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浦東新區在保障基本養老服務供給的基礎上,逐步加強對特殊老年群體的專業服務。 2019年,上海市啟動開展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浦東新區積極響應分批試點。目前已實現36個街鎮全覆蓋,并建立了認知障礙支持資源地圖。各街鎮積極探索與實踐,通過開展宣傳教育、風險測評、早期干預、家庭支持、資源鏈接和平臺建設,逐步建立老年認知障礙在社區內的專業照護服務體系。
本次活動是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的又一探索,把"記憶大篷車"開進社區、開到老年人的家門口,為認知障礙老人的記憶加油,進一步打造"認知有礙、社區有愛"的社會支持友好環境。
10月20日-25日,活動啟動會后連續6天,在浦東新區民政局指導下,在張江黨群服務中心將持續開展系列認知健康科普活動。上海仁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徐群在活動現場的健康科普講座上提醒:"如果發現老人出現剛講過的事情反復問,講話不利索或找詞困難,在熟悉的地方迷路,性格變得多疑、易怒、焦慮,這并不是正常衰老,而是認知障礙的典型癥狀。如果不盡早干預,會進一步進展至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該病病程長,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并給子女帶來沉重照料負擔。越來越多針對阿爾茨海默癥的早期干預藥物正在積極探索和開發中,科學家們在其中發現,人體的"第二大腦"腸道菌群具有調節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其功能失衡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有著重要關系。諸多老年常見慢性疾病也與腦腸軸功能紊亂相關,且與認知障礙相伴相生。因此,老年朋友們不妨主動參與認知健康篩查,盡早就醫,獲得規范治療,才能提高晚年生活質量。"
"這個記憶大篷車活動,我非常愿意參加。來了以后可以篩查老年癡呆,還學習了不少認知健康防治知識。以后我們老年人一定要留意自己睡眠和飲食,管好嘴,邁開腿,保持好心態,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社區市民在活動現場說。
作為本次活動的公益支持方,綠谷醫藥科技首席執行官李金河博士表示:"綠谷醫藥科技一貫秉持"提升人類認知健康"的企業使命,致力于未被滿足的人類認知健康需求,通過全新的生命科學范式探索開拓創新治療策略。綠谷堅持以整體觀探索認知障礙疾病復雜發病機制,專注糖藥物研產領域突破式創新,為全球認知障礙疾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多年來,綠谷醫藥科技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依托自身在認知障礙疾病治療領域的創新理念與獨特優勢,探索身心一體的認知健康促進新模式。此次支持"向陽?記憶大篷車"敬老月主題活動是綠谷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助推認知障礙防治促進行動的具體舉措。未來,綠谷期待攜手各方深入多元合作,深度打造認知健康產業生態,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貫徹落地。"
10月13日,一場名為“拾憶,食味”的九九重陽節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關愛活動在綠谷制藥總部“綠色記憶食堂”拉開帷幕,10位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人被邀請來現場,與企業員工一起制作重陽糕,參與久九記憶游園會活動,旨在鼓勵認知障礙患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給予患者群體情感慰藉和社會支持,并呼吁公眾共創認知障礙友好環境。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8.7%。認知障礙的發生與年齡增長密切相關,而老年人則是認知障礙的高發人群,隨著老年人口的逐漸增多,老年認知障礙逐漸成為社會問題。研究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有1507萬癡呆患者,其中阿爾茨海默病983萬。另估算出,中國60歲以上輕度認知障礙(MCI)的患病率為15.5%,患者數達3877萬人[1]。
然而,相較于龐大的患病人群,公眾對此疾病的認知卻遠遠不足,常把認知障礙與“老糊涂”混為一談,以為這是正常的衰老跡象,未及時就診,導致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
為了強化對此疾病的科學認知,本次關愛活動同步在現場舉辦“大咖面對面專場”,邀請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嚴峰進行科普講解。
嚴峰表示:“很多患者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認知障礙了才過來就診,錯過了最佳干預期,當患者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的情況時,對于疾病診治的判斷更依賴于患者家屬,但他們對于疾病認知的有限可能進一步導致疾病危害加深及照護負擔加重,因此我們更需要關注認知健康,做到早篩查早防治。”
目前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方式,前者包括了已上市的幾款進口藥和近年獲批上市的國產新藥甘露特鈉膠囊,后者涵蓋了認知訓練、音樂治療、社交活動等等,嚴峰對此認為患者和家屬應該雙管齊下。
“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治療的,不僅要及時用藥治療,還要指導患者進行認知訓練讓大腦保持活力,多和老人進行情感溝通,關注老人的精神和行為問題。”嚴峰說,“我們要幫助長輩和老人多參與社會活動,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也有助于患病老人改善病情。”
此外,久九記憶游園會還在現場設置了包括復刻回憶、記憶對對碰、盲盒問答墻、愛的記憶漫游等多個趣味活動,面向企業員工和年輕群體科普疾病。綠谷制藥運營中心負責人對此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強化員工對于這個疾病領域的認知,呼吁年輕一代關愛身邊老人,從關注認知健康做起。”
“推動認知障礙疾病科學認知和疾病防治是全社會的責任,希望年輕一代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關愛身邊老人的認知健康。”嚴峰說道。
作為在慢性復雜疾病領域開創全新治療策略的中國創新型藥企,綠谷制藥始終致力于以患者為中心,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持續在官網、官微等渠道發布資訊并定期舉辦公益科普講座,科普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知識和最新科研成果解讀,今年4月在全國啟動“久九關愛 --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慈善援助項目”,以藥品援助方式幫助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同時支持認知障礙疾病診療中心規范化建設項目,以推動疾病診療規范化。未來,綠谷制藥還將攜手多方力量,推動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以讓更多患者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
該項目投資合計12.27億元,面積將達到5.5萬平方米,預計于2024年底前完成驗收并投入運行,將極大提升中國原研創新藥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以及綠谷制藥后續系列糖藥物產能,甘露特鈉膠囊年產量將高達60億粒,滿足超24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用藥需求。
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嚴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據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顯示,在過去20年,全球十大死因中,僅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癡呆癥就躋身全球十大死因之列。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8.7%,伴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逐漸加重,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會逐漸增加。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4000萬。
糖科學和糖藥物已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以及新藥研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研究發現,糖類不僅僅是傳統認知中的能量物質,還參與了生命遺傳和生物合成中的一些關鍵步驟[1]。研究表明,糖藥物具有抗凝血、降血脂、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抗衰老和增強免疫等多種生物活性[2],這意味著糖藥物研發將在未來的臨床醫學和生物科學領域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原創新藥甘露特鈉膠囊正是糖藥物研發成功的代表之一,已在2019年11月2日獲批上市。甘露特鈉膠囊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為原料,制備獲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不僅是全球首個抗阿爾茨海默病的糖類藥物,更是填補了該疾病領域全球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作為一款作用于腦腸軸機制的疾病修飾類藥物,甘露特納膠囊打破了我國AD領域長期無新藥可用的困局,為我國A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作為研發驅動的創新藥企,綠谷制藥始終堅持以整體觀、“腦-腸軸”理論為核心,以糖藥物為手段探索人類攻克慢性復雜疾病的治療方案,研發患者最期盼的藥物,提升人類認知健康。綠谷制藥在糖藥物創新領域積累了超過20年的理論、經驗和技術,綠谷研究院已從上千種植物、微生物及海洋生物中提取、分離、化學修飾得到了7500多個多糖和寡糖樣本,形成了國際領先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糖化合物庫,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獨特的糖藥物研發管線,包括數十個臨床前先導化合物,覆蓋腫瘤、神經精神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個重大疾病領域。
目前甘露特鈉膠囊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已全面開展,這是一項為期52周的多中心隨機、雙盲雙臂、平行組安慰劑對照、單藥療法臨床試驗,將在北美、歐洲和中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分別設立大約200家臨床中心,涉及2046名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雙盲期之后,還將開展為期26周的開放試驗。其52周雙盲期研究計劃在2025年全部完成,將于之后開展歐美地區的新藥注冊上市工作,有望惠及全球AD患者。
參考文獻: |
[1] 尹健,葉新山. 糖化學:糖類藥物研發的重要驅動力[J]. 藥學進展, 2020, 44(7):481-483 |
[2] 吳立根, 毛文君. 衍生化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 海洋科學, 2002, 26(5):23-25 |
]]>
自5月20日中國首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完成現場啟動訪視,九期一®國際Ⅲ期臨床試驗在大中華區已正式啟動。該項目計劃在北美、歐洲和中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分別設立約200家臨床中心,開展為期52周的雙盲試驗和26周的開放試驗,涉及2046名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其中40%的受試者將來自大中華地區。
截止7月底,九期一®國際Ⅲ期臨床試驗已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和捷克啟動了88家臨床中心,已完成464例患者篩選,隨機入組105例受試者。
“這次試驗將明顯提高中度偏重AD患者的比例,在觀察指標上增加了血液中免疫、代謝及神經損傷等與病程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及菌群檢測,以進一步在國際臨床中明確該藥物改變疾病進程的潛力,進一步了解它的長期治療效果。”九期一®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中國國家協調研究者、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肖世富教授在大中華區研究者會議現場表示。
作為17年來全球范圍內首個成功獲批上市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臨床前研究所揭示的腦腸軸全新作用機制,不僅為深度理解九期一®臨床療效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同時也為阿爾茨海默病這類慢性復雜疾病的發病機制研究和治療方案開發提供了整體觀指導下的全新科學視角。臨床前研究中,九期一®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減少菌群異常代謝產物,從而減輕腦內神經炎癥,九期一®還能直接與Aβ結合,并減少Aβ在腦中的沉積。
此前,九期一®中國Ⅲ期臨床試驗在全國34家三級甲等醫院開展,共完成了818例受試者的服藥觀察。為期36周的Ⅲ期臨床研究結果表明, 九期一®可明顯改善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安慰劑組相比,主要療效指標認知功能改善顯著,認知功能量表(ADAS-Cog)評分改善2.54分(p < 0.0001),且安全性好,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安慰劑組相當。基于九期一®作用機制及臨床研究數據,國際知名神經病學專家Jeffrey Cummings教授評價“九期一®具有改善癥狀和潛在改變病程的雙重作用”。
繼九期一®中國Ⅲ期臨床試驗后,其國際臨床試驗繼續聘請全球知名CRO公司艾昆緯(IQVIA)負責項目管理,MedAvante公司負責認知量表等療效指標收集評估,Q2sloution公司負責生物標志物分析。
此次國際臨床試驗的52周雙盲期研究計劃在2025年全部完成,將于之后開展歐美地區的新藥注冊上市工作,為更多海外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
PSCI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
據2020年發布的《中國卒中報告》顯示,我國卒中患病率為1114.8/10萬,年發病率為246.8/10萬,死亡率為149.49/10萬。在全球范圍內,我國已經成為卒中終身風險最高和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其中,約1/3的卒中患者會經歷卒中后認知障礙(PSCI),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受到嚴重影響。
PSCI 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現并持續到6個月時仍存在的以認知損害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按照認知受損的嚴重程度,可分為卒中后認知障礙非癡呆(PSCIND)和卒中后癡呆(PSD)。與其他類型的認知障礙相比,PSCI強調的是卒中事件本身所驅動的認知損害,其認知障礙的發生與卒中病變的特征、阿爾茨海默病(AD)病理和大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1]。
研究發現,PSCI患者在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需要照護方面和抑郁癥狀顯著劣于卒中后非認知障礙患者[2]。并且,PSCI顯著增加卒中患者的死亡風險,以5年生存率為例,PSD患者僅為39%,而同年齡未出現癡呆的卒中患者的生存率為75%[1]。
當前,國外內對PSCI的關注程度愈發重視。基于此,新版《共識》在17年版本的基礎上對內容及數據進行了更新,強調卒中患者的早期篩查、評估、預防及康復,規范診治用藥,綜合管理卒中患者,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時間。
納入對因作用機制藥物,改善PSCI患者認知功能
與舊版相比,新版《共識》在診斷篩查流程、預防手段和治療手段方面做了進一步更新,包括完善雙向轉診體系和評估流程,制定PSCI一、二級預防策略,完善從疾病前到病后預防干預策略的各個環節等等。
治療方案方面,《共識》部分延續了舊版的用藥建議,將膽堿酯酶抑制劑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加蘭他敏和NMDA受體拮抗劑美金剛列為Ⅰ、Ⅱa級推薦藥物,同時補充了一些相關度更高的臨床證據,以及明確了這些藥物的適應癥范圍。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腦腸軸機制的國產創新藥物甘露特鈉膠囊(九期一®)也獲得《共識》推薦。
雖然只被列為Ⅱb級建議藥物,但考慮到甘露特鈉膠囊被批準的時間不長,能夠在《共識》中被列為僅次于膽堿酯酶抑制劑和NMDA受體拮抗劑的推薦藥物已經顯示了該藥物在PSCI治療上的潛力,而后兩者在近二、三十年的時間中積累了大量可循的臨床試驗數據,有助于明確其在PSCI相關的各個適應癥中的療效。
不同于傳統的對癥類藥物,甘露特鈉膠囊基于腸道菌群和腦腸軸的全新作用機制[3]顯示了對認知功能改善方面的良好效果。《共識》指出:“近期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顯示,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可改善輕度至中度AD患者的認知功能,提示甘露特鈉膠囊對PSCI可能有潛在的治療作用,但需要進一步臨床試驗證實。”根據國內三期臨床試驗的數據以及其對因作用機制,國際知名神經病學專家Jeffrey Cummings教授評價九期一®具有改善癥狀和潛在改變病程的雙重作用。
作為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之一,阿爾茨海默病(AD)病理機制復雜,過去20多年間,藥物開發主要聚焦于靶向大腦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為主流的假說,但與此同時,腸道菌群和腦腸軸理論逐步被證實對阿爾茨海默病在內認知障礙疾病及多種慢性復雜疾病有緊密關聯,成為目前AD藥物研發領域重要對因機制學說之一。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腸道菌群的改變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可能還會加快認知障礙的進展。”董強教授表示,有研究認為腸道菌群的失衡是腦卒中和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之一,同樣也是治療的潛在靶點。
事實上,在近幾年的臨床研究中,腸道菌群已經被證實和PSCI高度相關:一項納入93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研究表明,PSCI組患者與克雷伯氏菌屬、乳桿菌屬和普雷沃氏菌屬的豐度增加有關[4];一項納入65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對照研究表明,PSCI組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要顯著低于非PSCI組[5]。
PSCI臨床管理推廣項目扎根臨床、資源共享
隨著新版《共識》的發布與解讀,在本次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由上海卒中學會發起、綠谷制藥支持的“卒中后認知障礙臨床管理推廣項目”正式啟動。
該項目本著“扎根臨床,資源共享”的宗旨,將通過組織廣大神經科學領域醫務工作者學習交流,增強其識別診斷卒中后認知障礙的能力,有利于PSCI在全國范圍內的篩查評估等多項協作性工作順利開展,在臨床實踐中為卒中后認知障礙的全流程管理提供指導。
董強教授對此表示:“由于我國各地區醫療水平發展不一,個體診療差異極大,使得臨床工作者針對每個病患很難有一個標準的治療模式,還有很多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療,PSCI臨床管理推廣項目致力于推動新版《共識》進一步落地,向著國家衛健委提出的老年癡呆及認知障礙知曉率和篩查率達到雙80%目標持續努力。”
參考文獻: |
[1] 中國卒中學會血管性認知障礙分會.中國卒中雜志.2021, 16(4):376-389. |
[2] Rohde, D., et al.J Geriatr Psychiatry Neurol, 2019. 32(5): p. 275-281. |
[3] Wang X, Sun G, Feng T, et al. Sodium oligomannate therapeutically remodels gut microbiota and suppresses gut bacterial amino acids-shaped neuroinflammation to inhibit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J]. Cell research, 2019, 29(10): 787-803. |
[4] Ling Y, Gong T, Zhang J, et al. Gut Microbiome Signatures Are Biomarkers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2020, 12: 297. |
[5] Liu Y, Kong C, Gong L,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gut microbiota and its corresponding metabolites[J].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20 (Preprint): 1-12. |
九期一®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申請已相繼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加拿大、法國、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藥品管理局的批準,目前已完成43例患者篩查,在一系列評估完成后,符合入排標準的受試者將陸續進行隨機入組給藥。他們均來自美國和加拿大。隨機入組受試者需要符合此次國際臨床試驗患者入組標準 -- 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得分介于11至24,且75%患者的MMSE得分將小于20,顳葉內側萎縮評分不小于2,無白質區缺血灶,未服用其他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
目前美國和加拿大已有超過40家臨床中心完成現場啟動訪視(SIV),將于2月24-25日線上召開北美研究者會議,以探討交流此次國際臨床試驗的相關情況。歐洲研究者會議和亞太研究者會議計劃在此后相繼召開。
九期一®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將在北美、歐洲和中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分別設立約200家臨床中心,開展為期52周的多中心隨機、雙盲雙臂、平行組安慰劑對照、單藥療法臨床試驗,涉及2046名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其中40%的臨床試驗患者將來自中國,北美和歐洲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數量各占30%。在雙盲期之后,還將開展為期26周的開放試驗。
“自從帕金森病相關研究證明與腸道菌群高度關聯后,越來越多人開始探索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聯系。”九期一®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科拉第(Clarity)臨床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者卡爾·哈夫納(Karl Hafner)此前在完成全球第一例患者篩查時如此表示, “GV-971的中國Ⅲ期臨床數據良好,成功獲批上市,我很期待接下來的國際臨床試驗。”
此前,九期一®國內Ⅲ期臨床試驗在全國34家三級甲等醫院開展,共完成了818例受試者的服藥觀察。為期36周的Ⅲ期臨床研究結果表明, 九期一®可明顯改善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安慰劑組相比,主要療效指標認知功能改善顯著,認知功能量表(ADAS-Cog)評分改善2.54分(p < 0.0001),且安全性好,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安慰劑組相當。
“相較于中國開展的Ⅲ期臨床試驗,此次國際臨床試驗設計將雙盲試驗周期從9個月延長到了12個月,有助于進一步驗證九期一®對于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的藥效持續性。同時還將獲取血液Aβ水平、血液磷酸化Tau蛋白等生物標志物結果,旨在研究九期一®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并探索該藥物對于改變疾病病程的潛力。” 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頒發的本特?溫布拉德終身成就獎(2018)獲得者、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腦科學教授、九期一®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方案設計科學主要指導者杰弗里?庫明斯(Jeffrey Cummings)此前在第13屆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大會(CTAD)演講時如此介紹。
此次國際臨床試驗的52周雙盲期研究計劃在2025年全部完成,將于之后開展歐美地區的新藥注冊上市工作,為更多海外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嚴正聲明全文如下:
近期,饒毅先生在其自媒體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的文章中,對我司研發的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代號:GV-971)發表了毫無事實依據的言論,包括“所謂治療老年癡呆癥的GV-971被很多人認為是假藥”,并稱“如果沒有嚴格的調查,就不能排除GV-971成為中國二十一世紀最大造假案的可能性”。由于饒毅先生個人的媒體影響力,該等言論發布后,進一步引發了其他媒體針對我司以及九期一®的不實報道。
我司在此嚴正聲明,饒毅先生的該等言論及部分媒體的不實報道,已經嚴重損害了我司名譽,對我司業務造成了實質負面影響,也嚴重誤導了各級醫院的醫生對藥物的科學判斷,并對我司圍繞九期一®正在及即將開展的多項研究造成負面影響。同時,由于阿爾茨海默病是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規范治療,該等言論與報道干擾了患者的正常診療,最終也將損害患者的健康與利益。
九期一®從研發到上市歷時22年,我司傾力投入研發,只為踐行“只做人類最期盼的藥物”之初心。九期一®的國內Ⅲ期臨床試驗覆蓋了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北京協和醫院牽頭的34家國內三甲醫院,聘請了全球知名的CRO公司艾昆緯IQVIA(原昆泰)負責管理和實施,試驗過程的嚴謹性以及試驗數據的真實性是經得起科學檢驗的。
九期一®獲批上市前,其有效性、安全性經過了國家藥監局的嚴格審查,上市評審歷時約1年時間、歷經3次評審會、以及多次核查(我司提供審評部門上市前所有研究數據總計179箱、53萬頁資料)。饒毅先生在九期一®已經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的情況下,仍然誤導公眾將國家一類創新藥解讀為“假藥”,是對公眾利益和科技創新極其不負責任的!
目前,基于對中國III期注冊臨床研究結果和研究質量的認可,GV-971已獲得美國FDA和歐洲EMA臨床研究許可,進入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GV-971的國際III期臨床試驗由克利夫蘭醫學中心教授杰弗里?庫明斯(Jeffrey Cummings)領銜的國際老年癡呆領域權威專家團隊設計方案,由多位國際頂級科學家組成的綠谷國際管理團隊負責組織實施。我司將全力推動和實現GV-971國際III期臨床在全球的成功,以使GV-971早日惠及全球患者。
我司要求饒毅先生及相關媒體立即停止針對我司名譽的損害行為并刪除不實言論。對任何未經調查核實而進行惡意誹謗、傳播不實信息的個人和機構,我司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