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肝臟炎癥的統稱,根據病因可分為病毒性、細菌性、藥物性、酒精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等。最為人熟知的乙肝、丙肝就屬于病毒性肝炎。根據病程長短,又可將其分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乙肝、丙肝感染一旦變成慢性肝炎就會對肝臟造成持續的炎癥性損傷,久而久之便會引發越來越多的基因突變和免疫逃逸,從而累積患癌風險,并最終"熬"成肝癌,90%的肝癌患者就是由從慢性乙肝和丙肝發展的肝硬化"進化"而來的[3]。
中國是肝炎大國,預防是最好的保障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和我國長期以來的主要衛生挑戰,其中乙肝和丙肝影響到全球3.25億人,每年導致140萬人死亡[4]。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都是肝炎大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約有1.2億名乙肝病毒(HBV)攜帶者,占當時全球HBV攜帶者的三分之一[5]。時至今日,中國依然有約7000萬例乙肝病毒感染者[5]。
乙肝、丙肝傳播主要分為體液/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三大途徑。自1992年起我國便將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管理,新生兒在出生后的24小時內即可完成第一針乙肝疫苗接種,并在此后6個月內完成剩余兩針疫苗的接種,母親有乙肝病史的,還需進行疫苗加強注射,從而形成長期保護,這是保護自身免受侵害的最重要防線。此外,保持衛生生活習慣,如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避免創傷性美容(如文身、打耳洞等)、避免非必要的多次輸血(建議在正規醫療機構進行)等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來自乙肝、丙肝的病毒侵害。
酒精對肝的危害僅次于病毒性肝炎,數據顯示我國酒精性肝病患者有6200萬[6]。當酒精進入人體后,通過代謝產生乙醛,乙醛本身具有毒性,會對多數器官造成傷害。同時,大量攝入酒精會使肝臟處于超負荷狀態,進而造成損傷,嚴重者會演變成酒精性肝炎甚至是酒精性肝硬化,極大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減少或避免酒精攝入是預防酒精性肝炎最重要的方式。
被肝炎"擊中",并非無路可退
如不幸被肝炎"擊中",也不必過度驚慌。乙肝以外的大部分病毒性肝炎都是可以通過抗病毒治療實現治愈的,而酒精性肝炎在進化成肝硬化之前,只要健康生活、積極配合治療依然有很大的治愈機會。即便不能在短期內得到治愈,也應當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及心情舒暢,避免進一步惡化成不可逆的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肝臟被稱作"沉默"的器官,正常的肝臟組織沒有疼痛神經,因而肝癌早期通常無明顯典型癥狀,即便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也很容易與其他消化道疾病混淆。因此,肝癌通常發現即中晚期[7]。早期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為34.2%,晚期僅不到1% [8],巨大的生存率差距及早期發現的難度,都在提醒慢性肝炎人群,需定期篩查,關注疾病進程。
找對方法,定期篩查
肝臟的相關檢查多樣,在慢性肝炎階段需結合病史及臨床癥狀進行合理檢查以判斷體內病毒濃度及關注是否出現肝硬化。而對于肝癌篩查,血清AFP、肝臟超聲檢查是權威指南CSCO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中推薦的手段。但鑒于早期肝癌的隱匿性及肝癌高危因素,如飲酒,還可能導致食管、結直腸等多個器官的患癌風險增加 [9]。肝癌高危人群若想"全面安心",針對單一癌種的篩查還遠遠不夠。同時,為避免逐一篩查可能會增加的累計假陽性率,便捷全面的額多癌種早期檢測不失為優選。
目前,國內外均有多家公司投身于多癌種早期檢測領域,如美國Grail、燃石醫學等。燃石醫學旗下的多癌種早檢產品僅需一管血,可精準檢測包括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僅限女性)在內的六大中國高發病率、高致死率癌癥(六大癌癥發病占中國癌癥總發病的50%,死亡占總死亡的62%[10])并精準定位癌癥信號來源器官,同時,填補了胰腺癌、卵巢癌早期檢測的空白。早期發現;全面檢測;安全便捷,全家更安心。
健康是最平凡的幸福,從這個世界肝炎日起,養成良好衛生、生活習慣,遠離酒精,及時全面接種相關疫苗,遠離肝炎這個健康刺客,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幸福。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網:肝炎到肝癌,身體給過我們3次機會
http://www.chinanews.com.cn/jk/2022/03-18/9705211.shtml
2. 光明網:科普:瘧疾防治知多少
https://m.gmw.cn/baijia/2022-04/25/1302916784.html
3. 央視新聞:警惕這個"沉默的兇手"https://mp.weixin.qq.com/s/VcV3YzaT8LKpu6D6edD0Uw
4.瑞金醫院感染科:世界肝炎日公益活動,瑞金感染科與您攜手消除肝炎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117934
5. 丁香醫生:如何預防乙肝?做到這 2 點就能有效規避~https://mp.weixin.qq.com/s/DaOSXRBg3Dhp-Ey7MgAo9Q
6. 澎湃:疾病大多是自找的?不改掉這些習慣,疾病自然找上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832076
7. 全國多中心前瞻性肝癌極早期預警篩查項目(PRECAR)專家組. 中國肝癌早篩策略專家共識.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21.29(6):515-522.
8.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Jan;98(4):e14070.
9. Lancet Glob Health. 2019 Feb;7(2):e257-e269
10. 《2018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人民衛生出版社.ISBN 978-7-117-28585-8.
]]>美食當前,危險也已悄然潛伏,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病從口入",夏季高溫給食物儲存帶來了更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會成為細菌的"溫床",同時,報復性吃喝、冷熱交替飲食會極大增加腸胃的負擔。在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到來之際,燃石醫學在此呼吁:關注健康,謹記食品安全。
飲食不當,"竄稀"事小,保命事大
"病從口入"并非危言聳聽,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是"竄稀",小到寄生蟲大到癌癥都可能會找上門。
很多人認為,不下館子就能與食品安全問題"絕緣",事實并非如此,一些居家飲食小細節若不注意也會帶來嚴重后果。如包裝食品在打開食用前需先確認其尚在保質期內,且無脹包等問題;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也不乏有食用淡水生魚片、"生腌"食品的習俗,但其中的寄生蟲,卻十分危險,同理,生熟食混用廚具也可能導致細菌,寄生蟲感染;而一些看起來處理后還能吃的發霉變質食物,尤其是被黃曲霉素污染的花生、玉米等在導致腸胃疾病的同時還會增加食用者罹患肝癌的風險[1]。
安全衛生之余,健康飲食也同樣重要。比如火鍋、燒烤不要趁"燙"吃。食用過燙食物會增加罹患食管癌的風險[1]。對于腌制食物也應保持節制,經常食用會增加罹患食管癌、結直腸癌的風險[1]。如今豐富的物質條件讓越來越多人過上可以肆意大口吃肉的日子,但一味高脂飲食,膳食纖維及全谷物攝入不足同樣會給結直腸癌帶來"可乘之機"。因此避免飲食結構單一,均衡膳食才是長久之道。
另一方面, 普通人群40周歲后的癌癥發病率迅速升高[2],癌癥死亡風險也同步攀升[3],而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是癌癥的高危風險因素之一,建議長期有以上不良飲食習慣且已滿40周歲的人群進行癌癥早篩。
重視篩查,遠離癌癥
科技的發展,讓癌癥早篩的選擇趨向多元化。液體活檢技術的出現為現有癌癥早篩手段提供更好的補充,也為受檢人提供了一種更為便捷、舒適的癌癥早篩選擇,其中多癌種早期檢測的有效性在臨床試驗中得以驗證,有望作為癌癥篩查的有效輔助手段在臨床中推廣。
目前,國內外均有多家公司投身于多癌種早期檢測領域,如美國Grail、燃石醫學等。燃石醫學旗下的多癌種早檢產品僅需一管血,可精準檢測包括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僅限女性)在內的六大中國高發病率、高致死率癌癥(六大癌癥發病占中國癌癥總發病的50%,死亡占總死亡的62%[3]),同時,填補了胰腺癌、卵巢癌早期檢測的空白。作為一種無痛、無創、無輻射危害的檢測方式,單次檢測,即覆蓋六大癌種,可降低累計假陽性率。
一時的口腹之欲可能會讓健康亮起紅燈,得不償失,在吃的安全衛生的大前提下,更要吃的健康。食品安全是底線,而健康飲食則更多是為長遠計,畢竟健康的身體才是可以持續"快樂"的資本。
參考文獻:
1. 赫捷. 癌癥預防與篩查指南(科普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5
3. 《2018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人民衛生出版社.ISBN 978-7-117-28585-8.
]]>
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燃石醫學在此呼吁:守護腸道健康第一步 -- 保持健康生活習慣。
結直腸癌是當代"富貴病"
結直腸癌是全球發病率第三的癌種,2020年全球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193萬例,占總新發癌癥病例的10%[1]。同年中國的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55.5萬例,位居中國新發癌癥病例的第二位[2]。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吃肉、久坐等生活方式給結直腸癌帶來了更多可乘之機[1],也因如此,很多人將結直腸癌歸結為一種"富貴病"。梳理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不難發現,這一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與當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為45歲以上(含),有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缺乏鍛煉、肥胖、全谷物和膳食纖維攝入不足、高脂飲食、大量食用加工肉類都會增加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正與疫情期間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另外,患有2型糖尿病、有腸道疾病史、直系親屬中有該癌種家族史的人群也應額外注意。
早期發現至關重要
大部分結直腸癌是由息肉轉變而成的,而息肉從出現到發生癌變通常需要長達數年的過程,這就為結直腸癌的早期發現創造了良好的先天條件。不幸的是,我國83%以上的結直腸癌患者首次確診時已屬中晚期[3]。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早期結直腸癌并無明顯癥狀。只有當癌癥擴散到腸外,腫瘤破潰形成潰瘍或感染時才會出現便血,便頻等癥狀。而同為結直腸癌癥狀的腹瀉、局部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易被忽略或與其他消化道疾病混淆,從而錯過發現機會。
另一方面,結直腸癌雖然有權威指南公認的篩查金標準 -- 結直腸鏡,但其侵入性特點讓很多人"聞風喪膽",最終導致了篩查的依從性較差。
與確診時機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達93%,晚期僅為18.4%[4]。從經濟角度出發,早期癌癥患者診療費比中晚期節省70%[5]。從生活質量的角度出發,部分晚期直腸癌患者需要在治療過程中制作造口即"人工肛門",用造口袋完成日常排泄,異于常人的外觀,對不良氣味的擔心,日常護理的繁瑣,均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和生活負擔。因此,從生存率、生存質量和經濟等多個角度來看,早期發現對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尤其是多種高危因素疊加的人群來說至關重要。
高危人群如何爭取早發現?
雖然結直腸癌已有公認的篩查"金標準",但學界仍在不斷探索更為便捷、舒適的篩查手段以提升篩查的依從性。且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如吸煙、飲酒,高油高脂飲食也可能導致食管、肺部、肝部、胰腺等多個器官的患癌風險增加[6]。而針對單個器官的逐一篩查,則可能會增加累計假陽性率,因此如果想避免漏檢,多癌種早期檢測不失為優選。
目前,國內外均有多家公司投身于多癌種早期檢測領域,如美國Grail、燃石醫學等。燃石醫學旗下的多癌種早檢產品僅需一管血,可精準檢測包括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僅限女性)在內的六大中國高發病率、高致死率癌癥(六大癌癥發病占中國癌癥總發病的50%,死亡占總死亡的62%[7]),同時,填補了胰腺癌、卵巢癌早期檢測的空白。單次檢測,即覆蓋六大癌種,可降低累計假陽性率。
不論何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不讓癌癥有可乘之機的重要"法寶",疫情期間尤為如此。這個世界腸道健康日,放下手中的垃圾食品,開始適當的居家運動,守護腸道健康的同時也跟好習慣交個朋友吧!
參考文獻: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Feb 4.
[2].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2020年全球癌癥負擔數據 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qa/
[3]. 新京報:中國首個大規模結直腸癌患者調查:83%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001357392335830&wfr=spider&for=pc
[4].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May 7;19(17):2650-9
[5]. 癌癥防治工作有關情況介紹——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年2月19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材料.
[6]. Lancet Glob Health. 2019 Feb;7(2):e257-e269
[7]. 《2018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人民衛生出版社.ISBN 978-7-117-28585-8.
]]>今天是母親節,也是世界卵巢癌日。燃石醫學在此呼吁:愛媽媽的方式有千萬種,但守護她的健康確是一切的根基。“我要你陪我久點、再久點。”
潛伏在媽媽身邊的健康隱患
隨著國人預期壽命的提升,越來越多家庭正在直面癌癥威脅,每年中國有逾180萬女性確診癌癥。其中肺癌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中國女性中的發病率處于快速增長,死亡率常年占據所有癌癥之首[1],肝癌、結直腸癌、食管癌在中國女性中的發病率、死亡率均位居前10,而卵巢癌也因其早期極強的隱匿性,成為當代中國女性的重大健康隱患。
固有印象中,肺癌似乎多發生于男性的身上,事實上國內男性肺癌患者的發病率是女性的2倍有余,但如今中國女性每年新發肺癌人數也已突破27萬例,在中國女性中的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每年被肺癌奪去生命的中國女性人數更是超過了20萬[1],危害性不容小覷。極強的隱匿性是肺癌如此兇險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數肺癌患者早期無法察覺到明顯癥狀,直至病情發展,才逐漸出現咯血、胸背部疼痛、喘憋等現象[2]。早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為70%,晚期僅為5%[3]。
煙草是造成肺癌的最主要因素,全世界大約有2/3的肺癌死亡病例是由吸煙造成的[4],而時常暴露于“二手煙”環境中,患肺癌的幾率則會提升約30%[5]。過多接觸烹飪油煙、城市內的空氣污染也是導致現代女性罹患癌癥的高危因素[6]。
肝癌在中國女性患者中的發病率不及中國男性的一半,但每年確診的中國女性也已達到了約10萬人,因肝癌死亡的中國女性則有約8.6萬[1],在中國女性中的死亡率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早期肝癌無典型癥狀,更多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缺乏特異性的消化道癥狀,造成七至八成的肝癌患者確診即中晚期。這種兇險的惡性腫瘤早期的五年生存率僅34.2%,到了晚期這一數字更是跌到令人觸目驚心的0.9%[7]。
結直腸癌與食管癌同樣是威脅當代女性健康的兩大隱患。在中國,結直腸癌與食管癌每年新發的女性患者人數分別接近17萬與7萬,死亡人數則分別突破了8萬與5萬。在國內因癌癥離世的女性群體中,結直腸癌的死亡率位居第五位,而食管癌則緊隨其后,排在第六位。[1]。與肺癌類似,二者在不同階段的治療效果差距懸殊,且早期不易發現。
而卵巢癌盡管發病率相對不算太高,但進入21世紀以來這一數字在我國整體呈上升趨勢,每年新發確診病例數已接近6萬,是中國女性較為高發的癌癥之一[1],也是我國死亡率最高的婦科癌癥。卵巢癌整體的五年生存率僅39.1%,比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宮頸癌等其他常見婦科癌癥更低[2]。
早期卵巢癌的治療已取得較大進展,五年生存率高達89%,但到了晚期,這一數據則大幅下降到20%[8]。然而由于卵巢生理位置隱蔽、臟器較小,多數早期卵巢癌患者幾乎無法察覺任何癥狀,70%的確診者發現即晚期。圍絕經期或絕經后的女性是卵巢癌的高發人群,這也就是為何學界總將其稱為潛伏在中老年女性身邊的“沉默殺手”,而月經初潮早、絕經晚,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絕經期激素治療,或是卵巢癌家族史同樣可能成為導致這一惡性腫瘤的高危因素[2]。
愛媽媽的方式
成年后,總是覺得媽媽啰嗦,有時候愛抱怨,有時候又喜怒無常,也許這時的她們正在經受更年期及健康隱患的困擾,卻從不提起,或匆匆帶過。終年忙碌的媽媽,勤儉節約的媽媽,害怕檢查的媽媽,被多種風險因素威脅的媽媽,該拿什么來守護她的健康,抵御癌癥威脅?
有這樣一款產品,能以一種無痛、無創、無輻射危害的方式檢測多種癌癥,更全面地提示40歲以上癌癥高風險人群的身體狀態,為子女守護媽媽們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選擇。作為國內NGS(二代測序)領軍企業,燃石醫學自2016年起即開啟多癌種早檢技術ELSA-seq的自主研發,并在此基礎上推出六癌種早檢產品燃小安®。抽一管血即可檢測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六種國內高發病率、高致死率癌癥(六大癌癥發病占中國癌癥總發病的50%,死亡占總死亡的62%[9]),幫助受檢人實現更早發現。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生活在媽媽的翅膀下,即便已身為人父、身為人母,只要站在媽媽的身邊,永遠都是她口中的“寶寶”。然而,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眼前的母親仿佛突然老去。或許是黑發間夾雜的縷縷銀絲,或許是走在身前略有些佝僂的背影,又或許是眼角密布的皺紋。直到那個瞬間才真正明白,是時候,換我來守護媽媽了。
參考文獻
[1]. Rongshou Zheng, Siwei Zhang, Hongmei Zeng,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2 Feb 27 |
[2]. 赫捷. 癌癥預防與篩查指南(科普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1, ISBN: 9787117305617 |
[3]. Chin J Cancer Res. 2019 Feb; 31(1): 1–28. |
[4].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Feb 4. |
[5]. 赫捷, 李霓, 陳萬青, 等. 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1,北京)[J]. 中華腫瘤雜志, 2021, 43(3):243-268. |
[6]. Zhong, Lijie, et al. "Lung Cancer and Indoor Air Pollution Arising from Chinese-Style Cooking among Nonsmoking Women Living in Shanghai, China." Epidemiology, vol. 10, no. 5, 1999, pp. 488 |
[7].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Jan;98(4):e14070 |
[8]. CA Cancer J Clin. 2018 Jul;68(4):284-296 |
[9].《2018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人民衛生出版社.ISBN 978-7-117-28585-8. |
]]>
面對中國80%的癌癥患者發現即中晚期的現狀[3],在第28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開始之際,燃石醫學呼吁大家一起響應今年主題“癌癥防治早早行動”,由守轉攻,讓癌癥防治更“早”一步。
癌癥防治 早早行動
癌癥的出現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復雜漸進的過程,大部分癌癥是人體細胞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和變異長期積累的結果。普通人群40周歲后的癌癥發病率迅速升高[4],癌癥死亡風險也同步攀升[5]。同時,腫瘤家族病史,長期抽煙、時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生活或工作場景可能接觸致癌物質等高危環境因素,均會增加患癌風險。
但是,罹患癌癥并不意味著“末日來臨”,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有1/3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有1/3的癌癥可早期發現并治愈,剩余1/3的癌癥可以通過治療減輕痛苦、延長壽命[6]。因此,早早行動對與40周歲以上人群來說至關重要。以最常見的肺癌為例,早期的五年生存率可達70%,晚期五年生存率僅5%[7];而卵巢癌作為致死率最高的婦科腫瘤[8],其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為89%,晚期僅為20%[9]。另一方面,早早行動也是較為經濟的選擇,數據顯示早期癌癥患者診療費可比中晚期節省近70%[10]。
將腫瘤篩查作為體檢必選項目
隨著經濟發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管理意識的加強,定期的年度體檢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默認選項”,定期體檢對于慢病及輕癥管理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及時發現身體潛在疾病,為健康敲響警鐘,但對癌癥的早期發現來說還遠遠不夠,高危人群需在常規體檢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增加腫瘤篩查項目。
癌癥的篩查方式中,目前僅部分癌癥有權威醫學指南推薦的篩查方式,即通過腸鏡檢測篩查結直腸癌,肺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肺癌,乳腺鉬靶用于篩查乳腺癌,巴氏涂片用于篩查宮頸癌,而受限于醫療資源可及性和檢查依從性等因素,這幾種檢查通常無法作為普通體檢的標配。同時,人類目前已知的癌癥種類多達50多種,比如"癌中之王"胰腺癌、致死率最高的婦科腫瘤[8]卵巢癌目前仍未有權威醫學指南推薦的早期篩查手段。
另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事實是,單一高危因素可能會導致多種癌癥,如吸煙可能導致食管、肺、結直腸、胰腺、肝等多個器官的患癌風險增加[11];飲酒,可能危及食管、結直腸、肝等多個器官[11]。而單個器官逐一篩查,可能增加累計假陽性率。
對于臨床癥狀尚未顯現的40周歲以上人群,想要進行動態的健康監測,排除癌癥威脅,專業的防癌體檢必不可少。
多癌種早期檢測時代來臨
隨著科技的發展,癌癥早篩的選擇逐步趨向多元。基于液體活檢的多癌種早期檢測憑借其多方面的優勢可成為現有癌癥早篩方法的有效補充。相較于傳統篩查方法,多癌種早期檢測以其便捷性和可及性可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公共醫療資源的壓力,助力受檢者安全便捷進行動態健康監測。相較于單癌種篩查方式,多癌種早期檢測不僅癌種覆蓋更為全面,精準溯源,同時納入更多的癌種,可填補部分癌癥早期檢測的空白。
目前,國內外均有多家公司投身于多癌種早期檢測領域,如美國Grail、燃石醫學等。燃石醫學旗下的多癌種早檢產品僅需一管血,可精準檢測包括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僅限女性)在內的六大中國高發病率、高致死率癌癥(六大癌癥發病占中國癌癥總發病的50%,死亡占總死亡的62%[5]),提供一種無痛、無創、無輻射危害的精準檢測方式,同時填補胰腺癌、卵巢癌早期檢測的空白。
作為國內二代基因測序(NGS)行業的領軍企業,憑借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燃石醫學于2016年正式開啟了基于液體活檢和cfDNA甲基化的多癌種早檢技術ELSA-seq的自主研發,2021年,ELSA-seq技術正式發表于《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影響因子:25.671)[12],揭秘該技術準確捕捉血液中來自早期腫瘤的微弱信號的技術原理,以期幫助更多人實現早發現、早診斷,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癌家庭的經濟負擔與精神痛苦,提升癌癥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助力《"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目標的實現。
最后,燃石醫學借2022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這一機會呼吁大家重視癌癥早發現、早診斷的重要性,轉被動發現為主動篩查,希望能有一天,當人們在面對癌癥時,能夠更為從容,贏得先機。
參考資料:
事實上,無論是乙肝、丙肝還是酒精肝,他們的發展路徑往往殊途同歸。
"養成系"肝癌
90%的肝癌患者是由從慢性乙肝和丙肝發展的肝硬化,“進化”而來的[3]。作為肝癌的最大的“元兇”,慢性肝炎會對肝臟造成持續的炎癥性損傷,久而久之便會引發越來越多的基因突變和免疫逃逸,從而累積患癌風險,并最終實現肝癌的“養成”。
酒精作為公認的一類致癌物,也是肝癌的另一“罪魁禍首”。當酒精進入人體后,通過代謝產生乙醛,乙醛本身具有毒性,會對多數器官造成傷害。同時,大量攝入酒精會使肝臟處于超負荷狀態,進而造成損傷,嚴重者會演變成酒精性肝硬化,而肝硬化的下一步,毫無意外地,是肝癌。
除以上兩大原因外,糖尿病,肥胖,食物,飲水以及吸煙等生活習慣問題也有可能導致肝癌的發生。
全球一半肝癌患者在中國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新發肝癌病例41萬例,約占全球新發肝癌病例的50%,死亡病例39.1萬例,位列我國惡行腫瘤死亡率第二位[4]。如此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與肝臟的“性格”息息相關。
肝臟通常被稱作“沉默”的器官,普通的不適不會令其產生疼痛感,而肝癌早期通常無明顯典型癥狀,即便出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也很容易與其他消化道疾病混淆。只有當腫瘤體積增大,肝功能受損明顯后,患者才會有肝區疼痛等癥狀。因此,70%-80%的患者在診出時已經是中晚期[5,6]。
令人痛心的是,早期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為34.2%,晚期僅不到1% [7],因此早期發現對肝癌高危人群,尤其是多種高危因素疊加的人群來說至關重要。
肝癌篩查怎么做?
CSCO 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推薦將血清AFP、肝臟超聲檢查作為肝癌篩查手段,然而這兩種手段對于肝癌早期發現的價值有限。且肝癌的高危因素,如飲酒,可能導致食管、結直腸等多個器官的患癌風險增加[6]。因此,針對單一癌種的篩查并不足以讓高危人群“高枕無憂”。如果想避免漏檢,多癌種早期檢測不失為優選。
目前,國內外均有多家公司投身于多癌種早期檢測領域,如美國Grail、燃石醫學等。燃石醫學旗下的多癌早檢產品僅需一管血,可精準檢測包括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僅限女性)在內的六大中國高發病率、高致死率癌癥(六大癌癥發病占中國癌癥總發病的50%,死亡占總死亡的62%[8]),同時,填補了胰腺癌、卵巢癌早期檢測的空白,單次檢測,即覆蓋六大癌種,降低累計假陽性率。
燃石醫學旗下多癌種早檢產品通過嚴謹的臨床研究,基于近10000例中國人群大數據,精準解析中國人癌癥密碼,是一款真正為中國人打造的多癌種早檢產品。作為現有癌癥篩查方法的有效補充,為患者帶來了更多早發現早診斷的機會,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癌癥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肝病預防,需要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篩查習慣,今天開始一起守護“小心肝”吧!
參考文獻:
雖然肺癌看起來兇殘異常,但無一例外,所有癌癥的防治關鍵均在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時候,了解正確真實的肺癌信息和及時有效的早篩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
誰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提起肺癌的高危人群,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吸煙”的人。
確實,吸煙有害健康,尤其容易誘發肺癌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肺癌篩查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中提到40歲以上的人群,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前,只要曾經吸煙超過400支/年(或20包/年),且戒煙時間小于15年,就算是肺癌的高危人群[2]。
除了吸煙,肺癌的危險因素還包括二手煙暴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石棉、氡、鈹、鉻、鎘、鎳、硅、煤煙和煤煙塵密切接觸以及具有肺癌家族史等等[3]。烹飪油煙以及空氣污染等因素也會有一定影響[2]。
肺癌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即便是有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癥狀,也容易被我們忽視,以致超過一半的肺癌患者確診即晚期,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3]。
更可怕的是,一些肺癌的高危因素,同時也會增加其他癌種的發病風險,比如吸煙,與食道癌、喉癌、膀胱癌都有密切關系[4],這意味著處于肺癌高危狀態下的人群,很可能還是其他多個癌種的重點關注對象。
如何遠離肺癌的威脅?
遠離肺癌,從遠離高危因素,降低發病風險做起,比如戒煙,遠離廢氣煙塵等致癌環境。
另外,高度重視身體所表現出的任何異常癥狀,哪怕是看上去和老慢支很像的咳嗽咳痰,也需要前往醫院就診治療。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 篩查。如果能早期診斷并早期治療,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將大幅提高。[3]
目前,低劑量螺旋CT(LDCT)是全球權威指南普遍推薦的肺癌篩查手段[3],I-ELCAP研究顯示每年定期進行LDCT篩查可發現85%的早期肺癌,及時手術后的患者10年生存率可達92%。因此早發現、早干預才是真正控制肺癌發展的關鍵[5-6]。
肺癌早篩的方法有哪些?
前面提到LDCT是目前權威指南推薦的肺癌篩查方法,建議高危人群和已經出現癥狀的疑似患者,盡快進行篩查,診斷是否已經患有肺癌。
當然,對肺癌高危人群來說,篩查是一件大事,關乎到是否可以早發現早治療早控制,因此如果想進一步提升檢出率,還可以嘗試聯合篩查的方式,比如LDCT搭配液體活檢癌癥早篩產品,液體活檢,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血液、唾液等液體中循環的生物標志物檢測腫瘤,LDCT聯合液體活檢,不僅可以檢測到細微的病變,還可減少因高危因素導致的其他癌癥的漏檢。
另外對于肺癌風險相對較低的普通人來說,LDCT篩查顯得有點過于“隆重”了,一方面LDCT具有小劑量的輻射,且需要醫生處方并預約進行,因此如果是定期篩查,簡單便捷的液體活檢更合適。
科技的發展,讓癌癥早篩的選擇趨向多元化。液體活檢技術的出現可為現有癌癥早篩手段提供更好的補充,其中多癌種早期檢測(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MCED)的有效性在臨床試驗中得以驗證,有望作為癌癥篩查的有效輔助手段在臨床中推廣[7] 。如燃石醫學布局的多癌種早檢產品,即通過血液進行多種癌癥篩查,具有無創和便捷的優勢,未來將是腫瘤早期檢測的有效輔助手段。
作為現有癌癥篩查方法的有效補充,液體活檢為患者帶來了更多早發現早診斷的機會,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癌癥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癌癥很可怕,早發現、早治療是保護自己和家人遠離癌癥的一道重要防線。
參考文獻:
1. 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qa/ |
2.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癌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肺癌工作委員會,肺癌篩查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J].國際呼吸雜志.2019,39(21):1604-1615 |
3. 赫捷,李霓等,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1),[J] 中華腫瘤雜志,2021,3(43):243-266 |
4. http://news.medlive.cn/cancer/info-progress/show-144900_53.html 5.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54920840 6. Henschke CI ,Yankelevitz DF ,Libby DM ,et al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tage Ⅰ lung cancer detected on CT screening [J] .N Engl J Med ,2006 ,355( 17) :1763-1771 . |
7. Nadauld LD, McDonnell CH 3rd, Beer TM, Liu MC, Klein EA, Hudnut A, Whittington RA, Taylor B, Oxnard GR, Lipson J, Lopatin M, Shaknovich R, Chung KC, Fung ET, Schrag D, Marinac CR. The PATHFINDER Study: Assess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nvestigational 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 Test into Clinical Practice. Cancers (Basel). 2021 Jul 13;13(14):3501. doi: 10.3390/cancers13143501. PMID: 34298717; PMCID: PMC8304888. |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有關數據表明[1]:
無處不在的致癌風險,你了解多少?
癌癥是人體自身細胞基因突變或損壞所發生的意外。癌細胞野蠻生長,給癌癥患者帶來巨大的身體損傷,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
引發癌癥的因素有很多,吸煙、喝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不規律生活及飲食習慣等是世界范圍普遍公認的主要危險因素,慢性感染也是引發癌癥的導火索,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一些種類的人乳頭狀瘤病毒會增加肝癌和宮頸癌的風險[2],同時,遺傳因素也會增加一定患癌風險。
除了以上原因,外在環境的風險也是癌癥發生的影響因素,比如生活在癌癥高發區或職業性接觸致癌物。
防癌保衛戰,你準備好了么?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大約1/3的癌癥病例可以通過降低主要的風險因素,包括進行更好的**控制、改善飲食結構、提高活動量、減少有害的酒精使用而得到有效預防[3]。
1. 傷肺傷腎還傷人,遠離癌癥先戒煙!
吸煙不止與肺癌有關,還與食管癌,胰腺癌等密切相關。不僅吸煙者本人,吞云吐霧之間,還會給身邊的人帶來“二手煙”的傷害。被動吸入二手煙的人所承受的危害甚至比主動吸煙的人更大[4]。
2. 一日三餐,你吃的健康么?
無論是為了預防疾病還是增強自身體質,健康飲食都是重中之重。根據我國《2021中國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建議[5],健康的飲食,應該:
當然,管住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也需要偶爾的“放縱”,但是一定要當心“致癌物”的陷阱,所以以下這些含致癌物的食物[5],建議少吃,最好不吃:
3. 小酌怡情,多飲傷身還可能致癌
飲酒與胃腸道癌癥密切相關,建議每周飲酒不超過100克[6]
4. 運動起來,癌癥走開
適量運動可以極大降低癌癥發病風險,尤其是對于發病率排名靠前的癌癥,比如運動可以使肝癌發病風險降低27%,肺癌風險降低26%,食管腺癌風險降低42%[7]。
如何運動,因人而異,要結合年齡及其他基礎疾病情況而定,一般健走,慢跑等等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5. 陽光很好,但不要貪曬
避免高強度日光直射,可通過物理防曬方法或防曬護膚品等減少日照傷害。空氣污染嚴重時減少戶外活動,或佩戴口罩等。
6. 充分預防,也不要忘記定期篩查
預防能夠幫助我們盡可能遠離癌癥,但定期篩查,早期發現才是真正的有效途徑。
慶幸的是,約1/3的癌癥患者可以通過早期篩查早期干預,獲得良好的治療,甚至治愈[8]。
部分癌種有權威醫學指南推薦的篩查方法,比如通過腸鏡檢測篩查結直腸癌,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肺癌,乳腺鉬靶來篩查乳腺癌,巴氏涂片篩查宮頸癌。但已知的癌癥種類已經多達50種以上,尤其對于早期可能毫無癥狀表現的癌癥患者來說,面對如此系統化的檢查,往往無從下手或者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
科技的發展,讓癌癥早篩的選擇趨向多元化。液體活檢技術的出現可為現有癌癥早篩手段提供更好的補充,其中多癌種早期檢測(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MCED)的有效性在臨床試驗中得以驗證,有望作為癌癥篩查的有效輔助手段在臨床中推廣。[9]如燃石醫學布局的多癌種早期檢測,即通過血液進行篩查多種癌癥,具有無創和便捷的優勢,未來將是腫瘤早期檢測的有效輔助手段。
癌癥預防,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外部輔助篩查手段相輔相成,嚴防死守,才能真正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qa/ |
[2].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5]. 《2021中國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http://dg.cnsoc.org/upload/affix/20210301174345895.pdf |
[6]. Scherübl H.Alcohol Use and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Risk.[J]Visc Med 2020;36:175–181 |
[7]. Moore SC, Lee IMet,al. Association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Risk of 26 Types of Cancer in 1.44 Million Adults. JAMA Intern Med. 2016 Jun 1;176(6):816-25. |
[8]. 湖北省衛生委員會官網https://wjw.hubei.gov.cn/bmdt/jkhb/jkkp/201910/t20191030_153022.shtml |
[9]. Nadauld LD, McDonnell CH 3rd, Beer TM, Liu MC, Klein EA, Hudnut A, Whittington RA, Taylor B, Oxnard GR, Lipson J, Lopatin M, Shaknovich R, Chung KC, Fung ET, Schrag D, Marinac CR. The PATHFINDER Study: Assess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nvestigational 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 Test into Clinical Practice. Cancers (Basel). 2021 Jul 13;13(14):3501. doi: 10.3390/cancers13143501. PMID: 34298717; PMCID: PMC8304888. |
[10]. 《2018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人民衛生出版社.ISBN 978-7-117-28585-8. |
]]>
中國醫學界常見的疼痛分級法為NRS數字分級法,將疼痛感受分為0-10級。0為無痛感,10為自身所認為的最痛。其中,輕度疼痛(1-3級),類似刺手背、用力鼓掌的感覺;中度疼痛(4-6級)包括切到手、扭傷等;孕婦分娩過程中的疼痛等級最高可達7-8級的重度疼痛水平,然而,單純晚期腫瘤壓迫神經引發的癌性疼痛可達到10級。[1]更別提其他因癌癥或癌癥診療引發的疊加疼痛。
每天都有數以千萬計的癌癥患者與癌痛共存,艱難度日。約2/3的癌癥晚期患者不僅要疲于接受種種治療和心理壓力,還不得不忍受癌痛帶來的失眠、焦慮,更有甚者,連正常的生活和交流都成為了一種奢望[2-4]。
癌痛,揮之不去的大魔王
癌痛一部分來自疾病本身,一部分來自診斷和治療的過程[5-8]。
腫瘤會引起壓迫性疼痛,如腫瘤侵犯骨骼,嚴重情況下可直接造成骨骼斷裂;腫瘤自身也會引起感染,從而產生炎性疼痛;另外,腫瘤還會釋放出某些化學物質,影響人體神經系統,使大腦錯把其他信號處理成疼痛信號,從而產生疼痛。當這些疼痛發生,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往往會超過分娩時的疼痛。此外,還有治療過程中的手術、活檢、化療、創口護理等創傷性疼痛的疊加。
然而,疼痛的刺激還不是癌癥最可怕的地方,持續且無盡的折磨才是最難熬的!即便有時病情好轉,疼痛也不會隨之消失,更多的是日復一日的卷“痛”重來。因此,采取適當的鎮痛治療很有必要。
鎮痛,刻不容緩
80%-90%癌癥患者的疼痛,可以通過藥物等途徑獲得有效控制[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癌痛的三階梯止痛法[1]:不同程度、性質及原因的疼痛,可以單獨或聯合應用阿司匹林之類的抗炎藥、或是可待因這種類似鴉片的弱止痛藥物、更重度的情況可使用止痛更加有效的嗎啡、杜冷丁類的強鎮痛藥物,配合其他必要的輔助藥。這類鎮痛治療能使絕大多數癌痛患者的痛苦得到緩解,但由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部分成癮性鎮痛藥物的使用都有嚴格限制,且部分患者仍存在 “癌痛只能忍著”的認知,現實是,世界范圍內有近八成患者幾乎沒有獲得過針對疼痛的醫療[2],[9]。
另一方面,阿司匹林這類抗炎藥和鴉片類弱止痛藥物的鎮痛作用是有“天花板效應”的,也就是說僅對一定范圍內的疼痛有效,一旦疼痛超出范圍,即使再加大劑量也無濟于事,因此這兩大類藥物僅推薦用于輕、中度疼痛的治療;用于緩解重度疼痛的強鎮痛藥物,雖然強效無上限,但也存在耐受性和成癮性的問題,并不能長期無限制地使用。
對于進展到中晚期的癌癥患者來說,癌痛在所難免,即便通過藥物治療,也只能做到以最小的負面作用減緩疼痛,不能徹底消除。要想遠離癌痛,從最源頭開始防治才有效且靠譜。
面對癌癥,主動出擊,解決癌痛風險
癌痛往往會隨著病情的進展愈演愈烈,早期是輕微疼痛,到中晚期逐步加劇,形成令人絕望的癌痛。因此越早發現癌癥的蹤跡,甚至在“癥狀”出現之前發現并及時干預,就能盡早阻斷癌痛的發展勢頭。WHO關于癌癥的報道顯示,癌癥防治需要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心態和定期的篩查預防[10],但由于癌癥發病仍有諸多不可控因素,比如環境污染、年齡增長等等,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是遠離癌痛真正有效的途徑。
癌癥篩查的手段一般根據不同癌種的需求、受檢者的年齡和風險因素而有所不同,比如通過腸鏡檢測篩查結直腸癌,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肺癌,乳腺鉬靶來篩查乳腺癌,巴氏涂片篩查宮頸癌。目前,常見的腫瘤標志物輔助篩查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與此同時,也不斷有創新的癌癥早期篩查技術取得進展,如燃石醫學布局的多癌種早期檢測,即通過血液進行篩查多種癌癥,具有無創和便捷的優勢,未來將是腫瘤早期檢測的有效輔助手段。
我們呼吁大家提高癌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意識,通過科學的手段,選擇適合自己的癌癥早篩方式,篩查早期癌癥,主動出擊。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愿世界少些受癌痛折磨的患者,用科學守護生命之光。
參考文獻:
1. 癌癥疼痛診療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健康委員會. 2018-08-27. |
2. Hanna, Magdi; Zylicz, Zbigniew (Ben) (編). Cancer Pain. Springer. 2013-01-01: vii & 17. ISBN 978-0-85729-230-8. |
3. Marcus DA. Epidemiology of cancer pain. Curr Pain Headache Rep. 15(4):231–4. |
4. Sheinfeld Gorin S, Krebs P, Badr H, 等. Meta-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pai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J. Clin. Oncol. 2012-02, 30 (5): 539–47. |
5. Portenoy RK.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The Lancet. 2011;377(9784):2236–2247. doi:10.1016/S0140-6736(11)60236-5. |
6. Twycross R & Bennett M. Cancer pain syndromes. In: Sykes N, Bennett MI & Yuan C-S. Clinical pain management: Cancer pain. 2nd ed. London: Hodder Arnold; 2008. ISBN 978-0-340-94007-5. p. 27–37. |
7. Urch CE & Suzuki R. Pathophysiology of somatic, visceral, and neuropathic cancer pain. In: Sykes N, Bennett MI & Yuan C-S. Clinical pain management: Cancer pain. 2nd ed. London: Hodder Arnold; 2008. ISBN 978-0-340-94007-5. p. 3–12. |
8. Koh, M; Portenoy, RK. Bruera ED & Portenoy RK , 編. Cancer Pain Syndro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53–85 |
9. Deandrea S, Montanari M, Moja L, Apolone G. Prevalence of undertreatment in cancer pain. A review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Ann. Oncol.. 2008;19(12):1985–91. |
10.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