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lico Medicine zh_CN PRN Asia 《自然-醫學》發布英矽智能由AI賦能研發的抗特發性肺纖維化候選藥物IIa期臨床研究結果 2025-06-04 08:00:00 2025年6月3日,業內首個AI驅動藥物研發的臨床概念驗證成果發表于《自然?醫學》。英矽智能及其合著者共同發布了TNIK抑制劑Rentosertib(ISM001-055)IIa期臨床試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Rentosertib是通過英矽智能生成式AI平臺 Pharma.AI 賦能 發現和設計的用于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潛在全球首創小分子藥物。此外,研究中的探索性生物標志物分析進一步驗證了通過人工智能方法發現的新穎靶點TNIK的生物學機制,研究結果支持Rentosertib具有潛在的抗纖維化及抗炎作用。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Alex Zhavoronkov 博士表示, “這些結果不僅表明Rentosertib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還為進一步開展大規模、長周期的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Rentosertib的實踐經驗展現了AI在藥物研發領域的變革潛力,為更高效創新的研發手段提供了價值參考。”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 、 ISM001-055 IIa 期臨床試驗中國牽頭研究者徐作軍教授表示, “我們非常高興能夠將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醫學》,Rentosertib 這款藥物的靶點識別和分子設計均由人工智能驅動,這代表著制藥行業真正的創新。特發性肺纖維化(IPF)仍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疾病,存在顯著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本研究表明,Rentosertib 具有為 IPF 患者提供有意義臨床獲益的潛力,這令人倍感振奮。然而,本研究中各患者組的樣本量相對較小,我們期待這些發現在更大規模的隊列研究中進一步獲得驗證。” 該論文主要報道了一項名為GENESIS-IPF的IIa期研究(NCT05938920)結果,這是針對Rentosertib的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在中國22個中心共入組71例IPF患者,受試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安慰劑、每日一次30mg、每日兩次30mg或每日一次60mg,持續12周的用藥觀察。 結果顯示,Rentosertib達到主要研究終點,即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從數據來看,各治療組中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TEAEs)發生率相似,大多數不良事件(AEs)為輕度或中度,嚴重不良事件(SAEs)發生率罕見,且所有不良事件在停藥后均可恢復。 在次要療效終點方面,Rentosertib同樣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為期12周的試驗中,以用力肺活量(FVC)這一評價IPF患者肺功能的金標準來看,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劑量依賴性的肺功能改善。在每日一次60mg的最高用藥劑量組中,患者的FVC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提高98.4毫升,而安慰劑組患者的FVC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下降20.3毫升。 此外,作為一項探索性研究,研究團隊整個試驗期間收集了患者的血清樣本,并對蛋白質譜進行了分析,以探究Rentosertib作用機制以及與療效相關的潛在預后或預測性生物標志物。 結果顯示,在經過12周治療后,血清蛋白水平和用力肺活量(FVC)均出現了劑量和時間依賴性的變化,進一步支持了Rentosertib的抗纖維化和抗炎作用。例如:在高劑量組中,COL1A1、MMP10和FAP等促纖維化蛋白顯著降低,而抗炎標志物IL-10則有所升高,這些蛋白質的變化與FVC的改善具有相關性。這些發現與臨床前研究結果一致,并為開展下一步臨床驗證的劑量選擇和生物標志物識別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本研究的數據已通過口頭報告及海報的形式在2025年美國胸科學會(ATS)年會上進行了展示。鑒于此次研究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果,英矽智能已與監管部門開展溝通,以促進在更大患者隊列中對Rentosertib的前瞻性評估。 通過融合先進的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英矽智能在實際應用中顯著提升了研發效率,為AI驅動的藥物研發樹立了新標桿。相較于傳統早期藥物發現所需的2.5至4年,英矽智能于2021年-2024年間提名的22個候選新藥項目,平均僅用12至18個月便實現了從項目立項到臨床前候選分子(PCC)確定的轉化,每個項目的合成和測試分子數僅約為60至200個。 參考資料 [1] Xu, Z., Ren, F., Wang, P. et al. A generative AI-discovered TNIK inhibitor fo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 randomized phase 2a trial. Nat Med (2025).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43-2 關于 Rentosertib ( ISM001-055 ) Rentosertib是一種潛在全球首創小分子抑制劑,靶向人工智能賦能發現的新穎靶點TNIK。在IPF中,激活TNIK靶點可驅動肺部的病理性纖維化,導致肺功能進行性下降。通過抑制TNIK信號傳導,Rentosertib旨在阻止或逆轉纖維化過程,為IPF患者提供一種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2023年2月,Rentosertib獲得FDA授予的孤兒藥資格認定。2024年3月,Rentosertib由AI驅動的早期藥物發現過程被刊登于全球頭部期刊 《自然?生物技術》 。 關于特發性肺纖維化( IPF ) 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肺纖維化疾病,以肺功能進行性、不可逆性下降為特征。IPF影響全球約500萬人,預后較差,中位生存期僅為3至4年。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抗纖維化藥物等,可以減緩疾病進展但無法停止或逆轉疾病進程,因此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 關于英矽智能 英矽智能是一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先鋒生物科技公司,利用其專有的 Pharma.AI 平臺和先進的自動化實驗室,加速藥物發現并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通過整合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英矽智能正在為纖維化、腫瘤學、免疫學、疼痛、肥胖和代謝紊亂等未滿足的疾病領域提供創新藥物解決方案。英矽智能由人工智能驅動發現的產品管線中,已有10個分子獲得臨床試驗許可,其中進展最為領先的Rentosertib(原名ISM001-055)是一種潛在全球首創用于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候選藥物,已完成2a期臨床研究并獲得令人鼓舞的積極結果。此外,英矽智能還在探索前沿領域,包括老齡化研究、可持續化學和農業創新方面的突破。更多信息,請訪問網站 www.insilico.com 商務合作,請聯系 bd@insilico.ai 媒體垂詢,請聯系 pr@insilico.ai ? ]]>
  • Rentosertib IIa期臨床研究結果被刊登于全球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醫學》(IF=58.7),并受邀在2025年美國胸科學會(ATS)年會上進行展示。
  • 臨床數據顯示:接受60 mg每日一次Rentosertib治療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平均改善幅度最大,FVC均值增加98.4毫升,而對照組FVC均值下降20.3毫升。
  • 研究中的探索性生物標志物分析進一步驗證了通過人工智能方法發現的新穎靶點TNIK的生物學機制,研究結果支持Rentosertib具有潛在的抗纖維化及抗炎作用。
  • 上海 2025年6月4日 /美通社/ -- 人工智能(AI)正迅速變革制藥行業,從靶點發現到精準醫療,全方位重塑行業格局,為加速藥物研發與上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盡管AI技術應用日益廣泛,由AI賦能研發并真正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藥物仍寥寥無幾,而實現臨床概念驗證的更是少之又少。

    2025年6月3日,業內首個AI驅動藥物研發的臨床概念驗證成果發表于《自然?醫學》。英矽智能及其合著者共同發布了TNIK抑制劑Rentosertib(ISM001-055)IIa期臨床試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Rentosertib是通過英矽智能生成式AI平臺Pharma.AI賦能發現和設計的用于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潛在全球首創小分子藥物。此外,研究中的探索性生物標志物分析進一步驗證了通過人工智能方法發現的新穎靶點TNIK的生物學機制,研究結果支持Rentosertib具有潛在的抗纖維化及抗炎作用。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Alex Zhavoronkov 博士表示,“這些結果不僅表明Rentosertib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還為進一步開展大規模、長周期的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Rentosertib的實踐經驗展現了AI在藥物研發領域的變革潛力,為更高效創新的研發手段提供了價值參考。”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 、 ISM001-055 IIa 期臨床試驗中國牽頭研究者徐作軍教授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夠將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醫學》,Rentosertib 這款藥物的靶點識別和分子設計均由人工智能驅動,這代表著制藥行業真正的創新。特發性肺纖維化(IPF)仍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疾病,存在顯著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本研究表明,Rentosertib 具有為 IPF 患者提供有意義臨床獲益的潛力,這令人倍感振奮。然而,本研究中各患者組的樣本量相對較小,我們期待這些發現在更大規模的隊列研究中進一步獲得驗證。”

    該論文主要報道了一項名為GENESIS-IPF的IIa期研究(NCT05938920)結果,這是針對Rentosertib的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在中國22個中心共入組71例IPF患者,受試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安慰劑、每日一次30mg、每日兩次30mg或每日一次60mg,持續12周的用藥觀察。

    結果顯示,Rentosertib達到主要研究終點,即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從數據來看,各治療組中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TEAEs)發生率相似,大多數不良事件(AEs)為輕度或中度,嚴重不良事件(SAEs)發生率罕見,且所有不良事件在停藥后均可恢復。

    在次要療效終點方面,Rentosertib同樣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為期12周的試驗中,以用力肺活量(FVC)這一評價IPF患者肺功能的金標準來看,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劑量依賴性的肺功能改善。在每日一次60mg的最高用藥劑量組中,患者的FVC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提高98.4毫升,而安慰劑組患者的FVC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下降20.3毫升。

    此外,作為一項探索性研究,研究團隊整個試驗期間收集了患者的血清樣本,并對蛋白質譜進行了分析,以探究Rentosertib作用機制以及與療效相關的潛在預后或預測性生物標志物。

    結果顯示,在經過12周治療后,血清蛋白水平和用力肺活量(FVC)均出現了劑量和時間依賴性的變化,進一步支持了Rentosertib的抗纖維化和抗炎作用。例如:在高劑量組中,COL1A1、MMP10和FAP等促纖維化蛋白顯著降低,而抗炎標志物IL-10則有所升高,這些蛋白質的變化與FVC的改善具有相關性。這些發現與臨床前研究結果一致,并為開展下一步臨床驗證的劑量選擇和生物標志物識別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本研究的數據已通過口頭報告及海報的形式在2025年美國胸科學會(ATS)年會上進行了展示。鑒于此次研究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果,英矽智能已與監管部門開展溝通,以促進在更大患者隊列中對Rentosertib的前瞻性評估。

    通過融合先進的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英矽智能在實際應用中顯著提升了研發效率,為AI驅動的藥物研發樹立了新標桿。相較于傳統早期藥物發現所需的2.5至4年,英矽智能于2021年-2024年間提名的22個候選新藥項目,平均僅用12至18個月便實現了從項目立項到臨床前候選分子(PCC)確定的轉化,每個項目的合成和測試分子數僅約為60至200個。

    參考資料

    [1] Xu, Z., Ren, F., Wang, P. et al. A generative AI-discovered TNIK inhibitor fo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 randomized phase 2a trial.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43-2


    關于 Rentosertib ISM001-055

    Rentosertib是一種潛在全球首創小分子抑制劑,靶向人工智能賦能發現的新穎靶點TNIK。在IPF中,激活TNIK靶點可驅動肺部的病理性纖維化,導致肺功能進行性下降。通過抑制TNIK信號傳導,Rentosertib旨在阻止或逆轉纖維化過程,為IPF患者提供一種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2023年2月,Rentosertib獲得FDA授予的孤兒藥資格認定。2024年3月,Rentosertib由AI驅動的早期藥物發現過程被刊登于全球頭部期刊《自然?生物技術》

    關于特發性肺纖維化( IPF

    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肺纖維化疾病,以肺功能進行性、不可逆性下降為特征。IPF影響全球約500萬人,預后較差,中位生存期僅為3至4年。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抗纖維化藥物等,可以減緩疾病進展但無法停止或逆轉疾病進程,因此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

    關于英矽智能

    英矽智能是一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先鋒生物科技公司,利用其專有的 Pharma.AI 平臺和先進的自動化實驗室,加速藥物發現并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通過整合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英矽智能正在為纖維化、腫瘤學、免疫學、疼痛、肥胖和代謝紊亂等未滿足的疾病領域提供創新藥物解決方案。英矽智能由人工智能驅動發現的產品管線中,已有10個分子獲得臨床試驗許可,其中進展最為領先的Rentosertib(原名ISM001-055)是一種潛在全球首創用于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候選藥物,已完成2a期臨床研究并獲得令人鼓舞的積極結果。此外,英矽智能還在探索前沿領域,包括老齡化研究、可持續化學和農業創新方面的突破。更多信息,請訪問網站www.insilico.com

    商務合作,請聯系 bd@insilico.ai
    媒體垂詢,請聯系 pr@insilico.ai 

    ]]>
    英矽智能再登Nature子刊,以AI賦能創新免疫療法研發 2025-05-27 10:43:00 近期,英矽智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聚焦ENPP1靶點,開發能夠有效調節STING通路、并強化腫瘤免疫的小分子抑制劑。在論文中,研究團隊通過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及其集成工作流程,識別并驗證了ENPP1在多種實體瘤中關鍵免疫檢查點的角色,進而輔助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的高特異性口服ENPP1抑制劑 ISM5939的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5年以來,這已是英矽智能第三篇以AI驅動藥物研發實踐為主題、發表在Nature子刊的研究成果 ,也是基于英矽智能AI驅動新藥發現管線發表的第四篇Nature子刊論文。 新型ENPP1抑制劑ISM5939的研發時間線 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STING(刺激干擾素基因)通路的激活被認為是增強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有效策略。然而,目前臨床上應用的STING直接激動劑普遍存在兩大難題:其一,需通過瘤內注射給藥,導致生物利用度低且難以應用于廣泛轉移性腫瘤;其二,易誘發全身性炎癥反應及T細胞凋亡,限制了其臨床獲益。 為解決這一難題,英矽智能選擇以靶向ENPP1(外核苷酸焦磷酸酶1)作為突破口。ENPP1在多種重要生理過程中(如心血管、神經、免疫調控等)發揮關鍵作用,并在多種腫瘤中呈高表達,相關研究證實其與腫瘤轉移、免疫逃逸及惡性腫瘤的不良預后密切相關。機制上,ENPP1通過降解細胞環磷酸鳥苷腺苷酸(cGAMP),阻斷STING通路的激活,抑制腫瘤微環境中的抗腫瘤免疫活動。因此,靶向ENPP1有望精準調控腫瘤組織內的STING信號通路,恢復局部免疫激活,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這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切入點和具有前景的策略。 研究的第一步是確定ENPP1高表達相關的腫瘤類型。英矽智能團隊基于AI驅動的靶點發現平臺PandaOmics ,結合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等數據庫,對與ENPP1失調相關的適應癥進行了系統性識別和排序。結果顯示,三陰性乳腺癌(TNBC)、肝細胞癌(HCC)、急性髓性白血病、卵巢癌、結直腸腺癌、乳腺癌、頭頸癌和ER陰性乳腺癌等多種癌癥,均出現了ENPP1的明顯高表達。 同時,團隊結合單細胞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學研究,進一步驗證了ENPP1高表達與免疫抑制型腫瘤微環境的密切相關性。生物信息學分析還顯示,將ENPP1抑制劑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及具有DNA損傷作用的化療藥物聯合使用,是值得探索的潛在治療策略。 隨后,研究人員利用英矽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引擎Chemistry42 針對ENPP1靶點開展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和優化。研究人員以已知的ENPP1抑制劑為起點,采用Chemistry42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SBDD)方法,從頭生成創新化合物,僅用了3個月就高效獲得了苗頭化合物分子系列。 在進一步的分子優化階段,通過結合能計算模塊Alchemistry 、ADMET特性預測模塊等Chemistry42旗下最新發布并整合的功能,研究人員優先篩選出結合能較低、 hERG毒性較低、ENPP1抑制能力更優的候選藥物。經過多輪優化和迭代,ISM5939作為一款具有理想成藥性的化合物脫穎而出,展現出高度的ENPP1抑制選擇性和效力。 臨床前數據顯示,ISM5939在與多種療法聯用時表現出良好的療效,有望通過調節免疫反應和提高治療效果,增強現有癌癥治療的效果。 當與抗PD-1療法結合使用時,ISM5939可以協同增強T細胞活性并提升抗腫瘤免疫力。而與化療結合時,ISM5939增加了腫瘤微環境中的cGAMP累積,從而激活抗原呈遞細胞(APC)中的STING通路,改善化療效果。同樣,與PARP抑制劑聯合使用時,ISM5939進一步強化了STING的激活,驅動更強的抗腫瘤免疫反應。此外,與直接STING激動劑相比,ISM5939的安全性更佳,未顯著誘發外周血中的促炎癥細胞因子產生,也未觸發腫瘤微環境內效應T細胞死亡。 英矽智能于2023年5月將ISM5939提名為針對ENPP1的免疫治療候選研發藥物,并于2024年11月獲得美國FDA的臨床試驗許可。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Alex Zhavoronkov 博士表示,"這是我們今年以來發表的第三篇Nature 子刊論文,很高興看到我們團隊的研究再次獲得全球領先的學術期刊認可。ISM5939的設計過程展示了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發現技術和工作流克服傳統藥物開發挑戰的潛力。通過靶向ENPP1,我們為更安全、更有效的癌癥治療開辟了新的道路。"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 "本項研究中英矽智能充分展示了將生物學、計算科學與AI驅動的藥物發現和設計深度結合,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研究團隊期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ISM5939的研發過程能夠為業界帶來啟發,并推動新一代創新藥物的發現,釋放STING靶向療法的潛力,進一步為免疫治療帶來更多新選擇。" 此前,英矽智能曾于2024年3月和12月在Nature Biotechnology分別發表了靶向TNIK用于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小分子抑制劑研究 ,及靶向PHD1/2用于炎癥性腸病的小分子抑制劑研究 。2025年1月,英矽智能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合作,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發表了基于量子-經典混合模型設計新型KRAS抑制劑的研究。同年5月,又與廣州醫科大學趙金存課題組等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了AI賦能廣譜冠狀病毒抑制劑設計的研究成果。 通過整合先進的AI和自動化技術,英矽智能在實際應用案例中展現出效率提升,為AI驅動的藥物研發樹立了標桿。與傳統藥物研發通常需要2.5-4年的時間周期相比,英矽智能在2021至2024年間提名的22個款候選藥物,從立項到提名臨床前候選藥物(PCC)的平均耗時為12-18個月之間,每個項目僅需合成和測試約60-200 個分子,從?PCC到 IND-enabling階段的成功率達到 100%。 參考資料: [1] Pu, C., Cui, H., Yu, H.?et al.?Oral ENPP1 inhibitor designed using generative AI as next generation STING modulator for solid tumors.?Nat Commun?16, 4793 (2025).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9874-0 ]]>
  • 論文展示了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及其集成工作流程在快速開發ISM5939中的賦能,驗證了人工智能在藥物發現中的潛力。
  • 不同于直接STING激動劑,ISM5939通過靶向ENPP1精準調控腫瘤組織內的STING信號通路,恢復局部免疫激活,從而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
  • 首次證實ENPP1抑制劑能夠克服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化療的雙重耐藥性,為難治性腫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 自2025年以來,這已是英矽智能第三篇以AI驅動藥物研發實踐為主題、發表在Nature子刊的研究成果。
  • 上海 2025年5月27日 /美通社/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腫瘤治療帶來范式變革,使得多種惡性腫瘤患者獲益。然而,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患者中僅有10%-35%可以獲得顯著持久的治療效果,亟需創新治療策略。

    近期,英矽智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聚焦ENPP1靶點,開發能夠有效調節STING通路、并強化腫瘤免疫的小分子抑制劑。在論文中,研究團隊通過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及其集成工作流程,識別并驗證了ENPP1在多種實體瘤中關鍵免疫檢查點的角色,進而輔助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的高特異性口服ENPP1抑制劑 ISM5939的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以來,這已是英矽智能第三篇以AI驅動藥物研發實踐為主題、發表在Nature子刊的研究成果,也是基于英矽智能AI驅動新藥發現管線發表的第四篇Nature子刊論文。

    新型ENPP1抑制劑ISM5939的研發時間線
    新型ENPP1抑制劑ISM5939的研發時間線

    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STING(刺激干擾素基因)通路的激活被認為是增強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有效策略。然而,目前臨床上應用的STING直接激動劑普遍存在兩大難題:其一,需通過瘤內注射給藥,導致生物利用度低且難以應用于廣泛轉移性腫瘤;其二,易誘發全身性炎癥反應及T細胞凋亡,限制了其臨床獲益。

    為解決這一難題,英矽智能選擇以靶向ENPP1(外核苷酸焦磷酸酶1)作為突破口。ENPP1在多種重要生理過程中(如心血管、神經、免疫調控等)發揮關鍵作用,并在多種腫瘤中呈高表達,相關研究證實其與腫瘤轉移、免疫逃逸及惡性腫瘤的不良預后密切相關。機制上,ENPP1通過降解細胞環磷酸鳥苷腺苷酸(cGAMP),阻斷STING通路的激活,抑制腫瘤微環境中的抗腫瘤免疫活動。因此,靶向ENPP1有望精準調控腫瘤組織內的STING信號通路,恢復局部免疫激活,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這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切入點和具有前景的策略。

    研究的第一步是確定ENPP1高表達相關的腫瘤類型。英矽智能團隊基于AI驅動的靶點發現平臺PandaOmics,結合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等數據庫,對與ENPP1失調相關的適應癥進行了系統性識別和排序。結果顯示,三陰性乳腺癌(TNBC)、肝細胞癌(HCC)、急性髓性白血病、卵巢癌、結直腸腺癌、乳腺癌、頭頸癌和ER陰性乳腺癌等多種癌癥,均出現了ENPP1的明顯高表達。

    同時,團隊結合單細胞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學研究,進一步驗證了ENPP1高表達與免疫抑制型腫瘤微環境的密切相關性。生物信息學分析還顯示,將ENPP1抑制劑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及具有DNA損傷作用的化療藥物聯合使用,是值得探索的潛在治療策略。

    隨后,研究人員利用英矽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引擎Chemistry42針對ENPP1靶點開展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和優化。研究人員以已知的ENPP1抑制劑為起點,采用Chemistry42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SBDD)方法,從頭生成創新化合物,僅用了3個月就高效獲得了苗頭化合物分子系列。

    在進一步的分子優化階段,通過結合能計算模塊Alchemistry 、ADMET特性預測模塊等Chemistry42旗下最新發布并整合的功能,研究人員優先篩選出結合能較低、 hERG毒性較低、ENPP1抑制能力更優的候選藥物。經過多輪優化和迭代,ISM5939作為一款具有理想成藥性的化合物脫穎而出,展現出高度的ENPP1抑制選擇性和效力。

    臨床前數據顯示,ISM5939在與多種療法聯用時表現出良好的療效,有望通過調節免疫反應和提高治療效果,增強現有癌癥治療的效果。

    當與抗PD-1療法結合使用時,ISM5939可以協同增強T細胞活性并提升抗腫瘤免疫力。而與化療結合時,ISM5939增加了腫瘤微環境中的cGAMP累積,從而激活抗原呈遞細胞(APC)中的STING通路,改善化療效果。同樣,與PARP抑制劑聯合使用時,ISM5939進一步強化了STING的激活,驅動更強的抗腫瘤免疫反應。此外,與直接STING激動劑相比,ISM5939的安全性更佳,未顯著誘發外周血中的促炎癥細胞因子產生,也未觸發腫瘤微環境內效應T細胞死亡。

    英矽智能于2023年5月將ISM5939提名為針對ENPP1的免疫治療候選研發藥物,并于2024年11月獲得美國FDA的臨床試驗許可。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Alex Zhavoronkov 博士表示,"這是我們今年以來發表的第三篇Nature 子刊論文,很高興看到我們團隊的研究再次獲得全球領先的學術期刊認可。ISM5939的設計過程展示了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發現技術和工作流克服傳統藥物開發挑戰的潛力。通過靶向ENPP1,我們為更安全、更有效的癌癥治療開辟了新的道路。"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本項研究中英矽智能充分展示了將生物學、計算科學與AI驅動的藥物發現和設計深度結合,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研究團隊期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ISM5939的研發過程能夠為業界帶來啟發,并推動新一代創新藥物的發現,釋放STING靶向療法的潛力,進一步為免疫治療帶來更多新選擇。"

    此前,英矽智能曾于2024年3月和12月在Nature Biotechnology分別發表了靶向TNIK用于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小分子抑制劑研究,及靶向PHD1/2用于炎癥性腸病的小分子抑制劑研究。2025年1月,英矽智能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合作,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了基于量子-經典混合模型設計新型KRAS抑制劑的研究。同年5月,又與廣州醫科大學趙金存課題組等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AI賦能廣譜冠狀病毒抑制劑設計的研究成果。

    通過整合先進的AI和自動化技術,英矽智能在實際應用案例中展現出效率提升,為AI驅動的藥物研發樹立了標桿。與傳統藥物研發通常需要2.5-4年的時間周期相比,英矽智能在2021至2024年間提名的22個款候選藥物,從立項到提名臨床前候選藥物(PCC)的平均耗時為12-18個月之間,每個項目僅需合成和測試約60-200 個分子,從 PCC到 IND-enabling階段的成功率達到 100%。

    參考資料:

    [1] Pu, C., Cui, H., Yu, H. et al. Oral ENPP1 inhibitor designed using generative AI as next generation STING modulator for solid tumors. Nat Commun 16, 4793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9874-0

    ]]>
    英矽智能任命劉栩昕為資本市場與投資者關系副總裁 2025-04-29 09:00:00 英矽智能副總裁,資本市場與投資者關系負責人劉栩昕表示, "很高興加入英矽智能,并有機會見證和參與AI驅動的藥物研發。這個行業處在生物學、化學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點,具有極高的增長潛力。在誠信、專業和透明的價值觀指導下,我期待與投資者建立牢固的關系,共同促進公司的發展。"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聯合首席執行官 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 , "隨著英矽智能在人工智能技術、藥物發現和開發方面不斷創造新紀錄,我們需要與資本市場保持密切和誠實的溝通。作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友,Leah Liu是一位杰出的資本市場專業人士,她將幫助指導公司在融資和投資者關系方面的工作,驅動英矽智能加強與全球資本市場的合作。" 劉女士在資本市場和投資者關系方面擁有近20年的深厚經驗,曾擔任多個pre-IPO階段及上市公司的高管職位,并獲得多個行業獎項認可。在加入英矽智能前,劉女士曾任云頂新耀聯席公司秘書和投資者關系副總裁,負責與資本市場、董事會以及證券交易所上市規則合規相關的事務。此前,劉女士歷任來凱醫藥首席財務官、天境生物資本市場負責人,領導融資和資本市場相關活動,包括上市前準備工作。 在職業生涯早期,劉女士在金融服務和投資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知識,先后供職于匯豐銀行和拉扎德投資銀行等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 劉女士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和國際研究雙學士學位,隨后又獲得細胞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并于2020年獲得香港都會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此外,劉女士分別在英國和香港公司治理公會取得準會員身份。 ]]> 上海 2025年4月29日 /美通社/ --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生物醫藥科技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宣布,任命劉栩昕(Leah Liu)為資本市場與投資者關系副總裁。劉女士將直接向英矽智能創始人兼聯合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匯報,領導公司資本市場活動,加強與全球利益相關者和投資者的聯系。

    英矽智能副總裁,資本市場與投資者關系負責人劉栩昕表示,"很高興加入英矽智能,并有機會見證和參與AI驅動的藥物研發。這個行業處在生物學、化學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點,具有極高的增長潛力。在誠信、專業和透明的價值觀指導下,我期待與投資者建立牢固的關系,共同促進公司的發展。"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聯合首席執行官 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 "隨著英矽智能在人工智能技術、藥物發現和開發方面不斷創造新紀錄,我們需要與資本市場保持密切和誠實的溝通。作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友,Leah Liu是一位杰出的資本市場專業人士,她將幫助指導公司在融資和投資者關系方面的工作,驅動英矽智能加強與全球資本市場的合作。"

    劉女士在資本市場和投資者關系方面擁有近20年的深厚經驗,曾擔任多個pre-IPO階段及上市公司的高管職位,并獲得多個行業獎項認可。在加入英矽智能前,劉女士曾任云頂新耀聯席公司秘書和投資者關系副總裁,負責與資本市場、董事會以及證券交易所上市規則合規相關的事務。此前,劉女士歷任來凱醫藥首席財務官、天境生物資本市場負責人,領導融資和資本市場相關活動,包括上市前準備工作。

    在職業生涯早期,劉女士在金融服務和投資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知識,先后供職于匯豐銀行和拉扎德投資銀行等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

    劉女士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和國際研究雙學士學位,隨后又獲得細胞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并于2020年獲得香港都會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此外,劉女士分別在英國和香港公司治理公會取得準會員身份。

    ]]>
    英矽智能完成1.1億美元E輪融資,加速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驅動的藥物研發創新 2025-03-13 14:39:00 惠理集團合伙人(醫療投資)梁傳昕博士表示, “我們很榮幸能夠與英矽智能成為拼船伙伴,攜手致力于通過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徹底改變藥物研發的過程。英矽智能在AI驅動藥物開發領域擁有領先地位和已被驗證過的成果,企業正處于行業變革的前沿。我們相信,英矽智能不僅能加速為患者開發臨床急需的療法,還將重塑生物醫藥研發的未來。此次合作也標志著惠理集團私募股權投資策略的重要里程碑,體現了我們投資于具有重塑行業潛力、顛覆性技術的愿景。”? 浦東創投集團黨委書記、執行董事文新春表示, “英矽智能作為全球人工智能驅動生物醫藥領域的標桿企業,是創新與科技力量的典范。本次浦東創投聯合領投英矽智能E輪融資,正是我們聚焦六大硬核產業固鏈強鏈‘投新投好’的又一重要實踐。浦東創投始終以‘培育科技創新、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為己任,期待英矽智能憑借其全球化視角和領先技術,為生物醫藥行業注入更強創新動能。未來,我們將繼續以資本為紐帶,支持更多具有突破性潛力的科創企業,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推動創新策源地建設,為浦東新區乃至全球科技創新生態賦能。” 浦東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俊蘭表示, “英矽智能是浦發集團園區基金參與投資的首個創新創業科技型企業,充分展現了浦發科創園區培育高成長企業和服務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此次與英矽智能的合作不僅是投資合作,更是產業生態的合作,浦發集團將充分發揮‘基金+基地+產業平臺’的協同作用,支持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為英矽智能入駐浦發上城項目打造中國區科創總部賦能。我們相信龍頭企業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期待通過招引以英矽智能為代表的優質項目,為構建高質量創新生態、完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鏈體系提供持續動力。”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 “非常高興獲得了1.1億美元的E輪融資。我相信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不僅反映了我們對醫療變革的堅定承諾,也體現了投資者對我們的堅定信心。本輪融資由惠理集團領投,以行業投資者為主導,獲得了大量超額認購,吸引了眾多知名投資者的興趣。本輪籌集到的資金將加速我們藥物管線和人工智能平臺的發展,進一步鞏固英矽智能在這一快速發展領域的領導地位。我們將繼續致力于實現延長人類高質量健康生活的使命,并為能夠站在醫療保健創新的最前沿而感到自豪。 自上一輪融資以來,英矽智能在人工智能平臺開發和藥物研發管線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以真實世界案例驗證了其自主研發的AI驅動平臺在藥物研發早期階段顯著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能力。如已對外公布的其自主研發臨床前候選藥物(PCC)的關鍵基準所示,通過集成先進的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英矽智能將提名PCC的平均時間縮短至12至18個月,而傳統藥物研發方法通常需要2.5至4年,同時,每個項目僅需合成和測試60至200種分子。 Pharma.AI是英矽智能自主開發平臺,以每年兩次重大更新,保持其技術領先地位。Pharma.AI平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核心,并不斷融入前沿技術,提供了涵蓋生物學、生成式化學、臨床醫學和科學研究的綜合解決方案。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英矽智能進一步增強了Pharma.AI平臺,推出了基于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新引擎,包括用于自然語言和化學語言的多模態基礎模型Nach01,和由智能體驅動的生成式研究助理Dora。近期,英矽智能還在與Pharma.AI連接的自動化實驗室Life Star1中部署了首個人形機器人科學家,以進一步優化自動化研究的工作流程。 迄今為止,在Pharma.AI平臺的驅動下英矽智能已經快速建立30多個藥物研發管線,其中10個項目獲得臨床試驗批件。在這些項目中,進展最為領先的候選藥物Rentosertib(ISM001-055),用于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已通過多項臨床研究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在近期完成的一項IIa期臨床試驗中,Rentosertib在所有劑量水平上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時在12周的連續給藥后,受試者顯示出與劑量相關的用力肺活量(FVC)改善。 此外,通過以管線外部授權交易為中心的商業模式,英矽智能建立了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公司已與復星醫藥、Exelixis和Menarini達成四項管線外部授權協議,總價值超過15億美元。同時,英矽智能還與賽諾菲、沙特阿美、Therasid Bioscience等行業合作伙伴開展了多項藥物研發合作,其中的多項合作項目取得了里程碑進展,英矽智能由此獲得里程碑付款,進一步促進了公司的財務增長。 隨著本輪融資順利完成,英矽智能將繼續高效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的生物醫藥研發,全面深化產業上下游合作,通過標桿性案例探索人工智能平臺在生命科學領域多元化場景的應用。 ]]> 上海2025年3月13日 /美通社/ -- 英矽智能,一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生物醫藥科技公司,今日宣布已完成由亞洲最大的獨立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惠理集團(HKG: 0806)旗下的私募股權基金、浦東創投和浦發集團、錫創投和宜興國控聯合領投的1.1億美元E輪融資。本輪融資還吸引了專注于行業和科技領域的新晉投資者的參與,并得到了現有投資者的支持。

    本輪融資所募得的資金將用于推動英矽智能在人工智能平臺升級和藥物研發管線創新方面的突破。一方面,資金將用于完善英矽智能專有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同時升級和擴展其領先的自動化機器人實驗室,以進一步實現和優化研發流程的自動化。另一方面,英矽智能將專注于推進其用于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核心候選藥物的臨床驗證,并加速對其他自主研發和合作開發的藥物管線的探索,加速在生物醫藥研發領域的突破性創新。


    惠理集團合伙人(醫療投資)梁傳昕博士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與英矽智能成為拼船伙伴,攜手致力于通過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徹底改變藥物研發的過程。英矽智能在AI驅動藥物開發領域擁有領先地位和已被驗證過的成果,企業正處于行業變革的前沿。我們相信,英矽智能不僅能加速為患者開發臨床急需的療法,還將重塑生物醫藥研發的未來。此次合作也標志著惠理集團私募股權投資策略的重要里程碑,體現了我們投資于具有重塑行業潛力、顛覆性技術的愿景。” 

    浦東創投集團黨委書記、執行董事文新春表示,“英矽智能作為全球人工智能驅動生物醫藥領域的標桿企業,是創新與科技力量的典范。本次浦東創投聯合領投英矽智能E輪融資,正是我們聚焦六大硬核產業固鏈強鏈‘投新投好’的又一重要實踐。浦東創投始終以‘培育科技創新、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為己任,期待英矽智能憑借其全球化視角和領先技術,為生物醫藥行業注入更強創新動能。未來,我們將繼續以資本為紐帶,支持更多具有突破性潛力的科創企業,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推動創新策源地建設,為浦東新區乃至全球科技創新生態賦能。”

    浦東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俊蘭表示,“英矽智能是浦發集團園區基金參與投資的首個創新創業科技型企業,充分展現了浦發科創園區培育高成長企業和服務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此次與英矽智能的合作不僅是投資合作,更是產業生態的合作,浦發集團將充分發揮‘基金+基地+產業平臺’的協同作用,支持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為英矽智能入駐浦發上城項目打造中國區科創總部賦能。我們相信龍頭企業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期待通過招引以英矽智能為代表的優質項目,為構建高質量創新生態、完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鏈體系提供持續動力。”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非常高興獲得了1.1億美元的E輪融資。我相信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不僅反映了我們對醫療變革的堅定承諾,也體現了投資者對我們的堅定信心。本輪融資由惠理集團領投,以行業投資者為主導,獲得了大量超額認購,吸引了眾多知名投資者的興趣。本輪籌集到的資金將加速我們藥物管線和人工智能平臺的發展,進一步鞏固英矽智能在這一快速發展領域的領導地位。我們將繼續致力于實現延長人類高質量健康生活的使命,并為能夠站在醫療保健創新的最前沿而感到自豪。

    自上一輪融資以來,英矽智能在人工智能平臺開發和藥物研發管線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以真實世界案例驗證了其自主研發的AI驅動平臺在藥物研發早期階段顯著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能力。如已對外公布的其自主研發臨床前候選藥物(PCC)的關鍵基準所示,通過集成先進的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英矽智能將提名PCC的平均時間縮短至12至18個月,而傳統藥物研發方法通常需要2.5至4年,同時,每個項目僅需合成和測試60至200種分子。

    Pharma.AI是英矽智能自主開發平臺,以每年兩次重大更新,保持其技術領先地位。Pharma.AI平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核心,并不斷融入前沿技術,提供了涵蓋生物學、生成式化學、臨床醫學和科學研究的綜合解決方案。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英矽智能進一步增強了Pharma.AI平臺,推出了基于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新引擎,包括用于自然語言和化學語言的多模態基礎模型Nach01,和由智能體驅動的生成式研究助理Dora。近期,英矽智能還在與Pharma.AI連接的自動化實驗室Life Star1中部署了首個人形機器人科學家,以進一步優化自動化研究的工作流程。

    迄今為止,在Pharma.AI平臺的驅動下英矽智能已經快速建立30多個藥物研發管線,其中10個項目獲得臨床試驗批件。在這些項目中,進展最為領先的候選藥物Rentosertib(ISM001-055),用于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已通過多項臨床研究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在近期完成的一項IIa期臨床試驗中,Rentosertib在所有劑量水平上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時在12周的連續給藥后,受試者顯示出與劑量相關的用力肺活量(FVC)改善。

    此外,通過以管線外部授權交易為中心的商業模式,英矽智能建立了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公司已與復星醫藥、Exelixis和Menarini達成四項管線外部授權協議,總價值超過15億美元。同時,英矽智能還與賽諾菲、沙特阿美、Therasid Bioscience等行業合作伙伴開展了多項藥物研發合作,其中的多項合作項目取得了里程碑進展,英矽智能由此獲得里程碑付款,進一步促進了公司的財務增長。

    隨著本輪融資順利完成,英矽智能將繼續高效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的生物醫藥研發,全面深化產業上下游合作,通過標桿性案例探索人工智能平臺在生命科學領域多元化場景的應用。

    ]]>
    英矽智能與元羿生物宣布達成研發合作,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研發 2025-03-04 10:39:00 此次合作中,雙方將結合英矽智能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平臺Pharma.AI及廣泛藥物研發經驗,與元羿生物專業科學研究成果及積累的專有數據資產,關注具有穿透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潛力的小分子抑制劑的開發,共同為CNS疾病領域帶來變革性的創新治療方案。通過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雙方的合作旨在拓展全球患者的治療選擇、并優化臨床獲益。 元羿生物是一家以CNS藥物開發為專場的生物醫藥公司 ,憑借對復雜生物通路的深入理解和對靶點生物學的重視,該公司專注提供變革性解決方案。基于過去的研究合作與科研成果轉化,元羿生物已成功研發多款創新療法。 英矽智能于2016年在同行評議期刊中首次描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分子的概念,隨后成功開發商業化Pharma.AI平臺。自2021年來,該平臺支持了英矽智能自主搭建的30余條自有管線,其中10個藥物分子已獲得臨床試驗批件,為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發現和開發樹立了標桿。CNS是英矽智能關注的關鍵疾病領域之一。 元羿生物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小祥博士 表示,"隨著多條管線進入臨床階段,我們期待進一步擴大針對CNS疾病的治療組合,此次與英矽智能的合作有望助力這一愿景。在英矽智能創新人工智能平臺的支持下,元羿生物在CNS生物學和臨床開發方面的專業知識有望為治療范式的轉變做出更大貢獻。"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 表示,"我很高興看到此次合作的達成,它標志著人工智能在藥物發現領域邁出展現變革性潛能的又一步。通過此次合作,我們將進一步驗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細分領域專業知識的結合,如何為CNS疾病治療帶來新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克服血腦屏障穿透性挑戰。" 近期,英矽智能宣布提名可穿透血腦屏障的NLRP3抑制劑ISM8969,用于治療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和癲癇在內的炎癥相關疾病,進一步豐富了英矽智能針對CNS疾病和衰老相關疾病的產品組合。通過整合先進的AI和自動化技術,英矽智能在實際應用案例中展現出效率提升,為AI驅動的藥物研發樹立了標桿。與傳統藥物研發通常需要2.5-4年的時間周期相比,英矽智能在2021至2024年間的自研項目,從立項到提名臨床前候選藥物(PCC)的平均耗時為12-18個月之間,每個項目僅需合成和測試約60-200個分子,從PCC到IND-enabling階段的成功率達到100%。? 2024年初,英矽智能在Nature Biotechnology 發布論文,介紹了領先自研AI藥物ISM001-055從人工智能算法到II期臨床試驗的整個研發歷程。該候選藥物具有人工智能發現的靶點和人工智能設計的結構,針對其進行評估的一項 IIa期臨床試驗(NCT05938920)于近期發布積極初步結果 。數據表明,ISM001-055在用藥12周后顯示出全劑量組中的良好安全性和用力肺活量(FVC)的劑量依賴性藥效趨勢 。? ]]> 上海2025年3月4日 /美通社/ --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醫藥公司英矽智能,和專注于中樞神經系統藥物開發和商業化的生物醫藥公司元羿生物于近期宣布達成戰略研發合作。雙方將在新型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疾病療法的早期研發階段開展合作,重點針對指定潛在靶點,從零開始開發小分子抑制劑,直至推進至臨床前候選藥物提名。


    此次合作中,雙方將結合英矽智能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平臺Pharma.AI及廣泛藥物研發經驗,與元羿生物專業科學研究成果及積累的專有數據資產,關注具有穿透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潛力的小分子抑制劑的開發,共同為CNS疾病領域帶來變革性的創新治療方案。通過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雙方的合作旨在拓展全球患者的治療選擇、并優化臨床獲益。

    元羿生物是一家以CNS藥物開發為專場的生物醫藥公司,憑借對復雜生物通路的深入理解和對靶點生物學的重視,該公司專注提供變革性解決方案。基于過去的研究合作與科研成果轉化,元羿生物已成功研發多款創新療法。

    英矽智能于2016年在同行評議期刊中首次描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分子的概念,隨后成功開發商業化Pharma.AI平臺。自2021年來,該平臺支持了英矽智能自主搭建的30余條自有管線,其中10個藥物分子已獲得臨床試驗批件,為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發現和開發樹立了標桿。CNS是英矽智能關注的關鍵疾病領域之一。

    元羿生物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小祥博士表示,"隨著多條管線進入臨床階段,我們期待進一步擴大針對CNS疾病的治療組合,此次與英矽智能的合作有望助力這一愿景。在英矽智能創新人工智能平臺的支持下,元羿生物在CNS生物學和臨床開發方面的專業知識有望為治療范式的轉變做出更大貢獻。"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我很高興看到此次合作的達成,它標志著人工智能在藥物發現領域邁出展現變革性潛能的又一步。通過此次合作,我們將進一步驗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細分領域專業知識的結合,如何為CNS疾病治療帶來新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克服血腦屏障穿透性挑戰。"

    近期,英矽智能宣布提名可穿透血腦屏障的NLRP3抑制劑ISM8969,用于治療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和癲癇在內的炎癥相關疾病,進一步豐富了英矽智能針對CNS疾病和衰老相關疾病的產品組合。通過整合先進的AI和自動化技術,英矽智能在實際應用案例中展現出效率提升,為AI驅動的藥物研發樹立了標桿。與傳統藥物研發通常需要2.5-4年的時間周期相比,英矽智能在2021至2024年間的自研項目,從立項到提名臨床前候選藥物(PCC)的平均耗時為12-18個月之間,每個項目僅需合成和測試約60-200個分子,從PCC到IND-enabling階段的成功率達到100%。 

    2024年初,英矽智能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布論文,介紹了領先自研AI藥物ISM001-055從人工智能算法到II期臨床試驗的整個研發歷程。該候選藥物具有人工智能發現的靶點和人工智能設計的結構,針對其進行評估的一項IIa期臨床試驗(NCT05938920)于近期發布積極初步結果。數據表明,ISM001-055在用藥12周后顯示出全劑量組中的良好安全性和用力肺活量(FVC)的劑量依賴性藥效趨勢。 

    ]]>
    英矽智能與美納里尼二次合作,達成5.5億美元管線對外授權交易 2025-01-10 22:00:00 該候選藥物由英矽智能頂尖的藥物研發團隊利用公司自有的生成化學引擎Chemistry42輔助開發,是一款高選擇性、潛在同類最佳(best-in-class)小分子抑制劑,有望用于多種實體瘤癌癥的治療。在臨床前研究中,該分子在選定的多個癌種模型中顯示出廣泛的抗腫瘤活性,目前已被提名為項目的臨床前候選藥物,正在IND-enabling開發階段。 美納里尼集團首席執行官Elcin Barker Ergun表示, "我們很高興能與生成式AI領域的領跑者英矽智能開展二次合作,開發一種有望用于多種癌癥的高選擇性、潛在的同類最佳小分子抑制劑。這項資產將幫助我們進入存在大量未被滿足需求的抗腫瘤領域,擴大我們用突破性療法幫助癌癥患者的能力。"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 博士表示, "此前與美納里尼合作的經驗證明,我們的合作伙伴高效、敏捷、具有戰略眼光,致力于快速為癌癥患者提供最佳的創新治療方案,并最大限度地提高項目的成功率。美納里尼集團卓有遠見的管理層正在迅速重塑腫瘤治療領域,我們非常高興能參與到他們延長全球患者生命的探索中來。" 根據協議,該合作交易總額逾5.5億美元,Stemline 將向英矽智能支付20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續開發、監管和商業里程碑付款。 此外,英矽智能還將有資格獲得凈銷售額的分級版稅。在此之前,美納里尼與英矽智能于2024年1月簽訂了 MEN2312的獨家許可協議,這是一種用于乳腺癌治療和其他腫瘤適應癥的創新小分子藥物。 ]]>
  • 這是美納里尼從英矽智能處授權引進的第二款候選藥物,該藥物是通過英矽智能生成式AI平臺Chemistry42輔助發現的。一年前,美納里尼從英矽智能處授權引進了臨床前候選藥物KAT6抑制劑(MEN2312),這個項目目前已經進入了臨床階段。
  • 根據協議,美納里尼將獲得該候選藥物后續的全球獨家開發和商業化的權力。合作交易總額逾5.5億美元,包括20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續開發、監管和商業里程碑此外,英矽智能還將有資格獲得凈銷售額的分級版稅
  • 波士頓和意大利佛羅倫薩2025年1月10日 /美通社/ -- 2025年1月10日, 國際領先的制藥和診斷公司美納里尼集團("美納里尼")與其全資子公司 Stemline Therapeutics,和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達成一項授權許可協議。Stemline將獲得英矽智能一款臨床前候選藥物的全球獨家開發和商業化的權力,這款藥物有望滿足腫瘤領域未被滿足的大量臨床需求。

    該候選藥物由英矽智能頂尖的藥物研發團隊利用公司自有的生成化學引擎Chemistry42輔助開發,是一款高選擇性、潛在同類最佳(best-in-class)小分子抑制劑,有望用于多種實體瘤癌癥的治療。在臨床前研究中,該分子在選定的多個癌種模型中顯示出廣泛的抗腫瘤活性,目前已被提名為項目的臨床前候選藥物,正在IND-enabling開發階段。

    美納里尼集團首席執行官Elcin Barker Ergun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生成式AI領域的領跑者英矽智能開展二次合作,開發一種有望用于多種癌癥的高選擇性、潛在的同類最佳小分子抑制劑。這項資產將幫助我們進入存在大量未被滿足需求的抗腫瘤領域,擴大我們用突破性療法幫助癌癥患者的能力。"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 博士表示,"此前與美納里尼合作的經驗證明,我們的合作伙伴高效、敏捷、具有戰略眼光,致力于快速為癌癥患者提供最佳的創新治療方案,并最大限度地提高項目的成功率。美納里尼集團卓有遠見的管理層正在迅速重塑腫瘤治療領域,我們非常高興能參與到他們延長全球患者生命的探索中來。"

    根據協議,該合作交易總額逾5.5億美元,Stemline 將向英矽智能支付20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續開發、監管和商業里程碑付款此外,英矽智能還將有資格獲得凈銷售額的分級版稅。在此之前,美納里尼與英矽智能于2024年1月簽訂了 MEN2312的獨家許可協議,這是一種用于乳腺癌治療和其他腫瘤適應癥的創新小分子藥物。

    ]]>
    英矽智能公布炎癥性腸病藥物ISM5411兩項I期臨床試驗的積極結果 2025-01-07 18:48:00 [2] F. Galkin et al. Roles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prolyl hydroxylases in aging and disease,Ageing Research Reviews (2024), https://doi.org/10.1016/j.arr.2024.102551 .? [3]Ren, F., Aliper, A., Chen, J. et al. A small-molecule TNIK inhibitor targets fibrosis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models.Nat Bi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4-02143-0 ]]>
  • 在澳大利亞和中國開展的兩項I期臨床研究顯示,在所有劑量組中ISM5411均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初步驗證了腸道限制性藥代動力學(PK)特征。
  • 在英矽智能的生成式AI平臺Chemistry42的支持下,提名ISM5411為該項目的臨床前候選藥物僅用時12個月,合成并篩選了約115個分子。近期,展現ISM5411項目早期研發過程及臨床前數據的研究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之一Nature Biotechnology
  • 此前,英矽智能在轉化醫學研究中發現PHD1/2靶點與衰老及多種年齡相關疾病有關,這一發現擴展了其作為衰老和疾病雙效候選藥物,及與其他抗衰老藥物聯用的潛力。
  • 香港2025年1月7日 /美通社/ --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醫藥科技公司英矽智能近期宣布,公司自主研發的候選藥物ISM5411已完成在澳大利亞和中國開展的兩項I期研究,并取得了積極的初步結果。ISM5411是一種潛在用于治療炎癥性腸病(IBD)的小分子抑制劑,靶向PHD1/2靶點且具有新穎的分子結構,該候選藥物設計和優化得到了英矽智能生成化學平臺Chemistry42的支持。

    ISM5411在澳大利亞開展的I期臨床研究主要研究者Philip Ryan博士表示,"很高興看到ISM541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PK特征,尤其是所有劑量組的全身暴露量都很低,這些結果表明了ISM5411的腸道限制特性以及進一步臨床開發的潛力。作為一項先進技術,人工智能在藥物發現和臨床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期待著ISM5411進入患者試驗階段,我們希望看到這項技術帶來的臨床益處。"

    英矽智能臨床開發副總裁Carol Satler博士將負責IBD項目的進一步臨床驗證,她表示,"IBD項目的兩項I期臨床試驗都展現了積極的結果,特別是在驗證腸道限制性藥代動力學(PK)特征方面的數據非常令人鼓舞。鑒于當前IBD治療選擇有限且存在諸多挑戰,我們期待新療法有望在不久的將來使患者獲益我們將盡快推進該藥物在患者群體中的驗證。"

    這兩項獨立I期臨床研究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同時開展,旨在探索ISM5411在健康群體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PK)以及食物影響。這些研究包括單次劑量遞增和多次劑量遞增試驗,分別有76名來自澳大利亞的健康受試者和48名來自中國的健康受試者參與了研究。目前,兩項研究的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數據已完成收集和整理。

    數據顯示,在所有劑量組中ISM5411均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沒有報告嚴重不良事件或導致停藥的用藥相關不良事件(TRAEs)。所有治療組和安慰劑組中治療引發的不良事件(TEAEs)總發生率相當。在研究結束之前,大多數報道的TEAEs為輕度并已解決。試驗中未見具有臨床意義的紅細胞計數增加或血紅蛋白水平升高。

    ISM5411 在健康受試者中觀察到的人體藥代動力學與公司此前的臨床前模型預測一致,在所有劑量組中連續給藥14天后均未觀察到明顯的藥物蓄積。此外,ISM5411 還表現出有利于驗證腸道限制特性的藥代動力學特征,在健康受試者中表現為低的系統暴露和較高的高糞便/血漿比率。

    基于I期臨床試驗的積極結果,英矽智能預計將于2025 年下半年啟動一項評估 ISM5411 在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 II 期臨床試驗,有關該項目臨床試驗的更多信息,可訪問 ClinicalTrials.gov(識別號:NCT06012578)。

    炎癥性腸病是一種慢性胃腸道炎癥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疾病會增加結腸炎相關癌癥的風險。與當前主要關注聚焦于抗炎策略的標準療法不同,英矽智能的旨在開發不僅能減輕腸道炎癥,還能促進上皮修復的創新療法。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Alex Zhavoronkov 博士表示,"IBD 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影響著全球數百萬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給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以英矽智能自2016年來開創的生成式 AI 技術為支持,我們致力于提供有效和創新的療法,改善疾病干預、減輕疾病負擔、實現副作用最小化、并延長換著健康壽命。這一靶向PHD的項目進一步證明了英矽智能有能力持續將有價值的項目推進到臨床階段。"

    2022 年 1 月,英矽智能在其綜合生成化學引擎Chemsitry42的支持下,僅用了 12 個月、合成和篩選了約 115 個分子,就提名 ISM5411 為 IBD 項目的臨床前候選藥物。近期,展現ISM5411項目早期研發過程及臨床前數據的研究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之一Nature Biotechnology上,凸顯了Chemistry42 及其子模塊在支持藥物候選設計和優化中的作用。

    此前,英矽智能研究發現PHD1/2靶點與衰老及多種年齡相關疾病有關,這一發現擴展了其作為衰老和疾病雙效候選藥物、及與其他抗衰老藥物聯用的潛力。

    2024年初,英矽智能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論文,介紹了領先自研AI藥物ISM001-055從人工智能算法到II期臨床試驗的整個研發歷程。該候選藥物具有人工智能發現的靶點和人工智能設計的結構,針對其進行評估的一項IIa期臨床試驗(NCT05938920)于近期發布積極初步結果。數據表明,ISM001-055在用藥12周后顯示出全劑量組中的良好安全性和用力肺活量(FVC)的劑量依賴性藥效趨勢。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 平臺奠定了基礎。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21款臨床前候選項目,其中10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參考資料:

    [1]Fu, Y., Ding, X., Zhang, M. et al.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repair and immune regulation with an AI-developed gut-restricted PHD inhibitor. Nat Bi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4-02503-w

    [2] F. Galkin et al. Roles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prolyl hydroxylases in aging and disease,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2024), https://doi.org/10.1016/j.arr.2024.102551

    [3]Ren, F., Aliper, A., Chen, J. et al. A small-molecule TNIK inhibitor targets fibrosis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models. Nat Bi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4-02143-0

    ]]>
    英矽智能獲得Exelixis 1000萬美元里程碑付款 2024-12-13 10:09:00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Exelixis 是全球最好的腫瘤研發公司之一,持續推進以患者為中心的數據驅動戰略。英矽智能同樣秉持AI加速改變患者生活的愿景,我們很高興成為Exelixis的合作伙伴,并助力團隊推進其戰略。XL309項目的進展體現了我們雙方對現有合作關系的共同承諾,這樣的合作模式也使得英矽智能能夠專注于 AI 驅動的早期藥物發現探索,并將臨床和商業化工作交給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XL309 是一種選擇性、口服 USP1 小分子抑制劑,是英矽智能在其自主研發的AI 平臺賦能下發現的,后于2023年對外授權于Exelixis。在臨床前研究中,XL309 在多個HRD和非HRD腫瘤細胞系中顯示出潛在療效,并在BRCA基因突變的腫瘤細胞、同源重組修復模型中具有強效的抗增殖活性和優異的選擇性。該項由 Exelixis主導的臨床試驗正在美國開展,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簽試驗,旨在評估 XL309 單藥治療和聯合療法在特定的晚期實體腫瘤患者中的效果。 更多臨床信息,可查閱ClinicalTrials.gov(ID:NCT05932862)。 2023年9月,英矽智能與Exelixis簽訂全球獨家許可協議。根據協議條款,英矽智能授予Exelixis開發和商業化XL309 的全球獨家許可,以獲得8000萬美元的預付款。此外,英矽智能還有資格獲得基于后續開發、商業化和銷售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產品凈銷售額的分級版稅。 英矽智能首席商務官Michelle Chen博士表示,"很高興看到我們的合作伙伴 Exelixis 正在迅速推進XL309的臨床開發。此類合作關系對英矽智能的商業模式至關重要,使我們可以將自身在 AI 驅動的早期藥物發現方面的優勢,與合作伙伴在臨床開發和商業化方面的優勢相結合。我們期待與 Exelixis 合作進一步推進 XL309的開發,盡快為全球癌癥患者帶來創新的治療選擇。" ]]> 2023 年 9 月,英矽智能與 Exelixis 就 XL309/ISM3091 的后續開發簽訂全球獨家許可協議

    上海2024年12月13日 /美通社/ -- 12月13日,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驅動臨床階段生物醫藥科技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宣布,基于XL309(ISM3091)項目在臨床階段取得的進展,公司已于近期從Exelixis 處獲得首筆臨床里程碑付款,總計金額1000萬美元。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Exelixis 是全球最好的腫瘤研發公司之一,持續推進以患者為中心的數據驅動戰略。英矽智能同樣秉持AI加速改變患者生活的愿景,我們很高興成為Exelixis的合作伙伴,并助力團隊推進其戰略。XL309項目的進展體現了我們雙方對現有合作關系的共同承諾,這樣的合作模式也使得英矽智能能夠專注于 AI 驅動的早期藥物發現探索,并將臨床和商業化工作交給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XL309 是一種選擇性、口服 USP1 小分子抑制劑,是英矽智能在其自主研發的AI 平臺賦能下發現的,后于2023年對外授權于Exelixis。在臨床前研究中,XL309 在多個HRD和非HRD腫瘤細胞系中顯示出潛在療效,并在BRCA基因突變的腫瘤細胞、同源重組修復模型中具有強效的抗增殖活性和優異的選擇性。該項由 Exelixis主導的臨床試驗正在美國開展,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簽試驗,旨在評估 XL309 單藥治療和聯合療法在特定的晚期實體腫瘤患者中的效果。

    更多臨床信息,可查閱ClinicalTrials.gov(ID:NCT05932862)。

    2023年9月,英矽智能與Exelixis簽訂全球獨家許可協議。根據協議條款,英矽智能授予Exelixis開發和商業化XL309 的全球獨家許可,以獲得8000萬美元的預付款。此外,英矽智能還有資格獲得基于后續開發、商業化和銷售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產品凈銷售額的分級版稅。

    英矽智能首席商務官Michelle Chen博士表示,"很高興看到我們的合作伙伴 Exelixis 正在迅速推進XL309的臨床開發。此類合作關系對英矽智能的商業模式至關重要,使我們可以將自身在 AI 驅動的早期藥物發現方面的優勢,與合作伙伴在臨床開發和商業化方面的優勢相結合。我們期待與 Exelixis 合作進一步推進 XL309的開發,盡快為全球癌癥患者帶來創新的治療選擇。"

    ]]>
    英矽智能Nature子刊發文,利用生AI開發新型炎癥性腸病藥物 2024-12-12 16:30:00 該研究于2024年12月12日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論文通訊作者,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2019年在發表第一篇Nature Biotechnology的論文后,英矽智能獲得了37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這一里程碑使我們開啟了利用AI平臺自主研發藥物的歷程。到目前為止,在Pharma.AI平臺的支持下,我們已提名了21個臨床前候選藥物,其中10個分子獲得了臨床試驗許可。進展最為領先的IPF項目,已完成了針對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的IIa期臨床試驗研究,該項目從算法搭建到臨床I期的研發過程也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PHD項目進一步展示了英矽智能在AI平臺的賦能下,不斷推進有價值項目至臨床階段的交付能力。在該研究中,我們僅用12個月的時間就提名了臨床前候選藥物,論文詳細介紹了這一研究過程和臨床前驗證結果。在論文的審稿的同期,該項目也完成了在澳大利亞和中國的I期臨床試驗,我們期待盡快與業界分享臨床數據。" 立項之初,英矽智能聚焦于開發能降低腸道炎癥,且促進粘膜修復的創新療法。研究團隊采用商業化的AI生物研究引擎PandaOmics進行靶點篩選和優先排序,最終選擇HIF-PHD作為IBD的治療靶點。隨后,英矽智能利用Chemistry42及其子模塊(包括Generative Chemistry、Alchemistry、ADMET分析模塊)設計具有理想特性的PHD抑制劑。 具體而言,英矽智能利用Chemistry42下屬Generative Chemistry生成化學模塊,基于已報道的PHD復合物結構,預先搭建優先片段、并指定六個關鍵藥理點,以啟動片段生長。同時,研發團隊強化新穎性和合成可行性篩選,進而生成和篩選獲得了具有良好活性的苗頭化合物系列。 接下來,針對該潛在候選分子,英矽智能研發團隊采用結構-活性關系(SAR)進行分析優化,采用Alchemistry計算PHD2-配體復合物的結合自由能估值,進而評估生成化合物的藥效,并通過ADMET模塊收集溶解度、滲透性等關鍵預測性質,以獲得系統暴露量最小的候選化合物。最終獲得一款強效的PHD特異性抑制劑ISM5411。 ISM5411的早期藥物研發歷程 臨床前研究中,ISM5411表現出腸道限制性的藥代動力學特征和良好的安全性。在多個結腸炎模型中,該候選化合物不僅可以恢復腸道屏障功能,降低腸道炎癥水平,且在較低劑量下也表現出顯著的抗結腸炎活性,不會產生通常與PHD抑制相關的系統性副作用。基于這些研究,在項目啟動后12個月合成和篩選了約115個分子后,英矽智能提名ISM5411為臨床前候選藥物用于IBD治療。 截至論文發表,ISM5411用于治療IBD的兩項I期臨床試驗正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同步進行,旨在評估口服ISM5411在健康受試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食物影響。在兩項研究中,最后一例受試者均已完成試驗出組,英矽智能計劃于2025年早期公布這兩項臨床試驗的初步數據。為了在更廣泛的人群中進一步評估ISM5411,英矽智能計劃進一步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開展全球多中心藥效性概念驗證研究。 除此次公布的論文外,英矽智能于2024年初在Nature Biotechnology 發布論文,介紹了領先自研AI藥物ISM001-055從人工智能算法搭建到II期臨床試驗的研發歷程,該候選藥物具有人工智能發現的靶點和設計的結構。近期,英矽智能發布了ISM001-055在一項IIa期臨床試驗(NCT05938920)中的積極結果,數據表明患者在口服用藥12周后,顯示出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且觀察到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呈現劑量依賴性藥效趨勢。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臨床醫學和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平臺奠定了基礎。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21款臨床前候選項目,其中10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參考文獻】 1.??? Fu, Y., Ding, X., Zhang, M.?et al.?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repair and immune regulation with an AI-developed gut-restricted PHD inhibitor.?Nat Biotechnol?(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4-02503-w ]]>
  • 該研究介紹了利用綜合生成化學引擎Chemistry42設計和優化新型腸道限制性PHD抑制劑ISM5411的研發過程;
  • 從項目啟動到提名臨床前候選藥物僅耗時12個月,期間合成和篩選了約115個分子;
  • 臨床前研究表明ISM5411具有腸道限制性和PHD特異性,從而降低了此前由于系統性暴露可能產生的心血管和系統性致癌風險;
  • 論文發表同期,ISM5411正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同步開展針對炎癥性腸炎的I期臨床試驗,在兩項研究中,最后一例受試者均已完成試驗出組;
  • 上海2024年12月12日 /美通社/ -- 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是一種使人衰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會增加結腸炎相關癌癥的風險。目前,IBD的標準治療以抗炎類藥物為主,但由于有限的療效和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全球數百萬IBD患者正在積極尋求替代的治療方案。近期研究表明,粘膜修復與患者預后改善相關,這使得粘膜修復情況正在成為IBD患者疾病活動性的重要評估指標。

    近期,英矽智能研發團隊利用自有多元化生成化學引擎Chemistry42發現了一款新型腸道限制性PHD抑制劑,該分子顯示出修復腸道粘膜屏障和調節IBD免疫反應的雙效潛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介紹了Chemistry42及其子模塊在支持候選藥物設計和優化中的作用,突顯了前沿AI技術在加速滿足未竟臨床需求方面的潛力。

    該研究于2024年12月12日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該研究于2024年12月12日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論文通訊作者,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2019年在發表第一篇Nature Biotechnology的論文后,英矽智能獲得了37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這一里程碑使我們開啟了利用AI平臺自主研發藥物的歷程。到目前為止,在Pharma.AI平臺的支持下,我們已提名了21個臨床前候選藥物,其中10個分子獲得了臨床試驗許可。進展最為領先的IPF項目,已完成了針對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的IIa期臨床試驗研究,該項目從算法搭建到臨床I期的研發過程也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PHD項目進一步展示了英矽智能在AI平臺的賦能下,不斷推進有價值項目至臨床階段的交付能力。在該研究中,我們僅用12個月的時間就提名了臨床前候選藥物,論文詳細介紹了這一研究過程和臨床前驗證結果。在論文的審稿的同期,該項目也完成了在澳大利亞和中國的I期臨床試驗,我們期待盡快與業界分享臨床數據。"

    立項之初,英矽智能聚焦于開發能降低腸道炎癥,且促進粘膜修復的創新療法。研究團隊采用商業化的AI生物研究引擎PandaOmics進行靶點篩選和優先排序,最終選擇HIF-PHD作為IBD的治療靶點。隨后,英矽智能利用Chemistry42及其子模塊(包括Generative Chemistry、Alchemistry、ADMET分析模塊)設計具有理想特性的PHD抑制劑。

    具體而言,英矽智能利用Chemistry42下屬Generative Chemistry生成化學模塊,基于已報道的PHD復合物結構,預先搭建優先片段、并指定六個關鍵藥理點,以啟動片段生長。同時,研發團隊強化新穎性和合成可行性篩選,進而生成和篩選獲得了具有良好活性的苗頭化合物系列。

    接下來,針對該潛在候選分子,英矽智能研發團隊采用結構-活性關系(SAR)進行分析優化,采用Alchemistry計算PHD2-配體復合物的結合自由能估值,進而評估生成化合物的藥效,并通過ADMET模塊收集溶解度、滲透性等關鍵預測性質,以獲得系統暴露量最小的候選化合物。最終獲得一款強效的PHD特異性抑制劑ISM5411。

    ISM5411的早期藥物研發歷程
    ISM5411的早期藥物研發歷程

    臨床前研究中,ISM5411表現出腸道限制性的藥代動力學特征和良好的安全性。在多個結腸炎模型中,該候選化合物不僅可以恢復腸道屏障功能,降低腸道炎癥水平,且在較低劑量下也表現出顯著的抗結腸炎活性,不會產生通常與PHD抑制相關的系統性副作用。基于這些研究,在項目啟動后12個月合成和篩選了約115個分子后,英矽智能提名ISM5411為臨床前候選藥物用于IBD治療。

    截至論文發表,ISM5411用于治療IBD的兩項I期臨床試驗正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同步進行,旨在評估口服ISM5411在健康受試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食物影響。在兩項研究中,最后一例受試者均已完成試驗出組,英矽智能計劃于2025年早期公布這兩項臨床試驗的初步數據。為了在更廣泛的人群中進一步評估ISM5411,英矽智能計劃進一步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開展全球多中心藥效性概念驗證研究。

    除此次公布的論文外,英矽智能于2024年初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布論文,介紹了領先自研AI藥物ISM001-055從人工智能算法搭建到II期臨床試驗的研發歷程,該候選藥物具有人工智能發現的靶點和設計的結構。近期,英矽智能發布了ISM001-055在一項IIa期臨床試驗(NCT05938920)中的積極結果,數據表明患者在口服用藥12周后,顯示出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且觀察到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呈現劑量依賴性藥效趨勢。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臨床醫學和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平臺奠定了基礎。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21款臨床前候選項目,其中10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參考文獻】

    1.    Fu, Y., Ding, X., Zhang, M. et al.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repair and immune regulation with an AI-developed gut-restricted PHD inhibitor. Nat Bi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4-02503-w

    ]]>
    英矽智能自研口服小分子ISM5939獲美國FDA臨床試驗批件,靶向ENPP1用于實體瘤治療 2024-11-22 14:30:00 ENPP1是一種外核苷酸焦磷酸酶,在調節免疫、心血管、神經系統、組織礦化和血液系統功能的嘌呤信號傳導中發揮重要作用,ENPP1高表達與腫瘤轉移、免疫逃逸、多癌種較差預后相關。研究結果顯示,ENPP1抑制劑可通過調節胞外cGAMP水平激活cGAS-STING通路,進而增強宿主免疫系統抗腫瘤效果。 2023年5月,英矽智能宣布提名ISM5939作為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 ,靶向ENPP1潛在用于癌癥免疫療法研發。根據臨床前數據,ISM5939在體內研究中展現出強大的抗腫瘤效果,同時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體外ADMET特征和體內藥代動力學(PK)特征。 英矽智能首席醫學官Sujata Rao 表示:"我對ISM5939的臨床應用潛力抱有高度期待。在臨床前實驗中,該候選藥物展現出廣泛的安全窗和優異的聯合治療潛力,我們期待它可以顯著擴展腫瘤患者的治療選擇。" 基于英矽智能自有Pharma.AI平臺旗下生成化學引擎Chemistry42,公司藥物化學團隊開展進一步分子優化,最終在項目啟動3個月內就獲得具有新穎分子骨架的先導化合物。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 表示:"AI制藥行業需要真實世界的應用案例來完成概念驗證。在英矽智能,我們以持續不斷的在研項目里程碑,印證公司專有AI平臺的潛力,迄今為止已有10款AI賦能研發的候選藥物獲得IND批件。我們期待在臨床階段進一步驗證自研管線、穩步推進AI驅動的藥物研發,為全球患者謀福祉。"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平臺奠定了基礎。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 20款臨床前候選項目 ,其中10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2024年初,英矽智能在Nature Biotechnology 發布論文,介紹了領先自研AI藥物ISM001-055從人工智能算法到II期臨床試驗的整個研發歷程。該候選藥物具有人工智能發現的靶點和人工智能設計的結構,針對其進行評估的一項 IIa期臨床試驗(NCT05938920)于近期發布積極初步結果 。數據表明,ISM001-055在用藥12周后顯示出全劑量組中的良好安全性和用力肺活量(FVC)的劑量依賴性藥效趨勢 。 ]]>
  • 在英矽智能自主開發的30余條AI驅動藥物管線中,ISM5939是第10個獲得IND批件的創新分子
  • 英矽智能利用專有Pharma.AI平臺下屬生成式AI引擎,實現ISM5939早期開發加速,在項目啟動3個月內高效獲得了先導化合物
  • 上海2024年11月22日 /美通社/ -- 全球領先由生成式AI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宣布,公司自研潛在"同類最佳"(best-in-class)ENPP1口服小分子抑制劑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IND批件,用于實體瘤治療。至此,英矽智能以生成式AI為驅動進行自主研發,并成功獲得臨床試驗批件的分子數量達到10個


    ENPP1是一種外核苷酸焦磷酸酶,在調節免疫、心血管、神經系統、組織礦化和血液系統功能的嘌呤信號傳導中發揮重要作用,ENPP1高表達與腫瘤轉移、免疫逃逸、多癌種較差預后相關。研究結果顯示,ENPP1抑制劑可通過調節胞外cGAMP水平激活cGAS-STING通路,進而增強宿主免疫系統抗腫瘤效果。

    2023年5月,英矽智能宣布提名ISM5939作為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靶向ENPP1潛在用于癌癥免疫療法研發。根據臨床前數據,ISM5939在體內研究中展現出強大的抗腫瘤效果,同時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體外ADMET特征和體內藥代動力學(PK)特征。

    英矽智能首席醫學官Sujata Rao表示:"我對ISM5939的臨床應用潛力抱有高度期待。在臨床前實驗中,該候選藥物展現出廣泛的安全窗和優異的聯合治療潛力,我們期待它可以顯著擴展腫瘤患者的治療選擇。"

    基于英矽智能自有Pharma.AI平臺旗下生成化學引擎Chemistry42,公司藥物化學團隊開展進一步分子優化,最終在項目啟動3個月內就獲得具有新穎分子骨架的先導化合物。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AI制藥行業需要真實世界的應用案例來完成概念驗證。在英矽智能,我們以持續不斷的在研項目里程碑,印證公司專有AI平臺的潛力,迄今為止已有10款AI賦能研發的候選藥物獲得IND批件。我們期待在臨床階段進一步驗證自研管線、穩步推進AI驅動的藥物研發,為全球患者謀福祉。"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平臺奠定了基礎。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20款臨床前候選項目,其中10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2024年初,英矽智能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布論文,介紹了領先自研AI藥物ISM001-055從人工智能算法到II期臨床試驗的整個研發歷程。該候選藥物具有人工智能發現的靶點和人工智能設計的結構,針對其進行評估的一項IIa期臨床試驗(NCT05938920)于近期發布積極初步結果。數據表明,ISM001-055在用藥12周后顯示出全劑量組中的良好安全性和用力肺活量(FVC)的劑量依賴性藥效趨勢

    ]]>
    英矽智能發布ISM001-055在臨床2a期實驗中的積極頂線數據 2024-11-13 08:30:00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 、ISM001-055 IIa期臨床試驗中國牽頭研究者徐作軍教授 表示,"很高興看到ISM001-055在IPF患者群體中的積極結果,特別是對患者的用力肺活量表現有所改善。 這些結果意味著候選藥物不僅具有延緩疾病進展的潛力,還有阻止甚至逆轉疾病進程的可能。 作為一種先進技術,人工智能已經在藥物發現和臨床研究等醫療實踐的許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期待看到它給患者帶來真正的臨床獲益。" 這項針對ISM001-055開展的IIa期臨床研究(NCT05938920)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在中國21個臨床研究中心招募了71名IPF患者。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安慰劑、每日一次30mg、每日兩次30mg或每日一次60mg,持續12周的用藥觀察。根據頂線數據,該IIa期臨床試驗得出的關鍵結果包括: * ISM001-055 在所有劑量水平上均表現出良好的耐受性,與藥物相關的不良事件大多為輕度或中度,其中以腹瀉(14.8%)和肝功能異常(14.8%)最為常見。 * ISM001-055在IPF患者中的半衰期為7-12小時,藥代動力學(PK)曲線與在健康受試者中進行的I期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每日一次60毫克用藥劑量組的暴露比例高于每日兩次30毫克用藥劑量組。 * 為期12周的試驗中,在接受ISM001-055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劑量依賴性的肺功能改善。在每日一次60mg的最高用藥劑量組中,患者的FVC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提高98.4毫升,而安慰劑組患者的FVC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下降62.3毫升。 * 在接受ISM001-055治療的患者中,預測用力肺活量百分比(ppFVC)也呈現出類似的劑量依賴性趨勢。在每日一次60mg的最高用藥劑量組中,預測用力肺活量百分比(ppFVC)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提高3.05%,而安慰劑組患者的ppFVC 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下降1.84%。 * 試驗期間,患者生活質量(QoL)和功能性指標的改善也通過萊斯特咳嗽問卷(LCQ)從第0周到第12周的變化進行評估。在每日一次60mg的最高用藥劑量組中,LCQ總分比安慰劑組提高2分。在另外兩個劑量組,即每日一次30mg用藥組和每日兩次30mg用藥組中,沒有顯示出有意義的改善。 為進一步推進該項目開發進程,英矽智能宣布任命Carol Satler博士為臨床開發副總裁,負責推進非腫瘤項目的開發。Satler博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和高級管理人員,在業界擁有超20年藥物臨床項目開發和全生命周期規劃的成功經驗。未來,Satler博士將在英矽智能領先項目ISM001-055的進一步臨床驗證中發揮關鍵作用。 英矽智能臨床開發副總裁Carol Satler博士 表示,"此次2a期研究的結果體現出候選藥物巨大的潛力。與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ISM001-055治療的IPF患者呈現劑量依賴性的FVC改善趨勢,這表明ISM001-055可能具有阻斷IPF進展和逆轉疾病的潛力。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驗證ISM001-055可能帶來的獲益。我們期待ISM001-055改變當前治療范式,為特發性肺纖維化這種進展性致命疾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 美國臨床試驗正在積極招募中 間質性肺病領域專家?Toby M. Maher教授是ISM001-055 IIa期臨床試驗美國牽頭研究者,他表示,"很高興看到?ISM001-055 在?IPF 患者群體中的積極結果,特別是對患者的用力肺活量表現有所改善。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嚴重疾病,在僅僅12周的治療后就觀察到肺功能的改善,意味著ISM001-055具有強大的潛力,有望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同時,我們在美國的平行IIa期臨床試驗也正在積極招募患者。" 項目背景與同行評議論文資料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慢性、瘢痕性肺病,其特征是肺功能進行性且不可逆的下降。IPF影響全球約500萬人,預后較差,中位生存期僅為3至4年。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抗纖維化藥物等,可以減緩疾病進展但無法停止或逆轉疾病進程,因此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 ISM001-055是一種靶向TNIK的潛在全球首創小分子抑制劑,開發過程由生成式AI賦能。在IPF中,激活TNIK靶點可驅動肺部的病理性纖維化,導致肺功能進行性下降。通過抑制TNIK信號傳導,ISM001-055旨在阻止或逆轉纖維化過程,為IPF患者提供一種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2024年3月,英矽智能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發布論文,講述該候選藥物的發現、設計與開發全流程,包括靶點發現、生成化學探索、多重體內外實驗驗證,以及在健康志愿者中開展的I期臨床試驗結果。2024年10月,ISM001-055藥物化學研發歷程登上?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同年6月。TNIK靶點在老齡化相關疾病中的應用潛力在?Cell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發表。 基于已經獲得的積極結果,英矽智能計劃在IPF患者中開展ISM001-055的關鍵試驗。此外,英矽智能計劃在后續醫學會議上披露該項IIa期研究的完整數據,并提交知名醫學期刊審議發表。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我們對于這項?IIa 期臨床試驗取得積極結果感到興奮,這凸顯了人工智能在推動創新療法開發和改善患者預后方面的潛力。我們期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為藥物發現樹立行業標桿,并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實現承諾,讓有效療法的誕生更快速、更經濟,提升成功率、質量、可重復性和學術誠信,真正帶來生物醫藥研發變革。"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 平臺奠定了基礎。2018年,公司對自有生成生物學方法申請專利,驗證了利用AI生成所需表達模式分子的能力。該專利于2020年公開發布,并于2022年正式獲批。2019年,公司展示了其生成張量強化學習(?Generative Tensori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 GENTRL)方法在小分子藥物設計中的潛力并進行了實驗驗證。此后,英矽智能持續整合前沿技術突破,使Pharma.AI平臺成長為如今涵蓋生物、化學、臨床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 提名了20款臨床前候選項目 ,其中10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在TNIK靶點發現和ISM001-055分子設計過程中,包括Biology42: PandaOmics、Chemistry42: Generative Chemistry在內的人工智能軟件平臺均發揮驅動作用,現已作為Pharma.AI的組成部分開放商業授權。 ]]>
  • ISM001-055在IPF患者群體中體現出良好安全性、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PK)特性
  • 接受ISM001-055治療12周后,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呈現劑量依賴性的改善,這是藥效次要終點的評估標準
  • 上海2024年11月13日  /美通社/ --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發布ISM001-055在一項IIa期臨床試驗中的積極頂線數據。ISM001-055是英矽智能自主研發的創新候選藥物,由生成式AI賦能,靶向TNIK(Traf2和NCK相互作用激酶)。臨床試驗結果顯示ISM001-055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在接受12周治療后的患者群體中觀測到了用力肺活量(FVC)等指標改善,顯現出令人鼓舞的治療潛力。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 、ISM001-055 IIa期臨床試驗中國牽頭研究者徐作軍教授表示,"很高興看到ISM001-055在IPF患者群體中的積極結果,特別是對患者的用力肺活量表現有所改善。這些結果意味著候選藥物不僅具有延緩疾病進展的潛力,還有阻止甚至逆轉疾病進程的可能。作為一種先進技術,人工智能已經在藥物發現和臨床研究等醫療實踐的許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期待看到它給患者帶來真正的臨床獲益。"

    這項針對ISM001-055開展的IIa期臨床研究(NCT05938920)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在中國21個臨床研究中心招募了71名IPF患者。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安慰劑、每日一次30mg、每日兩次30mg或每日一次60mg,持續12周的用藥觀察。根據頂線數據,該IIa期臨床試驗得出的關鍵結果包括:

    • ISM001-055 在所有劑量水平上均表現出良好的耐受性,與藥物相關的不良事件大多為輕度或中度,其中以腹瀉(14.8%)和肝功能異常(14.8%)最為常見。
    • ISM001-055在IPF患者中的半衰期為7-12小時,藥代動力學(PK)曲線與在健康受試者中進行的I期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每日一次60毫克用藥劑量組的暴露比例高于每日兩次30毫克用藥劑量組。
    • 為期12周的試驗中,在接受ISM001-055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劑量依賴性的肺功能改善。在每日一次60mg的最高用藥劑量組中,患者的FVC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提高98.4毫升,而安慰劑組患者的FVC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下降62.3毫升。
    • 在接受ISM001-055治療的患者中,預測用力肺活量百分比(ppFVC)也呈現出類似的劑量依賴性趨勢。在每日一次60mg的最高用藥劑量組中,預測用力肺活量百分比(ppFVC)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提高3.05%,而安慰劑組患者的ppFVC 與基線水平相比,平均下降1.84%。
    • 試驗期間,患者生活質量(QoL)和功能性指標的改善也通過萊斯特咳嗽問卷(LCQ)從第0周到第12周的變化進行評估。在每日一次60mg的最高用藥劑量組中,LCQ總分比安慰劑組提高2分。在另外兩個劑量組,即每日一次30mg用藥組和每日兩次30mg用藥組中,沒有顯示出有意義的改善。

    為進一步推進該項目開發進程,英矽智能宣布任命Carol Satler博士為臨床開發副總裁,負責推進非腫瘤項目的開發。Satler博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和高級管理人員,在業界擁有超20年藥物臨床項目開發和全生命周期規劃的成功經驗。未來,Satler博士將在英矽智能領先項目ISM001-055的進一步臨床驗證中發揮關鍵作用。

    英矽智能臨床開發副總裁Carol Satler博士表示,"此次2a期研究的結果體現出候選藥物巨大的潛力。與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ISM001-055治療的IPF患者呈現劑量依賴性的FVC改善趨勢,這表明ISM001-055可能具有阻斷IPF進展和逆轉疾病的潛力。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驗證ISM001-055可能帶來的獲益。我們期待ISM001-055改變當前治療范式,為特發性肺纖維化這種進展性致命疾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

    美國臨床試驗正在積極招募中

    間質性肺病領域專家 Toby M. Maher教授是ISM001-055 IIa期臨床試驗美國牽頭研究者,他表示,"很高興看到 ISM001-055 在 IPF 患者群體中的積極結果,特別是對患者的用力肺活量表現有所改善。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嚴重疾病,在僅僅12周的治療后就觀察到肺功能的改善,意味著ISM001-055具有強大的潛力,有望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同時,我們在美國的平行IIa期臨床試驗也正在積極招募患者。"

    項目背景與同行評議論文資料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慢性、瘢痕性肺病,其特征是肺功能進行性且不可逆的下降。IPF影響全球約500萬人,預后較差,中位生存期僅為3至4年。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抗纖維化藥物等,可以減緩疾病進展但無法停止或逆轉疾病進程,因此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

    ISM001-055是一種靶向TNIK的潛在全球首創小分子抑制劑,開發過程由生成式AI賦能。在IPF中,激活TNIK靶點可驅動肺部的病理性纖維化,導致肺功能進行性下降。通過抑制TNIK信號傳導,ISM001-055旨在阻止或逆轉纖維化過程,為IPF患者提供一種改善疾病的治療方法。2024年3月,英矽智能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布論文,講述該候選藥物的發現、設計與開發全流程,包括靶點發現、生成化學探索、多重體內外實驗驗證,以及在健康志愿者中開展的I期臨床試驗結果。2024年10月,ISM001-055藥物化學研發歷程登上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同年6月。TNIK靶點在老齡化相關疾病中的應用潛力在 Cell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發表。

    基于已經獲得的積極結果,英矽智能計劃在IPF患者中開展ISM001-055的關鍵試驗。此外,英矽智能計劃在后續醫學會議上披露該項IIa期研究的完整數據,并提交知名醫學期刊審議發表。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我們對于這項 IIa 期臨床試驗取得積極結果感到興奮,這凸顯了人工智能在推動創新療法開發和改善患者預后方面的潛力。我們期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為藥物發現樹立行業標桿,并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實現承諾,讓有效療法的誕生更快速、更經濟,提升成功率、質量、可重復性和學術誠信,真正帶來生物醫藥研發變革。"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 平臺奠定了基礎。2018年,公司對自有生成生物學方法申請專利,驗證了利用AI生成所需表達模式分子的能力。該專利于2020年公開發布,并于2022年正式獲批。2019年,公司展示了其生成張量強化學習( Generative Tensori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 GENTRL)方法在小分子藥物設計中的潛力并進行了實驗驗證。此后,英矽智能持續整合前沿技術突破,使Pharma.AI平臺成長為如今涵蓋生物、化學、臨床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20款臨床前候選項目,其中10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在TNIK靶點發現和ISM001-055分子設計過程中,包括Biology42: PandaOmics、Chemistry42: Generative Chemistry在內的人工智能軟件平臺均發揮驅動作用,現已作為Pharma.AI的組成部分開放商業授權。

    ]]>
    英矽智能與匯豐簽署循環貸款 總額高達1億美元 2024-11-04 18:00:00 英矽智能致力以前沿AI技術推動醫療健康領域發展,實現早期藥物研發降本增效,以更高的效率和質量滿足未竟臨床需求。匯豐透過旗下新經濟信貸基金向英矽智能提供最高1億美元的授信額度,資金將用于支持英矽智能自有創新藥物研發管線的拓展和端到端多元化AI平臺Pharma.AI的升級優化 。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 表示:"匯豐擁有覆蓋全球的網絡、多元化的業務支持和強勁的創新和財務實力,是英矽智能全球化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匯豐跨境業務、付款及數碼方案等業務支持下,英矽智能將立足香港區域總部,整合各地區的區位優勢,大力推動公司全球化業務進程。" 匯豐香港工商金融董事總經理兼商業金融主管區佩君 表示,"生物技術結合人工智能具備深厚潛力,可以為藥物研發和發展帶來前所未見的改變,從而令大眾更容易獲取所需的醫療保健。銀行為創新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跨境融資方案,有助支持科學創新和推動社會福祉。匯豐將繼續把握獨有的優勢,透過廣大的環球網絡,以及在融資范疇的專業知識,為先進科技企業提供專門的支持。"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發表的市場報告,創新藥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526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4%。在一款新藥的研發成本仍未擺脫"十年十億美金"魔咒的當下,創新藥產業亟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打破瓶頸,更需要真實案例和概念驗證來鞏固信心。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 平臺奠定了基礎。2019年,英矽智能落戶香港科技園(HKSTP),搭建靶點發現和AI平臺應用團隊,賦能與劍橋大學、香港大學、蘇黎世大學、多倫多大學等頂尖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 提名了19款臨床前候選項目 ,其中9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2024年初,英矽智能在Nature Biotechnology 發布論文,介紹了領先自研AI藥物ISM001_055從人工智能算法到II期臨床試驗的整個研發歷程。該候選藥物具有人工智能發現的靶點和人工智能設計的結構,針對其進行評估的一項 IIa期臨床試驗(NCT05938920)于近期發布積極初步結果 。數據表明,ISM001_055在用藥12周后顯示出全劑量組中的良好安全性和用力肺活量(FVC)的劑量依賴性藥效趨勢。 ]]> 香港2024年11月4日 /美通社/ -- 近期,全球領先由生成式AI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與全球最大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的匯豐簽署高達1億美元的循環貸款。匯豐提供的定制化融資方案為英矽智能的全球多中心業務發展持續賦能,助力企業進一步擴大創新發展優勢,為大灣區經濟繁榮成長貢獻積極力量。


    英矽智能致力以前沿AI技術推動醫療健康領域發展,實現早期藥物研發降本增效,以更高的效率和質量滿足未竟臨床需求。匯豐透過旗下新經濟信貸基金向英矽智能提供最高1億美元的授信額度,資金將用于支持英矽智能自有創新藥物研發管線的拓展和端到端多元化AI平臺Pharma.AI的升級優化 。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匯豐擁有覆蓋全球的網絡、多元化的業務支持和強勁的創新和財務實力,是英矽智能全球化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匯豐跨境業務、付款及數碼方案等業務支持下,英矽智能將立足香港區域總部,整合各地區的區位優勢,大力推動公司全球化業務進程。"

    匯豐香港工商金融董事總經理兼商業金融主管區佩君表示,"生物技術結合人工智能具備深厚潛力,可以為藥物研發和發展帶來前所未見的改變,從而令大眾更容易獲取所需的醫療保健。銀行為創新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跨境融資方案,有助支持科學創新和推動社會福祉。匯豐將繼續把握獨有的優勢,透過廣大的環球網絡,以及在融資范疇的專業知識,為先進科技企業提供專門的支持。"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發表的市場報告,創新藥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526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4%。在一款新藥的研發成本仍未擺脫"十年十億美金"魔咒的當下,創新藥產業亟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打破瓶頸,更需要真實案例和概念驗證來鞏固信心。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 平臺奠定了基礎。2019年,英矽智能落戶香港科技園(HKSTP),搭建靶點發現和AI平臺應用團隊,賦能與劍橋大學、香港大學、蘇黎世大學、多倫多大學等頂尖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19款臨床前候選項目,其中9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2024年初,英矽智能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布論文,介紹了領先自研AI藥物ISM001_055從人工智能算法到II期臨床試驗的整個研發歷程。該候選藥物具有人工智能發現的靶點和人工智能設計的結構,針對其進行評估的一項IIa期臨床試驗(NCT05938920)于近期發布積極初步結果。數據表明,ISM001_055在用藥12周后顯示出全劑量組中的良好安全性和用力肺活量(FVC)的劑量依賴性藥效趨勢。

    ]]>
    英矽智能AI賦能開發的TNIK抑制劑獲IIa期臨床試驗積極結果 2024-09-19 09:00:00 此前,英矽智能于2024年3月在全球頂尖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科研論文,詳細介紹了利用人工智能平臺發現治療IPF的新穎靶點TNIK,以及隨后利用生成化學平臺設計ISM001-055分子的全過程。該論文還首次披露了該人工智能賦能發現的小分子藥物的臨床前數據,以及積極的0期微劑量人體試驗和1期臨床研究結果,充分展示了該分子改善IPF疾病的潛力。 這項針對ISM001-055開展IIa期臨床研究(NCT05938920)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在中國21個臨床研究中心招募了71名IPF患者。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安慰劑、每日一次30mg、每日兩次30mg或每日一次60mg,持續12周的用藥觀察。該臨床試驗于2023年 4月 啟動患者招募工作,并于2024年8月完成最后一位受試者的隨訪。與此同時,一項ISM001-055的平行IIa期試驗(NCT05975983)正在美國進行,并已啟動患者招募工作。 為期12周的研究初步結果表明,ISM001-055在所有劑量水平上均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次要終點即主要通過FVC評測IPF患者肺功能改善方面,呈現出劑量依賴性的藥效趨勢,接受每日一次60mg用藥的IPF患者,在FVC方面表現出最大改善。英矽智能計劃在后續醫學會議上發布該項研究的完整數據,并提交期刊開展同行審議并發表。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 ,"這項研究結果代表了人工智能驅動藥物發現的一個關鍵里程碑,也是我迄今為止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雖然我們預期該藥物是安全的,但并沒有預料到在如此短的給藥期后,看到 明顯的 劑量依賴性療效信號。IPF是一種非常多樣化的疾病,很難見到患者FVC的改善,我們試圖尋找在纖維化疾病和衰老中的共同生物學機制,最大限度地擴大創新TNIK抑制劑在適應癥拓展方面的潛力。"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很高興在三個月 的治療周期中看到ISM001-055針對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顯著臨床療效。ISM001-055為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發現提供了概念性驗證。雖然這些數據還是初步的,但無疑非常令人鼓舞。我相信這一里程碑的實現既得益于我們專有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的能力,也歸功于我們多學科研發團隊的努力。我們將繼續為全球患者獲益而努力。" 在取得這項IIa期試驗的積極結果后,英矽智能計劃與監管機構圍繞ISM001-055 IIb期研究設計展開討論,旨在更長的給藥期和更廣的患者隊列中,進一步研究ISM001-055對IPF的治療潛力。 ]]>
  • ISM001-055是一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完全由英矽智能自主開發的創新藥物,靶向TNIK(Traf2/NCK相互作用激酶),現已完成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患者的IIa期臨床研究
  • 此項研究為期12周,其初步結果顯示,ISM001-055在IPF患者中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對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改善呈現出劑量依賴性的藥效趨勢。
  • ISM001-055積極的臨床實驗結果也為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研發提供了首個概念性驗證。
  • 香港2024年9月19日 /美通社/ --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醫藥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宣布,其在研管線ISM001-055在一項IIa期臨床試驗中取得了積極的初步研究結果。ISM001-055是一款"全球首創"(first-in-class)小分子抑制劑,由生成式AI驅動藥物發現與設計過程,靶向TNIK(Traf2/NCK相互作用激酶)用于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治療。此項研究不僅達到了主要研究終點即藥物的安全性驗證,同時達到了次要研究終點即初步療效驗證,在用力肺活量(FVC)這一評測IPF患者肺功能改善的重要指標上呈現出劑量依賴性的藥效趨勢。

    此前,英矽智能于2024年3月在全球頂尖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科研論文,詳細介紹了利用人工智能平臺發現治療IPF的新穎靶點TNIK,以及隨后利用生成化學平臺設計ISM001-055分子的全過程。該論文還首次披露了該人工智能賦能發現的小分子藥物的臨床前數據,以及積極的0期微劑量人體試驗和1期臨床研究結果,充分展示了該分子改善IPF疾病的潛力。

    這項針對ISM001-055開展IIa期臨床研究(NCT05938920)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在中國21個臨床研究中心招募了71名IPF患者。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安慰劑、每日一次30mg、每日兩次30mg或每日一次60mg,持續12周的用藥觀察。該臨床試驗于2023年4月啟動患者招募工作,并于2024年8月完成最后一位受試者的隨訪。與此同時,一項ISM001-055的平行IIa期試驗(NCT05975983)正在美國進行,并已啟動患者招募工作。

    為期12周的研究初步結果表明,ISM001-055在所有劑量水平上均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次要終點即主要通過FVC評測IPF患者肺功能改善方面,呈現出劑量依賴性的藥效趨勢,接受每日一次60mg用藥的IPF患者,在FVC方面表現出最大改善。英矽智能計劃在后續醫學會議上發布該項研究的完整數據,并提交期刊開展同行審議并發表。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代表了人工智能驅動藥物發現的一個關鍵里程碑,也是我迄今為止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雖然我們預期該藥物是安全的,但并沒有預料到在如此短的給藥期后,看到明顯的劑量依賴性療效信號。IPF是一種非常多樣化的疾病,很難見到患者FVC的改善,我們試圖尋找在纖維化疾病和衰老中的共同生物學機制,最大限度地擴大創新TNIK抑制劑在適應癥拓展方面的潛力。"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很高興在三個月的治療周期中看到ISM001-055針對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顯著臨床療效。ISM001-055為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發現提供了概念性驗證。雖然這些數據還是初步的,但無疑非常令人鼓舞。我相信這一里程碑的實現既得益于我們專有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的能力,也歸功于我們多學科研發團隊的努力。我們將繼續為全球患者獲益而努力。"

    在取得這項IIa期試驗的積極結果后,英矽智能計劃與監管機構圍繞ISM001-055 IIb期研究設計展開討論,旨在更長的給藥期和更廣的患者隊列中,進一步研究ISM001-055對IPF的治療潛力。

    ]]>
    英矽智能泛TEAD抑制劑ISM6331獲FDA孤兒藥認定與臨床試驗許可,用于治療間皮瘤 2024-08-07 15:34:00 覆蓋大部分內臟器官的薄層組織稱為間皮,其中發生的癌癥名為間皮瘤,主要由接觸石棉引起。作為一種侵襲性的致命疾病,間皮瘤容易在體內器官表面、神經和血管中擴散,確診后的中位生存期僅為9至12個月。目前,手術、放療等傳統治療方法難以實現長期患者獲益,業界迫切需要創新治療方案。 英矽智能首席醫學官Sujata Rao 表示,"TEAD項目接連獲得FDA孤兒藥認定和臨床試驗批件使我們備受鼓舞。在臨床前研發階段,ISM6331驗證了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研發路徑,也展示了英矽智能研發團隊的頂尖實力。我們將盡快推進美國的患者招募工作,加快ISM6331在間皮瘤和其他Hippo通路相關腫瘤中的應用,滿足未竟臨床需求。" ISM6331是一款具有新穎分子骨架的強效非共價小分子抑制劑,靶向轉錄增強相關結構域(TEAD)蛋白家族。作為Hippo通路的關鍵調控因子,其在腫瘤進展、轉移、癌癥代謝、免疫、耐藥等過程發揮著重要作用。 ISM6331的研發進程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大大提速,利用英矽智能自有化學生成引擎Chemistry42,研發團隊在第一輪化合物生成中成功獲得3個具有前景的苗頭化合物系列,并在Chemistry42提供的親和力和新穎性評分等輔助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分子優化,最終得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ISM6331。 臨床前研究顯示,ISM6331在多個細胞系中展現出廣譜的抗腫瘤效果,在動物模型中低劑量起效,同時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和ADMET特征。在積極臨床前數據支持下,ISM6331于2023年6月被提名為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英矽智能致力于推進該項目的臨床轉化和應用,旨在滿足未竟臨床需求。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 表示,"大約10%的癌癥患者群體存在Hippo信號通路異常,靶向TEAD家族的ISM6331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ISM6331具有廣闊的潛力應用場景,包括提升化療療效、強化腫瘤免疫治療、優化小分子靶向性、克服耐藥問題等。我們將持續利用人工智能推動醫學發展,為罕見難治性疾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潛力療法。" 此前,ISM6331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認定,用于間皮瘤治療,后續將有資格享受指定適應癥獲批后的七年市場獨占期、特定稅收抵扣、專項資金支持、行政費用豁免等優惠和激勵政策。針對患病人數不足20萬人的罕見病,FDA開啟孤兒藥項目以支持相關藥物的研發和評估。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平臺奠定了基礎。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 提名了18款臨床前候選項目 ,其中9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在近期舉辦的IMGAIA(Insilico Medicine Generative AI Action)網絡研討會上,英矽智能發布了自有Pharma.AI平臺更新,重點介紹了首次亮相的創新應用,包括用于隱私計算的Biology42: PandaOmics Box硬件、用于虛擬數據生成和生物醫學研究的Precious-3 GPT,以及用于科研文件起草的研究助理Science42: DORA。以此為基點,英矽智能期待引領更具社會責任、更加可持續的技術突破。 ]]> 上海2024年8月7日 /美通社/ --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宣布,繼2024年6月獲得孤兒藥認定(Orphan Drug Designation, ODD)后,公司自主研發的潛在"同類最佳"(best-in-class)泛TEAD抑制劑ISM6331于2024年7月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IND批件,用于治療間皮瘤。使英矽智能獲得臨床試驗批件的創新分子數量達到9個。

    覆蓋大部分內臟器官的薄層組織稱為間皮,其中發生的癌癥名為間皮瘤,主要由接觸石棉引起。作為一種侵襲性的致命疾病,間皮瘤容易在體內器官表面、神經和血管中擴散,確診后的中位生存期僅為9至12個月。目前,手術、放療等傳統治療方法難以實現長期患者獲益,業界迫切需要創新治療方案。

    英矽智能首席醫學官Sujata Rao表示,"TEAD項目接連獲得FDA孤兒藥認定和臨床試驗批件使我們備受鼓舞。在臨床前研發階段,ISM6331驗證了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研發路徑,也展示了英矽智能研發團隊的頂尖實力。我們將盡快推進美國的患者招募工作,加快ISM6331在間皮瘤和其他Hippo通路相關腫瘤中的應用,滿足未竟臨床需求。"

    ISM6331是一款具有新穎分子骨架的強效非共價小分子抑制劑,靶向轉錄增強相關結構域(TEAD)蛋白家族。作為Hippo通路的關鍵調控因子,其在腫瘤進展、轉移、癌癥代謝、免疫、耐藥等過程發揮著重要作用。

    ISM6331的研發進程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大大提速,利用英矽智能自有化學生成引擎Chemistry42,研發團隊在第一輪化合物生成中成功獲得3個具有前景的苗頭化合物系列,并在Chemistry42提供的親和力和新穎性評分等輔助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分子優化,最終得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ISM6331。

    臨床前研究顯示,ISM6331在多個細胞系中展現出廣譜的抗腫瘤效果,在動物模型中低劑量起效,同時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和ADMET特征。在積極臨床前數據支持下,ISM6331于2023年6月被提名為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英矽智能致力于推進該項目的臨床轉化和應用,旨在滿足未竟臨床需求。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大約10%的癌癥患者群體存在Hippo信號通路異常,靶向TEAD家族的ISM6331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ISM6331具有廣闊的潛力應用場景,包括提升化療療效、強化腫瘤免疫治療、優化小分子靶向性、克服耐藥問題等。我們將持續利用人工智能推動醫學發展,為罕見難治性疾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潛力療法。"

    此前,ISM6331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認定,用于間皮瘤治療,后續將有資格享受指定適應癥獲批后的七年市場獨占期、特定稅收抵扣、專項資金支持、行政費用豁免等優惠和激勵政策。針對患病人數不足20萬人的罕見病,FDA開啟孤兒藥項目以支持相關藥物的研發和評估。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平臺奠定了基礎。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18款臨床前候選項目,其中9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在近期舉辦的IMGAIA(Insilico Medicine Generative AI Action)網絡研討會上,英矽智能發布了自有Pharma.AI平臺更新,重點介紹了首次亮相的創新應用,包括用于隱私計算的Biology42: PandaOmics Box硬件、用于虛擬數據生成和生物醫學研究的Precious-3 GPT,以及用于科研文件起草的研究助理Science42: DORA。以此為基點,英矽智能期待引領更具社會責任、更加可持續的技術突破。

    ]]>
    英矽智能INS018_055完成中國IIa期臨床試驗全部患者入組 2024-06-20 10:55:00 (NCT05938920)全部患者入組,該研究旨在評估INS018_055在患者群體中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療效。 該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正在包括北京協和醫院在內的中國29個研究中心進行,目前已經按計劃完成了71名患者入組。該研究將分為3個實驗組和1個安慰劑組,主要評估 INS018_055 與安慰劑相比,在成年IPF患者群體中口服給藥12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此外,英矽智能正在籌備計劃于2025年啟動的IIb期概念驗證研究,進一步探索INS018_055的療效和安全性。? 英矽智能首席醫學官Sujata Rao 表示,"目前,英矽智能已經完成該項臨床試驗的全部患者入組,期待在今年第四季度獲得高質量的數據集。與此同時,我們已在美國開展了一項平行IIa期試驗 (NCT05975983),正在積極招募患者。我向臨床合作伙伴、參與研究的患者和家屬表示感謝。他們的關注和支持有助于我們了解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療法在治療這一嚴重慢性疾病的研發進程。"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慢性瘢痕性肺部疾病,其特點是肺功能進行性和不可逆的下降,影響全球約500萬人。由于發病、進展較為隱秘,多數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發展到中晚期,確診后中位生存期僅為3年。目前現有的抗纖維化藥物,可能會減緩疾病的進展,但往往無法阻止或逆轉疾病的發展,此外藥物產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 表示,"英矽智能從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出發,在自研人工智能平臺支持下快速推進該項目早期藥物發現工作,并于近期獲得了激動人心的臨床進展。這不僅是英矽智能自有管線的全新里程碑,也標志著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研發驗證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我們期待分享更多臨床數據,并盡快在概念驗證研究中對 INS018_055 進行評估。" 2024 年?3 月,英矽智能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詳細介紹了 INS018_055 候選藥物從人工智能算法開發到 II 期臨床試驗的研發流程,并首次披露了該款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發現和設計的潛在全球首創(first-in-class)TNIK 抑制劑的原始實驗數據,以及臨床前和部分臨床試驗評估結果。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 平臺奠定了基礎。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 ,并從中提名了18款臨床前候選項目,其中7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關于INS018_055 INS018_055是一款由英矽智能自主研發的潛在全球首創(first-in-class)小分子抑制劑。其新穎靶點由公司自有的人工智能驅動的靶點發現引擎PandaOmics識別,并且,英矽智能利用生成化學平臺Chemistry42針對該新穎靶點生成和設計了全新的分子結構。2021年2月,英矽智能提名INS018_055為臨床前候選化合物,用于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治療。同年11月,英矽智能啟動該候選藥物的首次微劑量組人體試驗,首次將AI發現的全新候選藥物推進到臨床驗證階段。INS018_055于2023年2月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認定,并先后于同年4月和6月在中美兩地獲得許可開展II期臨床試驗。 Reference [1] Ren, F., et al. A small-molecule TNIK inhibitor targets fibrosis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models.Nat Bi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4-02143-0 ]]> 香港2024年6月20日 /美通社/ --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宣布,公司自主研發的小分子抑制劑INS018_055已經完成中國IIa期臨床試驗(NCT05938920)全部患者入組,該研究旨在評估INS018_055在患者群體中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療效。


    該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正在包括北京協和醫院在內的中國29個研究中心進行,目前已經按計劃完成了71名患者入組。該研究將分為3個實驗組和1個安慰劑組,主要評估 INS018_055 與安慰劑相比,在成年IPF患者群體中口服給藥12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此外,英矽智能正在籌備計劃于2025年啟動的IIb期概念驗證研究,進一步探索INS018_055的療效和安全性。 

    英矽智能首席醫學官Sujata Rao表示,"目前,英矽智能已經完成該項臨床試驗的全部患者入組,期待在今年第四季度獲得高質量的數據集。與此同時,我們已在美國開展了一項平行IIa期試驗(NCT05975983),正在積極招募患者。我向臨床合作伙伴、參與研究的患者和家屬表示感謝。他們的關注和支持有助于我們了解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療法在治療這一嚴重慢性疾病的研發進程。"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慢性瘢痕性肺部疾病,其特點是肺功能進行性和不可逆的下降,影響全球約500萬人。由于發病、進展較為隱秘,多數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發展到中晚期,確診后中位生存期僅為3年。目前現有的抗纖維化藥物,可能會減緩疾病的進展,但往往無法阻止或逆轉疾病的發展,此外藥物產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英矽智能從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出發,在自研人工智能平臺支持下快速推進該項目早期藥物發現工作,并于近期獲得了激動人心的臨床進展。這不僅是英矽智能自有管線的全新里程碑,也標志著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研發驗證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我們期待分享更多臨床數據,并盡快在概念驗證研究中對 INS018_055 進行評估。"

    2024 年 3 月,英矽智能在 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詳細介紹了 INS018_055 候選藥物從人工智能算法開發到 II 期臨床試驗的研發流程,并首次披露了該款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發現和設計的潛在全球首創(first-in-class)TNIK 抑制劑的原始實驗數據,以及臨床前和部分臨床試驗評估結果。

    2016年,英矽智能全球首次在同行評審期刊上闡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新型分子的概念,為涵蓋生成生物學、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的商業化Pharma.AI 平臺奠定了基礎。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18款臨床前候選項目,其中7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

    關于INS018_055

    INS018_055是一款由英矽智能自主研發的潛在全球首創(first-in-class)小分子抑制劑。其新穎靶點由公司自有的人工智能驅動的靶點發現引擎PandaOmics識別,并且,英矽智能利用生成化學平臺Chemistry42針對該新穎靶點生成和設計了全新的分子結構。2021年2月,英矽智能提名INS018_055為臨床前候選化合物,用于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治療。同年11月,英矽智能啟動該候選藥物的首次微劑量組人體試驗,首次將AI發現的全新候選藥物推進到臨床驗證階段。INS018_055于2023年2月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認定,并先后于同年4月和6月在中美兩地獲得許可開展II期臨床試驗。

    Reference

    [1] Ren, F., et al. A small-molecule TNIK inhibitor targets fibrosis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models. Nat Bi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4-02143-0

    ]]>
    英矽智能口服PHD抑制劑完成中國1期臨床試驗首批受試者給藥 2024-06-11 08:00:00 炎癥性腸病(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全球約有600萬至800萬人受到影響。作為一種慢性、進行性和復發性的腸道疾病,IBD對全球醫療體系和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研究表明IBD還增加了腸道受累部位癌變的風險。目前,大部分用于治療IBD的藥物通過抑制炎癥來發揮作用, ISM5411提供了一種創新的治療思路,通過靶向PHD,促進HIF-1a的穩定性和轉錄活性,不僅促進腸道粘膜修復,同時發揮腸道抗炎活性。 本次啟動的中國1期臨床試驗(CTR20241789),計劃招募48名健康受試者,旨在評估口服ISM5411在遞增劑量下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特征與食物效應,現已在中國浙江蕭山醫院完成首批健康受試者給藥。此前,該候選藥物已于2023年11月在澳洲啟動了1期臨床試驗(NCT06012578),目前正在單次給藥爬坡試驗階段。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 ,"ISM5411是英矽智能繼IPF項目后,又一款國內外同步推進臨床試驗的候選藥物,以獨特的屏障保護增強機制靶向腸道粘膜修復,具有高度創新性。在臨床前研究中,這款候選藥物展現了良好的腸道限制性,有望減少因藥物系統暴露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同時,ISM5411具有理想的安全性和顯著的抗結腸炎療效。我們期待在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有機結合下發現的ISM5411能夠順利推進,成為應對發病率日益增長的炎癥性腸病的創新治療選擇。" 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快速建立了多元化的產品管線,從確定靶點至提名臨床前候選藥物平均耗時12個月。在公司自主研發的候選藥物中,已有7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包括由AI發現全新靶點、并針對該靶點設計全新化合物,以及針對已知靶點、由AI設計具有特定屬性的全新分子結構。目前,公司進展最快的抗特發性肺纖維化項目正在中國和美國同步開展2期臨床試驗,2024年3月,關于該項目的研發歷程、臨床前和部分臨床數據被公開發表于 Nature Biotechnology 。 ]]> 上海2024年6月11日 /美通社/ --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宣布,繼2023年11月啟動自研藥物ISM5411在澳洲的1期臨床試驗后,已于日前完成該候選藥物在中國1期臨床試驗的首批受試者給藥。ISM5411是一款腸道限制性口服PHD抑制劑用于治療炎癥性腸病,具有新穎分子骨架和獨特結合模式,由英矽智能自主研發的生成化學引擎Chemistry42輔助開發。


    炎癥性腸病(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全球約有600萬至800萬人受到影響。作為一種慢性、進行性和復發性的腸道疾病,IBD對全球醫療體系和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研究表明IBD還增加了腸道受累部位癌變的風險。目前,大部分用于治療IBD的藥物通過抑制炎癥來發揮作用,ISM5411提供了一種創新的治療思路,通過靶向PHD,促進HIF-1a的穩定性和轉錄活性,不僅促進腸道粘膜修復,同時發揮腸道抗炎活性。

    本次啟動的中國1期臨床試驗(CTR20241789),計劃招募48名健康受試者,旨在評估口服ISM5411在遞增劑量下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特征與食物效應,現已在中國浙江蕭山醫院完成首批健康受試者給藥。此前,該候選藥物已于2023年11月在澳洲啟動了1期臨床試驗(NCT06012578),目前正在單次給藥爬坡試驗階段。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ISM5411是英矽智能繼IPF項目后,又一款國內外同步推進臨床試驗的候選藥物,以獨特的屏障保護增強機制靶向腸道粘膜修復,具有高度創新性。在臨床前研究中,這款候選藥物展現了良好的腸道限制性,有望減少因藥物系統暴露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同時,ISM5411具有理想的安全性和顯著的抗結腸炎療效。我們期待在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有機結合下發現的ISM5411能夠順利推進,成為應對發病率日益增長的炎癥性腸病的創新治療選擇。"

    自2021年以來,英矽智能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快速建立了多元化的產品管線,從確定靶點至提名臨床前候選藥物平均耗時12個月。在公司自主研發的候選藥物中,已有7款化合物獲得臨床試驗許可,包括由AI發現全新靶點、并針對該靶點設計全新化合物,以及針對已知靶點、由AI設計具有特定屬性的全新分子結構。目前,公司進展最快的抗特發性肺纖維化項目正在中國和美國同步開展2期臨床試驗,2024年3月,關于該項目的研發歷程、臨床前和部分臨床數據被公開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
    完成首例患者給藥,英矽智能與復星醫藥合作開發的腫瘤藥物再獲進展 2024-05-15 17:00:00 已經完成首例患者給藥。該款創新小分子抑制劑靶向QPCTL靶點,有望用于晚期惡性腫瘤治療。 該開放標簽、多中心I期臨床試驗(CTR20240727)旨在評估ISM8207在難治性/復發性淋巴瘤和其他晚期實體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初步療效,重點關注患者群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將在劑量遞增研究中探索適用于下一階段研究的推薦起效劑量。 谷氨酰肽環轉移酶樣蛋白(Glutaminyl-peptide cyclotransferase-like protein, QPCTL)在"別吃我"信號蛋白CD47的翻譯后修飾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影響CD47與巨噬細胞上的信號條件蛋白α(SIRPα)的相互作用調控腫瘤細胞對于免疫監視的逃逸。此外,多種與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相關的趨化因子也在翻譯后修飾過程中受到QPCTL調控。 ISM8207是一款靶向QPCTL的新穎、強效、口服小分子抑制劑。在早期藥物發現階段,英矽智能與復星醫藥合作提出腫瘤靶點假說,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英矽智能自有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設計出具有良好成藥性的化合物。臨床前研究中,ISM8207作為聯合療法藥物,針對多種實體瘤和惡性血液瘤模型表現出顯著的協同抗腫瘤效用。此外,該候選藥物還具有良好的體外ADME特性和體內PK(藥代動力學)特性,積極數據支持后續臨床開發。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 表示,"據我們所知,ISM8027是首個進入臨床階段、并用于治療惡性腫瘤的QPCTL抑制劑。與目前干擾CD47-SIRPα信號通路的策略相比,ISM8027展現了理想的安全性,不僅能增強免疫識別和攻擊癌細胞的能力,還有望提高各種標準療法的抗癌療效,期待ISM8027作為潛在全球首創療法為患者帶來臨床獲益。" 復星醫藥執行總裁、全球研發中心首席執行官王興利博士 表示,"人工智能作為發現創新藥物和療法的革命性工具,其對醫藥健康領域的創新賦能正在不斷深化和拓展,我們很高興看到與英矽智能合作開發的首個抗腫瘤候選藥物ISM8207首次完成患者用藥,這是雙方在創新研發及臨床開發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作為一家創新驅動的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復星醫藥致力于通過持續創新,并與我們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以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提升創新藥物的可及性。" 2022年1月,英矽智能宣布與復星醫藥達成戰略合作,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發現項目,此次完成首批患者用藥的QPCTL抑制劑是合作項目下進展最快的管線之一。2023年7月,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ISM8207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臨床試驗許可。 自2021年以來,在自有平臺的支持下,英矽智能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18款臨床前候選項目 ,其中7個化合物已經獲得了臨床試驗許可。2024年3月,英矽智能在全球領先學術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 上發表論文,披露了其領先的抗纖維化項目的部分臨床前和臨床階段原始數據和評估結果,這是一款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的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潛在全球首創TNIK抑制劑, 目前正在患者群體中展開2期臨床試驗 。?????? ]]> 上海2024年5月15日 /美通社/ --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醫藥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宣布,與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合作開發的潛在"全球首創"候選藥物ISM8207已經完成首例患者給藥。該款創新小分子抑制劑靶向QPCTL靶點,有望用于晚期惡性腫瘤治療。

    該開放標簽、多中心I期臨床試驗(CTR20240727)旨在評估ISM8207在難治性/復發性淋巴瘤和其他晚期實體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初步療效,重點關注患者群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將在劑量遞增研究中探索適用于下一階段研究的推薦起效劑量。

    谷氨酰肽環轉移酶樣蛋白(Glutaminyl-peptide cyclotransferase-like protein, QPCTL)在"別吃我"信號蛋白CD47的翻譯后修飾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影響CD47與巨噬細胞上的信號條件蛋白α(SIRPα)的相互作用調控腫瘤細胞對于免疫監視的逃逸。此外,多種與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相關的趨化因子也在翻譯后修飾過程中受到QPCTL調控。

    ISM8207是一款靶向QPCTL的新穎、強效、口服小分子抑制劑。在早期藥物發現階段,英矽智能與復星醫藥合作提出腫瘤靶點假說,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英矽智能自有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設計出具有良好成藥性的化合物。臨床前研究中,ISM8207作為聯合療法藥物,針對多種實體瘤和惡性血液瘤模型表現出顯著的協同抗腫瘤效用。此外,該候選藥物還具有良好的體外ADME特性和體內PK(藥代動力學)特性,積極數據支持后續臨床開發。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據我們所知,ISM8027是首個進入臨床階段、并用于治療惡性腫瘤的QPCTL抑制劑。與目前干擾CD47-SIRPα信號通路的策略相比,ISM8027展現了理想的安全性,不僅能增強免疫識別和攻擊癌細胞的能力,還有望提高各種標準療法的抗癌療效,期待ISM8027作為潛在全球首創療法為患者帶來臨床獲益。"

    復星醫藥執行總裁、全球研發中心首席執行官王興利博士表示,"人工智能作為發現創新藥物和療法的革命性工具,其對醫藥健康領域的創新賦能正在不斷深化和拓展,我們很高興看到與英矽智能合作開發的首個抗腫瘤候選藥物ISM8207首次完成患者用藥,這是雙方在創新研發及臨床開發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作為一家創新驅動的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復星醫藥致力于通過持續創新,并與我們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以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提升創新藥物的可及性。"

    2022年1月,英矽智能宣布與復星醫藥達成戰略合作,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發現項目,此次完成首批患者用藥的QPCTL抑制劑是合作項目下進展最快的管線之一。2023年7月,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ISM8207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臨床試驗許可。

    自2021年以來,在自有平臺的支持下,英矽智能建立了超過30條豐富的自研管線組合,并從中提名了18款臨床前候選項目,其中7個化合物已經獲得了臨床試驗許可。2024年3月,英矽智能在全球領先學術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論文,披露了其領先的抗纖維化項目的部分臨床前和臨床階段原始數據和評估結果,這是一款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的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潛在全球首創TNIK抑制劑,目前正在患者群體中展開2期臨床試驗。      

    ]]>
    英矽智能與中國生物制藥子公司invoX達成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拓展藥物潛在適應癥 2024-04-24 15:01:00 由20余種預測模型和生成生物學模型構建,可以針對特定疾病識別藥物靶點和生物標志物。基于涵蓋百萬級數據點的信息庫,該平臺可以提名具有開發潛力的適應癥和藥物列表,并通過分析關注度指標、研發趨勢、KOL意見以及化學數據庫信息,進一步優化生成結果。除靶點篩選、排序和分析外,PandaOmics ?平臺還提供針對生命科學信息的自然語言問答系統和將疾病、基因及藥物聯系起來的知識圖譜功能。 invoX Pharma首席執行官Ben Toogood表示 ,"我們非常高興能與英矽智能達成緊密合作,拓展我們在藥物研發領域的數字科學和人工智能能力。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賦能藥物研發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們相信更多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更多突破性創新,進一步滿足患者需求。"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 ,"這項合作提供了讓雙方共同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機會,以人工智能工具深化人類智能創新。要實現這一雄心壯志,人工智能需要關注人類專家認為有價值的數據集,并進行針對性的全面學習,此次合作將實現的跨學科密切互動正是關鍵。" 此項合作中,雙方將針對多項任務訓練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群組,實現平臺層面協同創新。協作產生的人工智能模型將在一系列實際應用中得到驗證,其中進度較快的兩個項目已經啟動,未來還將有更多的創新項目和真實世界案例獲得助力。 ]]> 香港2024年4月24日 /美通社/ -- 全球領先的臨床階段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宣布,與中國生物制藥子公司、由研發驅動且擁有豐富創新產品管線的全球化生物醫藥公司invoX Pharma達成一項新的戰略合作,雙方將結合英矽智能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輔助藥物發現領域的專長,及invoX在創新藥物研發與數據科學領域的能力,賦能invoX旗下抗腫瘤管線潛在適應癥拓展。

    具體而言,此次合作雙方將利用英矽智能自主研發的靶點發現引擎PandaOmics®,結合invoX內部藥物研發團隊經驗,針對invoX旗下已有管線展開分析以確定新的潛在適應癥,并進一步分析候選藥物治療潛在適應癥的可行性。

    英矽智能PandaOmics®人工智能生物學平臺由20余種預測模型和生成生物學模型構建,可以針對特定疾病識別藥物靶點和生物標志物。基于涵蓋百萬級數據點的信息庫,該平臺可以提名具有開發潛力的適應癥和藥物列表,并通過分析關注度指標、研發趨勢、KOL意見以及化學數據庫信息,進一步優化生成結果。除靶點篩選、排序和分析外,PandaOmics®平臺還提供針對生命科學信息的自然語言問答系統和將疾病、基因及藥物聯系起來的知識圖譜功能。

    invoX Pharma首席執行官Ben Toogood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與英矽智能達成緊密合作,拓展我們在藥物研發領域的數字科學和人工智能能力。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賦能藥物研發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們相信更多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更多突破性創新,進一步滿足患者需求。"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這項合作提供了讓雙方共同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機會,以人工智能工具深化人類智能創新。要實現這一雄心壯志,人工智能需要關注人類專家認為有價值的數據集,并進行針對性的全面學習,此次合作將實現的跨學科密切互動正是關鍵。"

    此項合作中,雙方將針對多項任務訓練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群組,實現平臺層面協同創新。協作產生的人工智能模型將在一系列實際應用中得到驗證,其中進度較快的兩個項目已經啟動,未來還將有更多的創新項目和真實世界案例獲得助力。

    ]]>
    英矽智能Nature子刊發表論文,揭示創新TNIK抑制劑研發歷程 2024-03-13 09:59:00 獲取,包括13項臨床前實驗和3項臨床試驗的部分數據; * 英矽智能在新一代大語言模型ChatGPT-4 Turbo和自有大語言模型(LLM)基礎上開發了PaperGPT論文解讀引擎 ,通過語言對話功能提供與論文相關問題的專業解答。 紐約和香港2024年3月13日 /美通社/ -- 現代醫學發展至今,世界上仍有數千種疾病面臨"無藥可醫"甚至"無藥可用"的困境。而傳統藥物發現耗時漫長成本高昂,且伴隨著極高的失敗率,超過90%的候選藥物在關鍵的臨床驗證階段折戟。人工智能(AI)的出現為流程優化與效率提升帶來了希望,但真正開啟AI制藥時代,還需要真實世界的有力驗證,包括臨床前實驗驗證和臨床階段驗證。 近日,臨床階段生成式AI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上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這一例證。研究全面闡述了其首款由生成式AI發現和設計的潛在"全球首創"(first-in-class)TNIK抑制劑從人工智能算法開發到2期臨床試驗的研發歷程,并首次披露了該候選藥物在臨床前實驗和臨床試驗中的數據和表現。該研究突出了AI驅動的藥物發現方法帶來的降本增效優勢,并強調了生成式AI技術在推動行業變革方面的巨大潛力。 從AI算法開發到2期臨床試驗,TNIK抑制劑的研發歷程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 表示,"我認為分享INS018_055的進展對藥物發現領域具有重大意義。這不僅是英矽智能端到端藥物發現平臺 Pharma.AI 的概念驗證,還開創了生成式AI加速發現創新藥物的先例。從這篇論文中,我們看到生成式AI簡化早期藥物發現的潛力,該解決方案的擴展應用有望解決行業面臨的成本和效率挑戰,高效提供創新療法盡快惠及全球病患。" 作為新藥研發的第一步,英矽智能選擇以與衰老密切相關的纖維化作為研究重心,采用組織纖維化相關的組學和臨床數據集,對Pharma.AI平臺下屬的靶點發現引擎PandaOmics進行訓練。以此為基礎, PandaOmics平臺 通過深度特征合成、因果關系推斷和全新通路重建等過程提名潛在靶點列表。此后,PandaOmics中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模型通過分析了涵蓋專利、出版物、研發基金、臨床試驗等文本數據的數百萬個文本文件,進一步評估潛在靶點的新穎性以及與疾病的關聯性,最終確定TNIK為最有潛力的抗纖維化靶點。值得注意的是,歷史研究曾揭示TNIK與多種纖維化驅動生物通路的間接關聯,但從未提出將其作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治療靶點。 確定TNIK靶點后,英矽智能研發團隊利用Pharma.AI下屬的生成化學引擎Chemistry42 ,根據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SBDD)策略生成具有所需特性的創新分子結構,旨在得到安全、特異性、高效的TNIK抑制劑。Chemistry42 結合了 40 多種生成化學算法和超過500個預訓練的獎勵模型,支持新穎化合物從頭生成,能根據專家反饋進行虛擬篩選并優化生成結果。經過多次迭代篩選,團隊發現了IC50 值達到納摩爾級別的潛力苗頭化合物,并在針對溶解度、ADME安全性、毒性進行優化的同時保留其對 TNIK 的顯著親和力,最終獲得了候選分子 INS018_055,共合成并測試了不到80個分子。 在隨后的臨床前研究中,INS018_055 在體內和體外試驗中均顯示出對 IPF 的顯著療效,并在多個細胞系和多個物種的藥代動力學和安全性研究中顯示出良好的結果。此外,INS018_055 還表現出泛纖維化抑制功能,在另外兩種動物模型中減輕了皮膚和腎臟纖維化。基于這些研究,INS018_055 于?2021 年?2 月被提名為臨床前候選化合物 。此時距離TNIK被PandaOmics提名為潛在IPF治療靶點,僅僅過去了18個月。 在人體臨床研究中,INS018_055也交出了出色的答卷。2021 年?11 月,在獲得 PCC 提名 9 個月后,INS018_055 在 澳大利亞的首次人體微劑量試驗 中完成首批健康受試者給藥。該項人體微劑量試驗結果超出預期,展現了候選藥物良好的藥代動力學和安全性特征, 不僅完成了AI制藥臨床概念驗證,還為后續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在新西蘭和中國進行的 I 期試驗中,INS018_055 分別在 78 名和 48 名健康受試者中進行了測試,完成了單次劑量遞增 ?( SAD )和多次劑量遞增( MAD )隊列研究 。國際多中心1期臨床試驗得出了一致的結果,表明 INS018_055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 (PK) 特征,支持后續2期臨床試驗開展。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 表示,"結合人工智能方法與人類智能經驗,我們成功提名了INS018_055這款具有全球首創潛力的新穎抗纖維化抑制劑,同時在早期藥物發現過程中大幅降低了時間和成本投入。基于積極的臨床前和已有臨床數據,我們期待INS018_055在2期臨床研究中有良好的表現,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同時為AI制藥行業帶來更堅實的例證。" 截至文章發表,使用INS018_055治療IPF的兩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2a期臨床試驗 正在中美兩地同步開展中,旨在評估候選藥物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特征,并評估其針對IPF患者肺功能的初步療效。INS018_055的持續進展有望為全球500萬罹患這種致命疾病的患者帶來希望。 英矽智能的藥物發現流程由其經驗證、可商業化的自研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Pharma.AI驅動,該平臺橫跨生物、化學和臨床醫學領域,作為先進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為生物制藥行業提供研發助力。在 Pharma.AI 的支持下,英矽智能正在纖維化、腫瘤、免疫、老齡化相關疾病等多個領域為醫療保健帶來突破。自2021年來,英矽智能已搭建涵蓋30余條管線的多元化療法組合,提名18款臨床前候選化合物,并將其中6個領先項目推進到臨床階段。 參考資料:Ren, F., Aliper, A., Chen, J.?et al.?A small-molecule TNIK inhibitor targets fibrosis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models.?Nat Bi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4-02143-0 ? ]]>
  • 近日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的一項研究,首次闡述全球首款人工智能(AI)藥物INS018_055的研發歷程,涵蓋從AI算法開發到2期臨床試驗的全流程;
  • 關于該項目的原始實驗數據,可通過訪問英矽智能的數據中心獲取,包括13項臨床前實驗和3項臨床試驗的部分數據;
  • 英矽智能在新一代大語言模型ChatGPT-4 Turbo和自有大語言模型(LLM)基礎上開發了PaperGPT論文解讀引擎,通過語言對話功能提供與論文相關問題的專業解答。
  • 紐約和香港2024年3月13日 /美通社/ -- 現代醫學發展至今,世界上仍有數千種疾病面臨"無藥可醫"甚至"無藥可用"的困境。而傳統藥物發現耗時漫長成本高昂,且伴隨著極高的失敗率,超過90%的候選藥物在關鍵的臨床驗證階段折戟。人工智能(AI)的出現為流程優化與效率提升帶來了希望,但真正開啟AI制藥時代,還需要真實世界的有力驗證,包括臨床前實驗驗證和臨床階段驗證。

    近日,臨床階段生成式AI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這一例證。研究全面闡述了其首款由生成式AI發現和設計的潛在"全球首創"(first-in-class)TNIK抑制劑從人工智能算法開發到2期臨床試驗的研發歷程,并首次披露了該候選藥物在臨床前實驗和臨床試驗中的數據和表現。該研究突出了AI驅動的藥物發現方法帶來的降本增效優勢,并強調了生成式AI技術在推動行業變革方面的巨大潛力。

    從AI算法開發到2期臨床試驗,TNIK抑制劑的研發歷程
    從AI算法開發到2期臨床試驗,TNIK抑制劑的研發歷程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我認為分享INS018_055的進展對藥物發現領域具有重大意義。這不僅是英矽智能端到端藥物發現平臺 Pharma.AI 的概念驗證,還開創了生成式AI加速發現創新藥物的先例。從這篇論文中,我們看到生成式AI簡化早期藥物發現的潛力,該解決方案的擴展應用有望解決行業面臨的成本和效率挑戰,高效提供創新療法盡快惠及全球病患。"

    作為新藥研發的第一步,英矽智能選擇以與衰老密切相關的纖維化作為研究重心,采用組織纖維化相關的組學和臨床數據集,對Pharma.AI平臺下屬的靶點發現引擎PandaOmics進行訓練。以此為基礎,PandaOmics平臺通過深度特征合成、因果關系推斷和全新通路重建等過程提名潛在靶點列表。此后,PandaOmics中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模型通過分析了涵蓋專利、出版物、研發基金、臨床試驗等文本數據的數百萬個文本文件,進一步評估潛在靶點的新穎性以及與疾病的關聯性,最終確定TNIK為最有潛力的抗纖維化靶點。值得注意的是,歷史研究曾揭示TNIK與多種纖維化驅動生物通路的間接關聯,但從未提出將其作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治療靶點。

    確定TNIK靶點后,英矽智能研發團隊利用Pharma.AI下屬的生成化學引擎Chemistry42,根據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SBDD)策略生成具有所需特性的創新分子結構,旨在得到安全、特異性、高效的TNIK抑制劑。Chemistry42 結合了 40 多種生成化學算法和超過500個預訓練的獎勵模型,支持新穎化合物從頭生成,能根據專家反饋進行虛擬篩選并優化生成結果。經過多次迭代篩選,團隊發現了IC50值達到納摩爾級別的潛力苗頭化合物,并在針對溶解度、ADME安全性、毒性進行優化的同時保留其對 TNIK 的顯著親和力,最終獲得了候選分子 INS018_055,共合成并測試了不到80個分子。

    在隨后的臨床前研究中,INS018_055 在體內和體外試驗中均顯示出對 IPF 的顯著療效,并在多個細胞系和多個物種的藥代動力學和安全性研究中顯示出良好的結果。此外,INS018_055 還表現出泛纖維化抑制功能,在另外兩種動物模型中減輕了皮膚和腎臟纖維化。基于這些研究,INS018_055 于 2021 年 2 月被提名為臨床前候選化合物。此時距離TNIK被PandaOmics提名為潛在IPF治療靶點,僅僅過去了18個月。

    在人體臨床研究中,INS018_055也交出了出色的答卷。2021 年 11 月,在獲得 PCC 提名 9 個月后,INS018_055 在澳大利亞的首次人體微劑量試驗中完成首批健康受試者給藥。該項人體微劑量試驗結果超出預期,展現了候選藥物良好的藥代動力學和安全性特征, 不僅完成了AI制藥臨床概念驗證,還為后續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在新西蘭和中國進行的 I 期試驗中,INS018_055 分別在 78 名和 48 名健康受試者中進行了測試,完成了單次劑量遞增 SAD)和多次劑量遞增(MAD)隊列研究。國際多中心1期臨床試驗得出了一致的結果,表明 INS018_055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 (PK) 特征,支持后續2期臨床試驗開展。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結合人工智能方法與人類智能經驗,我們成功提名了INS018_055這款具有全球首創潛力的新穎抗纖維化抑制劑,同時在早期藥物發現過程中大幅降低了時間和成本投入。基于積極的臨床前和已有臨床數據,我們期待INS018_055在2期臨床研究中有良好的表現,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同時為AI制藥行業帶來更堅實的例證。"

    截至文章發表,使用INS018_055治療IPF的兩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2a期臨床試驗正在中美兩地同步開展中,旨在評估候選藥物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特征,并評估其針對IPF患者肺功能的初步療效。INS018_055的持續進展有望為全球500萬罹患這種致命疾病的患者帶來希望。

    英矽智能的藥物發現流程由其經驗證、可商業化的自研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Pharma.AI驅動,該平臺橫跨生物、化學和臨床醫學領域,作為先進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為生物制藥行業提供研發助力。在 Pharma.AI 的支持下,英矽智能正在纖維化、腫瘤、免疫、老齡化相關疾病等多個領域為醫療保健帶來突破。自2021年來,英矽智能已搭建涵蓋30余條管線的多元化療法組合,提名18款臨床前候選化合物,并將其中6個領先項目推進到臨床階段。

    參考資料:Ren, F., Aliper, A., Chen, J. et al. A small-molecule TNIK inhibitor targets fibrosis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models. Nat Bi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4-02143-0 

    ]]>
    美納里尼與英矽智能達成合作,5億美元獲靶向KAT6的臨床前候選藥物全球獨家授權 2024-01-05 08:00:00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數據顯示,乳腺癌是目前每年確診患者數量最多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癥,其中ER+/HER2-亞型約占總體乳腺癌患者群體的70%。內分泌治療與CDK4/6抑制劑的聯合用藥是當前ER+/HER2-亞型乳腺癌的臨床標準治療方案。然而,因接受內分泌治療而產生的獲得性突變和治療耐藥性,給控制疾病進展帶來了重大的臨床挑戰。 研究表明KAT6A是一個潛在的驅動性致癌基因,在多種類型的癌癥中被發現表達失調或異常。KAT6A過表達與ER+/HER2-乳腺癌患者的臨床預后相關。ISM5043由英矽智能在一體化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設計而得,可抑制KAT6A并在轉錄水平阻斷ERα表達,使其有潛力克服因ESR1突變帶來的內分泌療法耐藥問題。并有望通過與CDK4/6抑制劑或新型口服選擇性雌激素受體下調劑(SERD藥物)聯合以進一步擴大療效。 美納里尼集團首席執行官Elcin Barker Ergun表示, "英矽智能是全球人工智能制藥領域的領先力量,我們很高興能與之達成合作。我們希望通過雙方的合作,探索一個前景廣闊的方向,并開啟變革性的抗腫瘤創新療法。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而靶向 KAT6的候選藥物有望在乳腺癌及其他癌癥領域實現這一目標。" 在臨床前研究中,ISM5043在多個細胞系移植瘤模型(CDX)和人源異種移植模型(PDX)中均顯示出對KAT6A的強效抑制作用,體現了卓越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英矽智能在2023年圣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SABCS)上展示了該創新項目的最新數據。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 博士表示, "最新人工智能療法有望為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臨床治療選擇,我們對此感到非常興奮。美納里尼旗下的Stemline在腫瘤學領域具有前瞻性的視野和對變革性療法的深刻理解,是將ISM5043帶入臨床試驗并完成臨床開發的理想合作伙伴。" 根據協議條款,美納里尼集團與英矽智能的合作交易總額逾5億美元,包括12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續開發、監管和商業里程碑。 此外,英矽智能還有望獲得潛在可達兩位數的特許權使用費率。 ]]>
  • 雙方合作總額逾5億美元,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以及銷售分成等,美納里尼將獲得英矽智能新型KAT6抑制劑全球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益;
  • 本次達成合作的新型KAT6抑制劑,有望被用于ER+/HER2-乳腺癌和其他癌癥的治療,這是乳腺癌中最常見的亞型,約占總患者群體的70%;
  • 臨床前試驗中,候選藥物ISM5043顯示出卓越療效和初步安全性,英矽智能已在2023年圣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上展示了該項目的最新數據。
  • 意大利佛羅倫薩和美國紐約2024年1月5日 /美通社/ -- 2024年1月5日,國際領先的制藥和診斷公司美納里尼集團("美納里尼")與其全資子公司 Stemline Therapeutics,和臨床階段的人工智能(AI)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達成一項授權許可協議。美納里尼將獲得ISM5043的全球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益,這是由英矽智能人工智能平臺輔助設計和開發的一種靶向KAT6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劑,有望被用于ER+/HER2-乳腺癌和其他癌癥的治療。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數據顯示,乳腺癌是目前每年確診患者數量最多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癥,其中ER+/HER2-亞型約占總體乳腺癌患者群體的70%。內分泌治療與CDK4/6抑制劑的聯合用藥是當前ER+/HER2-亞型乳腺癌的臨床標準治療方案。然而,因接受內分泌治療而產生的獲得性突變和治療耐藥性,給控制疾病進展帶來了重大的臨床挑戰。

    研究表明KAT6A是一個潛在的驅動性致癌基因,在多種類型的癌癥中被發現表達失調或異常。KAT6A過表達與ER+/HER2-乳腺癌患者的臨床預后相關。ISM5043由英矽智能在一體化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Pharma.AI的支持下設計而得,可抑制KAT6A并在轉錄水平阻斷ERα表達,使其有潛力克服因ESR1突變帶來的內分泌療法耐藥問題。并有望通過與CDK4/6抑制劑或新型口服選擇性雌激素受體下調劑(SERD藥物)聯合以進一步擴大療效。

    美納里尼集團首席執行官Elcin Barker Ergun表示,"英矽智能是全球人工智能制藥領域的領先力量,我們很高興能與之達成合作。我們希望通過雙方的合作,探索一個前景廣闊的方向,并開啟變革性的抗腫瘤創新療法。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而靶向 KAT6的候選藥物有望在乳腺癌及其他癌癥領域實現這一目標。"

    在臨床前研究中,ISM5043在多個細胞系移植瘤模型(CDX)和人源異種移植模型(PDX)中均顯示出對KAT6A的強效抑制作用,體現了卓越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英矽智能在2023年圣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SABCS)上展示了該創新項目的最新數據。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 博士表示,"最新人工智能療法有望為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臨床治療選擇,我們對此感到非常興奮。美納里尼旗下的Stemline在腫瘤學領域具有前瞻性的視野和對變革性療法的深刻理解,是將ISM5043帶入臨床試驗并完成臨床開發的理想合作伙伴。"

    根據協議條款,美納里尼集團與英矽智能的合作交易總額逾5億美元,包括12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續開發、監管和商業里程碑此外,英矽智能還有望獲得潛在可達兩位數的特許權使用費率。

    ]]>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