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PRIZE FOUNDATION zh_CN PRN Asia 2024年唐獎頒獎典禮隆重舉行,800名嘉賓齊聚一堂見證歷史 2024-09-27 21:00:00 第六屆唐獎頒獎典禮,唐獎教育基金會尹崇堯董事(右五)、王綺凡董事(右四)、陳振川執行長(右一)、永續發展獎得主奧馬爾.亞基(左七)、生技醫藥獎得主延斯.祖爾.霍斯特(左六)、法治獎得主瑪麗.羅賓遜(右七) 頒獎典禮下半場,臺北愛樂樂團演奏了貝多芬充滿活力的《費德里奧序曲》、鮑元愷充滿奇思妙想的《臺灣音畫》,以及舒伯特雄偉的《第九交響曲》第一樂章等精彩曲目,令"唐獎"獲獎者和來賓大飽耳福。頒獎典禮還進行了 全球直播 ,與世界共享這一國際盛事。 2024年度唐獎得主包括:永續發展獎得主奧馬爾-亞吉(Omar M. Yaghi);生技醫藥獎得主喬爾-哈本能(Joel F. Habener)、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和延斯-祖爾-霍斯特(Jens Juul Holst);漢學獎得主許卓云;法治獎得主瑪麗-羅賓遜(Mary Robinson)。 ? 唐獎基金會首席執行官陳振川博士首先對獲獎者表示熱烈歡迎,并對基金會成立十二周年表示祝賀。他代表創始人尹衍梁博士發言。2024年唐獎獲獎者名單于今年6月揭曉,至此,六屆唐獎的獲獎者總數已達39人(包括3個非政府組織)。一系列"唐獎周"活動也已精心策劃。陳博士表示,他非常榮幸能夠主持這次盛大的頒獎典禮,表彰六位杰出的獲獎者。他相信,獲獎者們的開創性成就和深刻洞察力將為這個動蕩的時代指明方向,幫助應對能源和資源濫用、氣候變化加速、沖突頻發等全球性挑戰。 ? 唐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錢煦博士表示,唐獎自2012年設立以來,已成為全球公認的著名國際獎項。每個獎項均由知名專家組成的獨立評選委員會進行評審,確保評選過程客觀、公正、專業,不分種族、性別或國籍。他還衷心祝賀六位杰出的2024年唐獎得主,他們的非凡成就為人類健康、科學和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獲頒"唐獎永續發展獎"時,亞吉教授向創始人尹博士表達了無限的感激之情。他被尹博士設立"唐獎"、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愿景深深感動,也深受鼓舞。亞吉出生貧苦,他深切地感受到,等待理想的條件往往意味著停滯不前,而最杰出的成就往往源于最卑微的起點。10歲那年,他在學校圖書館偶然發現了一本書,被書中美麗的分子結構深深吸引,從此對化學產生了終生的熱情。出生于難民家庭的亞吉表示:"今天,我站在這里接受這個獎項,不僅僅是為了我自己,也是為了每一個曾經覺得自己出身卑微,而無法改變命運的人。我的經歷證明,即使起點很低,也能創造出非凡的成就。" 2024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共有三位得主,哈本能教授對能夠成為其中一位獲獎者而深感榮幸。他認為自己畢生致力于GLP-1研究的努力能以這種方式得到認可,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目睹自己的貢獻能夠有效減輕全球2型糖尿病和肥胖癥患者的痛苦,他感到無比滿足。 莫依索夫教授因在發現GLP-1方面做出的貢獻而榮獲唐獎。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攻讀研究生期間,她就對肽對葡萄糖代謝的影響及其治療應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洛克菲勒大學布魯斯-梅里菲爾德(Bruce Merrifield)教授的指導下,她深入研究了胰高血糖素和固相合成技術。這些專業知識為她率先發現由31個氨基酸組成、具有生物活性的GLP-1(7-37)奠定了基礎,并促成了她與喬爾-哈本能教授的合作,他們一同展示了GLP-1在防治2型糖尿病方面的前景。這一成就標志著她在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內分泌科開始的長達四十年的科學之旅圓滿完成。 作為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之一,霍斯特教授分享了他發現GLP-1的50年歷程。這段旅程始于他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對腸泌素的興趣。主要的里程碑包括他觀察到病人手術后血糖水平的變化,從腸道細胞分子中探索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合成前體物質,預測其結構,并證實其在刺激胰島素分泌方面的作用。就這樣,GLP-1被帶到了哥本哈根。在制藥業的支持下,GLP-1療法現已惠及數百萬人,在有效治療肥胖癥和2型糖尿病的同時,還減少了相關并發癥和過早死亡,霍斯特教授對這一成果深感欣慰。 許教授對唐獎基金會表示感謝,并強調了漢學獎不同于其他三個獎項的使命。許教授認為,其他獎項側重于解決當代全球問題,而漢學獎則旨在確定中華文明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世界歷史大背景中的地位。這與他自己畢生的追求不謀而合:早年致力于研究中國歷史,晚年則從中國文化中汲取智慧,幫助應對全球性挑戰。他對獲得這一榮譽深感榮幸,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 羅賓遜教授對獲得唐獎基金會和評選委員會頒發的法治獎深感榮幸并表示感謝。她肯定了前幾屆獲獎者在全球范圍內倡導人權和法治的卓越貢獻,強調了維護這些原則的持續任務和共同責任,她打算在獲獎者演講中進一步探討這一主題。羅賓遜教授敏銳地意識到,盡管法治至關重要,但近幾十年來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和威脅。盡管如此,她仍然堅定不移地支持人權和法治。 ]]> 臺北2024年9月27日 /美通社/ -- 9月27日下午,2024年度"唐獎"頒獎典禮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隆重舉行。典禮在雄壯的《唐獎序曲》聲中拉開帷幕,來自美國、丹麥、愛爾蘭等國家的2024年度唐獎得主親臨現場或通過網絡參加此次活動。劉兆漢博士、張文昌博士、王德威博士和葉俊榮教授分別擔任唐獎各獎項的主席,他們介紹了獲獎者并為他們頒獎。來自工業界、政府和學術界的800多位國際嘉賓和代表共同見證了這一榮耀時刻。

第六屆唐獎頒獎典禮,唐獎教育基金會尹崇堯董事(右五)、王綺凡董事(右四)、陳振川執行長(右一)、永續發展獎得主奧馬爾.亞基(左七)、生技醫藥獎得主延斯.祖爾.霍斯特(左六)、法治獎得主瑪麗.羅賓遜(右七)
第六屆唐獎頒獎典禮,唐獎教育基金會尹崇堯董事(右五)、王綺凡董事(右四)、陳振川執行長(右一)、永續發展獎得主奧馬爾.亞基(左七)、生技醫藥獎得主延斯.祖爾.霍斯特(左六)、法治獎得主瑪麗.羅賓遜(右七)

頒獎典禮下半場,臺北愛樂樂團演奏了貝多芬充滿活力的《費德里奧序曲》、鮑元愷充滿奇思妙想的《臺灣音畫》,以及舒伯特雄偉的《第九交響曲》第一樂章等精彩曲目,令"唐獎"獲獎者和來賓大飽耳福。頒獎典禮還進行了全球直播,與世界共享這一國際盛事。

2024年度唐獎得主包括:永續發展獎得主奧馬爾-亞吉(Omar M. Yaghi);生技醫藥獎得主喬爾-哈本能(Joel F. Habener)、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和延斯-祖爾-霍斯特(Jens Juul Holst);漢學獎得主許卓云;法治獎得主瑪麗-羅賓遜(Mary Robinson)。  

唐獎基金會首席執行官陳振川博士首先對獲獎者表示熱烈歡迎,并對基金會成立十二周年表示祝賀。他代表創始人尹衍梁博士發言。2024年唐獎獲獎者名單于今年6月揭曉,至此,六屆唐獎的獲獎者總數已達39人(包括3個非政府組織)。一系列"唐獎周"活動也已精心策劃。陳博士表示,他非常榮幸能夠主持這次盛大的頒獎典禮,表彰六位杰出的獲獎者。他相信,獲獎者們的開創性成就和深刻洞察力將為這個動蕩的時代指明方向,幫助應對能源和資源濫用、氣候變化加速、沖突頻發等全球性挑戰。  

唐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錢煦博士表示,唐獎自2012年設立以來,已成為全球公認的著名國際獎項。每個獎項均由知名專家組成的獨立評選委員會進行評審,確保評選過程客觀、公正、專業,不分種族、性別或國籍。他還衷心祝賀六位杰出的2024年唐獎得主,他們的非凡成就為人類健康、科學和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獲頒"唐獎永續發展獎"時,亞吉教授向創始人尹博士表達了無限的感激之情。他被尹博士設立"唐獎"、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愿景深深感動,也深受鼓舞。亞吉出生貧苦,他深切地感受到,等待理想的條件往往意味著停滯不前,而最杰出的成就往往源于最卑微的起點。10歲那年,他在學校圖書館偶然發現了一本書,被書中美麗的分子結構深深吸引,從此對化學產生了終生的熱情。出生于難民家庭的亞吉表示:"今天,我站在這里接受這個獎項,不僅僅是為了我自己,也是為了每一個曾經覺得自己出身卑微,而無法改變命運的人。我的經歷證明,即使起點很低,也能創造出非凡的成就。"

2024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共有三位得主,哈本能教授對能夠成為其中一位獲獎者而深感榮幸。他認為自己畢生致力于GLP-1研究的努力能以這種方式得到認可,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目睹自己的貢獻能夠有效減輕全球2型糖尿病和肥胖癥患者的痛苦,他感到無比滿足。

莫依索夫教授因在發現GLP-1方面做出的貢獻而榮獲唐獎。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攻讀研究生期間,她就對肽對葡萄糖代謝的影響及其治療應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洛克菲勒大學布魯斯-梅里菲爾德(Bruce Merrifield)教授的指導下,她深入研究了胰高血糖素和固相合成技術。這些專業知識為她率先發現由31個氨基酸組成、具有生物活性的GLP-1(7-37)奠定了基礎,并促成了她與喬爾-哈本能教授的合作,他們一同展示了GLP-1在防治2型糖尿病方面的前景。這一成就標志著她在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內分泌科開始的長達四十年的科學之旅圓滿完成。

作為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之一,霍斯特教授分享了他發現GLP-1的50年歷程。這段旅程始于他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對腸泌素的興趣。主要的里程碑包括他觀察到病人手術后血糖水平的變化,從腸道細胞分子中探索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合成前體物質,預測其結構,并證實其在刺激胰島素分泌方面的作用。就這樣,GLP-1被帶到了哥本哈根。在制藥業的支持下,GLP-1療法現已惠及數百萬人,在有效治療肥胖癥和2型糖尿病的同時,還減少了相關并發癥和過早死亡,霍斯特教授對這一成果深感欣慰。

許教授對唐獎基金會表示感謝,并強調了漢學獎不同于其他三個獎項的使命。許教授認為,其他獎項側重于解決當代全球問題,而漢學獎則旨在確定中華文明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世界歷史大背景中的地位。這與他自己畢生的追求不謀而合:早年致力于研究中國歷史,晚年則從中國文化中汲取智慧,幫助應對全球性挑戰。他對獲得這一榮譽深感榮幸,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

羅賓遜教授對獲得唐獎基金會和評選委員會頒發的法治獎深感榮幸并表示感謝。她肯定了前幾屆獲獎者在全球范圍內倡導人權和法治的卓越貢獻,強調了維護這些原則的持續任務和共同責任,她打算在獲獎者演講中進一步探討這一主題。羅賓遜教授敏銳地意識到,盡管法治至關重要,但近幾十年來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和威脅。盡管如此,她仍然堅定不移地支持人權和法治。

]]>
第六屆唐獎得主出爐 九月受邀赴臺領獎 2024-06-22 19:00:00 第六屆唐獎得主出爐 九月受邀赴臺領獎 唐獎肯定“永續發展獎”得主奧馬爾,亞基在金屬有機及相關超多孔骨架材料上開創性的建樹,此種材料已廣泛設計成碳捕集、氫氣和甲烷儲存及乾旱地區集水之應用,對永續發展作出非凡貢獻。 身為MOFs和COFs材料創始人之一,亞基教授是最先將此前瞻性新材料應用到永續發展領域的科學家,他開創的化學新領域—網格化學,以一種新的合成方式生成材料,透過強鍵結合力,將有機和無機單元編結成為堅固的多孔結晶金屬有機骨架 (MOFs) 及共價有機骨架 (COFs) 材料,且運用此材料的多功能特性來捕捉、集中及利用二氧化碳、氫氣、甲烷及水等四種對地球永續發展有最大影響的小氣體分子,對解決當今世界所迫切面臨的能源、環境及水資源問題等永續發展目標(SDGs),均提供嶄新的解決方法。 唐獎表彰“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喬爾?哈本能、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延斯?祖爾?霍斯特發現GLP-1(7-37)為促胰島素因子,并開發基于GLP-1(7-37)的抗糖尿病與抗肥胖藥物。 全球80億人口中,高達5億人罹患糖尿病、近10億人口為肥胖患者,兩者衍生出的多種并 發癥造成個人與社會沉重的醫療負擔。幸運的是,基于GLP-1的療法近期已成治療肥胖和糖尿病的藥物 ,有上億名使用者受惠。三位得獎人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從找出GLP-1、確認其活化型GLP-1 (7-37)到引領其作為抗糖尿病策略之應用,不但締造基礎研究轉譯至制藥成功的典范,更對全人類健康做出重大貢獻。目前至少已有13種GLP-1 RA(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通過FDA核準用于治療糖尿病、肥胖。此外,新興口服藥物“DPP-4抑制劑”,可阻斷GLP-1(7-37)在體內被DPP-4酵素降解,以延長GLP-1(7-37)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的功能。 唐獎表彰“漢學獎”得主許倬云教授在中國史領域的學術高度。許教授的史學能見其大,其古代專論發掘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通史解釋著重文化之涵容與交流,尋找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他的著作透露對國家、民族以及世界人類的關懷,是一位博雅兼具淑世的歷史學家。 自青壯年時期開始將社會科學方法融入史學研究,許教授為傳統漢學拓展了新方向。他的學術工作從歷史事實中建構知識,并將視角從過去延伸至今日與未來,展現一種跨越時代的學問,證明了漢學可以走出學術象牙塔,與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對話,從而對漢學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許教授對周秦漢時期的專題研究提出獨到見解,達到“史識”的高度。他的治學功夫體現于《西周史》對親緣社會之華夏意識的詮釋,《求古編》對文官制度的探討,以及《漢代農業》對精耕細作與市場經濟的分析──這些命題即是他所謂的中國文化“三原色”。 “法治獎”得主為瑪麗?羅賓遜教授,唐獎表彰其在性別平等、消除貧困、人權和氣候正義等多個領域對極弱勢群體的卓越貢獻。法治獎評選委員會特別強調,瑪麗?羅賓遜教授在性別平等促進及極弱勢族群保護所致力展現的解決方案,有效地結合銳利的法律慧識與實用價值,并指出她從國內到國外,跨越法律與政治領域,均獨具創見地轉化并開拓所擔任的職務,以強化法治。 羅賓遜教授的職業生涯展示了她如何跨越法律與政治領域的界限,從國內走向國際,并在多個議題領域積極推動法治。她的角色轉變反映了從律師到國家領袖,再到全球意見領袖的過程,同時將她的關注從國內和區域法擴展到國際法,從民權和人權問題延伸到全球正義。她創見獨具地結合律師著重法律細節的慧眼、立法者對實際解方的追求以及人權倡議者對正義的熱忱,具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關于唐獎】???????????????? 有感于全球化的進展,人類在享受文明與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亦面臨氣候變遷、新傳染疫病、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種種考驗,尹衍樑博士于2012年12月成立唐獎,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每兩年由專業獨立評選委員會(邀聘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含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不分種族、國籍、性別,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得主。每獎項提供5千萬獎金,其中含1千萬支持相關研究教育計 劃,以鼓勵專業人才投入探索21世紀人類所需,以頂尖的創新研究成果及社會實踐引領全人類發展。 ]]> 臺北2024年6月22日 /美通社/ -- 每兩年頒布的世界大獎—唐獎,第六屆得獎人名單正式出爐:“永續發展獎”得獎人為美國化學家奧馬爾,亞基(Omar M. Yaghi);“生技醫藥獎”由喬爾?哈本能(Joel F. Habener)、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 、延斯?祖爾?霍斯特(Jens Juul Holst)三位科學家共同獲獎;漢學獎授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許倬云;法治獎頒發給曾任律師、愛爾蘭參議員、愛爾蘭總統及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現任元老會(The Elders)主席瑪麗.羅賓遜(Mary Robinson)。這六位新科得主們將于九月底受邀赴臺領獎。

第六屆唐獎得主出爐 九月受邀赴臺領獎
第六屆唐獎得主出爐 九月受邀赴臺領獎

唐獎肯定“永續發展獎”得主奧馬爾,亞基在金屬有機及相關超多孔骨架材料上開創性的建樹,此種材料已廣泛設計成碳捕集、氫氣和甲烷儲存及乾旱地區集水之應用,對永續發展作出非凡貢獻。

身為MOFs和COFs材料創始人之一,亞基教授是最先將此前瞻性新材料應用到永續發展領域的科學家,他開創的化學新領域—網格化學,以一種新的合成方式生成材料,透過強鍵結合力,將有機和無機單元編結成為堅固的多孔結晶金屬有機骨架 (MOFs) 及共價有機骨架 (COFs) 材料,且運用此材料的多功能特性來捕捉、集中及利用二氧化碳、氫氣、甲烷及水等四種對地球永續發展有最大影響的小氣體分子,對解決當今世界所迫切面臨的能源、環境及水資源問題等永續發展目標(SDGs),均提供嶄新的解決方法。

唐獎表彰“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喬爾?哈本能、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延斯?祖爾?霍斯特發現GLP-1(7-37)為促胰島素因子,并開發基于GLP-1(7-37)的抗糖尿病與抗肥胖藥物。

全球80億人口中,高達5億人罹患糖尿病、近10億人口為肥胖患者,兩者衍生出的多種發癥造成個人與社會沉重的醫療負擔。幸運的是,基于GLP-1的療法近期已成治療肥胖和糖尿病的藥物,有上億名使用者受惠。三位得獎人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從找出GLP-1、確認其活化型GLP-1 (7-37)到引領其作為抗糖尿病策略之應用,不但締造基礎研究轉譯至制藥成功的典范,更對全人類健康做出重大貢獻。目前至少已有13種GLP-1 RA(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通過FDA核準用于治療糖尿病、肥胖。此外,新興口服藥物“DPP-4抑制劑”,可阻斷GLP-1(7-37)在體內被DPP-4酵素降解,以延長GLP-1(7-37)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的功能。

唐獎表彰“漢學獎”得主許倬云教授在中國史領域的學術高度。許教授的史學能見其大,其古代專論發掘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通史解釋著重文化之涵容與交流,尋找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他的著作透露對國家、民族以及世界人類的關懷,是一位博雅兼具淑世的歷史學家。

自青壯年時期開始將社會科學方法融入史學研究,許教授為傳統漢學拓展了新方向。他的學術工作從歷史事實中建構知識,并將視角從過去延伸至今日與未來,展現一種跨越時代的學問,證明了漢學可以走出學術象牙塔,與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對話,從而對漢學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許教授對周秦漢時期的專題研究提出獨到見解,達到“史識”的高度。他的治學功夫體現于《西周史》對親緣社會之華夏意識的詮釋,《求古編》對文官制度的探討,以及《漢代農業》對精耕細作與市場經濟的分析──這些命題即是他所謂的中國文化“三原色”。

“法治獎”得主為瑪麗?羅賓遜教授,唐獎表彰其在性別平等、消除貧困、人權和氣候正義等多個領域對極弱勢群體的卓越貢獻。法治獎評選委員會特別強調,瑪麗?羅賓遜教授在性別平等促進及極弱勢族群保護所致力展現的解決方案,有效地結合銳利的法律慧識與實用價值,并指出她從國內到國外,跨越法律與政治領域,均獨具創見地轉化并開拓所擔任的職務,以強化法治。

羅賓遜教授的職業生涯展示了她如何跨越法律與政治領域的界限,從國內走向國際,并在多個議題領域積極推動法治。她的角色轉變反映了從律師到國家領袖,再到全球意見領袖的過程,同時將她的關注從國內和區域法擴展到國際法,從民權和人權問題延伸到全球正義。她創見獨具地結合律師著重法律細節的慧眼、立法者對實際解方的追求以及人權倡議者對正義的熱忱,具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關于唐獎】                

有感于全球化的進展,人類在享受文明與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亦面臨氣候變遷、新傳染疫病、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種種考驗,尹衍樑博士于2012年12月成立唐獎,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每兩年由專業獨立評選委員會(邀聘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含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不分種族、國籍、性別,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得主。每獎項提供5千萬獎金,其中含1千萬支持相關研究教育計,以鼓勵專業人才投入探索21世紀人類所需,以頂尖的創新研究成果及社會實踐引領全人類發展。

]]>
跨越時代的史學巨擘 第六屆唐獎漢學獎得主:許倬云教授 2024-06-20 12:00:00 2024唐獎漢學獎得主許倬雲教授 許教授的學術生涯以其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刻洞察聞名。他的研究不僅深入探討中國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更在通史解釋上強調文化的包容性與交流,尋求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定位。許教授的著作展現了他對國家、民族及全人類的深切關懷,被譽為一位兼具博雅理念與淑世精神的史家。 許教授自青壯年時期開始將社會科學方法融入史學研究,為專注于學院對話的傳統漢學拓展了新方向。他的學術工作從歷史事實中尋求歷史知識,并將視角從過去延伸至今日與未來,展現一種跨越時代的學問。他證明了漢學可以走出學術象牙塔,與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對話,從而對漢學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許教授對周秦漢時期的專題研究提出獨到見解,達到「史識」的高度,形成了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歷史解釋。他的治學功夫體現于《西周史》對親緣社會之華夏意識的詮釋,《求古編》對文官制度的探討,以及《漢代農業》對精耕細作與市場經濟的分析──這些命題即是他所謂的中國文化「三原色」。 《西周史》是最早的「西周」斷代史之作,也是「西周史」新課題的開端。書中劃時代地提出「華夏國家的形成」,同時以「文化圈擴大」詮釋中國的不斷擴張。該書隨著新出的考古材料不斷增訂,展現了許教授與時俱進的學風。 《求古編》為其早、中年的論文集成,討論周秦漢時期政治/社會、中央/地方等二元結構命題,由此推及整個傳統時期的中國歷史。《漢代農業》則深入分析農耕作業細節,探究兩漢時期何以由工商貿易轉向農業經濟,解答中國為何「以農立國」的關鍵轉折,直探中國歷史的核心課題。 許教授在歷史理論層次亦有所突破,「網絡理論」是他對中國歷史脈動的獨特見解。他認為經濟體系、社會接觸、政治統治和思想傳播都離不開道路體系,這些要素如同樹木的主干與分枝,相互聯系,構成了中國歷史的復合體。這一理論不僅避免了瑣碎問題的考證,也提供了一個實踐性的大歷史解釋架構。 許教授晚年出版一系列通史著作,以宏觀視角將中國納入世界文明序列。《萬古江河》指出中國文化在擴張的過程中,也不斷受域外文化影響。《史海巡航:歷史問學周記》則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強調中西歷史比較。《華夏論述》更進一步闡述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包容性與獨特性,并表達對當今中國走向的關懷。 學術研究之外,許教授1960年代在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導歷史教育課程轉型,培養了一代后輩學者,并打開中國社會史研究風氣,對臺灣史學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其史學觀點也自1990年代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熟而廣泛傳播,產生了重大作用。 許教授更跨出學術圈,將歷史研究成果轉化為人文素養的資源,出版多部通識著作,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時代轉移、管理、組織等議題。他的努力證明了歷史知識的實用性,展現他既具有西方學院派學者的特質,也有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風范。 許倬云教授的學術成就和貢獻,獲得第六屆唐獎漢學獎的肯定。他的工作不僅豐富了漢學領域,也為后世累積寶貴的學術資產。許教授的學問與人格,也將繼續啟發未來的學界和社會大眾。]]> 臺北2024年6月20日 /美通社/ -- 2024年第六屆唐獎漢學獎授予,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許倬云院士,以表彰他在漢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2024唐獎漢學獎得主許倬雲教授
2024唐獎漢學獎得主許倬雲教授

許教授的學術生涯以其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刻洞察聞名。他的研究不僅深入探討中國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更在通史解釋上強調文化的包容性與交流,尋求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定位。許教授的著作展現了他對國家、民族及全人類的深切關懷,被譽為一位兼具博雅理念與淑世精神的史家。

許教授自青壯年時期開始將社會科學方法融入史學研究,為專注于學院對話的傳統漢學拓展了新方向。他的學術工作從歷史事實中尋求歷史知識,并將視角從過去延伸至今日與未來,展現一種跨越時代的學問。他證明了漢學可以走出學術象牙塔,與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對話,從而對漢學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許教授對周秦漢時期的專題研究提出獨到見解,達到「史識」的高度,形成了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歷史解釋。他的治學功夫體現于《西周史》對親緣社會之華夏意識的詮釋,《求古編》對文官制度的探討,以及《漢代農業》對精耕細作與市場經濟的分析──這些命題即是他所謂的中國文化「三原色」。

《西周史》是最早的「西周」斷代史之作,也是「西周史」新課題的開端。書中劃時代地提出「華夏國家的形成」,同時以「文化圈擴大」詮釋中國的不斷擴張。該書隨著新出的考古材料不斷增訂,展現了許教授與時俱進的學風。

《求古編》為其早、中年的論文集成,討論周秦漢時期政治/社會、中央/地方等二元結構命題,由此推及整個傳統時期的中國歷史。《漢代農業》則深入分析農耕作業細節,探究兩漢時期何以由工商貿易轉向農業經濟,解答中國為何「以農立國」的關鍵轉折,直探中國歷史的核心課題。

許教授在歷史理論層次亦有所突破,「網絡理論」是他對中國歷史脈動的獨特見解。他認為經濟體系、社會接觸、政治統治和思想傳播都離不開道路體系,這些要素如同樹木的主干與分枝,相互聯系,構成了中國歷史的復合體。這一理論不僅避免了瑣碎問題的考證,也提供了一個實踐性的大歷史解釋架構。

許教授晚年出版一系列通史著作,以宏觀視角將中國納入世界文明序列。《萬古江河》指出中國文化在擴張的過程中,也不斷受域外文化影響。《史海巡航:歷史問學周記》則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強調中西歷史比較。《華夏論述》更進一步闡述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包容性與獨特性,并表達對當今中國走向的關懷。

學術研究之外,許教授1960年代在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導歷史教育課程轉型,培養了一代后輩學者,并打開中國社會史研究風氣,對臺灣史學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其史學觀點也自1990年代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熟而廣泛傳播,產生了重大作用。

許教授更跨出學術圈,將歷史研究成果轉化為人文素養的資源,出版多部通識著作,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時代轉移、管理、組織等議題。他的努力證明了歷史知識的實用性,展現他既具有西方學院派學者的特質,也有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風范。

許倬云教授的學術成就和貢獻,獲得第六屆唐獎漢學獎的肯定。他的工作不僅豐富了漢學領域,也為后世累積寶貴的學術資產。許教授的學問與人格,也將繼續啟發未來的學界和社會大眾。

]]>
第五屆唐獎得獎名單出爐 四獎項六得主為動蕩世局帶來安定力量 2022-06-22 10:30:00 2022唐獎得主 這屆唐獎“永續發展獎”頒發給曾任三屆聯合國秘書長之特別顧問、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永續發展中心主任、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主席,對于永續發展目標( SDGs)的制訂與倡導貢獻良多的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杰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唐獎肯定他在跨領域永續科學議題上的主導角色,以及其所創可應用于鄉村、國家和全球的多邊行動。 薩克斯教授不僅在債務危機、惡性通膨、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減少貧窮…等專業領域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針對全球永續發展所面臨的復雜問題,他更結合全球經濟、公共健康、公平正義與永續性等不同面向,提出開創性的跨領域方法,協助永續發展成為一個可被學術研究及評量實踐的整合性領域。不論在學術領域、對世界領袖的建言、教育創新和全球永續發展推動與具體實踐上,包括促成永續發展目標 (SDGs)、對抗人為所導致的氣候變遷以及提供各國重要諮詢等方面,薩克斯教授均顯示其為具備人文關懷、有愿景及具影響力的領導者。 唐獎“生技醫藥獎”授予成功開發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mRNA疫苗的三位關鍵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和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以表彰其發現關鍵的疫苗學觀念和方法,進而成功開發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 之mRNA疫苗。三位得主的突破性發現與創新技術是SARS-COV-2疫苗能被快速開發的關鍵,卡塔林·卡里科及德魯·魏斯曼發明了降低mRNA免疫原性的方法、彼得·庫利斯開發了脂質奈米顆粒系統,用以傳送mRNA疫苗,在全球各地挽救了數以百萬人的生命。 三位得主開發的新平臺使用經過核苷修飾,可逃脫免疫系統的mRNA,克服了合成mRNA會被先天性免疫系統辨識而引發嚴重發炎反應的問題,并藉由脂質奈米顆粒的包裹保護,將mRNA有效送入人體細胞,由其自行產生病毒的棘蛋白,進而誘發B細胞產生中和抗體、訓練T細胞攻擊受感染的細胞等一系列適應性免疫反應。這些技術不僅徹底改變了疫苗學,更是蛋白質療法的典范轉移,正式宣告以RNA為療法的醫學新時代來臨。未來還可應用在其他病毒疫苗、個人化精準癌癥疫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甚至過敏病...等多重疾病的治療領域。 唐獎“漢學獎”授予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 教授,以表彰其精研中國藝術文物之成就。羅森教授視野宏闊,見解精準,為無聲之物發聲,再現人之所未見;審美觀物,傳承薪火,賦予華夏古典嶄新意義。 不同以往得獎者多集中在文學、歷史與思想史領域,著重文字書寫,羅森教授則以藝術史與物質文化研究見長,關注考古出土的器物,使人們看見藝術品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豐富漢學內涵。羅森教授專研中國青銅器、玉器,亦對墓葬文化有深刻的洞見,關注層面尤其著重中國與中亞鄰國的交流。她近年的研究從馬匹貿易切入,考察沿著絲路與歐亞草原諸族的貿易與交流,對絲路的起源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詮釋。羅森教授由廣闊敏銳的視角,對照西方和中國古代的視覺系統(visual systems),具體證明東西方藝術文化經由歐亞內陸的中介而相互交流,掀開歐亞大陸藝術文化交流史的另一頁。 唐獎“法治獎”獲獎人為雪柔.頌德絲(Cheryl Saunders) 教授,以表彰她在比較憲法的開創性貢獻,特別是推動亞太地區的立憲工程。在極為嚴峻的環境中,頌德絲教授以深厚的學養,引領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立憲方針并提供建言,且數十年來,經由與國內外學者及政治工作者的積極交流、對話、合作,不斷拓展比較憲法的疆界。 身為墨爾本大學法學院首位女性正教授,獲頒澳洲官佐勛章、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及西班牙國立科爾瓦多大學名譽博士,現為墨爾本大學榮譽桂冠教授的頌德絲教授,不但是比較憲法研究的先驅,更是名經世致用的實踐者。她主張比較憲法的研究方法應廣納百川,融合全世界的憲法經驗,不能只關注歐洲及北美的憲政發展。頌德絲教授與亞太地區及其他地方專家學者網絡的合作,讓在地學者能一同參與立憲工程,她的足跡遍布斐濟、東帝汶、緬甸、斯里蘭卡、尼泊爾、菲律賓及不丹等亞洲太平洋國家。透過研究的實踐與經驗的累積,頌德絲教授了解到,立憲工程最重要是能讓國家主導并符合當地狀況,如此才能有效的執行。她將比較憲法的方法付諸于實踐中,與當地學者及工作者一起組織工作坊及論壇,從在地的觀點出發,找出屬于該國的重要議題與可行路徑,對推動亞太各國的立憲工程貢獻良多,也啟發了希望透過憲法改革改變社會的人們。 ]]> 臺北2022年6月22日 /美通社/ -- 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COVID-19確診數已超過5億3千萬;疫情肆虐、生產供應鏈失調,加上因區域沖突而加劇之糧食與能源價格上漲,全球正經歷近十幾年未見的通貨膨漲,再加上國際政局因素,實無任一國家能置身事外。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于明(2023)年試行,美、日、英亦將跟進,全球在2050凈零碳排的壓力下,該如何因應?甫于6/18~6/21出爐的六位唐獎得主,均奠基提升人類文明與福祉的無私情懷,他們在獲獎領域的杰出具體貢獻與卓越洞見,能為動蕩世局帶來新的契機與安定力量。

2022唐獎得主
2022唐獎得主

這屆唐獎“永續發展獎”頒發給曾任三屆聯合國秘書長之特別顧問、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永續發展中心主任、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SDSN主席,對于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制訂與倡導貢獻良多的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杰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唐獎肯定他在跨領域永續科學議題上的主導角色,以及其所創可應用于鄉村、國家和全球的多邊行動。

薩克斯教授不僅在債務危機、惡性通膨、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減少貧窮…等專業領域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針對全球永續發展所面臨的復雜問題,他更結合全球經濟、公共健康、公平正義與永續性等不同面向,提出開創性的跨領域方法,協助永續發展成為一個可被學術研究及評量實踐的整合性領域。不論在學術領域、對世界領袖的建言、教育創新和全球永續發展推動與具體實踐上,包括促成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抗人為所導致的氣候變遷以及提供各國重要諮詢等方面,薩克斯教授均顯示其為具備人文關懷、有愿景及具影響力的領導者。

唐獎“生技醫藥獎”授予成功開發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mRNA疫苗的三位關鍵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和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以表彰其發現關鍵的疫苗學觀念和方法,進而成功開發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之mRNA疫苗。三位得主的突破性發現與創新技術是SARS-COV-2疫苗能被快速開發的關鍵,卡塔林·卡里科及德魯·魏斯曼發明了降低mRNA免疫原性的方法、彼得·庫利斯開發了脂質奈米顆粒系統,用以傳送mRNA疫苗,在全球各地挽救了數以百萬人的生命。

三位得主開發的新平臺使用經過核苷修飾,可逃脫免疫系統的mRNA,克服了合成mRNA會被先天性免疫系統辨識而引發嚴重發炎反應的問題,并藉由脂質奈米顆粒的包裹保護,將mRNA有效送入人體細胞,由其自行產生病毒的棘蛋白,進而誘發B細胞產生中和抗體、訓練T細胞攻擊受感染的細胞等一系列適應性免疫反應。這些技術不僅徹底改變了疫苗學,更是蛋白質療法的典范轉移,正式宣告以RNA為療法的醫學新時代來臨。未來還可應用在其他病毒疫苗、個人化精準癌癥疫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甚至過敏病...等多重疾病的治療領域。

唐獎“漢學獎”授予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教授,以表彰其精研中國藝術文物之成就。羅森教授視野宏闊,見解精準,為無聲之物發聲,再現人之所未見;審美觀物,傳承薪火,賦予華夏古典嶄新意義。

不同以往得獎者多集中在文學、歷史與思想史領域,著重文字書寫,羅森教授則以藝術史與物質文化研究見長,關注考古出土的器物,使人們看見藝術品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豐富漢學內涵。羅森教授專研中國青銅器、玉器,亦對墓葬文化有深刻的洞見,關注層面尤其著重中國與中亞鄰國的交流。她近年的研究從馬匹貿易切入,考察沿著絲路與歐亞草原諸族的貿易與交流,對絲路的起源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詮釋。羅森教授由廣闊敏銳的視角,對照西方和中國古代的視覺系統(visual systems),具體證明東西方藝術文化經由歐亞內陸的中介而相互交流,掀開歐亞大陸藝術文化交流史的另一頁。

唐獎“法治獎”獲獎人為雪柔.頌德絲Cheryl Saunders教授,以表彰她在比較憲法的開創性貢獻,特別是推動亞太地區的立憲工程。在極為嚴峻的環境中,頌德絲教授以深厚的學養,引領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立憲方針并提供建言,且數十年來,經由與國內外學者及政治工作者的積極交流、對話、合作,不斷拓展比較憲法的疆界。

身為墨爾本大學法學院首位女性正教授,獲頒澳洲官佐勛章、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及西班牙國立科爾瓦多大學名譽博士,現為墨爾本大學榮譽桂冠教授的頌德絲教授,不但是比較憲法研究的先驅,更是名經世致用的實踐者。她主張比較憲法的研究方法應廣納百川,融合全世界的憲法經驗,不能只關注歐洲及北美的憲政發展。頌德絲教授與亞太地區及其他地方專家學者網絡的合作,讓在地學者能一同參與立憲工程,她的足跡遍布斐濟、東帝汶、緬甸、斯里蘭卡、尼泊爾、菲律賓及不丹等亞洲太平洋國家。透過研究的實踐與經驗的累積,頌德絲教授了解到,立憲工程最重要是能讓國家主導并符合當地狀況,如此才能有效的執行。她將比較憲法的方法付諸于實踐中,與當地學者及工作者一起組織工作坊及論壇,從在地的觀點出發,找出屬于該國的重要議題與可行路徑,對推動亞太各國的立憲工程貢獻良多,也啟發了希望透過憲法改革改變社會的人們。

]]>
唐獎第四屆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2021-11-20 15:00:00 唐獎第四屆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致詞時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襲卷全球,影響唐獎原先規劃之活動,但是唐獎教育基金會及創辦人尹衍梁博士一直期盼能在全球疫情趨緩下,邀請第四屆得主們來臺灣受獎及參與一系列活動,但因為疫情持續延燒至2021年,基金會最后決定采用線上方式舉辦此次頒獎典禮,邀請全球朋友們一起見證及尊崇唐獎第四屆得主的杰出成就及對世界的貢獻,并同時感謝評審委員會召集人、評審委員會委員們、以及所有參與評選過程的專家學者們,因為他們的前瞻視野及嚴謹客觀的評選專業,才能順利推選出優秀唐獎得主。 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 從英國家中連線受獎,她在致詞時表示,今日的成就都要歸功于身旁友人的努力與陪伴,特別是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目前全球正面臨許多難以控制的難題,例如: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新冠肺炎疫情等,各地協會也正致力解決全球性議題。珍古德博士特別肯定臺灣珍古德協會豐碩的成果與表現,并提到所獲得的獎項獎金將用于協會的計劃,尤其是在65個國家施行、培育年輕人的“根與芽計劃”。 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查爾斯 · 迪納雷羅博士(Dr. Charles Dinarello) 從他的工作地點,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連線受獎,他在發表得獎感言時,提到非常榮幸得以見證IL-1的研究發展及疾病治療成效,并藉此機會向其他該領域學者的貢獻表示敬意及感謝,無論是阻斷細胞激素研究或是創新療法研發。他鼓勵年輕學者保持正向信念、秉持研究倫理并保持謹慎態度、持續努力必有所成果,科學研究是沒有極限。 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馬克 · 費爾德曼博士(Dr. Marc Feldmann) 從英國家中戶外花園連線受獎,他表示去年得知獲獎消息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奪走不少人寶貴的性命,而三位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的研究皆與發炎反應有關,因此很榮幸他們的研究與發現都被應用于臨床試驗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他并表示獲頒唐獎讓自己再次回顧人生,感謝眾多團隊、同事和家人支持,才有機會改變世界,為上百萬病患帶來福祉。 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岸本忠三(Dr. Tadamitsu Kishimoto) 從日本大阪大學免疫學先驅研究中心連線受獎,他對于畢生投入的IL-6研究,讓超過100國使用tocilizumab藥物,及治療超過百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此影響獲得唐獎表彰及肯定,深具代表意義。 唐獎漢學獎得主王賡武教授(Dr. Wang Gungwu) 從新加坡大學連線受獎,他表示漢學仍有許多值得探索之處,希望透過唐獎讓更多人注意到中華文明的價值,改善人類的處境,另外王教授也對于唐獎創辦人尹衍梁博士成立唐獎的智慧與氣度表示欽佩,他認為設立漢學獎是獨具慧眼。 三位非政府組織、唐獎法治獎受獎代表,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代表人莎伊達·瑞茲瓦娜·哈桑(Ms. Syeda Rizwana Hasan) 、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受獎代表人薇薇安·紐曼·龐特(Prof. Vivian Newman Pont) 、法律實踐進程組織受獎代表人姬達.法蘭吉雅(Ms. Ghida Frangieh),分別從個人家里或組織辦公室連線受獎,他們三位皆共同提到獲得唐獎的肯定更加鼓舞非政府組織,并會持續努力為社會及環境正義、弱勢族群、司法獨立等議題,捍衛法治原則,唐獎給予他們前進的動力,即使面臨極大的挑戰與艱困環境,也必須不斷地追求進步與創新。 唐獎第四屆頒獎典禮首度采線上方式舉行,在全球觀眾祝福下圓滿落幕,期盼明(2022) 年世界陸續恢復秩序時,頒獎典禮能維持唐獎自2014年以來的傳統,如期在臺北舉行。唐獎教育基金會邀請您一起回顧頒獎典禮中得主們的風采和感人時刻( YouTube中文字幕:https://youtu.be/lN0ADXBNT-Q; YouTube英文字幕:https://youtu.be/56GwDm3EL0g )。 ]]> 臺北2020年11月20日 /美通社/ -- “唐獎第四屆頒獎典禮”于今11/20日下午2時采線上方式舉辦,聚集8位第四屆唐獎得主,分別位在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孟加拉、哥倫比亞、黎巴嫩等7國于這場溫馨感人的頒獎典禮,接受來自全球觀眾的祝賀與掌聲,唐獎教育基金會也特別感謝線上觀眾參與,分享這份榮譽與喜悅,共同見證被視為時代先驅的8位唐獎得主卓越成就和世界影響力。

唐獎第四屆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唐獎第四屆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致詞時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襲卷全球,影響唐獎原先規劃之活動,但是唐獎教育基金會及創辦人尹衍梁博士一直期盼能在全球疫情趨緩下,邀請第四屆得主們來臺灣受獎及參與一系列活動,但因為疫情持續延燒至2021年,基金會最后決定采用線上方式舉辦此次頒獎典禮,邀請全球朋友們一起見證及尊崇唐獎第四屆得主的杰出成就及對世界的貢獻,并同時感謝評審委員會召集人、評審委員會委員們、以及所有參與評選過程的專家學者們,因為他們的前瞻視野及嚴謹客觀的評選專業,才能順利推選出優秀唐獎得主。

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從英國家中連線受獎,她在致詞時表示,今日的成就都要歸功于身旁友人的努力與陪伴,特別是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目前全球正面臨許多難以控制的難題,例如: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新冠肺炎疫情等,各地協會也正致力解決全球性議題。珍古德博士特別肯定臺灣珍古德協會豐碩的成果與表現,并提到所獲得的獎項獎金將用于協會的計劃,尤其是在65個國家施行、培育年輕人的“根與芽計劃”。

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查爾斯 · 迪納雷羅博士Dr. Charles Dinarello從他的工作地點,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連線受獎,他在發表得獎感言時,提到非常榮幸得以見證IL-1的研究發展及疾病治療成效,并藉此機會向其他該領域學者的貢獻表示敬意及感謝,無論是阻斷細胞激素研究或是創新療法研發。他鼓勵年輕學者保持正向信念、秉持研究倫理并保持謹慎態度、持續努力必有所成果,科學研究是沒有極限。

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馬克 · 費爾德曼博士Dr. Marc Feldmann從英國家中戶外花園連線受獎,他表示去年得知獲獎消息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奪走不少人寶貴的性命,而三位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的研究皆與發炎反應有關,因此很榮幸他們的研究與發現都被應用于臨床試驗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他并表示獲頒唐獎讓自己再次回顧人生,感謝眾多團隊、同事和家人支持,才有機會改變世界,為上百萬病患帶來福祉。

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岸本忠三Dr. Tadamitsu Kishimoto從日本大阪大學免疫學先驅研究中心連線受獎,他對于畢生投入的IL-6研究,讓超過100國使用tocilizumab藥物,及治療超過百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此影響獲得唐獎表彰及肯定,深具代表意義。

唐獎漢學獎得主王賡武教授Dr. Wang Gungwu從新加坡大學連線受獎,他表示漢學仍有許多值得探索之處,希望透過唐獎讓更多人注意到中華文明的價值,改善人類的處境,另外王教授也對于唐獎創辦人尹衍梁博士成立唐獎的智慧與氣度表示欽佩,他認為設立漢學獎是獨具慧眼。

三位非政府組織、唐獎法治獎受獎代表,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代表人莎伊達·瑞茲瓦娜·哈桑Ms. Syeda Rizwana Hasan、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受獎代表人薇薇安·紐曼·龐特Prof. Vivian Newman Pont、法律實踐進程組織受獎代表人姬達.法蘭吉雅(Ms. Ghida Frangieh),分別從個人家里或組織辦公室連線受獎,他們三位皆共同提到獲得唐獎的肯定更加鼓舞非政府組織,并會持續努力為社會及環境正義、弱勢族群、司法獨立等議題,捍衛法治原則,唐獎給予他們前進的動力,即使面臨極大的挑戰與艱困環境,也必須不斷地追求進步與創新。

唐獎第四屆頒獎典禮首度采線上方式舉行,在全球觀眾祝福下圓滿落幕,期盼明2022年世界陸續恢復秩序時,頒獎典禮能維持唐獎自2014年以來的傳統,如期在臺北舉行。唐獎教育基金會邀請您一起回顧頒獎典禮中得主們的風采和感人時刻 YouTube中文字幕:https://youtu.be/lN0ADXBNT-Q;YouTube英文字幕:https://youtu.be/56GwDm3EL0g

]]>
第四屆唐獎頒獎典禮將于11月20日隆重登場 2021-11-05 10:45:00 第四屆唐獎頒獎典禮將于11月20日隆重登場 第四屆唐獎得獎人演講將于11月20日及27日與您線上相約 唐獎教育基金會訂于11月20日(星期六)及11月27日(星期六) 兩天,舉辦8場第四屆唐獎得獎人演講,誠摯地邀請所有關心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等議題朋友們,一起聆聽大師們針對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細胞激素基礎研究及自體免疫疾病治療、中國未來走向、及人權、民主與社會正義等議題。11月20日 (星期六)將舉辦5場得獎人演講,首場演講由漢學獎得主王賡武教授(Wang Gungwu) 于上午10時發表,主題為“文史相成的中國之道”;緊接著第二場演講“希望”由永續獎得主珍古德(Jane Goodall) 于下午17時接棒進行;接下來三場法治獎得獎人演講將于是日晚間舉行,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Bangladesh Environmental Lawyers Association)將在19時30分帶來演講主題“公益訴訟的影響力”、法律實踐進程組織(The Legal Agenda) 將在20時分享“公益訴訟如何在不民主的阿拉伯突圍:The Legal Agenda 經驗的啟發”、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Dejusticia: The Center for Law, Justice and Society)將在20時45分給予演講主題“策略性訴訟、民主與社會正義:Dejusticia 與全球南方的觀點”。 三位生醫獎得獎人演講則安排于11月27日(星期六)下午接續登場,首先由查爾斯.迪納雷羅(Charles Dinarello) 于16時發表演講主題“介白素-1:系統型及局部型發炎中主要的媒介物質”,緊接著17時由馬克.費爾德曼(Marc Feldmann) 分享“洞悉自體免疫的分子機制轉譯成有效的治療”,最后岸本忠三(Tadamitsu Kishimoto)將于18時進行“介白素-6:從關節炎到 T 細胞療法( CAR-T)與新型冠狀肺炎之應用”演講。 第四屆唐獎頒獎典禮之舉辦對于尊崇唐獎得主們成就具有深遠意涵,特別是在 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他們對疫情的趨緩皆有所貢獻。唐獎教育基金會誠摯邀請您11月20日下午2時至唐獎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heTangPrize )或 FB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tangprize/ ) 參與頒獎典禮,一起感受唐獎得主們的精神、貢獻和遠見,關心地球永續發展。詳細資訊,請至唐獎官網( https://www.tang-prize.org/en/first.php )。 聯絡人︰Sophia Lin,thetangmedia@tang-prize.org ,886-2-8772-5188#103 ]]> 臺北2021年11月5日 /美通社/ -- 唐獎教育基金會訂于11月20日星期六下午2時臺北時間舉辦“唐獎第四屆頒獎典禮”,8位唐獎得主將分別在所屬國家于線上受獎及發表得獎感言,唐獎教育基金會并將全程直播,邀請全球觀眾一起見證2020年唐獎得主杰出成就與貢獻,及分享這份榮譽與喜悅。

第四屆唐獎頒獎典禮將于11月20日隆重登場
第四屆唐獎得獎人演講將于11月20日及27日與您線上相約
第四屆唐獎頒獎典禮將于11月20日隆重登場 第四屆唐獎得獎人演講將于11月20日及27日與您線上相約

唐獎教育基金會訂于11月20日星期六及11月27日星期六兩天,舉辦8場第四屆唐獎得獎人演講,誠摯地邀請所有關心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等議題朋友們,一起聆聽大師們針對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細胞激素基礎研究及自體免疫疾病治療、中國未來走向、及人權、民主與社會正義等議題。11月20日星期六將舉辦5場得獎人演講,首場演講由漢學獎得主王賡武教授Wang Gungwu于上午10時發表,主題為“文史相成的中國之道”;緊接著第二場演講“希望”由永續獎得主珍古德Jane Goodall于下午17時接棒進行;接下來三場法治獎得獎人演講將于是日晚間舉行,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Bangladesh Environmental Lawyers Association將在19時30分帶來演講主題“公益訴訟的影響力”、法律實踐進程組織The Legal Agenda將在20時分享“公益訴訟如何在不民主的阿拉伯突圍:The Legal Agenda 經驗的啟發”、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Dejusticia: The Center for Law, Justice and Society將在20時45分給予演講主題“策略性訴訟、民主與社會正義:Dejusticia 與全球南方的觀點”。

三位生醫獎得獎人演講則安排于11月27日星期六下午接續登場,首先由查爾斯.迪納雷羅Charles Dinarello于16時發表演講主題“介白素-1:系統型及局部型發炎中主要的媒介物質”,緊接著17時由馬克.費爾德曼Marc Feldmann分享“洞悉自體免疫的分子機制轉譯成有效的治療”,最后岸本忠三Tadamitsu Kishimoto將于18時進行“介白素-6:從關節炎到 T 細胞療法CAR-T與新型冠狀肺炎之應用”演講。

第四屆唐獎頒獎典禮之舉辦對于尊崇唐獎得主們成就具有深遠意涵,特別是在 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他們對疫情的趨緩皆有所貢獻。唐獎教育基金會誠摯邀請您11月20日下午2時至唐獎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theTangPrize或 FB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ngprize/參與頒獎典禮,一起感受唐獎得主們的精神、貢獻和遠見,關心地球永續發展。詳細資訊,請至唐獎官網https://www.tang-prize.org/en/first.php

聯絡人︰Sophia Lin,thetangmedia@tang-prize.org,886-2-8772-5188#103

]]>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