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比喻道,PE機構在股權大時代里是“披荊斬棘的哥哥”。PE機構的職能是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支持創業和創新。目前,私募股權基金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VC/PE在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的滲透率超過90%,投資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加大,VC/PE機構已經成為股權大時代中資產配置的引領者。
以下是部分觀點詳錄:
股權投資大時代
2020年我國社融總增量預計超過30萬億,是改革開放40年里最高的一年,但截至今年9月底社融總規模中直接融資占比只有20%,股票融資占比只有2.7%。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是國家在平衡穩經濟和降杠桿后做出的戰略選擇,是我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全球進入低利率的背景下,大力發展股權融資正當時。
吳敏文認為,當前的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是增量和存量改革的結合,其歷史意義不亞于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今年前三季度IPO募資額創十年之最,創業板指領漲全球,A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4,000家,總市值超過70萬億,證券化率或總市值占GDP的比重超過70%,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不斷融合,政策牛、結構牛、新經濟牛已經開啟。展望未來,中國證券化率仍有巨大空間。
隨著房住不炒政策的深化,社會財富配置正發生結構性變化。金融機構房地產新增貸款占新增貸款的比例,已由2016年的45%降到了現在的25%。各類投資者紛紛涌入權益市場,包括外資機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居民財富等等。權益投資正迎來黃金年代。
權益投資的入口是貨幣供給,通道是投資渠道,出口是資本市場。目前貨幣供給充裕并且更多地流向權益市場,資本市場改革力度很大并且成效顯著,接下來要做的是進一步打通以銀行和保險為主體的投資渠道,更好地實現權益投資的良性循環。
吳敏文說,PE機構在股權大時代里是“披荊斬棘的哥哥”。PE機構的職能是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支持創業和創新。目前私募股權基金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VC/PE在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的滲透率超過90%,投資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加大,已經成為股權大時代中資產配置的引領者。
權益資產大組合
關于權益市場的投資機會把握,吳敏文曾在2019年提出“創新資產、核心資產、困境資產”三大概念。他觀察到,這一年來,創新資產正不斷變化,核心資產持續分化,困境資產也進一步深化。
創新資產方面,科創板已經形成了規模,創業板的改革亦緊隨其后,注冊制下的資本市場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造富神話不斷上演。唯PE論失效,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定價方式越來越豐富。
核心資產方面,過去一年A股總市值增幅約22%,大市值公司漲幅遠高于平均水平;市值100億以上的上市公司數量占比不足30%,但市值占比超過80%。A股的核心資產多集中于傳統經濟領域,對比中美市值前10位上市公司,A股是“兩個酒+七個金融+一個油”,而美國多為高科技企業。今年以來受疫情不確定性的影響,投資者基于確定性而抱團取暖導致消費股估值過高,但這種情形不會持續。在新經濟的帶動下,一批新的核心資產將逐漸崛起。隨著一眾“白馬股”的暴雷,我們更應擦亮眼睛、去偽存真。
困境資產方面,吳敏文認為中國資本市場預計不會出現上市公司大面積(上市公司總數的5%)退市的情景,一是舉國紓困的政策持續推進,二是注冊制更加鼓勵市場化的并購重組,產業整合的大周期已然來臨。國資參與紓困較為活躍,廣東、江蘇、浙江等東部地區的國資頻繁出手,這也標志著困境資產投資依然有較多機會。
共建大股權生態鏈
隨后,吳敏文就地方政府、央企/國企、銀行、證券、保險、上市公司等各方如何共建大股權生態鏈、共創資本盛世,與在場來賓展開了建設性的討論。
吳敏文認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上,未來將突破傳統模式,更多地通過產業引導基金、引進上市公司等“實體+金融”的方式來落地項目。總體上看,上市公司是實體企業中的佼佼者,是稀缺資源。部分上市公司近年來確實遇到了一些短期的問題,但這也為地方政府通過援助引進上市公司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機會。引進一個上市公司,后續再加以耕耘,某種意義上勝過20億的傳統招商引資。
國有企業是實體經濟的壓艙石,通過兼并、分立、剝離等各類方式由內而外地革新將引導整個國企體系做優做強做大。隨著國家戰略和市場規律的進一步融合,資本市場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國有企業逐漸從“管資產”變為“管資本”,與市場化機構的合作機會也將變多。
上市公司不再以上市為終點,而是應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更好地為中小股東負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落在微觀層面即是每個上市公司居安思危、與時俱進。
就金融機構而言,商業銀行將逐步開啟信貸和理財雙輪驅動,并更多地依賴資本市場來盤活不良資產;保險公司正在向一級市場邁進,思路上需要從“投股票”跨越到“投企業”;證券公司將以“投行+投資”模式持續成長,在通道業務的基礎上不斷向上發展;三方機構則應緊抓頭部合作伙伴,實現優勢互補。資本市場全面改革的春天已經來臨,這正是各類金融機構發揮融資、投資功能、服務實體經濟的大好機會。無法把握時代機遇、擁抱改革的機構,很可能逐漸被市場邊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