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華龍一號是中國在30余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基礎上,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中核集團董事長余劍鋒表示,中核集團將加快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和后續機型研發,著力推動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走出去”,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
自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開工以來,始終按照計劃推進,安全質量良好受控。作為中國高端制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華龍一號設計壽命為60年,反應堆采用177堆芯設計,創新采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新安全標準要求。
據了解,華龍一號每臺機組裝機容量將近120萬千瓦,每年發電近100億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同時相當于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多萬棵。(文 盛安陵)
與此同時,為期一個月的“2021哈爾濱冰雪博覽會”也首次在線上啟幕。博覽會通過運用5G、大數據云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展出冰雪設備器材、冰雪服裝服飾、冰場雪場周邊、冰雕工具、冰雪旅游、寒地食品等六大主題商品,供全球企業和觀眾在線瀏覽、咨詢,為冰雪產業從業者提供經貿合作交流的平臺,提振疫情之下游客對冬季旅游的信心,為冰雪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這也是有著“冰城”之稱的哈爾濱將獨有的冰雪資源與數字經濟發展結合的全新嘗試。
作為中國緯度最高的省會城市,哈爾濱有著漫長且嚴寒的冬季 -- 北風呼嘯、大雪紛飛,零下30攝氏度的天氣潑水成冰。極度寒冷的氣候往往使環境變得惡劣,為城市運轉與經濟建設帶來阻礙。但在哈爾濱,這一劣勢被轉化為特色與標志,包括以冰雪為媒介在線上開拓國內外經貿市場,也包括打造冰雪大世界主題樂園等冰雪項目,助推當地旅游發展,讓“冷”環境散發出“熱”能量。
在“三億人上冰雪、十四億人迎**”的背景下,哈爾濱冰雪產業更是緊緊抓住后疫情時期游客和旅游企業需求,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步發力,以品牌建設為引領、加強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提升接待服務質量、以融合為手段構建高品質的冰雪旅游產品供給體系。
用科技推動冰雪旅游智慧化轉型是哈爾濱為推動冰雪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2015年起,冰雪大世界就開始為游客提供免費Wi-Fi服務;更加節能環保、光線柔和細膩的LED燈帶替代了光線刺眼、連續性差的傳統燈管,為游客提供更佳視覺享受;在精心澆筑的冰屋里,零下30攝氏度也可以吃上熱氣騰騰的火鍋……人與景得以充分互動,帶動旅游業發展和經濟建設向好、向新發展。
近年來,哈爾濱以2022年北京**會召開為契機,深入踐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憑借得天獨厚的冰雪文化旅游資源和便利的交通優勢,大力發展冰雪經濟,把“冷資源”打造為“熱產業”,冰雪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據統計,僅2021年1月1日至3日,全市重點監測的11家旅游景區就接待游客逾53萬人次。
哈爾濱所在的黑龍江省冬季降雪期長達半年之久,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太陽島雪博會、冰雪大世界、亞布力滑雪名鎮、雪鄉、漠河北極村等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的冰雪品牌。其中哈爾濱國際冰雪節現已發展成為世界四大冰雪盛會之一,太陽島雪博會則發展成中國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雪雕展覽。
國際上一般認為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的國家,其經濟基礎才能夠支撐冰雪運動的發展,冰雪運動因而有“貴族運動”的說法。中國專業冰雪運動的歷史雖不及一些發達國家,但在哈爾濱卻有著悠久的“冰嬉”文化基因。作為中國冰燈藝術發源地、中國雪雕藝術的起源地和冰雪文化的搖籃,哈爾濱早在1963年就舉辦了全國首個冰燈游園會,并在1985年舉辦了全國首個以冰雪活動為主題的國際性節慶活動 -- 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此外,哈爾濱還成功承辦了亞洲冬季運動會、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單板 U型場地世界杯、單板滑雪世錦賽和5次全國冬季運動會等世界級和全國性冰雪賽事。
中國旅游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1)》指出,在游客需求驅動和高品質冰雪旅游供給刺激下,預計2020—2021冰雪季中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次將達到2.3億,冰雪休閑旅游收入超過3900億元。哈爾濱冰雪旅游在地理環境、產品供給、發展方式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未來要邁向國際一流冰雪旅游城市。哈爾濱市委書記王兆力說,今后五年,哈爾濱市將深挖冰雪資源優勢,以冰雪為媒,廣泛開展交流合作,推動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