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末,首都銀行(中國)資產總額204.3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5.14%,規模站上新臺階。其中,貸款余額95.45億元,同比增長18.08%,總負債余額182.7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5.14%,存款余額139.59億元,同比增長15.76%。全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3.17億元,同比增長1.46%。盈利結構持續優化,非利息收入由3885.95萬元增長68.27%至6538.95萬元,非利息收入占比由12.43%增加到20.62%。全年實現6251.16萬元凈利潤,增長3.44%。同年5月,首都銀行(中國)母行—首都銀行集團向其增資2億元人民幣,進一步加強了銀行持續經營能力。
三輪驅動+數字化轉型 賦能業務創新
2024年是首都銀行(中國)新三年戰略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在這一年,首都銀行(中國)從上至下嚴格落實"多元化、調結構"的經營方針,在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經濟環境及行業競爭的背景下,始終堅持"金融服務的初心",把握不確定局勢中的確定性,圍繞區域聚焦、行業聚焦、同業聚焦、產品聚焦的"四聚焦"戰略,實現金融工具和服務的"提檔升級",打造差異化特色金融服務,與客戶共謀高質量發展。
在公司銀行業務領域,首都銀行(中國)一直以來堅持著與中國市場進行深度融合,通過對本地市場特點和客戶需求的調研,尤其針對中外資企業及其客戶和合作伙伴的商業金融需求,加強與集團跨境聯動,以集團及其海外機構網絡為紐帶,提供多樣化的跨境金融產品和服務,緊抓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為跨境金融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和機遇。同時,首都銀銀行(中國)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實體經濟金融支持力度,發揮外資銀行比較優勢。
在金融市場業務領域,2024年首都銀行(中國)除了在主要的資產負債管理業務外,外匯衍生品業務、金融同業業務、貿融業務也均實現了多元化快速發展,多項創新業務實現落地。通過對市場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業務機構和資產配置來提升資金收益水平及使用效率,資金業務收入已成為首都銀行(中國)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還有,首都銀行(中國)基于銀行客戶屬性和特點,在外匯業務與衍生品業務方面,首都銀行(中國)深入了解客戶風險點并為客戶提供各類衍生品方案,2024年客戶數量持續增長約4%。而在新業務創新方面,首都銀行(中國)也首次擔任非銀行金融機構銀團貸款牽頭行及代理行,為消費金融公司籌組及發放銀團貸款5.9億元人民幣,還首次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金融債券3億元人民幣,這也是江蘇省內首家發行金融債券的外資法人銀行。
在數字化轉型領域,首都銀行(中國)在2024年貫徹"數字化2.0、精細化2.0、集約化2.0、數據治理2.0"為核心發展戰略,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助力銀行業務創新、風險管理、流程創新,實現銀行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通過強化人才建設和信息技術的自主開發運用,銀行多項自主研發信息系統成功上線,如銀行自主開發上線的財富管理系統于2024年分獲第五屆銀行業數字化創新(中國)峰會2024華信獎銀行數字化業務模式創新獎以及《中國銀行保險報》銀行業數字金融典型實踐案例(2024)稱號。
聚力品牌化打造 助力可持續穩健發展
2024年,首都銀行(中國)完成了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為期2年的首期公益戰略合作。同年6月,首都銀行(中國)行長兼執行董事黃振東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福建大愛善行慈善基金會等一行,時隔5年后,再次造訪福建永定區兩所鄉村完小,實地了解鄉村完小教育情況,為下一步公益活動提前做好調研。同時,也借此機會,首都銀行(中國)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也在當地師生們的見證下,開啟了第二期雙方的公益戰略合作。并且,正式將公益戰略項目名稱更名為"鄭少堅—首都銀行"守護鄉村兒童成長項目。正如首都銀行(中國)行長黃振東在發言時所講,更名不單單是簡單字面上的更改,更是銀行對于其創始人鄭少堅先生創業初心的一種傳承和延續。而該項目,也在去年末榮獲了由新華社主辦的第三屆"新華信用金蘭杯"優秀社會責任案例稱號。
此外,作為首都銀行(中國)的另一項品牌化活動——巡回論壇,在去年也秉承著銀行"多元化、調結構"的經營方針,在福建泉州以"調整銀行客戶群體"為主軸,邀約福建地區臺菲資客戶共同通參與,通過深挖客戶金融需求與喜好,打造差異化論壇內容,為業務單位提供與客戶面對面交流的暢通平臺,助力業務穩步落地。
而作為銀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首都銀行(中國)也在2024年以圍繞市場變化趨勢及銀行自身特色,為員工打造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培訓體系與課程創新,為銀行的穩健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支撐。如其在去年與全球具有影響力與實力的在線商學院合作,圍繞銀行勝任力模型,為員工傾力打造推出的具有前瞻性、互動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在線學習課程,榮登《培訓》雜志,成為了唯一斬獲教學實踐案例的外資銀行,凸顯了首都銀行(中國)在數字化培訓領域的優異表現和努力。
展望2025年,以"穩"字當頭依舊是首都銀行(中國)在實現其高質量發展的秘訣之一。面對著仍然不可預知的世界經濟、政治局勢,首都銀行(中國)將依舊以"風險為本,合規筑底"作為銀行經營底線,通過強化風險防控來推動業務創新以及提升客戶服務體驗,使首都銀行(中國)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定力,實現穩健而可持續發展。與客戶一道,共致非凡!
此次宣傳片的創作,仍舊保持了首都銀行(中國)一以貫之的"精而美"的整體風格。從影片開篇,時間沙漏的流失與年份的不斷更迭,讓觀者了解到作為首都銀行(中國)其母行——首都銀行集團的風雨歷程。年輕的創業者——泉州籍愛國華僑鄭少堅,以其遠大的理想以及勇于開創新事業的決心,創立首都銀行集團,60余年的時間洗禮和百般錘煉,首都銀行集團現已發展成為了擁有金融、地產、汽車和基礎設施投資等四大板塊的大型跨國投資控股集團。尤其在金融領域,集團在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前提下,還涵蓋了儲蓄銀行、投資銀行、財務銀行、證券公司、信用卡公司、匯兌公司、保險公司、租賃公司等金融業務牌照,成為了在全球9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近千家分支機構的系統性重要銀行。
隨著時間的推進以及影片的深入進行,首都銀行(中國)于2010年在江蘇省南京市正式成立,其也是江蘇省首家外資法人銀行。14年的時間,首都銀行(中國)始終秉承著"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并且堅決貫徹了"以長三角為中心,進一步輻射全國"的機構發展策略,在南京、上海、泉州、常州、廈門、蘇州、寧波等七座城市設立分行,不斷拓寬其服務半徑,整合機構資源,全力為區域客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體驗。當然,在華14年間,首都銀行(中國)也同樣面臨著外資機構在華展業所必須跨過的"一道坎",即如何實現本地化。2015年前,受限于本地化程度以及對境內市場客戶認知度較低等緣故,銀行業務發展差異化巨大、風險問題頻發,而為了解決這一發展痛點,2015年后,首都銀行(中國)陸續開展本地化實踐。首當其中的便是調整了其公司治理結構。據銀行行長黃振東所說,截至到2022年,銀行已基本落實高管的本地化,并且此后也將實現董事會治理的本地化。隨著公司治理本地化持續落實,經營客群的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目前,首都銀行(中國)90%的授信群體為本地客戶,客戶準入的本地化也正在逐步完成。
與此同時,觀者也能從影片中獲悉,首都銀行(中國)始終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尤其是在金融對外開發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首都銀行(中國)將通過利用好與菲律賓母行的有效聯動,幫助更多中外資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從區位角度來看,首都銀行(中國)與母行存在天然區位互補優勢,銀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業務,母行則通過自身海外低成本融資優勢,借銀行熟悉中國市場優勢,大力參與中國金融市場業務。而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也是首都銀行(中國)的重要使命之一。據行長黃振東介紹,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母行與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在東南亞已經落地了如老撾水電站等合作項目。在這其中,供應商有一半以上是中國國內企業,銀行通過參與銀團貸款的方式,幫助了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
此次宣傳片中,首都銀行(中國)還特別強調了其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的努力。在畫面中,一張張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正是對首都銀行(中國)始終堅持其創始人鄭少堅博士用銀行業績回饋家鄉教育事業最好的體現。自2019年起,首都銀行(中國)便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達成了為期四年的公益戰略合作,通過建設校園成長環境、資助困難學生以及賦能縣域教師等三方面,為鄉村地區的孩子們提供從小學至進入大學的全方位幫助。在今年6月,第二期公益戰略合作再次拉開帷幕。并且,項目名稱也正式更名為"鄭少堅-首都銀行"守護鄉村兒童成長項目,更為進一步對外體現首都銀行(中國)在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信心與決心。這也傳遞出了首都銀行(中國)不僅是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更是推動全社會正向發展的積極參與者。
此次宣傳片的發布,不單單是首都銀行(中國)最新發展情況的集中體現,更是其品牌建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也是銀行向客戶發出的誠摯邀請——無論身處何方,無論金融需求如何獨特,首都銀行(中國)都將以誠信、服務、專業、創新的態度,成為客戶實現夢想的堅實后盾。而在未來,首都銀行(中國)也將繼續秉承"信守如一,與您同行"的理念,不斷探索金融服務的無限可能,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攜手共赴高質量非凡未來。
用首都銀行(中國)董事長鄭康為先生的話來說,"2023年所有人都卸下了緊繃、焦慮和不安,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生活的開端"。2023年是首都銀行(中國)三年戰略規劃的收官之年,作為支持中國經濟增長強有力的實踐者,首都銀行(中國)迎難而上,勇于擔當,以高質量發展作為目標,并在堅持"風險為本,合規筑底"的審慎經營原則下,銀行的業績在"量"與"質"上都取得了新的成績,向市場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從年報中可以看到,首都銀行(中國)2023年末總資產擴張到177.4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7.13%,其中,貸款余額80.84億元,同比增長17.88%;存款余額120.59億元,同比增長11.03%。全年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41%,達到人民幣31261.73萬元,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長12.33%至11462.40萬元。全年實現6043.35萬元凈利潤,增長11.93%。同時,截至2023年末,ROA及ROE分別為0.37%和3.36%,撥備覆蓋率1608.85%,不良貸款率壓降至0.12%。并且,基于首都銀行(中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良好的資產質量和流動性,首都銀行(中國)再次保持了AA+的國內長期主體信用評級和Baa2的國際本幣與外幣存款長期穩定評級。
黃振東,首都銀行(中國)新任行長兼執行董事,在回應銀行取得的成績時表示,首都銀行(中國)始終想要成為一家"服務好、效率高、聲譽佳、精而美"的特色外資銀行,并將其作為銀行的戰略愿景。面對2023年全球的"不確定性",首都銀行(中國)在母行的帶領下,立足堅守金融服務初心,順應宏觀經濟政策引導,因地制宜使用政策優勢,因勢利導發揮差異化優勢,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在銀行各業務領域創新突破,進而實現業績的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
公司銀行業務強化"四個聚焦"打造差異化特色金融服務 共謀高質量發展
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經濟環境和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背景,首都銀行(中國)始終堅持圍繞區域聚焦、行業聚焦、客戶聚焦、產品聚焦的"四個聚焦"策略進行業務發展。在客戶服務方面,針對中外資企業客戶及其合作伙伴的商業金融需求,首都銀行(中國)加強了與菲律賓母行的跨境聯動,為客戶提供多樣化跨境金融服務,尤其針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提升服務質量。并且,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利用母行資源、網絡和區位優勢,為中資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隨著中國加強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建設,首都銀行(中國)也充分發揮其集團優勢資源,進一步深化與中國金融同業的相關合作,為新形勢下的企業升級發展輸出高質量的特色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并且,面對經濟的恢復、人民幣利差及息差大幅收窄而美元大幅升級、市場流動性整體寬裕等外部形勢,首都銀行(中國)也積極推進資產負債表再重構,除了傳統貸款投放和票據融通業務外,其也通過人民幣及美元債券投資支持江蘇、浙江省內的交通基礎設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金融助力拉動有效投資的同時,著力推動負債業務結構優化和模式轉型,揚長補短、行穩致遠。
金融市場業務實現多元化發展,多項新業務落地
作為首都銀行(中國)"三輪驅動"戰略中重要的"一輪",首都銀行(中國)的金融市場業務也在過去一年中取得可喜的成績。首都銀行(中國)依托集團離岸市場獲取境外較低成本資金,同時持續擴大境內同業機構范圍以擴寬主動負債資金來源,同業融入資金規模近年來明顯增加。2023年其外匯業務與衍生品業務持續發展,首都銀行(中國)深入了解客戶風險點并為客戶提供各類外匯及衍生品方案,除即期交易、外匯遠期、外匯期權、外匯掉期、貨幣掉期、利率期權及衍生品組合等產品外,銀行還依據客戶情況,積極為客戶提供市場咨詢及定制化避險方案,2023年其客戶數也得到了近20%增長。與此同時,去年9月,首都銀行(中國)第一筆商票貼現業務實現圓滿落地,這也進一步豐富了其貿易融資產品種類。
在持續貫徹"數字化、精細化、集約化"為核心的信息科技戰略指導下,首都銀行(中國)2023年多個信息系統成功上線運行。并且,首都銀行(中國)持續加強在信息科技創新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為信息科技數智化運維、自主化研發能力的不斷提高,以及為其提升銀行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隨著"雙碳"以及"3060"實現目標的臨近,首都銀行(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也開展一系列深刻的工作。2023年,首都銀行(中國)制定了銀行的綠色金融指引政策,成立了跨部門綠色金融小組,旨在推動銀行的綠色金融工作開展。同時,積極調整行業策略,從被動管理轉向主動支持。首都銀行(中國)不僅設定了"兩高一剩"限制行業,還為節能環保、農業治理等多個支持的"綠色"行業開啟資金"綠燈"。還有,首都銀行(中國)將環境和社會風險評價嵌入信貸業務全流程,逐步在信貸系統中對已支持綠色信貸的客戶和項目進行區分標識,在資金價格FTP、人員設置、評審流程中,積極推動客戶的綠色轉型,為各行業的綠色生態轉型添磚加瓦。
作為一家"精而美"的外資銀行,如何擴大自身的影響力,首都銀行(中國)為此也做了不少努力。去年,首都銀行(中國)全國第七家分行——寧波分行成功舉辦了開業慶典,這不僅僅是踐行了其"以長三角為中心,進一步輻射全國"的機構發展策略,也擴大了其在長三角的服務半徑,成功連接了其他區域內的分支機構,從而為更多客戶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體驗;作為首都銀行(中國)一項特色線下品牌活動——巡回論壇也在去年重新啟航,以"攜首同行 智見未來"為主題,首都銀行(中國)在福建、蘇州、南京、上海分別舉辦了四場,內容涵蓋外匯、宏觀經濟、城投等不同類型的專場,既為客戶搭建了與銀行線下直面溝通的平臺,也為銀行的高質量發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筆。2023年更讓人驚喜的是,作為一家來自"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的全資子行,首都銀行(中國)去年首次參加了北京服貿會金融聯展,在展會期間,首都銀行(中國)不但受到了央視新聞的重點關注,更是通過線下展覽以及電視欄目的機會,讓更多人了解認識了首都銀行(中國),也讓其有機會幫助更多中外資企業搭建起金融橋梁,幫助雙方"走出去,引進來"。
去年,不單單是首都銀行(中國)三年戰略規劃收官之年,亦是其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四年公益戰略的最后一年。四年間,首都銀行(中國)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一起探索"金融+公益"的小而精的發展模式,打造出"首"護鄉村兒童成長項目。相較于其他公益項目,"首"護鄉村兒童成長項目規模雖小,然而,項目從多個方面進行推進,所實施的舉措能夠落至實處,使項目受助者得以切實受益。四年來,該項目也在行業內外收獲諸多良好口碑及認可,如其連續兩年獲得金諾?中國年度優秀社會責任項目、銀行業ESG實踐天璣獎以及ESG科技賦能典型案例等稱號。
"歲序更替 華章日新",2023年的成績已是過去,2024年,首都銀行(中國)提出了"多元化引領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首都銀行(中國)將持續貫徹"風險為本,合規筑底"的經營理念,多措并舉,在數字化轉型、ESG、服務創新等領域加大實施力度,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下,不斷激活新的線上業務場景,加大與母行跨境聯動機制,滿足不同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放大協同效應,與客戶一同攜"首"同行,共享機遇,共贏未來。
]]>
首都銀行(中國)總裁兼執行董事林大鎰、首都銀行(中國)董事會副主席林桂仙、非執行董事蘇毓欽、柯建仁、首都銀行(中國)執行副總裁黃振東等高層出席了寧波開業儀式。寧波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謝月娣、鄞州區副區長陳啟以及部分相關領導應邀出席開業盛典,謝月娣局長發表了講話,祝賀首都銀行寧波分行成立。
林大鎰在儀式上表示,“作為一家與中國淵源頗深的銀行集團,首都銀行集團于1962年由泉州籍愛國華僑鄭少堅博士創辦,經歷60余年的風雨歷程,現已發展成為了一家全球性的投資控股集團。隨著今年年初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訪華,開啟了中菲兩國新的‘黃金時代’。而首都銀行(中國)在此時選擇于寧波開設分行,也更說明了首都銀行(中國)對于長三角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寧波作為一座人文薈萃的名城,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長三角五大區域中心之一,在世界港口城市中位居前列,發展潛力巨大。林大鎰指出,寧波是一座開放程度高,創新能力強,經濟活躍度高的城市。近年來,寧波深耕新興和高精尖產業,產業規劃聚焦于國際貿易、綠色石化、智能汽車、現代金融、數字信息等重點領域,并在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方面持續發力,這與首都銀行(中國)發展戰略高度吻合。因此,首都銀行(中國)也將充分把握寧波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積極主動參與寧波建設,逐步擴大在長三角地區的業務輻射范圍,充分發揮與集團的跨境聯動和資源優勢,以優質的金融服務促進區域實體經濟繁榮,推動并實現雙方的高質量發展。
首都銀行(中國)執行副總裁黃振東表示,“首都銀行(中國)寧波分行結合寧波區域經濟特色,深耕寧波大市區域,輻射范圍除了覆蓋寧波都市圈外,還將與上海、蘇州、南京、常州等地形成互動、協作,為當地的優質企業提供豐富的業務機會,同時滿足當地基礎設施建設類及城市資源供應客戶金融需求。因此,寧波分行的設立,將有助于提升首都銀行(中國)在長三角區域的服務力量,以及金融支持當地實體經濟的能力。”
新成立的首都銀行寧波分行,將一以貫之秉承"信守如一,與您同行"的經營理念,堅持初心,以客戶為中心,積極發展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產業、綠色金融、智能通信為目標的央企、國企以及龍頭民營企業重點項目,并延伸服務其優質上下游企業。同時,充分利用集團資源、網絡、區位優勢,服務跨國企業和外資客戶,提供結算、貿易融資等一系列綜合跨境金融服務,高效滿足客戶的需求,切實解決客戶問題,實現互融互補,合作共贏,與寧波攜手,承前啟新,共續未來,共同開啟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