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22年8月11日 /美通社/ -- 近日,杭州市第四機械技工學校的同學迎來了新學期工學交替項目的開啟。此次杭四技校的工學交替項目聯合多家企業,主要針對機械類專業開設,項目將通過為期兩周時間的班前訓練、崗位訓練、理論學習等專業實訓,讓學生在實踐中收獲技能經驗。
《民辦教育法》規定,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民辦職業教育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培育產業技能人才的重要一環。為在打造技術技能型人才培育新高地中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近年來,杭四技校轉變傳統發展思路,開啟"圍繞產業辦專業,建強專業促產業",努力探索中職教育新模式。
在專業體系設置上契合杭州乃至浙江的產業生態需求,是杭四技校打造技術技能型人才培育新高地所做的第一步改變。作為一家創辦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機械工業系統老牌技校,面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機遇,學校牢牢把握戰略主動,因勢而變、因時而新。
一改原先局限于機械類專業設置的情況,自2020年起,杭四技校先后開設了互聯網與大數據應用、電子商務等時下技術人才緊缺的專業,形成了專業的多樣化發展,目標培養一批符合行業和企業需求的多層次、多元化的技能精英。同時,針對學生技能培養、升學提升需求,將電子商務等熱門專業與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達成了聯合培養計劃,從而更有效地暢通了升學、就業渠道。
將在校學生培育成"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杭四技打造人才培育新高地的目標。在此目標的推動下,學校與企業共同梳理了職業能力標準清單。學校則對照該清單,結合產業需求,制定相對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設相關課程。但如何讓學生在畢業之前能夠掌握相關職業技能?工學交替合作項目的施行給出了答案。
"‘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需要的是技能與素養,這在教室里是學不會的,這就需要讓我們的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到企業、到工廠、到車間進行實踐。"校長應國紅表示。在學校和企業雙場所進行"工學交替"項目對于學生技能、崗位認知提升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在學校里,學生跟著專業老師學理論、打基礎;在企業端,則跟著自己的師傅學操作、練技能。這樣的"雙導師"模式,讓學生在企業里完成了課程學習,從而實現"認崗、跟崗、就業"一體化的培養路徑。
目前,杭四技校工學交替項目已實現了專業全覆蓋,而校園專業學習與產業、企業的無縫精準對接,也讓杭四技校的專業特色和優勢不斷彰顯,成為了相關產業的技能人才庫,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多方共贏。應國紅表示:"在未來,我們繼續辦好、辦活中職教育,進一步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為國家、為社會培育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自實行學分制課程改革以來,杭四技校的教室課堂明顯活躍了起來,同學們上完課后就跟任課老師分享了自己的選修課感受,這在以前的課堂是非常“罕見”的。
"和同學一起完成這個小創作,非常有成就感!"
"選這門課,是因為我想讓自己身上多一點才藝。"
"能夠在電腦上簡單有迅速地制作出我想要的作品,感覺一下子打開我的思維。"
學分制改革是杭四技校在選修課課程設置上最新舉措。打破原先傳統的課程體系與教學管理機制,除去必修課程,學校在選修課程上以"自主選擇性"為基本理念,開設了39門選修課程,涉及藝術、人文、體育、生活技能、軟件應用等八大類別。學生在能夠按照自己感興趣方向選擇選修課程的同時,“自定義”每學期課表。 "學分制改革"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杭四技校學生們的歡迎,每節選修課的上座率都大幅提升。
"我平時不怎么愛說話,膽小不夠自信,希望能通過課程鍛煉自己,提升表現能力。"大數據2005班的周思宇道出了選修演講課程的原因。教育技巧的訣竅在于抓住學生的上進心。杭四技校此次的學分制改革就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攝影攝像、烹飪技巧、CAD軟件教學、雙人舞、素描……多樣的課程選擇不僅提升了學生對課堂的喜愛度,更重要的是對其自身內驅力的重塑。"找準興趣優勢,激發內生動力,是我們開啟學分制改革的初心。"應國紅校長表示,希望學生能夠從多樣的選修課程中獲得成就感,樹立信心,然后把這份信心帶到自修課的學習中,進而改變中職學生"難教育""后進生"的刻板印象。
"學分制改革一經推出就非常受同學們的喜愛,其實對于老師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專任教師、電商教研組主任徐敏這樣說道。學分制改革將選修課的主動權轉交到了學生的手中,教師除了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之外,還要進一步轉變課堂教學理念,在選修課課堂中更注重學生的獲得感。徐敏表示:"在興趣課堂中,需要更多地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從而增強學生的內驅力。其實面向中職學生開設這樣的課程,是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的良好契機。"
上完烹飪課后,有同學表示自己意識到了父母的辛苦,等放假后要回家"露一手";上完趣味數學課后,有同學表示自己對數學課的興趣極大;上完辯論課后,有同學已期待學校開展辯論賽大顯身手。
中職學生年齡小,學習挫折感較強,學習內驅力不足是長期困擾職業教育行業的難題。杭四技校的學分制改革就是探索如何以興趣為導向,輔以嚴格的管理,重塑學生的學習內驅力。隨著學分制和嚴格管理的推進,杭四技校的學生正在逐漸形成想學、好學、樂學的濃厚學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每天早晨,杭四技校的校園里都能聽到響亮的讀書聲,這樣的"國學晨讀"已成為杭四技校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談及晨讀背后的故事,杭四技校校長應國紅感慨:"其實職業學校的生源較差,管理是最大的困難,傳統的教育模式對于他們來說很難奏效。"他發現,學校多數同學因為家庭、自身等復雜因素影響,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對自己缺乏自信,從而放任自己缺課逃課、違紀違規。對此,學校以軍事化管理為抓手,通過強化管理模式,將學生日常時間框架化,從而培養在校同學的自律能力。
"中職學校的老師并不輕松,特別是班主任。我們既要培養學生專業愛好,更要當好學生的人生導師。"大數據技術專業老師仲愷琪表示,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幾乎圍繞培養學生基本興趣點展開,讓學生以教師為榜樣,激勵學生超越教師。國學晨讀、學分制改革、晚訓、夜訓,學校通過合理安排同學們的日常時間,養成良好的自律能力,鼓勵學生尋找自己的興趣點,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認識自我。
把每一位學生培養成"有態度、會技能、能發展、懂生活"的人是杭四技校努力的目標。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學校開展了志愿服務全員覆蓋計劃,將其打造成思政工作的重要平臺,讓每一位同學能夠在志愿服務中找到自己出彩的機會。
殘運會、盲人門球館、亞殘運會倒計時等志愿服務活動都留下了杭四技校學生的身影。目前,機械2002班的應家敏在學校已經累計了100多個志愿工時,還被塘棲鎮評為了"最年輕的志愿者"。談及志愿服務的感受,應家敏說,"參加志愿者活動對于我來說是服務他人的機會,是一個改變自己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我在其中獲得了認可。"
"身教其實比說教更有說服力,學生們收獲的認同感更多了,也就獲得了提升自己的動力源。"應國紅說道,在這樣的管理下,學生的溝通、組織與個人技術能力都能夠全面提升,這樣也為步入職場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和家長,也一并輻射到我們的合作企業。在企業看來,杭四技校畢業的學生個人素質是過硬的,這一點我也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