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前我國女性健康形勢卻并不樂觀,尤其是在女性生殖健康方面。據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育齡女性中,有生殖疾病相關癥狀的人數約占比7成。
關注和提升女性生殖健康是我國全民健康的重要環節,這不僅是《健康中國》的要求,更是應對新生人口持續下降的一味良藥。
宣之于口而踐之于行,作為一家聚焦于婦幼健康的創新醫療器械公司,齊聚醫療始終以實際行動助力女性生殖健康,他們拿出的方案是,"打造一系列女性生殖健康專用醫療產品,填補女性生殖領域治療方案空白"。
11月23日,由齊育醫療(齊聚醫療全資子公司)自主研發的輸卵管積水介入封堵系統,由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徐文健主任團隊成功完成了最后一例臨床試驗入組。該款輸卵管封堵系統,針對輸卵管性不孕患者遇到的輸卵管積水難題,將安全可靠的生物工程材料與創新設計的結構功能相結合,通過微創手術方式對輸卵管積水部的近端進行了錨定封堵,是全國乃至全球首款專門用于輸卵管積水封堵治療的器械。
自今年2月23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市紅房子婦產科醫院)張國福主任團隊完成首例臨床入組以來,短短9個月的時間,這款全球首創的輸卵管封堵專用器械在全國范圍內入組120例,成功完成全部受試者入組。這不僅意味著齊聚醫療輸卵管封堵系統邁出了產品開發的重要一步,也標志著輸卵管封堵這一創新療法得到了臨床的有效驗證。
20分鐘完成輸卵管積水封堵 全程無需麻醉
輸卵管積水是指因輸卵管炎、輸卵管妊娠、子宮內膜異位癥、輸卵管腫瘤等疾病導致的輸卵管內包裹著水樣液體,是一種較常見的女性生殖疾病,也是導致女性不孕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
為了提高輸卵管積水患者的妊娠率,生殖醫生一般建議在IVF-ET(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即常說的試管嬰兒)前或自然受孕前處理輸卵管積水以消除輸卵管積液的不利影響。常見的治療手段包括外科手術如輸卵管切除術、輸卵管結扎術、輸卵管遠端造口術、輸卵管積水抽吸術,和介入手術如輸卵管封堵術。
張國福主任表示,"相比傳統腹腔鏡手術,通過介入封堵系統對嚴重積水輸卵管進行輸卵管內封堵,手術操作無創傷、預后更好、恢復更快,能有效消除輸卵管積水影響,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這或許正是徐女士會主動選擇參與臨床試驗的原因。
同樣參與了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的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王毅堂主任,對于齊聚醫療輸卵管封堵系統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輸卵管介入封堵術,是治療女性不育的一項中國領先于全世界的創新手術。"
齊聚醫療輸卵管介入封堵系統,在臨床上,不僅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療效與體驗,對于醫生而言,在操作性上也有了很大提升。
不同于常見的血管瘤類封堵,是在一個尺寸相對較大且固定的半開放瘤腔內進行。輸卵管封堵,需要在細直管狀的管腔內目標部位錨定住的同時,又要在需要填塞的部位有效封堵,這一直是臨床上的一大難題。
"齊聚醫療的輸卵管介入封堵系統,通過獨特的遠端釋放功能,結合輸卵管解剖結構,可以在需要錨定的部位穩定扎寨,然后將近端有效封堵。"張國福主任表示,齊聚醫療輸卵管介入封堵系統在臨床使用中的表現異常出色。
另外,齊聚醫療輸卵管封堵專用系統突破性的實現了植入物可回收、可控釋放的功能,解決了以前輸卵管栓塞類產品只能向前推送無法回撤調整定位的問題,將植入器械可能由于釋放位置不佳又無法調整而導致向輸卵管壺腹部滑落的風險完全消除,讓臨床醫生在術中沒有了后顧之憂。
把握時代背景下的新機會聚焦女性生殖健康
根據臨床反饋,齊聚醫療輸卵管封堵系統相比其它輸卵管積水治療術,有著不影響卵巢功能、無需進行外科手術、操作簡便、冗余度大、手術時間明顯減少、患者恢復期短、對輔助生殖周期影響小等優點。特別是,該款產品對于輸卵管所在盆腔環境存在嚴重黏連而無法開展傳統手術治療的患者也有著良好的效果。
該款產品的立項,來源于公司創始團隊對于我國人口形勢的未雨綢繆。早在2019年,齊聚醫療創始團隊敏銳察覺到我國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的趨勢,預測未來在醫療健康領域生殖、養育相關賽道將爆發出巨大的潛力,因此創辦了聚焦婦幼健康的齊聚醫療。
女性輸卵管病導致的不孕占據了女性不孕因素的35%,但由于輸卵管尺寸小(最細處內徑僅0.5mm)、被盆腔器官包裹、本身十分脆弱,器械治療難度非常高,所以輸卵管病相關的治療方案一般以藥物為主,但藥物口服通過循環系統遞送到輸卵管的效率非常低。如何采用尺寸比血管介入更細的精密器械,利用機械或者載藥方式對以前極難治療的輸卵管病開展創新診療,成為了齊聚醫療產品研發的一個主要方向。
2021年,齊聚醫療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張國福主任團隊達成合作,并積極爭取到四川大學的深入參與,瞄準了輸卵管專用封堵治療器械這一全球空白領域,"輸卵管專用封堵系統"正式立項。隨后便是概念篩選、可行性探索、生物學測試、設計驗證、動物試驗的一步步推進。
由于涉足的是真正的"無人區",全球范圍內都沒有現成的輸卵管模型研究可供參考。
為了在最接近真實器官的模型下開發、優化產品結構和性能,齊聚醫療研發團隊不斷摸索、驗證,巧妙的利用了實驗動物的器官相似性,尋找與人體輸卵管性狀最為接近的體內和體外器官模型,最大程度在離體組織和活體組織中驗證了產品的封堵性、錨定性以及在原位植入后的病理變化,明確了植入物發揮封堵作用的機理。
在產品布局方面,齊聚醫療總經理嚴錢錢表示,齊聚醫療不同于傳統婦科領域的企業,而是專注女性生殖健康,圍繞著新生兒生育和女性不孕,有多個疾病領域的一系列產品正在開發。"輸卵管病中,阻塞病約占60%,積水病約占35%,齊聚圍繞著這兩個在中國存在千萬級潛在患者的疾病開發了系列常規和載藥器械,希望能夠滿足女性生殖系統相關不孕癥的診斷及治療的全部手術需求。"
對于齊聚醫療的未來發展,嚴錢錢表示,基于我國當前的人口發展趨勢,齊聚醫療持續看好國家鼓勵生育、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心,將堅定地從中國新生兒增長的這個具體未滿足的巨大社會需求入手,圍繞不孕癥尚未解決的臨床問題、尊重產品開發的商業邏輯、采用DRM(可靠性和可制造性設計)產品開發模式,聚焦在女性不孕癥創新療法,不斷耐心地、科學地開發出更多原創的、有臨床價值的不孕癥治療新產品。
"這是個大時代背景下的新契機,齊聚醫療選擇了這條少有人走的新賽道,創新難度不小,但卻同樣蘊含著巨大的社會價值和商業潛力。"
全球首創產品 9個月完成120例臨床入組
齊聚醫療研發的輸卵管封堵系統是目前全球首個具有臨床適應證的輸卵管封堵專用器械,該臨床試驗也是全球第一個具有循證學意義的輸卵管封堵術的臨床試驗。該臨床試驗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單組目標值設計,納入23-40歲宮腔正常、HSG下檢查單側或雙側輸卵管積水的女性患者,評價了輸卵管封堵系統在封堵輸卵管積水適應癥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該臨床試驗廣泛的吸納全國各地的受試者,不僅臨床中心所在的華東、東北、華中等地有大量的受試者參與,華北、西北、華南等地區也有相當多受試者專門到臨床中心參與。在受試者年齡中,30歲及以上的占總數比達到了79%,其中35歲以上的占總數比達到了33%。截至目前,全部受試者身體狀況良好,其中部分受試者已經完成了試管嬰兒移植,已有21例成功實現了妊娠且該數量還在進一步增加,也證實了該款輸卵管封堵系統對于治療輸卵管積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21例成功受孕的準媽媽中,有多例單側輸卵管積水的患者在封堵積水側輸卵管后,通過正常側輸卵管自然受孕成功。
從臨床試驗取得的真實世界手術數據看,齊聚醫療輸卵管封堵系統的即刻有效性極高、手術安全性過硬、術中術后病人體感良好,醫生最為關注的錨定封堵性和可控回收性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同時,由于參與臨床試驗的主任也是國內開展輸卵管不孕癥手術較為成熟和權威的專家,通過大規模的上市前臨床研究,專家們提前熟悉了齊聚產品的特性和技術要領,臨床試驗中專家們也多次利用該產品成功治療了以前較為棘手的復雜病例。而優異的即刻和隨訪數據,也突顯了該產品的臨床價值,為產品商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齊聚醫療輸卵管封堵系統屬于全球首創,在現有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中并未包含該類產品。齊聚醫療已獲得醫療器械新分類目錄的界定結果,并處于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申報過程中。
跨越2022年的"資本寒冬"后,市場對于2023年的復蘇報以了很大的期待,不過從Q1的數據來看卻并不樂觀。2023年Q1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總額為26億美元,遠低于2021年Q1的91億美元和2022年Q1的60億美元,為2018年來的最低水平。
對此,有資深投資人向CHC醫療傳媒(以下簡稱CHC)表示不必悲觀。雖然市場沒有在短期內迅速回暖,但活躍度的明顯提升,表明行業勢能積蓄已成,行業復蘇只是時間問題。不過該投資人也表示,醫療投資很難再回到2018年以來的"資本狂歡"式的高增速,市場將進行相對慢增長的新周期。
貝達藥業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范建勛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他認為這是"中國醫療投資市場進一步成熟的表現"。"醫療行業,尤其是生物醫藥、創新醫療器械等領域,是一項高技術壁壘、高風險、高投入和長周期的復雜系統工程,是典型的慢賽道,如今慢下來或許才是正常的,只不過對于企業和投資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市場回歸理性,高估值泡沫擠壓,不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需要回歸價值本質。這就要求投資人或者投資機構,要有更高的專業性,能夠通過技術路徑直擊項目價值;要有更豐富的投后賦能手段,能夠陪伴、幫助項目成長;要有更多元化的退出渠道,能夠保障積極的可持續運營。
或許正因如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療產業投資人都在強調,未來醫療投資將愈發趨于細分化與專業化。范建勛表示,對于背靠醫藥上市公司成熟產業生態的產業資本而言,這些正是優勢所在。
隨著醫療投資"白銀時代"的到來,產業資本價值將日益凸顯,價值所在主要在于"看得懂、做得到、走得遠"三點。
看得懂——優勢技術直擊項目價值
3月29日,據CDE(藥品審評中心)官網公示,杭州康萬達醫藥的"重組人IL-21溶瘤痘病毒注射液(hV01)"獲批臨床,擬用于治療具有可注射病灶的晚期難治/復發性惡性實體瘤。這是國內首個擁有完備IP的溶瘤痘苗病毒。
溶瘤病毒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癌癥治療手段,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曾經備受國內外資本關注。康萬達于2016年開始研發溶瘤痘苗病毒,到2021年其產品研發進入了關鍵期,但研發資金已經捉襟見肘。而此時,國內醫藥投資正經歷由熱轉冷的拐點,眾多醫藥基金持幣觀望,康萬達遲遲無法完成新一輪融資,產品研發一度停滯。
就在創始人胡放博士一籌莫展之際,同在杭州的貝達基金對康萬達伸出了橄欖枝,并表示愿意在完成盡調達成投資前,協調解決流動性支持,以解康萬達燃眉之急。
隨后,在2021年底,康萬達與貝達基金正式達成了戰略合作,獲得了貝達基金的數千萬元獨家投資。
貝達基金管理公司貝加資本總經理周鋮告訴CHC,產業資本的第一大優勢就是"看得懂"。"背靠擁有成熟產業生態的上市公司,擁有著強大的技術與人才儲備,能夠從技術平臺、產品管線、商業前景、企業經營等多層面、全方位透視分析擬投項目。"。
周鋮表示,在了解到康萬達情況后,他們第一時間尋求貝達藥業的技術支援,組織了研發與臨床的專家團隊對其技術路徑與產品管線進行了研判,認為具有較好的投資價值,因此果斷決定參與。
看得懂的另一面,是不能不懂裝懂,正如貝達基金踐行的價值觀——"秉持專業"。相比于投資康萬達時的果斷,貝達基金對禾元生物的投資堪稱"撥開云霧見月明"。
禾元生物是全球領先的植物分子醫藥生物制藥企業,其基于自主開發的水稻胚乳細胞高效重組蛋白表達平臺和重組蛋白純化技術平臺開發的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HY1001,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應用植物表達體系將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做到藥用注射級的產品,也是國內唯一同時獲得中國NMPA和美國FDA批準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重組人血清白蛋白藥品,可以填補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的空白。
貝達基金很早之前就關注到了禾元生物,認為這一技術路線很有創新性,但當時該技術沒有先例,且臨床效果尚無法觀察,需要繼續跟蹤研究。
2021年底,貝達基金獲悉禾元生物核心產品HY1001的II期臨床研究完成了第1隊列的全部受試者入組。得知這一消息后,貝達基金迅速展開盡調,并調研了全國多家臨床中心,與PI進行深入探討,了解到其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最終領投禾元生物的Pre-IPO輪融資。2022年12月29日,禾元生物提交IPO申請,擬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目前,HY1001已順利開展III期臨床試驗。
做得到——全鏈路產業生態賦能
2016年,貝達藥業(300558.SZ)成功登陸A股創業板。同年,貝達藥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列明博士發起設立了貝達生物醫藥產業基金,重點投資于生物醫藥、體外診斷、創新醫療器械等生命健康領域。目前,基金已投資項目30余個,過半項目已完成資本市場上市或新輪融資,部分基金已有項目退出和實現良好收益。
丁列明博士2002年回國,創辦了貝達藥業,自主研發了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也引領了我國創新藥的發展。
談起設立貝達基金的初衷,丁博士表示,"生物醫藥是一個對技術和資金要求都非常高的領域,創業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這些困難我們都遇到過,現在我們成長起來了,希望利用我們積累起來的經驗,以基金為紐帶,去幫助更多醫療科創企業走得更平穩一些。"
北京天廣實是貝達基金早期投資的一家研發抗體藥物的生物制藥公司,2017年初與貝達藥業達成戰略合作,借助貝達藥業在研發能力、臨床申報、產品注冊等方面的優勢,合作開發管線內的貝伐珠單抗注射液項目。貝達藥業接手項目后,主持完成了臨床III期的研究工作,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商品名:貝安汀®)于2021年11月正式獲批上市,成為貝達藥業首個獲批的大分子生物制品、第三個上市藥物。
在醫藥領域,創業者所面臨的困難,遠遠不止是資金。范建勛告訴CHC,"生物醫藥創始人都有其擅長的領域,如何揚長避短,發揮更大的價值,這個時候產業資本就有用武之地,可以以資本作為紐帶,利用背后的產業生態為其賦能。"
"我們要跳出投資看投資。"范建勛表示,對于產業資本而言,投資僅僅只是開始,而以基金為紐帶,幫助被投企業融入產業生態,助力企業快速成長,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而有時候,能做的還有更多。
2019年,貝達基金投資了眼科創新藥企業維眸生物。在投后管理中貝達基金發現,維眸生物除了主研眼科產品外,還有一些極具價值的化合物設計思路,因為沒有余力而處于緩慢推進狀態。為挖掘其價值,貝達基金積極推動,發揮科學家的最大的價值,于2020年與維眸生物共建了啟元生物,并與貝達藥業達成戰略合作,快速推進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藥物的研發。目前,由啟元生物自主研發的治療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等皮膚病領域創新藥物QY201、QY101、QY211已推進至臨床不同階段。
走得遠——構建多維協同產業生態圈
在談到對于貝達基金的期望時,丁列明博士表示,希望能夠以貝達基金為紐帶,以貝達藥業為核心,構建一個多維協同的貝達產業生態圈,能夠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實現產業轉化,引導產業良性發展,為助力本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推動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做出努力。
在資本方面,貝達基金專注于生物醫藥、體外診斷和創新醫療器械等生命健康領域,基于投資組合風險、收益的平衡原則,合理布局中后期頭部項目與中早期優質潛力項目,以期達到風險可控、收益可期的投資組合平衡布局。立足醫藥醫療行業創新前沿關注未來 5-10 年趨勢,以期發現與大病種、高發人群相結合的真正具有創新價值的產品或服務。
在科技轉化落地方面,設有貝達夢工場,旨在打造一個便利化、全要素、立體化、開放式、具有國際先進水準、致力生物醫藥領域創新的專業眾創空間,將貝達藥業多年的發展經驗、專業研發資源等統一整合,建立完整的業務服務體系,打造醫藥風險投資基金、創新服務以及研發、生產、銷售外包服務等生物醫藥創新鏈條,降低生物醫藥創業門檻和機會成本。
在人才資源方面,貝達基金依托貝達藥業獨有的產業資源和渠道,體系化地建立了由優秀科學家、臨床PI、高校教授、創新藥企創始人等多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顧問庫,有多位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專家和浙江省高層次人才計劃專家,覆蓋了核酸藥物、蛋白降解、干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合成生物學、ADC等眾多新興前沿領域。既可以為基金項目研判提供更為全面、客觀的意見和建議,也可以為生態圈企業智慧賦能。
而在產業化方面,貝達藥業可為生態圈企業提供產業合作空間,充分利用自身在注冊和臨床開發方面的專業優勢、廣泛的研究者合作經驗與完善的市場銷售布局,加速推進合作產品的開發,支持和扶持標的企業獨立發展;同時貝達藥業也可為擬投項目提供多元融資渠道支持,實現雙方的資源優勢互補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