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GREEN FINANCE ASSOCIATION zh_CN PRN Asia 2024年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年度論壇-“金融支持亞洲零碳轉型” 2024-10-10 18:46:00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為2024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年度論壇致歡迎辭 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主席范易謀(Emmanuel Faber)先生及格拉斯哥凈零金融聯盟(GFANZ)副主席瑪麗.夏皮羅(Mary L. Schapiro)女士發表了主旨演講。 范易謀先生 表示:“在我們的準則定稿之前,香港就已經啟動了關于準則采用的意見咨詢流程。我高度贊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監管機構與有關部門與我們開展的多次卓有成效及開誠布公的對話,這不僅使我們有機會傾聽香港的早期經驗,也確保香港在構建自己的思路時,與我們正在建立的全球基準盡最大可能地保持一致。 ” 瑪麗.夏皮羅女士說:“GFANZ 香港分部將與當地金融機構、政策制定者、及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合作,支持擴大轉型融資規模所需的溝通及能力建設相關的工作,將GFANZ 的工作帶到該地區,并融合香港的實際情況。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包括香港、美國和英國,正逐步關注轉型規劃并參照GFANZ 的建議。香港有潛力展示這些努力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強城市韌性、并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上午的爐邊談話中,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外事)許懷志先生、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樸之水先生,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候任駐港代表陳方楠女士,就應對經濟逆境和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需采取的關鍵政策、區域合作和能力建設等議題展開了討論。下午的爐邊談話則著重探討了公營和私人機構的合作伙伴關系、融資和綠色科技創新如何支持亞洲實現凈零未來。 在四場專題討論中,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會員和行業領袖分享了以下見解和實務考量: * 轉型計劃實踐:? 可靠的轉型計劃能將凈零排放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對金融機構而言,這也是協助客戶管理風險、捕捉機遇的工具。然而,應用通用的轉型活動標準仍具挑戰性,需要整合協調一致且穩健的ESG監管框架、可兼容的分類目錄和標準化的評估方法。其中,湖州市的轉型金融生態系統等案例表明,具支持力度的政策、激勵措施和創新都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 * 從轉型規劃到交易執行的融資解決方案:?據估算,至 2050 年,單單是全球能源領域的新投資就需要達到 70 萬億美元,才可支持從化石燃料轉型到可再生能源。針對高排放行業的轉型融資解決方案的技術門檻高,涉及新興技術,并需要政府政策和能力建設的支持。 * 碳價格、市場和核算:?碳核算和定價對于企業和金融機構在管理和計算碳排放(范疇 1、2、3),以及制定投資決策至關重要。要實現凈零排放目標,一個活躍的自愿碳市場和可靠的碳信用額度機制不可或缺。 * 自然資本是風險還是機遇: ?氣候問題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但可以看到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自然資本對經濟的重要性。投資者的要求,以及將自然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NFD)納入ISSB框架,都激發了亞洲區內對能力建設的需求。與慈善家、政府和非政府環保組織(如大自然保護協會)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對于擴大規模和應付基于自然方案的融資問題至關重要。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持續致力于支持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生態系統的發展,并在論壇上預覽了即將發布的《香港綠色科技生態:融資機遇》調查結果。該調查展示了香港的綠色科技格局,涵蓋了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巨大潛力的六大行業和 34 個子行業、其技術成熟度和融資需求,以及金融如何釋放新興技術的潛力。報告強調,香港有需要建立一個具有協調能力的跨領域的工作組,能夠匯聚政府、公營和私人機構,就公共和私人共同投資,以及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計劃工作。 今年的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年度論壇由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渣打銀行、羅兵咸永道、穆迪、MSCI、法國外貿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和惠譽常青(Sustainable Fitch)贊助。 ]]> 香港2024年10月10日 /美通社/ --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HKGFA)第七屆年度論壇于10月9日舉行,今屆論壇主題為金融支持亞洲零碳轉型,有超過 1,500 名來自香港、中國內地、亞洲及其他地區的與會者親臨現場或以線上方式參與。今屆論壇匯聚了政策制定者、監管機構、多邊開發銀行和私人機構代表,共同深入探討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區域合作、創新和解決方案。

在論壇的專題討論和爐邊談話中,行業專家們評估了區內在實現凈零排放方面的進展、轉型分類目錄的制定,以及實施轉型計劃的實際考量因素。論壇也涵蓋了碳核算、自然和生物多樣性整合,以及對新興綠色科技和創新融資解決方案的需求等主題,以支持零碳轉型。

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國內地政府高級官員出席了此次論壇并擔任主禮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譚亞波先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張蓓女士,以及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先生。許正宇局長在下午的論壇上致歡迎辭,重點介紹了香港在發展綠色生態系統面的投資。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表示:“從中長期來看,可持續金融及數碼化將重塑我們的金融業。我們可以將數碼化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領域相結合,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已準備好與公營部門和私人機構建立更強大的合作伙伴關系,以推動產品創新、提升行業能力,并促進交易達成。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為2024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年度論壇致歡迎辭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為2024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年度論壇致歡迎辭

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主席范易謀(Emmanuel Faber)先生及格拉斯哥凈零金融聯盟(GFANZ)副主席瑪麗.夏皮羅(Mary L. Schapiro)女士發表了主旨演講。

范易謀先生表示:“在我們的準則定稿之前,香港就已經啟動了關于準則采用的意見咨詢流程。我高度贊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監管機構與有關部門與我們開展的多次卓有成效及開誠布公的對話,這不僅使我們有機會傾聽香港的早期經驗,也確保香港在構建自己的思路時,與我們正在建立的全球基準盡最大可能地保持一致。

瑪麗.夏皮羅女士說:“GFANZ 香港分部將與當地金融機構、政策制定者、及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合作,支持擴大轉型融資規模所需的溝通及能力建設相關的工作,將GFANZ 的工作帶到該地區,并融合香港的實際情況。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包括香港、美國和英國,正逐步關注轉型規劃并參照GFANZ 的建議。香港有潛力展示這些努力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強城市韌性、并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上午的爐邊談話中,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外事)許懷志先生、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樸之水先生,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候任駐港代表陳方楠女士,就應對經濟逆境和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需采取的關鍵政策、區域合作和能力建設等議題展開了討論。下午的爐邊談話則著重探討了公營和私人機構的合作伙伴關系、融資和綠色科技創新如何支持亞洲實現凈零未來。

在四場專題討論中,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會員和行業領袖分享了以下見解和實務考量:

  • 轉型計劃實踐: 可靠的轉型計劃能將凈零排放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對金融機構而言,這也是協助客戶管理風險、捕捉機遇的工具。然而,應用通用的轉型活動標準仍具挑戰性,需要整合協調一致且穩健的ESG監管框架、可兼容的分類目錄和標準化的評估方法。其中,湖州市的轉型金融生態系統等案例表明,具支持力度的政策、激勵措施和創新都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
  • 從轉型規劃到交易執行的融資解決方案: 據估算,至 2050 年,單單是全球能源領域的新投資就需要達到 70 萬億美元,才可支持從化石燃料轉型到可再生能源。針對高排放行業的轉型融資解決方案的技術門檻高,涉及新興技術,并需要政府政策和能力建設的支持。
  • 碳價格、市場和核算: 碳核算和定價對于企業和金融機構在管理和計算碳排放(范疇 1、2、3),以及制定投資決策至關重要。要實現凈零排放目標,一個活躍的自愿碳市場和可靠的碳信用額度機制不可或缺。
  • 自然資本是風險還是機遇: 氣候問題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但可以看到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自然資本對經濟的重要性。投資者的要求,以及將自然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NFD)納入ISSB框架,都激發了亞洲區內對能力建設的需求。與慈善家、政府和非政府環保組織(如大自然保護協會)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對于擴大規模和應付基于自然方案的融資問題至關重要。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持續致力于支持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生態系統的發展,并在論壇上預覽了即將發布的《香港綠色科技生態:融資機遇》調查結果。該調查展示了香港的綠色科技格局,涵蓋了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巨大潛力的六大行業和 34 個子行業、其技術成熟度和融資需求,以及金融如何釋放新興技術的潛力。報告強調,香港有需要建立一個具有協調能力的跨領域的工作組,能夠匯聚政府、公營和私人機構,就公共和私人共同投資,以及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計劃工作。

今年的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年度論壇由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渣打銀行、羅兵咸永道、穆迪、MSCI、法國外貿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和惠譽常青(Sustainable Fitch)贊助。

]]>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主題會議在香港成功召開 2023-04-27 16:57:00 從左至右依次為: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黃立峰;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何華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財經事務)甄美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行政總裁梁鳳儀;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杰;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外事)許懷志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 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在香港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會議為大灣區市場參與者及金融監管機構提供了交流平臺,為識別市場障礙、改善大灣區內跨境綠色資本流動提供了解決方案。這些措施一旦實施,將有助于提高大灣區市場優質綠色項目容量,提供更多低成本融資和跨境金融服務。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 會議上,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介紹了新成立的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綠色科技工作組,該工作組旨在推動綠色科技加速器的建設,促進大灣區綠色科技生態及體系建設。其他六個工作組也對重要成果及進展進行了匯報: 基于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的分類目錄發展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和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于2022年完成并發布了第一和第二階段研究報告,正在開展第三階段研究,計劃發展基于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的香港(大灣區)分類目錄,涵蓋大灣區重要綠色活動、并考慮納入轉型活動。 粵港澳大灣區建筑脫碳研究——就綠色建筑試點進行合作 目前工作組已完成兩個階段的研究,發布了《綠色建筑評級體系能源范疇對標研究》《建筑去碳化政策報告》《香港建筑脫碳政策白皮書》三份研究報告,第三階段將聚焦大灣區的綠色建筑發展。工作組就加速綠色建筑發展和提高能源效率提出9項建議,包括優化綠色及可持續金融資格及補貼、優化綠色建筑激勵政策等。 粵港澳大灣區深度減排路徑和轉型金融機遇 工作組分析了大灣區總體的碳減排缺口,研究了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和制造業三個關鍵行業的脫碳路徑,指出大灣區碳中和的投資需求和面臨的主要挑戰,并對加速大灣區轉型提出六大建議。工作組未來將開展一系列涉及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和制造業的試點項目,在實踐中探索轉型金融。 粵港澳大灣區氣候基金研究 工作組探討了以基金引入境內外資金投資大灣區氣候類項目的可行模式與路徑,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氣候基金發展現狀、深圳氣候投資基金及項目庫介紹、金融科技與數據支持基金創新應用三大方面開展研究。 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當地產業結構的供應鏈低碳轉型 工作組分享了綠色供應鏈發展的實踐經驗,包括如何支持綠色供應鏈金融創新、促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碳排放強度的降低,并建議綠色供應鏈金融結合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力量進一步融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互認工作組及第三方服務機構專業委員會 工作組聯合大灣區綠色金融第三方服務機構,共同研究并推動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ESG信息披露及轉型金融信息披露等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標準的落地與實施;并將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第三方服務機構建立自律管理機制。 ]]> —— "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合作

香港2023年4月27日 /美通社/ -- 2023年4月24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及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支持下,由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及香港綠色金融協會聯合舉辦的"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合作"主題會議在香港召開。會議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七個工作組的重要工作成果及進展,并圍繞如何發揮大灣區各地優勢、進一步加強大灣區可持續金融市場的合作進行了探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行政總裁梁鳳儀、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童士清、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杰以及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何華權出席會議并致辭,充分強調了大灣區綠色金融融合發展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致歡迎詞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高度重視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協同合作、優勢互補,旨在共同推動大灣區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的高質量發展,積極為我國實現"3060"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從左至右依次為: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黃立峰;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何華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財經事務)甄美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行政總裁梁鳳儀;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杰;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外事)許懷志
從左至右依次為: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黃立峰;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何華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財經事務)甄美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行政總裁梁鳳儀;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杰;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外事)許懷志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在香港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會議為大灣區市場參與者及金融監管機構提供了交流平臺,為識別市場障礙、改善大灣區內跨境綠色資本流動提供了解決方案。這些措施一旦實施,將有助于提高大灣區市場優質綠色項目容量,提供更多低成本融資和跨境金融服務。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

會議上,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介紹了新成立的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綠色科技工作組,該工作組旨在推動綠色科技加速器的建設,促進大灣區綠色科技生態及體系建設。其他六個工作組也對重要成果及進展進行了匯報:

基于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的分類目錄發展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和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于2022年完成并發布了第一和第二階段研究報告,正在開展第三階段研究,計劃發展基于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的香港(大灣區)分類目錄,涵蓋大灣區重要綠色活動、并考慮納入轉型活動。

粵港澳大灣區建筑脫碳研究——就綠色建筑試點進行合作

目前工作組已完成兩個階段的研究,發布了《綠色建筑評級體系能源范疇對標研究》《建筑去碳化政策報告》《香港建筑脫碳政策白皮書》三份研究報告,第三階段將聚焦大灣區的綠色建筑發展。工作組就加速綠色建筑發展和提高能源效率提出9項建議,包括優化綠色及可持續金融資格及補貼、優化綠色建筑激勵政策等。

粵港澳大灣區深度減排路徑和轉型金融機遇

工作組分析了大灣區總體的碳減排缺口,研究了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和制造業三個關鍵行業的脫碳路徑,指出大灣區碳中和的投資需求和面臨的主要挑戰,并對加速大灣區轉型提出六大建議。工作組未來將開展一系列涉及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和制造業的試點項目,在實踐中探索轉型金融。

粵港澳大灣區氣候基金研究

工作組探討了以基金引入境內外資金投資大灣區氣候類項目的可行模式與路徑,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氣候基金發展現狀、深圳氣候投資基金及項目庫介紹、金融科技與數據支持基金創新應用三大方面開展研究。

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當地產業結構的供應鏈低碳轉型

工作組分享了綠色供應鏈發展的實踐經驗,包括如何支持綠色供應鏈金融創新、促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碳排放強度的降低,并建議綠色供應鏈金融結合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力量進一步融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互認工作組及第三方服務機構專業委員會

工作組聯合大灣區綠色金融第三方服務機構,共同研究并推動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ESG信息披露及轉型金融信息披露等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標準的落地與實施;并將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第三方服務機構建立自律管理機制。

]]>
“香港可以在碳市場建設方面發揮三大作用”-- 馬駿 2021-12-13 17:54:00 馬駿于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第三屆年會上發言 不久前,香港金融監管機構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下成立了碳市場專責團隊,來評估香港可否因應自身獨特的金融優勢,發展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 馬駿在11月30日舉辦的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第三屆年會上,被問到香港應該在碳市場建設方面應該如何發揮作用,他回答說香港可以在三個方面發揮作用。基于組織 的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港科大和內地專家的研討,本文將對這三個想法做一個更為詳細的闡述。 首先,香港應積極參與規劃和建設大灣區統一碳市場。 作為承諾碳中和的經濟體,香港應該將其減排活動納入碳市場機制,但由于香港的經濟體量和排放總量小,獨立建設一個強制性碳市場將面臨流動性不足的瓶頸。因此香港參與的最佳方案是香港與廣東、澳門共同建設一個“大灣區統一碳市場”。統一碳市場可以基于廣東地區已有的碳市場構架和較好的市場流動性,推動大灣區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區域性引領作用,有效服務國家和地區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粵港澳大灣區在資本密集型、資源型、科技型綠色經濟活動方面具有比較成本優勢,建設大灣區碳市場可推動該地區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降低社會減排成本并產生區域環境改善的協同效應。? 構建大灣區統一碳市場的具體步驟可以包括:首先,由廣東省、香港和澳門共同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工作組,共同設計大灣區碳市場方案。該方案可以在若干年內逐步覆蓋廣東、香港和澳門的主要排放企業。第二,在港交所上線碳交易板塊,與大灣區內地的交易平臺組合聯動,推出以大灣區碳市場現貨產品和國家碳市場現貨產品為基礎的各類衍生產品,包括碳期貨、碳掉期等。三,適時啟動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碳排放權交易立法,由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并發布大灣區碳排放管控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及核查規范,開展大灣區碳排放配額分配的拍賣制度,逐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第四,建立碳市場跨境交易的“碳市通”機制(具體見下文)。 第二,作為大灣區統一碳市場的一個功能,可通過香港建立“碳市通”(Carbon Connect)機制,啟動中國碳市場的對外開放進程。 可參考“股市通”、“債市通”機制,通過香港建立連接內地碳市場和國際投資者的“碳市通”,打通碳市場的境內境外交易渠道,允許全球投資者通過該機制便利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以及未來全國碳市場的投資。香港現有的金融交易經驗、金融基礎設施和服務基礎及與境外金融系統相連接的優勢,都可以為碳市通機制提供重要基礎。待碳市通在連接大灣區市場與國際投資者方面取得較為成熟經驗之后,可以開展國際投資者與全國碳市場的互通,賦能全國碳市場的國際化布局。通過“碳市通”啟動 中國碳市場對外開放的大門,一方面可以吸引國際資金參與中國的減排活動,另一方面也是推動中國碳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宣傳中國碳減排實際努力的重要渠道。 第三,積極探索在香港建立服務內地和全球的自愿碳市場?(Voluntary?Carbon Market)。 強制性碳交易市場是各國落實減排承諾的重要機制,但由于政策協調的復雜性,其覆蓋的主體范圍和市場發展的速度都會受到許多限制,自愿碳市場將是強制性碳市場的一個重要補充。自愿碳市場的優勢在于可以激勵非控排企業的減排行動,同時也可以服務控排企業履約的需求。其參與主體可以包括全球所有符合高質量碳信用標準的供給方(如林業碳匯和新能源碳減排量的提供方)和需求方(控排企業用于抵消排放,以及愿意通過購買核證減排量來抵消自身碳排放以實現碳中和的各類企業和金融機構)。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承諾碳中和,因此對碳信用的需求和參與自愿碳市場交易的潛力巨大。全球已有多個服務于特定區域的自愿碳市場,并逐步走向標準間的對接與整合。最近全球高質量自愿碳市場理事會(ICVCM)宣布成立,該理事會將推動全球形成可交易高質量碳信用的統一標準。 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紛紛建設國際化自愿碳市場的背景下,香港也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爭取在港建成亞洲地區最大的和開放性的自愿碳市場。香港可依托國家和廣東省成熟核證自愿減排機制,聯合港澳力量,構建同時服務國家和全球的自愿減排市場體系,從標準制定、市場基礎設施鏈接、交易產品設計、國內與國際標準對接、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香港國際綠色金融中心優勢,為推進和落實《巴黎協定》第六條做出有國際影響力的貢獻。 (馬駿為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委會主任、ICVCM理事會成員) 傳媒聯絡︰Phoebe Liu, info@hkgreenfinance.org ]]> 香港2021年12月13日 /美通社/ -- 剛剛結束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達成了共識,其中第六條旨在構建一個全球碳市場以促進減排。中國內地、粵港澳大灣區和香港如何發展碳市場和利用碳市場機制,并逐步與國際對接,成了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水平高,同時碳市場起步早、規模大、交易創新活躍,有條件、有能力作為國家探索國際氣候治理合作、推動碳市場國際合作、服務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重要先行先試窗口。對于香港來說,積極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建設、支持內地碳市場對外開放、參與全球自愿碳市場建設,應該成為香港落實碳中和目標、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核心內容之一。如果設計和落實得當,碳市場有望成為香港綠色金融發展的下一個重要里程碑,并產生全球的影響力。

馬駿于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第三屆年會上發言
馬駿于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第三屆年會上發言

不久前,香港金融監管機構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下成立了碳市場專責團隊,來評估香港可否因應自身獨特的金融優勢,發展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馬駿在11月30日舉辦的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第三屆年會上,被問到香港應該在碳市場建設方面應該如何發揮作用,回答說香港可以在三個方面發揮作用。基于組織的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港科大和內地專家的研討,本文對這三個想法做一個更為詳細的闡述。

首先,香港應積極參與規劃和建設大灣區統一碳市場。作為承諾碳中和的經濟體,香港應該將其減排活動納入碳市場機制,但由于香港的經濟體量和排放總量小,獨立建設一個強制性碳市場將面臨流動性不足的瓶頸。因此香港參與的最佳方案是香港與廣東、澳門共同建設一個“大灣區統一碳市場”。統一碳市場可以基于廣東地區已有的碳市場構架和較好的市場流動性,推動大灣區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區域性引領作用,有效服務國家和地區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粵港澳大灣區在資本密集型、資源型、科技型綠色經濟活動方面具有比較成本優勢,建設大灣區碳市場可推動該地區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降低社會減排成本并產生區域環境改善的協同效應。 

構建大灣區統一碳市場的具體步驟可以包括:首先,由廣東省、香港和澳門共同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工作組,共同設計大灣區碳市場方案。該方案可以在若干年內逐步覆蓋廣東、香港和澳門的主要排放企業。第二,在港交所上線碳交易板塊,與大灣區內地的交易平臺組合聯動,推出以大灣區碳市場現貨產品和國家碳市場現貨產品為基礎的各類衍生產品,包括碳期貨、碳掉期等。三,適時啟動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碳排放權交易立法,由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并發布大灣區碳排放管控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及核查規范,開展大灣區碳排放配額分配的拍賣制度,逐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第四,建立碳市場跨境交易的“碳市通”機制(具體見下文)。

第二,作為大灣區統一碳市場的一個功能,可通過香港建立“碳市通”(Carbon Connect)機制,啟動中國碳市場的對外開放進程。可參考“股市通”、“債市通”機制,通過香港建立連接內地碳市場和國際投資者的“碳市通”,打通碳市場的境內境外交易渠道,允許全球投資者通過該機制便利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以及未來全國碳市場的投資。香港現有的金融交易經驗、金融基礎設施和服務基礎及與境外金融系統相連接的優勢,都可以為碳市通機制提供重要基礎。待碳市通在連接大灣區市場與國際投資者方面取得較為成熟經驗之后,可以開展國際投資者與全國碳市場的互通,賦能全國碳市場的國際化布局。通過“碳市通”啟動中國碳市場對外開放的大門,一方面可以吸引國際資金參與中國的減排活動,另一方面也是推動中國碳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宣傳中國碳減排實際努力的重要渠道。

第三,積極探索在香港建立服務內地和全球的自愿碳市場 Voluntary Carbon Market)。強制性碳交易市場是各國落實減排承諾的重要機制,但由于政策協調的復雜性,其覆蓋的主體范圍和市場發展的速度都會受到許多限制,自愿碳市場將是強制性碳市場的一個重要補充。自愿碳市場的優勢在于可以激勵非控排企業的減排行動,同時也可以服務控排企業履約的需求。其參與主體可以包括全球所有符合高質量碳信用標準的供給方(如林業碳匯和新能源碳減排量的提供方)和需求方(控排企業用于抵消排放,以及愿意通過購買核證減排量來抵消自身碳排放以實現碳中和的各類企業和金融機構)。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承諾碳中和,因此對碳信用的需求和參與自愿碳市場交易的潛力巨大。全球已有多個服務于特定區域的自愿碳市場,并逐步走向標準間的對接與整合。最近全球高質量自愿碳市場理事會(ICVCM)宣布成立,該理事會將推動全球形成可交易高質量碳信用的統一標準。

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紛紛建設國際化自愿碳市場的背景下,香港也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爭取在港建成亞洲地區最大的和開放性的自愿碳市場。香港可依托國家和廣東省成熟核證自愿減排機制,聯合港澳力量,構建同時服務國家和全球的自愿減排市場體系,從標準制定、市場基礎設施鏈接、交易產品設計、國內與國際標準對接、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香港國際綠色金融中心優勢,為推進和落實《巴黎協定》第六條做出有國際影響力的貢獻。

(馬駿為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委會主任、ICVCM理事會成員)

傳媒聯絡︰Phoebe Liu, info@hkgreenfinance.org

]]>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