,介紹了埃及在膽胰疾病領域的診療經驗。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謝睿教授和來自西班牙梅里達醫院Pedro Delgado教授介紹了SFI以及VIST技術在消化道早癌診斷的應用價值,表明國產特殊光染色技術已具備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鄒多武教授對項目寄予深厚期望:"十年來,‘健康絲綢之路'正從愿景變為現實,這離不開中國及沿線國家的共同合作努力。我相信,中國消化內鏡領域的各位同仁也會與中國內鏡優秀企業一道,為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全世界的健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會專家與學者們薈萃內鏡技術前沿進展,圍繞超聲內鏡、早癌診療、消化道腫瘤的內鏡下治療主題進行了熱烈探討與交流。與此同時,為了使開立內鏡的新產品能更貼近臨床,力求全方位滿足臨床需求,各位專家傾囊相授,建言獻策。隨著學院正式成立,中國的消化內鏡醫生和國產的優秀內鏡品牌將聯動走進"一帶一路"國家,實現國內國際消化人的雙向奔赴,合作共贏。
開立醫療總經理吳坤祥先生致辭道:"開立醫療將聯合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打造規模化、標準化、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國際交流學院項目,促進中國內鏡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同時,開立醫療持續以臨床為導向,不斷攻關克難,更好地助力內鏡診療、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科研協作、標準制定等方面有所突破,讓更多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
未來,開立醫療將繼續攜手國內外各級醫療機構,有效聯動全球學術資源,不斷升級國際交流平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為醫療行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做出貢獻。
助力肺部疾病診療進入"精準時代"
肺部惡性腫瘤在全球的發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早期診斷與全方位的立體診療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將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多診療方案的選擇。
常規支氣管鏡檢查對肺外周病變很難取得有效活檢標本,活檢陽性率低。經支氣管鏡腔內超聲檢查克服了傳統支氣管鏡的缺點,能夠探及第五、六級甚至更遠端的支氣管,達到肺外周病灶,進行活檢、刷檢、穿刺等多種檢查。其具有安全性、準確率高的特點,將在臨床診斷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成為廣大臨床醫生的診療"新利器"。
經支氣管鏡腔內超聲檢查是將微型超聲小探頭通過支氣管鏡進入氣管、支氣管管腔,通過實時超聲掃描獲得氣管、支氣管管壁各層次以及周圍臨近臟器的超聲圖像。其操作過程可以在局麻或全麻下進行,經口或鼻置入支氣管鏡,將探頭通過支氣管鏡的工作孔道,進入支氣管遠端,對周圍病變目標使用內窺鏡用超聲探頭進行超聲指導定位。定位后移去超聲小探頭,再行活檢、刷檢、穿刺等進一步明確診斷。對肺外周的小結節、磨玻璃結節以及團塊病灶非常好的定性檢查手段,可幫助醫生"透視"病灶及其周邊形態。
超聲小探頭引導的肺外周活檢,突破了傳統支氣管鏡僅能進入較大支氣管的技術瓶頸,提高了支氣管鏡的檢查范圍,是肺癌早期診斷介入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對肺部結節的診斷更為精準,尤其對肺癌的分期、治療方案、預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開立醫療超聲內鏡發展里程碑
2019年,開立醫療自主研發的環陣超聲內鏡EG-UR5取得歐盟CE認證,技術參數達到同類產品國際先進水平,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家超聲內鏡生產制造國;
2020年,開立醫療作為國產醫療器械企業代表參與了中國超聲內窺鏡行業標準的制定;
2021年,開立醫療環陣超聲內鏡EG-UR5獲NMPA批準,首臺國產超聲內鏡正式上市;
2021-2022年,開立醫療凸陣超聲內鏡EG-UC5T相繼獲歐盟CE認證與NMPA批準;
2022年,EU-10系列內窺鏡用超聲診斷設備獲NMPA批準;
2023年,獲批NMPA的支氣管內窺鏡用超聲探頭填補了國內醫療器械在該領域的空白。
開立醫療的支氣管內窺鏡用超聲探頭成為國內首個獲NMPA批準上市的產品,也是全球第三家獲證并應用臨床的醫療器械企業。作為國產內窺鏡領域的領航者,開立醫療希望能夠進一步發揮自主研發的技術優勢和領先的創新產品,助力推進"健康中國"的全面建設。
2022年度中國醫療設備行業數據調研活動覆蓋全國3274家醫療機構,在市場保有率、產品質量、維修質量、價格、效率、培訓和服務態度七大維度及綜合滿意度、培訓、凈推薦值、意向復購率等核心指標考核下,開立醫療憑借出色可靠的產品與專業完善的服務再次榮獲中國醫療設備"產品線TOP1"。
技術創新,洞見未來
技術創新始終是醫療設備行業的核心動力。開立醫療具有的全球七大研發中心及多個生產制造基地,協同研發、供應鏈、銷售、服務等在內的核心業務穩步推進,在核心技術、品牌建設、社會責任及售后服務等方面持續深耕,引領行業前沿技術不斷突破。作為民族品牌,開立醫療以世界品質為亞洲、歐洲、非洲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優質產品與解決方案,以源源不斷的創新實力洞見未來。
服務提升,持續追求
不斷提升用戶服務體驗一直是開立醫療持續的追求。隨著開立醫療不斷拓展產品、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截止目前已在全球布設275家售后服務網點,在全球建設有18家內外科腔鏡維護與維修中心,以及29個智能配件和備品倉庫和集中呼叫中心。開立用戶服務緊跟公司發展戰略迅速建立對應的專業服務技能,通過靈活的組織結構與敏捷的管理體系,全力保障醫患診療安全,獲得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的廣泛認可。
開立醫療二十余年秉承初心,堅持自主研發,繼續將前沿的技術應用于醫療領域,致力于為全球醫療行業和廣大患者提供優質產品與服務,推進民族品牌國際化全面向高端邁進,為中國醫療健康事業持續貢獻智慧與力量。
深圳2022年8月9日 /美通社/ -- 2022年8月5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和開立醫療合作設立的"盛京-開立創新實驗室"于遼寧省本溪市揭幕,建成首個國產內鏡"產學研醫"一體化平臺,未來將通過多方深度合作推動國產內鏡的新跨越。
出席本次揭牌儀式的嘉賓有來自本溪市政府的本溪市人民政府市長吳世民、本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方穎、本溪市人民政府秘書長范大明;來自遼寧省政府直屬單位的遼寧省科技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王成鑫、遼寧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陳金玉、遼寧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高明宇、遼寧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呂學峰;來自遼寧省屬高校的沈陽藥科大學校長程卯生、中國醫科大學校長王振寧、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副院長楊清;項目合作方代表:深圳開立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強、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孫思予。共同出席的還有遼寧省發改委與科技廳相關部門的領導、本溪市政府相關部門和本溪高新區相關部門的領導,以及遼寧省內各醫療機構的業界同道等。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孫思予表示:"遼寧省消化內鏡工程研究中心和‘盛京-開立創新實驗室'依托本溪‘藥都'完整的產業集群,建設成為國內最大的內鏡手術試驗基地,此次與開立醫療合作,聯手打造創新實驗室,致力于國產醫療設備的技術發展和臨床應用,填補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內鏡設備的產業空白。"
深圳開立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強表示:"此次聯合實驗室的成立標志著開立內鏡的研發由之前單一的研發體系向更貼近臨床需求的立體化、多維度的生產研發相結合的領域邁出了重大一步。目前我國每百萬人口所擁有的內鏡醫師還遠遠不夠,開立醫療未來將以聯合實驗室為依托,帶動周邊區域的教學研究互動與技術下沉,提升整個東三省乃至全國的內鏡診療水平,為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方穎表示:"本溪市政府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和關鍵要素,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盛京-開立創新實驗室'的成立為本溪生物醫療產業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更為本溪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活動,為本溪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中國醫科大學校長王振寧表示:"聯合實驗室是盛京醫院與開立醫療的強強聯合,在‘產學研用'戰略合作方面將發揮各自獨特的資源優勢,不僅為創新人才培養搭建了平臺,也為科技成果產業化創造了條件。中國醫科大學將大力支持‘產學研醫'一體化,進一步提升消化內鏡診治領域的協同創新發展,為健康遼寧與健康中國的發展目標建設貢獻力量。"
"盛京-開立創新聯合實驗室"將依托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內鏡診治中心和開立醫療的匠心深耕,在國產內鏡的研發、質量控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開展通力合作,可望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創新成功與共贏。
此前,盛京醫院聯合開立醫療承擔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專項項目"高解析度光學及超聲復合電子內鏡系統",研發了第一款可以進入臨床的國產超聲內鏡。開立醫療在內鏡多項核心技術研發領域已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在基于CMOS圖像傳感器的高清內鏡,環陣超聲內鏡、凸陣超聲內鏡、光學變焦放大內鏡、基于多光譜復合成像的內鏡下早癌診斷技術(SFI、VIST)等代表性技術領域已經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基于對國產自主研發內鏡產品和技術所共有的執著,同時也是響應國家鼓勵國產創新的政策,加強"產學研醫"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盛京醫院和開立醫療共同設立"盛京-開立創新聯合實驗室"。實驗室在提供高質量內鏡醫生培訓基地同時,進行醫學診療技術的廣泛和深入合作,開展以應用為導向的協同創新,打造國產內鏡"產學研醫"一體化平臺,促進內鏡領域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
作為首個國產內鏡聯合實驗室的共建方,開立醫療將堅持協同創新,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積極探索,從多個維度實現"產學研醫"的全面融合,推動內鏡及其相關技術的進步,推動國產醫療設備的技術發展和臨床應用,從而為促進國民健康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關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內鏡診治中心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內鏡診治中心是國家衛生健康委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及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單位,是國際知名的具有先進診療技術的大型現代化診療中心。此次以盛京醫院消化內鏡團隊牽頭建設遼寧省消化內鏡工程中心,負責人孫思予教授是我國消化內鏡領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國際知名SCI期刊《Endoscopic Ultrasound 》的創刊人及主編,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副主任委員及設備研發組組長等,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內鏡及內鏡超聲(EUS)診治的研究和推廣工作,提出和研究了一系列 EUS引導下的微創診治技術,開發了一系列相關醫療器械,牽頭制定多項全球指南和規范,建成一整套以 EUS 為中心的全新微創診療體系并應用于臨床。內鏡超聲設備器械研發及相關技術201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一等獎三項、二三等獎六項。
關于開立醫療
深圳開立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00633)秉承"開行業先河、立民族品牌"的理念,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醫療設備的自主研發和制造。目前公司全球員工超過2000人,在美國硅谷、西雅圖、日本東京以及中國的深圳、上海、哈爾濱、武漢設有七大研發中心,研發人員600余人。開立醫療在國內30個主要城市設立分公司和辦事處,在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銷售和維修網點。產品涵蓋超聲醫學影像、內鏡診療、微創外科和體外診斷等領域,能夠為各級別醫院的不同科室提供臨床解決方案。2021年開立彩超X5作為首臺入駐天和核心艙的國產醫學影像設備,在航天醫學研究及航天員醫學監督與醫學保障任務完成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開立醫療的HD-550全高清電子內鏡系統,在國產內鏡品牌中率先搭載四波長LED光源,將多光譜成像技術運用到內鏡領域。該系統具有聚譜成像(SFI)及光電復合染色(VIST)兩種特殊光成像模式,可在中遠景及近景觀察中輔助內鏡醫生識別和篩查病灶,并且快速確認病變邊界,為內鏡醫生提供清晰、細膩的圖像及更多輔助診斷功能,助力消化道早期疾病診斷。配套的550系列鏡體具有良好操控性及輕量化的手柄,為內鏡醫生提供更好的進鏡性能和握持手感,得到內鏡領域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
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內鏡市場之一。隨著HD-550系列獲得FDA批準,開立醫療內鏡產品在北美市場乃至國際市場影響力逐步擴大,同時將為更多海外醫療機構帶來新選擇。
開立醫療海外營銷系統內窺鏡產品線負責人何鵬表示:“HD-550獲得FDA的正式批準,再次證明了開立內鏡產品的性能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并獲得了發達國家和市場的認可,是開立醫療在內鏡領域取得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將持續推進開立醫療在海外市場的創新戰略,堅定的挺進海外發達國家和核心市場,從而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和更多的全球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開立醫療作為中國領先內鏡研發制造商的國際地位。”
內鏡行業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而開立醫療在內鏡的光學成像及圖像處理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打破了國際品牌的技術壟斷,成為國內在該領域為數不多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與研發制造的企業。此前,開立醫療高清電子內鏡系統HD-500獲得FDA批準認證,凸陣超聲內鏡EG-UC5T和環陣超聲內鏡EG-UR5獲歐盟CE認證。今年,開立醫療即將推出更多消化領域內窺鏡產品,如放大內鏡、超細內鏡等,完善臨床多元化需求解決方案,助力臨床用戶開啟內鏡檢查新篇章。
開立醫療
深圳開立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00633)秉承“開行業先河、立民族品牌”的理念,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醫療設備的自主研發和制造。目前公司全球員工超過2000人,在美國硅谷、西雅圖、日本東京以及中國的深圳、上海、哈爾濱、武漢設有七大研發中心,研發人員600余人。開立醫療在國內31個主要城市設立分公司和辦事處,在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銷售和維修網點。產品涵蓋超聲醫學影像、內鏡診療、微創外科和體外診斷等領域,能夠為各級別醫院的不同科室提供臨床解決方案。2021年開立彩超X5作為首臺入駐天和核心艙的國產醫學影像設備,在航天醫學研究及航天員醫學監督與醫學保障任務完成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此次盛會,開立醫療全面展示了在精準診療、智能技術、聯合應用和學術平臺的最新研發成果,涵蓋超聲醫學影像、內鏡診療、微創外科和體外診斷等多領域的豐富產品及智能臨床解決方案。
接下來請走進2021秋季CMEF,直擊展會盛況,與開立醫療一起“云逛展”。
看點1:超聲新技術 -- 全球第一款基于動態圖像的自動檢測智能分析技術
由高端智能婦產超聲“鳳影”領銜,開立醫療率先成功推出“全球第一款基于動態圖像的自動檢測智能分析技術”。S-fetus產科掃查助手貼近醫生的臨床實際應用需求,可實現一次按鍵,0秒響應,實時動態圖像中快速精準圖像自動識別、標準圖像自動獲取及自動測量,減少操作者經驗的依賴,提高切面獲取的統一標準性,同時提高檢查效率。
開立其他豐富的超聲智能系列技術,可以應用于婦科、盆底、甲狀腺、肌骨等多樣的場景中,搭配自主研發的豐富特殊探頭群,成為醫生的好搭檔和好助手。
開立醫療3D/4D成像具有飛躍式的創新提升,優異的高清容積成像,豐富的渲染模式和特殊技術功能,在產科篩查、胎心專項篩查、生殖檢查、盆底康復以及輸卵管造影評估應用中,從容積數據的視角提供常規難以獲取的有用診斷信息,告別3D/4D只看“臉”的時代。
與此同時,開立超聲將持續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技術為驅動力的臨床解決方案,協同共創符合中國臨床實際需求的智慧醫療。
看點2:第一臺獲NMPA批準上市的國產超聲內鏡
開立醫療自主研發的環陣超聲內鏡EG-UR5已經成功拿到歐洲CE認證和國內NMPA批準認證,其臨床應用將進一步擴大消化內鏡醫生的診療范圍。比起傳統外科的微創方法,超聲內鏡可有效輔助醫生判斷病變性質或做介入治療等,帶來的體內創傷相對較小,綜合提升了臨床診療效果與患者就醫質量。
開立醫療全面布局超聲內鏡領域,以創新突破的解決方案滿足我國醫療機構對超聲內鏡檢查和治療的迫切需求,標志著中國邁入超聲內鏡自主知識產權國家的行列,超聲內鏡隨之進入國產替代的高速軌道。這是開立醫療在超聲內鏡領域技術領先的印證,也是引領國內超聲內鏡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看點3:更清、更亮、更智能、更全面的4K超高清攝像系統
在微創外科領域,開立醫療結合自身在光學設計、圖像處理算法、多光譜成像技術設計以及內鏡研發生產方面的經驗優勢,同時利用在超聲領域近20年的積淀,自研自產的4k超高清攝像系統與術中超聲系統,強強聯手,推出“4K超腹聯合解決方案”,為實現精準化、個體化、徹底性的腫瘤治療方案提供全面國產解決方案,可廣泛應用于肝膽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并實驗性地在胃腸外科、甲乳外科中探索其對手術技術及治療效果帶來的益處,助力提升外科手術水平邁上新臺階。
開立醫療4K內窺鏡攝像系統呈現無比清晰的術野圖像,可同屏顯示的目標區域超聲探查圖像,助力分辨組織解剖結構,尋找微小病灶等,在臨床試用中得到專家的高度好評。
看點4:數字醫療智慧工廠“云影會”
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開立醫療帶來的全場景醫學影像聯盟智能平臺 -- “云影會”。
開立醫療“云影會”智引未來,開啟數字醫療行業先河,從臨床醫生實際痛點出發,致力于科室數字化平臺建設,提供集遠程會診、智能輔助、科研、質控、教學等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打造更全面、更規范和更高效的醫教研全流程服務。“云影會”將傳統的醫療器械生產模式進行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聯合多級醫療機構共建、共治、共同打造醫工協作生態圈,全面落實國家分級診療制度,助力健康中國。
2021年,開立彩超X5作為首臺入駐天和核心艙的國產醫學影像設備,在航天醫學研究及航天員醫學監督與醫學保障任務完成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開立醫療將航天品質與航天精神貫穿始終,攜手行業力量共建國產醫學裝備新生態,滿足各領域的臨床發展需求,積極開展研發創新,提供臨床解決方案,傳遞普惠國民大眾的醫療關愛。
超聲內鏡作為介入領域的高端醫療設備,其工藝復雜度高,技術實現難度大。開立醫療填補了國產內鏡在該領域研發的技術空白,成為國內首家具備高端彩超和高端電子內鏡研發和制造能力的醫療器械企業,這為開立醫療在超聲內鏡領域的核心技術積累帶來獨特優勢。
在產品參數和性能方面,凸陣超聲內鏡EG-UC5T搭配了開立最高端的超聲主機S60,可以適配多種應用探頭,滿足超聲、內鏡與臨床全科室應用,節約醫院成本。EG-UC5T擁有150度的超聲掃描角度,使進鏡更容易。頭端部外徑12.6mm,更細的外徑保證醫生操作的同時降低患者的不適感。強大的超聲系統帶來4 -12MHz超寬頻帶成像,探測深度可達80mm,兼顧成像優異的同時能更好地滿足臨床醫生的診療需要。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8年全球新增癌癥死亡人數約956萬,其中占據癌癥死亡率排行前六位的分別是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相關的癌癥占據其中五席。醫用電子內窺鏡能夠伸入體腔內部近距離觀測,獲取黏膜表面微結構和微血管形態信息,是消化、呼吸、耳鼻喉、泌尿等系統的疾病,特別是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和微創治療的重要手段。
常規內鏡在消化道管腔內對消化道黏膜和病變的表面進行觀察。而超聲內鏡,以開立醫療此次獲批的EG-UC5T為例,結合了內鏡技術與超聲成像技術的優勢,通過內鏡觀察粘膜表面的病變形態、通過超聲可以清晰顯示消化道壁及周圍臟器的良惡性病變,對食管、縱膈、胃、十二指腸、胰膽系統和腎上腺等處的良惡性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和介入治療具有極高的價值。在高分辨力超聲圖像的引導下,可以精確地將穿刺針刺至消化道及其周圍特定的部位,進行細針穿刺抽取細胞學檢查、引流治療以及細針注射治療,為許多疑難疾病提供了微創治療手段,使患者在接受超聲內鏡檢查的同時也得到了微創治療。超聲內鏡檢查已成為集診斷和治療于一身的醫學新技術,大幅擴展了內鏡的臨床應用范圍,彌補了常規內鏡及其他影像檢查在消化道診療中的不足。
超聲內鏡研發課題組專家、世界著名超聲內鏡專家、《超聲內鏡》英文版雜志主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孫思予教授表示:“超聲內鏡的臨床應用進一步擴大了消化內鏡醫生的診療范圍,通過應用超聲內鏡輔助判斷病變性質或者做介入治療等,進一步為患者提供精準診斷。國產超聲內鏡的問世,使中國成為了繼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可以生產超聲內鏡的國家,解決了超聲內鏡設備卡脖子的問題。”同時,孫教授還指出由于開立超聲內鏡的先端硬質段更短,具有良好的操控性,能有效降低手術風險。而其4.0mm的大鉗道,可用于復雜介入手術。從圖像質量上,無論近場粘膜組織還是中遠場周邊器官和病變,超聲圖像都非常清晰,采用的彩色多普勒、造影成像等技術達到了業界最佳水平。比起傳統外科的微創方法,超聲內鏡帶來的體內創傷相對較小,綜合提升了患者就醫質量與服務。
開立醫療超聲內鏡的問世并取得歐盟CE認證,經歷了大量注冊臨床試驗的考驗,表明產品的綜合性能達到同類產品國際先進水平。開立醫療會將獲批的超聲內鏡EG-UC5T、EG-UR5進一步推向海外市場,并逐步向外科領域拓展,實現覆蓋外科精準診斷的多品種戰略布局。開立醫療將憑借在彩超設備和電子內窺鏡設備研發制造的深厚積淀,持續投入創新研發,推動超聲內鏡在我國的臨床推廣和普及,助力加速中國乃至全球相關臨床學科和器械制造的發展步伐。
據人民日報報道,我國空間站在軌飛行期間,航天員在復雜外太空環境執行各項任務時,隨時掌握身體健康狀況尤其重要。開立彩超X5在中國空間站內作為航天員的親密“戰友”,共同完成微重力環境下的超聲圖像及數據的采集任務,在中國航天醫學史上載入國產醫學影像的瑰麗篇章。
開立醫療一直秉承著“專業專注,務實求精”的理念,憑借近二十年的研發技術積淀和高規格的產品質量管理體系成功入選此次航天項目。復雜多變的太空環境對空間站內的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們需要經受發射過程中加速度、低頻振動等巨大考驗,抵抗太空強輻射干擾,以優異的性能和穩定的表現在空間站內完成使命。開立彩超能夠以超卓的性能和精湛的工藝通過重重檢驗并入駐中國空間站,正是源于開立對匠心品質的執著堅守與不懈追求。
歷經振動試驗、沖擊試驗、熱循環試驗、快速減壓試驗、濕熱試驗、EMC試驗等一系遠超行業標準的嚴格考驗,開立醫療在眾多彩超品牌中脫穎而出,獨挑大梁,成為中國空間站穩步建設和航天醫學研究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一直以來,開立把創新研發作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對標航天標準,將“匠心精神”貫穿于產品研發制造的各個環節,以卓越品質為客戶提供高標準、高質量和高性能的產品和服務,讓航天品質觸手可及。
中國空間站時代已經徐徐拉開帷幕。開立彩超作為唯一國產醫學影像設備進駐空間站,是中國醫療裝備技術進步的縮影,也是民族企業助力中國航天醫學發展的重要一步。這意味著在專業技術領域,以開立為代表的優秀中國醫療設備企業已逐步實現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角色轉換,為中國醫療器械事業注入新的驅動力,再赴新征程。未來,開立將繼續堅守匠心,不斷創新突破,實現民族企業的擔當奉獻,為我國醫療裝備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民族力量。
開幕式上,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主委梁萍教授、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秘書長李志勇先生和開立醫療國內超聲產線營銷總經理陳剛先生分別做了精彩致辭,正式拉開了開立醫療高端智能婦產超聲“鳳影”發布會的帷幕。
受邀出席發布會的國內眾多專家和行業協會相關領導,姜玉新教授(國家超聲醫學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員)、李志勇秘書長(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秘書長李志勇秘書長)、苗俊英秘書長(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秘書長)、梁萍教授(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李建國教授(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會長)、唐杰教授(全軍超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錢林學教授(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超聲技術分會會長)、吳青青教授(國際婦產超聲學會ISOUG中國分會執行主任委員)等等,一眾嘉賓和開立醫療超聲產品線總經理馮乃章先生、開立醫療國內超聲產線營銷總經理陳剛先生共同出席了新品揭幕儀式,一起揭開了“鳳影”的神秘面紗。
除了蒞臨現場的各位專家教授發表致辭,未能到場的多位專家也發來視頻寄語,對開立“鳳影”的發布表示祝賀,對“鳳影”先進的臨床應用優勢表示稱贊,對開立醫療在超聲學術推廣和臨床應用醫生的培養工作表示認可,并共同探討了智能婦產超聲未來發展的新方向。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梁萍教授表示為中國超聲企業中有開立醫療這樣一家“專心做產品,潛心搞研究”的企業而感到欣慰和自豪,“也欣喜地看到近些年開立在加快高端產品研發的步伐,更多地將產學研醫結合并進行成果的轉化,實實在在地服務于臨床。”
一、婦幼健康,全程守護
“鳳影”是一款基于大數據算法的高端智能婦產超聲,推出了完整的女性健康解決方案,在整個女性成長周期都有相應的探頭、技術、應用與之匹配。優異的三維圖像、豐富的渲染功能,在盆底康復,輸卵管通暢度評估,產科早、中、晚孕檢查,胎心專項檢查中幫助醫生高效的完成診斷,為婦女的全生命周期帶來呵護和關愛,全新定義國產高端超聲在婦產超聲領域的全程應用,標志著國內超聲研發和制造達到了新的高度。
本次發布會不僅展示了開立醫療最新研發的高端彩超“鳳影”,更為開立醫療未來向臨床提供更加豐富和全面的臨床解決方案奠定了堅實基礎。正如開立醫療國內超聲產線營銷總經理陳剛先生在開幕式上談到:“‘鳳影’是中國第一款基于動態圖像自動檢測技術的智能超聲,我們也希望更多超聲專家和我們一起參與到產品研發中來,將想法轉變為現實,真正實現‘產學研醫’的深度融合,助力國產醫療設備的研發進程。”
二、全球首款,榮耀歸來
“鳳影”是基于開立自研WIS+平臺的一款革新之作,應用大數據與頂尖的深度學習算法,將AI人工智能全面應用于超聲領域,包括婦科、產科、肌骨、甲狀腺診療領域,自動進行結構識別和測量,對病灶結節分類診斷。“鳳影”旨在幫助醫生提升臨床診療效率及精準度,而全新的超聲診療模式將給醫生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
發布會上,開立醫療臨床經理謝劍鋒先生介紹了“鳳影”的領先技術和產品特點。“鳳影”先進豐富的探頭技術、優異的成像技術、領先的臨床應用功能和突出的市場競爭優勢引發了參會嘉賓的由衷贊嘆和肯定。
開立醫療“鳳影”的幾大特點聚焦于:
1. AI智能領先
作為醫療設備應用人工智能領域的開拓者,開立醫療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依托強大的研發實力,在婦產和全身應用都有突出優勢。“鳳影”具有全面而豐富的人工智能技術,如S-Fetus、S-Pelvic、S-Thyroid、S-MSK、S-Follicle、S-GYN等,以豐富的AI應用,使超聲圖像獲取標準化,幫助臨床診斷更加便捷、高效和精確。
2. 優質三維圖像
“鳳影”提供的豐富三維功能和優異的渲染圖像,在早、中、晚孕檢查過程和盆底、輸卵管造影應用中可以極大提高效率,增加測量的準確性和重復性,自動識別解剖結構,有效幫助臨床減少漏診和誤診。
3. 精準胎心篩查
“鳳影”在胎心檢查中可提供優異的二維圖像和彩色血流,尤其適合早孕-中孕的胎心檢查。在早孕期胎心檢查中,它的高分辨率單晶體探頭,顯示細微結構優異;SR-Flow、Micro-F對于低速血流顯示非常敏感,能更早期的對胎心異常作出評估。在中孕胎心篩查中,“鳳影”優異的單晶探頭、高分辨容積探頭,SR-Flow對低速的肺靜脈回流有獨特優勢,加上Bright-Flow 立體血流技術,在胎心檢查過程中能清晰分辨返流、過隔血流,結合最新三維STIC技術,對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診斷非常有價值。
4. 實現精準診療
開立醫療具備全面自主的探頭研發實力,尤其是全能豐富的探頭,幫助臨床科室作出更優的診療方案。開立超聲自主研發的特殊探頭系列為介入診療和療效評估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針對全身臨床應用的人性化設計,滿足不同科室醫生的需求,結合彈性成像,超聲造影、蝶彩灌注成像、顯微血流技術等可廣泛應用于臨床科室的日常診療。
三、多彩景致,前所未見
會議中,多位臨床資深專家做了精彩的學術演講,展示了醫用超聲的最新趨勢進展和開立智能超聲技術在婦產科的應用體會,引起與會者的熱烈探討,將發布會氣氛推向高潮。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產前診斷中心的裴秋艷教授從一例肥胖孕婦開篇,闡述了當前的二胎政策放開、高齡產婦的增加,導致胎兒產前超聲診斷面臨很多挑戰。開立“鳳影”在面對嚴重肥胖的孕婦依然能做出非常優異的胎心圖像,體現了極佳的穿透力。接著裴教授從多個胎兒心臟異常到腹腔臟器病變到胎兒大腦溝回的觀察,說明了做好產前超聲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動態觀察的重要性,同時也表示開立鳳影的二維分辨率、血流敏感性、三維成像、STIC技術等功能都有優異的表現,這次試用超出了她的預期,“鳳影”完全滿足產前超聲診斷需求。
北京市朝陽區婦幼保健院超聲科的周鳳英教授從婦科疾病、子宮輸卵管超聲造影、盆底超聲等多個系統展示了開立鳳影新技術在婦科及生殖超聲全面的臨床應用價值。子宮內膜、卵泡大小及盆底等自動測量技術及不同渲染模式結合應用,能夠有效幫助醫生提高檢查速度及診斷的準確率。周鳳英教授強調:二維模式下的子宮內膜及卵泡的自動測量是開立的特色,子宮輸卵管超聲造影的炫彩能幫助醫生快速識別輸卵管通暢度,提高診斷率。很高興能看到民族超聲的崛起,見證了開立超聲技術的發展,希望開立越做越好,更好地服務于患者,回饋社會。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超聲科的陳欣林教授從早孕、中晚孕、神經系統、泌尿生殖、雙胎妊娠、胸腔疾病及婦科等多個系統展示了開立鳳影新技術在婦產科超聲全面的臨床應用價值。通過不同成像技術的結合應用,能多個角度的觀察解剖結構,有效幫助醫生提高胎兒畸形診斷的準確率。罕見的病例、優美的圖像,引得在場觀眾的聲聲喝彩。陳欣林教授強調:3D血流是開立很有特色技術,很高興能看到民族超聲的崛起,希望開立越來越強,祝福開立未來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深圳婦幼保健院超聲科的李勝利教授談到,作為一個產科超聲醫生,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希望能有一臺真正解決臨床痛點,能幫醫生對那些重復部分的工作做減法的機器。現在開立“鳳影”這臺機器在人工智能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為臨床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提高臨床的工作效率的同時提高質控的水平,讓產科超聲檢查能更加規范化、標準化,更好地將醫生從繁雜的機器操作中解放出來,讓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診斷上,讓產科的超聲檢查變得更輕松更準確。希望開立在人工智能方面持續創新,智引未來。
發布會現場還舉辦了開立超聲新品“鳳影”品鑒會,李勝利教授和趙華巍主任領銜操作,帶各位醫療專家體驗了“鳳影”,現場嘉賓對“鳳影”優秀的圖像質量和先進的AI功能給出了高度評價和一致肯定。
四、智慧雕琢,開立掌舵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秘書長李志勇先生表示,“鳳影”的上市對推動學科建設、提高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以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開立醫療近年來堅持創新、不斷突破,多款產品入圍了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目錄,為推動我國先進醫療設備的發展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開立醫療成立于2002年,是具有完整自主研發制造能力的超聲醫學影像設備及相關技術的創新型企業,在超聲醫學影像、內鏡診療、微創外科和體外診斷設備領域始終追求技術革新與突破。新一輪科技革命對醫療健康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智能超聲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開立醫療將抓住智能超聲發展的機遇,以“鳳影”的研發上市為基點,保持創新活力,攜手婦產超聲醫生共同邁入超聲的智能化時代。
未來,開立醫療將秉承“創新科技,暢享健康”的核心理念,以持續的科技創新、卓越的產品性能及貼心的售后服務,向全球醫療市場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臨床解決方案,成為全球醫療器械行業一支重要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