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Gaobo Hospital Management Co., LTD zh_CN PRN Asia 潛精研思,勇于探索,高博醫療集團11項學術研究成果亮相ASH2022 2022-12-08 15:03:00 北京2022年12月8日 /美通社/ -- 第64屆美國血液學學會(ASH)年會將于2022年12月10日-13日在美國新奧爾良召開,作為全球血液學領域最大的盛會,涵蓋惡性與非惡性血液病相關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每年都會匯集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數萬血液病專家和相關人士參會,分享并探討有關血液學的創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學和臨床研究成果,促進血液病研究及診治水平的提升。

高博團隊有幸成為血液學領域發展的見證者與參與者,11月4日ASH大會官網公布了摘要,高博醫療集團以1項大會口頭報告、10項壁報展示共11項的優異成績實力亮相2022 ASH。

口頭報告

摘要號:434
摘要名稱:CD58 Could Be as a Leukemic Marker in Relapsed/Refractory B-ALL Patients after Multiline Therapies
CD58可作為復發/難治性B-ALL患者多線治療后的白血病標記
作者:喻新建,李盼,馮賀媛,康健,李亞鋒,鄭喜昌,吳彤,劉雙又*
單位: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壁報展示

摘要號:1033
摘要名稱:Double Donor Lymphocytes Infusion Reduced the Rejection in Tαβ Cell Deple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rom Haploidentical Donors for Thalassemia Patients
雙供者淋巴細胞輸注促進T-αβ細胞清除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地中海貧血成功率
作者:李春富,廖建云,卜朝可,何蘭,何岳林,何鉅堅,陳丹,呂博,張維維,湯浩然,劉馨蕊
單位: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

摘要號:1657
摘要名稱:Effects of BMI, Albumin and NRS 2002 Changes on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during CAR T Treatment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BMI、白蛋白和NRS 2002營養狀態評分對CAR-T治療預后的影響
作者:張娜,王亞濱,徐騰,薛飛,劉蕊,石慧,鄭培浩,楊帆,馮少美,郭玥潞,馬利霞,克曉燕,胡凱*
單位: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摘要號:2011
摘要名稱:Efficacy and Safety of Donor-Derived CD7 CAR T Cells for r/r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Interim Analysis from a Phase 2 Trial
供者來源CD7 CAR-T細胞治療難治/復發急性T淋巴母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的療效和安全性:來自II期臨床試驗的期中分析
作者:潘靜*,譚悅,鄧碧萍,凌卓君,宋偉亮,田正隆,曹明,徐金龍,段佳佳,王澤林,王凱,李春雨
單位: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摘要號:2062
摘要名稱:Clinical outcome of Unrelated Cord Blood Engraftment for Children with Juvenli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無關臍血移植治療兒童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療效
作者:彭智勇,宗颯,孫洋,裴燕茹,李春富,岳莉,周軍
單位: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

摘要號:3359
摘要名稱:Exploring the Efficiency and Survival of CAR T-Cell Therapy in DLBCL Patients with MYC and/or TP53 Abnormalities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MYC和TP53基因異常對CAR-T治療預后的影響
作者:鄭培浩,劉蕊,徐騰,楊帆,馮少美,郭玥潞,馬利霞,石慧,于宏偉,鄧碧萍,克曉燕,吳彤,胡凱*
單位: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摘要號:3387
摘要名稱:αβ-T Cell Depleted Haploidentical Transplantation following CAR-T therapy improves GVHD-free/Relapse-free survival for r/r B-ALL childrens
CAR-T治療后橋接αβ-T細胞去除單倍體移植提高復發/難治B急淋兒童的無GVHD率與無復發生存率
作者:劉華穎,李春富
單位: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

摘要號:3425
摘要名稱:Profiles of Germline Predisposition Gene Variants in Hematologic Disorders and Its Impact on Prognosis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血液系統疾病中胚系遺傳易感基因的突變譜及其對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預后的影響
作者:李智慧,楊可言,鄭勤龍,王先選,吳帆,李靜,溫曉培,張彩燕,王晶晶,宋艷智,趙永強,吳彤*
單位: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摘要號:4266
摘要名稱:Daratumumab-Primed Venetoclax Combined with Cage for Refractory/Relapsed T-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Patients: Single-Arm, Open-Label, Phase I Study
Daratumumab和Venetoclax聯合化療治療難治性/復發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單臂、開放標簽、I期研究
作者:石慧,楊帆,曹苗苗,馮少美,郭玥潞,馬利霞,鄭培浩,劉蕊,徐騰,克曉燕,胡凱*
單位: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摘要號:4661
摘要名稱:Subsequent Secondary CAR-T Cell Therapy Was Superior to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Relapsed B-Cell Lymphoma after Failure of Anti-CD19 CAR-T Cell Therapy
難治性/復發性B細胞淋巴瘤患者CD19 CAR-T細胞治療失敗后序貫二次CAR-T治療的療效優于化療
作者:楊帆,劉蕊,徐騰,鄭培浩,馮少美,郭玥潞,石慧,馬利霞,鄧碧萍,克曉燕,胡凱*
單位: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摘要號:4675
摘要名稱:Interpreting Immune Reconstitu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By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in T-ALL Patients Undergoing Donor-Derived CD7 CAR-T Immunotherapy
單細胞轉錄組針對接受供體CD7 CAR-T治療的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重建分析
作者:石慧[1],陳偉[2],楊帆[1],李瑞婷[1],克曉燕[1],于建[2],胡凱*[1]
單位1: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單位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注:研究成果按照摘要號排序

高博團隊本次入選的11項研究報告中,涵蓋臨床、診斷、護理等領域,所有的研究與創新突破都源于患者亟待滿足的治療需求,以創新思維突破傳統治療"天花板",以優化策略使經典手段歷久彌新,最終使更多患者更大受益,這也是高博團隊一貫的學術宗旨和目標。

高博醫療集團專家團隊始終在科研創新中蓄力前行,榮登血液學領域國際盛會,向世界傳遞中國臨床及科研聲音;每一次的艱難突破、每一次的精益求精,都力求提高療效,為眾多血液病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
聚焦 突破 協作,高博醫學論壇-華南造血干細胞移植論壇成功舉辦 2022-12-07 21:11:00 高博醫學論壇-華南造血干細胞移植論壇大會掠影 主席致辭 會議伊始,大會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李春富教授和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吳學東教授在 大會致辭中對華南造血干細胞論壇的舉辦歷程進行了回顧,并表示論壇未來將每年定期舉辦,堅持為兒童血液病領域相關人士搭建展現研究成果、交流研究經驗的平臺,通過互相借鑒、共同探討、取長補短,推動兒童血液病領域的發展,讓更多患者獲益。 聚焦兒童血液病,不斷創新,TDH方案脫穎而出 為了讓更多血液病及腫瘤患者獲益,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一直在不斷創新升級。與傳統移植術相比,TDH方案有移植死亡率低、排異反應發生率低、血細胞輸注需求少、合并癥發生風險低等優勢,目前移植成功率已達到98%。 李春富教授做了題為"體外去T治療兒童血液及免疫系統病中的應用"的報告 ,系統闡述了春富研究中心體外去T技術的研究歷程與成果,目前團隊除將TDH方案應用于地中海貧血領域和兒童白血病領域,同時也在積極將其推廣到其他更多領域。李春富教授表示,唯有推廣,才能使更多患兒受益。 其他三位專家 --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馮曉勤教授,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彭智勇教授和劉華穎教授分別結合團隊豐富的臨床實戰經驗, 分別對半相合聯合非血緣臍血移植治療兒童白血病、兒童髓系白血病的移植時機和選擇、兒童難治復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造血干細胞移植進行了精彩報告,讓與會者獲益匪淺。 TDH方案應用領域不斷突破,讓更多患者獲益 TDH方案在兒童地貧及白血病治療中大獲成功后,李春富教授團隊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繼續嘗試新的突破。 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卜朝可教授 在做的題為"TDH治療高危神經母細胞瘤(NB)"報告中,結合病例以及當前的研究進展,分享了當前TDH方案在NB治療中的療效,為與會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思路。 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何岳林教授 做了題為"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兒童再生障礙性貧血(AA)"的報告,并表示在有經驗的兒童移植中心可以盡早選擇造血干細胞移植,特別是重型和極重型AA患者,TDH方案對于兒童AA來講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而在基因治療尚在試驗階段的今天,造血干細胞移植仍然是目前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重建免疫的唯一手段。 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何蘭教授做了題為"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報告,并表示大多數 PID是由造血細胞固有的遺傳缺陷引發的,一旦診斷應盡快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目前TDH方案對HLA相合度要求下降,供者選擇增加,并能降低異基因移植術后GVHD和感染的發生,是一種有希望的移植方式。 凝聚多方力量,不斷優化移植管理方針 獨木不成林,本次大會還特邀香港兒童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專家 從疾病整體進展以及術后GVHD、感染控制等方面帶來了精彩報告,旨在通過多中心協作,凝聚多方力量,不斷優化管理方針,為患者爭取更大獲益。 香港兒童醫院李珮華教授做了題為"Pathobiology and new treatment of GVHD"的報告,從GVHD病理機制出發,分享了目前最新的GVHD治療方法。 香港兒童醫院卓家良教授 立足急性髓系白血病,對其整體治療進展情況做了精彩分享,并表示復發難治患者的治療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相信隨著新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個性化化療方案的出現,一定可以讓這些患者獲益。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阮永勝教授結合臨床研究對兒童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巨細胞病毒感染的主要和次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分享了相應的治療方案,干貨滿滿。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劉秋君教授和劉璇教授 則從經典病例出發,對移植后腹瀉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以及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腹瀉中的意義進行了詳細講解,并表示GVHD是移植后最重要和最常見的腹瀉原因,當抗GVHD治療效果欠佳時,應積極進行病因診斷,腸道aGVHD特異性分子、感染病原學、內鏡檢查與組織學檢查都是有效的手段。 大會總結 在精彩紛呈的學術交流和探討后,本次大會在李春富教授和吳學東教授的總結中落下帷幕。兩位大會主席均對線上線下參會的專家和學者表示了感謝,并表示希望今天圍繞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討論和學習,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此外,原定與本次大會一起舉辦的大灣區兒血病例討論會由于疫情原因暫且推遲,希望大家可以持續關注。相信眾多血液學人士以夢為馬,以星月為燈,不斷傳承為血液病患者服務的精神,一定可以使中國血液學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再創輝煌! ]]> 北京2022年12月7日 /美通社/ -- 2022年12月3日,由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共同主辦的高博醫學論壇·華南造血干細胞移植論壇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形式成功舉行。

本屆大會特邀數十位專家學者主持、授課,聚焦Tαβ細胞清除造血干細胞移植(TDH)方案的臨床應用,并對移植后相關并發癥的處理展開了熱烈的分享與討論。

據統計,本次會議觀看人次超過2萬人次,學術氛圍濃厚,盛況空前。會議內容詳實,前沿進展與臨床實踐經驗兼具,與會者均表示獲益匪淺。

高博醫學論壇-華南造血干細胞移植論壇大會掠影
高博醫學論壇-華南造血干細胞移植論壇大會掠影

主席致辭

會議伊始,大會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李春富教授和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吳學東教授在大會致辭中對華南造血干細胞論壇的舉辦歷程進行了回顧,并表示論壇未來將每年定期舉辦,堅持為兒童血液病領域相關人士搭建展現研究成果、交流研究經驗的平臺,通過互相借鑒、共同探討、取長補短,推動兒童血液病領域的發展,讓更多患者獲益。

聚焦兒童血液病,不斷創新,TDH方案脫穎而出

為了讓更多血液病及腫瘤患者獲益,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一直在不斷創新升級。與傳統移植術相比,TDH方案有移植死亡率低、排異反應發生率低、血細胞輸注需求少、合并癥發生風險低等優勢,目前移植成功率已達到98%。李春富教授做了題為"體外去T治療兒童血液及免疫系統病中的應用"的報告,系統闡述了春富研究中心體外去T技術的研究歷程與成果,目前團隊除將TDH方案應用于地中海貧血領域和兒童白血病領域,同時也在積極將其推廣到其他更多領域。李春富教授表示,唯有推廣,才能使更多患兒受益。

其他三位專家 --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馮曉勤教授,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彭智勇教授和劉華穎教授分別結合團隊豐富的臨床實戰經驗,分別對半相合聯合非血緣臍血移植治療兒童白血病、兒童髓系白血病的移植時機和選擇、兒童難治復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造血干細胞移植進行了精彩報告,讓與會者獲益匪淺。

TDH方案應用領域不斷突破,讓更多患者獲益

TDH方案在兒童地貧及白血病治療中大獲成功后,李春富教授團隊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繼續嘗試新的突破。

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卜朝可教授在做的題為"TDH治療高危神經母細胞瘤(NB)"報告中,結合病例以及當前的研究進展,分享了當前TDH方案在NB治療中的療效,為與會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思路。

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何岳林教授做了題為"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兒童再生障礙性貧血(AA)"的報告,并表示在有經驗的兒童移植中心可以盡早選擇造血干細胞移植,特別是重型和極重型AA患者,TDH方案對于兒童AA來講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而在基因治療尚在試驗階段的今天,造血干細胞移植仍然是目前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重建免疫的唯一手段。高博醫學(血液病)廣東研究中心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何蘭教授做了題為"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報告,并表示大多數 PID是由造血細胞固有的遺傳缺陷引發的,一旦診斷應盡快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目前TDH方案對HLA相合度要求下降,供者選擇增加,并能降低異基因移植術后GVHD和感染的發生,是一種有希望的移植方式。

凝聚多方力量,不斷優化移植管理方針

獨木不成林,本次大會還特邀香港兒童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專家從疾病整體進展以及術后GVHD、感染控制等方面帶來了精彩報告,旨在通過多中心協作,凝聚多方力量,不斷優化管理方針,為患者爭取更大獲益。

香港兒童醫院李珮華教授做了題為"Pathobiology and new treatment of GVHD"的報告,從GVHD病理機制出發,分享了目前最新的GVHD治療方法。

香港兒童醫院卓家良教授立足急性髓系白血病,對其整體治療進展情況做了精彩分享,并表示復發難治患者的治療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相信隨著新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個性化化療方案的出現,一定可以讓這些患者獲益。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阮永勝教授結合臨床研究對兒童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巨細胞病毒感染的主要和次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分享了相應的治療方案,干貨滿滿。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劉秋君教授和劉璇教授則從經典病例出發,對移植后腹瀉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以及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腹瀉中的意義進行了詳細講解,并表示GVHD是移植后最重要和最常見的腹瀉原因,當抗GVHD治療效果欠佳時,應積極進行病因診斷,腸道aGVHD特異性分子、感染病原學、內鏡檢查與組織學檢查都是有效的手段。

大會總結

在精彩紛呈的學術交流和探討后,本次大會在李春富教授和吳學東教授的總結中落下帷幕。兩位大會主席均對線上線下參會的專家和學者表示了感謝,并表示希望今天圍繞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討論和學習,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此外,原定與本次大會一起舉辦的大灣區兒血病例討論會由于疫情原因暫且推遲,希望大家可以持續關注。相信眾多血液學人士以夢為馬,以星月為燈,不斷傳承為血液病患者服務的精神,一定可以使中國血液學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再創輝煌!

]]>
乘勢而上,聚勢而強,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正式成立 2022-11-15 11:22:00 大會掠影 患者需求至上,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陣容首發 會議伊始,大會主席、北京影像診療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李宏軍教授 為大會致辭,他表示我國目前正在全面推動醫療服務從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在此過程中,如何進一步激發并運用數字醫療的優勢,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醫療健康服務公平可及的目標是醫療從業者的使命和責任。相信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的成立,必將推動數字醫療在血液病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提高工作效能,助力健康中國,實現智慧醫療建設穩步發展。 北京影像診療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丁黔教授 宣讀了血液病數字診療專業委員會成立通知,并公布專委會人員名單:本屆血液病數字診療專業委員會經過投票選舉產生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9人,常務委員30人,委員40人。 大會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院長吳彤教授 作為專委會的首任主任委員,對專委會工作規劃進行了匯報。吳彤教授表示,近年來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醫療在臨床備受關注,如何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血液病診療是領域內專家面臨的共同課題,基于此,血液病數字診療專業委員會應運而生。 獨行者快,眾行者遠。吳彤教授表示,未來希望能與廣大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專家一起,以"患者需求至上"為宗旨,探索血液病智慧診療新模式,推動血液病的創新臨床研究。此后,專委會也將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讀片會、病例研討會等學術活動,并搭建多中心一體化的臨床研究協作平臺,在增強血液病數字診療領域學術交流的同時,加強創新科研合作,更好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持續使血液病患者獲益。 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執行院長鄭曉宇 在致辭中表示,如何使醫療衛生服務變得更好、更安全、更方便是醫療從業者共同的奮斗目標,而數字診療的落地應用讓我們離目標更近一步。相信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這一探索與實踐平臺的搭建,一定會助力血液病診療技術的發展并迎來新的騰飛,惠及更多的患者。 數智賦能,共探血液病數字診療新發展 第一屆學術會議在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成立儀式后正式拉開帷幕。 在吳彤教授的主持下,李宏軍教授 做了題為"基于人工智能驅動的醫療知識圖譜空間組學發展現狀與展望"的報告,并指出AI驅動的醫療知識圖譜和影像基因組學模型,可以從海量數據中提煉出醫療知識,并合理高效地對其進行管理、共享及應用,從而提高工作效率,解決肉眼看不見的疾病,提升篩查與診斷精準度,對當今的醫療行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未來醫療發展方向之一。 接下來的四位專家則聚焦于數字診療在血液病領域的具體應用。 高博醫療集團張波教授 以"血液病及骨髓移植后肺部并發癥:如何‘由影猜病'"為題,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如何根據肺部病變的影像學表現來進行高效診斷并指導治療的精彩分享,讓與會者獲益匪淺。 高博診斷中心鄭勤龍教授 分享了血液腫瘤的分子多組學研究與精準診療相關內容,他表示腫瘤組學的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腫瘤病因、進展、預后和個性化治療的研究,利用多維組學數據,在兼容算法的支持下,整合多組學腫瘤分析數據,能夠發現和建立新的腫瘤生物標志物,為腫瘤的診斷、分型、預后評估、療效預測和指導個性化治療提供有用的信息,促進腫瘤的精準診療。 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雷霄教授做了題為"PET-CT在血液腫瘤診斷中的應用"的報告,并指出18F-FDG PET-CT的應用應遵循指南,規范有序,充分利用PET-CT全身顯像的優勢,綜合分析陽性病變結果,輔助臨床診療方向。 高博醫療集團陳金雄教授 則從高博血液病數字診療建設的發展歷程出發,分享了血液病數字診療系統的實踐與思考,并強調數字化、智能化只有跟臨床高度融合,才能更好支撐和賦能臨床診療業務。 分進合擊,共享血液腫瘤診療新思路 血液腫瘤發病原因復雜、分類分型繁多、個體化差異明顯,除人工智能的加持外,整合診斷和分層治療也是其精準診療的關鍵。 在本場專題會議中,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的魏輝教授、北京協和醫院的韓冰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樂萍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的安剛教授 分別就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的整合診斷與分層治療帶來了更新的解讀。四位專家從具體疾病種類出發,結合最新的研究結果,講解整合診斷和分層治療在各類疾病中的推薦與應用,旨在讓更多的臨床醫生掌握整合診斷與分層治療的精髓,提高診療水平,最終改善患者的生存。 病例實戰,共踐血液腫瘤數字診療新方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故本次大會特設病例討論單元。大會執行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李智慧教授 通過一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合并罕見肺部感染的病例,分享了影像學專家會診、NGS鎖定病原在確定診斷并指導治療中的價值,并表示多學科專家聯手,快速、精準地確定病原,對解決臨床棘手的感染起到關鍵作用。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曹陽教授團隊 對一個罕見的髓/淋系腫瘤伴嗜酸細胞增多和FLT3重排的病例進行了臨床、病理、細胞遺傳、分子診斷等多學科專家的分析與討論,最終通過整合診斷確診了疾病并進一步指導臨床醫生制定了整體的治療策略,充分體現了整合診斷的價值。 大會總結 伴隨著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與熱烈探討,本次大會圓滿落下帷幕。吳彤教授在大會總結時對今天蒞臨現場及線上參會的各位嘉賓及同仁們再次表達了感謝,同時也表示希望能夠集結眾多血液病從業者的力量,在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的學術平臺上,共同推動血液病診療技術的發展,期待下次的相聚 。 ]]> -- 第一屆學術交流會議成功舉辦

北京2022年11月15日 /美通社/ -- 2022年11月12日,由北京影像診療技術創新聯盟、血液病數字診療專業委員會主辦,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承辦的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第一次學術交流會議在線上成功舉辦

本次大會由一場學會成立儀式、三個學術交流單元及十一個議題組成,聚焦血液病數字診療前沿話題、血液腫瘤整合診斷與分層治療模式以及多學科疑難病例討論。會議邀請了數十位血液、診斷、影像、信息等多學科專家講座、主持會議、參與討論,吸引了超過1.8萬業內同仁在線觀看學習,講座內容前沿、精彩、實用,學術氛圍濃烈。與會人員紛紛表示獲益匪淺,通過本次大會,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診療理念,實現了最新診療技術的資源共享。

大會掠影
大會掠影

患者需求至上,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陣容首發

會議伊始,大會主席、北京影像診療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李宏軍教授為大會致辭,他表示我國目前正在全面推動醫療服務從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在此過程中,如何進一步激發并運用數字醫療的優勢,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醫療健康服務公平可及的目標是醫療從業者的使命和責任。相信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的成立,必將推動數字醫療在血液病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提高工作效能,助力健康中國,實現智慧醫療建設穩步發展。

北京影像診療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丁黔教授宣讀了血液病數字診療專業委員會成立通知,并公布專委會人員名單:本屆血液病數字診療專業委員會經過投票選舉產生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9人,常務委員30人,委員40人。

大會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院長吳彤教授作為專委會的首任主任委員,對專委會工作規劃進行了匯報。吳彤教授表示,近年來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醫療在臨床備受關注,如何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血液病診療是領域內專家面臨的共同課題,基于此,血液病數字診療專業委員會應運而生。

獨行者快,眾行者遠。吳彤教授表示,未來希望能與廣大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專家一起,以"患者需求至上"為宗旨,探索血液病智慧診療新模式,推動血液病的創新臨床研究。此后,專委會也將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讀片會、病例研討會等學術活動,并搭建多中心一體化的臨床研究協作平臺,在增強血液病數字診療領域學術交流的同時,加強創新科研合作,更好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持續使血液病患者獲益。

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執行院長鄭曉宇在致辭中表示,如何使醫療衛生服務變得更好、更安全、更方便是醫療從業者共同的奮斗目標,而數字診療的落地應用讓我們離目標更近一步。相信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這一探索與實踐平臺的搭建,一定會助力血液病診療技術的發展并迎來新的騰飛,惠及更多的患者。

數智賦能,共探血液病數字診療新發展

第一屆學術會議在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成立儀式后正式拉開帷幕。

在吳彤教授的主持下,李宏軍教授做了題為"基于人工智能驅動的醫療知識圖譜空間組學發展現狀與展望"的報告,并指出AI驅動的醫療知識圖譜和影像基因組學模型,可以從海量數據中提煉出醫療知識,并合理高效地對其進行管理、共享及應用,從而提高工作效率,解決肉眼看不見的疾病,提升篩查與診斷精準度,對當今的醫療行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未來醫療發展方向之一。

接下來的四位專家則聚焦于數字診療在血液病領域的具體應用。

高博醫療集團張波教授以"血液病及骨髓移植后肺部并發癥:如何‘由影猜病'"為題,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如何根據肺部病變的影像學表現來進行高效診斷并指導治療的精彩分享,讓與會者獲益匪淺。

高博診斷中心鄭勤龍教授分享了血液腫瘤的分子多組學研究與精準診療相關內容,他表示腫瘤組學的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腫瘤病因、進展、預后和個性化治療的研究,利用多維組學數據,在兼容算法的支持下,整合多組學腫瘤分析數據,能夠發現和建立新的腫瘤生物標志物,為腫瘤的診斷、分型、預后評估、療效預測和指導個性化治療提供有用的信息,促進腫瘤的精準診療。

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雷霄教授做了題為"PET-CT在血液腫瘤診斷中的應用"的報告,并指出18F-FDG PET-CT的應用應遵循指南,規范有序,充分利用PET-CT全身顯像的優勢,綜合分析陽性病變結果,輔助臨床診療方向。

高博醫療集團陳金雄教授則從高博血液病數字診療建設的發展歷程出發,分享了血液病數字診療系統的實踐與思考,并強調數字化、智能化只有跟臨床高度融合,才能更好支撐和賦能臨床診療業務。

分進合擊,共享血液腫瘤診療新思路

血液腫瘤發病原因復雜、分類分型繁多、個體化差異明顯,除人工智能的加持外,整合診斷和分層治療也是其精準診療的關鍵。

在本場專題會議中,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的魏輝教授、北京協和醫院的韓冰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樂萍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的安剛教授分別就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的整合診斷與分層治療帶來了更新的解讀。四位專家從具體疾病種類出發,結合最新的研究結果,講解整合診斷和分層治療在各類疾病中的推薦與應用,旨在讓更多的臨床醫生掌握整合診斷與分層治療的精髓,提高診療水平,最終改善患者的生存。

病例實戰,共踐血液腫瘤數字診療新方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故本次大會特設病例討論單元。大會執行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李智慧教授通過一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合并罕見肺部感染的病例,分享了影像學專家會診、NGS鎖定病原在確定診斷并指導治療中的價值,并表示多學科專家聯手,快速、精準地確定病原,對解決臨床棘手的感染起到關鍵作用。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曹陽教授團隊對一個罕見的髓/淋系腫瘤伴嗜酸細胞增多和FLT3重排的病例進行了臨床、病理、細胞遺傳、分子診斷等多學科專家的分析與討論,最終通過整合診斷確診了疾病并進一步指導臨床醫生制定了整體的治療策略,充分體現了整合診斷的價值。

大會總結

伴隨著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與熱烈探討,本次大會圓滿落下帷幕。吳彤教授在大會總結時對今天蒞臨現場及線上參會的各位嘉賓及同仁們再次表達了感謝,同時也表示希望能夠集結眾多血液病從業者的力量,在血液病數字診療專委會的學術平臺上,共同推動血液病診療技術的發展,期待下次的相聚

]]>
高博博仁醫院吳彤主任接受博醫薈專訪:拓無路之路,為生命接力 2022-11-14 22:33:00 ),盤點五年成績,分享心路歷程,展望未來方向。以下為原文內容: 吳彤主任在移植科成立五周年慶典上講話 "平地起高樓", 數據見真章: 治難治之病,創業內之"最" 如今屢屢閃耀于國內外各大學術會議的高博博仁移植科,在外人看來未曾想竟如此"年輕"便已取得諸多佳績。回望移植科過去五年的發展之路,吳彤主任將其喻為一場從零開始的創業,背后的艱辛不言而喻。"現在已記不清當初有多艱苦,只覺得我們一直在奔跑、一直在進步。"吳彤主任說。淡然的言語之下,盡是強者的堅韌——不懼挑戰,一路向前。 "2017年9月移植科成立、第一個病區啟用,同年10月第二個病區啟用,10月30日開展了第一例異基因移植……2018年1月獲得兩項重要資質,分別成為中華骨髓庫非血緣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合作醫院和中國臺灣慈濟骨髓庫非血緣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合作醫院……2018年10月啟用第三個病區……"回憶起這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吳彤主任歷歷在目,如同在述說自家孩子的成長經歷。某種意義上講,移植科的確如吳彤主任一手帶大的孩子。 科室發展為何能如此迅速?事實上,"年輕"的只是移植科這一外在的架構,不僅建科之初的骨干力量都是擁有豐富移植經驗的醫護人員,更有吳彤主任這位深耕移植領域三十余載的資深"名將"帶兵作戰。 問及移植科五年來取得的主要成果,吳彤主任說:"我們用數據說話。"字里行間無不體現著客觀嚴謹的學者風范。患者特征上,移植科收治的主要是來自全國各地難治復發的血液腫瘤病例,年齡跨度從13個月到72歲,66歲的非血緣移植、72歲的半相合移植、70歲供者的移植、兒童供成人體重差高達40kg的移植均挑戰成功;兒童移植占43.3%,半相合移植近70%,二次移植占14%,總體移植難度高,但1年總生存(OS)率仍高達79%。采用獨特的預處理方案使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噬血細胞綜合征移植后的無病生存率(DFS)均高于95%,經過恰當的處理使抗供者HLA抗體強陽性的患者移植后均順利、持久植入。 從移植科總結的生存數據來看,二次異基因移植1年OS和DFS分別達79.8%和71.4%,大幅超越了國際報道的水平(生存率約為 20%~30%)。老年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移植的OS和DFS分別高達73.6%和68.4%,即約2/3的老年白血病、MDS能夠通過移植獲得治愈,結果也優于國際上的報道(生存率50%左右)。 此外,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是北京高博博仁醫院的特色項目之一,因此移植科開展的CAR-T橋接移植的病例數也更多,難治復發(R/R)的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CAR-T橋接移植的1年OS和DFS分別達87.7%和73%,這一成果已發表于《英國血液學雜志》(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R/R T-ALL治療手段較R/R B-ALL更為有限、預后更差,移植科開展的供者CD7 CAR-T橋接移植1年OS和DFS也分別高達77.8%和61.2%。 臨床科研方面,據吳彤主任介紹,移植科也已展開了一系列臨床研究,包括AML移植后殘留陽性的NK細胞治療、CD47單抗聯合阿扎胞苷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和MDS、移植后巨細胞病毒(CMV)激活采用CMV丙種球蛋白治療、R/R T-ALL CAR-T橋接移植、R/R AML CAR-T橋接移植,等等。部分研究數據已在國際期刊發表。 截至2022年9月,移植團隊在亞太骨髓移植學會(APBMT)年會、歐洲骨髓移植學會(EBMT)年會、歐洲血液學學會(EHA)年會、美國血液學學會(ASH)年會等國際著名血液學大會上37次展示團隊成果,其中包括11次大會發言,26項壁報展示。在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Frontiers in immunology、Frontiers in oncology 等國際血液和免疫領域的學術期刊發表6篇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同行認可,持續發出中國聲音。 "對于這些歷經多線治療的難治復發病例,移植科就如同患者整個治療接力賽中的一程,承接生命,延續生命。五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解決這些高難度的問題,數據證實我們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吳彤主任欣慰地講到。 吳彤主任在查房中聽取醫生匯報 "順利起飛,平穩著陸" ——卓越的安全性數據 移植科能夠取得如此佳績,除了降低疾病復發率以外,降低移植相關死亡率也具有重要的貢獻權重。移植相關死亡率是反映移植體系安全性的核心指標,吳彤主任分享了一系列提高移植安全性的特色舉措。 從供者選擇開始,除了常規的配型檢查以外,移植科還高度重視血液和免疫系統疾病相關的遺傳易感基因家系分析,綜合優選造血和免疫系統健康、遺傳背景良好的供者,同時預測移植后并發癥風險,通過個體化預處理方案、重點監測相應指標,有的放矢地規避風險、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 在目前的移植體系下,清髓移植的整體CMV激活率低至20%,盡管其中絕大部分為親緣半相合或非血緣移植。其它常見的移植后并發癥發生率也大幅降低,如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發生率僅為5%~8%,且救治成功率大于90%;出血性膀胱炎發生率僅為20%左右,且絕大多數為輕型。 "安全性提高了,不僅能使患者免受并發癥的痛苦、改善預后,也能節省醫療支出,減輕經濟負擔,帶來多維度的獲益。"吳彤主任說。 一直在挑戰,不斷去超越: 終身學習,拓無路之路 "高光"背后,無疑是五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努力。關于成功的經驗和做學術的理念,吳彤主任分享了幾個樸素的關鍵詞——終身學習、不斷思考、團隊合作、持續進步。"醫生就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看文獻、及時了解領域進展是她一直保持的習慣,已經成了日常的"規定動作"。在她的領導下,科室定期的業務學習也是風雨不改,包括最新指南的解讀、團隊發表成果的分享、疑難病例討論等。 血液系統疾病領域還有太多的"無人之境"。吳彤主任舉例說:"現在技術和藥物發展日新月異,有些境遇是沒有文獻和經驗可循的,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就需要我們自己去開拓、探索。比如潘靜主任團隊采用供者CD7 CAR-T治療R/R T-ALL使90%的患者可達到完全緩解,并在國際上率先報道(JCO 2021);R/R T-ALL供者CD7 CAR-T橋接移植是一種新的治療模式,沒有現成的方案,只能自己摸索著前進。前進的動力很簡單,就是治病救人,竭盡全力救治更多的患者。我們的成果發表以后,也會給同行提供參考,可以幫助到更多的患者。醫學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 吳彤主任詢問患者情況 ? 進行查體 為生命續航,為人生"擺渡" ——治病救人的初心,改變命運的移植,無可替代的成就感 聊了團隊和臨床,我們又聊到了個人職業生涯。"我是一個挺簡單、純粹的人,從選擇了做醫生開始就認定了這是自己的終身事業。畢業、實習、工作、選擇血液科、從事移植,一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努力做事,踏踏實實做醫生,解決患者的問題,始終要求自己對得起這份職業、不辜負患者的信任。"吳彤主任沒有宏大的敘述,自帶空谷幽蘭般的從容和通透。 談到與患者的交流和關系,吳彤主任娓娓道來,分享了很多動人的故事。為了幫助患者在出院后能獲得良好的疾病管理,吳彤主任樂意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和微信留給患者,與他們保持聯系,無論上下班時間。由此也能常常收到來自患者的"報喜":"吳主任,我結婚了""吳主任,我做父親了""吳主任,我考上公務員了""吳主任,我已經回美國繼續上學了"……這些普通人看似尋常的事件,對他們卻是"重生"。從曾經常年的生活"停擺"狀態到重啟,他們收獲了第二次生命、開啟了第二個人生。"幾十年前治療的患者,很多依然健在,早已成了朋友。看到他們回歸正常生活、享有正常人生、享受天倫之樂,這份無可替代的職業成就感就是我在移植領域繼續前行的動力"。 初心不渝,步履不停: 新五年,再出發 五周年慶典,是對過去的階段性總結,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把學科發展好、把團隊建設好,仍然是我未來的重要使命。"吳彤主任如是說。五年來,移植科的人才梯隊逐漸成熟和壯大,無論醫療還是護理,各個層級都有非常優秀的成員承擔著自己的責任,使學科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內核。專業方面,吳彤主任已然有清晰的目標和藍圖:"有些方案還有改進和提高的空間,還要不斷摸索;移植后的維持治療優化需要開展前瞻性對照臨床試驗來提供高級別的證據;隨著新技術的引進、新治療模式的建立,我們可能又會面臨新的患者群,應對新的挑戰……" "北京高博博仁醫院雖然沒有亮眼的高樓大廈,卻是一片'藏龍臥虎'之地,擁有很多行業內的專家 ,不同亞專業的專家聚在一起,常常會碰撞出新的火花、產生很多新的思路,正所謂強強聯合,對患者有幫助,對學術有貢獻。"吳彤主任對移植事業和整個團隊的熱愛溢于言表。 期待在下一個五年里,我們繼續見證北京高博博仁醫院移植科再譜華章、再創輝煌,期待吳彤主任和她的團隊創造出更多突破性的成果,讓更多生命從荒漠走向綠洲。 專家介紹 吳彤 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主任,醫療院長。 亞太骨髓移植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及造血干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學組副組長,血液病數字診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女醫師協會靶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血液學機構分會副主任委員。 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1986年-2006年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歷任住院醫、主治醫、副主任醫師,從事血液病的診斷與治療,自1987年起主要的工作領域為造血干細胞移植。 2017年5月 起任北京高博博仁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主任及醫療院長。1994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進修病毒診斷學。1996年-2000年在美國NIH(國立衛生研究院)心肺血液所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造血干細胞基因治療。 從事造血干細胞移植30余年,是國際知名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專家。有數千例移植經驗,對移植方式的選擇,重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感染的救治,難治/復發白血病的移植及移植后復發的防治,移植后的免疫治療(針對白血病、病毒、真菌),老年白血病的移植,CART緩解后序貫移植,二次異基因移植等均有獨到的成功經驗。發表論文80余篇,在國際會議上發言數十次。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會員,美國血液學會會員,國際血液學會會員,亞太骨髓移植學會(APBMT)會員及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及造血干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學組副組長,女醫師協會靶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女醫師協會血液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整合血液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院協會血液學機構分會副主任委員。任《中華血液學雜志》、《Hematology/Oncology and Stem Cell Therapy》及《Blood中文版》編委,《Hematology and Oncology Discovery》執行主編。 曾榮獲優秀教師獎,英語教學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解放軍總后勤部科技進步二等獎,APBMT十佳論文獎及杰出發言獎。 ]]> 北京2022年11月14日 /美通社/ -- 2022年10月,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迎來了五周歲"生日"。在吳彤主任帶領下,移植科于2017年從無到有,歷經五載奮斗從有到強,已經取得了諸多矚目的成果。值此重要的時間刻度,博醫薈特邀吳彤主任接受了專訪(原文鏈接:http://www.gobroadhealthcare.com/Html/News/Articles/335.html ),盤點五年成績,分享心路歷程,展望未來方向。以下為原文內容:

吳彤主任在移植科成立五周年慶典上講話
吳彤主任在移植科成立五周年慶典上講話

"平地起高樓", 數據見真章:

治難治之病,創業內之"最"

如今屢屢閃耀于國內外各大學術會議的高博博仁移植科,在外人看來未曾想竟如此"年輕"便已取得諸多佳績。回望移植科過去五年的發展之路,吳彤主任將其喻為一場從零開始的創業,背后的艱辛不言而喻。"現在已記不清當初有多艱苦,只覺得我們一直在奔跑、一直在進步。"吳彤主任說。淡然的言語之下,盡是強者的堅韌——不懼挑戰,一路向前。

"2017年9月移植科成立、第一個病區啟用,同年10月第二個病區啟用,10月30日開展了第一例異基因移植……2018年1月獲得兩項重要資質,分別成為中華骨髓庫非血緣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合作醫院和中國臺灣慈濟骨髓庫非血緣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合作醫院……2018年10月啟用第三個病區……"回憶起這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吳彤主任歷歷在目,如同在述說自家孩子的成長經歷。某種意義上講,移植科的確如吳彤主任一手帶大的孩子。

科室發展為何能如此迅速?事實上,"年輕"的只是移植科這一外在的架構,不僅建科之初的骨干力量都是擁有豐富移植經驗的醫護人員,更有吳彤主任這位深耕移植領域三十余載的資深"名將"帶兵作戰。

問及移植科五年來取得的主要成果,吳彤主任說:"我們用數據說話。"字里行間無不體現著客觀嚴謹的學者風范。患者特征上,移植科收治的主要是來自全國各地難治復發的血液腫瘤病例,年齡跨度從13個月到72歲,66歲的非血緣移植、72歲的半相合移植、70歲供者的移植、兒童供成人體重差高達40kg的移植均挑戰成功;兒童移植占43.3%,半相合移植近70%,二次移植占14%,總體移植難度高,但1年總生存(OS)率仍高達79%。采用獨特的預處理方案使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噬血細胞綜合征移植后的無病生存率(DFS)均高于95%,經過恰當的處理使抗供者HLA抗體強陽性的患者移植后均順利、持久植入。

從移植科總結的生存數據來看,二次異基因移植1年OS和DFS分別達79.8%和71.4%,大幅超越了國際報道的水平(生存率約為20%~30%)。老年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移植的OS和DFS分別高達73.6%和68.4%,即約2/3的老年白血病、MDS能夠通過移植獲得治愈,結果也優于國際上的報道(生存率50%左右)。

此外,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是北京高博博仁醫院的特色項目之一,因此移植科開展的CAR-T橋接移植的病例數也更多,難治復發(R/R)的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CAR-T橋接移植的1年OS和DFS分別達87.7%和73%,這一成果已發表于《英國血液學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R/R T-ALL治療手段較R/R B-ALL更為有限、預后更差,移植科開展的供者CD7 CAR-T橋接移植1年OS和DFS也分別高達77.8%和61.2%。

臨床科研方面,據吳彤主任介紹,移植科也已展開了一系列臨床研究,包括AML移植后殘留陽性的NK細胞治療、CD47單抗聯合阿扎胞苷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和MDS、移植后巨細胞病毒(CMV)激活采用CMV丙種球蛋白治療、R/R T-ALL CAR-T橋接移植、R/R AML CAR-T橋接移植,等等。部分研究數據已在國際期刊發表。

截至2022年9月,移植團隊在亞太骨髓移植學會(APBMT)年會、歐洲骨髓移植學會(EBMT)年會、歐洲血液學學會(EHA)年會、美國血液學學會(ASH)年會等國際著名血液學大會上37次展示團隊成果,其中包括11次大會發言,26項壁報展示。在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Frontiers in immunology、Frontiers in oncology等國際血液和免疫領域的學術期刊發表6篇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同行認可,持續發出中國聲音。

"對于這些歷經多線治療的難治復發病例,移植科就如同患者整個治療接力賽中的一程,承接生命,延續生命。五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解決這些高難度的問題,數據證實我們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吳彤主任欣慰地講到。

吳彤主任在查房中聽取醫生匯報
吳彤主任在查房中聽取醫生匯報

"順利起飛,平穩著陸"

——卓越的安全性數據

移植科能夠取得如此佳績,除了降低疾病復發率以外,降低移植相關死亡率也具有重要的貢獻權重。移植相關死亡率是反映移植體系安全性的核心指標,吳彤主任分享了一系列提高移植安全性的特色舉措。

從供者選擇開始,除了常規的配型檢查以外,移植科還高度重視血液和免疫系統疾病相關的遺傳易感基因家系分析,綜合優選造血和免疫系統健康、遺傳背景良好的供者,同時預測移植后并發癥風險,通過個體化預處理方案、重點監測相應指標,有的放矢地規避風險、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

在目前的移植體系下,清髓移植的整體CMV激活率低至20%,盡管其中絕大部分為親緣半相合或非血緣移植。其它常見的移植后并發癥發生率也大幅降低,如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發生率僅為5%~8%,且救治成功率大于90%;出血性膀胱炎發生率僅為20%左右,且絕大多數為輕型。

"安全性提高了,不僅能使患者免受并發癥的痛苦、改善預后,也能節省醫療支出,減輕經濟負擔,帶來多維度的獲益。"吳彤主任說。

一直在挑戰,不斷去超越:

終身學習,拓無路之路

"高光"背后,無疑是五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努力。關于成功的經驗和做學術的理念,吳彤主任分享了幾個樸素的關鍵詞——終身學習、不斷思考、團隊合作、持續進步。"醫生就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看文獻、及時了解領域進展是她一直保持的習慣,已經成了日常的"規定動作"。在她的領導下,科室定期的業務學習也是風雨不改,包括最新指南的解讀、團隊發表成果的分享、疑難病例討論等。

血液系統疾病領域還有太多的"無人之境"。吳彤主任舉例說:"現在技術和藥物發展日新月異,有些境遇是沒有文獻和經驗可循的,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就需要我們自己去開拓、探索。比如潘靜主任團隊采用供者CD7 CAR-T治療R/R T-ALL使90%的患者可達到完全緩解,并在國際上率先報道(JCO 2021);R/R T-ALL供者CD7 CAR-T橋接移植是一種新的治療模式,沒有現成的方案,只能自己摸索著前進。前進的動力很簡單,就是治病救人,竭盡全力救治更多的患者。我們的成果發表以后,也會給同行提供參考,可以幫助到更多的患者。醫學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

吳彤主任詢問患者情況
吳彤主任詢問患者情況

 

進行查體
進行查體

為生命續航,為人生"擺渡"

——治病救人的初心,改變命運的移植,無可替代的成就感

聊了團隊和臨床,我們又聊到了個人職業生涯。"我是一個挺簡單、純粹的人,從選擇了做醫生開始就認定了這是自己的終身事業。畢業、實習、工作、選擇血液科、從事移植,一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努力做事,踏踏實實做醫生,解決患者的問題,始終要求自己對得起這份職業、不辜負患者的信任。"吳彤主任沒有宏大的敘述,自帶空谷幽蘭般的從容和通透。

談到與患者的交流和關系,吳彤主任娓娓道來,分享了很多動人的故事。為了幫助患者在出院后能獲得良好的疾病管理,吳彤主任樂意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和微信留給患者,與他們保持聯系,無論上下班時間。由此也能常常收到來自患者的"報喜":"吳主任,我結婚了""吳主任,我做父親了""吳主任,我考上公務員了""吳主任,我已經回美國繼續上學了"……這些普通人看似尋常的事件,對他們卻是"重生"。從曾經常年的生活"停擺"狀態到重啟,他們收獲了第二次生命、開啟了第二個人生。"幾十年前治療的患者,很多依然健在,早已成了朋友。看到他們回歸正常生活、享有正常人生、享受天倫之樂,這份無可替代的職業成就感就是我在移植領域繼續前行的動力"。

初心不渝,步履不停:

新五年,再出

五周年慶典,是對過去的階段性總結,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把學科發展好、把團隊建設好,仍然是我未來的重要使命。"吳彤主任如是說。五年來,移植科的人才梯隊逐漸成熟和壯大,無論醫療還是護理,各個層級都有非常優秀的成員承擔著自己的責任,使學科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內核。專業方面,吳彤主任已然有清晰的目標和藍圖:"有些方案還有改進和提高的空間,還要不斷摸索;移植后的維持治療優化需要開展前瞻性對照臨床試驗來提供高級別的證據;隨著新技術的引進、新治療模式的建立,我們可能又會面臨新的患者群,應對新的挑戰……"

"北京高博博仁醫院雖然沒有亮眼的高樓大廈,卻是一片'藏龍臥虎'之地,擁有很多行業內的專家,不同亞專業的專家聚在一起,常常會碰撞出新的火花、產生很多新的思路,正所謂強強聯合,對患者有幫助,對學術有貢獻。"吳彤主任對移植事業和整個團隊的熱愛溢于言表。

期待在下一個五年里,我們繼續見證北京高博博仁醫院移植科再譜華章、再創輝煌,期待吳彤主任和她的團隊創造出更多突破性的成果,讓更多生命從荒漠走向綠洲

專家介紹

吳彤 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吳彤 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

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主任,醫療院長。

亞太骨髓移植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及造血干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學組副組長,血液病數字診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女醫師協會靶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血液學機構分會副主任委員。

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1986年-2006年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歷任住院醫、主治醫、副主任醫師,從事血液病的診斷與治療,自1987年起主要的工作領域為造血干細胞移植。2017年5月起任北京高博博仁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主任及醫療院長。1994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進修病毒診斷學。1996年-2000年在美國NIH(國立衛生研究院)心肺血液所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造血干細胞基因治療。

從事造血干細胞移植30余年,是國際知名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專家。有數千例移植經驗,對移植方式的選擇,重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感染的救治,難治/復發白血病的移植及移植后復發的防治,移植后的免疫治療(針對白血病、病毒、真菌),老年白血病的移植,CART緩解后序貫移植,二次異基因移植等均有獨到的成功經驗。發表論文80余篇,在國際會議上發言數十次。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會員,美國血液學會會員,國際血液學會會員,亞太骨髓移植學會(APBMT)會員及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及造血干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學組副組長,女醫師協會靶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女醫師協會血液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整合血液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院協會血液學機構分會副主任委員。任《中華血液學雜志》、《Hematology/Oncology and Stem Cell Therapy》及《Blood中文版》編委,《Hematology and Oncology Discovery》執行主編。

曾榮獲優秀教師獎,英語教學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解放軍總后勤部科技進步二等獎,APBMT十佳論文獎及杰出發言獎。

]]>
第二屆上海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2022-10-24 19:43:00 第二屆上海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高峰論壇 整場大會有逾百位國內ASCT專家及相關血液腫瘤專家主持并授課,20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血液科醫生前來學習和交流活動,就ASCT相關問題進行熱烈的探討。與會者均表示會議內容詳實,前沿進展與臨床實踐經驗兼具,獲益匪淺。 線下會場 專家致辭:不斷探索和突破,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血液學事業蓬勃發展 會議伊始,大會執行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醫療院長王椿教授進行了開場致辭。王教授在致辭中指出,自己所帶領域的團隊自成立來,始終以患者為中心,不斷嘗試探索和突破,不僅實現了與兄弟醫院的高效合作,同時也敢于啃血液腫瘤領域的硬骨頭,包括白血病拯救性移植,以及老年患者、骨髓纖維化、晚期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DSA強陽性等患者的移植,為這些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與此同時,團隊也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持續舉辦全國性ASCT論壇、季度培訓班、云平臺疑難病例討論等學術活動,與全國的血液腫瘤同道一起,致力于提高我國ASCT技術水平,推動血液學事業蓬勃發展,造福更多患者。? 本次大會也得到了血液領域多位專家學者的關注與支持,多位血液大咖蒞臨大會并為大會致辭,大會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國家血液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建祥教授,與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候任主委、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血液病學研究所所長胡豫教授,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造血干細胞移植學組組長、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長張曉輝教授,上海市醫學會血液學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李軍民教授,上海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會長、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內科主任楊建民教授在致辭中表示,ASCT作為血液腫瘤領域非常重要的一種治療手段,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相信通過本次大會能加強領域內專家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提高我國的ASCT水平,讓全球聽見更多的"中國之聲"、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 專家致辭 ASCT主論壇:縱覽ASCT全流程管理,"移"路進階 本次會議主論壇在王椿教授做的題為"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概述"的報告中拉開帷幕,在接下來的報告中,與會專家一起回顧了ASCT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我國自體骨髓移植先驅、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嚴文偉教授對ASCT移植所做的突出貢獻。除此之外,也對ASCT全流程管理做了重點介紹,包括ASCT的動員和采集、預處理以及相關并發癥處理、疑難血液病診療思辨等,重點介紹ASCT在惡性淋巴瘤、漿細胞腫瘤及急性白血病治療中的應用,并對上海閘新醫院/上海力泉醫院相應的病例展開討論,助力領域內醫生更好地掌握ASCT全程規范化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移"路進階。 ASCT主論壇掠影 骨髓瘤分論壇:從臨床實際診療需求出發,聚焦MM移植常見3大問題 雖然近年來ASCT作為多發性骨髓瘤(MM)治療方法之一被廣泛應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臨床醫生仍面臨著如下問題:哪些MM患者適合移植?MM較易出現腎臟損傷,腎功能不全MM是不是移植的禁忌癥?預處理是造血干細胞移植的一個關鍵環節,大劑量馬法蘭是不是標準的預處理方案? 本次論壇特設骨髓瘤分論壇,邀請6位來自全國各地醫院的骨髓瘤專家,圍繞MM患者移植指征、預處理等問題做了精彩報告,在病例分享環節,王椿教授團隊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分享了相關問題的處理經驗,全面解答了臨床相關人員關心的MM移植問題。 淋巴瘤分論壇:優化淋巴瘤移植臨床實踐,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隨著ASCT技術的改善,ASCT已成為治療淋巴瘤的有效方法,即使在新藥治療時代,ASCT在淋巴瘤治療中的地位依舊十分重要。了解適合移植的患者人群、移植方式等信息,有助于為患者帶來合適的診療方式,改善患者療效。 基于此,本次論壇也特設了淋巴瘤分論壇,同樣邀請6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淋巴瘤專家,從哪些淋巴瘤患者適合做ASCT、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ASCT、CAR-T聯合ASCT治療難治性淋巴瘤3個角度出發,結合上海閘新醫院/上海力泉醫院相關病例,對淋巴瘤相關移植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講解與討論,助力優化淋巴瘤ASCT臨床實踐,切實提高淋巴瘤移植水平,改善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 護理分論壇:夯實移植護理技術,助力患者"重獲新生" ASCT是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統的過程,移植后患者的身體、心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后續專業的移植護理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至關重要。 本屆論壇除延續第一屆ASCT論壇? -- 單獨設立護理分論壇外,還對移植護理授課內容做了進階性升級。來自各地醫院的血液科移植病房,且具有豐富護理經驗的護士長就移植候選者的評估與咨詢、移植并發胃腸炎護理對策、ASCT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管理、MM和淋巴瘤患者移植預處理及并發癥管理、移植患者營養支持、CAR-T患者單采護理管理6個方面,展開詳實、多層次的經驗分享與指導,進一步夯實了相關護理人員的移植護理技術,助力患者"重獲新生"。 骨髓瘤、淋巴瘤、護理分論壇掠影 與會學員分享:收獲頗豐,期待下次會議 云南省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學員: 在這次會議中,一系列病例的分享增強了我自己的思辨能力以及對病情變化的把握能力,對我的日常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期待在下一次的會議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論與臨床的結合,提高診療能力。 安徽省淮北礦工總醫院學員: 此次會議內容針對性特別強,ASCT從干細胞動員、采集、保存到輸注的全流程都有完整的講解,同時針對ASCT并發癥的處理也進行了詳細培訓,這些內容都為我日常的臨床工作提供了指導思路。 云南省滇南中心醫院學員: 本次會議有關ASCT在血液病、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中的相關應用內容都非常精彩,給予了無供體邊疆地區醫院很好的指導,為少數民族患者提供更多的幫助。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學員: 此次培訓班課程安排緊湊,對ASCT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詳細介紹,對我的日常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期待在下一次會議中,有更多關于標準以及疑難病例的診治可以觀摩學習。 結語 在線下線上與會專家熱烈的觀點交流與碰撞中,第二屆上海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高峰論壇落下帷幕。相信理論與實踐的匯聚交流,專家的"實戰"診療經驗,一定可以為與會者的臨床實踐工作注入更多的能量,推動ASCT領域不斷前行。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次的再次相聚。 ]]> 群英薈萃,共議ASCT臨床實踐之道

北京2022年10月24日 /美通社/ -- 2022年10月21-22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辦,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閘新醫院/上海力泉醫院承辦的第二屆上海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高峰論壇暨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臨床應用培訓班,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成功舉辦本屆論壇和培訓班作為去年的進階版,除了干貨滿滿的移植主論壇外,還增設骨髓瘤、淋巴瘤、護理3個分論壇,來自全國各地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SCT)專家及相關血液腫瘤專家相聚一堂,理論結合實踐,共話ASCT領域發展歷程及臨床實踐之道。

第二屆上海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高峰論壇
第二屆上海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高峰論壇

整場大會有逾百位國內ASCT專家及相關血液腫瘤專家主持并授課,20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血液科醫生前來學習和交流活動,就ASCT相關問題進行熱烈的探討。與會者均表示會議內容詳實,前沿進展與臨床實踐經驗兼具,獲益匪淺。

線下會場
線下會場

專家致辭:不斷探索和突破,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血液學事業蓬勃發展

會議伊始,大會執行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醫療院長王椿教授進行了開場致辭。王教授在致辭中指出,自己所帶領域的團隊自成立來,始終以患者為中心,不斷嘗試探索和突破,不僅實現了與兄弟醫院的高效合作,同時也敢于啃血液腫瘤領域的硬骨頭,包括白血病拯救性移植,以及老年患者、骨髓纖維化、晚期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DSA強陽性等患者的移植,為這些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與此同時,團隊也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持續舉辦全國性ASCT論壇、季度培訓班、云平臺疑難病例討論等學術活動,與全國的血液腫瘤同道一起,致力于提高我國ASCT技術水平,推動血液學事業蓬勃發展,造福更多患者。 

本次大會也得到了血液領域多位專家學者的關注與支持,多位血液大咖蒞臨大會并為大會致辭,大會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國家血液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建祥教授,與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候任主委、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血液病學研究所所長胡豫教授,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造血干細胞移植學組組長、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長張曉輝教授,上海市醫學會血液學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李軍民教授,上海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會長、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內科主任楊建民教授在致辭中表示,ASCT作為血液腫瘤領域非常重要的一種治療手段,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相信通過本次大會能加強領域內專家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提高我國的ASCT水平,讓全球聽見更多的"中國之聲"、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

專家致辭
專家致辭

ASCT主論壇:縱覽ASCT全流程管理,"移"路進階

本次會議主論壇在王椿教授做的題為"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概述"的報告中拉開帷幕,在接下來的報告中,與會專家一起回顧了ASCT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我國自體骨髓移植先驅、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嚴文偉教授對ASCT移植所做的突出貢獻。除此之外,也對ASCT全流程管理做了重點介紹,包括ASCT的動員和采集、預處理以及相關并發癥處理、疑難血液病診療思辨等,重點介紹ASCT在惡性淋巴瘤、漿細胞腫瘤及急性白血病治療中的應用,并對上海閘新醫院/上海力泉醫院相應的病例展開討論,助力領域內醫生更好地掌握ASCT全程規范化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移"路進階。

ASCT主論壇掠影
ASCT主論壇掠影

骨髓瘤分論壇:從臨床實際診療需求出發,聚焦MM移植常見3大問題

雖然近年來ASCT作為多發性骨髓瘤(MM)治療方法之一被廣泛應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臨床醫生仍面臨著如下問題:哪些MM患者適合移植?MM較易出現腎臟損傷,腎功能不全MM是不是移植的禁忌癥?預處理是造血干細胞移植的一個關鍵環節,大劑量馬法蘭是不是標準的預處理方案?

本次論壇特設骨髓瘤分論壇,邀請6位來自全國各地醫院的骨髓瘤專家,圍繞MM患者移植指征、預處理等問題做了精彩報告,在病例分享環節,王椿教授團隊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分享了相關問題的處理經驗,全面解答了臨床相關人員關心的MM移植問題。

淋巴瘤分論壇:優化淋巴瘤移植臨床實踐,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隨著ASCT技術的改善,ASCT已成為治療淋巴瘤的有效方法,即使在新藥治療時代,ASCT在淋巴瘤治療中的地位依舊十分重要。了解適合移植的患者人群、移植方式等信息,有助于為患者帶來合適的診療方式,改善患者療效。

基于此,本次論壇也特設了淋巴瘤分論壇,同樣邀請6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淋巴瘤專家,從哪些淋巴瘤患者適合做ASCT、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ASCT、CAR-T聯合ASCT治療難治性淋巴瘤3個角度出發,結合上海閘新醫院/上海力泉醫院相關病例,對淋巴瘤相關移植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講解與討論,助力優化淋巴瘤ASCT臨床實踐,切實提高淋巴瘤移植水平,改善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

護理分論壇:夯實移植護理技術,助力患者"重獲新生"

ASCT是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統的過程,移植后患者的身體、心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后續專業的移植護理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至關重要。

本屆論壇除延續第一屆ASCT論壇  -- 單獨設立護理分論壇外,還對移植護理授課內容做了進階性升級。來自各地醫院的血液科移植病房,且具有豐富護理經驗的護士長就移植候選者的評估與咨詢、移植并發胃腸炎護理對策、ASCT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管理、MM和淋巴瘤患者移植預處理及并發癥管理、移植患者營養支持、CAR-T患者單采護理管理6個方面,展開詳實、多層次的經驗分享與指導,進一步夯實了相關護理人員的移植護理技術,助力患者"重獲新生"。

骨髓瘤、淋巴瘤、護理分論壇掠影
骨髓瘤、淋巴瘤、護理分論壇掠影

與會學員分享:收獲頗豐,期待下次會議

云南省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學員:

在這次會議中,一系列病例的分享增強了我自己的思辨能力以及對病情變化的把握能力,對我的日常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期待在下一次的會議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論與臨床的結合,提高診療能力。

安徽省淮北礦工總醫院學員:

此次會議內容針對性特別強,ASCT從干細胞動員、采集、保存到輸注的全流程都有完整的講解,同時針對ASCT并發癥的處理也進行了詳細培訓,這些內容都為我日常的臨床工作提供了指導思路。

云南省滇南中心醫院學員:

本次會議有關ASCT在血液病、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中的相關應用內容都非常精彩,給予了無供體邊疆地區醫院很好的指導,為少數民族患者提供更多的幫助。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學員:

此次培訓班課程安排緊湊,對ASCT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詳細介紹,對我的日常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期待在下一次會議中,有更多關于標準以及疑難病例的診治可以觀摩學習。

結語

在線下線上與會專家熱烈的觀點交流與碰撞中,第二屆上海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高峰論壇落下帷幕。相信理論與實踐的匯聚交流,專家的"實戰"診療經驗,一定可以為與會者的臨床實踐工作注入更多的能量,推動ASCT領域不斷前行。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次的再次相聚。

]]>
2021HCare上海生命科學產業峰會/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醫療峰會暨第三屆高博醫學論壇圓滿落幕 2021-10-10 19:51:00 此次峰會為期兩天,以“精準·整合·創新”為主題,邀請到中國工程院王辰院士,中國工程院寧光院士,中國科學院樊嘉院士和高瓴創始合伙人、聯席首席投資官易諾青共同擔任峰會主席。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強應邀通過視頻發表致辭。吳強表示,浦東將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轉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并對大會提出“為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集群和智慧醫療建設建言獻策”的期望。 主辦方代表易諾青在致辭中表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臨床科學研究和實踐進入了劃時代的創新階段。高瓴長期支持前沿科學技術的發展,希望通過高瓴HCare系列峰會,為該領域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提供學術交流的舞臺,探討當下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的前沿創新,加速生命科學研究的創新與轉化,推動全球生物科技產業的繁榮與發展。 中國工程院寧光院士、中國科學院樊嘉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蔡秀軍院長、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國際學術事務執行醫學總監Stacey Rizza教授四位專家應邀在開幕式上發表主題演講,分別從智慧醫療改變醫學未來、肝癌診療創新策略、如何通過創新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以及Mayo Clinic是如何打造世界級醫療服務四個方面進行分享,為與會者帶來廣闊的視角與啟發。 開幕式后,為期兩天的學術論壇邀請到近五十位海內外權威學術專家分享課題,通過32個主題演講分享了全球生物科技與醫療探索相關熱點話題,議題涵蓋實體腫瘤、血液腫瘤、心血管、呼吸系統疾病等學科,涉及到新技術與應用、科研轉化、人工智能、精準醫學、新療法等諸多領域。多領域跨學科的學術交流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醫學創新與臨床實踐、推動產業融合,增進患者福祉起到了融合與啟發作用。 外科技術持續升級,帶給患者更有質量的“活”法 作為腫瘤傳統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外科治療在臨床實踐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針對外科手術的技術升級在持續不斷地開展中。會議上中國科學院樊嘉院士和Mayo Clinic腫瘤中心Mark Truty教授、Raymond W Pak教授和Judy Boughey教授帶來了關于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外科治療的最新進展。 對于肝癌,機器人輔助微創肝癌切除術、ICG熒光引導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等先進外科手術技術不斷“進化”;胰腺癌作為癌中之王,怎樣有效聯合手術和術前術后的綜合治療方式,以及通過影像學檢查和生化檢測等方式對療效和預后進行跟蹤,也是切中臨床要害的命題;對于前列腺癌,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的應用,已經實現了手術效果更佳、并發癥更少、生活質量更高的臨床結局。 而對于乳腺癌,近年來手術術式的選擇越來越關注其對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的影響,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乳腺癌患者手術切除范圍、減少腋窩手術?如何更好地進行保乳手術及保留乳頭的乳房切除術?本次會上,專家們都分享了自己寶貴的實踐經驗,讓與會者獲益匪淺。 系統治療手段源源不斷,多癌種診療變革勢不可擋 近年來,隨著靶向和免疫治療手段的不斷豐富,腫瘤系統治療療效日益顯著,成效顯見于多個癌腫的臨床實踐中。在本次峰會上,Mayo Clinic腫瘤中心血液科Shaji Kumar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王建祥教授、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王哲海教授、東部戰區總醫院秦叔逵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邱錄貴教授等就血液腫瘤、肺癌、肝癌的系統治療新進展進行了專題演講,內容引人入勝,希望能為腫瘤臨床診療思路帶去啟發。 隨著新藥的誕生和臨床研究的深入,晚期肝細胞癌(HCC)系統性治療已進入免疫治療新時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手術/RFA、TACE、HAIC、抗血管生成藥物、放療以及其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聯合治療將會是晚期HCC治療的下一個發力點。而作為各項新技術應用的前沿領域,血液腫瘤的治療手段如CAR-T等也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CAR-T治療代表了腫瘤特別是血液惡性腫瘤治療的重要進步,但挑戰依然存在,相信我們可以不斷拓寬療效的邊界、推動新技術的不斷成熟。 肺癌是臨床中常見的一類腫瘤,針對肺癌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免疫治療改變了晚期肺癌的預后,讓大家看到了肺癌患者長生存的可能,未來我們也需要借助不斷精細的生物標志物檢測和日益完善的臨床治療策略來促進免疫治療朝著更加精準的方向發展,同時我們也要克服患者原發和繼發耐藥以及加強處理不良反應的水平,從而在個體化治療時代,帶給每一位患者切實的生存獲益。 基因檢測與疾病診療深度結合,共繪臨床治療精準藍圖 如果將腫瘤治療的過程比喻成航船在大海上行駛,那么多種治療手段就是航船前行的燃料,基因精準檢測與診斷則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有關基因檢測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經驗,本次會議中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周劍峰教授、Mayo Clinic Tapestry研究主任Teresa Kruisselbrink教授和高博診斷中心的高子芬教授進行了細致分享。 精準分子分型有助于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準確診斷,進而明確適合的分子靶向藥物,有助于DLBCL患者的精準治療。與此同時,精準診斷還有助于減少病理診斷的誤診/欠準,但對于疑難病例要及時與臨床醫生溝通,盡可能達成共識,使患者獲得及時、正確的治療。 除此之外,一種用于臨床實踐、研究和發現的外顯子組測序研究Tapestry研究,可以通過創建一個獨特的垂直整合數據資產(Tapestry Registry),將基因組學和其他組學信息與電子病歷(EMR)中的傳統健康參數聯系起來,以更好地闡明疾病的形成、結果并改進治療,這將會對臨床診療帶來深遠影響。 新“武器”引領新發展,生物科技邁向嶄新時代 科技的進步及應用帶動了醫療發展,更多的創新“武器”不斷問世。峰會期間,瓦里安質子Flash平臺解決方案Sharda Agam副總裁、Mayo Clinic物理醫學Wenchun Qu教授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張磊教授等業界翹楚,共同聚焦臨床治療“新武器”,為患者精準把脈,引領醫學診療水平提升方向。 目前,在血友病的治療中,不同于傳統需要頻繁注射的FVIII替代治療,通過基因添加或編輯的基因治療方式,即可有效維持FVIII/FIX的正常水平,為患者帶來徹底治愈的可能。以干細胞治療技術為代表的再生醫學則為解決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發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等臨床難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此外,峰會中還提到了另一種創新治療“武器” -- 質子FLASH精準放療技術,與傳統放療相比,這一新技術能夠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以超過40 Gy/s的劑量率通過低分次照射方式,治療患者體內的病變部位,為患者帶來腫瘤控制更好、安全性更佳的治療效果。 用科技點亮“智慧”醫療,多維度實現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宏大愿景 近年來,醫療領域隨著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以及管理創新,加速推進了優質醫療高質量發展。 本次峰會上,中國工程院寧光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蔡秀軍教授以及Mayo Clinic平臺主席John Halamka教授等領域內頂級專家,圍繞Mayo Clinic的云端科技平臺、人工智能(AI)新診療技術,以及居家遠程醫療、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的“互聯網+”就診流程覆蓋的新診療模式,從臨床與科技的不同角度深入討論了“智慧”醫療為醫療領域帶來的福利。 借助這些方式,我們可以進一步落地“智慧”醫院“醫療數字化”實踐,以實體醫院為背景,通過“互聯網+”的模式建設分級診療的智慧醫療云平臺,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相信通過眾多專家、學者們的努力,未來我們一定可以讓更多患者獲得個性化,同時兼顧預測性和創新性的醫療服務。 倡導患者至上服務理念,細心關懷賦予臨床實踐人文溫度 “以患者為中心”是醫療從業者追求的核心價值,那么從紙面到病床邊,這六個字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在本次峰會中,來自Mayo Clinic的Stacey Rizza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朱軍教授、Mayo Clinic N.Jewel Samadder教授以及Michael J.Maniaci教授等專家,提出通過加強專科建設、完善診療模式、將臨床實踐與研究相結合等方式,進一步為每位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體驗。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通過制定規范化診療新模式、推進多學科專科化發展、提倡新的藥物臨床試驗以及重視生存質量和效價比等多個維度來更好地完成專科建設。 此外,還可以通過數字戰略將多學科的專家和各領域的同仁連接到一起,更好地解決復雜的疾病問題;通過遠程醫療讓患者足不出戶也能享有醫院級的護理服務,提升患者就診體驗;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驚人潛力,提供有關疾病的新見解和護理患者的新方法,來進一步推動“患者至上”服務理念落實到位。 結語 自2017年首屆與惠每醫療集團共同承載的學術論壇 -- 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醫療峰會成功召開以來,立足學術、促進前沿醫學理念流動與融合,一直是其不變的目標和宗旨。2020年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的融合,讓醫產學研金的對接更加無縫。今年,志在為廣大醫生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平臺以及專業、全面、前沿的醫學內容的高博醫學論壇也加入其中,共同打造這場醫學盛宴。 精準、整合、創新!本屆峰會緊緊圍繞會議主題,既聚焦前沿科研成果新知、又兼顧臨床實踐難點、熱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專家及學者的積極參與和高度關注。搭建醫學溝通橋梁,助力醫療行業持續發展,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屆峰會的到來! 如果您錯過了直播,可微信搜索關注【博醫薈GoBroad】公眾號,不僅能夠回顧本次會議的精彩內容,還可獲得更多醫學學術信息。 *不同主題內容中專家排名按大會日程順序排序 ]]> 上海2021年10月10日 /美通社/ -- 國慶長假剛過,醫療行業再迎一大盛會,由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高瓴HCare、高博醫療集團、惠每醫療集團共同舉辦的“2021HCare上海生命科學產業峰會/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醫療峰會暨第三屆高博醫學論壇”在滬召開并開啟全球同步直播,獲得了醫療界的廣泛關注,大會通過人民健康等平臺面向全國進行直播,獲得近40萬人次的觀看。


此次峰會為期兩天,以“精準·整合·創新”為主題,邀請到中國工程院王辰院士,中國工程院寧光院士,中國科學院樊嘉院士和高瓴創始合伙人、聯席首席投資官易諾青共同擔任峰會主席。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強應邀通過視頻發表致辭。吳強表示,浦東將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轉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并對大會提出“為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集群和智慧醫療建設建言獻策”的期望。

主辦方代表易諾青在致辭中表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臨床科學研究和實踐進入了劃時代的創新階段。高瓴長期支持前沿科學技術的發展,希望通過高瓴HCare系列峰會,為該領域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提供學術交流的舞臺,探討當下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的前沿創新,加速生命科學研究的創新與轉化,推動全球生物科技產業的繁榮與發展。

中國工程院寧光院士、中國科學院樊嘉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蔡秀軍院長、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國際學術事務執行醫學總監Stacey Rizza教授四位專家應邀在開幕式上發表主題演講,分別從智慧醫療改變醫學未來、肝癌診療創新策略、如何通過創新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以及Mayo Clinic是如何打造世界級醫療服務四個方面進行分享,為與會者帶來廣闊的視角與啟發。


開幕式后,為期兩天的學術論壇邀請到近五十位海內外權威學術專家分享課題,通過32個主題演講分享了全球生物科技與醫療探索相關熱點話題,議題涵蓋實體腫瘤、血液腫瘤、心血管、呼吸系統疾病等學科,涉及到新技術與應用、科研轉化、人工智能、精準醫學、新療法等諸多領域。多領域跨學科的學術交流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醫學創新與臨床實踐、推動產業融合,增進患者福祉起到了融合與啟發作用。

外科技術持續升級帶給患者更有質量的

作為腫瘤傳統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外科治療在臨床實踐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針對外科手術的技術升級在持續不斷地開展中。會議上中國科學院樊嘉院士和Mayo Clinic腫瘤中心Mark Truty教授、Raymond W Pak教授和Judy Boughey教授帶來了關于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外科治療的最新進展。

對于肝癌,機器人輔助微創肝癌切除術、ICG熒光引導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等先進外科手術技術不斷“進化”;胰腺癌作為癌中之王,怎樣有效聯合手術和術前術后的綜合治療方式,以及通過影像學檢查和生化檢測等方式對療效和預后進行跟蹤,也是切中臨床要害的命題;對于前列腺癌,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的應用,已經實現了手術效果更佳、并發癥更少、生活質量更高的臨床結局。

而對于乳腺癌,近年來手術術式的選擇越來越關注其對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的影響,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乳腺癌患者手術切除范圍、減少腋窩手術?如何更好地進行保乳手術及保留乳頭的乳房切除術?本次會上,專家們都分享了自己寶貴的實踐經驗,讓與會者獲益匪淺。

系統治療手段源源不斷多癌種診療變革勢不可擋

近年來,隨著靶向和免疫治療手段的不斷豐富,腫瘤系統治療療效日益顯著,成效顯見于多個癌腫的臨床實踐中。在本次峰會上,Mayo Clinic腫瘤中心血液科Shaji Kumar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王建祥教授、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王哲海教授、東部戰區總醫院秦叔逵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邱錄貴教授等就血液腫瘤、肺癌、肝癌的系統治療新進展進行了專題演講,內容引人入勝,希望能為腫瘤臨床診療思路帶去啟發。

隨著新藥的誕生和臨床研究的深入,晚期肝細胞癌(HCC)系統性治療已進入免疫治療新時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手術/RFA、TACE、HAIC、抗血管生成藥物、放療以及其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聯合治療將會是晚期HCC治療的下一個發力點。而作為各項新技術應用的前沿領域,血液腫瘤的治療手段如CAR-T等也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CAR-T治療代表了腫瘤特別是血液惡性腫瘤治療的重要進步,但挑戰依然存在,相信我們可以不斷拓寬療效的邊界、推動新技術的不斷成熟。

肺癌是臨床中常見的一類腫瘤,針對肺癌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免疫治療改變了晚期肺癌的預后,讓大家看到了肺癌患者長生存的可能,未來我們也需要借助不斷精細的生物標志物檢測和日益完善的臨床治療策略來促進免疫治療朝著更加精準的方向發展,同時我們也要克服患者原發和繼發耐藥以及加強處理不良反應的水平,從而在個體化治療時代,帶給每一位患者切實的生存獲益。

基因檢測與疾病診療深度結合共繪臨床治療精準藍圖

如果將腫瘤治療的過程比喻成航船在大海上行駛,那么多種治療手段就是航船前行的燃料,基因精準檢測與診斷則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有關基因檢測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經驗,本次會議中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周劍峰教授、Mayo Clinic Tapestry研究主任Teresa Kruisselbrink教授和高博診斷中心的高子芬教授進行了細致分享。

精準分子分型有助于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準確診斷,進而明確適合的分子靶向藥物,有助于DLBCL患者的精準治療。與此同時,精準診斷還有助于減少病理診斷的誤診/欠準,但對于疑難病例要及時與臨床醫生溝通,盡可能達成共識,使患者獲得及時、正確的治療。

除此之外,一種用于臨床實踐、研究和發現的外顯子組測序研究Tapestry研究,可以通過創建一個獨特的垂直整合數據資產(Tapestry Registry),將基因組學和其他組學信息與電子病歷(EMR)中的傳統健康參數聯系起來,以更好地闡明疾病的形成、結果并改進治療,這將會對臨床診療帶來深遠影響。

武器引領新發展生物科技邁向嶄新時代

科技的進步及應用帶動了醫療發展,更多的創新“武器”不斷問世。峰會期間,瓦里安質子Flash平臺解決方案Sharda Agam副總裁、Mayo Clinic物理醫學Wenchun Qu教授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張磊教授等業界翹楚,共同聚焦臨床治療“新武器”,為患者精準把脈,引領醫學診療水平提升方向。

目前,在血友病的治療中,不同于傳統需要頻繁注射的FVIII替代治療,通過基因添加或編輯的基因治療方式,即可有效維持FVIII/FIX的正常水平,為患者帶來徹底治愈的可能。以干細胞治療技術為代表的再生醫學則為解決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發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等臨床難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此外,峰會中還提到了另一種創新治療“武器” -- 質子FLASH精準放療技術,與傳統放療相比,這一新技術能夠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以超過40 Gy/s的劑量率通過低分次照射方式,治療患者體內的病變部位,為患者帶來腫瘤控制更好、安全性更佳的治療效果。

用科技點亮智慧醫療,多維度實現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宏大愿景

近年來,醫療領域隨著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以及管理創新,加速推進了優質醫療高質量發展。

本次峰會上,中國工程院寧光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蔡秀軍教授以及Mayo Clinic平臺主席John Halamka教授等領域內頂級專家,圍繞Mayo Clinic的云端科技平臺、人工智能(AI)新診療技術,以及居家遠程醫療、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的“互聯網+”就診流程覆蓋的新診療模式,從臨床與科技的不同角度深入討論了“智慧”醫療為醫療領域帶來的福利。

借助這些方式,我們可以進一步落地“智慧”醫院“醫療數字化”實踐,以實體醫院為背景,通過“互聯網+”的模式建設分級診療的智慧醫療云平臺,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相信通過眾多專家、學者們的努力,未來我們一定可以讓更多患者獲得個性化,同時兼顧預測性和創新性的醫療服務。

倡導患者至上服務理念細心關懷賦予臨床實踐人文溫度

“以患者為中心”是醫療從業者追求的核心價值,那么從紙面到病床邊,這六個字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在本次峰會中,來自Mayo Clinic的Stacey Rizza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朱軍教授、Mayo Clinic N.Jewel Samadder教授以及Michael J.Maniaci教授等專家,提出通過加強專科建設、完善診療模式、將臨床實踐與研究相結合等方式,進一步為每位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體驗。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通過制定規范化診療新模式、推進多學科專科化發展、提倡新的藥物臨床試驗以及重視生存質量和效價比等多個維度來更好地完成專科建設。

此外,還可以通過數字戰略將多學科的專家和各領域的同仁連接到一起,更好地解決復雜的疾病問題;通過遠程醫療讓患者足不出戶也能享有醫院級的護理服務,提升患者就診體驗;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驚人潛力,提供有關疾病的新見解和護理患者的新方法,來進一步推動“患者至上”服務理念落實到位。

結語

自2017年首屆與惠每醫療集團共同承載的學術論壇 -- 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醫療峰會成功召開以來,立足學術、促進前沿醫學理念流動與融合,一直是其不變的目標和宗旨。2020年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的融合,讓醫產學研金的對接更加無縫。今年,志在為廣大醫生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平臺以及專業、全面、前沿的醫學內容的高博醫學論壇也加入其中,共同打造這場醫學盛宴。

精準、整合、創新!本屆峰會緊緊圍繞會議主題,既聚焦前沿科研成果新知、又兼顧臨床實踐難點、熱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專家及學者的積極參與和高度關注。搭建醫學溝通橋梁,助力醫療行業持續發展,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屆峰會的到來!

如果您錯過了直播,可微信搜索關注【博醫薈GoBroad】公眾號,不僅能夠回顧本次會議的精彩內容,還可獲得更多醫學學術信息。

*不同主題內容中專家排名按大會日程順序排序

]]>
2021 Mayo Clinic 醫療峰會暨第三屆高博醫學論壇開幕倒計時 2021-09-30 20:12:00 峰會亮點搶先看: 亮點一:免疫治療炙手可熱,四大學術報告盡顯前瞻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異軍突起,目前與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并稱為腫瘤治療的“五駕馬車”,多個癌種的治療已進入革新性的免疫治療時代。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是當前免疫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目前,全球共批準了10余種PD-1/PD-L1抑制劑上市,涉及20余個癌種。盡管如此,這一領域的創新研發熱度不減,針對更多的新靶點、克服耐藥及優化治療模式的創新科研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未來值得期待。 細胞療法是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另一備受關注的焦點,201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全球首個CAR-T細胞治療,為腫瘤患者帶來了治愈的希望。目前細胞免疫治療研究領域炙手可熱,截至2021年4月16日,全球共有2073種活性細胞藥物研發管線,較2020年同期增加572種,增長率為38%。 針對如此火熱的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本屆峰會上,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的Shaji Kumar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王建祥教授、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東部戰區總醫院秦叔逵教授帶來的“CAR-T細胞療法”“血液腫瘤免疫治療臨床研究進展”、“血液淋巴腫瘤靶向和細胞治療回顧與展望”、“肝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現狀與研究進展”四大學術報告將為您帶來各癌種領域細胞免疫治療研究的現狀盤點、熱點前瞻及未來展望。 亮點二:精準醫療,診斷先行,新技術+整合贏得未來 精準治療時代,體外診斷技術、基因測序、整合診斷理念等的不斷進步,使得“精準醫學”落到實處,讓患者真正獲益。 基因測序是腫瘤精準治療實現的必要環節,當前隨著測序技術、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癌癥基因組圖譜進一步完善,未來的腫瘤治療將會愈發精準和個體化。 正所謂精準醫療,診斷先行。腫瘤的精準治療,需要以精準診斷為前提。以淋巴瘤為例,其因異質性強被稱為“千面腫瘤”,診斷難度較大。如何才能提高診斷準確率呢? 針對這兩大話題,峰會上Tapestry 研究主任Teresa Kruisselbrink教授、高博診斷中心高子芬教授將分別帶來“基因測序在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個體化醫學”?“疑難血液腫瘤精準診療之必須--整合診斷”兩大主題報告,精準學術內容定會讓與會者“不虛此行”。 亮點三:靶向治療藥物百花齊放,尖端、前沿應用權威放送 從1997年全球批準第一個靶向治療藥物利妥昔單抗上市至今,臨床已有上百種靶向藥應用,這深刻地改變了血液腫瘤及乳腺癌、肺癌等多種實體瘤的治療模式,讓許多患者的生存期得以極為顯著的延長,“與瘤共存”、“惡性腫瘤慢病管理”等成為現實。 此次峰會上,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的Mark Truty教授、Judy Boughey教授以及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邱錄貴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王哲海教授、上海市胸科醫院韓寶惠教授6位大咖的報告將會為大家帶來胰腺癌、乳腺癌、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及肺癌靶向治療的臨床實踐及科研創新進展,這幾個癌種的靶向治療領域有哪些尖端療法,又有哪些前沿科研創新成果?敬請期 待。除以上亮點內容外,本屆峰會還有更多的醫學前沿內容等大家來解鎖。 此次峰會云集海內外科學家,探討最前沿的生物技術,將臨床與科研緊密結合,并且恰逢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開幕前夕,可謂吹響了生命科學行業的集結號。如果說去年召開的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使得生命科學產業終于有了自己的IP:“HCare”,那么今年的高瓴HCare,希望繼續提供醫產學研金協同創新的平臺,通過對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手術機器人、研究型醫院等前沿科學領域的支持,對生命科學領域內眾多參與者的賦能,助力醫學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而這些科技成果也將直接在臨床與患者獲益方面產生巨大價值。高瓴HCare將與真正創造價值的科學家、醫學專家和企業家一起,共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做科學家背后的連接器、催化劑、加速器。 本次峰會由高博醫療集團攜手多方共同舉辦,歡迎注冊參會 ]]> 上海2021年9月30日 /美通社/ -- 伴隨著以分子設計、基因組學等為核心的技術突破,全球生物科技行業正進入黃金發展期。立足生物科技創新前沿,旨在通過學術交流促進前沿醫學理念的交流與融合,109-10日,2021 HCare上海生命科學產業峰會/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醫療峰會暨第三屆高博醫學論壇即將在上海舉辦。

本屆峰會特設“血液疾病和腫瘤創新”與“科研創新和轉化醫學”兩大論壇,邀請了國內外眾多知名專家、業界翹楚,對在全球生物科技創新發展加持下,多種疾病診療前沿的科研、轉化及實踐創新成果進行深入探討與充分交流。


峰會亮點搶先看:

亮點一:免疫治療炙手可熱,四大學術報告盡顯前瞻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異軍突起,目前與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并稱為腫瘤治療的“五駕馬車”,多個癌種的治療已進入革新性的免疫治療時代。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是當前免疫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目前,全球共批準了10余種PD-1/PD-L1抑制劑上市,涉及20余個癌種。盡管如此,這一領域的創新研發熱度不減,針對更多的新靶點、克服耐藥及優化治療模式的創新科研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未來值得期待。

細胞療法是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另一備受關注的焦點,201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全球首個CAR-T細胞治療,為腫瘤患者帶來了治愈的希望。目前細胞免疫治療研究領域炙手可熱,截至2021年4月16日,全球共有2073種活性細胞藥物研發管線,較2020年同期增加572種,增長率為38%。

針對如此火熱的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本屆峰會上,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的Shaji Kumar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王建祥教授、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東部戰區總醫院秦叔逵教授帶來的“CAR-T細胞療法”“血液腫瘤免疫治療臨床研究進展”、“血液淋巴腫瘤靶向和細胞治療回顧與展望”、“肝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現狀與研究進展”四大學術報告將為您帶來各癌種領域細胞免疫治療研究的現狀盤點、熱點前瞻及未來展望。

亮點二:精準醫療,診斷先行,新技術+整合贏得未來

精準治療時代,體外診斷技術、基因測序、整合診斷理念等的不斷進步,使得“精準醫學”落到實處,讓患者真正獲益。

基因測序是腫瘤精準治療實現的必要環節,當前隨著測序技術、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癌癥基因組圖譜進一步完善,未來的腫瘤治療將會愈發精準和個體化。

正所謂精準醫療,診斷先行。腫瘤的精準治療,需要以精準診斷為前提。以淋巴瘤為例,其因異質性強被稱為“千面腫瘤”,診斷難度較大。如何才能提高診斷準確率呢?

針對這兩大話題,峰會上Tapestry 研究主任Teresa Kruisselbrink教授、高博診斷中心高子芬教授將分別帶來“基因測序在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個體化醫學” “疑難血液腫瘤精準診療之必須--整合診斷”兩大主題報告,精準學術內容定會讓與會者“不虛此行”。

亮點三:靶向治療藥物百花齊放,尖端、前沿應用權威放送

從1997年全球批準第一個靶向治療藥物利妥昔單抗上市至今,臨床已有上百種靶向藥應用,這深刻地改變了血液腫瘤及乳腺癌、肺癌等多種實體瘤的治療模式,讓許多患者的生存期得以極為顯著的延長,“與瘤共存”、“惡性腫瘤慢病管理”等成為現實。

此次峰會上,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的Mark Truty教授、Judy Boughey教授以及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邱錄貴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王哲海教授、上海市胸科醫院韓寶惠教授6位大咖的報告將會為大家帶來胰腺癌、乳腺癌、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及肺癌靶向治療的臨床實踐及科研創新進展,這幾個癌種的靶向治療領域有哪些尖端療法,又有哪些前沿科研創新成果?敬請期待。除以上亮點內容外,本屆峰會還有更多的醫學前沿內容等大家來解鎖

此次峰會云集海內外科學家,探討最前沿的生物技術,將臨床與科研緊密結合,并且恰逢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開幕前夕,可謂吹響了生命科學行業的集結號。如果說去年召開的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使得生命科學產業終于有了自己的IP:“HCare”,那么今年的高瓴HCare,希望繼續提供醫產學研金協同創新的平臺,通過對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手術機器人、研究型醫院等前沿科學領域的支持,對生命科學領域內眾多參與者的賦能,助力醫學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而這些科技成果也將直接在臨床與患者獲益方面產生巨大價值。高瓴HCare將與真正創造價值的科學家、醫學專家和企業家一起,共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做科學家背后的連接器、催化劑、加速器。

本次峰會由高博醫療集團攜手多方共同舉辦,歡迎注冊參會

]]>
高博醫學論壇 -- 上海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高峰論壇圓滿舉辦 2021-07-20 11:37:00 論壇首日部分專家合影 關鍵詞:“大咖云集”“干貨滿滿” 專家致辭:專業高質量培訓,助推我國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事業發展 論壇特邀嘉賓王振義院士致辭 著名的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院士出席開幕式并寄語,他說:“我今天在這里聽到、看到這么多年輕人的報告,他們講課的邏輯性、專業內容都非常好!我希望年輕的血液科醫生可以茁壯成長,為國家的血液病領域發展做出貢獻。” 在會上,王振義院士發表關于《對尼曼匹克病(NPD)的再認識》的論述,通過病例分析,指導疑難血液病的診療思路,希望青年醫生遇到罕見病例時,借助現代檢驗技術、結合文獻資料參考,對疑難病例抽絲剝繭、潛心研究,始終秉持“迎難而上”“不放棄”的診療原則。 大會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國家血液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建祥教授,中國醫師協會血液學分會會長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吳德沛教授,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造血干細胞移植學組組長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副長張曉輝教授,為大會開幕式致歡迎詞,專家們紛紛表示:“非公立醫療的力量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博醫療集團旗下的各院區建立了完善的血液病診療體系,并且具備豐富的造血干細胞移植經驗,其醫療團隊骨干大多來自公立醫院,在移植領域更不乏出色的學術成就。因此,高博上海閘新院區作為此次會議的承辦方,不僅具備完成此次會議和培訓班的能力,更能與各同仁攜手,共同在血液領域做更多工作,受益于廣大患者。” 執行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醫療院長王椿教授 執行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醫療院長王椿教授則指出:“目前,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在治療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這兩類血液疾病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盡管現在新的靶向藥物、小分子藥物不斷涌現,但沒有證據證明這些藥物可以替代造血干細胞移植。預測近10年,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惡性血液病重要且無法替代的治療手段。 但由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造血干細胞移植學組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進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數量僅占移植總量的25%,同比歐美數據有很大差距,在國外,反而是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比異基因移植多。從差距中可以看到,我國仍有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因此,為促進國內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的發展,縮短與國際的差距,我們希望通過在全國召開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論壇,結合每個季度在上海閘新醫院開展的“實訓班”,推廣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應用,從理論到實踐,細節到如何開醫囑,幫助計劃開展或剛剛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醫院開展相關工作,同時,提高基層醫院對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認識,包括移植適應證、具體操作流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 如何與患者溝通、普及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技術,使需要移植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療,與全國血液腫瘤專家共同推動中國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事業的穩步前進。” 關鍵詞:“高大上”& “接地氣” 自體移植主會場:基礎理論與臨床應用相結合 本次論壇和培訓班邀請國內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專家及相關血液腫瘤專家講課,涉及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應用指征、自體造血干細胞的動員和采集、預處理以及相關并發癥處理等,重點介紹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在惡性淋巴瘤、漿細胞腫瘤及急性白血病治療中的應用,并對相應的病例展開討論。 與會醫生學員分享: 四川資陽市人民醫院: 這次的培訓讓我們詳細了解了自體移植的適應證,幫助細化了操作流程,目前,我們收治了許多骨髓瘤患者,正在計劃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細分到疾病的病例分析和診療規范都是非常實用的內容,也是我非常期待學習的部分。 云南保山市人民醫院: 會議中很多我想學習了解的基礎內容,比如動員、采集、儲存,這一類的具體操作,對我們即將開展的自體移植工作幫助很大,并且通過此次和閘新醫院建立了聯系,以后可以更多交流學習。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 我是移植病房的醫生,此次大會中的內容和病例分析對我日常工作有指導意義,學習到的內容,如預處理方案,可以幫助改善我們后續移植治療的相關方案的制定。 上海青浦中心醫院: 我們正在開展自體移植,今天學習到的內容非常全面,從基礎理論到動員采集,對我們來說很有用。 關鍵詞:“場次爆滿” “一座難求” 護理分會場: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是重中之重 移植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接受超大劑量的化療,盡可能消除體內白血病細胞。然而,在消除體內白血病細胞的同時,也摧毀了自身的免疫系統。能否做好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感染預防與全面護理是移植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本次會議特設護理分會場,6位來自各地醫院的血液科移植病房,且具有豐富護理經驗的護士長就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倉內的環境管理、移植患者的藥物管理及營養支持、移植患者的感染護理、移植患者的口腔護理、移植并發癥分層護理、及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患者家庭護理及教育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經驗分享與指導。只有做好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全面護理,才能助患者獲得新生。 與會護理學員分享: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我們醫院剛剛開始開展自體移植,今天護理內容讓我們對移植整個過程中感染的預防,特別是常見并發癥,像口腔黏膜炎的預防都有了系統了解。 紹興市人民醫院: 我們暫時還沒開始自體移植,但是今天學習的內容包括層流病房的建立、感染預防、并發癥處理,都對我們未來的工作有很大幫助。 中南大學附屬醫院: 關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我們一直都很期待去學習,但是很難找到像今天這樣全面的培訓和系統化的規范流程,今天的問答環節也很好地解答了我的疑惑。 結語: “規范”+“實戰”,攜手共創輝煌! 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趙維蒞教授為此次大會致閉幕詞:“這兩日的大會上有非常寶貴的‘實戰’診療經驗,尤其是復發難治的患者,在創新的治療方案中重獲新生。”趙維蒞教授還表示,期待未來與王椿教授團隊共同合作,將‘規范’與‘實戰’更好地相結合,攜手為患者爭取更好的診治療效。 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閘新醫院自2020年1月開業至今,已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130余例,并成功挑戰71歲高齡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耕耘血液科領域三十余載的王椿教授率領團隊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一千多例,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白血病,特別是在老年人移植、血液病抗感染等專業領域具備豐富的經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獲得國內外學術界高度認可與贊譽。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是王椿教授的新起點,在這里,他帶領三甲醫院醫護技團隊主持醫療與臨床工作,以血液科為特色專科,作為上海公立醫院的有益補充,共同為血液病患者構筑治療防線。 造血干細胞移植都是血液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療效明確和安全性好,且比較容易掌握,已經在血液科廣泛應用。今年,在上海閘新醫院已成功舉辦過2場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臨床應用培訓班,以王椿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將基礎理論結合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與各地血液科醫生共同進行學習、探討和交流。專家團隊希望這樣的培訓班,為計劃開展或剛剛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醫院提供學習與交流平臺,共同促進人才隊伍培養,提高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應用水平,規范移植操作流程,為醫院后續進一步開展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奠定基礎。同時,在不斷地學術溝通與交流中,攜手推動我國造血干細胞移植更安全、更穩定,具有更好的推廣普及性,從而造福更多血液相關疾病的患者。 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閘新醫院 實戰培訓班 最新預告 小班教學(30人以內) 應用最新自體移植理論 傾囊相授 實戰經驗 10月份開班在即 敬請期待 ]]> 上海2021年7月20日 /美通社/ -- 2021年7月17-18 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辦,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閘新醫院承辦的“高博醫學論壇 -- 上海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高峰論壇暨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臨床應用培訓班”在上海圓滿召開。

會議特邀中國工程院王振義院士、70余位國內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專家及相關血液腫瘤專家主持并講課,22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血液科醫生前來進行學習和交流活動,就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相關問題進行熱烈的探討。此外,為了提高護理質量,進一步推進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發展,本次會議特設護理分會場,在場70余位血液護理同仁共同學習交流。

論壇首日部分專家合影
論壇首日部分專家合影

關鍵詞:“大咖云集”“干貨滿滿”
專家致辭:專業高質量培訓,助推我國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事業發展

論壇特邀嘉賓王振義院士致辭
論壇特邀嘉賓王振義院士致辭

著名的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院士出席開幕式并寄語,他說:“我今天在這里聽到、看到這么多年輕人的報告,他們講課的邏輯性、專業內容都非常好!我希望年輕的血液科醫生可以茁壯成長,為國家的血液病領域發展做出貢獻。”

在會上,王振義院士發表關于《對尼曼匹克病(NPD)的再認識》的論述,通過病例分析,指導疑難血液病的診療思路,希望青年醫生遇到罕見病例時,借助現代檢驗技術、結合文獻資料參考,對疑難病例抽絲剝繭、潛心研究,始終秉持“迎難而上”“不放棄”的診療原則。

大會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國家血液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建祥教授,中國醫師協會血液學分會會長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吳德沛教授,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造血干細胞移植學組組長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副長張曉輝教授,為大會開幕式致歡迎詞,專家們紛紛表示:“非公立醫療的力量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博醫療集團旗下的各院區建立了完善的血液病診療體系,并且具備豐富的造血干細胞移植經驗,其醫療團隊骨干大多來自公立醫院,在移植領域更不乏出色的學術成就。因此,高博上海閘新院區作為此次會議的承辦方,不僅具備完成此次會議和培訓班的能力,更能與各同仁攜手,共同在血液領域做更多工作,受益于廣大患者。”

執行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醫療院長王椿教授
執行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醫療院長王椿教授

執行主席、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醫療院長王椿教授則指出:“目前,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在治療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這兩類血液疾病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盡管現在新的靶向藥物、小分子藥物不斷涌現,但沒有證據證明這些藥物可以替代造血干細胞移植。預測近10年,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惡性血液病重要且無法替代的治療手段。

但由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造血干細胞移植學組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進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數量僅占移植總量的25%,同比歐美數據有很大差距,在國外,反而是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比異基因移植多。從差距中可以看到,我國仍有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因此,為促進國內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的發展,縮短與國際的差距,我們希望通過在全國召開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論壇,結合每個季度在上海閘新醫院開展的“實訓班”,推廣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應用,從理論到實踐,細節到如何開醫囑,幫助計劃開展或剛剛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醫院開展相關工作,同時,提高基層醫院對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認識,包括移植適應證、具體操作流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 如何與患者溝通、普及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技術,使需要移植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療,與全國血液腫瘤專家共同推動中國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事業的穩步前進。”

關鍵詞:“高大上”& “接地氣”
自體移植主會場:基礎理論與臨床應用相結合

本次論壇和培訓班邀請國內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專家及相關血液腫瘤專家講課,涉及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應用指征、自體造血干細胞的動員和采集、預處理以及相關并發癥處理等,重點介紹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在惡性淋巴瘤、漿細胞腫瘤及急性白血病治療中的應用,并對相應的病例展開討論。

與會醫生學員分享:

四川資陽市人民醫院:
這次的培訓讓我們詳細了解了自體移植的適應證,幫助細化了操作流程,目前,我們收治了許多骨髓瘤患者,正在計劃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細分到疾病的病例分析和診療規范都是非常實用的內容,也是我非常期待學習的部分。

云南保山市人民醫院:
會議中很多我想學習了解的基礎內容,比如動員、采集、儲存,這一類的具體操作,對我們即將開展的自體移植工作幫助很大,并且通過此次和閘新醫院建立了聯系,以后可以更多交流學習。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
我是移植病房的醫生,此次大會中的內容和病例分析對我日常工作有指導意義,學習到的內容,如預處理方案,可以幫助改善我們后續移植治療的相關方案的制定。

上海青浦中心醫院:
我們正在開展自體移植,今天學習到的內容非常全面,從基礎理論到動員采集,對我們來說很有用。

關鍵詞:“場次爆滿” “一座難求”
護理分會場: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是重中之重

移植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接受超大劑量的化療,盡可能消除體內白血病細胞。然而,在消除體內白血病細胞的同時,也摧毀了自身的免疫系統。能否做好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感染預防與全面護理是移植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本次會議特設護理分會場,6位來自各地醫院的血液科移植病房,且具有豐富護理經驗的護士長就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倉內的環境管理、移植患者的藥物管理及營養支持、移植患者的感染護理、移植患者的口腔護理、移植并發癥分層護理、及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患者家庭護理及教育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經驗分享與指導。只有做好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全面護理,才能助患者獲得新生。

與會護理學員分享: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我們醫院剛剛開始開展自體移植,今天護理內容讓我們對移植整個過程中感染的預防,特別是常見并發癥,像口腔黏膜炎的預防都有了系統了解。

紹興市人民醫院:
我們暫時還沒開始自體移植,但是今天學習的內容包括層流病房的建立、感染預防、并發癥處理,都對我們未來的工作有很大幫助。

中南大學附屬醫院:
關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我們一直都很期待去學習,但是很難找到像今天這樣全面的培訓和系統化的規范流程,今天的問答環節也很好地解答了我的疑惑。

結語:
“規范”+“實戰”,攜手共創輝煌!

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趙維蒞教授為此次大會致閉幕詞:“這兩日的大會上有非常寶貴的‘實戰’診療經驗,尤其是復發難治的患者,在創新的治療方案中重獲新生。”趙維蒞教授還表示,期待未來與王椿教授團隊共同合作,將‘規范’與‘實戰’更好地相結合,攜手為患者爭取更好的診治療效。

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閘新醫院自2020年1月開業至今,已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130余例,并成功挑戰71歲高齡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耕耘血液科領域三十余載的王椿教授率領團隊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一千多例,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白血病,特別是在老年人移植、血液病抗感染等專業領域具備豐富的經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獲得國內外學術界高度認可與贊譽。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是王椿教授的新起點,在這里,他帶領三甲醫院醫護技團隊主持醫療與臨床工作,以血液科為特色專科,作為上海公立醫院的有益補充,共同為血液病患者構筑治療防線。

造血干細胞移植都是血液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療效明確和安全性好,且比較容易掌握,已經在血液科廣泛應用。今年,在上海閘新醫院已成功舉辦過2場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臨床應用培訓班,以王椿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將基礎理論結合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與各地血液科醫生共同進行學習、探討和交流。專家團隊希望這樣的培訓班,為計劃開展或剛剛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醫院提供學習與交流平臺,共同促進人才隊伍培養,提高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應用水平,規范移植操作流程,為醫院后續進一步開展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奠定基礎。同時,在不斷地學術溝通與交流中,攜手推動我國造血干細胞移植更安全、更穩定,具有更好的推廣普及性,從而造福更多血液相關疾病的患者。

高博醫學(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閘新醫院
實戰培訓班 最新預告

小班教學(30人以內)
應用最新自體移植理論
傾囊相授 實戰經驗
10月份開班在即
敬請期待

]]>
持續創新,高博團隊以12項研究成果匯報2021歐洲血液學年會(EHA) 2021-05-27 13:41:00 高博醫療集團打造研究型、創新型、國際化醫療集團 近年來,中國科研力量在世界醫療領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中國專家在EHA大會上展示風采。本次EHA上中國研究團隊共獲選16項大會口頭匯報,其中高博醫療集團再次以3項口頭報告、8篇壁報、1篇摘要共12項卓越成績實力亮相EHA2021。 在EHA取得的成績僅是高博近年科研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成立四年來,高博團隊共發表了14篇全球高水平學術論著,累計影響因子分數達111.712,先后70余次在頂級國際血液學術大會上報告中國科研成果,療效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出色的臨床療效獲得國際國內權威專家高度的認可與贊許,在全球血液學領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免疫治療持續搶眼,高博醫療CAR-T技術續創輝煌 近年來,免疫治療一直是血液腫瘤領域的熱點,尤其是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應用,更是受到廣泛關注。此次EHA大會上,也有眾多的CAR-T 相關研究得到展示,其中高博醫療集團的3篇口頭發言和5篇壁報展示都是圍繞CAR-T療法的相關研究,覆蓋了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多種血液疾病范疇。 潘靜主任團隊譚悅醫生的口頭報告了供體來源CD7 CAR-T細胞治療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研究結果。T-ALL是一種具有侵襲性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通常5年生存率在75%左右,然而一旦進入復發難治階段,約有53%的患者治療困難、預后不良。CAR-T細胞療法在B-ALL的治療中已經顯示了能夠改善患者的療效,但在T-ALL中尚未驗證,這是因為T系抗原為靶點的CAR-T細胞會出現自相殘殺,也難以獲得足夠的自體健康T細胞,造成了CAR-T療法在T-ALL中的應用困難。潘靜主任團隊徹底放棄采用患者T細胞制備CAR-T細胞,利用供體來源CD7 CAR-T細胞治療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隨訪的20例患者中,CAR-T細胞輸注后的第30天,客觀緩解率(ORR)為95%(n=19),達到完全緩解(CR)且微小殘留病灶(MRD)陰性率為85%(n=17)。在對19名產生臨床緩解的患者進行中位6.3個月(range,4-9.2)的隨訪后,7名CR的患者接受了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橋接治療,其中6名患者保持無疾病生存(DFS)狀態;其余11名未接受橋接治療的CR患者中有9名患者仍處于DFS狀態。 潘靜主任團隊唐凱婷醫生口頭報告了CD19-22 CAR-T細胞序貫療法治療難治復發B-ALL 20例患者遠期隨訪的情況。對于復發難治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來說,CD19 CAR-T治療已經被證實可以取得較好的反應率,但仍有很多患者由于靶抗原丟失或CAR-T細胞持續性不足而復發。據此,潘靜主任團隊探索CD19-22 CAR-T細胞序貫治療r/r B-ALL,在此次大會上報告了長期隨訪結果。團隊采取CD19-22 CAR-T細胞序貫療法治療的20例難治復發B-ALL患者的2年LFS和OS分別為60%和80%,長期無病生存與CAR-T細胞持續時間延長有關。 克曉燕主任、胡凱主任團隊石慧醫生報告了復發難治性DLBCL的遺傳圖譜及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療效觀察。團隊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對105例復發難治DLBCL患者進行了靶向測序及FISH檢測,結果發現TP53、KMT2D、PIM1、MYD88、CREBBP、CD79B和B2M等7種基因突變最為常見,攜帶TP53及雙打擊的患者預后極差。利用聚類分析的方法,根據基因突變的特征將復發難治的患者分為四個分子亞群,分別為BCD、?MCP 、GNT 、SMC。經過CAR-T治療后的患者,GNT和SMC亞型預后良好,而BCD及MCP亞型預后最差。研究隊列中76.2%的患者接受了CAR-T治療,不同分子亞型患者的治療反應也不盡相同,GNT亞型的CR率較好,而BCD亞型的CR率較低。該研究揭示了分子亞型對疾病預后及CAR-T治療的敏感性的影響,CAR-T治療可以使既往報道中預后較差的患者生存獲益。 童春容主任團隊趙德峰醫生報告了CD22 CAR-T細胞療法治療成人復發性或難治性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療效,結果顯示78.9%的患者達到完全緩解,在CD22 CAR-T細胞治療后橋接移植治療,最長可達39.7個月的緩解。 劉雙又主任報告了采用人源化CD19-CAR-T細胞對鼠源化CD19-CAR-T細胞治療后復發或無效的B-ALL的挽救治療,結果顯示,采用人源化CD19-CAR-T細胞挽救治療的患者中有67%達到CR,而人源化CD19-CAR-T細胞治療后橋接移植的患者有90%能夠達到2.4~22個月的完全緩解。 克曉燕主任、胡凱主任團隊郭玥潞醫生則報告了伴髓外病變的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BCMA CAR-T治療后疾病進展的腫瘤特征。團隊研究發現,治療后腫瘤細胞表面BCMA抗原呈陰性或弱表達可能是疾病復發或進展的機制之一,如果在BCMA CAR-T治療3個月后沒有達到深度緩解,1年后復發或進展的可能性很高。 CAR-T治療雖然已經在血液腫瘤的治療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療效,但CAR-T治療的復發仍然是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探索CD19 CAR-T治療后復發的治療決策,高博醫療集團還進行了兩項針對CD19 CAR-T治療復發的研究。 免疫治療與移植的碰撞帶來更多火花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血液腫瘤領域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而隨著免疫治療等新療法、新技術的發展,對移植治療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當移植與CAR-T 技術碰撞在一起,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高博醫療集團在EHA的壁報展示中向大家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吳彤主任團隊楊帆醫生在壁報展示中介紹了親緣半相合供者全人源CD19 CD22雙靶CAR-T聯合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復發B細胞淋巴瘤的療效觀察。難治復發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通常預后極差,團隊通過研究發現,供者全人源CD19 CD22雙靶CAR-T聯合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復發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良好療效和安全性。 克曉燕主任、胡凱主任團隊薛飛醫生在壁報展示中介紹了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聯合CAR-T細胞治療可有效改善進展期復發難治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的療效。CAR-T細胞療法在B細胞淋巴瘤中的已經被廣泛驗證,但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CNSL)由于其致命的神經毒性,一直被CAR-T細胞治療排除在外,團隊通過探索發現,CAR-T細胞治療進展期復發性/難治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r/r CNSBL)神經毒性可控,并且可有效提高進展期r/r CNSBL完全緩解率,并發現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聯合CAR-T治療組患者PFS(P=0.002)和OS(p=0.007)?優于非聯合自體移植組,自體造血干細胞聯合CAR-T治療有可能打破這部分患者長期持續緩解的僵局。 吳彤主任團隊李智慧醫生在本次EHA上分別報告了異體CD7-CAR-T橋接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復發T系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以及供者來源活化NK細胞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的應用2項研究成果。 復發難治T系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通常預后極差。團隊首先采取異體CD7-CAR-T治療,之后橋接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重建造血系統,異基因CD7-CAR-T聯合allo-HSCT顯示出強大的療效和安全性。 另外,復發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后失敗的主要原因,團隊通過研究發現,供者來源的活化NK細胞治療AML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的患者安全有效。 吳彤主任團隊宋艷智醫生介紹了PD-1抑制劑顯著增加難治復發急性B細胞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風險。既往研究顯示,CAR-T細胞治療復發難治B-ALL可達到90%以上的完全緩解,同時,PD-1抑制劑可增強CAR-T細胞的抗白血病作用。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后無法達到完全緩解或MRD陰性,需要進一步尋求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團隊通過研究發現,PD-1抑制劑顯著增加應用CAR-T治療獲得CR的復發難治B-ALL患者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aGVHD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嚴重的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需要及時應用多種免疫抑制劑,以防止細胞因子風暴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早期臨床治療決策中包含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應盡量避免應用PD-1抑制劑。 克曉燕主任、胡凱主任團隊鄭培浩醫生介紹了CAR-T之前有效的清淋化療療法,苯達莫司汀與氟達拉濱療效相當。為CAR-T前淋巴清除化療提供了一種新的藥物選擇。 中國科研力量在國際學術舞臺發出越來越多的聲音。作為中國科研創新力量的一份子,高博醫療集團取得的研究成果是科研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這離不開合作單位和專家的大力支持,高博醫療集團會始終堅持科研創新,克服學術研究困境,樹立科研標桿,希望在科研方面能有更多可能性,高博醫療集團將持續創新科研,用實力與成績為更多患者帶來光明。 2021高博EHA成果一覽表 序號 摘要號 EHA題目 Topic 匯報人? 匯報形式 1 S115 DONOR-DERIVED CD7 CAR T CELLS FOR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 CAR-T: Alternative targets and age groups 譚悅 Oral 2 S119 LONG-TERM FOLLOW-UP OF SEQUENTIAL CD19-22 CAR T-CELL THERAY IN 20 CHILDREN WITH REFRACTORY OR RELAPSED B-ALL ALL - CAR-T: Alternative targets and age groups 唐凱婷 Oral 3 S217 GENETIC LANDSCAPES AND CURATIVE EFFECT OF CAR T CELLS IMMUNOTHERAPY IN RELAPSE AND REFRACTORY DLBCLS Aggressive lymphoma - CAR-T & transplant 石慧 Oral 4 EP344 CD22-TAGETE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REFRACTORY OR RELAPSED B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 Clinical 趙德峰 e-poster 5 EP346 THE SALVAGE TREATMENT OF HUMANIZED-CD19 CAR-T CELLS FOR RELAPSED B-ALL AFTER PRIOR MURINIZED-CD19 CAR-T CELL THERAPY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 Clinical 劉雙又 e-poster 6 EP505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ITH CONDITIONING INCLUDING ALLOGENEIC BISPECIFIC CAR-T CELLS TARGETING BOTH CD19 AND CD22 FOR REFRACTORY/RELAPSED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Aggressive Non-Hodgkin lymphoma - Clinical 楊帆 e-poster 7 EP533 COMBINED TREATMENT OF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WITH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IMPROVES OUTCOMES IN MANAGEMENT OF ADVANCED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CELL LYMPHOMA Aggressive Non-Hodgkin lymphoma - Clinical 薛飛 e-poster 8 EP1007 TUMOR CHARACTERISTIC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AFTER BCMA-CART TREATMENT OF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WITH EXTRAMEDULLARY LESIONS Myeloma and other monoclonal gammopathies - Clinical 郭玥潞 e-poster 9 EP1223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REFRACTORY/RELAPSED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AFTER ALLOGENEIC CD7-CART CELL THERAPY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Clinical 李智慧 e-poster 10 EP1269 DONOR-DERIVED ACTIVATED NK CELLS IN MANAGEMENT OF RELAPSE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Clinical 李智慧 e-poster 11 EP1294 PD-1 INHIBITOR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ACUTE GRAFT- VERSUS-HOST DISEASE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EDIATRIC REFRACTORY/RELAPSED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Clinical 宋艷智 e-poster 12 PB1435 BENDAMUSTINE IS A FAVORABLE LYMPHODEPLETING CHEMOTHERAPY REGIMEN PRIOR TO CAR T CELLS IMMUNOTHERAPY AS FLUDARABINE Aggressive Non-Hodgkin lymphoma - Clinical 鄭培浩 abstract 注:按摘要號排名 ? ? ]]> 北京2021年5月27日 /美通社/ -- 2021年6月9日-17日,第26屆歐洲血液學年會(2021 EHA)繼續以線上會議的形式召開,作為全球血液學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學術會議之一,EHA始終致力于促進血液學臨床實踐、研究和教育,提高參會者對血液病診斷和治療的循證醫學知識,了解血液學及相關的創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學和臨床研究成果。

高博醫療集團打造研究型、創新型、國際化醫療集團
高博醫療集團打造研究型、創新型、國際化醫療集團

近年來,中國科研力量在世界醫療領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中國專家在EHA大會上展示風采。本次EHA上中國研究團隊共獲選16項大會口頭匯報,其中高博醫療集團再次以3項口頭報告、8篇壁報、1篇摘要共12項卓越成績實力亮相EHA2021。

在EHA取得的成績僅是高博近年科研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成立四年來,高博團隊共發表了14篇全球高水平學術論著,累計影響因子分數達111.712,先后70余次在頂級國際血液學術大會上報告中國科研成果,療效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出色的臨床療效獲得國際國內權威專家高度的認可與贊許,在全球血液學領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免疫治療持續搶眼,高博醫療CAR-T技術續創輝煌

近年來,免疫治療一直是血液腫瘤領域的熱點,尤其是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應用,更是受到廣泛關注。此次EHA大會上,也有眾多的CAR-T相關研究得到展示,其中高博醫療集團的3篇口頭發言和5篇壁報展示都是圍繞CAR-T療法的相關研究,覆蓋了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多種血液疾病范疇。

潘靜主任團隊譚悅醫生的口頭報告了供體來源CD7 CAR-T細胞治療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研究結果。T-ALL是一種具有侵襲性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通常5年生存率在75%左右,然而一旦進入復發難治階段,約有53%的患者治療困難、預后不良。CAR-T細胞療法在B-ALL的治療中已經顯示了能夠改善患者的療效,但在T-ALL中尚未驗證,這是因為T系抗原為靶點的CAR-T細胞會出現自相殘殺,也難以獲得足夠的自體健康T細胞,造成了CAR-T療法在T-ALL中的應用困難。潘靜主任團隊徹底放棄采用患者T細胞制備CAR-T細胞,利用供體來源CD7 CAR-T細胞治療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隨訪的20例患者中,CAR-T細胞輸注后的第30天,客觀緩解率(ORR)為95%(n=19),達到完全緩解(CR)且微小殘留病灶(MRD)陰性率為85%(n=17)。在對19名產生臨床緩解的患者進行中位6.3個月(range,4-9.2)的隨訪后,7名CR的患者接受了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橋接治療,其中6名患者保持無疾病生存(DFS)狀態;其余11名未接受橋接治療的CR患者中有9名患者仍處于DFS狀態。

潘靜主任團隊唐凱婷醫生口頭報告了CD19-22 CAR-T細胞序貫療法治療難治復發B-ALL 20例患者遠期隨訪的情況。對于復發難治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來說,CD19 CAR-T治療已經被證實可以取得較好的反應率,但仍有很多患者由于靶抗原丟失或CAR-T細胞持續性不足而復發。據此,潘靜主任團隊探索CD19-22 CAR-T細胞序貫治療r/r B-ALL,在此次大會上報告了長期隨訪結果。團隊采取CD19-22 CAR-T細胞序貫療法治療的20例難治復發B-ALL患者的2年LFS和OS分別為60%和80%,長期無病生存與CAR-T細胞持續時間延長有關。

克曉燕主任、胡凱主任團隊石慧醫生報告了復發難治性DLBCL的遺傳圖譜及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療效觀察。團隊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對105例復發難治DLBCL患者進行了靶向測序及FISH檢測,結果發現TP53、KMT2D、PIM1、MYD88、CREBBP、CD79B和B2M等7種基因突變最為常見,攜帶TP53及雙打擊的患者預后極差。利用聚類分析的方法,根據基因突變的特征將復發難治的患者分為四個分子亞群,分別為BCD、 MCP 、GNT 、SMC。經過CAR-T治療后的患者,GNT和SMC亞型預后良好,而BCD及MCP亞型預后最差。研究隊列中76.2%的患者接受了CAR-T治療,不同分子亞型患者的治療反應也不盡相同,GNT亞型的CR率較好,而BCD亞型的CR率較低。該研究揭示了分子亞型對疾病預后及CAR-T治療的敏感性的影響,CAR-T治療可以使既往報道中預后較差的患者生存獲益。

童春容主任團隊趙德峰醫生報告了CD22 CAR-T細胞療法治療成人復發性或難治性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療效,結果顯示78.9%的患者達到完全緩解,在CD22 CAR-T細胞治療后橋接移植治療,最長可達39.7個月的緩解。

劉雙又主任報告了采用人源化CD19-CAR-T細胞對鼠源化CD19-CAR-T細胞治療后復發或無效的B-ALL的挽救治療,結果顯示,采用人源化CD19-CAR-T細胞挽救治療的患者中有67%達到CR,而人源化CD19-CAR-T細胞治療后橋接移植的患者有90%能夠達到2.4~22個月的完全緩解。

克曉燕主任、胡凱主任團隊郭玥潞醫生則報告了伴髓外病變的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BCMA CAR-T治療后疾病進展的腫瘤特征。團隊研究發現,治療后腫瘤細胞表面BCMA抗原呈陰性或弱表達可能是疾病復發或進展的機制之一,如果在BCMA CAR-T治療3個月后沒有達到深度緩解,1年后復發或進展的可能性很高。

CAR-T治療雖然已經在血液腫瘤的治療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療效,但CAR-T治療的復發仍然是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探索CD19 CAR-T治療后復發的治療決策,高博醫療集團還進行了兩項針對CD19 CAR-T治療復發的研究。

免疫治療與移植的碰撞帶來更多火花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血液腫瘤領域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而隨著免疫治療等新療法、新技術的發展,對移植治療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當移植與CAR-T技術碰撞在一起,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高博醫療集團在EHA的壁報展示中向大家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吳彤主任團隊楊帆醫生在壁報展示中介紹了親緣半相合供者全人源CD19 CD22雙靶CAR-T聯合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復發B細胞淋巴瘤的療效觀察。難治復發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通常預后極差,團隊通過研究發現,供者全人源CD19 CD22雙靶CAR-T聯合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復發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良好療效和安全性。

克曉燕主任、胡凱主任團隊薛飛醫生在壁報展示中介紹了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聯合CAR-T細胞治療可有效改善進展期復發難治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的療效。CAR-T細胞療法在B細胞淋巴瘤中的已經被廣泛驗證,但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CNSL)由于其致命的神經毒性,一直被CAR-T細胞治療排除在外,團隊通過探索發現,CAR-T細胞治療進展期復發性/難治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r/r CNSBL)神經毒性可控,并且可有效提高進展期r/r CNSBL完全緩解率,并發現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聯合CAR-T治療組患者PFS(P=0.002)和OS(p=0.007) 優于非聯合自體移植組,自體造血干細胞聯合CAR-T治療有可能打破這部分患者長期持續緩解的僵局。

吳彤主任團隊李智慧醫生在本次EHA上分別報告了異體CD7-CAR-T橋接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復發T系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以及供者來源活化NK細胞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的應用2項研究成果。

復發難治T系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通常預后極差。團隊首先采取異體CD7-CAR-T治療,之后橋接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重建造血系統,異基因CD7-CAR-T聯合allo-HSCT顯示出強大的療效和安全性。

另外,復發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后失敗的主要原因,團隊通過研究發現,供者來源的活化NK細胞治療AML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的患者安全有效。

吳彤主任團隊宋艷智醫生介紹了PD-1抑制劑顯著增加難治復發急性B細胞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風險。既往研究顯示,CAR-T細胞治療復發難治B-ALL可達到90%以上的完全緩解,同時,PD-1抑制劑可增強CAR-T細胞的抗白血病作用。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后無法達到完全緩解或MRD陰性,需要進一步尋求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團隊通過研究發現,PD-1抑制劑顯著增加應用CAR-T治療獲得CR的復發難治B-ALL患者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aGVHD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嚴重的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需要及時應用多種免疫抑制劑,以防止細胞因子風暴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早期臨床治療決策中包含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應盡量避免應用PD-1抑制劑。

克曉燕主任、胡凱主任團隊鄭培浩醫生介紹了CAR-T之前有效的清淋化療療法,苯達莫司汀與氟達拉濱療效相當。為CAR-T前淋巴清除化療提供了一種新的藥物選擇。

中國科研力量在國際學術舞臺發出越來越多的聲音。作為中國科研創新力量的一份子,高博醫療集團取得的研究成果是科研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這離不開合作單位和專家的大力支持,高博醫療集團會始終堅持科研創新,克服學術研究困境,樹立科研標桿,希望在科研方面能有更多可能性,高博醫療集團將持續創新科研,用實力與成績為更多患者帶來光明。

2021高博EHA成果一覽表

序號

摘要號

EHA題目

Topic

匯報人 

匯報形式

1

S115

DONOR-DERIVED CD7 CAR T CELLS FOR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 CAR-T: Alternative targets and age
groups

譚悅

Oral

2

S119

LONG-TERM FOLLOW-UP OF SEQUENTIAL CD19-22 CAR T-CELL
THERAY IN 20 CHILDREN WITH REFRACTORY OR RELAPSED B-ALL

ALL - CAR-T: Alternative targets and age
groups

唐凱婷

Oral

3

S217

GENETIC LANDSCAPES AND CURATIVE EFFECT OF CAR T CELLS
IMMUNOTHERAPY IN RELAPSE AND REFRACTORY DLBCLS

Aggressive lymphoma - CAR-T & transplant

石慧

Oral

4

EP344

CD22-TAGETE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REFRACTORY OR RELAPSED B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 Clinical

趙德峰

e-poster

5

EP346

THE SALVAGE TREATMENT OF HUMANIZED-CD19 CAR-T CELLS
FOR RELAPSED B-ALL AFTER PRIOR MURINIZED-CD19 CAR-T CELL
THERAPY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 Clinical

劉雙又

e-poster

6

EP505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ITH CONDITIONING INCLUDING
ALLOGENEIC BISPECIFIC CAR-T CELLS TARGETING BOTH CD19
AND CD22 FOR REFRACTORY/RELAPSED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Aggressive Non-Hodgkin lymphoma - Clinical

楊帆

e-poster

7

EP533

COMBINED TREATMENT OF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WITH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IMPROVES OUTCOMES IN
MANAGEMENT OF ADVANCED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CELL LYMPHOMA

Aggressive Non-Hodgkin lymphoma - Clinical

薛飛

e-poster

8

EP1007

TUMOR CHARACTERISTIC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AFTER
BCMA-CART TREATMENT OF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WITH EXTRAMEDULLARY LESIONS

Myeloma and other monoclonal
gammopathies - Clinical

郭玥潞

e-poster

9

EP1223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REFRACTORY/RELAPSED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AFTER ALLOGENEIC CD7-CART CELL
THERAPY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Clinical

李智慧

e-poster

10

EP1269

DONOR-DERIVED ACTIVATED NK CELLS IN MANAGEMENT OF
RELAPSE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Clinical

李智慧

e-poster

11

EP1294

PD-1 INHIBITOR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ACUTE GRAFT-
VERSUS-HOST DISEASE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EDIATRIC
REFRACTORY/RELAPSED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Clinical

宋艷智

e-poster

12

PB1435

BENDAMUSTINE IS A FAVORABLE LYMPHODEPLETING
CHEMOTHERAPY REGIMEN PRIOR TO CAR T CELLS
IMMUNOTHERAPY AS FLUDARABINE

Aggressive Non-Hodgkin lymphoma - Clinical

鄭培浩

abstract

注:按摘要號排名

 

 

]]>
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成為北京自貿區首批簽約項目 2020-09-24 16:28:00 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在建中 國際研究型醫院首批入駐北京自貿區 2020年9月21日,國務院印發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通知。北京自貿區作為全國第19個自貿區正式落地。從戰略定位上看,北京自貿區將助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助力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大背景下,依托豐富的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醫藥健康產業早已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產業之一,也是《方案》重點提及的產業。在北京自貿區三大片區中,科技創新片區提到重點發展生物與健康、國際商務服務片區提及重點發展醫療健康、高端產業片區會重點發展生物技術和大健康。同時,“創新發展全球領先的醫療健康產業”也是自貿區22條重點任務之一。 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是北京自貿區首批簽約入駐項目。該項目于今年初在北京市昌平區未來科學城西區生命科學園奠基開工,由昌平區、高瓴資本、高博醫療集團三方共同打造,目標是成為藥物研發的臨床應用及轉化中心、臨床專家及科學家創新研究中心、臨床發現的產業轉化平臺,以及疑難重癥診療中心。目前,多方工作正在高效推進,力爭 2022年年底竣工并投入運營。 打通醫藥創新生態鏈關鍵一環 我國于2003年首次提出研究型醫院理念,2017年“建設研究型醫院”被國家多部門聯合確定為指導醫院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也被作為深化醫藥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必經之路。 縱觀國際知名醫院和醫學中心,無不都是產業研發中心和轉化中心。但長期以來,我國臨床研究的能力和資源一直是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尤其落后于醫藥創新產業鏈的其他環節,許多生命科學基礎前沿研究取得的進展,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到臨床應用。 為了解決臨床研究團隊專業化建設滯后,臨床研究創新不足、水平不高的問題,以臨床研究能力為核心的研究型醫院的建設迫在眉睫。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按照GCP標準,打造健康人I期病房、患者Ⅰ期病房,以及針對Ⅱ-Ⅲ期患者的高標準臨床試驗病房,同時配合打造專業GMP實驗室及共享實驗室、中心病理實驗室等,通過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臨床發現與轉化中心,打造臨床發現-基礎科研-產業轉化-臨床應用的閉環體系,全面加速臨床研究轉化,打通醫藥創新生態鏈關鍵一環。 國際研究型醫院造福患者、綻放醫生 目前晚期及疑難重癥患者常常就醫無門,只能寄希望于國外的創新醫療技術及創新藥物,他們常常通過中介機構花費大量金錢前往海外,參加國際醫療機構的臨床研究。 而高博研究型醫院打造完成后,依托于研究型醫院的專家團隊,以及不斷突破的先進診療技術、治療藥物及方案,研究型醫院會吸引中國乃至全球有入組需求的患者向生命科學院區聚集,促進國際技術交流,打造成為疑難重癥診療及研究中心。通過提供這些與國際同步的醫療服務,患者不出國門即能享受國際化的醫療服務。 根據《方案》,北京自貿區還將探索加速臨床急需產品的審批,優先保障患者臨床需求,并支持開展干細胞臨床前沿醫療技術研究。這些政策和制度創新將極大拓展在研究型醫院的患者的治療方式,惠及患者。 對醫生而言,通過參與臨床前沿醫療技術研究和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臨床醫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國際接軌的標準臨床路徑、診療方法及最前沿的治療手段,增加依從指南的治療經驗,從而提高整體診療規范化水平。 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靠創新驅動、高精尖技術聚集、解決疑難雜癥,又能誕生頂尖人才的醫院,讓人才在這個平臺能綻放自己的創新想法。 未來打造創新型國際醫學中心 高博醫療集團成立于2017年,專注臨床創新,以醫院服務、檢驗服務為起點,深耕生物制藥和器械創新最為活躍的實體腫瘤、血液病、腦科學等專科領域,聚焦這些領域國內外頂尖醫療專家。目前在北京、上海、廣東運營有包括北京博仁醫院,上海阿特蒙醫院,上海閘新醫院、廣東春富研究院等在內的5家以血液病和實體瘤為特點的綜合醫院,核心管理團隊來自國內外頂尖醫療機構,包括臺灣長庚醫院、梅奧診所、德國阿特蒙醫療集團、協和醫院等,具備非常強的基礎:科研基礎、運營基礎、人才基礎、創新基礎。 高博醫療集團通過構建臨床研究平臺、醫學服務及交流平臺、產業轉化平臺,構建“醫產研”三位一體的研究型創新型平臺。成立三年來,以北京博仁醫院為旗艦的高博醫療集團在細胞免疫治療領域成績斐然,在國際與國內注冊CART臨床試驗項目20余項,完成上千例CART治療,并發表8篇全球高水平學術論著,累計影響因子分數達80.848,先后60余次在頂級國際血液學術大會上報告中國科研成果,獲得國際國內權威專家高度認可與贊許,為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的發展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也驗證了研究型醫院將發揮巨大的社會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入駐北京自貿區,是繼上海阿特蒙醫院入駐上海自貿區之后,高博醫療集團在自貿區的又一進展。利用自貿區擴大開放政策、昌平區政府生命科學園的產業布局,以及廣泛的資源優勢,高博醫療集團將承接國家醫藥創新大趨勢,打造能夠聚集醫學前沿技術、加速推動轉化醫學研究、賦能產業發展的國際化、創新型的研究型國際醫學中心。 圖片?-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200924/2927580-1 ]]> 北京2020年9月24日 /美通社/ -- 北京自由貿易區落地迅速。繼《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公布后3天,2020年9月24日,自貿區第一批入駐項目簽約儀式正式在北京舉行。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成為北京自貿區首批入駐項目。作為全國首家符合國際標準、以臨床研究為核心業務、具備承接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能力的獨立研究型醫院,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的布局將成為醫藥創新生態的重要補充。

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在建中
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在建中

國際研究型醫院首批入駐北京自貿區

2020年9月21日,國務院印發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通知。北京自貿區作為全國第19個自貿區正式落地。從戰略定位上看,北京自貿區將助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助力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大背景下,依托豐富的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醫藥健康產業早已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產業之一,也是《方案》重點提及的產業。在北京自貿區三大片區中,科技創新片區提到重點發展生物與健康、國際商務服務片區提及重點發展醫療健康、高端產業片區會重點發展生物技術和大健康。同時,“創新發展全球領先的醫療健康產業”也是自貿區22條重點任務之一。

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是北京自貿區首批簽約入駐項目。該項目于今年初在北京市昌平區未來科學城西區生命科學園奠基開工,由昌平區、高瓴資本、高博醫療集團三方共同打造,目標是成為藥物研發的臨床應用及轉化中心、臨床專家及科學家創新研究中心、臨床發現的產業轉化平臺,以及疑難重癥診療中心。目前,多方工作正在高效推進,力爭2022年年底竣并投入運營。

打通醫藥創新生態鏈關鍵一環

我國于2003年首次提出研究型醫院理念,2017年“建設研究型醫院”被國家多部門聯合確定為指導醫院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也被作為深化醫藥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必經之路。

縱觀國際知名醫院和醫學中心,無不都是產業研發中心和轉化中心。但長期以來,我國臨床研究的能力和資源一直是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尤其落后于醫藥創新產業鏈的其他環節,許多生命科學基礎前沿研究取得的進展,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到臨床應用。

為了解決臨床研究團隊專業化建設滯后,臨床研究創新不足、水平不高的問題,以臨床研究能力為核心的研究型醫院的建設迫在眉睫。高博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按照GCP標準,打造健康人I期病房、患者Ⅰ期病房,以及針對Ⅱ-Ⅲ期患者的高標準臨床試驗病房,同時配合打造專業GMP實驗室及共享實驗室、中心病理實驗室等,通過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臨床發現與轉化中心,打造臨床發現-基礎科研-產業轉化-臨床應用的閉環體系,全面加速臨床研究轉化,打通醫藥創新生態鏈關鍵一環。

國際研究型醫院造福患者、綻放醫生

目前晚期及疑難重癥患者常常就醫無門,只能寄希望于國外的創新醫療技術及創新藥物,他們常常通過中介機構花費大量金錢前往海外,參加國際醫療機構的臨床研究。

而高博研究型醫院打造完成后,依托于研究型醫院的專家團隊,以及不斷突破的先進診療技術、治療藥物及方案,研究型醫院會吸引中國乃至全球有入組需求的患者向生命科學院區聚集,促進國際技術交流,打造成為疑難重癥診療及研究中心。通過提供這些與國際同步的醫療服務,患者不出國門即能享受國際化的醫療服務。

根據《方案》,北京自貿區還將探索加速臨床急需產品的審批,優先保障患者臨床需求,并支持開展干細胞臨床前沿醫療技術研究。這些政策和制度創新將極大拓展在研究型醫院的患者的治療方式,惠及患者。

對醫生而言,通過參與臨床前沿醫療技術研究和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臨床醫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國際接軌的標準臨床路徑、診療方法及最前沿的治療手段,增加依從指南的治療經驗,從而提高整體診療規范化水平。

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靠創新驅動、高精尖技術聚集、解決疑難雜癥,又能誕生頂尖人才的醫院,讓人才在這個平臺能綻放自己的創新想法。

未來打造創新型國際醫學中心

高博醫療集團成立于2017年,專注臨床創新,以醫院服務、檢驗服務為起點,深耕生物制藥和器械創新最為活躍的實體腫瘤、血液病、腦科學等專科領域,聚焦這些領域國內外頂尖醫療專家。目前在北京、上海、廣東運營有包括北京博仁醫院,上海阿特蒙醫院,上海閘新醫院、廣東春富研究院等在內的5家以血液病和實體瘤為特點的綜合醫院,核心管理團隊來自國內外頂尖醫療機構,包括臺灣長庚醫院、梅奧診所、德國阿特蒙醫療集團、協和醫院等,具備非常強的基礎:科研基礎、運營基礎、人才基礎、創新基礎。

高博醫療集團通過構建臨床研究平臺、醫學服務及交流平臺、產業轉化平臺,構建“醫產研”三位一體的研究型創新型平臺。成立三年來,以北京博仁醫院為旗艦的高博醫療集團在細胞免疫治療領域成績斐然,在國際與國內注冊CART臨床試驗項目20余項,完成上千例CART治療,并發表8篇全球高水平學術論著,累計影響因子分數達80.848,先后60余次在頂級國際血液學術大會上報告中國科研成果,獲得國際國內權威專家高度認可與贊許,為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的發展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也驗證了研究型醫院將發揮巨大的社會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入駐北京自貿區,是繼上海阿特蒙醫院入駐上海自貿區之后,高博醫療集團在自貿區的又一進展。利用自貿區擴大開放政策、昌平區政府生命科學園的產業布局,以及廣泛的資源優勢,高博醫療集團將承接國家醫藥創新大趨勢,打造能夠聚集醫學前沿技術、加速推動轉化醫學研究、賦能產業發展的國際化、創新型的研究型國際醫學中心。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200924/2927580-1?lang=1

]]>
成立3年亮出成績單:高博要打造醫療創新高地 2020-08-11 10:33:00 模式創新綻放人才 新醫改以來,受益于市場需求和政策環境的利好,諸多社會資本進入社會辦醫,十年來,社會辦醫已經小有成就,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診所連鎖等逐步興起,但聚焦復雜專科如血液病、腫瘤等領域的醫院仍處于少數。與此同時,血液腫瘤領域新技術和新療法以前所未有的勢頭發展,無論是從創新興國,還是順應新時代下的醫療環境,成立一個聚焦于復雜疑難專科的醫療集團都勢在必行。高博醫療集團正是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成立。 “我們希望做一個創新驅動、高精尖技術聚集、解決疑難雜癥,又能誕生頂尖人才的醫院,讓人才在這個平臺能綻放自己的創新想法。”高博醫療集團總經理回憶集團成立初衷時表示。 人才是第一要務。但招攬與留住人才歷來是社會辦醫最大的瓶頸,高博醫療集團采用的是提供能夠助力實現創新想法的平臺,以及純粹的醫療科研環境和來吸引最頂尖的專家。 集團負責人表示,聚集志同道合、價值觀一致的頂尖專家,為其提供靈活創新的機制和豐富的資源,滿足專家開展創新研究的目標和需求,是高博在人才發展上秉持的理念。而突破體制邊界,高效率開展新技術、探索學術前沿,這樣的臨床環境正是頂級專家所追求的,理念與需求碰撞擦出火花,模式創新便得以在高博生根發芽。 專家團隊加上選擇高精尖醫療技術的創新發展模式,使得高博醫療集團僅成立3年,便取得國際認可的臨床科研學術成果。 打磨支撐體系:讓醫生專注臨床 高博集團成立之初,便邀請到國內醫療信息化領域大咖陳金雄教授作為首席信息顧問,創辦了高博信息智能化中心,“整個醫療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是落后于其他很多行業的,傳統醫院的信息系統是一片孤島,但醫療行業一定離不開信息化。”集團總經理談到建設信息智能化中心時表示。 “醫療、教學、科研、患者服務、運營管理,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信息系統的支持。”數據智能部負責人表示,信息智能化中心不僅要滿足醫院正常業務運營,還要了解醫療行業發展邏輯以及發展前景,從醫生需求出發設計出適合醫療行業的產品,引領未來發展。比如,中心前不久開發的實驗室自動報告系統,除了滿足醫院生信報告自動讀取的需求,還計劃打磨成為產品,為更多第三方實驗室和基因檢測機構服務。此外,中心支撐下的高博北京互聯網診療平臺也已經于不久前上線。 目前對疾病的認知已經進入基因和分子層面,高水平的診斷是個性化診療和的基礎。高博集團學習引進Mayo Clinic的整合理念和經驗,依托旗下醫院豐富的臨床資源打造中國血液病檢驗領域的參考實驗室,由北京大學醫學部病理學二級教授、主任醫師高子芬教授作為帶頭人,全面與國際接軌,優化標準檢驗項目、檢驗流程,建立高效經濟的診斷路徑,為臨床及時提供準確的整合診斷報告。強大的整合診斷力量不僅是臨床決策的堅強后盾,也為更好服務患者打下堅實基礎。高博醫學診斷中心還進行自主研發和創新,創新診斷技術以及分析系統和數據庫,輸出檢驗能力,服務全國的醫療中心。 除了信息智能化中心和整合診斷中心,高博醫療集團致力于解放臨床醫生時間、讓臨床醫生專注在真正的臨床和科研。以北京研究中心為例,集團建設專門的管理團隊,負責日常行政事務,還有臨床研究設計、統計分析、實驗設計、英文寫作等服務。廣東高博春富研究院則在管理上采取“醫管分工合治”,臨床醫生專注臨床和科研,其他事情交于專業的醫院管理團隊,雙方互相尊重,各有所管互不越界,既有分工又有協同,使臨床工作效率達到最高。 成為治愈疾苦的百年醫療集團 對比國際頂級醫院的發展模式可以看出,成為百年醫療集團不僅需要擁有頂尖的臨床醫療水平,醫院科研實力更遙遙領先,只有在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臨床實踐之間架起橋梁,才能持續改進對疾病的診療。 諸多原因造成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中各環節脫節,醫療和產業尚未實現緊密結合,醫生忙于繁重的臨床事務,不能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臨床研究,導致整個臨床轉化效率低下的現狀。力求改變這一現狀,高博醫療集團專注于臨床和科研本身,從整合診斷發現問題,由臨床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高水平的科研并促進新技術、新藥的研發,從而再反哺臨床,形成臨床和產業的閉環。集團還打造自己的GCP病房,配備有臨床試驗病房服務及管理團隊,與國際一流的臨床試驗團隊合作,全面提升創新藥臨床試驗質量和效率,補足醫產研轉化產業鏈最后一公里。 “這會極大提高整個產業運行的效率,對于創新企業節省成本、提高新產品上市節奏都有巨大幫助。我認為這是社會辦醫體制有能力去承載的責任。”集團總經理表示。 為產業提升效率、節省成本,為國家培養人才、加速創新,而高博醫療集團最終實現的目標是成為百年醫療集團,服務患者、治愈疾苦、拯救生命。 目前,高博醫療集團旗下北京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已經奠基開工,這也是全國首家研究型國際醫院。該醫院是北京昌平區推動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進一步完善北京醫藥健康產業創新鏈條,加速醫藥研發成果轉化進程。也是高博醫療集團深耕醫療產業轉化平臺的又一重要動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打造百年品牌 ,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高博從成立之初便建立了系統的血液腫瘤人才培訓體系。業已與同濟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血液病研究所開展合作,通過血液腫瘤繼續教育提升人才水平。但是據第三方研究觀察看來,人才競爭仍然是限制社會辦醫發展的重要瓶頸,同時政策對新技術、新療法的應用監管仍然趨于保守。 醫療服務的品牌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的積淀才能立得住,需要幾代醫護同袍前赴后繼的兢兢業業服務才能創得出來,未來,高博將與更多專家協力打造醫療創新高地。 ]]> 北京2020年8月11日 /美通社/ -- 剛剛過去的一周,全球醫療健康產業迎來了一場盛大峰會 -- “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Mayo Clinic 中國醫療峰會”,吸引了數十萬人次的觀看與參與。“中國血液腫瘤精準醫療高峰論壇暨第二屆高博醫學論壇”是此次峰會中15個主題論壇之一,聚焦血液腫瘤領域,探討血液腫瘤的整合診斷、免疫與靶向治療、新藥研發、造血干細胞移植等課題的國內外最前沿進展。

 

亮麗成績單

成立僅3年,高博醫療集團旗下已有5家醫院在北京、上海廣東同時運營,擁有800張床,88間造血干細胞移植倉,成為國內血液領域最大的醫療集團之一。同時,高博位于北京昌平的國際研究型醫院也于今年3月開工,目前正在建設中。規模上擴張之外,高博在學科建設、臨床、科研、信息化等方面也均取得了諸多可圈可點成就。

以造血干細胞移植為例,截至2020年7月底,集團旗下各醫院已經累計開展600余例造血干細胞移植;

科研方面,CAR-T治療當之無愧是血液腫瘤疾病治療的“橋頭堡”,集團截至目前已在國內外注冊CAR-T臨床試驗近30項,累計進行超過1000例次CAR-T治療;3年來,集團在《Blood》《Leukemia》等血液學頂級期刊上共發表8篇高水平學術論文,累及影響因子80.848,先后60余次在頂級國際血液學大會上報告團隊研究成果。

學科建設方面,高博集團堪稱覆蓋病種最全面的血液腫瘤醫療集團之一,不僅在成人、兒童白血病,淋巴瘤等領域具有高水平臨床技術,更是創新性引入權威專家,打造跨學科專業,形成血液病影像學血液病與呼吸及感染中心等特色專業,大大提升診斷的準確性與治療效果。

挑戰疑難領域始終是高博醫生團隊的使命,高博醫學(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在二次移植方面成績顯著,累計完成23例二次移植,無病生存率高達88.7%,遠遠高出國際平均水平。廣東的高博春富團隊則通過創新移植方案TCRαβ-T細胞清除的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方案減少移植后抗宿主病(GVHD)的發生,進一步降低移植相關死亡率。今年7月,高博春富團隊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成功治療一例罹患賴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LPI)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罕見病患兒,一舉成為該領域全球首例成功治療案例。高博血液上海研究中心則在成人白血病的診療領域具有全球領先水平,在血液病抗感染領域具有獨到經驗,在老年患者移植領域更是挑戰世界級難度,年齡最大移植患者達69歲。

成立短短3年便取得不俗的成績,正是由于高博醫療集團在成立之初就瞄準國內真正短缺的臨床需求,并創新醫院發展模式,致力于創造新技術、應用新技術來解決疑難雜癥,也由此在短時間內吸引到一批高精尖專家,臨床和科研互相回饋,打造出一個擁有獨特發展模式的專科醫療集團。


模式創新綻放人才

新醫改以來,受益于市場需求和政策環境的利好,諸多社會資本進入社會辦醫,十年來,社會辦醫已經小有成就,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診所連鎖等逐步興起,但聚焦復雜專科如血液病、腫瘤等領域的醫院仍處于少數。與此同時,血液腫瘤領域新技術和新療法以前所未有的勢頭發展,無論是從創新興國,還是順應新時代下的醫療環境,成立一個聚焦于復雜疑難專科的醫療集團都勢在必行。高博醫療集團正是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成立。

“我們希望做一個創新驅動、高精尖技術聚集、解決疑難雜癥,又能誕生頂尖人才的醫院,讓人才在這個平臺能綻放自己的創新想法。”高博醫療集團總經理回憶集團成立初衷時表示。

人才是第一要務。但招攬與留住人才歷來是社會辦醫最大的瓶頸,高博醫療集團采用的是提供能夠助力實現創新想法的平臺,以及純粹的醫療科研環境和來吸引最頂尖的專家。

集團負責人表示,聚集志同道合、價值觀一致的頂尖專家,為其提供靈活創新的機制和豐富的資源,滿足專家開展創新研究的目標和需求,是高博在人才發展上秉持的理念。而突破體制邊界,高效率開展新技術、探索學術前沿,這樣的臨床環境正是頂級專家所追求的,理念與需求碰撞擦出火花,模式創新便得以在高博生根發芽。

專家團隊加上選擇高精尖醫療技術的創新發展模式,使得高博醫療集團僅成立3年,便取得國際認可的臨床科研學術成果。

打磨支撐體系:讓醫生專注臨床

高博集團成立之初,便邀請到國內醫療信息化領域大咖陳金雄教授作為首席信息顧問,創辦了高博信息智能化中心,“整個醫療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是落后于其他很多行業的,傳統醫院的信息系統是一片孤島,但醫療行業一定離不開信息化。”集團總經理談到建設信息智能化中心時表示。

“醫療、教學、科研、患者服務、運營管理,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信息系統的支持。”數據智能部負責人表示,信息智能化中心不僅要滿足醫院正常業務運營,還要了解醫療行業發展邏輯以及發展前景,從醫生需求出發設計出適合醫療行業的產品,引領未來發展。比如,中心前不久開發的實驗室自動報告系統,除了滿足醫院生信報告自動讀取的需求,還計劃打磨成為產品,為更多第三方實驗室和基因檢測機構服務。此外,中心支撐下的高博北京互聯網診療平臺也已經于不久前上線。

目前對疾病的認知已經進入基因和分子層面,高水平的診斷是個性化診療和的基礎。高博集團學習引進Mayo Clinic的整合理念和經驗,依托旗下醫院豐富的臨床資源打造中國血液病檢驗領域的參考實驗室,由北京大學醫學部病理學二級教授、主任醫師高子芬教授作為帶頭人,全面與國際接軌,優化標準檢驗項目、檢驗流程,建立高效經濟的診斷路徑,為臨床及時提供準確的整合診斷報告。強大的整合診斷力量不僅是臨床決策的堅強后盾,也為更好服務患者打下堅實基礎。高博醫學診斷中心還進行自主研發和創新,創新診斷技術以及分析系統和數據庫,輸出檢驗能力,服務全國的醫療中心。

除了信息智能化中心和整合診斷中心,高博醫療集團致力于解放臨床醫生時間、讓臨床醫生專注在真正的臨床和科研。以北京研究中心為例,集團建設專門的管理團隊,負責日常行政事務,還有臨床研究設計、統計分析、實驗設計、英文寫作等服務。廣東高博春富研究院則在管理上采取“醫管分工合治”,臨床醫生專注臨床和科研,其他事情交于專業的醫院管理團隊,雙方互相尊重,各有所管互不越界,既有分工又有協同,使臨床工作效率達到最高。


成為治愈疾苦的百年醫療集團

對比國際頂級醫院的發展模式可以看出,成為百年醫療集團不僅需要擁有頂尖的臨床醫療水平,醫院科研實力更遙遙領先,只有在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臨床實踐之間架起橋梁,才能持續改進對疾病的診療。

諸多原因造成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中各環節脫節,醫療和產業尚未實現緊密結合,醫生忙于繁重的臨床事務,不能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臨床研究,導致整個臨床轉化效率低下的現狀。力求改變這一現狀,高博醫療集團專注于臨床和科研本身,從整合診斷發現問題,由臨床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高水平的科研并促進新技術、新藥的研發,從而再反哺臨床,形成臨床和產業的閉環。集團還打造自己的GCP病房,配備有臨床試驗病房服務及管理團隊,與國際一流的臨床試驗團隊合作,全面提升創新藥臨床試驗質量和效率,補足醫產研轉化產業鏈最后一公里。

“這會極大提高整個產業運行的效率,對于創新企業節省成本、提高新產品上市節奏都有巨大幫助。我認為這是社會辦醫體制有能力去承載的責任。”集團總經理表示。

為產業提升效率、節省成本,為國家培養人才、加速創新,而高博醫療集團最終實現的目標是成為百年醫療集團,服務患者、治愈疾苦、拯救生命。

目前,高博醫療集團旗下北京昌平國際研究型醫院已經奠基開工,這也是全國首家研究型國際醫院。該醫院是北京昌平區推動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進一步完善北京醫藥健康產業創新鏈條,加速醫藥研發成果轉化進程。也是高博醫療集團深耕醫療產業轉化平臺的又一重要動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打造百年品牌,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高博從成立之初便建立了系統的血液腫瘤人才培訓體系。業已與同濟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血液病研究所開展合作,通過血液腫瘤繼續教育提升人才水平。但是據第三方研究觀察看來,人才競爭仍然是限制社會辦醫發展的重要瓶頸,同時政策對新技術、新療法的應用監管仍然趨于保守。

醫療服務的品牌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的積淀才能立得住,需要幾代醫護同袍前赴后繼的兢兢業業服務才能創得出來,未來,高博將與更多專家協力打造醫療創新高地。


]]>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