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協作,共推能效提升
EEM由ABB和阿法拉伐于2021年發起,現已發展為擁有近600家會員企業的全球性非營利組織,其中中國企業超過70家,覆蓋工業自動化、水及水處理、印刷包裝等多個行業及領域。
EEM致力于提供切實可行的節能解決方案,指導企業采取行動,并推薦最高效、最直觀的方法實現節能目標。EEM發布的《工業節能增效案例》(點擊此處,了解更多)報告中提到幫助工業領域節能增效的10項舉措。比如采用能效等級更高的電機、實現電機與變頻器的配套使用,可幫助企業在確保持續運營的同時,減少能源使用、降低能源成本,并實現規模化部署。通過這些可立即部署的關鍵舉措, 預計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總量有望減少11%,工業年度成本節約可達4370億美元。
Mike Umiker強調,"提升能源效率的關鍵在于技術、合作與規模化應用。我們擁有成熟的技術,現在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加速規模化實施。而這需要整個產業鏈的通力合作。" 作為EEM發起方之一,ABB正如其推出的全新品牌定位及標語"工誠臻遠",將工程經驗與數字化技術結合,幫助各行業客戶實現高效運營,提升能源效率與生產效率,為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作貢獻。
數字化破局能效管理痛點
盡管節能潛力巨大,企業仍面臨數據收集與處理難題。EEM最新發布的《能效行動?即刻啟航,破除工業能效提升的內部阻礙》白皮書(點擊此處,了解更多)中指出,46%的企業難以獲取高質量能源數據,39%的企業未能定期分析數據,導致能效管理滯后。對此,AI與數字孿生技術正成為破局利器。目前,中國多個工業園區已廣泛采用這些技術,實現能源審計智能化。
加強交流合作,促進節能增效
節能增效是全球性挑戰,單打獨斗難以應對。Mike認為,不同國家和行業在能源效率提升方面各具優勢與經驗。面對低碳轉型的迫切需求,打破邊界、促進跨國界跨行業的經驗交流與合作至關重要。
EEM深度參與全球能源與氣候對話,在近日舉辦的國際能源署第十屆全球能效大會上,EEM作為官方合作伙伴組織了CEO圓桌會議,為不同國家和行業的參與者搭建高效的交流合作平臺,推動能效提升。同時,EEM還通過發布權威的研究報告和實用指南,為企業提供專業的決策支持,幫助他們克服在能源效率投資中普遍面臨的資金、技術、市場準入等多重障礙。
Mike特別提到中國的能效信用培訓體系(credit training system),認為其為企業提供了精準的改進方向。如今,節能增效已經由政策的"外壓",轉變為企業轉型升級、保持競爭力的內在需求和動力。隨著技術迭代與跨界合作深化,EEM將繼續攜手全球伙伴,以能效提升驅動工業邁向低碳未來。
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這對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主陣地"工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ABB運動控制事業部中國區負責人、北京ABB電氣傳動系統有限公司總裁戚魯平在采訪中表示,ABB始終以持續創新助力工業企業向綠色低碳發展邁進。截止至2023年底,ABB中國運動控制累計交付了超過1200萬臺變頻器和高效電機,累計節能超過5280億度電,相當于減少CO2排放約5.26億噸。截止到2023年底,ABB運動控制事業部在風機和泵應用上交付了超過400萬臺變頻器和IE4與IE5高效電機,幫助企業實現能效的顯著提升。
戚魯平表示,為進一步深入挖掘不同行業的節能降碳需求和潛力,ABB運動控制一方面繼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堅定不移地踐行"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目標,持續提升本地研發能力,推出更多適用于中國市場的創新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并從行業特性出發,開發標準化的行業應用數字化解決方案,與客戶共同探索更多潛在的優化節能機會。另一方面,ABB運動控制還積極發展數字化業務,持續擴大互聯互通,增加變頻器與電機連接點,通過AI算法等技術對變頻器和電機的健康狀態及能耗統計進行分析,助力客戶實現設備智能運維和能耗精細化管理。同時,ABB運動控制也將先進的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技術應用于生產和發貨的全過程,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生產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以及過程可追溯性,提升競爭力。
目前,ABB運動控制推進AI在工業領域應用落地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ABB依托基于變頻器大數據的人工智能算法對新疆天富能源有限公司供熱分公司的兩千余臺設備進行能耗分析和預警,從而為客戶采取節能措施提供參考。自雙方合作以來,該客戶節約了近7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8萬噸、二氧化硫近600噸,供熱單耗下降了約7%。
工博會期間,ABB與中國自動化學會聯合主辦的2024年ABB杯智能技術創新大賽頒獎儀式也在現場舉行。該賽事已舉辦19年,競賽全面聚焦人工智能、數據建模等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與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旨在挖掘培育更多復合型創新人才。今年,"基于深度學習的電機智能故障監測"是最受關注的賽題之一,來自全國50余所院校的103支隊伍、260位選手圍繞該賽題展開激烈角逐,最終6支隊伍脫穎而出位列前三甲。
戚魯平表示,大賽搭建起一個開放的平臺,讓選手們能在真實的應用場景和具體的工業案例中實踐新技術、檢驗知識和方法,為未來科研探索與職業發展筑牢基礎。同時選手們的創意和想法也能給企業的創新提供思路和啟發,以競賽為平臺實現產學研的多向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