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維亞生物成功舉辦了"Enchantment of Drug Discovery"發布會,首次向業界揭示了其自主研發的AIDD平臺。維亞生物計算化學及人工智能平臺執行主任錢玥博士作為主講嘉賓,向與會者深入闡釋了維亞生物AIDD平臺的獨特優勢、對傳統藥物研發流程的顛覆性創新以及平臺三大核心功能模塊V-Scepter、V-Orb、V-Mantle,并通過一系列案例演示進一步展示了平臺在實際應用中的無限潛能。(點擊此處,觀看完整版發布會視頻)
SBDD與AI完美融合:智造藥物研發"奇點引擎"
AlphaFold3的突破性進展在于其多模態整合能力,通過同時處理生物序列與化學結構,精確預測原子級的相互作用并以3D結構表征。
作為全球一站式綜合服務企業,維亞生物革新藥物研發的理念正是源于對生物系統的原子級理解——即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我們已圍繞這一基本原則深耕十五余年,擁有領先的結構生物學平臺"錢玥博士表示。在這一核心基礎上,維亞生物建立了高通量親和力篩選平臺和全面的生物物理與生化測定體系。公司還配備有出色的藥物化學團隊和抗體/大分子平臺,往后端更是延伸至藥理學以及生產。
這些能力為AI提供了關鍵輸入:結構洞察、親和力評估、藥物研發后期性質和實時濕實驗反饋。維亞AI平臺作為中心樞紐,如同深度神經網絡中連接神經元的橋梁,通過算法迭代不斷改進,減少預測誤差并驅動創新設計。
借助完善的技術能力和多年的藥物發現深厚積淀,維亞生物開發了獨特的方式緊密整合各部分組件,最大化AI在藥物發現中的作用。這種整合結構生物學、多學科知識與AI的創新思路,使維亞能夠真正理解生物系統的復雜性,為藥物設計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力,真正實現了針對新靶點、新機制和新藥物類型的創新突破。
重塑藥物研發流程——突破時間與成本雙重壁壘
小分子設計流程新范式
傳統上,將一個小分子化合物推進到臨床階段通常需要2-4年時間。逐步優化每個屬性的順序流程不僅耗時,而且效率低下,往往在遇到瓶頸時需要回溯多個步驟。而在AI驅動的工作流程中,這一過程的時間線縮短至不到1-2年,同時降低了合成和測試周期。
虛擬篩選和從頭設計成為項目啟動的必要步驟,隨后進行分子生成和實驗驗證的迭代。這種迭代在幾周內完成,并同時跟蹤多個分子性質。藥物候選物以更快的速度進入先導優化階段,并通過AI指導的設計-生產-測試循環進一步優化。新的工作流程在周期時間上縮短了2-3倍,并有效降低了PCC階段總成本的50-70%。
大分子設計流程新范式
區別于傳統的動物免疫(通常需要2-3個月)或體外展示方法,維亞生物開創了AI驅動的抗體設計全新流程。從AI生成序列入手,整個流程通常耗時不到一周。這種數據驅動和結構驅動的理性設計,顯著減少了需要表達的序列總數(相比噬菌體展示所需的109量級),同時為閉環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實驗室驗證步驟能夠在幾周內完成,實驗數據反饋被用于改進模型。整個迭代周期不超過一個月,模型優化確保了下一輪更高的成功率。
錢玥博士指出,這種方法相較于傳統篩選流程如噬菌體展示和酵母展示具有兩大優勢:1)能夠同時學習正面和負面數據點;2)通過提取通用特征而達到模型不依賴于特定靶點的效果,從而從歷史研究中持續優化模型。總體而言,這種實驗室內循環的AI驅動流程時間效率上提升了400%以上,從我們的經驗來看,找到一條以上符合要求抗體序列的成功率超過85%。
三大進階魔法模塊:構筑AI藥物研發新世界
"今天,我們首次推出維亞AIDD功能平臺。它目前建立在三個模塊之上,就像三件圣器,"錢玥博士介紹道,"V-Scepter類似于魔杖,通過基本規則賦予計算建模能力;V-Orb作為復活石,揭示生物系統的潛在機制;而V-Mantle則是在維亞編織的隱形斗篷,用于探索藥物發現的隱藏空間,為科學家提供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需了解更多,可點擊AIDD功能平臺)
模塊一:V-Scepter
V-Scepter包括口袋識別、力場參數化、分子對接、ADMET預測器和其他一系列工具。這個模塊專注于計算建模的基礎規則,為藥物發現奠定堅實基礎。
模塊二:V-Orb
V-Orb包含主動學習增強的虛擬篩選以及分子動力學工具,以探究任何給定生物系統的勢能面。在增強采樣技術的基礎上,團隊開發了專有的自由能微擾(FEP)計算套件,適用于非共價和共價配體以及生物大分子。
模塊三:V-Mantle
V-Mantle包含作為特征提取和下游任務基礎的大型語言模型。從頭設計和復雜結構預測是構成最先進的AI驅動藥物發現網絡的關鍵支柱。此外,抗體工程平臺代表了一個具有準確性和自動化的精簡流程。
錢玥博士強調,這些工具的構建是為了促進藥物發現過程,而非為了工具本身。她表示,這只是維亞生物擁有的部分列表工具,維亞將繼續升級更新各個模塊功能。
AI創新實踐:從構想到應用的閉環
隨后,錢玥博士攜團隊通過平臺視頻演示的方式,列舉了各模塊中計算工具的落地應用案例。團隊首先展示了ADMET預測工具的精準性,其預測結果與實驗數據高度一致,證明了模型的可靠性與準確性。隨后,FEP和增強采樣案例演示了如何突破傳統計算架構的局限性,實現對非共價及共價體系的精準預測,同時展示了簡潔用戶界面,盡可能減少用戶參數輸入,實現了自動化處理與精準分析的完美結合。
在抗體設計領域,錢玥博士特別強調了V-Mantle模塊中實現的完整抗體設計工作流程。這一流程包括:
"我們的方法最大的優勢在于將發現階段與開發階段的特性聯系起來,"錢玥博士解釋道,"這使我們能夠提前預測抗體后期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征,從而大大降低后期開發風險,加速抗體藥物的研發進程。"
未來已來,預見 AI藥物研發「超維時代」
"我們堅信,當我們擁抱數據、算法、結構、機制以及干濕實驗室的整合時,AI就能提供最佳解決方案,"錢玥博士在總結發言中表示。"維亞生物的AI平臺通過結合先進的計算建模與實驗驗證,正在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為藥物研發行業帶來變革性的影響。我們不僅在加速藥物研發進程,更在重新定義藥物發現的方法論,開創全新的科學范式。"
2025年1月6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致力于創新藥物研發的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特科羅生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簡稱為"特科羅")正式宣布,已順利完成用于特應性皮炎(AD)治療的TDM-180935外用軟膏IIa期臨床試驗(NCT06363461)。
研究結果顯示,TDM-180935外用軟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顯著的療效,同時僅表現出極低的系統性暴露,表明該藥物適用于覆蓋大面積皮損的特應性皮炎治療,這一積極結果為TDM-180935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5年1月3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專注于眼科治療領域的臨床階段創新藥公司——維眸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簡稱為"維眸生物")宣布,其非激素滴眼液VVN461治療前葡萄膜炎中國臨床II期研究達到臨床終點。
VVN461為維眸生物自主研發的First-in-class創新非甾體類抗炎藥滴眼液,在本次臨床中體現出優異的抗炎效果,兩個劑量組與陽性對照1%醋酸潑尼松龍滴眼液相比,在主要療效終點及次要終點上均達到非劣于對照的統計學意義。
此前,2024年12月3日,VVN461在治療白內障術后炎癥的美國II期臨床試驗中達到主要及次要終點,在臨床中體現出優異的抗炎效果,兩個劑量組與溶媒對照相比在所有主要終點及次要終點上均獲得統計學顯著性。
美國加州圣地亞哥——2024年12月18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處于臨床后期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Arthrosi Therapeutics, Inc.(簡稱為"Arthrosi"),專注于開發潛在的同類最佳、高效選擇性的新一代URAT1抑制劑,用于降低痛風患者的血清尿酸(sUA)水平、減少痛風發作及痛風石癥狀。公司宣布,其痛風創新藥AR882關鍵性III期REDUCE 2試驗已經完成超過50%的患者入組,該試驗旨在評估AR882在降低痛風患者sUA水平方面的療效。
劍橋市,馬薩諸塞州——2024年12月11日,由維亞生物參與天使輪投資的企業Full Circles Therapeutics (簡稱為"Full Circles")在頂級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Efficient non-viral immune cell engineering using circular single-stranded DNA-mediated genomic integration"。該研究介紹了一種非病毒的新型環狀單鏈DNA技術(cssDNA),可在多種細胞類型中實現高效的大片段基因敲入,可攜帶基因序列最長可達20Kb。
中國杭州——2024年12月9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的天境生物,一家聚焦于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領域創新生物藥開發、生產和合作商業化的全產業鏈生物科技公司,與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為"濟川藥業")聯合宣布,伊坦長效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簡稱為"伊坦長效生長激素")治療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癥(PGHD)的生物制品上市申請(BLA)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受理。作為國內申報階段和已上市產品中首款且唯一一款融合蛋白長效生長激素,該創新療法有望為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癥患者帶來安全、有效且更具便利性的治療方案。
2024年12月4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的企業Antag Therapeutics (簡稱為"Antag")宣布完成8000萬歐元A輪融資。Antag是一家專注于靶向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促肽(GIP)受體以開創新型肥胖治療的領先生物制藥公司。本輪融資由Versant Ventures領投,參與投資的還包括Novo Holdings、SR One、Dawn Biopharma、Pictet、Longview Ventures以及丹麥出口與投資基金(EIFO)。
此次融資將用于推動Antag主打候選藥物AT-7687的臨床開發。該藥物是一種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的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促分泌多肽受體(GIPR)拮抗劑。同時,融資還將支持Antag其他按月注射治療方案的研發管線擴展。
2024年11月19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精準腫瘤治療藥物研發公司湃隆生物(Apeiron Therapeutics)宣布其針對MTAP缺失晚期實體瘤的GTA182 1a/b期研究成功完成首例患者入組。
該研究旨在評估GTA182在多個劑量遞增下的安全性、療效和藥代動力學特性,適用于有MTAP缺失的晚期實體瘤成年患者,作為單藥療法或與標準治療聯合用藥。
2024年11月1日,CDE官網公示,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AceLink Therapeutics(簡稱為"AceLink")的罕見病藥物AL01211膠囊擬納入突破性療法,適應癥為法布雷病。
AL01211是一款新型選擇性口服葡萄糖神經酰胺合酶(GCS)抑制劑。AceLink已經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完成了AL01211在健康受試者中的兩項Ⅰ期臨床試驗,兩項研究均表明AL01211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在任何試驗劑量水平下均未觀察到嚴重不良反應。目前,該藥正在中國和美國開展針對法布雷病患的II期臨床研究。
]]>波士頓,這座被譽為生命科學"圣地"的城市,其生物醫藥創新生態系統享譽全球。維亞生物波士頓分公司坐落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正處于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的前沿陣地,這里不僅匯聚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學府的尖端研究力量,更是眾多生物技術巨頭和創新型企業的策源地。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展和市場需求的升級,維亞生物決定正式成立分公司,進一步提升維亞生物在北美地區的市場覆蓋能力和服務能力。
同時,這一分公司還將成為維亞生物全球業務網絡的關鍵樞紐,聯動中國、美國,英國及歐洲等地的分支機構,共同構建起一個敏捷、高效的全球運營網絡,以更迅速、更精準地響應全球新藥研發領域的持續演變以及客戶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
維亞生物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表示:"波士頓是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的重要策源地,也一直是維亞生物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環。多年來,我們在該地區深耕藥物研發服務,已經建立了顯著的市場影響力。之后,我們還將重點布局CRO及CDMO業務,深化前端項目能力,為后續業務創造更多增長動能。這次設立分公司,是我們深耕國際市場、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我們正在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具有協同性的全球服務網絡,為合作伙伴提供靈活、高效的綜合服務。未來,維亞生物將持續加強全球化戰略,不斷提升一站式藥物研發及生產服務能力,為全球生物醫藥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維亞生物上海首席執行官任德林博士:"波士頓分公司不僅是維亞生物業務版圖的戰略性夯實,也是我們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關鍵樞紐,將有助于提升我們在國際市場的戰略縱深。通過波士頓分公司,我們可以更直接地對接北美市場的創新項目資源,精準捕捉新興生物技術企業的業務需求,進一步擴大我們在藥物研發領域的業務規模。同時,我們也將持續強化創新技術能力,不斷提升技術壁壘,敏捷響應行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為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更卓越、更高效的專業服務。"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01873. HK)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生產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DEL)、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AIDD/CADD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Seraxis宣布獲得FDA批準SR-02替代胰島素用于1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
Germantown,MD——2024年10月15日, Seraxis,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的臨床階段再生醫學公司,已獲得FDA對其新型胰島替代療法SR-02的調查新藥(IND)申請的批準,將進行I/II期臨床研究。SR-02是首個獲FDA批準在人體中進行測試的重編程干細胞衍生胰腺產品候選藥物,有望成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功能性治愈方案。
Arthrosi與一品紅合作研發的痛風創新藥AR882在國內臨床II期試驗中取得優異數據,且獲得FDA授予AR882用于痛風石性痛風的快速通道資格
據一品紅消息,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Arthrosi Therapeutics, Inc.(以下簡稱:"Arthrosi"),與一品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品紅")合作研發的在研1類創新藥AR882治療原發性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的國內II期臨床試驗中取得優異數據。
II期階段臨床試驗的主要目的旨在探索AR882膠囊治療原發性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最佳給藥劑量方案和初步評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主要終點指標為治療8周時血清尿酸<360μmol/L的受試者百分比。AR882在治療6周時就體現出了卓越的有效性,75mg AR882相對非布司他已體現出了優效(P<0.001)。同時AR882表現出良好的耐受性,無任何重度不良反應發生。臨床中觀察到的輕中度不良反應包括腹瀉、頭疼、上呼吸道感染。AR882完全不影響患者本身合并癥的病情管理調整,患者合并癥情況穩定。
此前8月19日,Arthrosi宣布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授予AR882快速通道資格,以用于治療患有痛風石的痛風患者。
Antag Therapeutics宣布FDA批準其主要分子AT-7687的臨床試驗新藥(IND)申請
丹麥哥本哈根——Antag Therapeutics是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專注于靶向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促肽(GIP)受體以開創新型肥胖治療的領先生物制藥公司,于2024年10月9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接受其主要分子AT-7687的IND申請。這個里程碑使Antag Therapeutics能夠啟動其第一階段臨床試驗,以評估AT-7687在健康的偏瘦體重和健康的肥胖受試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效果。該研究還將探討AT-7687作為單一治療及與GLP-1受體激動劑Semaglutide聯合使用的效果,研究對象為健康肥胖個體。
Cybrexa宣布首位卵巢癌二期試驗患者接受同類首創肽-藥物偶聯物CBX-12給藥
康涅狄格州紐黑文——2024年10月7日,Cybrexa Therapeutics,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正在開發一類新型腫瘤靶向肽-藥物偶聯物(PDC)療法的臨床階段腫瘤學生物技術公司宣布,在評估CBX-12對鉑類藥物耐藥或難治性卵巢癌患者療效的二期臨床試驗中,首位患者已接受給藥。CBX-12是一種同類首創的PDC,利用Cybrexa的專有alphalex?技術,將強效且已獲驗證的拓撲異構酶1(TOP1)抑制劑依喜替康直接遞送至腫瘤細胞,同時保護健康組織不受傷害。此次試驗啟動之前,一期試驗結果充滿希望,顯示CBX-12在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NSCLC)、胸腺癌、膽囊癌和結直腸癌中表現出廣泛的活性,且安全性特征可控。
天境生物與賽諾菲就全球創新CD73靶向腫瘤療法達成大中華區戰略合作
中國杭州—— 2024年9月25日,天境生物(以下簡稱"天境"),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的,聚焦于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領域創新生物藥開發、生產和合作商業化的全產業鏈生物科技公司宣布,已與賽諾菲就天境生物自主研發的全球創新CD73抗體尤萊利單抗(uliledlimab)在大中華區的開發、生產和商業化達成戰略合作。這一戰略合作充分結合了天境生物在創新藥領域的卓越研發和生產能力與賽諾菲在中國市場的成熟商業化網絡和渠道優勢,旨在為癌癥患者帶來更多突破性治療方案,滿足目前尚未得到充分滿足的臨床需求。
根據協議條款,賽諾菲將向天境生物支付約3200萬歐元(約合2.5億人民幣)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以及特定的注冊和銷售里程碑付款;潛在總對價最高不超過 2.13億歐元(約合17億人民幣)。
Basking在急性缺血性中風的可逆溶栓藥物BB-031的臨床2期試驗中實現首次給藥
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2024年9月10日,Basking Biosciences(簡稱:Basking),一家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正在開發新型急性溶栓治療的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宣布在RAISE臨床試驗中實現首次給藥,該試驗將評估BB-031在急性缺血性中風(AIS)患者中的療效。
HAYA宣布與禮來達成合作,共同利用專有RNA平臺發現治療肥胖及相關代謝疾病的新型調控基因組靶點
瑞士洛桑和美國圣地亞哥——2024年9月4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HAYA Therapeutics是一家開創性采用精準RNA引導的調控基因組靶向治療慢性疾病的生物技術公司,宣布與禮來簽訂了一項多年合作協議。雙方將利用HAYA先進的RNA引導的調控基因組平臺支持針對肥胖及相關代謝疾病的臨床前藥物發現。合作方將鑒定多個調控基因組衍生的RNA靶點,以治療這些慢性疾病。
根據合作協議的條款,HAYA將收到一筆首付款,包括股權投資,并有資格獲得高達10億美元的臨床前、臨床和商業里程碑付款,以及產品銷售的特許權使用費。
]]>香港2024年8月29日 /美通社/ -- 2024年8月29日,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1873.HK)公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6個月(報告期),集團實現收入人民幣981.8百萬元,實現毛利人民幣339.1百萬元,實現凈利潤人民幣144.2百萬元,相較于去年同期凈利潤人民幣13.7百萬元大幅提升,這主要得益于因可轉債的全額償還而帶來相關財務調整項的消除;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凈利潤由去年同期人民幣146.1百萬元提升至人民幣168.2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5.1%,主要歸因于本集團部分投資孵化企業成功退出所帶來的投資收益以及降本增效舉措所產生的正向貢獻。
此外,自2023年集團完成了對戰略投資人淡馬錫、弘暉基金、淡明資本及迪拜投資公司的整體性引進工作之后,戰略投資人目前正在對維亞集團的公司治理、業務運營、投融資規劃及戰略發展發揮協同效應。
CRO中短期增速略有波動,未來有望逐步恢復
2024年上半年,公司CRO業務實現收入人民幣385.9百萬元,實現對應經調整毛利人民幣167.2百萬元。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較往年有所下降,主要歸因于去年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承壓對創新藥研發投入所造成的短期性影響以及公司EFS業務的戰略性收縮。但公司通過降本增效等措施的有效執行,仍將CRO的盈利水平維持在良好的水平上。隨著2024年第二季度以來,CRO新簽訂單的逐步復蘇,這將對公司下半年的業績形成有力支撐。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計向客戶交付超過74,109例蛋白結構,其中2024年上半年新增交付約9,074例蛋白結構;研究累計超過2,065個獨立藥物靶標,其中2024年上半年新增交付79個。目前,公司在蛋白結構解析領域仍然保持全世界范圍內行業龍頭地位。
公司累計CRO客戶數量增加至1,465家,包括全球前十大制藥公司(根據2024年半年報總營收計),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25.7%。CRO業務客戶分布地區多元化,來自海外地區收入占比約達88.8%,來自中國內地客戶收入占比約為11.2%。
報告期內,同步輻射光源使用情況達873小時,為公司與全球13家同步輻射光源中心保持長期合作,分布在中國上海、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瑞士以及中國臺灣十個國家及地區,可確保全年無間斷的收集數據。
CDMO產能建設持續推進,CMC項目數不斷增加
集團致力于打造全球創新藥從研發到生產一站式服務平臺,通過實現對朗華制藥的全資收購,以完善生產端的布局。報告期內,一方面,不斷推進對CDMO的產能建設以為未來商業化階段的新分子做準備;另一方面,持續加強對CMC業務的優化及導流。
朗華制藥2024年上半年收入總計人民幣595.9百萬元,經調整毛利總計人民幣179.0百萬元,主要受到部分CDMO訂單交期的影響,預計將在2024年下半年集中交付。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朗華制藥累計服務客戶達885家,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63.2%,前十大客戶留存率100%。此外,朗華制藥已為12家集團孵化企業以及從CRO導流的公司提供了CMC及CDMO服務。產能建設方面,目前可使用的總產能為860立方米。此外,朗華計劃于2024年至2025年之間新建400立方米的產能以服務于新分子的商業化生產,目前土建工程已經基本結束,內部消防工程正在安裝之中,預計后續將進入設備采購安裝階段。未來,隨著新產品的落地和儲備產能的釋放,這將為公司收入的增長提供充足保障。
CMC端項目數持續增長,但仍處于新業務的盈利爬坡周期之中。CMC從成立至今,已完成及正在推進的新藥項目數為218個。報告期內,CMC實現收入近人民幣21.0百萬元。此外,集團導流的項目推進順利,已有一項管線進入臨床三期且進展迅速,顯示集團一體化戰略的成功。未來,集團會進一步加強對高質量CMC項目的BD及導流,在充分挖潛內部項目資源及降本增效的基礎之上,以推動CMC業務實現盈虧平衡。此外,從客戶訂單數方面來看,CMC外部BD的占比近75.0%,維亞導流的占比近25.0%;從客戶金額方面來看,CMC外部BD的占比為49.0%,維亞導流的占比為51.0%。
部分孵化公司已成功退出,持續兌現投資收益以增厚集團利潤
報告期內,公司通過實現了對多家孵化公司(Focus-X、Saverna、Dogma、Riparian)的部分退出,成功兌現了相應的投資收益,累計獲得近人民幣144.1百萬元回款。此外,2024年7月底還發生了1家期后退出項目(Nerio),但該項目的投資收益并不確認在當期半年報當中。截止2024年6月30日,共累計投資孵化92家初創公司。投資孵化企業主要來自于美國、加拿大、歐洲以及中國,其中67.0%來自北美地區,26.0%來自中國。
2024年上半年,公司已孵化的公司當中已有5家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總額約117.0百萬元美金。各孵化公司研發進展順利,累計在研管線總數近222條,其中185條管線處于臨床前階段,37條管線已經處于臨床階段。目前,孵化項目已有13家公司實現全部或部分退出。此外,還存在數個有潛在退出可能性的項目,預計在未來3年內將迎來退出高峰期。
于報告期末,維亞的投資孵化企業當中已布局了例如:Dogma、Arthrosi、Basking、Triumvira、Deka、Mediar、Cybrexa、維眸生物、Haya和Nerio等一系列優質資產。未來,隨著孵化企業的順利發展、持續融資及退出,前期的投資將逐漸進入收獲期并為集團持續帶來現金回報及投資收益。
技術亮點及研發突破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維亞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引入了AI技術,圍繞新靶點(New Target)、新機理(Novel MOA)及新分子形式(New Modality)開發了獨具特色的AI賦能SBDD一站式原創新藥物研發服務平臺。
其一,從新靶點研究的現狀來看,新靶標是原始創新最重要的來源。報告期內,維亞研究累計超過2,065個獨立藥物靶標,其中2024年上半年新增交付79個。截止目前,公司已向客戶交付了一系列在蛋白結構數據庫(PDB)未有報道的靶標蛋白結構,闡明了這類蛋白行使功能的結構原理,為后續藥物分子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癌癥治療領域,業內在傳統的靶標蛋白,諸如激酶、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免疫檢查點等之外,仍在尋找新的靶標作為突破口。本公司在細胞分裂控制、mRNA穩定性相關的新腫瘤靶標蛋白方面,成功解析了諸多此前未被報道的蛋白結構以及蛋白和藥物待選分子的復合體結構,解釋了靶標蛋白和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結構細節,為設計更有效的化合物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推動了一批新候選藥物分子的出現。此外,公司亦在分子膠蛋白復合體的結構領域,貢獻了較多新結構,進而為理性設計和改良分子膠藥物提供了有效線索。
其二,以新機理研究的建設現狀來看,公司CRO業務已成功建立了一站式新機理藥物發現與研究的平臺,打造了蛋白生產制備與結構研究、冷凍電鏡技術、膜蛋白研究技術、藥物篩選技術(DEL、ASMS、SPR、晶體浸泡、Intact-MS等)、Bioassay等相關技術平臺。并且,立足于對苗頭化合物的驗證測試,公司還可以依托強大的藥物化學團隊和計算團隊幫助客戶進一步優化苗頭化合物結構,直至達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里程碑。同時,公司的藥理及藥代平臺亦能為客戶新機理化合物的開發提供系統的化合物成藥性評價服務。
其三,從新分子模式相關的技術平臺發展現狀來看,報告期內,維亞生物經過多年的項目積累,已將大分子藥物/抗體平臺、多肽平臺、小分子藥物平臺,逐步整合形成了覆蓋多領域的XDC大平臺。公司將計算化學和人工智能技術與XDC技術深度融合,在偶聯位點篩選設計、連接子-藥物載荷設計、XDC藥物的整體疏水性及穩定性改造、新型偶聯反應的開發等多個創新領域進行探索,拓展了XDC藥物研發的新方向。在此基礎上,公司進一步將XDC平臺與DEL技術整合,利用自有DEL平臺的強大篩選能力助力特殊小分子連接子及藥物的篩選,并結合團隊在核酸偶聯領域的獨特經驗,建立了抗體-寡核苷酸偶聯物(AOC)平臺。目前,基于對現有多個領域技術平臺的充分整合,維亞已打造出了功能強大且全面的一站式XDC技術服務平臺。
另外,從多肽技術平臺的建設情況來看,目前本公司已能夠提供各種多肽的合成,尤其是多肽合成中難度大、技術新的肽鏈合成技術,在偶聯肽、PDC、RDC、單環肽、訂書肽等復雜的多重環肽(采用肽鏈折疊和選擇性環化技術)、生物素標記肽和熒光標記肽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技術經驗積累。在偶聯肽方面,維亞多肽平臺與抗體部門合作,將多肽平臺拓展到多肽抗體偶聯APC的領域,并已提供了相應的產品。未來,維亞的多肽技術平臺將聯合噬菌體展示平臺及DEL平臺,從苗頭肽鏈的發現和驗證,到先導化合物的確定和優化,再到候選化合物的確定,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此外,維亞亦提供PROTAC/分子膠藥物研發方面相關的服務,其收入占比已接近CRO總收入的10.87%。服務內容主要包括:蛋白制備與結構研究、PROTAC/分子膠篩選、動力學研究、藥物代謝、藥物化學、Bioassay、CADD/AIDD等。截止2024年上半年,公司已累計研究E3連接酶50多個,交付PROTAC三元復合物結構140個,PROTAC業務亦為CRO業務的發展貢獻了相應的收入。
最后,就AI賦能SBDD一站式原創新藥物研發服務平臺的情況來看,CADD/AIDD平臺使用物理化學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幫助推進各類藥物研發項目,以對結構和機理的深入理解為立足點,真正實踐計算驅動的藥物研發。本公司計算平臺已開發出一系列針對項目的先進算法來解決藥物設計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共價和非共價自由能微擾(FEP),計算準確度更高、可調參數空間更大。針對傳統計算化學方法的空白領域,計算平臺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用從頭生成突破化學空間限制,使得藥物設計在計算的幫助下能完成從零到一的突破。此外,平臺還著力開發ADME/PK預測模型,實現了藥物研發各階段的全面覆蓋和計算工具的系統性整合。計算化學和人工智能平臺開發的方法被應用于多種藥物形態,如小分子、抗體、多肽、靶向RNA小分子藥物開發等;在算法開發的過程中,各個平臺保持干濕實驗聯動,計算結果通過實驗驗證、計算模型在此過程中迭代優化,最終取得突破。總體而言,維亞的CADD/AIDD平臺具備自研算法及平臺建設的能力,擁有研發多種藥物形態的經驗,并且充分發揮了維亞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優勢,在上海超算集群的算力支持下,能夠對早期藥物研發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賦能。
人員及設施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集團員工總人數為2,043人,CRO研發人員數量達到1,117人,朗華制藥總人數為704人。公司已經建設了完善的辦公和實驗場地,產能擴張以滿足公司高速發展的業務需求和人員擴張計劃,包括:
維亞生物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公司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領域的獨特優勢,提升生物和化學業務之間的導流效應,持續加強一站式原創新藥物研發平臺和生產服務平臺的建設,深化CRO與CDMO業務間的協同性,提升前端項目業務能力建設,促使漏斗效應進一步顯現,加速為后端業務導流,積極構建面向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者的開放式合作平臺和共贏生態圈。"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01873. HK)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生產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DEL)、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AIDD/CADD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截至2024年6月30日,維亞生物已累計為全球2,350家生物科技及制藥客戶提供藥物研發及生產服務,共計投資孵化92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未來,公司將持續增強技術壁壘、提升研發與生產服務能力,為全球更多的初創新藥公司及中大型藥企提供優質的多元化服務,助益全球病患。
]]>13億美元交易,維亞生物投資孵化公司Nerio與勃林格殷格翰達成收購
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2024年7月29日,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宣布以最高13億美元交易收購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Nerio Therapeutics("Nerio")。此次收購將大大增強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腫瘤免疫管線,目標是改善癌癥患者的治療效果。
維亞生物首席創新官兼維亞生物創新中心負責人戴晗博士:"Nerio依托創始團隊在磷酸酶藥物多年的深耕和積累,成功開發了創新性高選擇性磷酸酶PTPN2/N1抑制劑,用于腫瘤免疫治療,解決了磷酸酶抑制劑選擇性和成藥性的痛點。我們很高興投資、見證并陪伴了Nerio從概念驗證到臨床前研究這一路的成長。本次與勃林格殷格翰達成收購,也再次驗證了維亞投資團隊的戰略眼光及專業的投后支持。借助勃林格殷格翰在磷酸酶和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積累,我們相信Nerio管線的研發有望進一步加速,更好地造福病患。"
聚焦"合成致死",湃隆生物出售CDK7抑制劑權益
2024年7月18日,美國舊金山和中國上海——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上海湃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湃隆生物)宣布已與Exscientia plc(NASDAQ:EXAI)達成協議,將其在高選擇性口服CDK7抑制劑GTAEXS617(簡稱: 617)的50%權益出售給Exscientia。該項目正處于ELUCIDATE 1/2期臨床試驗階段。
根據協議,湃隆生物將獲得價值3000萬美元的交易對價,其中包括1000萬美元的現金,1000萬美元的Exscientia股票等,以及高個位數的項目對外許可分成,潛在價值超1億美元。此外,Exscientia將承擔617所有開展中的項目研發費用。
輻聯科技與SK Biopharmaceuticals就靶向多種實體瘤的創新療法簽署許可協議
2024年7月17日,德國海德堡和韓國首爾——維亞生物被投企業輻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輻聯科技"),一家全面整合的國際化放射性藥物治療公司,宣布其與全球生物科技公司SK Biopharmaceuticals簽署了一項對外授權許可協議。根據該協議,輻聯科技授予SK Biopharmaceuticals對于FL-091放射性藥物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臨床研究、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針對靶向神經降壓素受體1型(NTSR1)陽性的癌癥。
該項交易總額為5.715億美元,包含首付款、研發及商業里程碑付款,另有特許權使用費未計算在內。根據協議條款,SK Biopharmaceuticals將授權引進靶向NTSR1的放射性藥物偶聯物(RDC)項目FL-091及其備選化合物,并將其開發成一款創新型抗腫瘤藥物。
Arthrosi宣布在先導化合物AR882的關鍵性三期REDUCE 2試驗中完成首例患者給藥,并于此前在2024 EULAR大會上展示AR882溶解痛風石臨床試驗的成果
圣迭戈——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Arthrosi Therapeutics, Inc.是一家處于研發后期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正在開發一種潛在的同類最佳、高效且選擇性強的新一代URAT1抑制劑,以降低痛風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減少痛風發作和痛風石。2024年6月27日,Arthrosi 宣布,其AR882已經在REDUCE 2中給第一位患者用藥,REDUCE 2是一項關鍵的三期臨床試驗,旨在評估在痛風患者中降低血清尿酸(sUA)的效果。
此前6月12日至6月15日,2024歐洲風濕病學大會(EULAR年會)期間,Arthrosi與一品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研的全球1類新藥AR882臨床試驗成果重磅亮相。Arthrosi首席醫學官Robert Keenan博士在大會上報告了該研究的最新數據(摘要編號:POS0268)。研究表明:AR882在痛風石患者中進行的第6至12個月擴展研究中,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sUA顯著降低,表現出持續的痛風石和晶體體積溶解。AR882治療痛風患者(包括臨床可見及亞臨床晶體沉積的患者)療效更顯著、安全性更好。
維眸生物招募首位受試者入組VVN001中國III期臨床試驗
中國,溫州——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中國創新型眼科藥物研發公司維眸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眸生物")宣布,公司自主研發的干眼癥治療創新藥——新一代LFA-1拮抗劑VVN001滴眼液中國III期臨床試驗已于近日順利完成首例受試者入組及給藥。
]]>維眸與仁和閃亮戰略簽約,且其VVN001國內III期臨床試驗啟動會圓滿召開
6月6日全國愛眼日當天,"「研」里有EYE,閃亮未來"主題活動在上海隆重舉辦。此次盛會上,各位來賓也見證了維亞生物投資孵化公司維眸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與江西閃亮制藥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簽約儀式,雙方將聯手打造屬于中國的軟硬鏡護理馳名品牌。此前3月16日,維眸生物宣布,公司自主研發的干眼癥治療創新藥--新一代LFA-1拮抗劑VVN001滴眼液國內III期臨床研究項目啟動會在上海圓滿召開,這標志著VVN001 III期臨床試驗正式啟動。
QurAlis宣布與禮來達成ASO療法QRL-204的全球獨家許可協議
劍橋,馬薩諸塞州,2024年6月3日—— 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QurAlis宣布已與禮來簽訂了一項獨家許可協議,其將向禮來授予開發和商業化QRL-204的全球權利。QRL-204是一種潛在的best-in-class剪接切換型反義寡核苷酸(ASO),旨在恢復AL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FTD(前額葉癡呆)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UNC13A功能。
根據協議條款,QurAlis授予禮來開發和商業化QRL-204及其他針對UNC13A的化合物的獨家全球許可,QurAlis將獲得4,500萬美元的預付款,以及額外的股權投資。QurAlis還有資格獲得高達5.77億美元的未來里程碑付款和分級的銷售凈額提成。
Arthrosi宣布將在2024年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大會上展示多項研究報告
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Arthrosi Therapeutics, Inc.是一家處于研發后期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正在開發一種潛在的同類最佳、高效且選擇性強的新一代尿酸鹽轉運體1(URAT1)抑制劑,以降低痛風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急性發作和痛風石。Arthrosi近日宣布其兩項研究報告已被接受,包括一項海報展示,將在6月12日至15日于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2024年歐洲風濕病聯盟(EULAR)大會上展出。
Lucy Therapeutics獲得新一輪融資以推進阿爾茨海默癥和帕金森癥治療新方法
馬薩諸塞州沃爾瑟姆——5月28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生物技術初創公司Lucy Therapeutics Inc.(以下簡稱LucyTx)宣布,其已獲得1250萬美元的加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現有投資者Engine Ventures和Safar Partners領投,以及比爾?蓋茨基金會、帕金森英國基金會和邁克爾?J?福克斯基金會的新加入。這筆資金的注入使得LucyTx的總融資額累計超過3600萬美元。這些投資將為LucyTx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研究領域注入新動力,并助力其繼續開發針對雷特綜合癥的創新藥物靶點。
特科羅啟動針對特應性皮炎/濕疹TDM-180935新藥的2期臨床試驗,且正式入駐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2024年4月29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臨床階段的生物創新藥研發公司特科羅生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特科羅")正式宣布,公司針對特應性皮炎/濕疹TDM-180935外用軟膏的2期臨床試驗(NCT 06363461)已經開始,患者開始用藥。此前4月20日,特科羅正式入駐"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生物芯片攪局多肽篩選!揭秘量準與禾泰健宇新布局!
2024年3月27日,生物醫藥行業的兩家領軍企業——杭州禾泰健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泰健宇")與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量準(上海)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量準")宣布達成一項戰略性合作協議,旨在共同推進多肽藥物研發領域的技術創新與突破。禾泰健宇以實體單分子多肽多樣性文庫為基礎,而量準則以業界前沿的創新型生物芯片技術平臺作為支撐。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業績亮點:
2024年3月28日,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1873.HK)公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12個月(報告期),集團實現收入人民幣2,155.6百萬元,實現毛利人民幣738.5百萬元。本集團的凈虧損為人民幣99.8百萬元,相較于去年同期虧損人民幣504.2百萬元大幅提升;經調整后凈虧損由去年同期人民幣133.9百萬元提升至經調整后凈利潤人民幣208.8百萬元,較去年同期由負大幅轉正,主要歸因于集團部分投資孵化企業的估值企穩以及降本增效舉措所帶來的盈利能力提升。
此外,2023年,集團在整體性融資及戰略投資人的引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功引入了淡馬錫、弘暉、淡明及迪拜投資公司作為戰略投資人,并完成了累計近2.25億美金的融資。在此推動下,公司將輕裝上陣并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一方面,公司在獲取大額融資之后,已將之前發行的可轉債全部清償完畢,這將大幅改善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情況;另一方面,戰略投資人的成功引入亦將對公司治理、業務運營、投融資規劃及戰略發展起到較強的協同作用。這將充分助力公司的長期發展及一體化戰略的落地和持續推進。
CRO業務中短期略有波動,中長期發展前景可期
2023年,公司CRO業務實現收入人民幣844.9百萬元,實現毛利人民幣363.7百萬元。2023年全年的收入較往年有所下降,主要歸因于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放緩對創新藥研發投入的影響以及公司EFS業務的戰略性收縮。但公司通過降本增效等措施的有效執行,仍將CRO的盈利水平維持在良好的水平上。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計向客戶交付超過65,035例蛋白結構,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交付約16,110例蛋白結構;研究累計超過1,886個獨立藥物靶標,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交付8個。目前,公司在蛋白結構解析領域仍然保持全世界范圍內行業優勢的地位。除此之外,一方面,公司會通過生物化學的協同發展以充分挖掘現有客戶的價值量;另一方面,公司會不斷加強線上數字營銷和線下BD的充分融合,并同步推動海外BD團隊的擴張,以拉動訂單的恢復和增長。此外,公司會不斷拓展新興技術平臺以形成新的增長驅動并為現有CRO業務進行持續導流。
公司累計CRO客戶數量增加至1,398家,包括全球前十大制藥公司(根據2023年年報總營收計),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為25.7%。CRO業務客戶分布地區多元化,來自海外地區收入占比約達87.1%,來自中國內地客戶收入占比約為12.9%。
報告期內,同步輻射光源使用情況達2,059小時,為公司與全球13家同步輻射光源中心保持長期合作,分布在中國上海、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瑞士以及中國臺灣十個國家及地區,可確保全年無間斷的收集數據。
CDMO產能不斷擴建,CMC項目數持續增加
報告期內,集團重視與朗華制藥的戰略合作與協同效應。一方面,加強對CDMO的產能布局及業務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加強對CMC業務的優化及導流。
朗華制藥2023年全年收入總計人民幣1,310.7百萬元,經調整毛利總計人民幣388.8百萬元。收入較去年略有下降,主要受到部分CDMO客戶訂單推遲的影響。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朗華制藥累計服務客戶達880家,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51.2%,前十大客戶留存率100%。此外,朗華制藥已為十幾家集團孵化企業以及從CRO導流的公司提供了CMC及CDMO服務。報告期內,產能建設方面,目前可使用的總產能為860立方米。此外,朗華計劃于2024年至2025年之間新建400立方米的產能以服務于新分子的商業化生產,目前土建工程已經進入尾聲,車間主體結構基本完成,預計2024年將進入設備采購安裝階段。未來,隨著新產品的落地和儲備產能的釋放,這將為公司收入的增長提供充足保障。
CMC端項目數持續增長,但仍處于新業務的盈利爬坡周期之中。CMC從成立至今,已完成及正在推進的新藥項目數為183個。截止報告期末,CMC實現收入近人民幣56.7百萬元。報告期內,集團導流的項目推進順利,已有一項管線進入臨床三期且進展迅速,這顯示了集團一體化戰略的成效。未來,集團會進一步加強對高質量CMC項目的BD及導流,在充分挖潛內部項目資源及降本增效的基礎之上,以推動CMC業務實現盈虧平衡。此外,從客戶訂單數方面來看,CMC外部BD的占比近63.0%,維亞導流的占比近37.0%;從客戶金額方面來看,CMC外部BD的占比為31.0%,維亞導流的占比為69.0%。
部分孵化公司已成功退出,未來計劃以成立投資基金的方式開展投資孵化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6家孵化公司的全部或部分退出,兌現了相應的投資收益。此外,亦新增投資孵化了1家初創公司,通過換股形式獲得。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共累計投資孵化92家初創公司。投資孵化企業主要來自于美國、加拿大、歐洲以及中國,其中67.0%來自北美地區,26.0%來自中國。
2023年全年,公司已孵化的公司當中已有12家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總額約236.0百萬元美金。各孵化公司研發進展順利,累計在研管線總數近222條,其中185條管線處于臨床前階段,37條管線已經處于臨床階段。目前,孵化項目已有13家公司實現全部或部分退出,在未來1-3年內有潛在退出可能的項目有近7個。
截止本報告期末,維亞的投資孵化企業當中已布局了例如:Dogma、Arthrosi、Basking、Triumvira、Deka、Mediar、Cybrexa和維眸生物等一系列優質資產。未來,隨著孵化企業的順利發展、持續融資及退出,前期的投資將逐漸進入收獲期并為集團持續帶來現金回報。
此外,公司早期孵化基金的募集及設立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未來計劃以成立投資基金的方式開展投資孵化業務,以降低對集團層面現金流的壓力以及資金的占用。
技術亮點及研發突破
CRO業務目前已建設多種核心技術平臺,包括PROTAC/分子膠技術平臺、蛋白生產制備與結構研究、冷凍電鏡技術平臺、膜蛋白研究技術、藥物篩選技術、Bioassay平臺、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及人工智能(AIDD)平臺、抗體/大分子研發服務平臺、藥物化學等。在報告期內,公司新增了XDC平臺、V-DEL技術平臺、共價化合物庫、分子膠技術平臺,完善了多肽藥物開發平臺,同時拓展抗體大分子研發平臺的服務內容。
CDMO業務也進一步完善了研發技術平臺建設。在原料藥研發方面,朗華搭建了綠色化學技術平臺,包括酶催化、連續流工藝、催化劑和配體篩選平臺等,能高效率、低成本地開發出優化的合成路線;同時在制劑CMC方面開展布局,建立了難溶性藥物增溶技術平臺、化合物藥物表征、鹽型晶型篩選等特色創新平臺。
本報告期內,從公司新拓展的新興技術平臺的發展現狀來看,V-DEL技術平臺打造了新穎的建庫策略、創新的DNA兼容反應,并利用維亞化學多年積累的非商購砌塊分子推出特有的、洆蓋環肽、靶向蛋白降解劑,共價鍵抑制劑、分子片段等高達千億級別的DEL庫,并圍繞維亞極具競爭力的蛋白質生產及結構生物學展開的特色篩選,進行以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主導的下一代數據分析及預測,并高效一體化地進行后續驗證合成。
其次,從多肽技術平臺的最新建設情況來看,目前已能夠提供各種多肽的合成,尤其注重多肽合成中難度大、技術新穎的肽鏈合成技術,在偶聯肽、PDC、RDC、單環肽、訂書肽、復雜的多重環肽(肽鏈的折疊和選擇性地折疊)、生物素標記肽和熒光標記肽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技術經驗積累。維亞的多肽技術平臺,未來將聯合維亞的噬菌體展示平臺和V-DEL平臺,從苗頭肽鏈的發現和驗證,到先導化合物的確定和優化,到候選化合物的確定,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此外,公司亦初步建立了XDC平臺,一站式偶聯藥物研發平臺集維亞多年抗體藥物、多肽藥物和小分子化學藥物研發經驗于一身,能為客戶提供高效、優質的偶聯藥物研發服務。
就維亞現有的新興技術平臺的發展情況來看,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及人工智能(AIDD)平臺使用物理化學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借助超級計算集群運算,各類方法已被廣泛用于各種藥物研發階段。公司計算化學部已開發出一系列針對項目的先進算法(如FEP),來解決藥物設計問題。與傳統的計算工具和商業軟件包相比,應用此類前沿技術更好地促進了藥物研發項目的進展。除了傳統的小分子藥物設計外,計算化學平臺開發的方法還被應用于多種藥物形態,并通過實驗驗證取得突破,如抗體、肽、靶向RNA小分子藥物開發等。總體而言,維亞的CADD及AIDD平臺目前已經組建了以碩博學歷為主的復合型人才團隊、具備自研算法及方法開發的能力、具備開發多種藥物形態的能力且硬件方面亦具備上海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持。
當前,公司亦已經在PROTAC/分子膠藥物研發方面提供相關服務,其收入占比已接近CRO總收入的10.42%。服務內容主要包括:蛋白制備與結構研究、PROTAC/分子膠篩選、動力學研究、藥物代謝、藥物化學、Bioassay、CADD/AIDD等。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累計研究E3連接酶50多個,交付PROTAC三元復合結構131個,PROTAC業務亦將為未來CRO業務的持續增長貢獻收入。
總而言之,公司立足于現有技術平臺的基礎之上,基于服務更多客戶需求的目標,不斷加大對新興技術平臺的布局和擴張,從而實現技術平臺之間的相互導流及協同并推動CRO收入的持續增長,立足不斷打造全面且完善的FIC藥物研發服務平臺。
人員及設施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團員工總人數為2,077人,CRO研發人員數量達到1,155人,朗華制藥總人數為689人。公司亦加速建設辦公和實驗場地,產能擴張以滿足公司高速發展的業務需求和人員擴張計劃,包括:
維亞生物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公司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領域的獨特優勢,提升生物和化學業務之間的導流效應,持續加強一站式藥物研發和生產服務平臺建設,深化CRO與CDMO業務間的協同性,提升前端項目業務能力建設,促使漏斗效應進一步顯現,加速為后端業務導流,積極構建面向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者的開放式合作平臺和共贏生態圈。"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 01873. HK )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生產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 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維亞生物已累計為全球2,278家生物科技及制藥客戶提供藥物研發及生產服務,共計投資孵化92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未來,公司將持續增強技術壁壘、提升研發與生產服務能力,為全球更多的初創新藥公司及中大型藥企提供優質的多元化服務,助益全球病患。
]]>博致生物完成1800萬美元A輪融資
近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博致生物(Proviva Therapeutics)欣然宣布完成18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以推進其核心產品PTX-912的臨床開發。龍磐投資,恩然創投和仙瞳資本聯合參加本輪融資。
博致生物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開發新一代細胞因子抗腫瘤免疫療法。針對細胞因子外周毒性的傳統難題,公司自主開發了"Crossover"細胞因子前藥技術平臺,實現在腫瘤微環境中特異性的藥物活性釋放。依托"Crossover"技術平臺,博致成功研發出PTX-912——新一代免疫細胞靶向的白細胞介素-2(IL-2)前藥融合蛋白。
AceLink Therapeutics發布健康志愿者參與評估AL01211的I期臨床試驗數據
紐瓦克,加利福尼亞州——2024年2月26日,AceLink Therapeutics,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一家開發下一代口服底物減少療法(SRTs)的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宣布,其在健康志愿者中進行的AL01211的I期研究的結果已經發表在同行評審的美國臨床藥學院期刊《Clinical Pharmacology in Drug Development》上。AL01211是一種強大的口服葡糖神經酰胺合成酶(GCS)抑制劑,正在開發用于治療法布里病和I型戈謝病。
在已發表的I期研究中,對AL01211進行了單劑量遞增和多劑量遞增的研究,以確定其在健康志愿者中的安全性、藥代動力學(PK)和藥效學(PD)效應。總體而言,AL0121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無嚴重不良事件。在30mg劑量水平下,血漿葡糖基神經酰胺和球蛋白三糖神經酰胺分別從基線水平降低了78%和52%,從而支持AL01211的進一步臨床研究。
Basking宣布完成由ARCH領投的5500萬美元融資,加速可逆溶栓劑的臨床開發
俄亥俄州哥倫布——2024年1月30日,Basking Biosciences(以下簡稱"Basking"),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一家開發新型急性溶栓療法治療卒中的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宣布完成5500萬美元的融資。新投資者ARCH Venture Partners領投,其他新投資者Insight Partners、Platanus、Solas BioVentures和RTW Investments,以及現有投資者跟投。ARCH Venture Partners董事總經理Steven Gillis博士將擔任Basking董事會主席。此前公司曾完成54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投資者包括Rev1 Ventures、Broadview Ventures和維亞生物。
Basking將利用融資加速BB-031的臨床開發。這是一種靶向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同類首創可逆RNA aptamers,專為快速起效和短持續時間的療效而設計。
特科羅獲萬物創投數百萬美元Pre-B輪融資,且其治療雄激素性脫發全球首創新藥TDM-105795臨床二期a試驗順利完成及完成針對濕疹/皮炎適應癥的TDM-180935劑量遞增的一期臨床試驗
據動脈網1月15日消息,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一家專注皮膚疾病新藥研發的臨床階段公司特科羅生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科羅"),宣布已于近期完成數千萬人民幣的Pre-B輪融資,本輪融資投資方為萬物創投,所融資金將用于毛發項目的后續臨床開發和濕疹皮炎項目中美雙報的二期臨床試驗(中美IIa臨床)。隨后2月5日,特科羅很高興地宣布:外用涂抹制劑TDM-105795用于治療雄激素性脫發(AGA)的首個臨床二期試驗(NCT05802173)順利完成。
此外,2023年12月4日,特科羅宣布已經完成針對特應性皮炎/濕疹的TDM-180935外用軟膏的一期臨床試驗(NCT05525468),試驗結果均達到預期。
輻聯科技宣布完成B輪美元融資,且其比利時GMP生產設施奠基
2024年1月4日,上海/讓布盧/海德堡——維亞生物被投企業、全面整合的國際化放射性藥物治療公司輻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輻聯科技"),宣布完成6330萬美元融資,其中包括4730萬美元的B輪股權融資和1600萬美元的授信額度。本次融資將幫助公司快速推進其放射性藥物管線的開發和藥物生產能力的建設,并優化其專有發現平臺UniRDC?。 隨著本次融資的完成,輻聯科技自2021年8月成立以來已累計融資超過1.1億美元,包括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和政府補貼。
此前12月8日,輻聯科技還宣布了在比利時讓布盧市開工建設其符合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的放射性藥物生產設施,以進一步推進放射性藥物的全產業鏈解決方案。
維眸生物獲香港創新科技署"企業支援計劃"資助,且榮登《2023胡潤全球獵豹企業榜》
近期,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維眸生物的香港子公司,一家聚焦差異化和全球新開發的眼科創新藥公司,宣布其創新眼底藥物VVN481成功獲得香港創新科技署"企業支援計劃Enterprise Support Scheme"(ESS—Hong Kong-Israel R&D Cooperation Programme) 資助。此次資助將用于推進該管線的臨床前研發工作,以期更快推進到臨床階段。此外,近日維眸生物還榮登《2023胡潤全球獵豹企業榜》。
維亞生物被投企業Absci宣布與阿斯利康合作開發人工智能驅動的腫瘤候選藥物
華盛頓州溫哥華,2023年12月4日——維亞生物被投企業、生成式人工智能抗體發現領域的領導者Absci公司(NASDAQ:ABSI),宣布與全球生物制藥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合作,針對腫瘤靶點提供人工智能設計的抗體。此次合作將Absci的Integrated Drug Creation?平臺與阿斯利康在腫瘤學領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旨在加速發現潛在的新型癌癥治療候選藥物。據悉,該協議包括預付款、研發經費和里程碑款項等,總金額高達2.47億美元。
關于博致生物
博致生物創立于2019年,由蛋白質工程和腫瘤免疫領域的頂尖專家團隊組建,致力于開發新一代細胞因子抗腫瘤免疫療法。公司自主研發了"Crossover"前藥技術平臺,能實現細胞因子在腫瘤微環境中特異性釋放,有效解決了細胞因子的外周毒性問題。依托該平臺技術,公司成功開發了臨床候選藥物PTX-912,已經啟動美國1期臨床試驗。
關于AceLink Therapeutics
AceLink Therapeutics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創新型生物制藥初創公司,專注于開發安全有效的藥物,以滿足存在高度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的遺傳性疾病。公司最初的重點是開發法布里病的新型治療方法。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www.acelinktherapeutics.com
關于Basking Biosciences
Basking Biosciences是一家處于臨床階段的公司,旨在解決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最大需求——一種快速起效的短效溶栓藥物,能夠提供比現有療法大大延長的治療窗口,并重新疏通阻塞的動脈,并且在出血時可以迅速被逆轉活性。公司正在開發的藥物BB-031,即是這種first -in-class RNA適配體,靶向血栓的重要結構成分和凝血過程的驅動因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關于特科羅生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特科羅生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公司前身為嘉興特科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近于2023年3月搬遷至四川省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公司目前的核心研發項目包括針對治療雄激素性脫發、特應性皮炎/濕疹、銀屑病和紅斑狼瘡等疾病的創新藥物。公司全球領先的治療雄激素性脫發的小分子候選藥物TDM-105795即將完成二期a階段臨床試驗,針對特應性皮炎/濕疹的創新型JAK1/TYK2抑制劑也已經完成一期臨床試驗,即將開展臨床二期POC試驗。公司具有多個臨床前或臨床階段的候選藥物,在研管線產品都是針對治療各種皮膚適應癥。
關于輻聯科技
輻聯科技有限公司("輻聯科技")是一家全面整合的國際化放射性藥物治療公司,在比利時、德國和中國均設有辦事處。我們致力于打造擁有放射性藥物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的全產業鏈的核藥公司以造福全球患者。我們計劃通過針對未來治療方法的創新研究來解決目前影響放射性藥物研發的核心問題。我們團隊中不乏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和科學家,他們既擅長管理生物醫藥公司,也深諳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和臨床開發方法。
關于維眸生物
維眸生物是一家專注于眼科創新藥研發領域的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擁有國際一流的眼科創新藥研發團隊和技術平臺,依托自主研發已經建立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管線。除VVN001項目外,維眸生物正在開發VVN539用于治療青光眼或高眼壓癥,VVN461用于治療非感染性前葡萄膜炎和術后炎癥。維眸生物還致力于發現和開發用于治療其他前、后眼疾病的新療法。
關于Absci
Absci是一家生成型人工智能藥物開發公司,將人工智能與可擴展的濕實驗室技術相結合,更快地為患者創造更好的生物制品。其Integrated Drug Creation?平臺通過同時優化兼具開發和治療效果的多種藥物特性,釋放了加快藥物上市時間和提高成功概率的潛力。通過數據學習、人工智能創造和濕法實驗室驗證,Absci 每周可篩選數十億個細胞,使其能夠在短短六周內完成從人工智能設計抗體到濕法實驗室驗證候選藥物的過程。Absci的愿景是為每個人一鍵提供突破性的治療方法。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www.absci.com
]]>Phenomic AI與勃林格殷格翰達成共同探索適用于基質豐富癌癥療法的新型靶點的戰略合作,與安斯泰來就實體瘤細胞療法開展戰略研究合作
多倫多和馬薩諸塞州沃爾瑟姆——11月29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Phenomic AI("Phenomic")宣布,其已與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達成戰略合作和許可協議,共同發現在豐富基質癌癥中的重要靶點。根據協議,勃林格殷格翰有權引進由Phenomic發現和功能驗證的靶點,作為新型癌癥治療藥物的基礎。勃林格殷格翰還將負責所有非臨床和臨床開發,以及相關癌癥療法的商業化。Phenomic將收到約900萬美元的前期和近期支付款,包括研究資金和合作里程碑付款。Phenomic還有資格獲得超過5億美元的許可費,臨床、監管和商業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產品銷售的提成。
11月30日,Phenomic已與安斯泰來(Astellas Pharma Inc.)通過其全資子公司Xyphos Biosciences, Inc.達成戰略研究合作。在此次合作中,Phenomic和安斯泰來將共同探索Phenomic開發的抗體,這些抗體針對Phenomic的scTx平臺識別腫瘤基質中的新靶點,以增強細胞療法對實體瘤的治療效果。根據協議的條款,Phenomic將收到預付款、全額研究資金和里程碑付款。在協議期間,安斯泰來將獲得這些抗體許可談判的優先權。
AmacaThera完成A輪擴展輪融資,用于推動其局部長效非阿片類治療藥物的臨床開發,以改善術后患者護理
安大略省多倫多市——AmacaThera,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一家專注于在其AmacaGel遞送平臺基礎上開發新型可注射、局部治療藥物的生物技術公司,宣布完成了400萬加拿大元的融資,由新投資人領投,并得到現有投資者的支持。投資人包括BDC Capital's Women in Technology Venture Fund, Inveready, Lumira Ventures, StandUp Ventures, 和MaRS IAF。籌得資金將主要用于加速其臨床候選藥物AMT-143的推進,同時也用于推動多個面向局部、可注射、緩釋市場的管線。
維眸生物用于治療白內障術后炎癥的VVN461臨床 II期試驗申請正式獲得FDA批準、榮登2023年中國生物醫藥領跑者100榜單,且其溫州總部正式啟用
近期,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眼科創新藥公司維眸生物宣布,FDA批準該公司自主研發藥物VVN461的II期臨床試驗申請(IND),用于治療白內障術后炎癥。VVN461是維眸生物獨立自主研發的一款強效JAK1免疫調節劑,能夠高活性抑制多個炎癥細胞因子(cytokine)通路,從而治療白內障術后炎癥。人體藥代動力學研究結果顯示VVN461滴眼液在血漿中暴露低,說明VVN461滴眼液在局部發揮抗炎作用的同時全身系統性毒性較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此外,10月,在2023 BioShanghai生物醫藥產業投資論壇暨未來醫療產業論壇上,維眸生物榮登"2023年中國生物醫藥領跑者百強"卓越領袖榜單;維眸生物溫州總部暨維眸生物復雜制劑研究院正式啟用。
勤浩醫藥SHP2抑制劑GH21聯用EGFR抑制劑奧希替尼獲批臨床
2023年11月20日,中國蘇州——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致力于利用組合技術平臺開發全球新一代抗腫瘤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企業,勤浩醫藥宣布,公司新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變構抑制劑GH21聯用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口服EGFR激酶抑制劑奧希替尼在中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體內外研究表明,GH21用作單藥療法及/或和其他抗腫瘤藥聯合用藥,對多種實體腫瘤有效。目前,GH21已在中美兩地開展I/II期臨床試驗,美國臨床試驗由戰略合作伙伴滬亞生物國際主導。GH21顯示出良好的PK和安全性,同時在低劑量組就已觀察到療效信號。
Arthrosi全球創新痛風藥AR882溶解痛風石最新臨床成果在ACR 2023年會上發布
近期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Arthrosi Therapeutics, Inc.(簡稱:"Arthrosi")研發的全球創新痛風藥AR882最新臨床結果在世界最大、最負盛名的風濕病學會議——美國風濕病學會(ACR)2023 年會上發布,包括一項主題演講《AR882,一種對慢性痛風和痛風石患者有效的尿酸排泄促進劑:使用DECT的全球前瞻性概念驗證試驗結果》及三張研發成果海報展示,重點介紹AR882的臨床最新突破性成果。
在這項全球性研究中,為期6個月的治療展現了AR882在具有不同人口統計學及基線特征的痛風患者中降低sUA、緩解痛風癥狀和溶解尿酸鹽晶體體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與現有療法相比,AR882 治療痛風患者(包括臨床可見和亞臨床的尿酸鹽晶體沉積患者)的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數據顯示,AR882除了能降低痛風患者的血清尿酸(sUA),還能顯著減少痛風石、減輕尿酸結晶負擔及降低痛風急性發作率。
AceLink宣布AL01211法布雷病2期臨床試驗完成首例受試者首次給藥
2023年11月1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AceLink Therapeutics(以下簡稱AceLink)宣布其在研的治療法布雷病的新藥AL01211,已在國內完成了2期臨床的首例患者首次給藥。AL01211是一種新型口服非腦滲透性葡萄糖神經酰胺合酶(GCS)抑制劑,目前正在開發用于治療鞘糖脂貯積類疾病,包括法布雷病和1型戈謝病。在1期臨床試驗中,AL01211總體耐受性良好,未出現嚴重不良事件。
Triumvira宣布完成HER2+胃癌和GEJ癌TACTIC-2細胞療法II期臨床首例患者給藥
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安大略省漢密爾頓和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南部——2023年10月26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Triumvira Immunologics是一家處于臨床階段的公司,致力于開發新型、靶向性自體和異體T 細胞療法,利用T細胞的天然生物學特性治療實體瘤患者。該公司宣布,在其I/II期研究TACTIC-2(NCT04727151)的 II 期研究階段中,首位患者已經接受治療,該研究旨在調查自體TAC-T細胞主要藥物TAC01-HER2在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胃癌和胃食管交界處(GEJ)腫瘤中安全性及效果。TAC01-HER2是一種基于基因工程表達T細胞抗原耦合器(TAC)的新型細胞療法,可以識別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
Deka Biosciences完成由MPM BioImpact領投的2,000萬美元B2輪融資
2023年9月28日,維亞生物被投企業、總部位于馬里蘭州的生物技術公司Deka Biosciences(簡稱"Deka")宣布已成功完成一輪由MPM BioImpact領投,總額達2000萬美元的B2系列融資。其他投資者包括Bayer旗下的Leaps、Lumira Ventures、O-Bio(Echo Investment Capital)、維亞生物、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Amana Investments、Plains Ventures、ATEM Capital和CEO John Mumm等。此輪融資的資金將用于支持Deka的管線發展以及藥物生產,當前公司已獲得FDA關于評估DK210(EGFR)的IND申請的批準,且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此外,MPM-BioImpact的Detlev Biniszkiewicz博士將加入Deka董事會。
]]>維亞生物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表示:"非常高興完成與戰略投資人的股權投資及可轉換債方案,這對公司未來的戰略布局具有重要意義,將有利于煥發維亞新的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和回報。同時,維亞也將堅持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不斷打造完善前沿技術平臺的構建,充分釋放維亞全球領先的藥物研發服務平臺及其他業務的價值。未來,維亞生物仍將堅持貫徹一站式藥物研發及生產的差異化服務布局,憑借多年在First-in-class藥物研發領域的經驗與獨特優勢,疊加一站式綜合服務能力,通過資深科學家團隊的專業領導,為全球生物科技及制藥企業提供差異化、定制化全產業鏈服務。"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 01873. HK )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 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截至2023年6月30日,維亞生物已累計為全球2,189家生物科技及制藥客戶提供藥物研發及生產服務,共計投資孵化92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未來,公司將持續增強技術壁壘、提升研發與生產服務能力,為全球更多的初創新藥公司及中大型藥企提供優質的多元化服務,助益全球病患。
相關投資方的公開簡介:
關于淡馬錫
淡馬錫是一家國際投資公司,截至2023年3月31日,投資組合凈值為3,820億新元。淡馬錫的使命"延延世代,欣欣向榮"指引我們不斷開拓創新,造福世代。作為積極活躍的投資者、著眼未來的機構和備受信賴的資產管護者,我們致力于實現長期可持續的價值。淡馬錫分別獲得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和標準普爾(S&P)的Aaa/AAA總體公司信用評級。淡馬錫總部位于新加坡,在全球9個國家共擁有13個辦事處:亞洲地區包括北京、河內、孟買、上海、深圳和新加坡;亞洲以外的地區包括倫敦、布魯塞爾、巴黎、紐約、舊金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墨西哥城。
關于弘暉基金
弘暉基金(HLC)專注發掘和實現科學技術的恒久價值。基于在化學、生物學和材料工程學等核心領域的深刻認知,立足獨立深度研究和體系化賦能服務,弘暉基金矢志通過對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的賦能式投資創造長久穩健價值。
至今,弘暉基金已投資100多家優質企業,包括邁瑞醫療、聯影醫療、魚躍醫療、藥明生物、泰格醫藥、百洋藥業、康龍化成、博瑞生物、兆維科技、斑布、行云集團、寵幸衛仕、奈雪的茶等。
]]>香港2023年8月29日 /美通社/ -- 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1873.HK)公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個月(報告期),集團收入由去年同期人民幣1,108.7百萬元持續增加至人民幣1,142.2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約為3.0%,毛利由去年人民幣345.0百萬元持續增加至人民幣406.0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約為17.7%。我們經調整后凈利潤由去年同期人民幣89.0百萬元提升至人民幣146.1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約為64.2%。這主要歸因于我們部分投資孵化企業的成功退出所帶來的投資收益以及CDMO產品結構變化所帶來的正向貢獻。
此外,報告期內,集團成功與戰略投資人淡馬錫及弘暉基金達成投資協議,擬融資近2.1億美金,計劃于2023年下半年完成本輪融資。一方面,這將幫助公司解決可轉債償還的問題;另一方面,戰略投資人的進入亦將對公司治理、業務運營、投融資規劃并在中長期戰略發展層面起到較強的協同作用。這將充分助力公司的長期發展及一體化戰略的落地和持續推進。
CRO業務持續增長,發展前景可期
2023年上半年,公司CRO業務收入由去年同期人民幣406.0百萬元增加至人民幣441.3百萬元,增幅約為8.7%。2023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速較往年有所放緩,主要歸因于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放緩對創新藥研發投入的影響以及公司EFS業務的戰略性調整。但就整體而言,在外部形勢相對承壓的情形之下,公司仍然保持了較為穩健增長的態勢。
從在手訂單的情況來看,公司在手訂單合同金額約為人民幣973.0百萬元,相較于去年同期有所下降。雖然,在手訂單增速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放緩以及EFS業務的戰略性調整的影響。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市場的逐步回暖,公司亦會通過加強BD團隊的能力建設,促進線上及線下營銷方式的創新,推動生物、化學一體化戰略的落地,并且結合新興技術平臺的持續布局以拉動CRO業務的增長。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累計向客戶交付超過56,128例蛋白結構,其中2023年上半年新增交付約7,203例蛋白結構。研究累計超過1,892個獨立藥物靶標,其中2023年上半年新增交付14個。目前,公司在蛋白結構解析領域仍然保持全世界范圍內行業龍頭的地位。除此之外,一方面,公司會通過生物化學的協同發展以充分挖掘現有客戶的價值量;另一方面,亦會不斷加強線上數字營銷和線下BD的充分融合。此外,公司會繼續積極拓展新興技術平臺。截止報告期末,一方面,公司新增了共價化合物庫及分子膠篩選平臺。另一方面,在CADD領域,將深度學習應用在大分子藥物設計中,例如抗體結構預測和抗體可開發性預測。
公司累計客戶數量增加至1,314家,包括全球前十大制藥公司(根據2023年半年報總營收計),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26.9%。CRO業務客戶分布地區多元化,來自海外地區收入占比約達86.5%,同比增速約近12.4%。來自中國內地客戶收入占比約為13.5%,同比下降約10.5%。
報告期內,同步輻射光源使用情況達1,020小時,為公司與全球13家同步輻射光源中心保持長期合作,分布在中國上海、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瑞士以及中國臺灣,可確保全年無間斷的收集數據。
CDMO毛利增速表現良好,CMC項目數持續增加
報告期內,集團重視與子公司朗華制藥的戰略合作與協同效應。一方面,加強對CDMO的產能布局及業務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加強對CMC業務的優化及導流。
朗華制藥2023年上半年收入總計人民幣700.9百萬元,較去年同期下降約近0.3%, 毛利總計人民幣208.1百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近25.3%。毛利增速高于收入增速,其主要原因為報告期內CDMO產品結構的變化。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朗華制藥累計服務客戶達875家,前十大客戶收入占比62.1%,前十大客戶留存率100%。報告期內,產能建設方面,目前可使用的總產能為860立方米。此外,朗華計劃于2024年至2025年之間新建400立方米的產能,目前地面施工工程正在建設中,并且已經開展了部分設備的選型和采購工作。未來,隨著儲備產能的釋放,這將為公司收入的增長提供充足保障。
CMC端項目數持續增長,但仍處于新業務的盈利爬坡周期之中。CMC從成立至今,已完成及正在推進的新藥項目數為143個。截止報告期末,CMC研發人員數量達到129人,CMC實現收入近25.0百萬元。未來,集團會進一步加強對高質量CMC項目的BD及導流,在充分挖潛內部項目資源及降本增效的基礎之上,以推動CMC業務實現盈虧平衡。此外,從客戶數方面來看,CMC外部BD的占比近78.0%,維亞導流的占比近22.0%;從客戶金額方面來看,CMC外部BD的占比為37.0%,維亞導流的占比為63.0%。
部分孵化公司的成功退出帶來投資收益,未來計劃以成立投資基金的方式開展投資孵化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5家孵化公司的全部或部分退出(其中2家為期后事項),兌現了相應的投資收益。此外,亦新增投資孵化了1家初創公司,通過換股形式獲得。截止2023年6月30日,共累計投資孵化92家初創公司。投資孵化企業主要來自于美國、加拿大、歐洲以及中國,其中67.0%來自北美地區,26.0%來自中國。
2023年上半年,維亞生物已孵化的公司當中已有7家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總額約156.0百萬元美金。各孵化公司研發進展順利,累計在研管線總數近217條,其中182條管線處于臨床前階段,35條管線已經處于臨床階段。目前,孵化項目已有11家公司實現全部或部分退出,在未來1-3年內有潛在退出可能的項目有近11個。此外,公司正在中國積極申請基金管理人牌照,并且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未來計劃以成立投資基金的方式開展投資孵化業務,以降低對集團層面現金流的壓力以及資金的占用。
技術亮點及研發突破
報告期內,研發投入為人民幣76.7百萬元,較2022年同期人民幣40.9百萬元增長87.5%。CRO業務目前已建設多種核心技術平臺,包括PROTAC技術平臺、蛋白生產制備與結構研究、冷凍電鏡技術平臺、膜蛋白研究技術、藥物篩選、Bioassay平臺、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藥物化學等。在報告期內,公司亦實現了對于共價化合物庫以及分子膠篩選平臺的新增。新建的共價化合物庫為公司自有設計而合成,包含1,000個化合物,分子量范圍150-350Da,現已正式對外開放使用,適用于質譜及細胞水平篩選,并可提供足量化合物做后續活性驗證。分子膠篩選平臺方面,公司開發了一套完善的分子膠篩選體系,包括ASMS親和力篩選及后續的SPR結合動力學研究及三元復合物形成驗證。
此外,公司亦在PROTAC藥物研發方面提供相關服務,其收入占比已接近CRO總收入的12.3%。服務內容主要包括:蛋白制備與結構研究、PROTAC分子高通量篩選、動力學研究、藥物代謝、藥物化學、Bioassay、CADD等。截止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累計研究超過50個E3 連接酶結構,交付靶蛋白-PROTAC-E3連接酶三元復合結構超110個,PROTAC業務亦將為未來CRO業務的持續增長貢獻新增亮點。
就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平臺的發展現狀而言,公司計算化學部門集成了基于物理化學模型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和人工智能方法(AIDD),在超算集群的算力加持下,被廣泛應用在藥物研發各個階段。維亞計算化學部門開發了一系列先進的算法(比如自由能微擾),相比傳統的計算化學工具和商業化的軟件包,能更加有針對性地對實際遇到的問題進行定向優化并高效推進藥物研發項目的進展。除傳統的小分子藥物設計外,計算化學平臺開發的方法還在多個藥物類型上應用并經過實驗驗證取得突破,例如生物大分子、多肽藥物、核酸藥物等。
人員及設施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團員工總人數為2,271人,CRO研發人員數量達到1,341人。公司亦加速建設辦公和實驗場地,包括:
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毛晨博士表示:"公司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領域的獨特優勢,提升生物和化學業務之間的導流效應,持續加強一站式藥物研發和生產服務平臺建設,深化CRO與CDMO業務間的協同性,提升前端項目業務能力建設,促使漏斗效應進一步顯現,加速為后端業務導流,積極構建面向全球生物醫藥創新者的開放式合作平臺和共贏生態圈。"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01873. HK)成立于2008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 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截至2023年6月30日,維亞生物已累計為全球2,189家生物科技及制藥客戶提供藥物研發及生產服務,共計投資孵化92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未來,公司將持續增強技術壁壘、提升研發與生產服務能力,為全球更多的初創新藥公司及中大型藥企提供優質的多元化服務,助益全球病患。
]]>Riparian Pharmaceuticals 宣布與輝瑞達成心血管項目獨家許可協議和研究協議
馬薩諸塞州沃特敦——2023年7月19日,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生物技術公司 Riparian Pharmaceuticals 宣布已與輝瑞達成獨家許可協議和研究協議。輝瑞將支付預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及未來療法的銷售分成,以換取對Riparian臨床前項目的專有權。作為研究協議的一部分,輝瑞將支持 Riparian 發現更多有血管保護作用的藥物靶點,并對這些靶點擁有選擇權。
維亞生物首席科學官葉志雄博士表示:"維亞生物自2018年9月起投資孵化 Riparian,我們就全新靶點的發現以及化合物設計合成及測試與 Riparian 團隊展開長期合作。維亞憑借多年在 First-in-class 藥物研發領域的經驗與獨特平臺優勢,疊加一站式綜合服務能力,通過資深科學家團隊的專業領導,助力 Riparian 研發了優質的臨床候選藥物。"
DTx Pharma 宣布與諾華達成收購協議
加州圣地亞哥——2023年7月17日,維亞參與投資孵化的 DTx Pharma 是一家臨床前階段生物技術公司,利用其脂肪酸配體共軛寡核苷酸 (FALCON?) 平臺解決寡核苷酸療法的遞送挑戰,其宣布與諾華達成收購協議。根據雙方協議條款,諾華將支付5億美元的預付款,并在完成預先指定的里程碑后額外支付最多5億美元。FALCON平臺能夠將小干擾RNA (siRNA) 治療藥物輸送到肝臟以外的組織并發揮其活性,從而增強siRNA藥物的生物分布和細胞攝取。DTx Pharma 的領先管線 DTx-1252目前正在進行臨床前開發,并獲得FDA孤兒藥資格認定,用于治療1A型腓骨肌萎縮癥 (CMT1A)。除了 CMT1A 項目外,諾華還獲得了 FALCON 平臺和另外兩個早期項目(針對神經肌肉和中樞神經系統適應癥)的全部權力。
維亞生物首席創新官兼維亞生物創新中心負責人戴晗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見證并陪伴了 DTx Pharma 從概念驗證到臨床前研究這一路的成長,并參與其多輪融資。本次達成收購,也再次驗證了維亞投資團隊的戰略眼光及專業的投后支持。"
Arthrosi Therapeutics 成功獲得7500萬美元的D輪融資
加州圣地亞哥——2023年7月11日,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 Arthrosi Therapeutics 宣布成功獲得7500萬美元的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廣潤大健康產業(香港)有限公司(英文"Guangrun Health Industry (Hong Kong) Co. Limited")領投,并得到包括一品紅藥業子公司瑞騰生物(香港)有限公司(英文名"Reichstein Biotech (HK) Co.Limited")在內的一批投資者財團的支持。此次融資是其在研的治療慢性痛風藥物AR882開發的又一個里程碑。AR882是一種高效選擇性的下一代 URAT1抑制劑,以每日一次的即時釋放口服膠囊的形式給藥。AR882有潛力改變痛風的治療范式,解決血清尿酸 (sUA) 水平、痛風發作和痛風石還原等問題。
AceLink Therapeutics 獲 FDA 批準啟動 AL1211對法布里病患者的2期研究
加州紐瓦克——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 AceLink Therapeutics, Inc.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制藥公司,正在開發下一代口服底物還原療法 (SRT),以滿足重大的未滿足醫療需求,改善遺傳性糖磷脂代謝紊亂患者的生活質量,6月21日宣布其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的許可,啟動其領先項目 AL1211的第二階段臨床試驗。
維眸生物自主研發的青光眼雙靶點創新藥 VVN539美國II期臨床達到主要研究終點
近期,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維眸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維眸生物")聚焦差異化和全球新開發的眼科創新藥公司,宣布其自主研發的雙靶點藥物 VVN539,針對開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壓患者的美國II期臨床達到主要研究終點。
與溶媒組相比,0.04% VVN539劑量組在所有時間點均達到了統計學顯著性及臨床顯著性,眼壓降壓幅度約為5~6 mmHg。0.02% VVN539劑量組在大多數時間點相較于溶媒組也達到了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眼壓下降。研究中未觀察到顯著的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
Domain Therapeutics 宣布提名首創 PAR2 NAM 候選藥物 DT-9045
法國斯特拉斯堡和加拿大蒙特利爾——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 Domain Therapeutics(簡稱"Domain")是一家處于臨床階段的生物制藥公司,致力于開發針對G蛋白偶聯受體 (GPCR) 的免疫腫瘤學創新候選藥物,于6月5日宣布提名其候選藥物 DT-9045。DT-9045是一種蛋白酶活化受體2 (PAR2) 的負向變構調節劑 (NAM),在免疫腫瘤學方面治療潛力巨大,尤其適用于纖維瘤。
Domain 提名 DT-9045作為其首創 PAR2 NAM 臨床候選藥物,得益于 DT-9045的附加值、獨特性及與目前臨床上針對 PAR2的生物制劑相比,其具有更大的治療潛力。在小鼠同種移植模型中,DT-9045已經證明了概念驗證的有效性,可以增強抗 PD1治療的抗腫瘤活性。
HAYA Therapeutics 任命醫學博士 Douglas L. Mann 為臨床顧問委員會主席
瑞士洛桑和加州圣地亞哥——6月20日,由維亞生物參與投資孵化的、一家開發靶向組織和細胞特異性長非編碼 RNA (lncRNA) 的精準藥物公司 HAYA Therapeutics 宣布,Douglas L. Mann 博士加入公司擔任臨床顧問委員會主席。作為一名公認的心臟病專家、臨床研究者及心血管研究人員,Mann 博士的加入,將有助于 HAYA Therapeutics 心力衰竭候選藥物 HTX-001推向臨床。
關于 Riparian Pharmaceuticals
Riparian Pharmaceuticals, Inc. 是一家私人持股的生物技術公司,致力于發現影響內皮功能障礙和血管炎癥的藥物靶點和療法。這兩個過程是多種心臟代謝性疾病的基礎和誘因。Riparian 已從 Viva Biotech和 JMCR Partners 等獲得了總計600萬美元的投資和研究服務,同時還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馬薩諸塞州生命科學中心等研究基金會的支持。
關于 DTx Pharma
DTx Pharma, Inc.是一家私營生物技術公司,利用其專有的脂肪酸配體共軛寡核苷酸 (FALCON?) 技術平臺解決RNAi療法治療肝臟以外疾病的相關挑戰。FALCON 平臺利用脂肪酸來增強全身組織和細胞類型的生物分布和細胞攝取。在臨床前研究中,FALCON siRNA已證明能夠有效且持久地抑制周圍神經系統 (PNS)、骨骼肌、心臟、皮膚和中樞神經系統中的靶基因。FALCON siRNA 可以通過靜脈內、皮下和鞘內給藥途徑遞送,并且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制造。該公司擁有專注于外周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和神經肌肉疾病的產品線。DTx Pharma已從多家全球領先的生物醫藥投資者那里籌集了超過1.15億美元的投資,包括RA Capital Management、Access Biotechnology、Surveyor Capital(Citadel 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Friedman Bioventure、Viva Biotech Holdings 以及來自 CMT 研究基金會 (CMTRF) 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研究基金會的支持。欲了解有關 DTx Pharma 的更多信息,請訪問www.dtxpharma.com或者在 LinkedIn 和 Twitter 上關注 DTx@DTxPharma。
關于 Arthrosi
Arthrosi Therapeutics,Inc. 成立于2018年,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圣地亞哥,旨在為患有痛風的患者創建一種革命性的治療選擇,以降低尿酸水平并減少關節損傷。憑借其廣泛的痛風領域治療知識,Arthrosi 積累了全面的知識產權組合和令人矚目的1期和2b期數據,顯示出行業領先的療效率和卓越的安全性。
關于AceLink Therapeutics
創立于2018年,AceLink Therapeutics 是一家創新型生物制藥初創企業,專注于開發安全有效的藥物來解決需求未得到滿足的遺傳疾病。公司首要的重點是開發治療法布里病的新療法。獲取更多信息請訪問:www.acelinktherapeutics.com。
關于維眸生物
維眸生物是一家專注于眼科創新藥研發領域的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擁有國際一流的眼科創新藥研發團隊和技術平臺,依托自主研發已經建立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管線。除 VVN001項目外,維眸生物正在開發 VVN539用于治療青光眼或高眼壓癥,VVN461用于治療非感染性前葡萄膜炎和術后炎癥。維眸生物還致力于發現和開發用于治療其他前、后節眼部疾病的新療法。
關于 Domain Therapeutics
Domain Therapeutics 是一家在法國和加拿大兩地經營的生物制藥公司,致力于發現和開發靶向G蛋白偶聯受體 (GPCR) 的創新候選藥物。GPCR 是目前最重要的藥物靶點種類之一。公司專注于開發具有高價值的候選藥物,以解決免疫腫瘤學中 GPCR 介導的免疫抑制。該公司開發高價值候選藥物以解決免疫腫瘤學中 GPCR 介導的免疫抑制問題,并在2022年初籌集了3900萬歐元。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www.domaintherapeutics.com。
關于 HAYA Therapeutics
HAYA Therapeutics 是一家發現并開發創新組織和細胞選擇性基因組藥物精準藥物公司。公司專注于纖維化和其他疾病過程的關鍵組織和細胞特異性驅動因素——人類基因組"暗物質"中的長非編碼RNA (lncRNAs),以識別新靶點和候選藥物。這些靶點和藥物具有比現有治療更大的療效和安全性。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 01873. HK )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輝瑞將支付預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及未來療法的銷售分成,以換取對Riparian臨床前項目的專有權。作為研究協議的一部分,輝瑞將支持Riparian發現更多有血管保護作用的藥物靶點,并對這些靶點擁有選擇權。
Riparian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Will Adams博士表示:"我為整個Riparian團隊感到自豪,他們成功地將引人入勝的科學成果轉化為創新的治療方案。同時,我們很高興能與輝瑞合作,相信他們是推進該項目及開發有影響力療法的理想合作伙伴。"
維亞生物首席科學官葉志雄博士表示:"維亞生物自2018年9月起投資孵化Riparian,我們就全新靶點的發現以及化合物設計合成及測試與Riparian團隊展開長期合作。維亞憑借多年在First-in-class藥物研發領域的經驗與獨特平臺優勢,疊加一站式綜合服務能力,通過資深科學家團隊的專業領導,助力Riparian研發了優質的臨床候選藥物。"
維亞生物首席創新官兼維亞生物創新中心負責人戴晗博士表示:"Riparian依托創始團隊在心血管領域多年的深耕和積累結合維亞新藥研發領域強大能力,最終完成了全新靶點的確認以及獲得了臨床候選藥物。與Pfizer的專利轉讓以及合作研發也進一步說明了Riparian管線的巨大潛在價值,同時也是維亞EFS模式下授權許可交易的又一成功示范,再次展現了維亞嚴謹專業的投資策略及投后管理支持能力。我們非常期待雙方強強合作后,Riparian在心血管領域的未來發展。"
關于Riparian Pharmaceuticals
Riparian Pharmaceuticals, Inc.是一家私人持股的生物技術公司,致力于發現影響內皮功能障礙和血管炎癥的藥物靶點和療法。這兩個過程是多種心臟代謝性疾病的基礎和誘因。Riparian已從Viva Biotech和JMCR Partners等獲得了總計600萬美元的投資和研究服務,同時還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馬薩諸塞州生命科學中心等研究基金會的支持。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 01873. HK )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
CMT1A是一種進行性神經肌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可導致終生肌肉功能喪失和殘疾。目前,美國和歐洲約有150,000名CMT1A患者,目前尚無針對PMP22(CMT1A 的潛在遺傳原因)的批準療法。DTx Pharma的領先管線DTx-1252是一種針對PMP22的新型的、首創的siRNA候選藥物。該資產擁有穩健的臨床前數據研究,不僅展示了在臨床前嚙齒動物模型中疾病的逆轉,還為向臨床研究的轉化提供了可靠的數據。
"我很高興諾華將推進我們的CMT1A治療管線和FALCON平臺。憑借在神經肌肉疾病領域的資源和能力,諾華完全有能力加速DTx-1252的開發,為急需治療的患者帶來希望。"DTx Pharm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rtie Suckow博士表示,"我也感到非常自豪,在我們團隊的承諾和努力下,DTx Pharma成為肝外siRNA遞送領域的領導者,正如我們推進第一個研究性FALCON siRNA工作所證明的那樣——FALCON旨在遞送siRNA至外周神經系統來治療CMT1A。"
"此次收購凸顯了諾華致力于為患有神經肌肉疾病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提供改變生活的藥物的承諾。"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全球負責人Robert Baloh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夠推動這些有前景的臨床前項目并探索FALCON平臺的潛力。"
"諾華團隊對CMT1A生物學的深入了解,以及對患者負擔的深刻理解,從我們的第一次互動中就可見一斑,我們對他們支持推進DTx-1252的開發感到興奮,"DTx Pharma的CBO Peter Condon表示:"這項協議也是對我們FALCON平臺及通過其在肝臟之外遞送siRNA來開辟新治療領域的潛力的有力驗證。"
維亞生物首席創新官兼維亞生物創新中心負責人戴晗博士表示:"DTx依托創始團隊在siRNA藥物多年的深耕和積累,成功開發創新性RNA藥物遞送平臺FALCON,用于將RNA藥物遞送到肝臟以外的器官,解決了RNA藥物遞送的痛點。我們很高興見證并陪伴了DTx Pharma從概念驗證到臨床前研究這一路的成長,并參與其多輪融資。本次達成收購,也再次驗證了維亞投資團隊的戰略眼光及專業的投后支持。借助諾華在罕見病領域的積累,我們相信DTx管線的研發有望進一步加速,更好地開拓罕見病領域。"
關于DTx Pharma
DTx Pharma, Inc.是一家私營生物技術公司,利用該公司專有的脂肪酸配體共軛寡核苷酸(FALCON?)技術平臺解決RNAi療法治療肝臟以外疾病的相關挑戰。FALCON平臺利用脂肪酸來增強全身組織和細胞類型的生物分布和細胞攝取。在臨床前研究中,FALCON siRNA已證明能夠有效且持久地抑制周圍神經系統(PNS)、骨骼肌、心臟、皮膚和中樞神經系統中的靶基因。FALCON siRNA可以通過靜脈內、皮下和鞘內給藥途徑遞送,并且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制造。該公司擁有專注于外周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和神經肌肉疾病的產品線。DTx Pharma已從多家全球領先的生物醫藥投資者那里籌集了超過1.15億美元的投資,包括RA Capital Management、Access Biotechnology、Surveyor Capital(Citadel 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Friedman Bioventure、Viva Biotech Holdings以及來自CMT研究基金會(CMTRF)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研究基金會的支持。欲了解有關DTx Pharma的更多信息,請訪問www.dtxpharma.com或者在LinkedIn和Twitter上關注DTx@DTxPharma。
關于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 01873. HK )成立于 2008 年,向全球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從早期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到商業化藥物交付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憑借在基于結構的藥物研發(SBDD)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們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藥研究階段的CRO服務,搭建了X射線蛋白晶體技術、冷凍電鏡技術(Cryo-EM)、親和力質譜篩選技術(ASMS)、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氫氘交換質譜技術(HDX-MS)、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多個先進技術平臺,并有資深藥物化學家與藥物發現生物專家領軍的團隊提供藥物設計、藥物化學(H2L,LO)、化合物合成、化學分析及純化、公斤級放大及多肽合成及相應的生物活性測試服務。通過子公司朗華制藥,我們提供從臨床前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一站式CMC/CDMO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專注于發現、投資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公司,以獨創的技術服務換取股權(EFS)的商業模式,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