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聯合療法“協同作用”背后的原理是,經研究發現,因癌細胞迅速擴散,導致腫瘤部位血流量和氧濃度不足。由于缺氧,放療期間不容易產生自由基,導致療效不佳;打通血腦屏障將改變腫瘤微環境,增加腫瘤組織的血流量和氧含量,促進自由基的形成,產生輻射增敏作用,這樣一來,同劑量的放療可以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還不會增加不良的副作用。
NaviFUS已經相繼在去年的Focused Ultrasound Foundation(聚焦超聲基金會)國際聚焦超聲研討會和今年的國際治療超聲學會研討會(ISTU 2021)上發表了血腦屏障的打通如何增強放療療效的研究報告。臨床前研究的初步結果已經證實腦組織的氧含量在打通血腦屏障后會得到顯著提高,從而改善放療和抑制腫瘤的療效。此外,低劑量放療可以達到高劑量的治療效果,但大大減少了高劑量放療產生的嚴重副作用。
與此同時,NaviFUS還將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進行一項聚焦超聲介入血腦屏障打通聯合貝伐單抗(Avastin®)臨床試驗。在多次打通血腦屏障和長時間使用Avastin治療后,初步結果顯示患者腫瘤治療部位的腫瘤進展控制良好;NaviFUS還計劃在斯坦福大學同時進行一項類似試驗。該試驗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IDE審查。
NaviFUS首席執行官Arthur Lung博士對NaviFUS®系統在治療領域的前景非常樂觀。“如果這兩項腦腫瘤非侵入聚焦超聲治療方法得到成功開發,那么它們可以提供療效更高、不良反應最小的非侵入治療方案。”隨著NaviFUS®系統繼續在其平臺上開發新一代治療方法,它已經獲得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并通過其僅供研究用的聚焦超聲設備,與從事聚焦超聲臨床或學術研究的機構達成了合作。欲詳細了解該型號,請直接聯系NaviFUS。
]]>
浩宇於這次研討會一共進行了4項影音及1項海報發表,并於前兩天的會期中參與了3項線上論壇討論,就剛結束收案的癲癇神經調控臨床試驗、正進行的復發性腦瘤併用化療臨床進度、規劃中的腦瘤併用放療試驗及NaviFUS系統新開發的被動輸出調整(Passive Cavitation Detection,PCD)功能,於會上發佈這些受國際矚目的新進展。
臺北榮總的癲癇試驗已於10月順利完成6位受試者的試驗,在研討會網站影音發表了目前初步結果,部份受試者可觀察到癥狀發作及腦電波於治療前後變化,并觀察到對應的神經生理反應以NaviFUS系統進行神經調控的治療方式應為安全可行;并於9日線上癲癇主題會議中,試驗主持人尤香玉醫師就這項領先的癲癇臨床試驗結果,與領域專家進行了高度交流討論,相較於需植入電極的VNS/DBS之電刺激,或是高能超音波HIFUS的熱燒,非侵入且不造成傷害之神經調控方式,將是有競爭力的癲癇治療工具;故浩宇正規劃下一階段療效試驗,并持續進行與史丹佛大學的國際合作。
會中浩宇與腦瘤試驗主持人魏國珍醫師團隊也發表了林口長庚臨床試驗的進展,繼今年1月結案之6例證實NaviFUS系統於復發性腦瘤患者治療安全可行之試驗後,8月業已開始進行與癌思停併用之臨床療效試驗,首位受試者長期配合癌思停投藥週期,每兩星期施做超音波治療1次,目前已重複進行9次治療而無發生與醫療器材相關之不良反應;10日的線上腦瘤主題會議上,除了復發性腦瘤的安全可行性試驗之外,浩宇團隊亦發表了目前併用放療之臨床前試驗數據,顯示透過血腦屏障的開啟,將提升腫瘤冷區之血氧量,進而增強放療之效果;未來將針對腦瘤第叁線復發病患進行試驗,目前已完成法規諮詢及試驗規劃,預備於年底前完成送件。
另外,新開發的PCD功能也於會上進行影音及海報發表,這項新功能在偵測出超音波輸出達到空穴(Cavitation)效應臨界點時,自動調降輸出以防止產生的衝擊波傷害血管組織,形成即時的安全防護迴路,讓整個治療可以在更有效安全的狀況下完成。目前在臨床使用的NaviFUS系統皆升級了這項新功能,在上述的併用癌思停、將來在併用放療及與健亞生技在澳洲合作的阿茲海默癥臨床試驗上,都將見到更精準的NaviFUS系統提供方便安全聚焦式超音波治療。
“能夠在國際盛會中發表共五份令人興奮的臨床前與臨床研發成果,充分顯示浩宇在聚焦超音波技術與臨床應用的國際領先地位”浩宇暨健亞董事長陳正博士表示。浩宇除了持續進行臨床安全與療效評估外,也將啟動國際合作,并尋求“研究型”NaviFUS設備商業化的可行性,相信在近期就有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