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基金的成立由南京瑞弘擔任普通合伙人,維亞宗晨等其他機構擔任有限合伙人。基金存續期為七年,前三年為投資期,后四年為退出期。各方將共同通過市場化、專業化方式推動生物醫藥領域的資本融合與成果轉化。
持續聚焦生物醫藥創新,打造產業協同生態
本基金將聚焦醫藥行業早期開發項目,重點關注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技術創新與轉化,致力于挖掘和孵化具備核心技術優勢和市場潛力的創新藥企。基金的設立不僅為早期項目提供關鍵資金支持,也為地方產業集群與創新企業之間搭建起更高效的對接橋梁,推動形成良性的產業生態循環。
作為全球領先的一站式CRO-CDMO服務平臺,維亞生物不僅專注于為全球客戶提供卓越的藥物研發與生產服務,還積極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商業模式,致力于解決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構建面向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者的開放式合作平臺和共贏生態。此次參與設立基金,將有助于提升維亞生物對前沿技術動態和市場趨勢的感知能力,同時進一步拓寬維亞生物的戰略布局,為探索與EFS投資孵化模式互為補充的創新孵化機制創造更多可能,也為公司與潛在戰略伙伴的深入合作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維亞生物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與各方合作伙伴攜手,共同推動早期創新藥生態的建設。此次出資參與設立該基金,是維亞生物深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步,有利于為EFS投資孵化模式探索可能的備選模式,同時拓寬早期項目合作渠道,強化平臺資源整合能力。我們將持續擴展與產業上下游的合作網絡,為創新藥的發展注入更多動能。"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01873. HK)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生產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DEL)、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AIDD/CADD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AcuraStem與武田公司達成許可協議,以推進PIKFYVE治療藥物
加利福尼亞,蒙羅維亞,2023年9月25日——維亞生物被投企業AcuraStem,一家以患者為基礎,致力于為神經退行性疾病開發治療方法的生物技術公司,宣布已與武田(Takeda)達成許可協議,以開發和商業化AcuraStem的PIKFYVE靶向治療藥物,包括用于治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ALS)的創新反義寡核苷酸(ASO)——AS-202。根據協議條款,武田將獲得AcuraStem的PIKFYVE項目的獨家全球許可。如果在協議期內實現所有未來的臨床、監管和商業里程碑,AcuraStem將獲得總額高達約5.8億美元的預付款和里程碑支付,以及從該許可產生的任何商業產品的潛在凈銷售額中獲得分級版稅。
璧辰醫藥ABM-1310繼孤兒藥資格認證后又被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在中國針對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I期臨床試驗首例病人成功用藥,且其MEK抑制劑ABM-168 IND獲中國國家藥監局批準
美國,圣地亞哥/中國,上海——2023年9月26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璧辰醫藥今日宣布,繼今年7月公司自主研發的ABM-1310獲得治療包括GBM在內的惡性膠質瘤的"孤兒藥"認定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又授予了ABM-1310快速通道資格用以治療攜帶BRAF V600E突變的膠質母細胞瘤(GBM)。且近期,ABM-1310在針對復發和耐藥的原發性惡性腦腫瘤患者的I期臨床研究中,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完成了首例患者的入組和成功給藥。此外,8月25日,璧辰醫藥還宣布,其自主研發的可入腦MEK1/2抑制劑ABM-168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NMPA) 批準,同意公司針對晚期實體瘤,特別是腦轉移或原發性腦瘤患者進行招募,旨在探索ABM-168在這類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以及初步抗腫瘤活性。
啟愈生物雙特異性抗體Q-1802項目入選上海市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計劃
2023年9月5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正式公示入選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計劃擬立項項目清單。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啟愈生物"雙特異性抗體Q-1802聯合標準化療方案治療胃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項目"入選該創新資金計劃擬立項項目清單。此次入選的雙特異性抗體Q-1802項目由啟愈生物自主開發,為First-In-Class的CLDN18.2雙抗,也是靶向CLDN18.2及PD-L1雙抗系列中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品種。目前Q-1802在臨床中逐步驗證了優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現已獲得積極的Ⅰ期臨床數據,風險獲益比在同類靶點產品中表現出色。
Arthrosi Therapeutics痛風藥物AR882準備進入全球III期研究
2023年8月18日,圣地亞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Arthrosi Therapeutics, Inc.宣布已收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有關其痛風治療首席藥物候選AR882的臨床II期結束報告包的書面回應。AR882是一種高效、選擇性強、每日口服一次的新一代URAT1抑制劑。FDA的反饋意見支持Arthrosi推進其計劃中的III期臨床項目。
AceLink在中國開設首個法布里病(Fabry Disease)2期臨床研究中心
加利福尼亞新瓦克——2023年8月10日,AceLink Therapeutics,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臨床階段的生物制藥公司,宣布在中國開設了首個臨床試驗中心,用于其2期開放標簽研究,研究對象是未曾接受其他法布里病治療的經典型男性患者,研究內容包括AL01211的安全性、藥代動力學(PK)、藥效學(PD)以及生理療效的初步評估。AceLink正在開發下一代口服底物減少療法(SRT),以滿足尚未得到滿足的重大醫療需求,改善遺傳性糖脂代謝紊亂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于AcuraStem
AcuraStem是一家以患者為基礎的生物技術公司,致力于開發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方法,包括散發性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LS)和額顳葉癡呆癥(FTD)。AcuraStem的頂級疾病建模平臺iNeuroRx®使創新、有效且廣譜的治療方法的發現成為可能。該團隊在反義寡核苷酸(ASO)技術方面的強大專業知識有助于將治療方法快速推向臨床應用。AcuraStem的研究部分得到了維亞生物的投資,以及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發現基金會、哈靈頓發現研究所、阿爾茨海默病協會、Rainwater慈善基金會、國防部以及國家神經系統和中風疾病研究所的支持。
關于ABM Therapeutics
ABM Therapeutics是一家臨床階段的新藥研發公司。公司聚焦于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研發。其在研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劑可突破血腦屏障,使藥物入腦效率顯著提高,有望解決腫瘤腦轉移問題。ABM自成立以來穩健發展,已經在美國和中國設立了運營中心。公司通過自主研發,構建了豐富的入腦藥物研發管線,已經成為富有特色的抗癌藥物和入腦小分子藥物的透腦激酶藥物研發平臺(BPKddTM)。
關于啟愈生物
啟愈生物是一家專注于創新大分子生物藥研發的國際化公司,致力于解決難治性癌癥、自身免疫等臨床亟需及未滿足需求。公司由相關領域的資深科學家創立,目前已打造生物大分子開發的專有技術,包括雙抗及三抗的創新平臺。
關于Arthrosi
Arthrosi Therapeutics, Inc.成立于2018年,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其目標是為痛風患者開發潛在的治療方法,以調節尿酸水平并最小化關節損傷。Arthrosi的研究和開發已產生臨床2b期完整數據。欲了解更多關于Arthrosi的信息,請訪問www.arthrosi.com。
關于AceLink Therapeutics,Inc.
AceLink Therapeutics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創新型生物制藥初創公司,專注于開發安全有效的藥物,以滿足存在高度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的遺傳性疾病。公司最初的重點是開發法布里病的新型治療方法。
]]>上海2023年6月14日 /美通社/ -- 2023年6月13日,"2023中國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價值榜"頒獎典禮于上海盛大召開。維亞生物作為全球一站式藥物研發及生產服務平臺,受邀出席本次頒獎典禮,入選"最具影響力CXO企業TOP10"。維亞生物高級副總裁蔡建華博士參與現場頒獎儀式。
"2023中國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價值榜"由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攜手醫耘科技共同發起,由醫耘科技旗下的華醫研究院為科技創新價值榜提供數據支持。本次評選下設小分子創新藥、生物藥、中醫藥、疫苗、細胞基因治療、創新器械、體外診斷、消費醫療、數字醫療、CXO、生物醫藥園區、金融服務機構12個系列,基于華醫研究院多年累積的成長性判斷標準,結合問卷調研、訪談、數據匯總及數據核查等基本流程,經由評審小組對生物醫藥企業2022年的全年數據及公開信息進行量化處理和綜合評估,從而遴選出一批當年度具有行業創新價值的企業,形成業內第三方客觀評價榜單。
此次獲得殊榮,展現了業界對維亞生物在生物醫藥領域行業影響力和綜合實力的高度認可。一直以來,維亞生物始終立足創新,深入整合資源,竭誠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CRO業務端已建設多個核心技術平臺,包括PROTAC技術平臺、蛋白生產制備與結構研究、冷凍電鏡技術平臺、膜蛋白研究技術、藥物篩選技術、Bioassay平臺、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和人工智能方法(AIDD)、藥物化學等。CDMO端產能建設不斷完善,目前可使用的總產能為860立方米,計劃于2024年新建400立方米的產能。CMC端研發中心建設不斷加大,總實驗室面積約10,000平方米,已全部投入使用,其中包含3,000平方米的GMP標準制劑小試車間。截止2022年底,維亞已經服務全球2,076家創新藥研發企業。
此外,近日維亞還成功引入戰略投資人,累計融資總額約2.1億美金。這亦將有利于煥發維亞的活力,打開維亞長期發展新空間,更好地提升行業影響力。維亞生物將堅持貫徹一站式藥物研發及生產的差異化服務布局,憑借多年在First-in-class藥物研發領域的經驗與獨特優勢,疊加一站式綜合服務能力,通過資深科學家團隊的專業領導,為全球生物科技及制藥企業提供差異化、定制化全產業鏈服務。
維亞生物將始終秉持"創新驅動,技術賦能,追求卓越,助益全球病患"的使命,持續開拓創新,積極構建面向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者的開放式合作平臺和共贏生態圈,為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 01873. HK )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維亞生物立足于SBDD策略,在耕耘多年的CRO藥物研發領域取得了亮眼的業績增長表現,尤其是在蛋白結構解析領域,維亞亦取得了全球范圍內行業領軍地位。并且自上市以來,維亞成功收購并整合了信實醫藥和朗華制藥,不斷打造和完善從CRO至CDMO研發及生產一體化的平臺,協同效應不斷顯現。在內生和外延充分結合的雙重努力之下,以此推動公司收入實現從2019年3.23億元增長至2022年23.80億元的高目標,期間收入復合增速高達約94.57%;毛利從2019年的1.56億元增長至2022年8.16億元,期間復合增速約為73.61%。此次融資,將助力維亞實現戰略投資人的引入與A股上市目標的充分結合,可謂是公司充分結合了自身的優勢及資本的力量,放眼未來,志存高遠。
維亞生物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表示:"此次非常榮幸引入知名戰略投資人,這將會對公司的重大戰略決策及長遠投融資規劃做出積極貢獻和優化改善。過往的維亞,立足于開拓進取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在投融資趨于理性化的大環境下仍然獲得頭部資本的投資布局。由此可見,資本對維亞業務根基的認可及對發展前景的信心。此外,未來致力于A股上市的目標、A股的估值溢價將助力維亞未來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融資,同時疊加高管增持計劃及對核心員工團隊的股權激勵,這亦有利于煥發維亞的活力,打開維亞長期發展新空間。"
弘暉基金團隊表示:"本次投資維亞生物,是基于對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特征、資本市場運行規律及維亞公司特色的深度分析,經過與公司管理團隊深入真誠討論和研究后,制定的有助于提升公司整體發展和價值實現的交易結構和治理體系提升方案。我們希望通過各方共同努力,進一步釋放維亞生物擁有的全球領先的基于結構的新藥發現服務平臺及其他業務的價值,通過"CRO+CDMO"的一體化服務來滿足全球客戶的需求,從而共同實現公司的穩健長期發展。"
相關投資方的公開簡介:
關于淡馬錫:
淡馬錫是一家投資公司,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投資組合凈值為4,030億新元(相當于18,900億人民幣)。總部設在新加坡的淡馬錫在全球8個國家擁有12個辦事處。 淡馬錫秉承"延延世代,欣欣向榮"的使命信條,不斷開拓創新,造福世代。淡馬錫憲章定義了淡馬錫作為投資者、機構和資產管護者的三大角色,塑造了追求卓越、踐行使命、造福世代的理念與責任。可持續發展是淡馬錫一切行動所遵循的核心理念。淡馬錫致力于促進形成解決方案以應對全球挑戰,投入財務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創造更美好、更包容的世界。
關于弘暉基金:
弘暉基金(HLC)專注發掘和實現科學技術的恒久價值。基于在化學、生物學和材料工程學等核心領域的深刻認知,立足獨立深度研究和體系化賦能服務,弘暉基金矢志通過對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的賦能式投資創造長久穩健價值。
至今,弘暉基金已投資100多家優質企業,包括邁瑞醫療、聯影醫療、魚躍醫療、藥明生物、泰格醫藥、百洋藥業、康龍化成、博瑞生物、兆維科技、斑布、行云集團、寵幸衛仕、奈雪的茶等。弘暉基金管理人民幣及美元雙幣基金,并在上海、北京、深圳、香港等地設立機構。
]]>Triumvira將在2023年ASCO年會上公布其TAC01-HER2在臨床試驗TACTIC-2中的I/II期數據
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安大略省漢密爾頓和加利福尼亞州圣弗朗西斯科 -- 2023年5月16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專注于開發新型、有針對性的自體和異體TCR-T細胞療法,聚焦實體瘤治療的臨床階段公司Triumvira Immunologics(簡稱"Triumvira")宣布,公司將在6月2日至6日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布其主要資產TAC01-HER2治療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陽性實體瘤患者的臨床數據。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胃腸道腫瘤高級醫師Benjamin L. Schlechter博士將作為演講嘉賓,重點展示TAC01-HER2(NCT04727151)在復發或難治性實體腫瘤患者中正在進行的I/II期試驗的最新臨床數據。
索智生物與百圖生科合作開展IBD協同雙靶點挖掘研究,與百度飛槳螺旋槳合作整合成藥性預測方法
近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索智生物與百圖生科達成進一步深入合作,雙方宣布將借助索智生物AIxMol®新藥研發技術平臺及百圖生科AIGP平臺聯合開展炎癥性腸病(IBD)領域的協同雙靶點挖掘合作研究。本次合作雙方旨在共同加深對細胞和系統運作規律的理解,從而在自身免疫疾病領域找到更多更好的靶點組合。雙方將共同挖掘針對IBD的靶點組合,為IBD治療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此外,索智生物與百度飛槳螺旋槳自2022年5月以來在多個領域達成深度合作,包括分子生成、分子結構優化等。特別是在成藥性評估方面,索智生物基于HelixADMET進行了定向優化并整合至公司自有的AI藥物發現平臺(AIxMol®),該平臺已成功應用于公司在研管線項目中,通過高效的化合物預篩選幫助公司在短短的18個月中成功確定了3個PCC分子。索智生物將持續加深與百度飛槳螺旋槳的合作,進一步完善自有的AI藥物發現平臺(AIxMol®)功能,提升藥物研發效率,拓展產品差異化創新。
維眸生物宣布完成逾億元D2輪融資
近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維眸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眸生物")宣布完成逾億元D2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一村資本、笙澤投資、盛元智本及VVB基金等機構共同完成,這既是對維眸生物創新成果的巨大肯定,也是對維眸生物未來長遠發展的積極預期。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多個眼科創新藥臨床試驗推進、臨床前管線研發及技術創新平臺擴展。公司正在全速推進中后期管線商業化合作和產業化前瞻性布局。
此外,近期內,維眸生物首席技術官夏爾寧博士還接受了海望聯盟專訪,及維眸生物合資子公司啟元生物QY211凝膠在Ia期健康受試者中完成了首個劑量入組。
璧辰醫藥宣布ABM-168在美國I期臨床試驗首例病人成功用藥
5月4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璧辰醫藥(ABM Therapeutics)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新型小分子MEK抑制劑ABM-168 I期臨床試驗,于近日在美國成功迎來首例患者入組和給藥。該臨床試驗將在美國多個臨床研究中心同步展開。
ABM-168是ABM自主研發的一種新型小分子MEK抑制劑,具有高選擇性、高水溶性、以及高血腦屏障滲透性。它已在多種癌癥細胞系和多種異種移植動物模型,特別是腦原位模型中,證明了抗癌功效。
勤浩醫藥入選"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潛力地標企業培育名單"
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致力于利用組合技術平臺開發全球新一代抗腫瘤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企業,勤浩醫藥于近日入選"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潛力地標企業培育名單"。此次入選是對勤浩醫藥持續創新能力及研發實力的認可。
Full Circles和FuseBio榮膺BCIC國際生物醫療創投大賽創新獎
近期,由波士頓華人投資協會(BCIC)牽頭主辦的第二屆國際生物醫療創投大賽在美國波士頓成功落幕。"BCIC國際生物醫療創投大賽"以挖掘優質的早期生物醫療項目為核心,為初創公司和投資方之間的有效對接創造交流的平臺,進而加速科技成果的全球化商業轉化。
今年的創賽共有來自全球86家生物醫療創業公司,經過歷時半年的角逐后18支團隊闖進總決賽。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Full Circles和FuseBio成功榮膺本屆大賽創新獎,且Full Circles位列榜單第二名。
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特科羅最新進展:雄脫管線步入II期臨床
美國太平洋時間2023年4月17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特科羅生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科羅")正式宣布,公司已經啟動其雄激素性脫發(AGA)治療藥物TDM-105795酊劑的II期臨床試驗(NCT05802173),并正式給患者用藥。
獵藥人專刊訪談啟愈生物創始人屈向東博士
近期,獵藥人俱樂部和E藥經理人聯合專訪了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啟愈生物創始人屈向東博士。屈向東博士介紹了公司的基本情況、在研藥物、戰略思考、里程碑事件及未來的戰略規劃等。
]]>2022 SAPA-China中國年會
4月6日-7日,由美中醫藥開發協會中國分會主辦的"2022 SAPA-China中國年會—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在四川成都隆重召開。維亞生物應邀參展本次年會,維亞生物高級副總裁蔡建華博士和維亞生物高級副總裁兼朗華制藥首席執行官馬建國博士作為受邀嘉賓,參與主題演講。
一直以來,美國都是全球創新藥領域的領頭羊,許多重磅創新藥在此誕生,而國內創新藥物研發與美國等領先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維亞作為創新藥研發CRO的重要玩家之一,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服務了全球超千家創新藥研發客戶,國內和國外客戶都有一定的占比。通過對這些國際與國內客戶的合作分析,蔡博士指出,相比較而言,國外創新藥公司更注重生物機制研究,更多的是走生物機制驅動的源頭創新研發模式,而國內客戶更注重化學方面的改進,更多的是跟進式的創新,但是,從國內客戶對藥物篩選技術需求的增加情況看,國內公司近年來項目創新性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內公司開始立項源頭創新藥研發項目。為了進一步說明海外創新藥公司的生物機制驅動研發戰略,蔡博士分享了一家維亞國外合作伙伴分別在國際頂尖雜志Science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發表的兩項成功案例。隨后,蔡博士對維亞生物物理技術進行了一個全面的介紹,分別講述了X-ray、Cryo-EM、HDX-MS、SPR、Intact-MS、Native-MS等在藥物機理(MOA)研究方面所發揮的關鍵作用,詮釋了如何利用生物物理技術進行基于親和力藥物篩選,分享了ASMS技術在多構象蛋白篩選及分子膠的篩選方面的應用、晶體浸泡技術及SPR篩選Fragment庫、Intact-MS篩選共價化合物庫的應用。最后,蔡博士通過分享Mat2a變構抑制劑、小分子PCSK9變構抑制劑及假激酶(Pseudokinase)靶點藥物發現這三個一站式綜合服務案例,展示了維亞在原創新藥方面的技術實力,其中,維亞藥物化學團隊也全面參與了這些項目的化合物設計和優化,對化合物的IP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表示,希望未來維亞可以賦能更多的國內創新藥企,幫助他們研發走向國際化的原創新藥。
如今綠色化學已成為國際聚焦領域,越來越多地被藥企納入到考慮范疇,以更好地推動企業持續性的良性發展。馬建國博士圍繞這一主題,全面介紹了什么是綠色化學,現有的以及亟待開發的綠色化學技術,著重介紹了連續性反應、酶催化、借氫反應、光氧化還原反應等綠色化學技術,并列舉多個經典案例深入闡述了綠色化學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最后,對于綠色化學的未來發展,馬建國博士指出,他認為合成生物學將是未來最有前途的藥物合成的綠色化學。隨后,馬建國博士還在"CDMO板塊展望及戰略定向"圓桌討論中擔任主持人,與現場嘉賓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
在本次展會上,維亞生物充分展示了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與成功經驗。前來展位洽談、咨詢的客戶絡繹不絕,現場反饋積極,氣氛熱烈。
第88屆API China
第88屆中國醫藥原料藥/中間體/包裝/設備交易會(API China)、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醫藥(工業)展覽會暨技術交流會(CHINA-PHARM)于4月12日-14日在青島世博城國際展覽中心舉辦。
維亞生物子公司朗華制藥攜優質的醫藥原料藥產品在本屆展會的N3B15展臺上亮相,吸引了眾多參展者的駐足,廣大同仁就展示產品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與關注。
Drug Discovery Chemistry
2023年4月13日(PDT時間),Drug Discovery Chemistry論壇在美國San Diego落下帷幕。本次會議主題涵蓋了靶向轉錄因子、蛋白降解劑、分子膠及應用于早期藥物發現的人工智能等熱門話題。制藥界及學術界的藥物化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等匯集于此,共同聚焦小分子候選藥物發現及優化所面臨的挑戰。
作為全球領先的一站式藥物研發和生產服務平臺,維亞生物BD副總裁高迎紅、維亞生物BD副總裁Rajeev Hotchandani和信實醫藥BD全球負責人兼副總裁Simon Bury出席了本次論壇,與多位前來展位咨詢的嘉賓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充分展示了維亞蛋白生產制備與結構研究、冷凍電鏡、藥物篩選、Bioassay平臺、化學服務、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核心技術與成功案例。
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AACR)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癌癥研究會議之一,2023年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AACR) 于2023年4月14日至19日(EDT時間)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舉行。超過2萬名癌癥科學家、臨床醫生、政策制定者和患者等共聚于此,聚焦癌癥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包括人口科學和預防、癌癥生物學、轉化和臨床研究、生存和宣傳等。
維亞生物BD副總裁Maarten Postema博士和維亞生物BD副總裁Rajeev Hotchandani出席了本次論壇,并在2773號展位與多位前來咨詢的嘉賓進行了溝通交流,分享了維亞在腫瘤領域新藥研發的成功案例與專業洞見。展會上,維亞生物充分展示了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能力,覆蓋腫瘤藥物研發、PROTAC藥物研發、蛋白生產制備與結構研究、冷凍電鏡、藥物篩選、Bioassay平臺、化學服務、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核心技術服務,得到了參展嘉賓的高度好評與認可。
CPHI Japan 2023
世界制藥原料展(CPhI worldwide),是醫藥原料及中間體行業規模大、水準高、最具知名度的貿易展覽會,每年在歐洲、日本、印度、南美定期舉辦,參展商和觀眾遍布世界五大洲。本次展覽會于4月19-21日在日本東京舉辦,也是日本最大的專業性國際醫藥原料展覽會。
朗華制藥董事長班艷攜手商務團隊出席本次展會,并在6E-22號展位與日本醫藥屆的客戶、同仁就市場需求、小分子藥物CDMO合作、日本市場動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來自日本本土及世界各地的參展者反饋積極,氣氛熱烈。
PharmFuture 2023小分子創新藥未來領袖峰會
4月22日-23日,PharmFuture 2023小分子創新藥未來領袖峰會在上海召開,大會聚焦"新靶點與新技術"、"抗腫瘤小分子藥物開發"、"CNS神經藥物和改良新藥"、"高端制劑&藥物遞送"、"不可成藥靶點"、"分析方法/CMC/質量控制"等主題,探討小分子創新藥開發的行業趨勢。維亞生物高級副總裁兼朗華制藥首席執行官馬建國博士受邀出席,并發表題為"從IND到NDA的創新藥API的研發、生產和申報"的主旨報告。
馬建國博士分享了他在這一領域的專業洞見和實踐經驗,并結合朗華制藥在不同臨床階段API研發生產的成功案例進行了深入闡述。此外,他還重點介紹了朗華制藥在提供CMC(原料和制劑)一站式服務的能力、優勢及成功案例,包括一流的研發團隊、先進的原料藥和制劑技術平臺、充足的產能、可靠的GMP和EHS管理體系及完善的IP保護體系等。得益于這些,朗華制藥以高效、靈活、高質量的服務方式,滿足客戶小分子藥物研發、生產一站式CDMO需求。
同時,朗華制藥還在展會A39號設有展位,面對眾多咨詢者,現場商務團隊給予了一一接待與專業解答。
2023中國 · 揚州生物醫藥論壇
4月25-26日,由同寫意策劃實施,揚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中國 · 揚州生物醫藥論壇"在揚州舉辦。本次論壇就藥企與Biotech項目合作開發、創新藥的出海與投融資、抗體與疫苗工藝開發展開深度研討。
維亞生物高級副總裁蔡建華博士參加了本次論壇總裁會客廳活動,并進行現場發言。他表示,維亞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覆蓋從靶點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的全部生物、化學服務。迄今為止,維亞SBDD技術已經助力4個FIC藥物獲FDA批準上市。此外,維亞還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提供藥物研發生產的全流程小分子CMC/CDMO解決方案。我們持續加強一站式藥物研發和生產服務平臺建設,更好地為生物醫藥創新發展賦能。
2023大連生物醫藥產業大會暨國際基因節
"2023大連生物醫藥產業大會暨國際基因節"于4月25-28日在中國大連生物谷及大連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主題為"讓生命產業永遠偉大"。
在NMPA、CDE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動下,人才供給和生物醫藥領域投資迎來蓬勃發展,中國創新藥研發得以迅猛發展,從仿制藥到me-too/me-better,再到BIC/FIC。圍繞醫藥行業的這一發展現狀,維亞生物首席創新官兼維亞生物創新中心負責人戴晗博士在"生物醫藥高端對話-1&2"圓桌環節中擔任主持人,與在場嘉賓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此外,就當下生物醫藥資本市場投融資趨于理性化的大環境中,企業如何更好地穿越周期?他們也給出了專業性的見解。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01873. HK)成立于2008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 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一直以來,美國都是全球創新藥領域的領頭羊,許多重磅創新藥在此誕生,而國內創新藥物研發與美國等領先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維亞作為創新藥研發CRO的重要玩家之一,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服務了全球超千家創新藥研發客戶,國內和國外客戶都有一定的占比。通過對這些國際與國內客戶的合作分析,蔡博士指出,相比較而言,國外創新藥公司更注重生物機制研究,更多的是走生物機制驅動的源頭創新研發模式,而國內客戶更注重化學方面的改進,更多的是跟進式的創新,但是,從國內客戶對藥物篩選技術需求的增加情況看,國內公司近年來項目創新性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內公司開始立項源頭創新藥研發項目。為了進一步說明海外創新藥公司的生物機制驅動研發戰略,蔡博士分享了一家維亞國外合作伙伴分別在國際頂尖雜志Science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發表的兩項的成功案例(詳情見文章底部參考資料)。隨后,蔡博士對維亞生物物理技術進行了一個全面的介紹,分別講述了X-ray、Cryo-EM、HDX-MS、SPR、Intact-MS、Native-MS等在藥物機理(MOA)研究方面所發揮的關鍵作用,詮釋了如何利用生物物理技術進行基于親和力藥物篩選,分享了ASMS技術在多構象蛋白篩選及分子膠的篩選方面的應用、晶體浸泡技術及SPR篩選Fragment庫、Intact-MS篩選共價化合物庫的應用。最后,蔡博士通過分享Mat2a變構抑制劑、小分子PCSK9變構抑制劑及假激酶(Pseudokinase)靶點藥物發現這三個一站式綜合服務案例,展示了維亞在原創新藥方面的技術實力,其中,維亞藥物化學團隊也全面參與了這些項目的化合物設計和優化,對化合物的IP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表示,希望未來維亞可以賦能更多的國內創新藥企,幫助他們研發走向國際化的原創新藥。
如今綠色化學已成為國際聚焦領域,越來越多地被藥企納入到考慮范疇,以更好地推動企業持續性的良性發展。馬建國博士圍繞這一主題,全面介紹了什么是綠色化學,現有的以及亟待開發的綠色化學技術,著重介紹了連續性反應、酶催化、借氫反應、光氧化還原反應等綠色化學技術,并列舉多個經典案例深入闡述了綠色化學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最后,對于綠色化學的未來發展,馬建國博士指出,他認為合成生物學將是未來最有前途的藥物合成的綠色化學。
在本次展會上,維亞生物充分展示了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以及蛋白生產制備與結構研究、冷凍電鏡、藥物篩選、Bioassay平臺、化學服務、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核心技術與成功案例,吸引眾多嘉賓前來參觀咨詢,現場反饋積極,氣氛熱烈。
參考文獻:
[1] Wei, W. et. al. SCIENCE. 4 Apr 2013. Vol 340, Issue 6132. pp. 622-626
[2] Zenon Konteatis et. al.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21 64 (8), 4430-4449
Mediar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1.05億美元的融資,以推進首創抗纖維化療法
3月15日,馬薩諸塞州劍橋,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Mediar Therapeutics(以下簡稱"Mediar")是一家可以開發阻止甚至逆轉纖維化進程治療方法的生物技術公司,宣布完成1.05億美元的融資(包括此前種子輪完成的2000萬美元融資),其中最近由諾華風險基金和Sofinnova Partners共同領投的8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維亞生物繼續加注;Pfizer Ventures、Mission Bio、Gimv、Pureos、BMS、禮來、Ono Venture Investment和Mass General Brigham Ventures等多家投資機構跟投。
Mediar的管線包括三個新靶點,這些靶點可以很容易地在血液中檢測到,并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從而降低了臨床開發的風險。A輪融資將用于支持Mediar的首創抗體治療管線,這些治療管線在治療纖維化疾病的不同階段具有獨特的潛力,其中兩個項目將在2024年進入人體研究階段。
AmacaThera通過AmacaGel?技術平臺完成Ⅰ期臨床試驗的首批患者給藥,且其肺癌項目入選QuickFire Challenge
多倫多,2023年3月9日——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致力于通過改變治療方式來改善患者健康的臨床階段公司AmacaThera Inc(以下簡稱"AmacaThera")宣布,已完成Ⅰ期臨床試驗的首批患者給藥。該試驗用來驗證AmacaGel?的安全性。AmacaGel?是AmacaThera獨特的可注射水凝膠技術平臺。它可以被直接注射到目標器官或切口部位,在那里形成一個儲庫,實現藥物的局部給藥,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
此前AmacaThera還從關于肺癌和身體創傷的Innovations for Vets QuickFire Challenge中獲得資金支持。在QuickFire Challenge資金的支持下,AmacaThera將與另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合作,對肺癌腫瘤進行可視化和采樣。
依托創新藥開發策略,QurAlis完成8800萬美元B輪融資
3月9日,維亞生物投資孵化的初創公司QurAlis宣布完成了8800萬美元超額認購的B輪融資。QurAlis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開發針對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和其他經過基因驗證靶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突破性精準藥物。此次融資由EQT Life Sciences領投,Sanofi Ventures、Droia Ventures、Mission BioCapital、Amgen Ventures、MP Healthcare Venture Management等新老投資者也參與了本輪融資。截至目前,QurAlis的融資總資金額達到了1.435億美元。此外,公司還宣布任命了兩名新董事會成員:EQT Life Sciences的管理董事Cillian King博士和Sanofi Ventures的合伙人Laia Crespo博士。
本輪融資將用于推進公司領先管線QRL-201和QRL-101的臨床開發,同時也會用于支持正在進行和計劃中的管線,以及推進QurAlis的候選治療方案,這些候選治療方案針對ALS和遺傳相關額顳葉癡呆(FTD)病理學的特定成分,并根據致病基因突變和臨床生物標志物確定ALS患者群體。
AceLink在世界研討會上展示了AL01211的I期臨床數據和AL00804的臨床前數據
紐瓦克,加利福尼亞——AceLink Therapeutics, Inc. (以下簡稱"AceLink"), 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專注于開發遺傳性疾病新型療法的創新生物制藥公司近日公布,AL01211在健康受試者中I期臨床試驗的積極數據,以及AL00804的臨床前開發數據。
AL01211是一種新型口服不透過血腦屏障的葡萄糖神經酰胺合酶抑制劑(GCSi),正在開發用于法布雷病的治療。
其數據亮點包括:
AL00804可用于治療戈謝病和其他神經性糖鞘脂(GSL)儲積疾病,是一種新型口服、高腦滲透性葡萄糖神經酰胺合成酶抑制劑(GCSi),目前已可提交IND新藥臨床申請。
其數據亮點包括:
Basking于2023國際腦卒中大會上展示了全球首款可逆性溶栓劑的安全性和劑量爬坡研究的積極臨床結果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2023年2月9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Basking Biosciences(以下簡稱"Basking")是一家開發全球首款可逆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療法的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在2023國際腦卒中大會(ISC)上公布了其新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靶向溶栓劑BB-031在健康志愿者中進行1期單次遞增劑量安全性研究的積極結果。BB-031在單次靜脈注射(劑量范圍為0.1mg/kg-4.0mg/kg)以及vWF結合和血小板功能變化的劑量依賴性模式后,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1期研究中,健康志愿者通過靜脈推注接受BB-031或安慰劑(比例為6:2)治療,單次遞增劑量范圍為0.1mg/kg至4.0mg/kg。研究發現,BB-031在整個28天的研究期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沒有顯著不良事件。BB-031顯示出明顯的平均終末半衰期,范圍從18分鐘(0.1mg/kg)到61分鐘(4.0mg/kg),觀察到vWF結合的劑量依賴性變化。血小板功能分析顯示,在BB-031的所有測試劑量下,從凝血抑制的劑量依賴性持續期到恢復正常凝血的時間段內可以完全抑制凝塊的形成。
特科羅在研新藥披露新進展:特應性皮炎小分子藥物開啟劑量遞增一期臨床試驗
美國太平洋時間2023年2月8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專注于皮膚新藥研發的嘉興特科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科羅")正式宣布,已啟動其針對特應性皮炎/濕疹的TDM-180935外用軟膏的一期臨床試驗,開始對健康的自愿受試者用藥。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 01873. HK )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關于Mediar
Mediar Therapeutics是一家旨在開創一種治療纖維化的新方法,從不同的源頭--推動疾病進展的纖維化介質--來阻止疾病發展的生物技術公司。Mediar公司的成立是基于對纖維化發病和進展的復雜科學的深刻理解。通過將新的目標與可靠的、易于檢測的血液生物標志物和成熟的分子類型相結合,Mediar正在為臨床開發中的纖維化療法的發展道路降低風險。
關于 AmacaThera
AmacaThera Inc,一家臨床階段的公司,致力于通過改變治療方式,改善患者健康。AmacaGel?是公司獨特的注射水凝膠平臺,可以提供局部的藥物輸送以及實現藥物的緩釋,從而改善多個治療領域的疾病,包括術后疼痛管理、癌癥和其他難以到達的目標領域。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https://www.amacathera.ca
關于QurAlis
QurAlis開拓性地研發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一代精準藥物。源于對致病基因深入的研究,QurAlis依托于生物標記物發現和獨有的研發平臺,對神經退行性疾病進行精準治療。公司由國際一流的、來自于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專家創立,目前已搭建包括核酸和小分子多個項目的研發管線,致力于開發解決ALS中主要亞型的治療新方法。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www.quralis.com
關于AceLink Therapeutics
創立于2018年,AceLinkTherapeutics是一家創新型生物制藥初創企業,專注于開發安全有效的藥物來解決需求未得到滿足的遺傳疾病。公司首要的重點是開發治療法布里病的新療法。獲取更多信息請訪問:www.acelinktherapeutics.com
關于Basking Biosciences
Basking Biosciences是一家處于臨床階段的公司,旨在解決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最大需求——一種快速起效的短效溶栓藥物,能夠提供比現有療法大大延長的治療窗口,并重新疏通阻塞的動脈,并且在出血時可以迅速被逆轉活性。公司正在開發領先藥物BB-031,即是這種First -in-class RNA適配體,靶向血栓的重要結構成分和凝血過程的驅動因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關于特科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特科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私立臨床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總部位于嘉興秀洲生物醫藥國千園。公司目前的核心研發項目包括針對治療雄激素性脫發、特應性皮炎/濕疹、銀屑病和紅斑狼瘡等疾病的創新療法。其全球領先的治療雄激素性脫發的小分子候選藥物TDM-105795即將開始二期臨床試驗,針對特應性皮炎/濕疹的創新型JAK1/TYK2抑制劑已經開始一期臨床試驗。公司在研管線產品都是針對治療各種皮膚適應癥。
]]>收入達人民幣2,379.6百萬元,同比增幅約為13.1%
毛利達人民幣815.7百萬元,同比增幅約為25.3%
香港2023年3月31日 /美通社/ -- 2023年3月30日,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1873.HK)公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12個月(報告期),集團收入由去年同期人民幣2,104.1百萬元持續增加至人民幣2,379.6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約為13.1%,毛利由去年人民幣651.0百萬元持續增加至人民幣815.7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約為25.3%。我們經調整后凈利潤為人民幣-133.9百萬元。這主要歸因于市場波動導致集團投資孵化企業的股權價值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損失;中國內地COVID-19疫情反復所導致的人員利用率下降;培育處于早期階段的新業務對利潤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CRO業務競爭優勢顯著,保持穩健增長態勢
2022年全年,公司CRO業務收入由去年同期人民幣740.5百萬元增加至人民幣895.1百萬元,增幅約為20.9%。2022年收入增速相較于2021年有所放緩,主要歸因于上半年中國內地COVID-19疫情反復所導致的停工損失、EFS業務的戰略性調整以及受到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放緩所帶來的影響。但就整體而言,在外部形勢相對承壓的情形之下,公司仍然保持了較為穩健增長的態勢。
從長期趨勢來看,公司在手訂單合同金額約為人民幣1,050.0百萬元,相較于去年同期人民幣965.0百萬元的同比增長約為8.8%。雖然,在手訂單增速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放緩以及EFS業務的戰略性調整的影響,但公司未來會通過加強獲得全球范圍內新客戶的方式以拉動訂單數量的增長。未來,隨著疫情影響的逐漸消退,公司亦會主動落實生物化學一體化的戰略,完善市場戰略和BD團隊建設,并且會通過積極布局新興技術平臺的方式以拉動CRO業務的持續增長。
公司累計向客戶交付超過48,925例蛋白結構,其中2022年新增交付約14,534例蛋白結構。研究累計超過1,878個獨立藥物靶標,其中2022年新增交付68個。除此之外,公司未來亦將提升化學業務的市場競爭力,一方面會通過生物化學的協同發展以充分挖掘現有客戶的價值量,另一方面亦會深化與大型制藥公司的緊密合作,進一步提升化學業務的市場份額。公司累計客戶數量增加至1,224家,包括全球前十大制藥公司(根據2022年年報總營收計),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24.6%。CRO業務客戶分布地區多元化,來自海外地區收入占比約達85.4%,同比增速約近23.2%;來自中國內地客戶收入占比約為14.6%,同比增速約9.0%。
報告期內,同步輻射光源使用情況達2,064小時,為公司與全球12家同步輻射光源中心保持長期合作,分布在中國上海、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以及中國臺灣九個國家及地區,可確保全年無間斷地收集數據。
CDMO端產能建設不斷完善,CMC端收入規模持續增長
報告期內,集團重視與朗華制藥的戰略合作與協同效應。一方面加強對CMC研發中心的建設并且持續推進新增產能的布局與落地,另一方面加強對前端客戶的導流和商務拓展活動。
朗華制藥全年收入總計人民幣1,484.6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近8.9%,毛利總計人民幣418.3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近35.5%。其主要原因為報告期內受CDMO重點客戶的核心業務管線放量、工廠產能恢復以及生產交付正常化的影響,同時疊加產品結構優化的積極因素,毛利增速顯著高于收入增速。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朗華制藥累計服務客戶達852家,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56.0%,客戶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前十大客戶留存率100%。
產能建設方面,T10車間已經正常運營,能夠支持API的收入增長。目前,可使用的總產能為860立方米。此外,朗華計劃于2024年新建400立方米的產能,目前已啟動了地面施工工程。這些新增產能將為公司未來的收入增長提供充足的保障。
CMC端不斷加大對研發中心的建設,持續擴大研發人員規模。約10,000平方米CMC研發中心已全部投入使用,該中心位于集團上海周浦總部,其中包含3,000平方米的GMP標準制劑小試車間。CMC從成立至今,已完成及正在推進的新藥項目數近123個。截止報告期末,CMC研發人員數量達到155人,CMC實現收入近50.0百萬元。未來,隨著收入規模體量的不斷提升,CMC業務有望逐步實現盈虧平衡。
EFS投資孵化業務未來將成立投資基金
報告期內,公司共計審閱了來自全球逾455個項目,新增投資孵化4家初創公司,新增投資基金2筆,并完成對9家已有孵化投資企業的追加投資。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共累計投資孵化91家初創公司。投資孵化企業主要來自于美國、加拿大、歐洲以及中國,其中68%來自北美地區,25%來自中國。
2022年全年,公司已孵化的公司當中已有10家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總額約158.0百萬元美金。各孵化公司研發進展順利,累計在研管線總數近215條,其中179條管線處于臨床前階段,36條管線已經處于臨床階段。目前,孵化項目已有9家公司實現全部或部分退出,在未來1-3年內有潛在退出可能的項目有近11個。此外,公司正在中國積極申請基金管理人牌照,未來計劃探索以成立投資基金的方式開展投資孵化業務。
技術亮點及研發突破
報告期內,研發投入為人民幣135.8百萬元,較2021年同期人民幣92.4百萬元增長47.0%。CRO業務目前已建設多個核心技術平臺,包括PROTAC技術平臺、蛋白生產制備與結構研究、冷凍電鏡技術平臺、膜蛋白研究技術、藥物篩選技術、Bioassay平臺、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和人工智能方法(AIDD)、藥物化學等。
公司在PROTAC藥物研發方面提供相關服務,其收入占比已接近CRO總收入的10.2%。服務內容主要包括:蛋白生產制備與結構研究、PROTAC分子高通量篩選、動力學研究、藥物代謝、藥物化學、Bioassay、CADD等。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公司已累計研究超過50個E3連接酶結構,交付靶蛋白-PROTAC-E3連接酶三元復合結構超過100個,PROTAC業務亦將為未來CRO業務的持續增長貢獻新增亮點。
就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平臺的發展現狀而言,公司計算化學部門集成了基于物理化學模型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和人工智能方法(AIDD),在超算集群的算力加持下,被廣泛應用在藥物研發各個階段。維亞計算化學部門開發了一系列先進的算法(比如FEP),相比傳統的計算化學工具和商業化的軟件包,能更加有針對性地對實際遇到的問題進行定向優化并高效推進藥物研發項目的進展。
人員及設施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團員工總人數為2,601人,CRO研發人員數量達到1,617人。公司亦加速建設辦公和實驗場地,產能擴張以滿足公司高速發展的業務需求和人員擴張計劃。
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表示:"公司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領域的獨特優勢,提升生物和化學業務之間的導流效應,持續加強一站式藥物研發和生產服務平臺建設,深化CRO與CDMO業務間的協同性,提升前端項目業務能力建設,促使漏斗效應進一步顯現,加速為后端業務導流,積極構建面向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者的開放式合作平臺和共贏生態圈。"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01873. HK)成立于2008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 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維亞生物已累計為全球2,076家生物科技及制藥客戶提供藥物研發及生產服務,共計投資孵化91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未來,公司將持續增強技術壁壘、提升研發與生產服務能力,為全球更多的初創新藥公司及中大型藥企提供優質的多元化服務,助益全球病患。
]]>
維亞生物生物部高級主任錢玥博士
計算機輔助的藥物設計(CADD)——為藥物設計按下快進鍵
都說ChatGPT人工智能顛覆了大家對AI的看法,但這背后計算工具功不可沒。錢玥博士以此為出發點,介紹了CADD如何幫助藥物化學團隊快速推進藥物設計流程,并通過實踐案例深入闡述了CADD中那些至關重要的計算工具在具體場景中的落地。以CFD靶點為例,在藥物設計前期,數據收集是第一步,對于給定的基因,首先需要在數據庫中收集并整合已有的結構信息、骨架的分析及活性數據等,以幫助后續研究快速了解啟動。然后,維亞CADD團隊一般會通過SiteMap、Binding response以及Cosolvent MD從零開始尋找結合位點,再基于自有的超算中心平臺,結合維亞200k結構多樣性化合物庫進行高通量虛篩,接著通過分子生成對此前得到的小分子進行一系列的迭代,從而篩選出比較有潛力的骨架。此外,從頭設計也是維亞尋找苗頭化合物及先導化合物的強有力工具,CADD團隊從已發表的藥物分子研究中提煉出其藥效團模型,并且可以結合分子生成及小分子片段的連接,設計出一整套自動化De novo設計的流程。進入先導化合物優化階段,對于計算化學來說,最重要的步驟在于做自由能微擾,也就是計算某一分子從A轉變到B的自由能變化,得到結果后再與藥化團隊合作,以展開后續的優化。在此她強調道,對比薛定諤的模塊,維亞自有的自由能微擾對應自由能變化(dG)誤差在1kcal/mol之內,可信度較高。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鄭明月博士
基于AI的藥靶相互作用預測
藥物靶標相互作用預測一直是藥物設計的核心和難點問題,那么如何解決這一難題?鄭明月博士提出了藥物-靶標作用識別可以類比為人臉識別問題的思路,并列舉多個案例分享了基于序列的藥靶作用預測、基于轉錄組的藥靶作用預測及基于AI的多靶標藥物設計。同時,鄭明月博士也表示,更精準的藥物靶標相互作用預測仍需要探索。
"藥物研發新范式,AI+如何賦能藥物創新?"圓桌討論
在維亞生物首席創新官兼維亞生物創新中心負責人戴晗博士主持下,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兼康仁匯誠創始人唐赟博士、索智生物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許大強博士、湃隆生物首席執行官李銘曦博士、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及藥物研發負責人任峰博士、晶泰科技首席科學官張佩宇博士共同討論了3個議題:
Q1:很多人將CADD/AIDD稱為藥物研發新范式,各位是如何看待藥物研發從結構驅動到數據驅動這一趨勢的?
嘉賓們結合自己在醫藥行業多年的從業經驗及公司布局情況發表了個人看法。唐赟博士表示,AI三要素是數據、算法和算力,其概念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但此后由于數據匱乏而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停滯。后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數據共享得以推動,特別是近年來AlphaGo、AlphaFold2、ChatGPT等的出現帶動人工智能火了起來,但是這是否會顛覆傳統模式,取代人工操作仍有待商榷。傳統意義上講,CADD被稱為結構驅動,AIDD被稱為數據驅動。基于此,唐赟博士認為,AIDD是CADD發展演變的高級階段,就好比一個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兩者結合起來,共同促進藥物研發。
許大強博士表示,新藥發現無外乎設計、合成、測試、分析四步,AI制藥亦是如此,但AI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精度。AI在新藥研發中潛力巨大,不過目前仍處于過渡階段,未來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那么現階段該如何運用AI技術呢?許大強博士表示,索智通過自有的"端-到-端"的CADD/AIDD技術平臺"AIxMol",大大地提高了活性分子設計和優化的效率。 同時,根據索智公司管線研發需求,搭建了包括多靶點分子設計等特有的技術平臺,專門賦能產品的差異化創新。
李銘曦博士認為,CADD/AIDD沒有明顯的定義,兩者是相互融合的。AI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幫助研發人員去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未來5-10年,甚至10-20年的一大趨勢,也許在未來我們會看到很多創新藥背后都有AI的身影,且這個趨勢是不可逆轉。同時,新工具的出現,像ChatGPT等,還會推進整個醫藥研發往前邁進。
任峰博士從傳統藥化專家的角度進行了分享,他認為,從CADD到AIDD,兩者都是基于計算機,都可以降本增效,但前者側重于評價,后者更多的在于創造性,從蛋白的結構到生成化合物,最終目的在于生成first-in-class的hit。
張佩宇博士表示,CADD和AIDD是很好的互補。AIDD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從數據出發去找出物理規律的一種方法,而CADD是自下而上的,從原子-原子、分子-分子相互作用出發,找到其中的物理規律。
Q2:目前AI制藥公司的數據源多來自于公開資料,如已發表的醫學文獻,公開的靶點庫、藥企、科研機構或院校的公開數據等,但專業的高質量數據、失敗的數據依然難以獲得。如何打破數據缺乏的困境,各位有什么好的想法嗎?
唐赟博士表示,數據的數量和質量都很重要,尤其是質量。我搭建的預測模型基本都是依靠網上公開的數據,但是還是比較有限,大部分都是小樣本數據,這極大地阻礙了AIDD的發展。尤其是陰性數據很缺乏,在公開文獻中也不多見,鑒于此,我們是不是可以呼吁學術界在發表文章時把陰性數據也公布出來。對于企業界而言,每個公司有自己的內部數據,但都是分割的,那么是否能夠幾家公司達成協議,在小范圍內進行數據共享,從而達到雙贏的目標。
李銘曦博士分享了湃隆生物在面臨數據缺乏問題時的應對方法:第一,有意識選擇公開數據豐富且高質的靶點,就比如我們的CDK靶點,從一個CDK積累數據,在此基礎上不斷學習,一直到目前的3個CDK產品。第二、有意識地收集底層的一些小數據,比如陰性數據等,這些在domain類似的靶點中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張佩宇博士認為,數據主要有drylab和wetlab兩個來源。drylab對于某一些與結構相關的研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數據來源,晶泰的XFEP等計算工具可以產生大量的干實驗數據支持AI建模。對于wetlab而言,小分子合成相對比較耗時,抗體藥則可以快速地表達幾百個序列。晶泰科技通過自動化機器人與實驗人員協作,不僅能實現7X24小時連續實驗,更可以快速地拿到高質量的結構化數據進行反饋迭代,效率更高。
Q3:近日,科學家們采用類似ChatGPT的蛋白質工程深度學習語言模型——ProGen,首次實現了AI預測蛋白質的合成,研究成果已在Nature子刊上發表。生物版ChatGPT未來發展趨勢如何?將會使藥物發現哪些環節受益?
許大強博士表示:ChatGPT是一個自監督學習預訓練的語言大模型,它在文本的生成和語言的處理上比較前沿,但可能需要進行針對性訓練(包括高質量數據的finetuning和更多的相關的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才會更加適用于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他覺得可以應用在生物醫藥的場景包括蛋白設計和核酸藥物設計,因為氨基酸序列及核酸堿基堿基更適用于語言的讀取和編輯。
任峰博士表示:ChatGPT應用的gpt模型,我們是全球第一家應用它來生成分子的公司,且現在ChatGPT的出現,進一步證明了gpt模型在生物醫藥上的可行性。另外,AIDD之所以被稱為工具,主要在于它的局限性,不能make decision。但是如果未來有一個Transformer模型可以訓練機器去學習并消化藥化知識,那對于AI制藥來說也許將是一種顛覆性的突破。
]]>Focus-X是一家基于自身專有的多肽工程技術開發靶向放射性藥物來治療癌癥的公司,由維亞生物在2020年第三季度領投其天使輪。除了資金上的支持外,維亞生物還向Focus-X提供了全面的孵化服務,助力其實現了從"概念到產品"的轉化。
維亞首席科學官葉志雄博士表示:"維亞生物自2020年7月起投資孵化Focus-X,我們就多肽的篩選合成與Focus-X團隊展開了緊密合作,這對維亞團隊來說也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經驗。高選擇性的多肽可以解決多肽偶聯核素類藥物的痛點‘健康組織分布導致的毒性',維亞借助自有的多肽研發平臺,為Focus-X提供高效、高質量篩選及合成服務,助力Focus-X獲得了多個優質的臨床候選藥物。"
維亞生物首席創新官兼維亞生物創新中心負責人戴晗博士表示:"Focus-X依托創始團隊多年的深耕和積累,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成功開發創新性多肽-藥物偶聯物(PDC)平臺用于放射性核素的偶聯,推進多條核素-PDC管線到PCC和IIT階段。這與輻聯醫藥在放射性核藥的研發,臨床和供應鏈完備的國際化布局形成高度戰略協同性。"
Focus-X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發博士表示:"非常感激維亞生物及其他投資機構的信任和支持。我們在2年時間內,實現從零到有多個臨床候選分子的突破和轉化,其中有些已經展現出非常積極的早期人體數據。這一過程中,我們通過維亞超預期的多肽和合成化學能力,加速實現了從科學假設的驗證、改造、優化直至臨床候選分子確定的所有進程。輻聯醫藥全面整合的平臺將提供在生產技術、物流和臨床開發方面的專長優勢,以加快我們化合物的開發并進一步擴大我們在多肽領域的發現工作。"
輻聯醫藥聯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孫沛淇先生表示:"對Focus-X的收購完美的發揮了輻聯醫藥放射性技術平臺和研發平臺的優勢,為輻聯帶來了兩項具有初步人體數據且即將進入正式臨床研究的產品化合物,以及強大的管線和世界領先級別的靶向多肽發現能力。"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01873.HK)成立于2008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及專家團隊。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關于Focus-X
Focus-X成立于2020年,公司開發了一個專有的工程平臺,主要致力于開發精準遞送α或β放射性同位素以分解癌細胞DNA的多肽放射性配體。該平臺能夠針對生物分布、結合親和力和體內穩定性等關鍵藥物屬性對多肽放射性配體載體進行高質量優化,這種優化對于其他配體靶向化合物(如抗體)來說是重大挑戰。Focus-X同時專注于已驗證的靶點和新的疾病機制。
關于輻聯醫藥
輻聯醫藥是一家全面整合的國際化放射性藥物公司,在歐洲和中國均設有辦事處。公司致力于打造擁有放射性藥物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的全產業鏈的核藥公司以造福全球患者。輻聯醫藥計劃通過針對未來治療方法的創新研究來解決目前影響放射性藥物研發的核心問題。團隊中不乏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和科學家,他們既擅長管理生物醫藥公司,也深諳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和臨床開發方法。
]]>維亞生物投資孵化公司Focus-X Therapeutics,與輻聯醫藥成功達成收購協議
2022年11月29日,由維亞生物投資孵化的核素藥物公司Focus-X Therapeutics(以下簡稱"Focus-X"),與輻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輻聯醫藥")成功達成收購協議。根據此次收購協議條款,輻聯醫藥將支付Focus-X總計2.45億美元的交易對價,其中包括預付款以及潛在的開發、注冊、銷售里程碑費用和商業銷售的特許權使用費。該項收購預計將于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這也是維亞投資孵化公司中繼Dogma、Totient后又一個在臨床前階段被收購的項目,再次驗證了維亞投資團隊發掘項目的能力以及專業的投后支持。
Focus-X是一家基于自身專有的多肽工程技術開發靶向放射性藥物來治療癌癥的公司,由維亞生物在2020年第三季度領投其天使輪。除了資金上的支持外,維亞生物還向Focus-X提供了全面的孵化服務,助力其實現了從"概念到產品"的轉化。
索智生物獲得"海創匯十佳海外人才創業項目"
11月28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索智生物獲邀參加了2022浦東新區創新創業峰會,并從300多個優秀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海創匯十佳海外人才創業項目"獎項榮譽。本次海創匯由上海市科協、浦東新區區委組織部、浦東新區科經委、自貿區管委會張江管理局共同主辦。索智生物將持續在浦東新區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的領地更好的集合資源和人才優勢,爭取通過引進更多專業化人才,加速推進創新藥物研發項目。
子瞻+康寧:構建CAR-NK細胞浸潤腫瘤細胞外基質靶向殺傷腫瘤細胞的體外3D模型
11月22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上海子瞻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子瞻生物")與康寧生命科學、儀景通光學科技("奧林巴斯生命科學")共同宣布,由三方共同打造的"子瞻生物基于復雜疾病模型和生物成像的藥物表型篩選平臺"正式成立。
子瞻藥物表型篩選平臺將完美整合子瞻生物的復雜疾病建模技術平臺、康寧生命科學高質量的生物技術產品和全球經驗,以及儀景通光學卓越的生物成像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最高質量的藥物表型篩選服務。
Aleta Biotherapeutics宣布CAR-T細胞療法銜接子ALETA-001獲得創新護照的資格認定
近期,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Aleta Biotherapeutics(簡稱"Aleta")宣布,英國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機構(MHRA)已授予公司在研管線ALETA-001(CAR-T細胞療法銜接器)進入創新許可和訪問途徑(ILAP)的創新護照(Innovation Passport),用于治療患有B細胞惡性腫瘤、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急性淋巴母細胞瘤的患者白血病(ALL),以及在CD19 CAR-T細胞治療后沒有反應或復發的患者。ALETA-001預計將于2023年進入臨床階段,由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的藥物開發中心贊助并開展1/2a期臨床試驗。
Cybrexa和Exelixis達成獨家合作,為Exelixis提供收購CBX-12的權利
11月1日,加利福尼亞州阿拉米達和康涅狄格州紐黑文,Exelixis和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Cybrexa Therapeutics(簡稱"Cybrexa")宣布,雙方已簽訂獨家合作協議,向Exelixi提供收購CBX-12(alphalex exatecan)的權利。根據合作協議,Exelixis將向Cybrexa支付6000萬美元的預付款,以換取在第一階段臨床結果公布后收購CBX-12的權利,并為Cybrexa推進商定的開發和生產計劃提供資金。Cybrexa還有望獲得高達6.425億美元的額外收益,包括開發、生產和商業里程碑付款,以及在評估預先指定的臨床數據后購買CBX-12的費用。
CBX-12是一種處于臨床研究階段first-in-class的多肽偶聯藥物(PDC),通過alphalex技術將一種高效的第二代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exatecan直接傳遞到腫瘤細胞,提高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的有效性并降低毒性。
DTx Pharma和HAYA Therapeutics共同入選科睿唯安新公布的《RNA Technology Companies to Watch》報告
10月25日,英國倫敦,科睿唯安發布了新的報告——《RNA Technology Companies to Watch》。該報告綜合分析了RNA公司的藥物效益、融資、研發活動等,揭示了醫學領域新興的RNA杰出企業。本次共有入7家新興創新RNA技術公司入選,其中包括了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DTx Pharma和HAYA Therapeutics。
此外,Haya Therapeutics還在近期LSX舉辦的"European Lifestars Awards"上榮獲了年度種子輪融資獎。
Domain用于治療實體瘤的EP4R拮抗劑DT-9081獲批進入臨床
10月19日,法國斯特拉斯堡&加拿大蒙特利爾,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專注于研究和開發靶向G蛋白偶聯受體(GPCR)免疫腫瘤學新藥的生物制藥公司Domain Therapeutics(簡稱"Domain")宣布,其首個完全自有的IO候選藥物DT-9081,已經通過了法國國家藥品和保健品安全局(ANSM)和比利時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AFMPS)的臨床試驗申請(CTA)。隨著此次臨床獲批,Domain即將開啟I期臨床試驗,且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安濟與PHP建立戰略合作,攜手攻克高發疾病
10月19日,美國麻省劍橋和紐約,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安濟藥業和Population Health Partners正式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團隊將緊密合作,攜手攻克人類高發疾病難題。
安濟與PHP合作開始后,近期工作重點在于加速安濟兩項主要臨床管線的開發。ANJ900(二甲雙胍延遲釋放新劑型)正在進行3期臨床試驗,旨在使二甲雙胍可以安全用于并發中重度慢性腎病(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ANJ908(pradigastat)是一種創新的DGAT1抑制劑,已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成功完成2期臨床試驗(NCT04620161)。
Triumvira將在舊金山南部工廠擴建細胞療法產能,且此前公布了TAC01-HER2的1/2期初始臨床數據
10月19日,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南舊金山和安大略省漢密爾頓,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一家專注于開發新型、有針對性的自體和異體TCR-T細胞療法,聚焦實體瘤治療的臨床階段公司Triumvira Immunologics ("Triumvira")宣布,與AmplifyBio達成一項多年協議,將使用其在加利福尼亞州南舊金山的設施生產公司管線內的細胞治療候選藥物。Triumvira預計該設施將于2023年全面投入運營。
此前9月,Triumvira在2022 ESMO上公布了TAC01-HER2治療HER2陽性實體瘤的1/2期初始臨床數據。數據表明,TAC01-HER2在兩個給藥組中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在給藥劑量較高的那組中觀察到臨床活動的早期信號,疾病控制率為75%,包括一例部分緩解。
璧辰醫藥可入腦MEK抑制劑ABM-168獲美國FDA臨床試驗許可,并任命楊贊東博士為首席醫學官
10月12日,中國上海/美國圣地亞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專注于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研發公司璧辰醫藥(ABM Therapeutics)宣布,其自主研發的可入腦MEK1/2抑制劑ABM-168已獲批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新藥臨床試驗(IND)批準。這也是璧辰醫藥繼ABM-1310之后,在美國獲批臨床試驗的第二款自主研發的藥物。隨著此次獲得臨床許可,璧辰醫藥即將開啟的I期臨床試驗將針對晚期實體瘤,特別是并發腦轉移或原發性腦瘤患者進行招募,旨在探索ABM-168在這類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以及初步抗腫瘤活性。
此前10月10日,璧辰醫藥宣布任命楊贊東博士(Zane Yang, M.D.)為公司首席醫學官(CMO),全面領導管理璧辰醫藥的全球臨床開發事務,制定和實施臨床發展戰略,參與公司整體業務和發展戰略的規劃和實施。楊博士具有非常深厚的專業和學術背景、豐富的臨床研發和管理經驗。
啟愈生物Q-1801項目獲美國FDA臨床批件
9月24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啟愈生物宣布,其自主研發的Q-1801項目獲得美國FDA臨床試驗批準通知書,同時正在進行中國IND申報。Q-1801由啟愈生物利用其抗體工程技術平臺開發,為全球首創同時靶向SIRPα及PD-L1的雙特異性抗體。Q-1801也是啟愈生物第二個臨床申報項目,進一步展示了啟愈生物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
]]>璧辰醫藥宣布ABM-1310在中國I期臨床試驗首例病人成功用藥
9月16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璧辰醫藥(ABM Therapeutics)宣布,公司自主研發的候選藥物ABM-1310已啟動在中國的I期臨床試驗(NCT05501912),并于近日成功迎來首例患者入組和給藥。
ABM-1310是璧辰醫藥的首個自主研發的候選藥物,是一種口服的, 具有高選擇性、高水溶性、以及高血腦屏障滲透性的小分子BRAF抑制劑。其在中國開展的I期臨床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性、劑量遞增和擴展的臨床研究,旨在探索ABM-1310在BRAF V600X突變晚期實體瘤患者中的藥物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以及初步抗腫瘤活性。
F5 Therapeutics榮獲首個"Servier FAST Discovery Award"
近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F5 Therapeutics,榮獲由施維雅頒布的首個"Servier FAST Discovery Award"。此次獲獎,F5從23項申請中脫穎而出,印證了業界對F5在生物醫藥領域創新治療方法的充分認可。該獎項由施維雅與加州生命科學協會(CLSA)共同發起,以支持不同疾病領域(如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因驅動的神經退行和運動障礙等)的早期生物科技公司加快開發創新治療方案。
F5專注于開發靶向蛋白質降解劑,利用細胞內天然的蛋白降解體系攻克傳統藥物"不可成藥"和"耐藥性"難題,以改變藥物發現的格局。F5通過NExMods?平臺(NEosubstrate Expression Modulators)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分子膠"方法,旨在為腫瘤、免疫腫瘤學、纖維化、炎癥和神經變性等不同治療領域的患者提供有效藥物。
AceLink Theraputics用于治療法布里病的新型GCS抑制劑AL01211獲得罕見病藥物審批
2022年9月7日,AceLink Therapeutics,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致力于為遺傳疾病開發改革性療法的創新生物制藥公司,宣布用于治療法布里病的AL01211已通過FDA孤兒藥審批。
AL01211的獲選是基于其可通過防止穿過血腦屏障來降低脫靶效應風險的特性,從而更有效地治療受法布里病影響的外周器官。
HAYA Therapeutics成功入選2022年瑞士百強初創企業和SoonicornClub 2022
9月7日,由Venturelab主辦的"2022年度瑞士百強初創企業"揭曉,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HAYA Therapeutics入選該百強榜,并位列榜單第8名以及獲得心血管及藥物發現組別的第1名。此前,HAYA Therapeutics還被納入瑞士頂尖科技初創企業"SoonicornClub 2022"。兩次入選,均彰顯了業界及資本市場對其在生物醫藥領域實力和發展潛力的高度認可。
Regenacy宣布完成Ricolinostat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二期臨床入組和930萬美元B輪融資
8月24日,Regenacy Pharmaceuticals Inc,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致力于開發針對糖尿病和其他周圍神經病變突破性療法的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宣布完成對口服選擇性組蛋白脫乙酰化酶6抑制劑(HDAC6)ricolinostat的二期臨床入組,用于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DPN)。Regenacy還宣布完成由Cobro Ventures領投的930萬美元B輪融資。
Arthrosi完成痛風藥物AR882腎損傷的臨床研究,并完成其臨床2b期研究入組
Arthrosi Therapeutics, Inc.,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專注于痛風治療的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在8月9日宣布其主打管線AR882完成了腎功能損害的臨床研究。AR882是一種強效和選擇性的尿酸排泄劑,在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以及輕度至重度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表現出顯著的降低血清尿酸的效果。
此后,Arthrosi在8月23日還宣布其完成了用于治療慢性痛風的AR882全球2b期臨床研究的入組。該研究登記了超過120名患者的作為初始目標,旨在評估AR882(一種有效和可選擇性的尿酸排泄劑)在符合ACR/EULAR痛風分類的慢性痛風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關于ABM Therapeutics
ABM Therapeutics是一家臨床階段的新藥研發公司。公司聚焦于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研發。其在研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劑可突破血腦屏障,使藥物入腦效率顯著提高,有望解決腫瘤腦轉移問題。ABM自成立以來穩健發展,已經在美國和中國設立了運營中心。公司通過自主研發,并積極同CRO公司合作,構建了豐富的入腦藥物研發管線,成為抗癌藥物和其他入腦小分子藥物的開發平臺。
關于F5 Therapeutics
F5 Therapeutics專注于開發靶向蛋白質降解劑,利用細胞內天然的蛋白降解體系攻克傳統藥物"不可成藥"和"耐藥性"難題,以改變藥物發現的格局。F5通過NExMods?平臺(NEosubstrate Expression Modulators)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分子膠"方法,旨在為腫瘤、免疫腫瘤學、纖維化、炎癥和神經變性等不同治療領域的患者提供有效藥物。
關于AceLink Therapeutics
創立于2018年,AceLink Therapeutics是一家創新型生物制藥初創企業,專注于開發安全有效的藥物來解決需求未得到滿足的遺傳疾病。公司首要的重點是開發治療法布里病的新療法。獲取更多信息請訪問:www.acelinktherapeutics.com
關于HAYA Therapeutics
HAYA Therapeutics是一家發現并開發創新組織和細胞選擇性基因組藥物精準藥物公司。公司專注于纖維化和其他疾病過程的關鍵組織和細胞特異性驅動因素——人類基因組"暗物質"中的長非編碼RNA(lncRNAs),以識別新靶點和候選藥物。這些靶點和藥物具有比現有治療更大的療效和安全性。
關于Regenacy
Regenacy Pharmaceuticals, Inc. 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制藥公司,通過蛋白質乙酰化來再生生物功能,用于治療糖尿病和其他周圍神經病變以及其他慢性病。與非選擇性HDAC抑制劑相比,該公司的選擇性抑制技術提供了卓越的安全性和潛在的增強功效。Regenacy選擇性抑制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以恢復周圍神經病變中正常的細胞內蛋白質和細胞器轉運,并且還具有選擇性HDAC 1和2抑制劑組合,這些抑制劑具有治療白血病、鐮狀細胞病、β-地中海貧血和神經系統疾病中的認知功能障礙。獲取更多信息請訪問:www.regenacy.com。
關于Arthrosi Therapeutics
Arthrosi Therapeutics是一家2018年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臨床階段生物醫藥公司,致力于研究口服的、同類最佳痛風藥物,以降低痛風患者的尿酸水平并減少其關節損傷。Arthrosi團隊利用豐富的專業知識,開發創新治療方法,積累了強大的知識產權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臨床一期和二期數據,以幫助數百萬痛風患者。此外,Arthrosi還擁有腫瘤治療藥物的管線。欲了解更多Arthrosi信息,請訪問www.arthrosi.com
]]>香港2022年8月29日 /美通社/ -- 2022年8月29日,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1873.HK)公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報告期),集團收入由去年同期人民幣1,026.5百萬元持續增加至人民幣1,108.7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約為8.0%,毛利由去年人民幣316.3百萬元持續增加至人民幣345.0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約為9.1%。我們經調整后凈利潤為人民幣89.0百萬元。這主要歸因于中國內地COVID-19疫情反復,使得向客戶交付產品和服務受限;市場波動導致公司投資孵化企業的股權價值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損失。
CRO業務短期受疫情反復擾動,中長期趨勢依舊向好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CRO業務收入由去年同期人民幣321.0百萬元增加至人民幣406.0百萬元,增幅約為26.5%。考慮到上半年中國內地COVID-19疫情反復,實驗室開工率及交付進度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故上半年CRO業務增速略低于以往的增長態勢。
但從長期趨勢來看,公司在手訂單合同金額約為人民幣1,150.0百萬元,相較于去年同期人民幣848.0百萬元的同比增長約為35.6%, 這將為公司未來的增長提供充足動力。公司在CRO藥物發現研發業務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并未發生任何改變,中長期趨勢依舊向好。
公司累計向客戶交付超過39,643例蛋白結構,其中上半年新增交付約5,252例蛋白結構。研究累計超過1,857個獨立藥物靶標,其中上半年新增交付47個。累計客戶數量增加至1,111家,客戶分布地區多元化,且來自海外地區客戶收入占比約達83.6%,同比增速約近26.0%;來自中國內地客戶收入占比約為16.4%,同比增幅約達28.9%。
報告期內,同步輻射光源使用情況達962小時,為公司與全球12家同步輻射光源中心保持長期合作,可確保全年無間斷的收集數據。
推動CDMO端的產能擴張,加強CMC端的建設能力
報告期內,集團重視與朗華制藥的戰略合作與協同效應。一方面加強對CMC研發中心的建設并且持續推進新增產能的布局與落地,另一方面加強對前端客戶的導流和商務拓展活動。
朗華制藥2022年上半年收入總計人民幣702.7百萬元,較去年同期下滑約近0.4%,其主要原因為受疫情反復的影響,客戶主動要求延期發貨,部分收入將于第三季度進行確認,從而導致上半年收入增速承壓。考慮到當前朗華CDMO在手訂單金額近人民幣700.0百萬元,這將為下半年業績的釋放奠定基礎。截至2022年6月30日,朗華制藥累計服務客戶達836家,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52.7%,客戶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前十大客戶留存率100%。
CDMO端產能建設方面,去年第三季度末T10車間升級改造完畢,已正式投產。目前,朗華制藥可使用的產能為860立方米,但考慮到由于疫情的原因,其中已統計在內的新建產能T02車間整體安裝進度有所延遲,仍在進行試生產的準備。T02和T10車間都是朗華制藥位于臺州工廠的GMP級別車間,且未來隨著T02車間的正式投產,將進一步支撐公司收入的持續增長。
EFS投資孵化業務,成立外部投資基金
報告期內,公司共計審閱了來自全球363個項目,新增投資孵化3家初創公司,新增投資基金2筆,并完成對4家已有孵化投資企業的追加投資。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共累計投資孵化90家初創公司。投資孵化企業主要來自于美國,加拿大,歐洲以及中國,其中64.0%來自北美地區,23.0%來自中國。
2022年上半年,公司已孵化的公司當中已有10家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總額約133.0百萬元美金。各孵化公司研發進展順利,累計在研管線總數199條,其中近40.0%已經進入PCC/IND以及臨床階段。目前,孵化項目已有8家公司實現全部或部分退出,在未來1-3年內有潛在退出可能的項目有近11個。
此外,公司正在積極申請基金管理人牌照,未來計劃以成立外部投資基金的方式開展投資孵化業務。
技術亮點及研發突破
報告期內,研發投入為人民幣40.9百萬元,較2021年同期人民幣37.5百萬元增長9.1%。CRO業務目前已建設多種核心技術平臺如人工智能AI技術輔助藥物研發,抗體大分子研發,光化學反應平臺,冷凍電鏡微電子衍射(Micro ED)。
此外,公司亦在PROTAC藥物研發方面提供相關服務,其收入占比已接近CRO總收入的7.4%。服務內容主要包括:蛋白制備與晶體結構研究、PROTAC分子高通量篩選、動力學研究、藥物代謝、藥物化學、Bioassay、CADD等。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已累計研究超30個E3連接酶結構,交付靶蛋白-PROTAC-E3連接酶三元復合結構近80個,PROTAC業務亦將為未來CRO業務的持續增長貢獻新增亮點。
CDMO業務端加強自動化改造工作,以進一步提升生產自動化水平。工藝方面,持續打造如連續性反應技術,催化劑篩選平臺,口服制劑生產線平臺,注射劑研發平臺,無固定分散體技術平臺等。
人才團隊和設施規模持續建設
截至2022年6月30日,本集團員工總人數為2,309人。CRO研發人員數量達到1,354人,同比增速近37.9%。公司亦加速建設辦公和實驗場地,產能擴張以滿足公司高速發展的業務需求和人員擴張計劃。
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表示:"公司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領域的獨特優勢,將持續加強一站式藥物研發和生產服務平臺建設,深化CRO與CDMO業務間的協同性,提升前端項目業務能力建設,促使漏斗效應進一步顯現,加速為后端業務導流,積極構建面向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者的開放式合作平臺和共贏生態圈。"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01873.HK)成立于2008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及專家團隊。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截至2022年6月30日,維亞生物已累計為全球1,947家生物科技及制藥客戶提供藥物研發及生產服務,共計投資孵化90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未來,公司將持續增強技術壁壘、提升研發與生產服務能力,為全球更多的初創新藥公司及中大型藥企提供優質的多元化服務,助益全球病患。
]]>索智生物與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合作探索和推動自免領域新藥研發;
勤浩醫藥ERK1/2抑制劑GH55臨床試驗申請獲CDE受理;
維眸生物自主研發的青光眼雙靶點創新藥VVN539完成美國II期臨床首例患者入組;
Domain Therapeutics獲默克數百萬美元里程碑付款,用于免疫腫瘤藥物M1069的臨床開發;
Amberstone Biosciences宣布成立科學顧問委員會;
安濟藥業公布兩個關鍵項目ANJ908和ANJ900的最新進展;
QurAlis宣布任命Anne C. Whitaker為董事會主席
維亞生物投資孵化和以服務換股權(EFS)業務的核心部門 -- 維亞生物創新中心致力于成為全球創新生物醫藥企業孵化及成長的開放式合作平臺。
索智生物與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合作探索和推動自免領域新藥研發
近期,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索智生物與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簡稱"清華免疫所")達成合作,雙方將在自身免疫領域對靶點選擇和驗證、發病機理等領域進行論證和探討,助力索智生物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藥管線。索智生物以未滿足的自免臨床需求為出發點,依托團隊在新藥研發的豐富經驗,結合索智生物完整的AI新藥研發平臺AIxMol?,為自免疾病患者帶來個性化精準治療和深度疾病緩解的解決方案。雙方于7月19日在北京召開了首次管線戰略研討會議。本次會議由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胡小玉、劉志華、曾文文三位老師與索智生物團隊成員共同參與。
勤浩醫藥ERK1/2抑制劑GH55臨床試驗申請獲CDE受理
2022年7月12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致力于利用組合技術平臺開發全球新一代抗腫瘤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企業 -- 勤浩醫藥宣布,根據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最新公示,近日,由勤浩醫藥申報的1類新藥GH55臨床試驗申請已經獲得受理。與此同時,GH55的美國臨床試驗申請也在積極籌備中。
GH55的臨床試驗申請進一步完善了勤浩醫藥1.0管線在RAS/MAPK信號通路上的戰略布局。GH55是一個雙機制ERK1/2抑制劑,它在抑制ERK1/2激酶活性的同時,能夠抑制MEK對于ERK1/2的激活,防止由于負反饋調節造成的耐藥。
維眸生物自主研發的青光眼雙靶點創新藥VVN539完成美國II期臨床首例患者入組
7月8日,維眸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維眸生物")是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一家聚焦差異化和全球新開發的眼科創新藥公司,宣布其自主研發的雙靶點藥物VVN539,針對開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美國II期臨床研究,在美國紐約州的Rochester Ophthalmological Group完成首例患者入組。這也標志著國內首個青光眼自主創新藥的開發,進入了快速推進階段。
本臨床研究是一項評估VVN539滴眼液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隨機、雙盲、溶媒對照、劑效探索的II期臨床試驗。VVN539是維眸生物自主研發并擁有全球知識產權的一款滴眼用藥,作為新一代、具有雙靶點機制的藥物,直接作用于眼部小梁網,增加房水外流,以達到理想的降低眼壓的效果。
Domain Therapeutics獲默克數百萬美元里程碑付款,用于免疫腫瘤藥物M1069的臨床開發
6月28日,Domain Therapeutics,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專注于研究和開發免疫腫瘤學領域靶向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生物制藥公司,宣布收到來自默克單筆數百萬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根據2017年Domain Therapeutics與默克公司簽署的收入合作和許可合作協議(此協議未披露),此次付款屬于雙方約定的金額為 2.4 億歐元(2.61 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M1069是由雙方公司共同開發的一種可口服的腺苷受體小分子拮抗劑。此次高效且成功的合作,基于Domain在GPCR藥物化學、藥理學和藥物方面的專業知識,從而使得M1069被成功納入默克的腫瘤管道。M1069是Domain現有管道中第一個到達臨床開發階段的免疫腫瘤學領域候選藥物。
Amberstone Biosciences宣布成立科學顧問委員會
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Amberstone Biosciences,是一家新興的生物技術公司,專注于開發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近日,其宣布成立科學顧問委員會,由藥物遞送、腫瘤學、免疫學和藥物開發領域的頂級科學家組成。科學顧問委員會將與Amberstone密切合作,共同推進公司基于腫瘤微環境特異性激活療法(T-MATE) 的產品管線。Amberstone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Moderna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會董事,及被業內譽為"組織工程和藥物遞送之父"的Robert Langer博士、安進(Amgen)研發副總裁Philip Tagari等知名科學家。
安濟藥業公布兩個關鍵項目ANJ908和ANJ900的最新進展
近期,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安濟藥業在兩個重要科學大會 -- 消化疾病周(DDW)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第82屆科學會議上分別分享了關鍵項目ANJ908和ANJ900的最新進展:
-安濟已完成治療慢性便秘的ANJ908(pradigastat)2期研究的患者入組;
-目前正在招募正常腎功能、或患有輕中度慢性腎病(CKD 1-3B期)的2型糖尿病(T2D)患者,開展 ANJ900(二甲雙胍延遲釋放新劑型)的全球3期研究;預計在2022年第四季度將ANJ900全球計劃擴展至并發CKD3B/4的T2D患者,在美國、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開展研究。
QurAlis宣布任命Anne C. Whitaker為董事會主席
2022年6月21日,QurAlis Corporation,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專注于精確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和其他神經疾病的生物技術公司,宣布任命Anne Clem Whitaker為董事會主席。作為業內資深人士,Whitaker女士曾在多家大型制藥企業及生物技術公司擔任要職,擁有豐富的商業化經驗和出色的領導能力。她的加入,將進一步推動公司ALS和其他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發。
關于索智生物
索智生物是一家以需求驅動、人工智能新藥研發技術為基礎的創新醫藥公司。我們專注于研發治療免疫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創新藥物,同時根據研發的需求,通過引進、合作和技術創新,打造—個端到端的AI新藥硏發新范式,幫助實現高效和高精度的差異化新藥創新。打造—個以人工智能及數據為基礎的、基于結構的高效新藥硏發新范式。
關于勤浩醫藥
勤浩醫藥是一家專注于全球領先的小分子抗腫瘤新藥開發的生物科技公司,公司管理層擁有多年企業管理、新藥研發、臨床醫學研究經驗,致力于突破"難以成藥"靶點,聚焦原始創新。勤浩醫藥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創新藥物研發體系,建立了基于結構生物學的構效關系研究平臺,基于靶點研究的早期藥物篩選平臺以及涵蓋藥效、代謝和安全性研究的臨床前評價平臺,形成了以靶向抗腫瘤品種為核心的產品管線。
關于維眸生物
維眸生物是一家專注于眼科治療領域的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擁有國際一流的眼科創新藥研發團隊和技術平臺,依托自主研發已經建立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管線,包括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產品。除VVN001、VVN539正處于臨床階段的項目外,用于治療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VVN461的中國I期臨床試驗也即將展開。更多信息請訪問:www.vivavisionbio.com
關于Domain Therapeutics
Domain Therapeutics是一家在法國和加拿大兩地經營的生物制藥公司,致力于發現和開發靶向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創新候選藥物。GPCR是目前最重要的藥物靶點種類之一。公司專注于開發具有高價值的候選藥物,以解決免疫腫瘤學中GPCR介導的免疫抑制。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www.domaintherapeutics.com
關于 Amberstone Biosciences
Amberstone Biosciences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新興的生物治療公司,專注于開發新型的腫瘤微環境激活免疫療法來治療實體癌。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www.amberstonebio.com
關于安濟藥業
安濟藥業是一家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致力于為患者提供創新療法以顯著提升生命質量。安濟的商業模式以產品管線為中心,采用"hub-and-spoke"模式,充分發揮臨床開發的核心能力,快速靈活地創造臨床價值。安濟正在進行后期臨床開發的創新藥物包括:鹽酸二甲雙胍遲釋片(ANJ900– 全球臨床3期),用以有效管理合并中重度慢性腎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pradigastat(ANJ908 – 全球臨床2期),用于治療慢性便秘。更多信息,請訪問www.anjipharma.com
關于QurAlis
QurAlis開拓性地研發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一代精準藥物。源于對致病基因深入的研究,QurAlis依托于生物標記物發現和獨有的研發平臺,對神經退行性疾病進行精準治療。公司由國際一流的、來自于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專家創立,目前已搭建包括核酸和小分子多個項目的研發管線,致力于開發解決ALS中主要亞型的治療新方法。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www.quralis.com
]]>維亞生物創新合作高峰會作為維亞規模最大的年度盛會之一,持續致力于匯聚來自科研、初創企業、生物醫藥產業、資本等多方力量,共同助力全球生物醫藥初創公司實現"從0到1"的轉化。
6月16日,29家來自維亞生物創新中心(VBI)平臺的孵化公司云端齊聚Demo Day Pro,進行公司路演。演講主題涵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演講公司:Vincere Biosciences, QurAlis, Evecxia Therapeutics, Ophidion, Ribogenics)、心血管疾病和再生醫學(演講公司:AceLink Therapeutics, Haya Therapeutics, Riparian Pharmaceuticals, Basking Biosciences, MorphoGene)、免疫與感染類疾病(演講公司:IpiNovyx Bio, Karma Biotechnologies, Dorian Therapeutics, Saverna Therapeutics, Arrepath, Xlement)、及腫瘤疾病(演講公司:Deka Biosciences, Focus-X Therapeutics, NAKI Therapeutics, Synthis Therapeutics, Phenomic AI, Exarta therapeutics, Reglagene, Amberstone Biosciences, GT Apeiron Therapeutics, F5 Therapeutics, Genhouse Bio, Sisu Pharma, QureBio)等領域。
在6月17日舉辦的Executive Day,維亞生物首席創新官兼創新中心負責人戴晗博士首先發表了開場致辭,他向投資孵化公司創始人回顧公司EFS投資孵化業務的發展與成績。隨著維亞服務產業鏈的不斷延伸,VBI將進一步專注于構建專業的投后管理,從CRO-CDMO一站式服務、合作生態圈、產業關系網、運營設施等多個維度不斷完善服務平臺,持續建設、優化生物醫藥創新生態圈。
維亞生物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為孵化公司創始人們介紹了公司最新進展及未來發展戰略,并由維亞執行董事兼總裁任德林博士詳細講解了公司技術平臺的發展近況。維亞不斷提升全產業鏈服務能力,為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
目前生物醫藥資本市場投融資更趨于理性化,如何在現階段進行商業拓展、完成并購交易?在"生物醫藥資本市場與并購動態"主題演講中,我們特別邀請了在摩根大通Healthcare Investment Banking擔任董事總經理的Mike Connor先生,其在生物制藥及診斷領域擁有豐富的跨境并購交易和融資經驗。他從全球視野的角度詳細解讀了當下生物醫藥領域資本交易情況及一些新機會、新趨勢。
主題分享結束后,孵化公司創始人與投資人代表們圍繞"融資及與投資者的合作、CMC研發策略和實施以及企業治理"三大圓桌主題,展開深度對話。
在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大環境中,如何更好地穿越周期,迎接挑戰,爭取更多的融資和合作機會?在第一場圓桌論壇中,我們邀請了BFC Group Principal Shirley Lu女士,Triumvira CSO Adreas Bader博士,及Amberstone Biosciences Co-Founder & CEO George Wu博士共同分享了融資、與投資者合作等方面的真知灼見。
*BFC Group是一家立足于中國的精品投行,專注于醫療健康領域的并購、專利許可、融資;Triumvira于2022年3月完成A+輪融資,A輪融資總額約1億美金;Amberstone Biosciences于2022年1月完成12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近年來,創新藥浪潮涌現,新興biotech和新藥申報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如何通過CMC研發布局,搶占行業制高點?第二場圓桌論壇中,維亞生物高級副總裁兼朗華制藥首席執行官馬建國博士、維眸生物CEO沈旺博士及DTx Pharma化學高級副總裁Charles Allerson博士共同分享了CMC研發策略和實施方面的專業洞見,并分享了個人實操經驗。
*朗華制藥,作為維亞生物的子公司,致力于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小分子藥物研發、生產一站式CDMO服務。2021年全年朗華收入總計人民幣1363.6百萬元,累計服務客戶達788家,并實現了上海CMC研發中心的部分投入使用。截止目前,朗華產能建設達860m³,且先后多次通過了美國FDA,歐盟EDQM,WHO和中國NMPA等的cGMP審計;維眸生物用于治療青光眼的雙靶點機制VVN539遞交美國II期臨床試驗申請、干眼癥創新藥VVN001美國II期臨床試驗結果積極;DTx Pharma于2021年3月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
良好的公司治理,關系到企業長期生存與成長,對公司未來價值提升、建立投資者信任等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探索公司治理最佳模式,實現由大到強的飛躍?第三場圓桌中,Deka Biosciences CEO John Mumm博士、湃隆生物CEO李銘曦博士及Haya Therapeutics董事會觀察員兼Broadview Ventures總監Tom Needham先生共同探討了如何與董事會和科學咨詢委員一起更好地管理和打造公司。
*Deka Biosciences于2021年11月完成2000萬美元A輪融資;湃隆生物于2022年3月完成1750萬美元A輪融資;HAYA于2022年2月完成500萬美元種子加輪融資,種子輪融資總額約達2500萬美元。
本次合作高峰會的Partnering Platform從6月17日持續至20日。期間,投資人與VBI孵化公司的創始人及高管進行了300多場1對1在線交流,進一步深入交流了企業技術亮點、發展前景與投資需求。
如需了解更多VBI孵化公司的詳細信息,請訪問:
www.vivabioinnovator.com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01873.HK)成立于2008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及專家團隊。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關于維亞生物創新中心
維亞生物創新中心--Viva BioInnovator (簡稱"VBI") 是維亞生物(Viva Biotech Holdings 1873.HK)投資孵化和以服務換股權(EFS)業務的核心部門。VBI致力于成為全球創新生物醫藥公司孵化及成長的開放式合作平臺。專注于發現、投資與服務于全球各地及各適應癥領域里極具醫療價值的生物醫藥創新概念,以及旨在突破性地或者創造性地解決臨床尚未滿足的需求的高潛力初創公司。
關于朗華制藥
朗華制藥,作為維亞生物的子公司,是一家高速成長中的藥物定制研發與生產企業,致力于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專業的CDMO服務,從原料藥到制劑,從臨床前到商業化供應,覆蓋藥物全生命周期的高效、靈活、高質量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安濟藥業順利完成ANJ908全球2期臨床試驗入組;
百度飛槳螺旋槳和索智生物展開深度合作,致力開發AI小分子藥物發現和優化體系建設;
Domain Therapeutics完成4200萬美元A輪融資;
維眸生物用于治療青光眼的雙靶點機制VVN539正式遞交美國II期臨床試驗申請;
ArrePath宣布任命Bret Benton博士為微生物學副總裁;
QurAlis首席執行官Kasper Roet博士獲選2022 Henri Termeer Award;
湃隆生物完成1750萬美元A輪融資,并與維亞生物建立新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維亞生物投資孵化和以服務換股權(EFS)業務的核心部門 -- 維亞生物創新中心致力于成為全球創新生物醫藥企業孵化及成長的開放式合作平臺。
安濟藥業順利完成ANJ908全球2期臨床試驗入組
2022年05月20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安濟藥業宣布,其全球首創機制創新藥pradigastat(ANJ908)的全球2期概念驗證臨床試驗已順利完成入組。ANJ908是選擇性二酰基甘油酰基轉移酶1(DGAT1)抑制劑,擬用于治療功能性便秘。安濟藥業計劃在2022年下半年發布本研究的數據和結果,并在2023年啟動全球3期臨床試驗。
百度飛槳螺旋槳和索智生物展開深度合作,致力開發AI小分子藥物發現和優化體系建設
5月18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索智生物(AIxplorerBio)宣布和百度飛槳螺旋槳(PaddleHelix)生物計算平臺達成深度合作協議,雙方將結合各自的優勢,通過在分子生成,成藥性評估等領域展開更加深入的合作,推進基于AI技術的藥物研發新體系,以解決藥物研發實際應用場景中的問題,加速新藥研發進程。該合作將充分發揮百度在AI算法方面的強大優勢,利用索智生物在新藥研發方面的經驗及合成和測試能力共同開發算法模型。索智生物CEO許大強博士表示:"索智生物是一家以做藥為導向、以AI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新藥研發公司。這個合作也幫助進一步完善索智生物的AIxMolTM新藥研發體系,加速發現候選藥物和推進其管線進程。"
Domain Therapeutics完成4200萬美元A輪融資
2022年5月10日,Domain Therapeutics,一家專注于研究和開發靶向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免疫腫瘤學創新藥物的生物制藥公司,宣布完成4200萬美元(3900萬歐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Panacea Venture、CTI Life Sciences和3B Future Health Fund共同領投,維亞生物、adMare BioInnovations、Schroders Capital、Omnes、Turenne Capital、Theodorus及現有的投資者Seventure Partners跟投。
維眸生物用于治療青光眼的雙靶點機制VVN539正式遞交美國II期臨床試驗申請
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中國領先的眼科創新藥公司維眸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維眸生物")宣布,公司已于2022年05月05日向FDA遞交了用于治療開角型青光眼新藥VVN539的II期臨床試驗申請,并將于2022年6月份啟動該項臨床研究。
VVN539是新一代、具有雙靶點機制的降眼壓藥物,其通過作用于眼部小梁網,增加房水外流,從而達到降低眼壓的效果。在臨床前動物模型中,VVN539表現出優異的降眼壓效果。
ArrePath宣布任命Bret Benton博士為微生物學副總裁
近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ArrePath,一家致力于解決全球耐藥性感染方面健康問題的抗感染藥物發現公司,宣布任命Bret Benton博士擔任微生物學副總裁。Bret博士將作為ArrePath高層領導團隊的一員,負責領導公司在普林斯頓的運營,以推進公司專有的機器學習和成像技術,發現和開發新型的抗感染藥物。
QurAlis首席執行官Kasper Roet博士獲選2022 Henri Termeer Award
4 月 21 日,Termeer基金會,一家極具影響力,專注于將北美和歐洲的生命科學創新者聯系在一起,共同促進新藥研發的國際非營利組織,宣布了"2022 Henri Termeer Transalantic Connections Award"的2位獲獎人。因在推動美國馬薩諸塞州與荷蘭兩地生命科學伙伴關系的建立做出積極貢獻,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生物創新公司QurAlis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Kasper Roet博士在生命科學創新大會上,作為獲獎人參與表彰。
湃隆生物完成1750萬美元A輪融資,并與維亞生物建立新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近期,上海湃隆生物 (GT Apeiron Therapeutics)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湃隆生物")宣布完成1750萬美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Panacea Venture領投,維亞生物及其他現有投資者跟投。這是湃隆生物自2021年5月Pre-A+輪融資后的又一輪融資。所得資金將推動其CDK7抑制劑項目進入臨床試驗,以及幾個早期階段的項目。
同時,湃隆生物宣布與維亞生物(HK: 01873)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依托維亞生物世界領先的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技術,賦能湃隆生物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藥物發現。
]]>香港2022年3月29日 /美通社/ -- 2022年3月28日,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1873.HK)公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報告期),集團收入由去年同期人民幣697.0百萬元大幅增加至人民幣2,104.1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約為201.9%,毛利由去年同期304.9百萬元大幅增加至651.0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約為113.5%。調整后凈利潤由去年同期人民幣252.3百萬元增加至人民幣352.5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為39.7%。
業績增長主要源自于公司CRO業務的高速增長,以及并購整合朗華制藥業務收入增加所致。公司立足創新,深入整合資源,持續為客戶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
CRO業務持續高增長
報告期內,公司CRO業務收入由去年同期人民幣438.8百萬元大幅增加至740.4百萬元,增幅約為68.7%,在手訂單合同金額約為人民幣965.0百萬元,相較去年同期607.0百萬元錄得顯著增長約為58.9%,亦將為公司未來增長提供充足動力。
公司累計向客戶交付超過34,000例蛋白結構,新增交付約13,134例蛋白結構,同比增長73.8%。研究超過1,800個獨立藥物靶標,新增研究226個。累計客戶數量增加至1,032家,包括全球前十大制藥公司(根據2021年財報總營收計),以及名列Fierce Biotech's Fierce 15的41家公司,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26.8%。客戶分布地區多元化,主要來自于美國,收入占比約達72.5%,來自中國內地客戶收入占比約為16.1%,同比增幅約達83.8%。
2021年,公司同步輻射光源使用時長達1,934小時,與全球12家同步輻射光源中心保持長期合作,其分布在中國上海、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中國臺灣九個國家及地區,可確保全年無間斷地收集數據。
加大CDMO端產能投入,加強CMC端能力建設
報告期內,集團重點加強對朗華制藥的戰略整合,技術端加強CMC研發中心建設、業務端加強前端客戶導流和商務拓展活動、生產端加速產能建設。朗華制藥全年收入總計人民幣1363.6百萬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0.2%,其主要原因為2021年T10車間升級改造帶來的產能受限,匯率變動以及疫情影響。其累計服務客戶達788家,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54.0%,客戶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前十大客戶留存率100%。
CDMO端產能建設方面,9月T10車間升級改造完畢,12月T02車間設備安裝完畢,進入調試階段。報告期內,全年可使用產能為671立方米,產能利用率為70%,較為飽和。T02車間預計將于2022年投入使用,并新增產能189立方米。
CMC端加大研發中心建設,擴大研發人員規模。約10,000平方米CMC研發中心于12月部分投入使用,該中心位于上海周浦的集團總部,其中GMP標準制劑小試車間面積為3,000平方米。截止報告期末,CMC研發人員數量達到120人,2022年集團將加大研發人員隊伍規模建設。
EFS投資孵化業務,聚焦全球生物醫藥創新
報告期內,公司共計審閱了來自全球逾979個項目,新增投資孵化20家初創公司,并完成對7家已有孵化投資企業的追加投資,處于協議協商階段的項目數量為28個。公司共累計投資孵化87家初創公司,平均協議持股比例為19%。投資孵化企業主要來自于美國、加拿大、歐洲以及中國,其中75.8%來自北美地區,19.5%來自中國。
2021年,公司已孵化公司中有14家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融資金額逾3.6億美金。各孵化公司研發進展順利,總在研管線增加至185條,其中20條管線已進入臨床階段。2021年6月14日,合成生物學公司AbSci Corporation(NASDAQ:ABSI)宣布與孵化公司Totient Inc.達成收購協議。
持續構筑技術壁壘
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投入為人民幣92.4百萬元,較去年66.0百萬元增長40.0%。CRO業務積極建設如冷凍電鏡微電子衍射(Micro ED)、人工智能AI技術輔助藥物研發、抗體大分子研發、光化學反應平臺等;CDMO業務端加強自動化改造工作,以進一步提升生產自動化水平。工藝方面,公司持續打造如連續性反應技術、催化劑篩選平臺、口服制劑生產線平臺、注射劑研發平臺、無固定分散體技術平臺等。
擴張人員及設施規模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本集團員工總人數達2,127人。公司亦加速建設辦公和實驗場地,擴張產能以滿足公司高速發展的業務需求和人員擴張計劃。
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表示:"我們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領域的獨特優勢,將持續加強一站式藥物研發和生產服務平臺建設,深化CRO與CDMO業務間的協同性,提升前端項目業務能力建設,促使漏斗效應進一步顯現,加速為后端業務導流,積極構建面向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者的開放式合作平臺和共贏生態圈。"
]]>朗華制藥獲MPP許可,生產口服新冠藥Molnupiravir原料藥
2022年1月,維亞生物子公司浙江朗華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朗華制藥”)在內的若干企業與藥品專利池組織(Medicines Patent Pool, 以下簡稱“MPP”)簽訂協議,將為全球105個中低收入國家或地區生產及供應高質量、可負擔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藥物Molnupiravir仿制藥,以促進口服抗新冠病毒藥物在中低收入國家的可負擔性和可及性,助力當地疫情防控。此次簽訂協議的企業中,5家公司將重點生產原料藥,13家公司將同時生產原料藥和制劑,9家公司將生產制劑。朗華制藥是本次全球5家獲授權生產Molnupiravir原料藥的企業之一。
MPP是一家由聯合國支持的公共衛生組織,致力于增加中低收入國家及地區獲得救命藥品的機會,并促進此類藥品的開發。2021年10月,MPP與默沙東簽署了一項自愿許可協議,根據該協議條款,MPP通過默沙東授予許可,可以再向制造商授予非獨家分許可,從而增加更多的生產基地,為MPP許可覆蓋的中低收入國家供應口服抗新冠病毒藥物Molnupiravir。
Molnupiravir(MK-4482、EIDD-2801)是一款在研口服形式的核糖核苷類似物,可抑制SARS-CoV-2(新冠病毒的致病因子)復制,由默沙東和Ridgeback聯合開發,是全球首款獲批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藥物。3期臨床試驗MOVe-OUT的研究結果顯示,早期治療服用Molnupiravir可顯著降低未接種疫苗的新冠肺炎高危成年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風險。
MPP表示,經MPP獨立評審,本次獲許可的企業證明了他們有能力滿足MPP對產能和監管合規的要求,能夠生產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藥品。本次MPP對朗華制藥的授權,是對其在原料藥工藝開發與放大、供應的可持續性、GMP和EHS體系等方面的高度肯定與認可。
維亞生物孵化公司量準新冠病毒檢測產品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
2022年3月2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量準(上海)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量準”)收到國家科技部的項目綜合績效評價結論通知,其牽頭承擔的“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點專項“納米等離子共振新冠病毒顆粒檢測試劑盒的研發和量產”新冠疫情科研攻關應急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此外,量準新冠病毒顆粒檢測試劑盒已獲歐盟CE認證,實現大規模量產并投放使用。
量準運用獨創的納米等離子共振(NanoSPR)芯片技術,研發出的“新冠病毒顆粒檢測試劑盒”,可以在15分鐘內同時完成96份鼻咽拭子樣本的病毒抗原一步式檢測,檢測靈敏度接近單個抗原級別。該方法可用于居家自測,有望突破現有核酸檢測方法對人員及場所的限制,縮短檢測用時,提高便捷程度,推動即時現場診斷,并大幅度降低檢測試劑成本和人工,實現疑似患者樣本的即時診斷和大規模密切接觸人群的現場快速篩查。
]]>ArrePath同時宣布任命Lloyd Payne博士為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Payne博士在Novo REPAIR Impact Fund科學遴選委員會、AMR Action Fund科學顧問委員會任職,他在抗感染藥物發現和開發領域擁有超過25年的研發和企業領導經驗。在加入ArrePath之前,Payne博士曾在Evotec擔任執行副總裁兼抗感染主管,負責領導公司的抗感染發現和轉化微生物業務。此前,他還創立了專注于抗感染藥物發現和開發的生命科學公司Euprotec,并擔任首席執行官,直至被Evotec收購。
ArrePath是一家抗感染藥物發現公司,致力于應對耐藥性細菌感染的全球健康挑戰。耐藥性細菌感染每年會導致至少127萬人死亡(數據來源于《柳葉刀》(The GRAM Report))。全球迫切需要更有效地治療耐藥性細菌感染的新型抗生素。ArrePath利用了一個新技術平臺,通過解碼細菌在暴露于新化合物(稱為“細菌剖檢”)時的復雜行為,從而能夠發現新的有差異化的抗生素,這樣就能有效闡明生物作用機制。利用專有的機器學習和成像技術,ArrePath 的平臺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能力來識別、優化和快速開發與現有藥物相比具有不同作用機制的新型抗感染藥物。
“很高興能夠與Zemer Gitai博士創立ArrePath,并共同領導種子輪投資,以加速公司基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藥物發現平臺的開發。此外,我們很高興在抗感染藥物發現和開發領域擁有豐富研發與領導經驗的Payne博士,加入ArrePath并擔任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BIVF美國分公司總經理Shen博士表示,“抗生素耐藥性是醫療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的領域,也是BIVF在全球的投資重點之一。我們致力于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以解決該領域面臨的商業挑戰并支持下一代抗感染藥物。”
“很高興加入ArrePath,與如此優秀的團隊合作,應對抗生素耐藥性的核心挑戰,并進一步開發公司的創新技術平臺。”ArrePath總裁兼首席執行官Lloyd Payne博士表示,“此次融資表明全球投資集團對我們平臺,及在抗感染藥物發現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的高度信任。本輪融資將有助于推動我們對于初期化合物的發現和開發,增強成像平臺和機器學習在新藥發現中的應用,以解決全球耐藥性感染方面的健康挑戰。”
普林斯頓大學“Edwin Grant Conklin”生物學教授Gitai博士及其同事于2020年6月在《細胞》雜志上發表了該方法的概念驗證。研究表明了對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具有新的雙重作用機制的化合物的鑒定,且該平臺此后還鑒定出了具有新機制的其他化合物。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的衍生公司,ArrePath擁有普林斯頓大學的獨家授權,可以許可與平臺技術相關的知識產權,以及通過其應用產生的新型化合物。
全球對克服耐藥性的新型抗生素的臨床需求巨大。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簡稱:CDC) 的分析表明,僅在美國耐藥性感染每年可導致至少35,000人死亡。據估計,由于耐藥性感染,患者們在醫院總共要多駐留800萬天,致使美國醫療保健系統損失了210億至340億美元。 世界衛生組織此前的一份報告估計,全世界每年大約有750,000人死于耐藥性感染,最近死亡數據又有所更新。2022年1月,線上發表的《柳葉刀》(The GRAM Report)分析了2019 年全球抗生素耐藥性的負擔,發現“每年至少有127萬人直接死于AMR。”受英國委托的《O’Neill Review》進行了預測,“除非采取行動,否則至2050年,AMR造成的死亡負擔可能會激增至每年1000萬人,全球經濟產出累計損失將達到100萬億美元。”
關于ArrePath
ArrePath是一家抗感染藥物研發公司,致力于解決全球耐藥性感染方面的健康問題。公司專有的基于機器學習(ML)的平臺,通過對病原體行為的深入理解與分析,可在發現過程起始階段快速有效地識別具有新作用機制的抗感染藥物。ArrePath的科學創始人、普林斯頓大學“Edwin Grant Conklin”生物學教授Zemer Gitai博士在《細胞》雜志上發表的研究中展示了公司平臺的概念驗證。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www.arrepath.com 。
關于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
維亞生物(01873.HK)自2008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成為全球創新型生物科技公司的搖籃”的使命,向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者提供藥物研發及生產一站式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發現(SBDD)領域的技術優勢,我們向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者提供領先的CRO藥物發現服務,及貫穿藥品全生產流程的CMC/CDMO服務。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EFS(服務換股權)的形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醫學需求,持續構建生物醫藥創新的開放式合作平臺和共贏生態圈。
截至2021年6月30日,維亞生物已累計為全球1,695家生物科技及制藥客戶提供藥物研發及生產服務,共計投資孵化75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未來,公司將持續加強技術壁壘、提升研發生產水平服務能力,為全球更多的新藥初創公司及中大型藥企提供優質的多元化服務,希冀早日惠及更多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