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2年5月16日 /美通社/ -- MSCI明晟上周五(5月13日)公布全球標準指數成分股半年度檢討結果,當中的MSCI中國小型指數納入40只股份,包括香港航天科技(01725.HK) 。消息一出,香港航天科技應聲暴漲,股價即時收復10天及20天線(HK$ 18.87元及HK$ 19.4元),盤中一度高見HK$ 21.8元,收報10日高位HK$21.5元,拉升19.71%,成交額增至1980萬港元。
MSCI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是由摩根斯坦利國際資本公司(MSCI)編制,屬跟蹤中國概念股票表現的指數。 MSCI中國指數系列由一系列國家指數、綜合指數、境內以及非境內指數組成,主要針對中國市場上的國際和境內投資者,包括QDII及QFII牌照持有人。 MSCI中國指數覆蓋大型股、中型股及小型股,而MSCI中國小型指數便是以追蹤市值較小的公司股份之表現為基準。
MSCI指數又被稱作“大摩指數”,它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及影響力,是全球投資組合經理采用較多的一項基準指數,背后所蘊含的資金量極為龐大。據晨星、彭博、eVestment的估算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全球有超過2000個國際機構投資者,約有超過10萬億美元資產以MSCI指數為基準。
MSCI的代表性
雖然香港航天科技被納入的是 MSCI中國小型指數,但其背后的意義一樣重大。所有被納入MSCI指數的股票,通常是特定國家、產業中極具代表性的企業,甚至是龍頭股。因此,被納入MSCI指數任何成分股都等同該公司營運或前景被受肯定。香港航天科技被納入MSCI中國小型指數,意味公司將會獲得大量被動資金跟蹤,亦同時有利于擴大企業知名度、行業競爭。
此次獲納入MSCI中國小型股指數,充分體現了國際資本市場對香港航天科技市場表現及發展潛力的認可,促進公司的股東結構優化及流動性提升。香港航天科技納入MSCI中國小型股指數后有望吸納更加多元化、國際化的投資者,同時亦會擢升香港航天科技的影響力。
過往歷史升幅
盡管過去表現并非未來表現的可靠指標,但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季度及半年度調整中被納入MSCI中國小型股指數的股票,它們的股價一個月內平均錄得20%至36%的升幅。60%在納入指數后的一年內,平均升幅達57.9%。大部份股票“入摩”后有如此佳績,主要歸功于MSCI指數的六大特點,包括客觀性、公正性、實用性、參考性、機動性與公開性。由于MSCI在編制指數時,必須先經專業人士依據企業的市場覆蓋度、持份者、自由流通量、流動性等資料,再利用統一的計算公式編制,故當中不存在任何主觀依據,令MSCI指數有相當高的認受性及中立度。
展望未來,香港航天科技將繼續拓展與不同單位的戰略化合作,積極優化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十一座城市群為基礎的“大灣區金紫荊衛星星座”,透過對技術的深耕及突破,挖掘潛在的機遇,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根據該意向書,香港航天科技集團與香港城市大學工學院同意展開航天科技合作研究。同時,雙方亦會展開多方面合作,包括發展可應用于航天和衛星的基礎制造技術、開發應用于遠程數據傳送的技術及轉換科研成果至實體及商業應用。意向書將由雙方簽訂意向書當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 年 。
實驗室地位顯赫
是次香港航太科技集團與城市大學的合作是基于太赫茲及毫米波的實驗室,該實驗室于2008年3月成立,是香港首家在工程領域方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以大數據圖像和無線通訊應用兩大范疇為研究重點,促進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為粵港發展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出貢獻。實驗室主任陳志豪教授專注研究天線,而副主任黃衡博士則重點研究衛星通訊。
香港城市大學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天線研究團隊為現代無線通訊天線的發展,特別在頻寬增擴技術、透明天線和磁電偶極子發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而高性能天線現今廣泛應用于無線通訊,研究團隊的移動終端北斗天線曾協助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援任務,亦有其他發明應用在5G基站和智能手機中。團隊現正進行有關6G無線通訊采用片上天線、波束調控裝置及有源相控陣天線的研究。
迎合萬物互聯大趨勢
聯合實驗室的合作伙伴包括深圳資訊通信研究院、深圳大學以及內地多家領先企業。 據城大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實驗室聯合主任陸貴文表示,雖然全球各地陸續推出第五代移動通訊(5G)服務,但技術仍不足以支持大數據圖像通訊。 未來,萬物互聯是大勢所趨,使用者對傳輸效率和影像品質將有更高要求。由于香港航太科技集團主要從事電子制造服務業務、航天業務,當中包括智慧城市衛星大數據應用及解決方案、衛星測控與衛星制造及發射,與香港城市大學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將對集團航天業務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助力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航天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航天科技2022年計劃出爐
2022年1月,香港航天科技宣布,兩顆名為“金紫荊衛星三號”及“金紫荊衛星四號”衛星將于2022年第三季度內發射,目標發射時間暫定于2022年7月,并將繼續編成“金紫荊星座”并組成其一部分。
同時,為編成“金紫荊星座”,計劃于本年度發射25顆衛星2022年度發射更多衛星將提供更多航天數據以及提升接收航天數據的速度。
“金紫荊星座”系香港航天行業首個星鏈計劃,全工程計劃發射112顆衛星。
“金紫荊星座”的衛星遙感數據優先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為用戶提供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助力城市實現精細化管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全周期監測,并積極開拓城市大腦、農業監測、防災減災、城市綜合治理、流域管控等領域應用。
香港航天科技是于2019年成立的一家商業航天企業,2019年11月成為國際宇航聯合會認可的機構成員。依托香港國際化中心地位與WTO四個獨立關稅區之一產業優勢,以衛星基礎產業及衛星數據應用為核心,形成服務商業航天的上下游產業生態圈,業務覆蓋衛星制造、衛星發射、航天測控及航天數據服務等產業,致力服務區域航天商業化需求。
歐盟推出“安全星座”計劃發展太空互聯網
歐盟委員會負責內部市場的委員布雷頓當地時間2月15日宣布,歐盟將推出“安全星座”計劃,建設一個基于衛星通信的覆蓋全歐洲及非洲部分地區的互聯網。這項計劃將在未來十年內發射2萬顆低軌道衛星,總投資約60億歐元。
布雷頓介紹,目前歐盟境內只有56%的家庭接通了寬帶網,而且還有很多網絡盲區。新的太空互聯網計劃將使高速互聯網覆蓋整個歐洲大陸,同時還將采用量子加密技術,大大加強網絡通信的安全性。
據測算,建設“安全星座”計劃將為歐盟帶來170至240億歐元的收益,增加歐盟太空和通信領域的人員就業,并帶動下游產業的發展。
商業航天到底有多大的經濟價值?
太空基金會2019年發布的《航天報告》統計,過去十年來,世界太空市場中的政府和商業收入共增長了73%,相比上一年增長了90多億美元,攀升至4238億美元。商業航天收入占全球太空經濟80%,高達3368.9億美元。
除了經濟效益,商業航天還輻射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在歐洲和美國,商業航天是目前主要的就業增長點。在3368.9億美元的商業收入中,2177.2億美元屬于太空產品和服務;1191.7億美元屬于航天基礎設施及相關產業——這部分比2018年增長了16.1%。
香港航天科技是全球商業航天行業其中一間主要公司。
香港航天科技股價曾在數月內股價暴漲25倍。彭博認為,香港航天科技擁有機會與世界級機構合作發展,以捕捉全球航天行業的快速增長。作為港股第一家擁有星鏈衛星項目的公司,香港航天科技在吸引投資者注意力之余,預期股價亦將得到增長。
]]>2022年,香港航天科技依然“繁忙”,同樣精彩。香港航天科技近日表示,“金紫荊衛星三號”及“金紫荊衛星四號”衛星將于2022年第三季度內發射。
香港航天科技宣布,于2022年1月24日,其子公司深圳港航科與中國長城工業根據該協議訂立第二份確認書,敲定今年發射兩顆名為“金紫荊衛星三號”及“金紫荊衛星四號”衛星的具體條款。
根據第二份確認書,該兩顆衛星將于2022年第三季度內發射,目標發射時間暫定于2022年7月,并將繼續編成“金紫荊星座”并組成其一部分。
香港航天科技進一步宣布,為編成“金紫荊星座”,計劃于本年度發射25顆衛星。2022年度發射更多衛星將提供更多航天數據以及提升接收航天數據的速度。
此舉將可提高香港航天科技“金紫荊星座”項目的衛星數據接收及應用服務的數量及質量,繼而促進與遙感數據處理相關的各類工商業活動、軟件開發及其他香港專業增值服務的發展,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航天業的發展。
商業航天正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具前景的熱門領域。
一方面,小衛星組網將帶來對低成本運載服務和運載工具需求的增長;另一方面,商業航天公司首次將非專業宇航員送上太空,向世界展示出商業航天在太空旅游方面的潛力。
近年來,各國均公布了規模龐大的低軌衛星星座組網計劃。由于衛星頻譜屬于全球性資源,所有衛星系統在投入使用之前,都必須向國際電信聯盟提交申請。
根據現行規則,運營商在申請低軌星座和通信頻段后7年內發射一顆衛星并正常運行90天,在這之后,5年內需要發射50%,7年后需將申請的衛星數量全部發射完畢。因此,在現行規則下小衛星組網催生出巨大的衛星發射需求。
2022年太空“打卡”將更加頻繁。有人將2021年稱為太空旅游元年,有億萬富翁乘太空船進入距地面100千米以內的亞軌道體驗失重,有人花高價去國際空間站旅行,也有攝制組上太空拍電影。
2022年,預計將有更多人到太空“打卡”。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在展望新興技術的一篇文章中寫道:2022年的全球自費太空旅客人數有望首次超過公務宇航員人數。
另外,以不久前湯加火山爆發為例,全球主流媒體均引用了美日兩國氣象衛星拍攝到的畫面,作為當地通信中斷的情況下,報道新聞的第一手資料,選用從太空俯瞰的視角或許會成為新聞行業的常態。
香港航天科技憑借在商業航天領域的積累,科技實力不容小覷。立足全球航天發展趨勢,持續加強自主創新、不斷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在把握全球衛星發射的市場機遇的同時,更加強力助推了商業航天事業的發展。
]]>本地一體化能力
假若不明白這宗交易為何足以令航科粉絲雀躍萬分,就必須先了解向香港航天科技出售設備及服務的長城公司。該公司為中國授權提供商業發射、衛星系統以及從事空間技術合作的機構,是中國航天產品及服務系統的集成商,擁有包括發射服務、衛星在軌交付、衛星地面測控站建設及人力資源等整體解決方案。如今長城向香港航天科技出售整套設備,不僅代表精密制造業回歸香港,符合以創新科技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的理念,亦意味香港航天科技從此具備衛星制造、組裝、測控一體化能力。
價格及效率優勢
香港不設增值稅及營業稅,對進出口貨物亦征收零關稅,而企業利得稅率則介乎8.25%至16.5%;相反內地向制造業征收13%行業增值稅及15%-25%的企業所得稅,而美國的營業稅則按州份各異(介乎0.5%至9.45%),企業另外還需繳付利得稅21%。故此在香港制造衛星,成本會較這些地區低近30%至40%。再者,香港清關速度冠絕全球(僅30分鐘),完勝中國內地的1個多月以及歐美動輒的1- 2個月,還未說本地企業全年工作近300天,拼搏精神遠超歐美國家,香港航天科技日后的港產衛星無論在本地或海外市場,在價格、出口與效率方面,都將有無可匹敵的優勢。
衛星市場屬于消費品,全球預計將每年生產4萬多顆低軌衛星用于各領域。 而一顆衛星使用壽命為3年,換句話說,每年退役的衛星都需要替代品,市場的需求及穩定性不容置疑。據知香港航天科技每顆衛星平均利潤為1000萬港幣左右,當生產超過1000顆時,成本會按比例下降,而相對利潤便會超過100億。
以市場平均PE為30倍計算,預期利潤100億乘以30倍PE,香港航天科技的總市值將達3000億,正正就是這個數字,令一眾“太空熱”粉絲對這只“港版Space X”趨之若鶩。有關消息一出,有市場人士即時形容這只太股概念股為“生金蛋的雞”。
香港再工業化的條件來之不易,香港航天科技如今集天時、地利、人和,長線投資者的確要好好把握這高增長企業暴力拉升前的入市良機。
]]>
金紫荊衛星二號的載荷選用高集成度、高性能、小體積和低功耗DSC03系統工業控制相機,并且采用了冷氣微推進系統,實現對地球或地平面成像的同時,驗證在軌編隊技術、并軌防碰撞及末期離軌效應,為后續持續建設高性價比的遙感衛星星座進行深度探索。預計2021年底前,“金紫荊星座”第一編隊衛星的后續衛星仍將陸續發射,並預計2022年底前,實現“金紫荊-齊魯”農業衛星編隊的陸續發射。
“金紫荊星座”工程致力于打造未來智慧城市,以覆蓋大灣區為核心,圍繞高速發展的城市群,實現城市的信息化、精細化、智能化的動態深度融合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同時帶動香港經濟的發展。據介紹,該星座的衛星遙感數據優先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為用戶提供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助力城市實現精細化管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全周期監測,并積極開拓城市大腦、農業監測、防災減災、城市綜合治理、流域管控等領域應用。
有關香港航天科技集團
香港航天科技集團(股票代碼:HK.01725)于2019年9月由十一位全球杰出航天科學家及香港金控共同發起成立的香港第一家商業航天企業,2019年11月成為國際宇航聯合會認可香港第一位機構成員。香港航天科技集團依托香港國際化中心地位與WTO四個獨立關稅區之一的產業優勢,以衛星基礎產業及衛星數據應用為核心,形成服務商業航天的上下游產業生態圈,推動香港再工業化進程,為香港社會經濟的發展開拓新的產業路徑,推動全球航天事業蓬勃發展進入快車道。
]]>資料介紹,RISC-V是新一代基于開源指令處理器芯片,利用RVC技術改善程式代碼的大小,同時以增加每個程式的指令數量為代價,減少每個指令的CPU周期數,該技術通過犧牲代碼密度來簡化實現電路,使宇航級芯片更廣泛的運用于航天、航空、通訊、物聯網、新能源及智慧管理等領域。此次合作,將由上海微系統所提供高可靠芯片加載存儲測試及測試方案。
2020年年初,具備“價值洼地”、“稀缺資產”屬性的港股市場受到投資者關注。但今年以來港股市場整體表現頹勢,互聯網等新經濟板塊出現大幅下跌,部分龍頭個股跌幅甚至超過40%。
建信龍頭企業基金經理、建信港股通精選擬任基金經理劉克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歷回調后,港股未來下跌空間有限,其中科技板塊仍具長期投資價值,當前估值已具備一定吸引力。
展望年內,投資方向繼續看好政策受惠股,特別是在巿場上具有稀缺性和國家政策扶持的相關個股,中長線投資者不妨趁低吸納受惠板塊的質優股。
香港航天科技集團(01725.HK),因為具有“航天太空”概念,成為港股概念稀缺。有別于其他國內的航天企業,香港航天科技以香港為基地,這為集團帶來多方面的競爭優勢。尤其在硬件方面,在香港制造低軌衛星可以更容易地取得國內及海外的零部件,加之衛星為結構極之繁雜的產品,各方面零部件均要具高度耐耗及穩定性,面向全球采購成為首選之一,而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便捷的零部件通關能力和零稅率使得香港在航天精密制造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上海微系統所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于電子科學與技術及信息與通訊工程兩大學科領域的研究。它的前身是于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首批中國工學研究所之一。其專業優勢也是香港航天科技集團如此青睞的主要原因。
另據公開資料顯示,香港航天科技集團是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依托香港國際化中心地位與WTO四個獨立關稅區之一的產業優勢,以衛星基礎產業及衛星數據應用為核心,形成服務商業航天的上下游產業生態圈。公司的基礎產業有衛星制造、衛星發射以及衛星測運控,同時,公司不斷開拓升級業務,打造了“金紫荊星座”、“金紫荊智慧城市應用平臺”和“全球高分辨率遙感地圖”等衛星應用產業。
公司致力于推動香港航天產業、發展香港精密制造和賦能香港再工業化,先后建設有香港衛星制造有限公司、香港航天衛星測控有限公司以及香港航天衛星發射有限公司等。這些堅實的成果也為此次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公司公告稱,下一次衛星發射預期將于2021年10月至12月進行,屆時將搭載RISC-V芯片進行測試及驗證。此次合作也被認為是技能、知識及專長的強強聯合,將提升衛星自主可控與定制化能力,也將極大地促進衛星科研創新和提升經濟效益。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分大力支持加速以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衛星遙感應用為核心的衛星應用產業發展,建立完整的衛星運營服務、地面設備與用戶終端制造、系統集成及信息綜合服務產業鏈,促使衛星應用產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更好服務。
隨著全球科技的進步,衛星數據的廣泛應用,香港航天科技集團的領域優勢將更加凸顯,公司商業航天業務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張,未來有望把握空天互聯的歷史性發展機遇。展望中國衛星產業鏈巿場之巨大,再審視香港航天科技之巿值,相信公司股價未來的增長空間十分巨大。
]]>RISC-V 為新一代基于開源指令集的宇航處理器芯片,利用 RVC(RISC-V 代碼壓縮)技術改善程式代碼的大小,同時亦以增加每個程式的指令數量為代價,減少每個指令的 CPU 周期數。該技術透過犧牲代碼密度來簡化實現電路,使宇航級芯片更廣泛的運用于航天、航空、通訊、物聯網、新能源及智慧管理等領域。
根據合作,上海微系統所將提供高可靠芯片加載存儲測試及測試方案,而深圳港航科將打造必要的在軌環境,藉以實施測試方案。訂約方將就以下范疇展開合作,包括
(i) 開發芯片加載存儲測試及測試方案;
(ii) 有關加載存儲測試的機器安裝及能源供應;
(iii) 交換加載存儲測試數據;
(iv) 監測芯片的在軌狀態;及
(v) 對加載存儲測試數據進行數據分發、處理及分析。在軌測試時間為六(6)個月。
有關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上海微系統所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于電子科學與技術及信息與通訊工程兩大學科領域的研究。上海微系統所的前身為于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其為首批中國工學研究機構之一。
合作的理由及裨益
香港航天科技集團已開展航天業務(目前透過“金紫荊星座”項目進行),包括
誠如香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日期為2021年8月20日的公告所披露,香港航天科技集團已訂立衛星發射服務確認協議,下一次衛星發射預期將于2021年10月至12月進行。香港航天科技集團將于即將進行的衛星發射中搭載 RISC-V 芯片以進行測試及驗證。董事會認為通過與上海微系統所合作,將可透過技能、知識及專長整合創造協同效益,同時增加本集團的科技創新與經濟效益。因此,董事會認為,合作乃屬公平合理,且合作符合本公司及股東的整體利益。
公告全文:https://newsfile.futunn.com/notice/2021/09/14/9935907-0.PDF
]]>同時,自2021年9月1日起成立航天科技發展指導委員會,旨在(其中包括)制定集團的航天科技發展和業務規劃,為集團的中長期戰略目標提供指導和建議,并全局謀劃集團的航天科技技術發展與產業定位。指導委員會目前包括15名成員,即李德仁教授、童慶禧教授、邁克爾?弗蘭克?古德柴爾德教授、劉經南教授、金亞秋教授、褚君浩教授、邁克爾?巴蒂教授、克萊夫?辛普森?弗雷澤教授、克里斯蒂安?費希廷格教授、何昌垂教授、杰拉德?拉加貝爾教授、葉嘉安教授、阿明?格魯恩教授、于明教授及約翰?S?萊瑟姆教授。
公告連接 http://www.hkatg.com/ueditor/1/upload/file/20210902/1630541745331930.pdf
相關鏈接:
]]>根據合作,訂約方旨在利用彼等的航天信息技術專長參與全國技術創新及山東省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合作。
根據合作,訂約方擬于航天信息技術創新、先進對地觀測衛星星座建設以及面向商業和政府用戶的衛星應用創新等方面進行合作。訂約方旨在于2022年發射約八顆衛星,作為上述農業專用衛星星座的第一編隊。
據悉,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是一家由山東省政府成立的公共研究機構,其致力于產業技術的創新及整合,以達致技術轉移及商業化。
通過合作,該公司可引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作為該公司的合作伙伴,以便集團及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可就集團的航天業務項目相互密切合作。該公司認為,透過合作可與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并且透過技能、知識及專長整合創造協同效益。董事會亦認為,與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合作將增加集團的科技創新與經濟效益。
]]>
香港航天科技集團授權數睿科技提供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中國其他地區和海外國家的“金紫荊”商業衛星數據的推廣、營銷、與現有解決方案捆綁銷售等產品和服務。此外,雙方合作還包括航天産業供應鏈,星座設計與規劃,衛星制造及航天國際合作等。通過本次合作,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推進發展商業衛星產業及其大數據應用,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智慧城市群,全面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以致在國際市場的共同發展。
]]>該衛星是內地與香港通過商業航天模式在太空探測領域的首個成功合作,香港航天科技集團作為香港首家商業航天企業,深度參與了衛星的技術論證與研發。作為一次關鍵的在軌“技術驗證星”,本次衛星的成功發射為“金紫荊星座”的部署實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工程儲備,是兩地航天項目合作以及香港航天產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
一直以來,香港以貿易、金融作為主要支柱產業。然而近年來,科技進步帶來的全球性產業升級,促使香港的產業定位從貿易金融向知識科技轉型的需將求日益旺盛,而航天產業將是未來全新經濟增長點,預計2030年前后全球航天產業將達到近萬億美金規模。香港航天科技集團就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香港第一家商業航天企業,2019年11月成為國際宇航聯合會認可的香港第一位機構成員。
此次衛星項目的順利實施標志著香港航天產業發展的新開端,在成功實現技術驗證后,香港航天科技集團將快速部署和運營“金紫荊星座”,并已于近期同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伙伴合作協議,共同開展“金紫荊”系列低軌衛星星座系統設計、衛星設計、研制、測試、發射及在軌交付等相關合作。計劃在2021年分階段完成后,形成完整覆蓋粵港澳大灣區十一個城市群的24小時全天候近即時動態監測系統,成為首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管理基礎數據運營商,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區域商業化服務。
更多資訊,可瀏覽www.hkat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