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動以"挖掘典型案例、建設企業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為宗旨,自2024年7月啟動以來,經過廣泛征集和專業評審,從來自中央企業、地方國企及民營企業近400個案例中,遴選出"文化交融與文明互鑒""ESG與綠色發展""國際傳播創新""筑夢人物故事"四類專項優秀案例共44個。
近年來,廣晟控股集團實施"走出去"戰略,立足礦產資源主業,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經營理念出海、專業技術出海、發展理念出海,從"走出去"到"走進去",推動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技術與全球資源相融合,推動境外全資子公司泛澳公司深入踐行集團FAITH經營理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中國礦業企業在全球的負責任和綠色發展形象,以高標準的安全環保管理和文化融合,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
在老撾
泛澳公司每年對老撾GDP的貢獻率超過2%,為當地創造了4000多個就業機會,并通過技能培訓、教育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成為當地ESG標桿企業。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
泛澳公司加強與非營利性組織合作,資助當地機構開展醫療救助,參與當地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聯合國際機構改善衛生條件,提升社區民生福祉。
下一步,廣晟控股集團將深度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持續深入踐行FAITH經營理念,不斷拓展國際礦業開發布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持續提升中國企業、中國品牌的全球形象,展現中國國企的責任與擔當。
湖南新化縣的紫鵲界梯田,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據了解,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共在全球認定78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以19項居世界首位。
9月20日,"紫鵲界梯田對話世界"——農耕文化交流互鑒大會在湖南新化舉辦。來自中國、英國、美國、泰國、盧旺達、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百余名與會者圍繞以紫鵲界梯田為代表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展開研討。其間,相關各方聯合發布《梯田保護與發展共識》。
《梯田保護與發展共識》中呼吁,梯田所在地進行識別記錄、推廣典型案例、積極有效施策、尊重社情民意、加強國際合作,攜手推動農耕文化交流互鑒,推進梯田保護與發展不斷取得創新性成果,為世界梯田的"原態保護、活態利用、業態融合"作出努力。
希臘外交部秘書長約阿尼斯·斯米爾利斯、希臘駐華大使喬治·伊利奧普洛斯;中國駐希臘大使肖軍正、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國家能源集團副總經理楊吉平等嘉賓應邀出席了雅典、北京會場活動并致辭。兩地會場來自希臘、中國的青年代表近300多人通過視頻連線開展"云端"對話,圍繞兩國傳統友誼、歷史文化、企業故事等話題進行了熱烈友好的交流。
兩國青年代表對話交流中,來自色薩利大學孔子學院、CCS中國船級社等希臘青年講述了對兩國文化、漢語學習等方面的體會。來自山東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的兩位歷史系教授與雅典商務孔子學院學生就兩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與文字內涵進行了分享。國華投資BIPV中心等機構的青年代表分享了目前全球綠色能源的發展與實踐應用,以及中國能源企業的轉型升級成果。中國銀行、華為等企業的希臘籍員工分享了在中國企業工作的感受和對中國企業精神的看法。
在中希兩國嘉賓和青年代表的共同見證下,《中希青年可持續發展倡議》正式發布。倡議提出,兩國青年將攜手同行,助力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地球貢獻青年力量。
Qiyong Zhang
+86-13581511962
zhangqiyong1123@163.com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長江上游,是我國西部人口最稠密、產業最集中、城鎮最密集的區域。數據顯示,2019年,成渝地區實現GDP近7萬億元,是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三大增長極之后,我國又一個大的區域經濟體。
2020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部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提出了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2月25日,科技部印發了《關于加強科技創新促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實施意見》,其中特別將支持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排在了任務的首位。
科技創新讓成渝雙城更緊密
2020年12月24日,在對基礎設施設備、維修技術、防災技術、檢測技術、電子客票技術等全面實現創新提升后,在成渝高鐵開行的動車組實現了成渝城市間1小時通達。不僅如此,相關部門還加密動車運行頻次,平均每20分鐘內開行一趟動車組,更好地滿足成渝間旅游流、商務流、通勤流快速通達需要。
距離近300公里的成渝兩地之間的高鐵能夠“公交化”運營,得益于四川省多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鐵路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目前,四川省已經形成的集科技研發、勘察設計咨詢、工程建設施工、運營維護管理、裝備制造等板塊及系統集成于一體的、年產值超過1500 億元全產業鏈格局。
科技創新讓成渝發展更高質
2021年3月3日,智能家居投影領域的龍頭 -- 極米科技登陸科創板,成為成都資本市場牛年第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也是成都第6家科創板掛牌上市企業。
2020年以來,成都市多家硬核科技企業陸續在科創板上市,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成都率先提出以產業生態圈為引領、規劃建設產業功能區是分不開的。以極米科技所在的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為例,極米科技與路維光電、LG化學、深天馬、中光電、精電國際、TCL等企業聚集,培育壯大“芯—屏—端—軟—智—網”全產業鏈,發展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產業,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聚集強大合力,電子信息產業也成為成都首個產值破萬億元的產業。統計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成都不同產業類別的產業功能區,已吸引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進項目,新增市場主體占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二。
成都驕人成績的取得是四川省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的結果。“十三五”期間,四川省獲批建設成德綿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范基地、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綿陽科技城加快發展,自貢、瀘州、德陽、遂寧、內江、宜賓等加快建設省級創新型城市,金堂縣、隆昌市、什邡市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有效推進。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建成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800余個,其中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171個。
重慶的數據也顯示,科技創新對促進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非凡。“十三五”時期,重慶創新產業加速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37.9%、55.7%,科技進步貢獻率58.6%,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5倍,引進國內外知名創新機構88家,建成國家科技創新基地64個,研發人員增長64.4%,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7件,獲得國家科技獎29項,技術合同交易額近1000億元。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成渝地區已形成“芯、屏、器、核、網”世界級產業集群,產能約占全球三分之一,已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2021年全國**上,成渝經濟圈以及兩地共建西部科學城再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今后,成渝雙城將進一步攜手合作,強化國家科技力量,攻克重要領域關鍵技術,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為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貢獻力量。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0年,我國年初剩余的551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這其中就包括了曾是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四川省。
在四川省的183個縣市區中,161個有脫貧任務;其45個深度貧困縣,包含了國家層面的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中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在去年,88個貧困縣、11501個貧困村、62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摘帽。
阿布洛哈村,曾經“中國最貧困角落”,是擺脫貧困的村子之一。“阿布洛哈”在彝語中的意思是“高山中的深谷”“人跡罕至的地方”,位于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金沙江畔西溪河峽谷中,三面環山、一面臨崖,因歷史原因,該村一直以來沒有通公路,村民出村要么翻山爬懸崖,要么坐溜索過河,所有的來往物資全靠人背馬馱。
改變從2019年開始。這一年,四川提出要再年底全面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標。6月,一輛輛印著“四川路橋”字樣的工程車開進深山,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動工。
雖然通村路的長度僅3.8公里,但絕大部分路段都位于接近垂直的峭壁上,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垮塌。相當于修建高速公路特長隧道或特大橋的技術隊伍被抽調到現場服務指導;為加快進度,四川省還專門從省外調運了全世界當前仍在服役的最大直升機米-26。村民吉爾牛日與飛機的落點只有20米,“看到飛機的肚子里開出挖掘機,全村人都傻眼了”。他把自己跟吊著施工設備的直升機的抓拍合影放大,貼在了新房客廳的墻上。
從動工到通車,整個工程歷時一年。這條“啃”出來的公路,標志著四川100%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也為村民帶來了好日子。“車路雙通”后,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達到了貧困村的退出標準。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2月25日,在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牌子已永久摘下,替代它的是“國家鄉村振興局”。機構更迭背后,是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四川,這一規劃早就進入了落實階段。
產業興旺無疑成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四川作為農業大省,要以現代農業園區為抓手,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目前涼山已規劃了11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扶貧產業覆蓋了80%以上的脫貧戶,傳統的種養殖業正在向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發展。
在四川成都大邑縣,”云種田”“云收割”成了這里的特色。農戶朱麗沙掏出手機演示:點開專用的APP,自家田塊地圖便顯現出來。上面有農資、作業、收糧、金融4個板塊,涵蓋了種田全流程。“只需在APP上圈定地塊,選擇相應業務,確認下單,第三方公司會直接來完成作業。”整個作業過程,朱麗沙甚至都不用到現場。田塊上安裝了紅外網絡球型攝像機,能360度實時監控,極大提高了村民勞作的便利與效率。
數字鄉村建設僅是四川鄉村振興工作的一部分。2020年,甘孜州理塘縣的小伙丁真在網絡意外走紅,理塘縣也由此被更多人認識。在該縣沙漠化曾十分嚴重的漢戈村,從2016年起便試點將環境治理和旅游發展相結合,撒播金露梅、峨眉薔薇、波斯菊、金盞菊等十余種花種800畝,并在花海旁開發200畝草原,建立游客中心、賽馬場、鍋莊廣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10余個,走出了文旅融合新路子。
接下來,四川省將守住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這條底線,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探索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加大農業農村開放合作,提升農業園區全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加大農業新技術新裝備推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發展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給出鄉村振興的“四川方案”。
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在線上給在異地過年的至愛親朋送去充滿家鄉特色的問候,得以成為現實。
2月4日 -- 中國小年,哈爾濱推出“線上過大年 我們一起‘哈’”主題活動,發布了多款融合當地標志性建筑、特有的冰雪景觀、美好祝愿于一體的城市新年海報和創意表情包,送上來自冰雪之都的誠摯祝福;除此之外,哈爾濱還在全網發起短視頻錄制活動,網友間相互PK誰“哈”得響亮、“哈”得開心。
隔離疫情,但不隔離愛。盡管線下活動受限,但新春的喜慶氛圍依然能夠在線上達成。
為滿足人們在春節期間的精神文化需求,哈爾濱開展“福盈冰城·云享中國年”文化旅游線上系列活動,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全媒體貫通的形式,通過云演、云展、云游、直播四大板塊200余項重點文化活動,奉上年味濃重的新春“盛宴”。即使相隔萬里,人們也可以足不出戶地欣賞到高品質的原創話劇、芭蕾表演、文藝晚會和交響音樂會;過往的秧歌展演、春節與民俗講座、民俗文化猜燈謎等活動也被轉移到線上。
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是哈爾濱的寶貴財富。以往春節,市民和游客都會全家出游,在布滿精美冰雕的冰雪大世界,或是結冰的松花江邊迎接新年的到來。為彌補人們錯過現場賞樂冰雪的遺憾,哈爾濱市計劃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出線上游覽活動,觀眾不僅可以云游冰城,還可以免費看到極地公園世界頂級大秀、著名俄羅斯藝術家油畫展等豐富展覽,除此之外,黑龍江省博物館等5家博物館將開通VR全景游覽,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蕭紅故居紀念館等11家博物館通過微信平臺開展云展覽活動,共慶春節。
事實上,早在2019年,哈爾濱就已推出“文旅融合”過大年的春節新習俗,讓市民和游客在歡慶春節、享受祥和氣氛的同時,也能感受城市魅力。
在滿是俄式風情的中央大街,一排排紅燈籠和暖黃色的小彩燈映照出節日的喜慶;在哈爾濱太陽島雪博會,帶有中國東北特色的金玉米、紅辣椒、大福字裝扮著“都市雪鄉”;英杰夢幻雪國的鄉土韻味、融創冰雪樂園的歐陸風情……都在這座城市的春節盡情釋放。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是中國在30余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基礎上,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中核集團董事長余劍鋒表示,中核集團將加快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和后續機型研發,著力推動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走出去”,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
自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開工以來,始終按照計劃推進,安全質量良好受控。作為中國高端制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華龍一號設計壽命為60年,反應堆采用177堆芯設計,創新采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新安全標準要求。
據了解,華龍一號每臺機組裝機容量將近120萬千瓦,每年發電近100億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同時相當于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多萬棵。(文 盛安陵)
與此同時,為期一個月的“2021哈爾濱冰雪博覽會”也首次在線上啟幕。博覽會通過運用5G、大數據云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展出冰雪設備器材、冰雪服裝服飾、冰場雪場周邊、冰雕工具、冰雪旅游、寒地食品等六大主題商品,供全球企業和觀眾在線瀏覽、咨詢,為冰雪產業從業者提供經貿合作交流的平臺,提振疫情之下游客對冬季旅游的信心,為冰雪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這也是有著“冰城”之稱的哈爾濱將獨有的冰雪資源與數字經濟發展結合的全新嘗試。
作為中國緯度最高的省會城市,哈爾濱有著漫長且嚴寒的冬季 -- 北風呼嘯、大雪紛飛,零下30攝氏度的天氣潑水成冰。極度寒冷的氣候往往使環境變得惡劣,為城市運轉與經濟建設帶來阻礙。但在哈爾濱,這一劣勢被轉化為特色與標志,包括以冰雪為媒介在線上開拓國內外經貿市場,也包括打造冰雪大世界主題樂園等冰雪項目,助推當地旅游發展,讓“冷”環境散發出“熱”能量。
在“三億人上冰雪、十四億人迎**”的背景下,哈爾濱冰雪產業更是緊緊抓住后疫情時期游客和旅游企業需求,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步發力,以品牌建設為引領、加強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提升接待服務質量、以融合為手段構建高品質的冰雪旅游產品供給體系。
用科技推動冰雪旅游智慧化轉型是哈爾濱為推動冰雪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2015年起,冰雪大世界就開始為游客提供免費Wi-Fi服務;更加節能環保、光線柔和細膩的LED燈帶替代了光線刺眼、連續性差的傳統燈管,為游客提供更佳視覺享受;在精心澆筑的冰屋里,零下30攝氏度也可以吃上熱氣騰騰的火鍋……人與景得以充分互動,帶動旅游業發展和經濟建設向好、向新發展。
近年來,哈爾濱以2022年北京**會召開為契機,深入踐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憑借得天獨厚的冰雪文化旅游資源和便利的交通優勢,大力發展冰雪經濟,把“冷資源”打造為“熱產業”,冰雪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據統計,僅2021年1月1日至3日,全市重點監測的11家旅游景區就接待游客逾53萬人次。
哈爾濱所在的黑龍江省冬季降雪期長達半年之久,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太陽島雪博會、冰雪大世界、亞布力滑雪名鎮、雪鄉、漠河北極村等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的冰雪品牌。其中哈爾濱國際冰雪節現已發展成為世界四大冰雪盛會之一,太陽島雪博會則發展成中國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雪雕展覽。
國際上一般認為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的國家,其經濟基礎才能夠支撐冰雪運動的發展,冰雪運動因而有“貴族運動”的說法。中國專業冰雪運動的歷史雖不及一些發達國家,但在哈爾濱卻有著悠久的“冰嬉”文化基因。作為中國冰燈藝術發源地、中國雪雕藝術的起源地和冰雪文化的搖籃,哈爾濱早在1963年就舉辦了全國首個冰燈游園會,并在1985年舉辦了全國首個以冰雪活動為主題的國際性節慶活動 -- 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此外,哈爾濱還成功承辦了亞洲冬季運動會、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單板 U型場地世界杯、單板滑雪世錦賽和5次全國冬季運動會等世界級和全國性冰雪賽事。
中國旅游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1)》指出,在游客需求驅動和高品質冰雪旅游供給刺激下,預計2020—2021冰雪季中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次將達到2.3億,冰雪休閑旅游收入超過3900億元。哈爾濱冰雪旅游在地理環境、產品供給、發展方式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未來要邁向國際一流冰雪旅游城市。哈爾濱市委書記王兆力說,今后五年,哈爾濱市將深挖冰雪資源優勢,以冰雪為媒,廣泛開展交流合作,推動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