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縣是中國保護性耕作模式——‘梨樹模式'的發源地,與拜耳的再生農業理念高度契合。"拜耳作物科學業務拓展總監郭京萍表示,"我們期待借助拜耳耘遠農場這一開放平臺,攜手產學研用各方力量,為東北乃至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可借鑒樣板。"
全球經驗 +本土實踐 打造可持續農業示范
耘遠農場是一項拜耳全球可持續農業示范項目,致力于聯合不同國家和作物類型的農場,通過應用先進農業技術體系,示范推廣再生農業模式,在提升作物品質的同時降低農業對環境的影響。2025年,拜耳在吉林省四平市新開設了在中國的第三家耘遠農場,標志著拜耳在該領域的進一步本土深耕。
作為中國保護性耕作的發源地,吉林省四平市開創的"梨樹模式"以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等技術為核心,在黑土地保護方面成效顯著。拜耳此次新建的梨樹縣耘遠農場,依托當地農場——宏旺農機合作社,創新性地將"梨樹模式"這一中國特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拜耳全球再生農業經驗相結合,致力于打造中國可持續農業的創新示范樣板。
據拜耳耘遠農場項目中國區負責人李霈旭介紹,拜耳梨樹耘遠農場匯聚了產學研用多方力量,與本土伙伴共建合作生態。具體而言,項目與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開展合作研究,將拜耳豐富的再生農業經驗與"梨樹模式"深度融合,在農場中實施免耕播種、秸稈覆蓋、寬窄行輪作休耕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并通過系統化的田間試驗,從土壤健康、增產效益、水資源保護等多個維度評估再生農業的綜合價值。同時,梨樹縣耘遠農場還與遼寧東亞種業等本土合作伙伴攜手,在生物育種玉米種植中示范以農達®為核心的拜耳更多玉米全程植保解決方案,為免耕示范提供技術支撐,助力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
農達 ® 50年再出發,助力生物育種產業化再升級
隨著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的加速推進,拜耳經典除草劑品牌農達®和達邁®作為關鍵配套展現出新的應用價值。在梨樹縣耘遠農場中,農達®與遼寧東亞種業的耐草甘膦玉米品種"東單1331D"協同應用,探索生物育種配套技術方案。
拜耳作物科學非選擇性除草劑產品經理劉周成在會上表示,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的發展,為草甘膦產品迎來巨大的新市場機會。農達®和達邁®以其在原藥、制劑加工、助劑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上市的五十年間展現了除草效率和環境方面的多重價值,深受廣大農戶信賴。在此基礎上,拜耳將持續開拓農達的差異化價值,在傳統市場和耐草甘膦玉米市場為農戶持續提供定制化的方案和服務。
農達®和達邁®同時是"拜耳更多玉米"方案中的重要產品。據拜耳作物科學市場開發農藝師張莉莉介紹,通過整合高巧®、愛玉優®、農達®、達邁®、安海龍®、安必神®、穩騰®、拜華騰®等拜耳種衣劑、除草劑、殺菌劑和作物健康產品,"拜耳更多玉米"構建了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程解決方案:播種前進行種子包衣處理預防病蟲害,早期重點防控雜草以減少其與玉米的競爭,中后期聚焦病害防治及營養供給,為提升玉米品質與產量提供助力。
在梨樹縣耘遠農場中,以農達®為核心的創新性示范正在開展:一方面,通過與"東單1331D"耐草甘膦玉米品種的配套應用,進一步驗證拜耳綜合方案在雜草防控、減藥增效方面的潛力;另一方面,通過 "生物育種作物"+"梨樹免耕模式"的協同,充分發揮拜耳產品與綜合解決方案的優勢,形成可推廣的再生農業實踐,為中國農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創新的可復制路徑。
未來,拜耳將持續深化耘遠農場的示范效應,通過技術創新與本土實踐相結合,攜手本土伙伴共同推廣更便捷、高效、可持續的種植模式,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解決方案。
]]>拜耳作物科學客戶賦能總監李一凡表示,根域守護2.0是拜耳針對地下板塊推出的升級方案。拜耳期待以根域守護2.0為新起點,以健壯根系為基石,守護每一株作物的蓬勃生長,助力中國農戶豐產豐收。作物根成功,生活更成功!
應對挑戰,三環聚力守護根域健康
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學院趙洪海教授在會上介紹,作物根部病害的病原物包括鞭毛菌、真菌、細菌、線蟲等,其中根結線蟲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植物線蟲,對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趙洪海強調,土傳病害應以綜合防治、預防為主,根系越健康,防治壓力越低。拜耳作物科學殺蟲劑資產經理王鵬也提到,作物根部病害中,線蟲、病害和營養是主要挑戰。
為了幫助廣大農戶解決根部問題,"拜耳在業內首推"根域"的概念",拜耳作物科學品牌與市場營銷高級經理田芳在演講中提到,"拜耳根域守護以農業技術為支撐、以生態關聯為基石,構建更優的根域生態系統,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由此,拜耳在2024年推出根域守護品牌,旨在從線蟲防治、根部病害防控及土壤微生態優化等方面為根系創造優異的生存環境,守護根域健康。在此基礎上,拜耳根域守護品牌2.0進一步形成"根域守護三環",三環協同形成"殺線蟲,促根瘤子少"、"防病害,護根長勢旺"、"補營養,生根抗逆強"的綜合效應。根域守護品牌分別匹配具有針對性的產品,以期改善根域生態——提升根系強壯度、吸收力及抗早衰;作物營養充足均衡且土質肥沃;根域生態更平衡,種植收益節節高。
具體而言,根域守護品牌旗下包含殺線、防病、營養三大類方案組合施用:殺線包含路富達®、拜線危®、特速樂®;防病有銀法利®、福滿康®、齊美新®、西萬通®、阿馬將®、阿馬士®;營養則包含安海龍®、沃家潤®、賽內得®、安必神®四大代表性產品。
升級2.0版本后,根域守護價值更精準、產品更豐富、方案更全面、技術更靈活,以"根成功",助力農戶朋友和渠道伙伴"更成功"。未來,拜耳會基于價值先行理念,增強產品組合方案推廣,持續投入拓充產品線及應用作物,打造多維、完整、具有高度行業競爭力的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根域守護方案,2021-2023年,拜耳在中國23個區域,完成了近250個試驗項目的探索工作。拜耳山東市場開發經理王帥介紹,拜耳根域守護方案體現出極強的田間價值,產量提升6.6-43.2%,商品率提升8.4-21.2%,植物健康度提升3.2-16.8%,果實持效期延長一個月以上,死棵防效提升3.2-24.2%,線蟲防效提升15-45%。
隨著品牌理念的不斷完善,今年,拜耳正式向市場推出高活性海藻類生物刺激劑產品安海龍®。
拜耳作物科學作物健康資產經理張艾嘉表示,安海龍®旨在以抗逆、根系、養分、土壤四大維度提振作物生命力,激活作物應對溫度、干旱、鹽堿等脅迫的生理機制,助力優產提質,成為根域守護營養方案中的重要構成產品。
田間觀摩,眼見為實見證方案價值
在會議期間,與會農戶與渠道伙伴參觀了壽光市三處示范田。根域健康面臨的挑戰在田間觀摩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文家村的示范點,常規方案的線蟲根結瘤問題明顯、地下板塊的問題顯著影響了作物生長效果。然而大家看到,拜耳根域守護2.0方案和常規方案處理的黃瓜與番茄不管是在根系、還是植株、葉片都展現出顯著差異。
在根域守護2.0走向市場過程中,拜耳將結合區域作物結構與發展特性,帶來定制化產品和市場策略。在大會舉辦地山東,拜耳作物科學山東省區經理王廣德談到,山東地區園藝市場高負荷種植,導致地下板塊易發生諸多問題,成為種植戶頭疼問題,也由此帶來山東地區的地下板塊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潛力巨大。基于拜耳豐富的產品線,根域守護在山東將聚焦高溫棚蔬菜、大姜、草莓等關鍵作物,發力種植重點縣,并匹配推廣資源,商務政策,通過新媒體觸達更多終端用戶。示范田的真實展示及大會對品牌和產品的客觀解析,到場嘉賓對根域守護品牌反響熱烈,訂單環節中現場渠道伙伴及農戶下單熱情高漲。
關于拜耳
拜耳作為一家跨國企業,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醫療健康與農業方面具有核心競爭力。秉承"共享健康,消除饑餓"的使命,公司致力于通過產品和服務,幫助人們克服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和老齡化帶來的重大挑戰,造福人類和地球繁榮發展。拜耳致力于推動可持續發展并對業務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集團還通過科技創新和業務增長來提升盈利能力并創造價值。在全球,拜耳品牌代表著可信、可靠及優質。在2024財年,拜耳的員工人數約為93,000名,銷售額為466億歐元。不計特殊項目的研究開發投入為62億歐元。更多信息請見www.bayer.com。
關于拜耳作物科學
拜耳作物科學事業部(農業業務)是拜耳集團三大事業部之一。在農業領域,拜耳堅信,種植者渴望創新,促進增長,并有助人類發展。"豐產復蘇,規模化推廣再生農業"是拜耳作物科學的愿景。憑借領先的生物技術、作物保護和數據科學的研究能力,拜耳為種植者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我們探索推動創新,與合作伙伴一起,為人類和地球帶來深遠的變化。更多信息,請參見 www.cropscience.bayer.com.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包括拜耳集團管理層基于當前設想和預測所作的前瞻性聲明。各種已知和未知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其它因素均可能導致公司未來的實際運營結果、財務狀況、發展或業績與上述前瞻性表述中所作出的估計產生重大差異。這些因素包括在拜耳官方網站 www.bayer.com上公開的拜耳各項報告。本公司沒有責任更新這些前瞻性聲明或使其符合未來發生的事件或發展。
慶典活動上,廣大渠道合作伙伴、農戶代表及拜耳德國總部、亞洲區、中國區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走進這款經典殺菌劑跨越一甲子、從德國起源到中國深耕的非凡歷程,見證其問世六十載的里程碑時刻。
60年全球創新,深耕中國大地
20世紀60年代,全球農業步入現代化轉型關鍵期,傳統殺菌劑效果有限、病蟲害抗藥性攀升,疊加環保需求,持續推動著新型農藥研發。在此背景下,拜耳創新研發出丙森鋅(即安泰生®的有效成分)。1998年,安泰生®登陸中國后迅速推廣開來,成為中國農戶抵御病害、守護作物健康的好幫手。當前,安泰生®已在50多個國家、超過100種作物上獲得登記,每年處理面積超600萬公頃。
拜耳作物科學全球殺菌劑和生物制劑業務總裁 Ralf Glaubitz在開場致辭中表示,拜耳很驕傲能通過安泰生®這款跨時代的產品,幫助全球農戶預防病害,更好地保護收成,為糧食安全作出貢獻。談及安泰生®在中國的表現,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客戶賦能總監李一凡表示,自安泰生®進入中國以來,已經累計應用近5萬噸,服務數以億計中國農戶。站在60周年節點,拜耳期待安泰生®再創輝煌。
拜耳作物科學全球水稻殺菌劑產品總監陶金帶領與會嘉賓回顧了安泰生®走過的歷程。60年來,安泰生®在產品特性、技術迭代、應用開發三大角度不斷升級,帶來"保護"、"補鋅"、"抗逆"三大核心價值,成為在農戶心中"經久不衰"的關鍵秘訣。以此為基礎,拜耳的長期愿景是不斷豐富安泰生®在糧食安全、抗性管理、可負擔性、作物復原力等方面的價值,為開創下一個60年打下堅實基礎。
更多作物、更多用戶、更多方案 +
在中國,以"更多作物、更多用戶、更多方案+"為整體策略,拜耳正持續推動安泰生®為農戶帶來更多價值。"安泰生®+"策略是拜耳基于對中國市場需求的洞察量身打造的發展規劃,旨在讓植保方案防效更高,作物品質和賣相更好。
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殺菌劑資產經理古越表示,從中短期來看,安泰生®將建立從產品到解決方案、從產品到產品群的持續升級,不斷發揮中國本土洞察及優勢,推動中國本土生產、提振中國用戶收益、豐富更多應用場景,從而真正地解決農戶問題。預計2028年,拜耳將在中國將繼續推出安泰生®家族新產品。
在強大的策略指導下,安泰生®的技術理念為其六十年長足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拜耳大中華區技術開發部高級經理白建軍博士從產品名出發解析到,"安"即安全性數據理想,1993年便被WHO認定為低毒產品;"泰"即預防性作用阻止病原侵染,抗性風險低,泰然處之;"生"即充分發揮其15.8%的豐富鋅含量,幫助作物補充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促進作物健康,讓作物生生不息。
進一步拓展到安泰生®的"朋友圈",面向中國農戶需求,安泰生®已充分結合到"拜耳更多水稻"、拿沃安®等組合解決方案,為農戶提供多元價值。對此,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殺菌劑及作物健康技術經理李慧強調,基于安泰生®殺菌譜廣、絡合態鋅、工藝優異的三大優勢,當它與拜耳旗下沃家潤®、拿敵穩®、敵殺死®、森普®、銀法利®等"產品朋友們"組合施用,可以為香蕉、辣椒、水稻、柑橘、黃瓜等作物健康生長提供多重助力。
六十年風雨兼程,安泰生®用卓越創新和品質堅守,在全球農業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拜耳期待攜手廣大合作伙伴與農戶,面向下一個甲子的農業蓬勃發展,共同成就更多豐收夢想。
減緩抗藥性產生,成為麥田雜草管理關鍵
當前,我國小麥田惡性雜草抗藥性持續升級、種群結構日趨復雜,防控形勢逐年嚴峻,"難點很難"、"痛點很痛"已成為許多種植者的共同心聲,行業對創新解決方案的期待與日俱增。
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副處長張帥以"我國麥田雜草發生現狀與防控對策"為題,率先對課題研究背景進行綜合介紹。他表示,受耕作制度和栽培技術的變化、頻繁調種、機械跨區作業、除草劑長期單一使用等影響,我國麥田雜草呈現種群演替加快、草相復雜的特點。雜草雖小,但地位重大,對糧食增產、農藥減量、農民省工均具有重要影響。2025年2月,農業農村部將"加強多花黑麥草等惡行雜草綜合防控"直接寫入"農業農村部實施奮戰120抓春管提單產奪夏收糧油豐收行動"中。
張帥表示,面對麥田雜草防除新的挑戰和問題,需要產、學、研、推各方共同努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舉措,提升麥田雜草科學防除技術水平。他特別提到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經過多年試驗探索,構建的麥田雜草"兩監測三精準"綜合防控技術,即做好雜草群落和抗藥性監測,把握精準施藥條件、篩選精準藥劑組合、組裝精準化除策略,結合深翻控草、秸稈覆蓋、誘萌控草和合理輪作等措施綜合防控麥田惡性雜草。
鑒于雜草對現有除草劑的抗性不斷增強,延緩抗性發展、尋找新作用機理成為科研者的一項重要使命。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董立堯圍繞"小麥田雜草抗藥性及其治理"進行解讀。他談到,按抗性雜草的嚴格定義和不完全統計,我國至少已經有38種抗藥性雜草。其中,小麥田有15種雜草,是面臨雜草挑戰最大的作物。他詳解了各大抗性雜草目前的抗性情況和雜草抗性機理。雜草抗性機理包括靶標與非靶標抗性機理,其中大部分是靶標基因突變,導致敏感性降低。就抗性雜草治理,董教授建議,首先加強抗性監測,盡早明確除草劑抗性情況;在此基礎上避開交互抗性、多抗性,正確輪用、混用除草劑,尤其注意混用除草劑不能減量使用;進行土壤封閉控草或早期封殺控草,例如"一封一殺","一封一補"的方式。
河南糧倉多花黑麥草難防,創新方案刻不容緩
多花黑麥草作為小麥田惡性禾本科雜草,多發于旱旱輪作區域,是農戶麥田雜草防治的一大痛點,也是本次活動舉辦地河南省危害最嚴重的抗藥性雜草之一。然而,針對多花黑麥草的抗藥性治理方法卻相對匱乏。[1]
對于多花黑麥草的成災原因及可持續防治,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吳仁海介紹到,較常見雜草,多花黑麥草具有更強的危害性,繁殖能力、危害性、傳播能力、抗藥性均十分顯著,致使其在我國農業種植中出現"成災"趨勢。該雜草密度高、植株高大、成熟期稍晚于小麥,對小麥全生育期均會構成嚴重影響,通常可造成小麥減產30%-40%,嚴重地塊小麥減產達70%-90%。目前,在13個國家已經發現了一共68種多花黑麥草抗性,大多除草劑使用5-10年便產生嚴重抗藥性,使其成為全球抗藥性最為嚴重的雜草之一。在我國,2008-2022年15年間,多花黑麥草危害面積擴大數千倍,預計2030前后,全國麥田多花黑麥草發生面積將超過5000萬畝,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一類雜草。吳仁海表示,當前研究通過"旋耕誘發、適期晚播、一封一補"進行防治,在小麥播后苗前,噴施砜吡草唑和吡氟酰草胺進行封閉除草,可顯著提升防效、節省用藥,從而實現多花黑麥草的可持續防控。
河南省植物保護檢疫站正高級農藝師閔紅也對河南省近幾年麥田多花黑麥草的發生及防治情況也做出了闡釋。她表示,河南省采用"農業防治"和"化學防除"相結合的方式為治理多花黑麥草的主要措施。從防控成效看,"農業措施+一封一補"相較于單純的化學處理帶來的防治效果平均提高25%,增產8.2%,并且除草劑使用量平均減少55%,防治效果也得到小麥種植戶的高度認可。
閔紅還介紹,自2024年10月河南省植保站在河南省多地進行了拜耳歡瑪土壤封閉試驗,評估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地試驗結果表明,施用"歡瑪"防效可以達到93%以上,顯著優于農戶現有防控方案。
"歡瑪"提供防治新解法,田間試驗成果顯著
作為課題項目藥劑防治部分的核心解決方案,新型除草劑"歡瑪"田間表現優異。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代表除草劑產品開發經理鄭偉就"小麥田惡性雜草防控新藥創制與應用價值"和與會專家做了進一步探討。
鄭偉表示,拜耳深耕中國農藥領域多年,對雜草抗藥性發展和藥劑的應用表現持續關注。目前黃淮海地區土壤處理窗口,砜吡草唑和吡氟酰草胺是重要的解決方案,一旦產生抗性,其價值將大打折扣。"歡瑪"是拜耳小麥除草劑開發的重要創新成果。它含有全新作用機理有效成分,將助力延緩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抗性的發生和發展。以澳大利亞為例,據報道[2],當地長期單一使用砜吡草唑,部分區域黑麥草已經產生了抗性。歡瑪于2022年在澳大利亞上市,對延緩砜吡草唑抗性的發展和降低抗性雜草蔓延速度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2015年開始,拜耳在中國山東、河北、河南、陜西等地探索相關方案,試驗結果表明,歡瑪殺草譜廣,施用方便,土壤處理對雀麥和多花黑麥草混發田塊防治效果顯著,同時穩定防治豬殃殃等常見闊葉雜草。更重要的是,它能明顯降低節節麥出苗率,抑制其生長,減輕甲基二磺隆莖葉噴霧防治節節麥的壓力及抗性風險。綜合來看,歡瑪可以為小麥種植農戶在抗性管理、節節麥防治、施用便捷性三大方面提供重要價值。
作為課題試驗成果評估的重要一環,與會嘉賓共同深入駐馬店試驗田考察。此試驗田占地200畝,試驗成果顯示,應用"歡瑪"進行一次性封閉處理,結合旋耕晚播等農業措施,多花黑麥草防效可達到99.82%,并且沒有出現藥害,對小麥安全。
抗性升級與草害交織,小麥安全生產正面臨挑戰,唯有以創新為引擎方能破局前行。本次課題研討不僅系統解析了麥田惡性雜草的發生機理與演變規律,更帶來了"歡瑪"等解難止痛的新路徑。期待會議成果能早日化作田野上的豐收希望,助力更多麥農突破草害困局,助力豐產豐收!
[1] 參考自【河南省農科院官網】:我院植保所吳仁海團隊在多花黑麥草抗藥性和防除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
[2] Grai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Understandin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Group J and Group K resistant annual ryegrass (Lolium rigidum) populations - GRDC, 2019年12月 |
以此為背景,2025年4月22日,拜耳全新高活性海藻類生物刺激劑產品——安海龍®在江蘇丹陽拜耳創新中心重磅上市。作為拜耳首款高活性泡葉藻產品,安海龍®將為作物提供從根系到果實的抗逆保護,激活作物應對溫度、干旱、鹽堿等脅迫的生理機制,助力作物優產提質。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客戶賦能總監李一凡在開場致辭中表示,安海龍®作為拜耳在作物健康板塊的重磅新品,秉承拜耳德來®"智匯全球,德來無憂"的品牌宣言,具備三大核心優勢:成分源自優異資源地,含量和活性突出,且遵循拜耳嚴格的精工標準。拜耳有信心借此為海藻肥品類提供更高的行業標準。
科技解碼海洋饋贈,強力助推增產增收
泡葉藻,是生長于北大西洋極端潮汐環境下的獨特藻類物種,長期經受極寒與酷暑的嚴苛考驗,也因此進化了出頑強且卓越的生命力。憑借長期技術積淀和創新實力,拜耳深度挖掘泡葉藻的生物特性,成功研制出全新高活性海藻類生物刺激劑產品——安海龍®,旨在將泡葉藻在極端環境中錘煉出的生命活力,轉化為推動作物增產提質的關鍵助力,為作物生長保駕護航。
拜耳作物科學作物健康資產經理張艾嘉對安海龍®的產品策略展開解析。她表示,安海龍®提取自天然藻源,拜耳通過溫和多步提取法與MOPAB靶向技術,突破傳統工藝局限,保留海藻原液中更多的活性物質種類與含量,在提質抗逆、根系強化、養分活化、土壤健康四大維度激活作物生命力,為種植者帶來助力。
拜耳作物科學殺菌劑及作物大健康技術經理李慧進一步介紹安海龍®獨特的技術優勢和田間價值。她介紹到,安海龍®是一款高度濃縮、高活性的大西洋泡葉藻海藻肥,適用于大田和經作。安海龍®具有活性藻源、精密萃取、品質穩定、含量更高、活性更高五重優勢,并可以實現多場景應用,既可以灌根施用也可以用于葉噴。
讓每一滴養分轉化為作物生命力
活動現場,拜耳作物科學殺菌劑及作物健康資產總監周庚、拜耳作物科學作物健康資產經理張艾嘉、拜耳作物科學殺菌劑及作物大健康技術經理李慧、拜耳作物科學東區市場開發經理黃和進行圓桌討論,解答與會者問題。嘉賓們表示,近年來,農戶在增產的同時愈發重視作物品質提升,市場亟需更高效的作物健康解決方案。拜耳依托全球化研發實力與德國品質保障,推出作物健康產品線德來®,安海龍®作為旗下全新海藻類生物刺激劑產品,可以在大田和經作多類作物的不同場景應用,滿足農戶日新月異的種植需求。
作為拜耳生物刺激劑產品的又一創新,安海龍®含有100%純度、高活性的北大西洋泡葉藻原液,有機質含量大于200克/升,氧化鉀含量大于90克/升,富含海藻多糖、褐藻糖膠、甘露醇、海藻酸、氨基酸、多酚、微量元素、內源生長激素等,提供200毫升、1升、5升多種規格選擇,便于滿足不同種植規模下的產品應用需求。
發布活動現場,拜耳對安海龍®在草莓、葡萄、黃瓜、番茄四類作物上的應用探索進行展示,直觀呈現安海龍的田間應用價值。
泡葉藻,用"活"的!拜耳期待以全新產品安海龍®,為大田、經作等不同領域的面臨的各類種植難題,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持,助力每一滴源自于自然的養分,都能轉化為作物的蓬勃生命力,切實讓種植過程更加安心,讓豐收更有保障。
服務農戶需求,"鈣"世英雄閃亮登場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客戶賦能總監李一凡在活動致辭中表示,隨著農業現代化飛速發展,農戶的需求也悄然進化。傳統植保產品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農戶需求,需要作物健康產品的強力補充,這也催生出了中國百億級體量的作物健康市場,給拜耳提供了更多機會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廣大農戶。
拜耳作物科學殺菌劑及作物健康資產總監周庚繼而介紹了拜耳在作物健康領域的品牌戰略計劃。他表示,拜耳在全球范圍內有著百年品牌積累,在研發能力和條件方面具備優勢,長期遵守精工嚴造的品質標準。拜耳作物健康品牌德來®將于今年正式發布,覆蓋營養肥、生物刺激劑、微生物菌劑三大產品領域。沃家潤®是其中營養肥領域的重要產品。
拜耳作物科學殺菌劑及作物健康經理李慧向與會嘉賓詳細介紹了沃家潤®的價值與特色。她提到,拜耳通過持續投入研發,以及對于農戶需求的精準洞察,原研原創的新一代中量元素水溶肥產品沃家潤®,帶來了品牌、配方、含量三重升級,助力農戶豐產豐收。
原研原創助力沃家潤®全方面升級
作為新一代中量元素水溶肥產品,沃家潤®的推出基于拜耳在十年里的大量研發投入及對于農戶需求的洞察,是拜耳原研原創的新一代鈣肥產品,展現出拜耳不斷加強在中國本土研發與制造的堅定承諾。從配方看,沃家潤®相較于拜耳一代鈣肥實現了顯著升級。沃家潤®中鈣由原來的離子狀態升級為絡合及螯合態;使用方便,低溫下不會有晶體析出,流動性更好;稀釋后呈清液狀態,更穩定,混配性更好,應用場景更多。從含量看,作為高含量鈣肥,沃家潤®在原有高含量鈣肥的基礎上,鈣含量進一步提升至176克/升,氮含量提升至170克/升,同時含有銨態氮和硝態氮。此外,沃家潤®含有3克/升至6克/升的銅、鐵、錳、鋅和硼等微量元素組合,含量較拜耳一代鈣肥也有著顯著提升。
聚力創新,嚴控品質。拜耳期待以沃家潤®作為2025產品創新的"先行軍",源源不斷為中國農戶提供高品質、值得信賴的作物解決方案,"潤"澤更多豐產耕地,造福更多幸福家庭。
]]>拜耳西區銷售總監侯為國在大會致辭環節中對到場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提到,五年來拿沃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誕生之日起就致力于解決農戶關心的種植問題,同時關注如何提高農戶收入,提升組合方案的價值所在,得到了廣大農戶的信任和支持。拜耳拿沃安®5周年榮耀慶典不僅是慶祝過去的榮耀,更展望未來的廣闊發展前景。未來拜耳將持續投入拿沃安®組合方案,為中國農業和農戶朋友帶來更大的價值。
迭代2.0,沃來旺®煥新產品組合
2020年,拿沃安®在柑橘實現首先應用,五年過去,這一經典品牌已經在全國、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拜耳西區商務卓越經理王易寶以"拜耳拿沃安®5周歲成長記"為題回顧了拿沃安®五年榮耀歷程。2020年拿沃安®從洞察種植戶核心需求解決沖突做起,逐漸完善并取得一系列榮譽和認可。各類創新的品牌宣傳活動促使拿沃安®不斷融入更多"田園鄉親"和渠道伙伴,攜手邁向成功。寄語2025,拿沃安®2.0版本將繼續陪伴廣大農戶找對賽道,以用心、耐心和勤奮喜迎更多豐收。
顧名思義,拜耳拿沃安®由拿敵穩®、沃來旺®、安泰生®三大經典產品組合而成。而在拿沃安®向2.0迭代的過程中,"沃"的升級亦是其中一大亮點。拜耳作物科學殺菌劑及作物大健康技術經理李慧在主題演講"沃來旺®到來,拿沃安®迭代"環節分享到,沃來旺®作為二代中量元素水溶肥料,實現了品牌、含量、內質、外觀的四重升級,采用先進的絡合和螯合技術,具有優異的桶混兼容性以及0℃低溫穩定性,并且在原有超高含量鈣的基礎上,鈣量進一步提升。
六大維度協同增效,高品質帶來強價值
伴隨著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不斷推進,綠色防控和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愈發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農業生產對創新、簡便、有效的農化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提出了更多需求。
拜耳西區技術經理、高級農藝師唐韻介紹,拿沃安®三個產品之間具有六個維度的協同增效機理,帶來三大價值主張——"植物保護和植物營養一體化,侵染性、生理性病害兩兼顧,作物產量、品質、收益三俱佳",從而為農戶和渠道伙伴帶來技術、經濟、品牌、社會、情緒五大方面價值。他以柑橘和煙草舉例,特別介紹到拜耳拿沃安®經田間試驗與農戶實際種植證明的巨大經濟價值。拿沃安®品牌推出五年來,已經在全國逾3000萬畝次應用,助力農戶增收超過15億元。同時,拿沃安®還是拜耳響應國家農藥減量增效政策的有力證明:產品組合中包含綠色生資認證產品,組合方案有利于減少施藥次數,提升用藥效率,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拿沃安®的推廣及應用成效也在全國多個地區的團隊、農資服務商和農戶經驗中得到證實。來自重慶、貴州、云南、四川等地的拜耳同事與拜耳合作伙伴陸續上臺分享拿沃安®在柑橘、煙草、馬鈴薯等重點作物上的成功應用,交流心得。各個地區針對自身特色作物開展試驗示范,舉辦技術交流會,充分利用線上新媒體傳播,將拿沃安®技術方案帶到田間,獲得廣大農戶的熱烈反響與充分肯定。
從問世伊始到廣泛應用,拜耳拿沃安®的五年,是與廣大農戶、渠道合作伙伴攜手成長、共創豐收的輝煌征程,也是助力中國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一步。值此萬象更新之季,拜耳期待以拿沃安®2.0階段的更高質量創新和服務,為中國農戶帶來更優質的種植體驗和更高的經濟效益,持續為農業繁榮和鄉村振興貢獻拜耳力量。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經理Alfonso Alba在致辭中表示,面向與日俱增的市場競爭壓力,拜耳希望通過領豐計劃與廣大零售商建立合作,持續助力業務增長,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領豐計劃以賦能作為關鍵,將結合拜耳自身的優質產品和解決方案,為零售商伙伴帶來差異化的能力,切實服務好更多小農戶的需求。"非常感謝第一批50家領豐店主的信任與合作,共同推動領豐計劃在中國的落地,拜耳希望未來合作伙伴關系更上一層樓!"Alfonso 表示。
攜手零售商群體,精準服務小農戶
活動期間,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胡夢影提到,"以客戶為中心"是拜耳的戰略方向。拜耳提出服務全球一億小農戶的愿景,在全世界范圍內,我們希望結合不同地區農戶需求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拜耳"領豐計劃"就是這個項目在中國的落地。我們與零售商開展大力合作,希望通過協作為小農戶帶來切實可行的方案。
會上,拜耳作物科學客戶賦能總監李一凡首先分享了拜耳在華業務。他談到,作為全球領先的農業公司,拜耳每年將約8%的收入投入到創新,為市場帶來前沿的解決方案。以"豐產復蘇,規模化推廣再生農業"為愿景,拜耳積累了成熟的實踐經驗。拜耳將基于種衣劑、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作物健康五大產品組合及專業服務,全方位助力農戶應對種植痛點。
拜耳作物科學走向市場團隊總監邢健表示,近年來,中國農業生態與客戶的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結合拜耳在華"走向市場"戰略,領豐計劃將推動"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的進化。未來拜耳將重點推進創新合作、商務效能、解決方案、供應鏈優化及數字化能力賦能。對零售商伙伴,拜耳主張通過領豐計劃,提供旗艦店形象建設、種植管理方案、培訓體系,并帶來本地化方案探索與展示的示范園,從而賦能領豐店精準用戶管理、豐富組合方案、實現多元盈利模式,最終帶給終端農戶一流的一站式體驗。
拜耳作物科學卓越零售商經理鄭廣宇分享了拜耳開展領豐計劃的緣由與一系列落地舉措。他表示,領豐計劃將從形象店建設,培訓賦能體系和種植管理方案三方面入手,以領豐店為核心為農戶提供更好的一站式服務,同時也將探索實現產銷對接、本土化創新合作、金融服務等創新商業模式。未來,拜耳將從四個"更"入手,為零售商帶來更輕松的生意增長與利潤回報、更專業的服務、更豐富的賦能與培訓、更多差異化的商業模式,助力零售商成長。
產品服務組合強勢助陣,助力零售商提振銷售
基于"領豐計劃"的旗艦店實體布局,拜耳的一系列產品和服務可以通過零售商伙伴,更加高效、精準地觸達到終端農戶,并在此過程中實現零售商、農戶、拜耳三方同成長、共"豐收"。
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殺菌劑及作物大健康資產總監周庚圍繞拜耳產品線規劃介紹到,拜耳聚焦下一個增長機會,即領先研發平臺的融合,從蔬菜、果樹、大田三類作物出發,差異化發力頂端、高端、中端細分市場,整合全球資源,為中國農戶提供極具競爭力的產品組合。
拜耳作物科學選擇性除草劑及種衣劑資產總監程永進一步分享了拜耳除草劑、種衣劑產品線規劃。他表示,隨著抗性發展以及生物育種技術的開放,除草劑市場正迎來更廣闊的前景空間。在中國,拜耳聚焦水稻、小麥、玉米等重點作物,打造拜耳雜草防控的全面、全程解決方案。作為種衣劑市場的開創者,拜耳的種衣劑產品線從殺菌、殺蟲、混合、功能型四大類出發,滿足不同場景和用戶的需求。
拜耳作物科學飛防應用開發經理李睿江介紹拜耳旗下一站式飛防服務"飛將軍農服"并分享成功案例。他談到,拜耳的飛將軍商業模式以渠道商為核心,聯合零售商,整合各地飛手組建至縣一級的飛防聯盟,為農戶提供專業化、標準化、數字化的一站式產品及飛防服務。截至2024年10月,拜耳飛防項目已在全國50余個縣布局,覆蓋面積近300萬畝次。從2025年起,拜耳將持續增加飛將軍區縣,并全力發展飛伯樂模塊。
拜耳作物科學需求拉動經理鄧韜圍繞核心零售商的需求拉動服務體系,從傳統推廣、數字化推廣、貿易營銷推廣三方面展開介紹。在制定市場推廣方案時,拜耳針對大、小農戶兩類群體,定制差異化的內容創作、視頻分發、銷售轉化方案,將線上用戶引流至線下核心門店,從而助力零售商實現成交的最終目的。
拜耳作物科學數字化總監汪紅艷集中介紹了拜耳的數字化創新舉措,包括"碼上有禮"和"數字化下單"兩大工具。基于農資行業場景多元化的特征,數字化創新工具能夠應用于店內、大型會議、私域群組等不同應用場景,幫助促進零售店消耗和全域轉化,實現流程簡化、提高用戶粘性,從店內和店外兩方面幫助實現銷售增長。
為更好助力零售商成長,領豐計劃項目版圖中亦包含針對關鍵零售商的MBA賦能培訓和數智化培訓。發布活動當日,拜耳特別組織到場零售商伙伴開展線下"領豐薈"交流活動,邀請著名營銷實戰專家、迪智成咨詢創始人程紹珊提供商業技能培訓,受到在場領豐店主一致好評。
放眼全球,領豐計劃已吸引超 25 家公、私部門合作伙伴及非政府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而今,領豐計劃在中國的揚帆,也將再度為中國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關鍵議題做出貢獻。拜耳期待可以與更多本土零售商伙伴建立合作,并逐漸拓寬項目廣度與深度,共建優質的服務生態,共獲成長,共促豐收。以小農戶的欣欣向榮,煥農業發展的錦繡前程!
北京2024年9月27日 /美通社/ -- 2024年9月26日,2024年度全球"農戶心聲"調研在德國蒙海姆正式發布。拜耳支持全球市場研究公司 Kynetec,面向來自中國、澳大利亞、巴西、德國、印度、肯尼亞、烏克蘭和美國的約2,000名農戶展開了此次調研。調研揭示了種植者在氣候變化、數字化浪潮、市場環境波動中所面臨的挑戰、愿望和需求,也彰顯出拜耳以農戶為中心,切實服務于農業行業長期發展的追求與擔當。
調研結果顯示,75%的受訪農戶已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或對此感到擔憂,其中,71%的農戶表示減產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由于近期的異常天氣,已有60%的農戶表示遭受了嚴重的收入損失。對此,農戶們正寄希望于創新:75%的農戶表示愿意采用創新技術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對更高產量、更具韌性的農場和保障生計的需求,使他們關注并采取更多的再生農業方式和技術進行種植。
拜耳作物科學事業部全球總裁、拜耳集團董事會成員 Rodrigo Santos 表示,"農戶心聲"調研結果表明,農戶在為世界提供糧食這一重要的工作中,正持續面臨著日益加劇的經濟與環境挑戰。他們期待創新,并希望有更多機會采用再生農業實踐,以增強糧食系統的韌性,這對地球家園、糧食安全、以及農戶自身福祉都不無裨益。
全球挑戰:氣候和經濟挑戰是農戶面臨的主要壓力
氣候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廣泛而深遠,與此同時,經濟因素也對農業生產經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調研顯示,全球農戶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源自于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面向未來三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戶將氣候變化或極端天氣事件(37%),以及價格/收入波動(36%)列入他們面臨的三大挑戰。
這與他們在被問及"未來什么因素對農場最有益"時的回答相符。作物保護(41%)、種子與性狀(36%)等方面創新的可獲得性在農戶心中排名靠前。與此同時,農戶們也明確指出,監管和政策變化將會使他們的農場在未來受益,有36%的農戶將其列為最有利于農場發展的三大因素之一。
全球關注:數字技術和再生農業實踐受到種植者青睞
數字化是應對各種挑戰并提升農業生產力的途徑之一,在預測、優化農事決策、精確施用等場景中已得到了較多應用。將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農戶表示目前已經采用了數字技術,另有25%的農戶計劃在未來使用。
經濟效益是推動農業數字化應用的主要因素。88%的農戶使用數字技術的主要動機是提高作物產量,85%的農戶希望通過數字技術節省成本,84%的農戶則期望其能幫助提升作物品質。此外,確保農業實踐的長期可持續也是一個重要考量(79%),展現了農戶們對土地管理的重視。
可持續能夠激勵農戶使用數字技術,這凸顯了數字化在再生農業轉型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樣的,農戶們認為,除了改善土壤健康之外,增產和提振生產力也是再生農業應有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農戶們已經踏上了再生農業的旅程。超過90%的受訪農戶采用了至少一種再生農業實踐。在十七種常見的再生農業實踐中,平均每位農戶應用接近七種。實施最廣泛的再生農業實踐包括作物輪作、補充營養物質以維持土壤肥力以及土壤健康監測。
"當前最迫切問題是如何在保護地球的同時生產足夠多的糧食,并確保農戶能夠通過農業滿足生計。再生農業便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案。" Rodrigo Santos 表示,"對我們來說,這意味著在恢復生態的同時,提升作物產量、農場收入和面對氣候挑戰的韌性。這一進程需要農戶、社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中國農情:作物保護和土壤健康備受關注
作為八個參與調研的國家之一,有約300名中國農戶的心聲亦被收錄在本次調研結果之中,成為全球農業發展趨勢洞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受訪農戶將"價格/收入波動"(57%)、"肥料成本"(57%)、"病蟲害或抗藥性問題對作物造成的威脅加劇"視為所面臨的三大挑戰。而在回答"未來什么因素對農場最有益"這一問題時,65%的中國受訪農戶優先考慮"獲得更好的作物保護技術",對這一需求的關注度遠超其他國家。同時,"更能夠更好應對極端天氣的種子和性狀"的重要性也在中國農戶心中排名靠前(36%),呼喚著科研端和行業端持續深耕,提供更多支持。
與此同時,與土壤健康高度相關的再生農業實踐備受中國農戶的青睞。66%的中國受訪農戶表示采用過輪作方式,49%使用過生物肥料,還有47%的中國農戶采取一系列行動保持土壤健康。在數字技術方面,有49%的中國農戶目前已經開始使用數字化工具,另有27%的中國農戶則計劃在未來更廣泛地應用數字技術。
傾聽農戶心聲,合力迎接挑戰
盡管面臨眾多挑戰,農戶們仍然看到了自身工作的價值和潛力。農戶認為自己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95%),并堅信自身工作對于整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94%)。同時,農戶們也表達了強烈的愿望,希望自身貢獻能夠得到更多的認可(91%)。
這些潛力和價值,是拜耳長期以來關注并重視的。拜耳希望從一次次真實的傾聽與對話開始,提供更為農戶和農業長足發展所需的技術與服務支持,勾畫出更加清晰的農業未來圖譜。
"農戶希望得到社會對其貢獻的認可。無論是通過直接與農戶合作、制定合適的政策、還是簡單地享受他們的辛勤勞動成果,我們都能夠支持他們。" Rodrigo Santos 表示,"農戶的心聲是非常重要的。面對未來的一系列挑戰,我們需要持續傾聽并從中學習。"
"農戶心聲"項目對來自中國、澳大利亞、巴西、德國、印度、肯尼亞、烏克蘭和美國的約2,000名種植者進行調研。調研由全球農業和動物保健領域的市場研究領軍企業Kynetec獨立進行。受訪者從每個市場隨機選擇,確保調研能準確覆蓋不同種植者的代表性樣本。為避免影響回答的中立性,受訪者并不知曉此次調查是由拜耳支持的。相關訪談于2024年6月至7月間進行。
]]>再生農業助力農業新質生產力,構建可持續農業新范式
再生農業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可持續農業模式,也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一種體現,其以"提質增效、以少產多、豐產復蘇"的特點,通過提高土壤質量、優化種植模式等方式,幫助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助力農戶增產增收,減緩氣候變化,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綠色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背景下,再生農業倡導建立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的農業糧食體系,以此幫助種植者收獲生產效率、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協同效益,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北京市植物保護站(以下簡稱"植保站")副站長李琳在活動開場致辭中表示,再生農業的出現對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中國作為農業大國,也亟需推動農業向更加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北京作為首都,重視農業穩產保供,提高農產品自給率和農業生態安全。北京市植保站緊密關注著再生農業的發展,積極參與再生農業實踐探索,積極推廣了綠色防控技術,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綠色防控體系。北京市植保站與拜耳合作共建銀黃"耘遠農場",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樹立了典范,更為推廣再生農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拜耳積極推動再生農業實踐,助力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在推動再生農業從理念走向實踐的過程中,拜耳既是先行者,也是耕耘者。基于領先的產品組合、研發管線,以及服務全球數百萬種植者的經驗,拜耳致力于"豐產復蘇,大規模推廣再生農業"——目前,拜耳已在中國啟動4家耘遠農場,致力于可持續農業示范。此外,拜耳支持中國首份再生農業系統性報告《以再生農業助力多重目標下的中國農業可持續轉型》的撰寫發布,為再生農業在中國的發展提供前沿的理論支持,并積極參與了國內首份《再生農業管理規范-種植業》團體標準的制定,推動種植業再生農業模式的生產管理與評價體系走向規范化。
拜耳作物科學業務拓展總監郭京萍在活動開場的視頻致辭中表示,拜耳耘遠農場項目是拜耳發起的開放平臺,我們希望將全球智慧和經驗引入中國,吸引更多合作方在這個開放包容、鼓勵創新的平臺中,共同參與再生農業理念的進一步推廣。我們今天所在的亞太首家耘遠農場、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在2021-2023年合作期間,農戶年收入提高10%、成本節約20%、處理含農藥廢液約4000升。此外,拜耳作物科學在2024年6月全球創新峰會發布了在再生農業推廣方面的長遠規劃——未來十年將推出十大重磅創新產品,支持全球種植者向再生農業的轉型。預計到2030年左右,將再生農業推廣到全球1.6億公頃的土地上。
再生農業觀察團實地調研,深度觀察再生農業成效
在本場活動的實地調研環節,再生農業觀察團在拜耳昌平耘遠農場中重點參觀調研了病蟲害綜合治理示范、農藥產品安全管理、土壤和水源保護、生態島等再生農業前沿落地實踐。在番茄棚中,針對線蟲、根部病害與土壤微生態三大根域挑戰相應的解決方案吸引了大家注意,再生農業聚焦于土壤健康及其永續利用,投入更少但產出更多的方案令人印象深刻。
調研中,再生農業觀察團各組成員還參觀了一體化安全用藥服務站,其中的水樂清 (Phytobac®) 裝置能夠通過微生物自然降解達到農藥廢液零污染排放。此外,黃紙、誘蟲燈等生物防治措施在農場內被廣泛使用,溫室周圍還種植了開花植物帶,放置了昆蟲旅館,設置了不施用農藥的生態島,為蜜蜂和其他傳粉昆蟲提供食物和庇護所,展現了再生農業理念中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實踐。
產學研各界通力攜手,共探再生農業中國實踐藍圖
展望再生農業未來如何深耕于中國廣闊土壤,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李保國院長指出,我們所希望的再生農業美好圖景是在獲得農產品的同時,通過實踐增強地表覆蓋、減少土壤擾動、輪作兼作體系、改善作物系統、畜牧業農業一體化系統五大要素,關注到自然環境,也更關注土壤健康。我們需要讓再生農業技術體系在我國不同區域中找到自己的路徑。
拜耳昌平耘遠農場負責人、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總經理秦愛騰表示,關于實踐再生農業理念,首先需要從認知上提升概念,先武裝頭腦再去實踐,在種植、管理模式等層面對農民加強培訓。銀黃農場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政府機構、農業專家和行業的支持,得到社區和消費者們的充分信任。我們希望把再生農業的做法推廣開來,帶動更多農戶產出的高品質果品農產品。
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趙紫華,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副秘書長、綠色生資發展部部長劉斌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三部負責人朱美麗,雀巢大中華大區可持續發展總監張琦,耐特菲姆中國區技術總監謝永華,北京農達豐業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寶桂等嘉賓也發表了對此次調研活動的感受與對再生農業的期待。
農業可持續轉型已成為必選題,在應答這一時代課題的過程中,在探索與實踐的道路上,再生農業正逐步展現其巨大的潛力和價值,成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其中,離不開多方力量的參與,共同為中國農業轉型及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讓再生農業生生不息。
]]>巴黎2024年7月4日 /美通社/ -- 2024年6月25日,中國農業可持續與綠色發展論壇會議在法國巴黎順利召開。會議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商業產業咨詢委員會(經合組織即OECD,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商業產業咨詢委員會(BIAC)隸屬于經合組織)主辦,來自經合組織商業產業咨詢委員會、貿易與農業指導局、中國商業專家組等層面的代表,荷蘭常駐經合組織代表,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的專家和行業領袖們圍繞中國在農業可持續、智慧農業、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方面的創新、法規政策、以及針對小農戶的再生農業所面臨的諸多機遇與挑戰展開熱烈討論與交流。
此次會議系經合組織首次將中國農業作為討論核心重點,旨在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在農業可持續以及再生農業發展現狀的認知,并借此推動中國同經合組織的進一步交流合作,這與拜耳長期以來在農業領域的重點關注、推廣議題不謀而合。拜耳作物科學全球國際組織合作事務副總裁Alejandra Castro博士應邀出席會議并擔任主持。荷蘭常駐經合組織代表Jochem Wiers、經合組織環境主任Jo Tyndall、經合組織貿易和農業指導局副局長Julia Nielson等相關代表、與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經濟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黃季焜、京東集團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拜耳食品價值鏈合作伙伴——黑龍江肇源洪益糧食合作社總經理王雪薇等,通過四個不同主題的論題開展專題分享和互動交流。
經合組織商業產業咨詢委員會(BIAC)執行董事Hanni Rosenbaum表示,經合組織的重要職能包括向政府和利益相關者分享全球范圍內不同行業的最佳實踐,積極支持多邊對話。她強調:期待通過此次論壇,探討中國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案例、政策框架、科技合作等信息。由此,就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經合組織商業產業咨詢委員會將持續組織交流活動。
蓬勃興起:中國農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新農人"力量
在"加強中國可持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與產業合作"主題論壇交流中,黑龍江肇源洪益糧食合作社總經理、Barbara's Coffee Estate創始人王雪薇,作為中國"新農人"代表受邀出席,暢談她在再生農業方面的認識和實踐經驗,展現了中國農業的煥新力量。
2023年,拜耳與雀巢、耐特菲姆聯合啟動中國首個"水稻再生農業項目",在王雪薇經營的黑龍江肇源洪益糧食合作社落地實施。
王雪薇分享了她對再生農業理念的認識過程、黑龍江肇源洪益糧食合作社開展實踐的故事。她談到,數字農業技術、滴灌技術及干濕交替灌溉AWD、土壤監測和改良、田間綜合防控及良好農業操作示范培訓等,改變了農業種植。參與拜耳的再生農業項目,讓種植變得更加"容易"——王雪薇與經營農業多年的父母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建立起對再生農業的認知,在實踐中看到了再生農業為土壤、水、農田環境帶來的改變,具有長遠價值。由此,她致力于成為了再生農業的推廣者和大使,帶動更多的農戶采用再生農業技術科學種田。
王雪薇介紹到,位于黑龍江的洪益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將持續與拜耳和雀巢開展再生農業水稻項目。同時,她還在云南經營了30畝再生農業試驗田,種植咖啡、藍莓等作物,涵蓋了種植、加工、農業品牌營、網絡銷售、農場研學體驗等全產業鏈。王雪薇表示"農業不僅僅是種植、土地、作物,還有加工、供應鏈、顧客需求洞察等,用開放的心態擁抱新技術、再生農業的哲思,是未來農業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砥礪奮進:拜耳與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共前行
此次論壇會議還著重探討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合作機遇。拜耳作物科學致力于以再生農業為依托,在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拜耳的水稻再生農業項目啟發了"新農人"王雪薇踏上全新的農業旅程,也是拜耳在中國推廣再生農業的一項重要里程碑。此外,拜耳還通過"耘遠農場"項目,持續吸引更多來自中國不同種植地區、不同作物類型的農戶共同參與再生農業實踐,打造面向未來的再生農業示范應用場景。
在推廣再生農業方面,拜耳攜手食品價值鏈合作伙伴共同發布了中國首個系統性再生農業報告《以再生農業助力多重目標下的中國農業可持續轉型》、首個《再生農業團體標準-種植業》,依托在農業領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經驗,引領再生農業發展。著眼未來,拜耳將繼續秉承推動農業技術進步、賦能小農戶、保護農田生態的目標,整合先進農業技術和創新實踐,提供行業領先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攜手產業鏈合作伙伴,促進農業國際交流,助力中國農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
"薪火"傳承,開啟新篇——農達®生物育種上市儀式。 從左至右:拜耳全球草甘膦資產總監Jay Butka、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客戶市場部總監李一凡、拜耳亞洲區作物保護總監Jannis Wittka、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胡夢影、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經理Alfonso Alba、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法規科學部總監張麗、拜耳全球非選擇性除草劑運營總監Steve Knodle、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供應鏈總監謝毅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經理Alfonso Alba在致辭中對到場的渠道伙伴們致以誠摯歡迎。他從自身職業經歷講起,回顧農達®已經面世五十年,并已服務中國農戶四十年,為全球農戶的農事操作方法帶來了變革。拜耳非常榮幸能夠在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到來之際再度揭幕農達®,未來將持續投資研發,為渠道伙伴和廣大農戶帶來更多助力。
在過去四十年的時間里,農達®是眾多中國農戶心中當之無愧的"除草行家",不僅"管得寬",而且"除得好"(京農藥廣審(文):2023008)。駕乘著生物育種產業化趨勢的"春風",農達®和拜耳旗下另一除草劑品牌達邁®已先行在"含轉化體DBN9936耐草甘膦玉米田"獲得首批登記批準(登記證號: PD73-88),適用于不同場景下的各類雜草,將繼續為中國農戶帶來更加強有力的支持。
服務中國農戶四十年,除草行家選農達®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李香菊介紹了非選擇性除草劑草甘膦的一系列特點及研究試驗結果。展望未來,期待中國結合科學監管和規范管理,加快步伐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
拜耳全球草甘膦資產總監Jay Butka介紹到拜耳全球生物育種應用成果及發展規劃,他表示,從全球來看,草甘膦作為有效的雜草管理工具,已占據全球除草劑市場約50%的份額。其中,有16%的草甘膦應用在生物育種作物上。自1974年問世以來,農達®在美國、巴西、加拿大都是經典品牌,一系列市場調研顯示,農達®受到渠道商和農戶的高度認可,是從業者心中的經典品牌。
拜耳作物科學除草劑開發經理鄭偉從原藥、制劑加工、助劑三大方面對農達®和達邁®的特點展開介紹,讓與會嘉賓對其建立更進一步了解與認可。拜耳作物科學除草劑市場開發經理高同軍表示,拜耳的目標是讓渠道合作伙伴賣得更省心,農戶用得更安心。
"管得寬"又"除得好",深入洞察生物育種除草及抗性管理
就生物育種除草及抗性管理問題,由拜耳作物科學客戶市場部品牌經理田芳主持,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李香菊、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藥應用與雜草治理團隊首席專家王廣祥、拜耳全球非選擇性除草劑運營總監Steve Knodle、拜耳亞洲區作物保護總監Jannis Wittka、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客戶市場部總監李一凡、公主嶺市瑞星農資總經理王彥輝為嘉賓,特別開展圓桌討論。
嘉賓們談到,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等地,拜耳的草甘膦產品及生物技術產品已經占據約40%的市場份額。而亞洲作為農業領域最復雜的市場之一,不同地區農戶規模及民用農業生產工具、技術的普及程度參差,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的態勢也不相同。中國正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但糧食安全、人口增長也在客觀上帶來挑戰,對面向未來的性狀和技術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應地,中國農戶對于新鮮事物和前沿產品則呈現出了很高的接受度。拜耳希望與渠道伙伴齊頭并進,針對農戶所面臨的安全除草、除草難等挑戰,基于過去數十年內在全球不同國家市場的經驗,以農達®等經典產品為農戶帶來更多價值。
拜耳作物科學客戶市場部資產總監程永向與會種業嘉賓揭曉了拜耳生物育種除草劑的品牌策略。他介紹到,自1974年問世以來,草甘膦除草劑品牌農達®已經在超過130個國家的30多種作物上廣泛應用,并在生物育種作物上積累了近30年的成功應用記錄。未來,拜耳還將有農達®家族面世,并在產品線、技術方案、推廣三大方面提供定制化服務,從傳統市場和耐草甘膦玉米兩大領域市場出發,為用戶帶來差異化價值。
在華四十年來,農達®優良口碑既來自于農戶間的"口口相傳",也源自每一次在田地中發生的"眼見為實"。活動期間,二百余名參會科研專家、渠道伙伴共同深入田間觀摩。
契合大會主題"本源之選 再起新程",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客戶市場部總監李一凡在總結中回顧了農達®自1974年率先實現商業化的本"源",到五十年后,在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背景下的再"起"歷程,并期待與廣大農戶攜手進入下一個更精彩的五十年。
長期以來,拜耳持續通過產品創新研發,與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助力農戶提升作物健康,并在最終實現豐收。面向未來,以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全新篇章為契機,拜耳期待借農達®和達邁®等經典產品,與廣大渠道伙伴及農戶們攜手開啟更多精彩!
拜耳業務拓展部總監郭京萍在致辭環節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她談到,中國種業正在進入全新時代,作物的育種方式由傳統育種發展到生物育種,生物育種作物的應用范圍也在逐步拓展。在拜耳的產品線中,有農達®和達邁®這些杰出的草甘膦除草劑品牌,而面對多變的蟲害情況,拜耳也有豐富的種衣劑產品組合,服務種植中的不同需求。
拜耳除草劑戰略全球負責人Christina Kruett在視頻致辭中表示,農達®于1974年正式商業化,2024年正值其50周年紀念,作為全球銷量最大的作物保護產品,包括農達®和達邁®在內的草甘膦銷量比第二大類別的除草劑高出五倍。如今,農達®仍然是全球暢銷的草甘膦品牌。我們基于50年的經驗,不斷創新和優化,繼續使農達®成為更好的產品,繼續保持全球市場領導地位。
自1974年問世以來,草甘膦除草劑品牌農達®陪伴著全球生物育種產業的持續發展,已在全球范圍內130多個國家的30余種作物上實現應用,并在生物育種作物上積累了近30年的成功應用記錄,到今天依然是全球農戶面對雜草管理問題時的經典之選。在中國,農達®和拜耳旗下另一除草劑品牌達邁®也已先行在“含轉化體DBN9936耐草甘膦玉米田”獲得首批登記批準。
“歷久”更“彌新”!共赴生物育種產業化趨勢前沿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藥應用與雜草治理團隊首席專家王廣祥介紹道,包含雜草種群變化、防除效果隱患在內的新問題正在為作物種植帶來挑戰。而通過種植生物育種耐草甘膦作物并科學施用草甘膦,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在田間雜草基數發生較小的地區,生物育種耐草甘膦作物苗后用一次草甘膦,基本可以解決全生育期雜草危害,減藥增效明顯。
談到拜耳在全球生物育種應用成果及發展規劃,拜耳亞洲區玉米業務總監陳茂表示,拜耳對生物育種技術積累了長期的研究,實現了“從篩選最好,到設計最好”的演進,現已研發至第五代生物育種玉米。目前,拜耳正有14個包含玉米、大豆在內的下一代性狀處于研發中,逾40億歐元的項目已經進入研發第三或第四階段。未來十年,拜耳將有十大重磅創新產品陸續問世,持續推動再生農業實踐。
拜耳除草劑開發經理鄭偉從草甘膦原藥工藝、農達®和達邁®制劑品質、助劑系統表現三方面展開技術介紹,并通過一系列田間對比實驗結果,讓與會嘉賓對農達®和達邁®有更進一步了解。
多管齊下,多元產品線布局再出發
大會期間,與會專家及種業客戶代表展開圓桌討論。在拜耳種衣劑銷售總監馬超的主持下,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藥應用與雜草治理團隊首席專家王廣祥、河南省種業集團董事長、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侯傳偉、拜耳亞洲區玉米業務總監陳茂、拜耳種子與性狀法規總監扈春陽、拜耳農達資產經理劉周成進行對話,嘉賓們關注到當前生物育種產業化趨勢下,種業企業和種植戶的生產經營正迎來新的機遇,而拜耳將充分發揮過去三十年在生物育種領域的豐富經驗,為種企和農戶提供助力。
繼拜耳除草劑品牌的盛大啟動后,拜耳客戶市場部種衣劑資產經理袁雪松也向與會種業嘉賓介紹了拜耳在種衣劑方面的PDS整體戰略,其中包含擴充產品線及覆蓋作物、數字化平臺打造、高質量服務模式三大方面。至2030年,拜耳將豐富布局產品線,針對殺蟲種衣劑、殺菌種衣劑、殺蟲殺菌種衣劑、功能種衣劑四大條線推出一系列創新產品,滿足未來不同場景和用戶的需求。
為進一步印證拜耳除草劑、種衣劑產品在實際應用中的成效,與會嘉賓與合作伙伴深入田間觀摩,親眼見證農達®和達邁®在田間的表現。
拜耳客戶市場部資產總監程永在總結發言中表示,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的背景下,拜耳對中國種業前景充滿信心與期待,并期待未來與種業同仁建立更深入的交流合作。
育種豐收,離不開代代農人辛勤揮灑汗水,也愈發需要農業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持。伴隨著生物育種產業化浪潮在中國興起,拜耳期待以農達®、達邁®等經典產品為匙,與種業同仁攜手邁入這個布滿機遇的農業新時代,為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種業振興進程貢獻拜耳力量。
作為拜耳公司面向全球的年度旗艦活動,拜耳在創新峰會上分享了自身在研發管線建設、再生農業推廣、農業解決方案創新等多方面的革命性成果及長遠規劃。立足2024,面向未來十年的農業發展前景,拜耳為全球種植者揭曉了一條清晰可察的實踐路徑。
拜耳作物科學全球研發負責人Bob Reiter博士:"單一和孤立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我們更專注于緊密聯系的整合農業系統,以智能的方式將種子、性狀、作物保護和數字解決方案結合起來,使種植者和環境同時受益。為此,我們正在利用基因編輯、精準育種、小分子和生物等關鍵技術創新平臺,為種植者提供所需的產品,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減少碳足跡,在全球范圍內促進生物多樣性。"
扎實技術儲備:研發管線實力雄厚
拜耳的研發管線將通過三大支柱,共同推動向再生農業的轉型。
首先,為幫助種植者在多變的外部環境中保持競爭力,拜耳將每年更新種質和作物保護配方,將產品價值提升50%以上,進而推動自身核心業務增長。拜耳作物科學全球研發負責人Bob Reiter博士表示:"這項計劃包括每年部署400至500個雜交種子和品種。我們預計十年內將推出90到100種新配方,實現作物保護。"
第二大支柱為全新型產品,如種子和性狀技術,或潛力巨大的新型作物保護解決方案,將推動業務長期穩定增長。拜耳將利用已確立的領先種質、市場地位和創新專長打造下一代解決方案,推動世界各地農場的能力和進步發生階躍式變化。
第三大支柱為與戰略合作伙伴在基因編輯、生物解決方案等技術方面的重要合作。作為對拜耳內部研發工作的補充。拜耳擁有獨特的基因組庫、科學家的專業技術、全面的監管能力和規模化能力,這些重要資產有助于將創新快速推向市場。拜耳正在利用這一開放式創新方法,評估旗下50多項資產,尋求新的合作或授權。
面向下一個十年,拜耳對于革命性技術已有著豐厚的儲備。其中包括引入拜耳農匙(CropKey)開發的新型大田除草劑Icafolin異噁呋酰草胺等下一代作物保護產品、生物技術版Preceon智能玉米系統、第四代抗玉米根蟲技術、第四代和第五代大豆耐除草劑性狀以及第三代和第四代抗蟲性狀等。
以拜耳農匙(CropKey)為例,為了尋找下一代具備特定性能和安全特性的作物保護化合物,拜耳研發人員沒有采用人工篩選的方式,而是利用虛擬篩選和計算建模技術,設計出與雜草、病原、害蟲的目標蛋白質完全吻合的新分子,實現完美匹配。CropKey方法可完善研發管線中所有應用領域,除新型大田除草劑Icafolin異噁呋酰草胺外,CropKey在拜耳即將推出的Plenexos酮烯醇類殺蟲劑上實現應用,該產品預計將于2025年起問世,預計其峰值銷售潛力約為5億歐元。此外,CropKey也將應用于拜耳正處于研發階段的新型廣譜殺菌劑,產品峰值銷售潛力十分可觀。
拜耳作物科學全球研發負責人Bob Reiter博士:"與只使用早期研究方法相比,我們目前擁有的新作用機理數量至少是十年前的三倍,而現在CropKey還處于起步階段。人工智能工具可與人類共同學習,因此每一代解決方案都將比之前的解決方案更智能迅捷。"而這種突破性發展的速度在農業領域史無前例。
長期可持續愿景:規模化推廣再生農業
長期以來,拜耳都將再生農業視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系統性挑戰的一種可持續解決方案,并以"豐產復蘇,規模化推廣再生農業"為宗旨推動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實踐。
拜耳作物科學事業部全球戰略與可持續發展負責人Frank Terhorst表示:"農業需要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不能再依賴過去的經驗。我們將史無前例的創新與關鍵的再生農業實踐相結合,幫助應對當今時代的兩個最大挑戰——氣候變化,以及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
拜耳認為,再生農業是一種基于成果的生產模式,其關鍵要素是改善土壤健康,從而促進土壤再生。此外,再生農業亦包括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增加土壤固碳;維持、保護或恢復農場生物多樣性;通過提高保水性、減少水流失以保護水資源,以及改善種植者和社區的社會經濟福祉等多方面理念應用。
拜耳計劃到下一個十年中期,將再生農業推廣到全球4億多英畝土地上。此外,在全球市場增長,加之生物燃料、作物育肥、數字平臺以及市場等農業相關領域投資的推動下,拜耳正在抓住機遇,力求將在農業相鄰市場的收益擴大一倍,超過2,000億歐元。
以前沿賦能當下:人工智能助力數字化產品服務
隨著應用技術和數據科學的進步,數字化已然成為農業領域最令人興奮的前沿技術之一。拜耳正在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專業知識,加快種子、性狀和作物保護產品的研發,并為食品價值鏈提供基于云端的解決方案。
拜耳作物科學數字農業負責人Jeremy Williams表示:"人工智能是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技術,將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全球糧食安全。"
當前,精準農業和數字農業技術的進步,正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土地和農戶提高生產力和可持續性。拜耳的Climate FieldView數字農業平臺已成為這一領域的重要決策工具,現已廣泛應用于全球超過2.5億英畝的作物,是業內最大的有關種植者與田間試驗種子性能的數據庫。
拜耳與微軟開展合作,基于微軟Azure攜手開發了農業數據管理器 AgPowered Services。這項服務具有即用型功能,可供不同規模的企業和組織授權使用,從而為其內部人員或客戶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
而在人工智能應用的另一方面,拜耳也與微軟合作推動生成式AI專家系統GenAI的試點工作——拜耳通過持續使用專有的農事數據來訓練大語言模型,從而讓GenAI系統能快速準確地回答與農藝、農場管理和拜耳農業產品相關的問題。這些用于模型訓練的數據中,包含拜耳積累多年的內部數據,也含有拜耳龐大測試網絡中數以千計的試驗成果,以及來自全球的拜耳農藝師數百年的綜合經驗,將切實惠及廣大農戶和農藝專家的日常工作。
]]>本次活動以"根成功,更成功"為主題。眾多參會技術專家、農資經銷商服務商共同走訪位于江蘇丹陽的拜耳創新中心,實地觀摩試驗種植成果,交流拜耳在根域守護?方面的前沿探索和拜耳方案的表現,并見證拜耳根域守護?品牌的隆重揭幕。
直面農戶挑戰,聚焦根系展現核心價值
根域,即根系生長發育的土壤生態環境,是根系與土壤中諸多引子互相影響、互相制約而形成的有機統一體。在農業生產種植過程中,健康的根系是作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關鍵,能使作物更好地抵御干旱和養分缺乏等問題。全面保護根系所生長的生態體系 – 根域,也將有助于促進土壤的穩定性及其微生態優化,與再生農業所提倡的土壤健康這一核心理念不謀而合。
然而,在當前的實踐中,根系健康問題面臨著客觀上的挑戰——"隱蔽性強、發現偏晚、難以判斷、防治困難、選擇困難"正在成為眾多農戶心中的困擾。這些問題所涉及的作物類型領域十分多樣,從草莓、番茄、煙草等熱門經濟作物,再到水稻、薯類等主糧作物,不一而足。不同區域、作物間的需求差異更是顯著,引起了植保行業的更進一步關注與重視。
在此背景下,以"從線蟲防治、根部病害防控和土壤微生態優化等多方面給根系創造優異的生存環境,守護根域健康"為愿景,拜耳高度聚焦根系,根域守護?品牌針對線蟲、根部病害與土壤微生態三大根域挑戰分別匹配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全方面創造優異的根系生存環境,助力根系更健康、長勢更健壯。
對此,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客戶市場部總監李一凡表示,作為一家農業創新企業,拜耳希望通過根域守護?品牌,從線蟲防治、根部病害防控和土壤微生態優化三方面為農戶帶來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這些解決方案也將與拜耳所提倡的"豐產復蘇,規模化推廣再生農業"理念緊密相連。
多方共話:"根成功"如何"更成功"?
本次根域守護?品牌發布會選址于拜耳全球創新網絡在中國的重要布局地——拜耳丹陽創新中心。作為拜耳在全球的17個創新中心之一,拜耳丹陽創新中心配套一系列現代農業設施、專業研發團隊,以及覆蓋到番茄、草莓、水稻、黃瓜、生菜等多種作物種植及探索的實驗苗床場地,直觀展示根域守護?品牌"根成功,更成功"的實踐成果。
在大會分享環節,作為特邀嘉賓和蔬菜病害診斷與防治領域的資深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介紹了設施蔬菜連作障礙成因與綜合治理技術,并對"根成功"的重要性和其所面臨的挑戰展開解讀。他表示,治理連作障礙的問題,需要的是土壤健康、微生物恢復、根部病害三大方面的綜合性治理。對根系的保護不僅僅影響到根,也將有助于植株整體防御來自地上、地下的病害,減少土壤帶傳病原菌數量,從而讓農戶減少用藥。通過使用綠色化學農藥,讓根系、土壤更健康,從而產出更健康的蔬果和糧食。拜耳的根域守護?方案不僅面向現在,也面向長遠。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技術開發部高級經理白建軍博士從研發端視角,介紹拜耳根域守護?品牌的理論依據,他介紹,在根域守護?品牌下,拜耳的專利殺線劑路富達®家族和專利菌株 – 解淀粉芽孢桿菌QST713是最為亮眼的利器。隨著根域守護方案的不斷探索,未來還會有氟吡菌胺和氟唑菌苯胺加入拜耳根域守護?品牌陣列。
拜耳作物科學中國市場開發經理李慧則就拜耳根域守護?品牌多年來的田間試驗成果進行進一步說明。她表示,2021-2023年,拜耳作物科學中國圍繞地下板塊綜合解決方案在中國23個省,共完成了248個試驗項目的探索工作,并詳細介紹了根域守護?品牌方案在不同類型作物上探索到的價值與施用方法。此外,拜耳作物科學中國資產總監劉成濤還向與會嘉賓詳細介紹了拜耳根域守護?品牌發展規劃。
每一次"向上"的旺盛生長,都發源于"向下"的沉穩深耕。拜耳根域守護?品牌旨在幫助農戶實現作物"根成功",種植"更成功",從而助力中國農業豐產豐收,邁向"更成功"的未來。
]]>增效持久更安全,線蟲防治再添創新利器
歷年的雙交會,一直是眾多創新的植保新品與市場、用戶見面的絕佳平臺。此次,拜耳作物科學中國市場部產品經理古越在雙交會高峰論壇與信息發布會上隆重介紹了拜耳用于防治線蟲的一款新產品——拜線危®,為危害較隱蔽、不易發現和識別的線蟲蟲害提供了防治的新利器。
古越介紹到,作為一款具有新作用模式的殺線蟲劑,拜線危®能夠以低劑量有效防治目前常見發生的植物病原線蟲種屬,并且對人員和環境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從而為全球土壤殺線蟲劑市場樹立了新標準。
除拜線危外,拜耳作物科學借雙交會契機推介了經典除草劑產品——農達®。多年來,農達®持續通過差異化價值滿足用戶需求,與拜耳作物科學不斷推出的植保新品共同服務用戶,以經典與創新持續呈遞出綠色、高效的卓越價值。
服務創新譜新篇,拜耳展示“一站式飛防”新模式
除了效果強勁的產品之外,拜耳作物科學還積極分享了在農資服務模式創新方面的探索成果。在雙交會期間舉行的第二屆航空植保發展與應用論壇暨2023年國家航空植保科技創新聯盟年會上,拜耳作物科學中國飛防應用經理李睿江介紹了創新的拜耳一站式飛防服務模型及“飛將軍農服”公益平臺的發展情況。
李睿江談到,針對傳統飛防模式在低價競爭、盲目追求效率、植保技術缺乏以及防效事故頻繁發生等方面的諸多痛點,拜耳打造的一站式飛防服務模型以農戶需求為基石,有效整合了各方資源,并憑借“飛將軍農服”公益平臺等數字化工具,實現訂單全程追蹤,可以為農戶提供專業化、標準化、數字化的一站式產品及飛防服務,打造出共贏的飛防服務生態系統。目前,該創新服務項目已經吸納了超過900名注冊專業飛手,作業面積達87萬畝次,服務運營范圍更覆蓋到35個縣市,為飛防、農資等專業服務模式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再生農業引關注,知行合一促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本次行業盛會期間,拜耳作物科學還積極參與了一系列專業行業會議的研討,積極分享了深耕植保行業市場的理念和洞察。
在同期舉辦的第八屆農藥科學安全使用高峰論壇上,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法規科學部總監張麗介紹了拜耳作物科學面向未來的種植系統——“再生農業”,并展示了再生農業在全球的前沿進展,以及拜耳耘遠農場、拜耳食品價值鏈合作項目等本土實踐。此外,拜耳中國政府事務高級總監魏雨釗參加了雙交會第二屆農藥企業家座談會,就行業新形勢下的草甘膦產品登記進展、推動創新能力建設國際合作等話題分享了一系列觀點。
雙交會期間,拜耳作物科學榮獲“2023年度安全科學使用農藥培訓示范單位”,拜耳作物科學中國北區高級銷售專員王志寬榮獲“2023年度安全科學使用農藥培訓先進工作者”的榮譽。拜耳作物科學已連續多年獲得安全用藥領域榮譽,體現出全行業對拜耳堅持倡導農藥安全科學使用、切實踐行企業責任的高度肯定。
以農業為發展之基,以創新為優勢之源。隆重歸來的雙交盛會,為拜耳作物科學提供了一個分享創新成果和理念的優質平臺,也將拜耳多途徑賦能農業發展的愿景彰顯無遺。未來,拜耳將進一步邁進本土發展與合作的步伐,為農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北京2023年10月20日 /美通社/ -- 在農業植保領域,國內外合作創新不僅是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持續推陳出新的關鍵驅動力,也是滿足中國市場多樣化需求的重要途徑。10月18日,拜耳作物科學與海利爾藥業集團(簡稱"海利爾")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宣布建立全面戰略伙伴合作關系,促進國內外資源互補,在原藥合作、創新化合物開發、產品聯合登記、農藥配方開發、產品委托生產、制劑獨家代理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為更多中國種植者帶來更加豐富的產品選擇,助力中國本土創新與農業現代化發展。
強強聯合,持續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當天,拜耳作物科學與海利爾在拜耳北京辦公區隆重舉辦了戰略合作伙伴簽約儀式,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胡夢影與海利爾藥業集團名譽董事長葛堯倫攜雙方高層,共同出席了活動并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嘉賓還就日新月異的中國農業市場和技術創新趨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優勢互補,開啟深度合作新篇章
會議由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裁Alfonso Alba先生首先致辭,他談到,非常高興看到雙方在以往的合作中收效甚豐,拜耳未來的成功取決于如何與海利爾這樣優秀的伙伴進一步緊密協作,實現長期共贏。展望未來,他期待雙方的全面戰略合作能夠從中國擴展至全球市場,實現創新價值的進一步拓展。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胡夢影先生在致辭中談到,拜耳作物科學一直以深耕中國農業市場、深入服務中國廣大農戶為己任。近年來,中國農業對創新技術的需求持續增長,廣大農戶的植保需求也日趨多樣化。相信此次拜耳與海利爾的強強聯合,能夠進一步加深雙方的了解,形成優勢資源的互補,并促生出更多的市場機遇。
海利爾藥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葛家成先生與海利爾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介紹了海利爾的企業概況、相關業務布局、研發優勢以及與拜耳合作的展望。葛家成董事長兼總裁談到,成為全球農化行業的引領者是海利爾的企業愿景。海利爾極其重視客戶至上與研發創新,重視為合作伙伴帶來價值,共同成長。拜耳與海利爾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立是雙方合作新的篇章,共享共榮共贏,實現"命運共同體"。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客戶市場部總監李一凡先生總結表示,雙方團隊的系統溝通和卓越的執行力,為未來的切實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希望今后的深入合作,能夠進一步激發雙方的創新潛能,更好地滿足中國農業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創新驅動,不斷拓展在華合作"生態圈"
此前,拜耳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曾作出承諾,到2030年將支持和服務全球1億小農戶。為此,拜耳正在不斷擴展和深化與本土專業伙伴的合作,努力構建提供多樣化產品的卓越能力。此次通過與海利爾建立戰略合作,拜耳將得以進一步擴充創新產品線以及質優價廉可持續的中端產品線,助力中國農業降本增效,服務廣大種植戶實現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雙豐收"。
此外,雙方合作除獨家代理等市場端合作外,進一步涉及原藥合作與創新化合物研發,產品登記、配方開發與委托生產等方方面面,充分彰顯了拜耳作物科學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與信心,為促進拜耳加強和本土創新企業的合作、持續為經銷商和農戶提供差異化的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奠定更好的基礎。自此,拜耳形成海外的拜耳全球專利化合物和國內的第三方創新開發共同驅動的基本格局。未來,拜耳希望不斷擴大和完善在華互利共贏的創新合作"生態圈",推出更多覆蓋面更廣的作物保護產品與方案,為中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持續貢獻力量。
]]>本場活動的成功舉辦,也標志著歷時五年的“擁抱綠色”大型公益項目順利收官。擁抱綠色活動持續開展五年,彰顯了拜耳作物科學在華不輟深耕、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長足愿景、堅定決心、踏實行動。
五年“擁抱綠色”圓滿收官,公益培訓賦能農技人才
“擁抱綠色”系列公益活動全稱為“擁抱綠色·共贏未來——綠色發展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是由拜耳作物科學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聯合主辦的大型公益性培訓項目和中德農業合作的亮點,旨在通過提供專業、豐富的綠色發展專業技能培訓,為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郭永旺處長在活動現場講話指出,“擁抱綠色”項目自2019年實施至今,先后在江蘇、山東、廣東、云南、西藏、河南、內蒙古、上海等18個省、市、自治區舉辦15場線下培訓活動及12場線上直播,1000多個縣市的2600余名線下學員通過現場觀摩、專家授課、案例分享、決策研討等多種形式參加培訓,直播培訓超過32萬人次。這一公益培訓項目傳播了高質量發展、綠色防控、農藥減施增效等新技術、新理念,為廣大學員的知識更新、行動優化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和平臺。
福建省植保植檢總站站長賴萬炎在致辭中談到:近幾年來,福建省大力實施農藥減量控害行動,通過發展生態友好的綠色防控技術措施,有力有效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農業綠色發展能力。福建省將立足此次全國綠色發展能力提升項目行動計劃,推廣項目成果,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胡夢影在致辭中表示:非常感謝全國農技中心的大力支持,“擁抱綠色”公益培訓項目從2019年開始,已經順利實施了五年,今天的福建站為這一期的培訓項目畫上了完美的句號。他指出,福建是我國最早開展農業碳匯的省份。到2022年底,茶樹碳匯的累計推廣面積已達31萬畝,為今后在更多的作物上共同探索“再生農業”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植保農技講座薈萃一堂,知識食糧哺育綠色發展
本次“擁抱綠色”福建站的活動,一如既往地為種植戶和植保工作者帶來了豐富的綠色植保“知識盛宴”。作為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活躍的“八閩之地”,福建的重要作物廣泛覆蓋了水稻、柑橘、葡萄、蔬菜、茶葉等多個種類,大田和經濟作物兼備兼強。針對這樣的需求,來自各植保工作單位、高校和科研機構、拜耳的多位農業技術專家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綠色植保技術講座。
首先,福建省植保植檢總站三級主任科員陳義明分享了福建省農藥減量控害工作情況,他介紹,福建省全省已建立了55個水稻、茶葉、蔬菜、果樹等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核心示范面積達5萬多畝,帶動綠色防控應用推廣面積3200多萬畝次。今后,福建省也將持續推廣綠色防控,為糧食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水稻是福建省主要出產的主糧作物,中國水稻研究所的傅強研究員帶來了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他著重介紹了水稻全程綠色防控技術,綜合防控水稻病蟲害宜應用“三防兩控”,優先采用抗性品種、栽培控害等技術。針對水稻種植的種種病蟲害挑戰,拜耳作物科學市場開發經理徐浩智則分享了拜耳更多水稻全程解決方案,以期共同為廣大水稻種植戶帶來全程、全面的植保支持。
福建自然稟賦優良,盛產優質水果。來自全國農技中心植檢處的馮曉東處長分享了柑橘黃龍病綜合防控技術,他指出,針對病害宜加強基礎研究,研發運用病害快速檢測技術和產品,同時運用治療性防控藥劑和助劑,篩選抗病、耐病品種。來自中國農科院植保研究所的王忠躍研究員講解了葡萄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他強調,合理防控病蟲害、科學使用農藥是保障農業正常和可持續生產的必由之路,在每年生產季節結束,需要及時對防控技術方案進行優化調整,使之更加適應新的需求。針對這兩類水果的植保需求,拜耳作物科學市場開發經理李慧也分享了拜耳更好柑橘、更好葡萄的全程解決方案。
針對蔬菜作物領域的植保需求,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的彭德良研究員帶來了薯類、胡蘿卜等塊莖類蔬菜的減量增效防控技術,講解了線蟲病防治等實用技巧。作為補充,拜耳市場開發農藝師傅仔良分享了拜耳線蟲解決方案,共同應對不斷增加的線蟲挑戰。
作為福建省久負盛名的特色經濟作物,茶葉的植保防控知識格外吸引聽眾。福建農林大學的孫威江教授傳授了茶葉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他指出,茶園科學用藥宜做好蟲口監測,根據防治指標適時噴藥,推薦一藥多治或不同類型農藥的合理混用,并實施藥劑輪換。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王鳳樂副會長則分享了農藥科學使用與茶葉綠色生產的知識講座,他強調,促進茶葉綠色生產,宜研發集成綠色生產關鍵技術,積極發展生態低碳茶園,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同時切實加強茶園農藥使用管理。
拜耳作為生命科學公司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倡導健康管理。拜耳作物科學攜手拜耳健康消費品事業部再次攜手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服務農業從業者。拜耳作物科學南區市場開發經理林彬彬解讀了植物大健康的理念,用“齊、壯、亮、型、活”精確概括了植物大健康的田間定性評估因素。詳細介紹了生物刺激素的分類,歐盟、美國、和我國的定義。厘清了過度追求微生物菌劑活菌數的認知、強調了均衡營業對植物健康的重要性。拜耳健康消費品事業部高級醫學事務經理劉希希為學員們解讀以疼痛為主題的自我健康管理,為農戶和植保工作者提供更全面的關懷。
培訓前,參會嘉賓觀摩了水稻病蟲防控示范田間現場,觀察到了拜耳更多水稻解決方案和對照組的顯著差異。今年受蘇拉和海葵兩股臺風夾擊,在水稻分蘗末期和破口前期,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持續降雨,導致部分農戶自防田塊的稻曲病發病較重。拜耳方案藥劑選得準,打藥時間抓得緊,對稻曲病的防效明顯。
觀摩人員表示,即便此次稻曲病發生的區域很小,但這么嚴重的發病率并不多見,合適的方案和打藥時間確實能有效防控稻曲病,值得各地借鑒推廣。田間現場直觀地反映了植保技術對作物減損增收、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貢獻。
農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抓手。拜耳在中國積極響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號召、積極助力農業可持續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將遠遠不止于“擁抱綠色”五年大型公益活動的成功收官。未來,拜耳將繼續與中國農業領域的合作伙伴攜手同行,為中國農業的轉型和騰飛貢獻更多力量。
]]>德國蒙海姆2023年9月21日 /美通社/ -- 本次調研中, 71% 的種植者表示"氣候變化已經對他們的農場經營產生了影響",更多的受訪者擔心其在未來可能受到的進一步干擾, 73%的種植者經歷了日漸頻繁的病蟲害。經種植者粗略估計,過去兩年中,氣候變化所導致的自身平均收入減少15.7%,其中六分之一的種植者甚至認為經濟損失超過25%。
以上是今日發布的"農戶心聲"調研的主要成果,該項目揭示了世界各地種植者在試圖"減輕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未來發展趨勢"時所面臨的挑戰。為開展本次"農戶心聲"調研活動,拜耳公司委托一家獨立機構采訪了全球約800位種植者,他們來自中國、澳大利亞、巴西、德國、印度、肯尼亞、烏克蘭和美國等規模不一的農場,體現了拜耳作為一家生命科學公司的企業擔當。
種植者預計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持續下去,76%的受訪者擔心氣候變化對他們的農場造成影響,其中來自肯尼亞和印度的農戶反應尤甚。拜耳作物科學事業部總裁、拜耳集團董事會成員Rodrigo Santos對此表示:"種植者經歷了氣候變化對其農場的不利影響,同時他們在應對這一巨大挑戰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這就是為什么將他們的聲音傳遞到公眾面前是如此重要。本次調研中發現的相關損失清晰地表明了‘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直接威脅'這一不爭事實。面對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相關結論必定成為助推再生農業持續發展的催化劑。"
經濟挑戰加劇了農戶的壓力
雖然氣候變化是一項占主導地位的議題,但經濟挑戰也是未來三年所面臨的首要任務之一。過半數(55%)種植者將化肥成本列為三大挑戰之一,其次是能源成本(47%),價格和收入波動(37%)以及作物保護成本(36%)。化肥成本的重要性在肯尼亞、印度和烏克蘭最為突出。
在烏克蘭,70%的種植戶將化肥成本列為三大挑戰之一。除此之外,烏克蘭種植者與全球種植者持有眾多相同的洞察見解,例如,超過四分之三(77%)的受訪者表示氣候變化已經對他們的農場經營產生了重大影響。
種植者正在采取措施減緩氣候變化并重視相關創新
逾八成受訪者已經或計劃采取直接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受關注的領域是使用覆蓋作物(43%已經或打算這樣做),使用可再生能源或生物燃料(37%)以及使用創新作物種子,減少肥料或作物保護劑的使用(33%)。除此之外,所有種植者都表示已經采取或計劃采取措施來保護生物多樣性。過半(54%)受訪者表示,他們已經開始應用"昆蟲旅館"等措施保護昆蟲,或打算在未來三年內付諸實踐。
受訪種植者皆未雨綢繆,重視創新。過半數(53%)種植者表示,獲得旨在更好應對極端天氣的種子和性狀將最有利于他們農場經營;50%的種植者期盼獲得更好的作物保護技術;42%的受訪者提及,更加簡便地獲得灌溉技術將使他們的農場受益。從調研中所體現的農業實踐來分析,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種植作物多樣化和更健康的土壤被列為通往成功的最重要途徑。
聚焦: 來自中國和印度的洞察
"農戶心聲"調研采訪了來自中國的近300位種植者。83% 的中國種植者表示氣候變化已經對他們的農場經營造成了影響,其中有69%的受訪者對此感到擔憂。在極端天氣層面,中國種植者對高強度降雨或洪水(46%)的擔憂超過高溫天氣(26%),并且超過半數的中國種植者認為改善基礎設施將是應對極端天氣風險的最有效措施。
調研同時顯示出中國種植者對創新與可持續的關切。61%的中國種植者已經使用或計劃使用生物燃料和可再生能源,這一比例僅次于澳大利亞,并且是接受調查的種植者中唯一表示使用直播水稻技術的受訪人群 (8%)。相比于移栽稻,水稻直播的種植方式有利于節水、改善土壤和溫室氣體減排,減少種植者成本投入,提高投資回報。
除了以上提及的獨立開展的全球調研外,拜耳還采訪了來自其客戶群的2056名印度小農戶。這是對小農群體觀點的獨特一瞥,而他們則是保障世界糧食供應的關鍵一環。現今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和化肥成本。與此同時,他們也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受訪的許多種植者預計,由于氣候變化(31%),作物產量會降低(42%),蟲害壓力會增加。與商業化大型種植者不同,受訪的印度小農戶專注于降低風險,優先考慮通過保險(26%)和基礎設施改善(21%)來確保財務安全。 展望未來時,6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將從數字技術和現代作物保護中受益良多。盡管面臨種種挑戰,印度小農戶仍然保持樂觀:每10位小農中就有8位對農業的未來持積極態度。
本次調研的結果是揭示印度小農戶優先考量和需求的寶貴指引,有助于提升拜耳小農戶戰略影響,該戰略旨在于2030年前完成向一億小農戶提供所需支持,截止 2022年,拜耳通過其產品和服務已支持約5200萬小農戶改善生產經營。
種植者合力應對全球挑戰
簡而言之,"農戶心聲"調研揭示了全球種植者對當今種植業挑戰和未來發展有著類似的展望。雖然各國之間略有差異,但氣候變化和經濟壓力等首要問題是所有人關注的話題。Rodrigo Santos強調:"種植者正面臨多重相互關聯的挑戰。盡管如此,我們發現他們仍滿懷希望——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農業前景感到樂觀,這是令人印象深刻和備受鼓舞的調研成果。種植者在報告中表達的觀點需要得到廣泛的關注、理解與支持,吹響了呼吁整個糧食體系進行創新、合作的號角,呼吁業界向種植者提供所需要的解決方案。拜耳公司期待在這一進程中發揮領導作用,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農戶心聲"項目對來自中國、澳大利亞、巴西、德國、印度、肯尼亞、烏克蘭和美國的 約800 名種植者進行的調研。調研由Kekst CNC獨立進行。受訪者是從每個市場隨機選擇的。直到調研活動完成,參與農戶才獲悉調研得到了拜耳的支持,拜耳對樣本選擇無干涉。相關訪談于2023年4月至7月間進行。此外,印度的2056名小農戶接受了簡短的問卷調查。這些種植者大多來自"美好生活農業"( Better Life Farming)項目、拜耳支持的農戶生產者組織(supported Farmer Producer Organizations)以及拜耳可持續水稻計劃,訪談時間段為2023年5月至6月。 |
"農戶心聲"調研報告全文:www.bayer.com/en/agriculture/farmer-voice
]]>世界面臨的自然資源壓力與日俱增。有利于減污降碳、修復生態的再生農業模式,已成為國際產業前沿熱點,受到政企學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研究表明,再生農業能夠在改善土壤健康、提升生產效率、農戶收益和社區經濟水平的同時,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減緩氣候變化、恢復生物多樣性。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胡夢影在致辭中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挑戰,農業領域需要徹底的轉變,深入挖掘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并大規模推廣。這種轉變就是再生農業 -- 提質增效、以少產多,修復自然生態。拜耳渴望與各方合作,基于全球種植者服務經驗、細分市場領先地位,發揮自身在產品組合和研發管線的優勢,使更多再生農業前沿實踐落地中國,為中國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低碳生態發展圖景下,再生農業正當時
近年來,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加劇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壓力。數據顯示,到2050年,受氣候變化影響,全球糧食將減產17%,可耕地面積減少20%,人口新增22億。這意味著,滿足全球人口糧食需求,糧食和飼料產量需要提高50%。
國際上,聯合國環境署和糧農組織共同領導,發起"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2021-2030)倡議[1],呼吁保護和恢復數百萬公頃的生態系統,造福人類和自然世界。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指出,世界面臨的自然資源壓力與日俱增,已經影響到全球 40% 人口的福祉,人類亟需轉變觀念,號召建立更高效、更包容、更有彈性且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恢復生態系統并確保可持續的糧食生產。
在中國,"雙碳"背景下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已成為中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和農業農村部相繼發布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和《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為推進中國低碳循環農業指明了方向,包括再生農業在內的技術措施和理念迎來了大好發展時機。
以上海為例,《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指出,上海農業需要保持生態涵養功能,依托鄉村各類自然資源,發揮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環境凈化、生物多樣性等作用。"我們希望一系列引領未來農業發展的作業模式在呱呱叫農場試點推廣,使其成為浦東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展示窗口和培訓基地。我們也期待與更多全球優秀農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進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綜合發展處副處長李永航表示。
基于創新科技與全球經驗,規模化推廣再生農業
科技創新是再生農業普及的源頭活水。農場類型及條件千差萬別,經營挑戰復雜多元,種植者需要因地制宜的定制化綜合解決方案 -- 從作物與智能種植系統、種子與生物技術、到病蟲草害綜合治理方案、水肥管理,再到碳耕作,乃至數字農業等。
以拜耳作物科學(拜耳集團農業業務)為代表的企業,基于領先的產品組合及研發管線,和服務全球數百萬種植者的經驗,為再生農業的大規模應用提供堅實基礎。拜耳在多個全球細分市場處于領先地位(玉米、大豆和除草劑全球第一;殺菌劑和蔬菜種子全球第二;殺蟲劑全球第三),并擁有豐富的產品組合(種子與生物技術、植保方案、數字農業)和強大的研發管線(500個全新雜交種和品種、10個作物保護新制劑和250多個新登記品類),以及五大創新引擎(育種、生物技術、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制劑和數字科學)。此外,拜耳積累了服務全球種植者的寶貴經驗,截至2022年,僅拜耳種子與生物技術在全球覆蓋面積已達約21億畝。
拜耳耘遠農場(Bayer ForwardFarming)是拜耳作物科學的全球可持續農業示范網絡,長期以來始終將再生農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自2015年啟動至今,拜耳耘遠農場已聯合全球近30家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獨立農場合作,展示定制化解決方案,提供先進工具和田間耕作,提供積極主動的管理措施以及合作伙伴關系術和設施,使再生農業理念付諸實踐。
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業務拓展總監郭京萍表示,耘遠農場作為拜耳再生農業的重要實踐,其在全球和中國的合作,貢獻了可觀的再生農業效益,有效帶動產業發展。阿根廷Agricola Testa耘遠農場在2019至2023年合作期間,農場實現增產13%、經濟效益增加22%、總體減碳65%、土壤生物質含量提高40%。再以亞太首家耘遠農場、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為例,2021-2023年合作期間,農戶年收入提高10%、成本節約20%、處理含農藥廢液約4000升,已與拜耳達成繼續合作意愿。
即將正式加入拜耳耘遠農場網絡的上海呱呱叫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將引入兩大技術實踐再生農業,包括兼顧節水、改善土壤和減排等效益的直播稻試驗,土壤微生物降解農藥廢液處理裝置水樂清Phytobac®(適應大規模種植)和水樂潔Phytobac® mini(專為小型農場開發),以及用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開花植物帶與昆蟲旅館等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耘遠農場之外,拜耳還積極參與再生農業團體標準制定,與雀巢、耐特菲姆、大型種植專業合作社多方合作在黑龍江共建再生水稻項目,與智庫聯合發布再生農業白皮書等,聯合價值鏈伙伴帶動產業發展。
緊握全球再生農業機遇,助推中國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當談到如何進一步緊握全球再生農業的中國機遇、合力打造全球再生農業的"中國樣本"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秦曉波表示,再生農業發展的"政產學研用"多位一體的框架已經構建完成,快速發展黃金時期已經到來。推動再生農業在華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可從發揮公司技術力量、開展與學術機構深度合作、打造示范工程、借助金融手段助力綠色低碳質量轉型等方面著手。
據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執行副會長、研究員王運浩介紹,再生農業強調土壤的健康,以土壤健康為重點的生態系統。綠色食品也強調土壤的生態環境,包括生產的產出效率、減排固碳、整個生物多樣性。從這方面來講,再生農業和綠色食品應該協同發展,同時有無限的生命力。
再生農業將有助于拜耳達成三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即到2030年(與2019年基數相比),拜耳服務的種植者減少30%農藥使用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降低溫室氣體排放30%,造福中低收入國家的1億小農戶。 拜耳耘遠農場項目全球總監Patricio Gunning表示,在耘遠農場網絡,全世界具有遠見的種植者代表打破固有思維,率先嘗試再生農業新技術。我們希望以此幫助種植者收獲生產效率、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協同效益,讓農業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