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動亮點紛呈,涵蓋高級別對話、中非合作、青年創新等內容。非洲學生們表示將運用中國技術應對洪災和石油泄漏;一名蘇丹畢業生提出了"人工智能+太陽能"的電網構想,以解決停電問題。短短一年間,德清作為"世界地信之家"已吸引17個國家的機構入駐,打響了這座城市的全球地信品牌。
今年的平湖西瓜燈群眾文化系列(推廣)活動以"創新突破?筑夢平湖"為主題,共有"云起煥新程、千帆映錦繡、燈火繪星漢"三大篇章20多項活動,集中活動時間為9月19日至22日。
該示范園采用前沿技術,將人工智能(AI)與物聯網相融合,對從生菜到芝麻菜等各類作物的生產全過程實施智能化管控。
浙江后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主管胡耀峰表示:"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自動移栽機,它旨在替代移栽過程中的人工勞作。僅需40秒,它就能移栽30株蔬菜幼苗,效率提升超過70%。結合自動化運輸線、清洗機以及我們的溫室環境控制系統,我們實現了全流程無人化作業。"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作物不使用農藥且無重金屬污染,產量比傳統露天種植高出五到七倍。
胡耀峰說:"這些是芝麻菜幼苗,它們在培育約15天后就可以移栽。正如你們所見,外面已經移栽了成熟的芝麻菜植株。這些植株通常在25到30天后就可以采摘了。采摘之后,我們會把它們賣給盒馬鮮生和百勝餐飲(Yum! Brands)這類公司。"
這些高科技收獲的農產品以創紀錄的速度從農場送達貨架,為中國最大的一些零售商供貨,并展現了農業的未來圖景。
這是中國科技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的創新之一。其目標是將更安全、更健康的蔬菜直接送上消費者的餐桌。
"一起看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CGTN)聯合中外媒體,生動展現中國式現代化成果的國傳項目。自2024年啟動以來,已先后走過福建、山西等地。
此次采訪團由來自哈薩克斯坦、西班牙、馬來西亞、保加利亞等11個國家的媒體記者,與CGTN多語種采編人員近70人組成。他們將鏡頭聚焦科技重塑農業、鄉村煥發新活力、開放合作結出產業碩果等多個維度,以敏銳視角和專業鏡頭,記錄平湖市的獨特魅力。
采訪團走訪了新倉鎮和美鄉村片區"郁野?杉水客"項目、浙江后稷AIoT智慧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賽艇小鎮、華湖(浙江)航工科技有限公司等,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的無限活力,從多維視角感受平湖的發展脈搏。
此次采訪團陣容強大,由來自西班牙、韓國、巴基斯坦、冰島、泰國等11個國家的媒體記者,與CGTN多語種采編人員近70人共同組成,他們用敏銳的視角和專業的鏡頭,記錄下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與發展活力。
本次"一起看中國"浙江行活動在衢州期間,采訪團走訪了開化縣金星村、根緣小鎮、杜立特行動紀念館、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區水亭門歷史文化街區、衢江港區、美高短劇超級工廠、龍游縣漁老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多角度感受衢州的發展活力。
]]>裸心堡度假村是德清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度假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重點文旅項目。參觀中,舒適的山居生活讓采訪團感受到了山水資源的力量。
在博采AI虛擬影視基地,采訪團觀看宣傳片,對虛擬制片技術和流程進行了解。現場,這個單體直徑達50米、270度環屏的"超級巨幕系統"讓采訪團興奮不已,隨著環幕上的光影變化,大家化身"演員",在屏幕前沉浸式體驗拍"大片"。
此次,采訪團一行還走進遇見地心(洞穴咖啡)、歐詩漫珍珠博物院、下渚湖濕地公園、新市古鎮、莫村旅館等地,實地感受德清蓬勃的發展動能與創新活力。
本次比賽吸引了300余名兩岸名校青年齊聚徐家埭國際棒球場參賽,賽事期間男子棒球與女子壘球項目競技激烈,切磋共進。本次比賽按照積分排名,兩岸15支球隊經過7天激烈角逐,最終決出了冠亞季軍,并評選出優秀教練員、優秀運動員、最佳擊球員、本壘打獎等個人獎項。其中,臺北海洋科技大學隊、華東政法大學隊、南京工業大學男子棒球隊獲得男子棒球組冠軍,南京工業大學女子壘球隊獲得壘球組冠軍。
2025首屆"海峽杯"兩岸名校棒壘球精英賽不僅是一場高水平的體育競技盛會,更是促進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賽場上,來自兩岸名校的運動員以球會友,這是技術的較量,是情感的傳遞,更是團結拼搏體育精神的體現;賽場外,共同訓練的汗水、戰術研討的智慧碰撞,讓兩岸青年在專業交流中建立起真摯的友誼。
"海峽杯"兩岸名校棒壘球精英賽的成功舉辦,是一次以體育為媒,加深交流的有益探索。賽事期間,賽事組委會還組織兩岸名校青年在比賽之余,前往平湖莫氏莊園、平湖市博物館、浙江嘉特保溫科技有限公司等文化地標和企業,在體驗日新月異的城市之美、文化交融中,感受兩岸交流發展的同頻脈動。
]]>黃天明跨越6000公里,分享了他的家族與中國古老榧樹之間的故事,其中最老的一棵已有1570年的歷史。
"我們與古樹的故事,從祖先遷居這里開始,經歷了800多年,如今,我們家族同時在守護這片古香榧林的有六代人,"黃天明娓娓道來。一年365天,黃天明有200多天都在香榧林,除草、施肥、修剪……
千百年來,當地村民沿襲祖先的做法,與樹木和諧相處。近幾年,當地建立了數據庫,記錄古樹的數據,包括健康狀況。
MOPI srl所有人兼首席執行官Luigi Latini表示,這個發生在中國鄉村的古樹保護故事非常值得學習。"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兩手抓,才能為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希望很多人都能從中學習,"他說。
占岙村及鄰近村莊擁有一片中國香榧林,樹齡在500年以上的香榧樹超過5000棵。2013年,這片香榧林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在世界上尚屬首例。
如今,香榧產業已成為占岙村的支柱產業。與香榧相關的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多元(合4143美元)。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海外中心(國際頻道)在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下策劃推出《“良渚”中華文明全球青年分享會》。
2023年3月18日,《“良渚”中華文明全球青年分享會》召集令正式發布。
召集令
召集對象:全球青年以及熱愛中華文明的朋友們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
參與方式:搜索我們的微信官方賬號(“cztvworld”),發送關鍵詞“良渚+姓名+手機號”;或以此為主題發送郵件至 ZTVWORLD@qq.com。
我們將邀請大家一同開啟元宇宙空間,參加《“良渚”中華文明全球青年分享會》,并以良渚為起點,在世界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探索世界文明脈絡,共享人類文化遺產。
1招募“中華文明傳播使者”
走進全球校園,招募“中華文明傳播使者”,開展中華文明系列推廣活動,分享中華文明的魅力。
2 “打卡”世界著名文化地標
聯動“打卡”世界著名文化地標,用Vlog等形式通過新視角、全方位、多渠道全球發布,融合傳播。
3良渚公眾考古“體驗區”慢直播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公眾考古體驗區”等地開設慢直播,開展“云考古”等活動,在元宇宙分享會等現場身臨其境探秘文明之源。
4開啟文明探源之旅
出發吧!一起加入“ZMG世界文明探訪團”,多條線路,多個國家,多種形式,多項主題,開啟一場文明探源之旅。
中國環球廣播電視有限公司總裁、環球國際視頻通訊社有限公司董事長滕云平在發布會上致辭指出,國際視頻通訊社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共同編著《全球傳播生態藍皮書》,集聚傳媒學界、傳播業界共同智慧,以全球視野和中國視角,創新性和前瞻性解讀、分析和研判全球傳播格局發展和演變。藍皮書推出四年來,以扎實、豐富的研究成果,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肯定。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王利民在致辭時表示,全球傳播生態藍皮書秉持國家高度、國際視野,給我國國際傳播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帶來了創新性的啟示,同時也對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制定對外傳播策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已經成為文化傳媒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術品牌。
中國環球廣播電視有限公司副總裁、國際視頻通訊社總經理、藍皮書主編高偉認為,《全球傳播生態藍皮書》特色與亮點主要體現在理論視角創新、研究問題前沿、研究視野全面和編寫隊伍權威四個方面,藍皮書研究重點包括關注全球傳播生態現狀、分析全球傳播熱點、展望全球傳播未來趨勢,為媒體研究、行業發展提出建議。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藍皮書主編姜飛作主題報告,介紹2020年以來全球傳播生態發展狀況。姜飛指出,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傳播生態正顯示出新的特點,在戰略布局方面,各國強化對信息傳播基礎結構的重視,5G商用在全球廣泛推開,6G領域“選邊站隊”的競爭格局初步形成,衛星互聯網領域則大國競爭白熱化,天地一體化的網絡空間布局將深刻影響未來的全球傳播生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駐北美總站負責人江和平、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作為作者代表發表演講。
史安斌認為,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的背景下,全球新聞傳媒業繼續在以流動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為特征的“烏卡”(VUCA)時代探索新的方向與進路。史安斌從全球傳播的議題轉向、數字反壟斷走向平臺治理、中國數字企業模式出海漸成氣候、新聞生產的遠程協作興起、元宇宙背后的數字迷思和Z世代崛起帶來傳媒業話語轉型等六大熱點議題入手,對2022年的全球新聞傳媒業發展趨勢進行展望與分析。
江和平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美總站的工作實際出發,分析了駐外媒體機構國際傳播力提升之路。江和平指出,以“想到”“去到”“采到”“發到”“獨到”為特征的“五到”工作法是國際傳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駐外媒體機構應具備“六種思維”,即底線思維、全球思維、本土思維、創新思維、數字思維、商業思維,處理好對內報道與對外傳播等七大關系,從而推動國際傳播事業更好發展。
趙子忠認為國際網紅結構呈現多元化、區域化、碎片化的特征,并從意見領袖、特色人設、共情與移情的情感需求、圈層文化、賦權理論等方面分析了網紅能夠促進有效的國際傳播的關鍵。趙子忠指出,技術賦權使得話語權重新分配,普通公眾個人在新媒體賦權作用下,在國際傳播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要重視國際網紅傳播,把握和利用網紅這一國際傳播的新渠道,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國際視頻通訊社智庫專家、路透社原全球總編輯史進德發表視頻致辭,他表示,全球技術不平等依然存在,媒體人不僅要促進發展和進步,更要幫助那些被技術遺忘的人群,給他們提供發聲的機會。媒體人要不斷進行自我反省與完善,改革新聞采編系統,做好道德管理和實踐,創造包容、多元、全球視野的變革環境。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圍繞全球傳播生態現狀與趨勢展開了研討。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指出,當前中國國際傳播處在關鍵機遇期,同時業界實踐和學界研究都面臨著重大挑戰。把中國國際傳播放在全球傳播生態中去認知與關照,會給學術研究和實踐創新帶來巨大機遇,《全球傳播生態藍皮書》在此方面做出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同時,國際傳播要重視內向與外向兩個向度的把握,既要講述中國的故事,也要講述世界的故事。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尹韻公、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段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周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陳昌鳳、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明新、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巢乃鵬、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操慧、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劉瀅等嘉賓先后發言。
本次會議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主持人王冠主持,央視網全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