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22年8月30日 /美通社/ -- 近日,先進微處理器領軍企業海光信息成功登陸科創板。截至發稿日,市值超千億,位列科創板前五。
招股書顯示,海光信息的主營業務是研發、設計和銷售應用于服務器、工作站等計算、存儲設備中的高端處理器。公司的產品包括海光通用處理器(CPU)和海光協處理器(DCU)。目前,其研發出的CPU產品(海光一號、海光二號、海光三號)和DCU 產品(深算一號)的性能均達到了國際同類型主流高端處理器的水平。
先進微處理器研發具備電路結構、制造程序等多流程的復雜性,需要長期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支持。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度至2021年度,海光信息累計研發投入為35.39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高達到95.35%。截至2021年底,公司研發技術人員數量為1031人,占員工總數的比重為90.20%。多項數據充分表明,海光信息高度重視技術研發與創新,部分投入指標已躋身全球芯片行業一流水平,并基于此保持了自身技術的前瞻性和領先性。
基于堅實且具競爭優勢的研發創新能力,海光信息現已攻克了高端處理器設計的若干核心技術,形成了大量自主知識產權。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其擁有已授權專利 179 項(其中發明專利 136 項)、154 項軟件著作權和 81 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知識產權,科技成果相對突出,綜合實力在業內處于頭部地位。
]]>資料顯示,海光信息成立于2014年,主營業務為研發、設計和銷售高端處理器,旗下產品包括海光通用處理器(CPU)和海光協處理器(DCU)。
根據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公司研發出了多款性能達到國際同類型主流高端處理器水平的產品。同時,專注于高端處理器的研發、設計與技術創新,掌握了高端處理器核心微結構設計、高端處理器SoC架構設計、處理器安全、處理器驗證、高主頻與低功耗處理器實現、高端芯片IP設計、先進工藝物理設計、先進封裝設計、基礎軟件等關鍵技術。
近三年業績突飛猛進
累計研發支出超30億
占營業收入比例高達95%
近兩年,由于海光信息加大市場開發力度,特別是國產服務器廠商對國產CPU需求增加,再加上公司的海光二號與深算一號在近兩年相繼實現規模化出貨,使得公司營業收入大幅增長。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海光信息營業收入分別為3.79億元、10.22億元、23.10億元,近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高達146.85%。其中,核心業務CPU的銷售收入在營業收入的占比達100.00%、100.00%和89.66%。
據海光信息介紹,自2018年以來,公司產品歷經市場檢驗。目前,其CPU產品不僅開拓了浪潮、聯想、新華三、同方等國內知名服務器廠商,還成功應用到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領域客戶,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能源化工領域客戶,在電信運營商的數據中心類業務中也得到了廣泛使用。
2021年,其DCU系列產品也正式實現商業化應用,未來將廣泛應用于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商業計算等應用領域。
因此,海光信息的盈利能力也呈現出越來越強的趨勢。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1年,海光信息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24億元、-8290.46萬元、-3914.45萬元、3.27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74億元、-9263.12萬元、-9519.08萬元、2.65億元。
作為一家先進技術研發企業,海光信息通過持續、大量的研發投入來保證競爭優勢。2019年度至2021年度,公司的研發支出分別為86,463.69萬元、108,945.18 萬元和158,493.84萬元,累計研發支出合計353,902.71萬元,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95.35%。
公司的研發高投入在技術創新、產品迭代等方面成果顯著:截至報告期末,海光一號、海光二號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海光三號完成實驗室驗證,海光四號處于研發階段;海光DCU系列產品深算一號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深算二號處于研發階段。
科創能力強
同時具備CPU和DCU研發能力
海光信息是少數幾家同時具備高端通用處理器和協處理器研發能力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在國內率先完成產品成功流片,并實現商業化應用。公司產品性能達到了國際上同類型主流高端處理器的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以海光7000系列CPU產品為例,該系列產品是公司的拳頭產品,主要應用于高端服務器。與國際領先芯片設計企業Intel的可比產品相比,海光7285 CPU的實測性能與Intel同期發布的主流處理器產品總體相當。
此外,海光信息核心團隊在計算機芯片領域擁有豐富的技術積累和行業經驗。作為企業研發能力提升的基石,公司的研發人員數量處于快速上升狀態:
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研發技術人員共1031人,占比90.20%,其中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749人,占員工總人數的65.53%,涵蓋了CPU/DCU關鍵技術研究、處理器核心和SoC芯片研發、定制與模擬電路、生產工藝、封裝測試、基礎軟件及系統研發等各個環節。
得益于持續加大的研發投入和高達90%以上的研發人員占比,截至2021年8月31日,海光信息及子公司擁有已授權專利179項(其中發明專利136項)、154項軟件著作權和81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知識產權。
在硬科技賽道,海光信息以頂尖的技術產品和團隊實力,夯實企業"護城河"。
結語:著眼未來,長坡厚雪
當下,集成電路產業機遇滿滿,海光信息未來大有可為。
強產業:隨著物聯網、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成熟,下游市場的產業升級進程加快,帶動了集成電路行業的規模增長。據招股說明書,2013-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市場規模從2509億元增長至8848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接近20%。其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增速尤為突出,2020年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銷售收入占到總市場規模的42.7%,預計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將在未來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趨勢。
廣市場:海光CPU已經應用到了電信、金融、互聯網、教育、交通等行業,得到了國內行業用戶的廣泛認可,逐步開拓了浪潮、聯想、新華三、同方等國內知名服務器廠商,開發了多款基于海光處理器的服務器,有效地推動了海光高端處理器的產業化;海光DCU主要面向大數據處理、商業計算等計算密集型應用領域以及人工智能、泛人工智能應用領域,隨著中國數字經濟的加速,其市場份額還將進一步擴大。
高性能:海光7258與Intel同期主流CPU產品性能相當,同時兼具較強安全優勢,內置安全處理器實現自主迭代升級;海光DCU是國內唯一同時支持科學計算和AI加速計算的規模應用的加速計算芯片,性能比肩國際一流水平。
優生態:海光CPU能夠兼容目前存在的數百萬款基于x86指令集的系統及應用軟件,具備成熟且豐富的應用生態環境;海光DCU兼容"類CUDA"環境,能較好適配國際主流商業計算軟件和人工智能軟件。
產業、市場、性能、生態多點組合發力,幫助海光信息快速打開市場,加速打造高端計算生態,為中國信息產業的強盛提供核心計算引擎。
不僅資本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以及陳國良院士、李伯虎院士、沈昌祥院士、鄭緯民院士、李國杰院士等紛紛對海光信息給予認可,上海、天津、成都等地亮起了祝賀海光上市的燈光秀。
去年年底蔓延到今年的芯片短缺和漲價一直凝聚了太多的焦慮和期待,事實上,在此之前,由于芯片的產能旺盛,代工廠紛紛降低了產能來適配市場需求,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外出減少,于是線上娛樂、購物、學習等需求爆發,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更加旺盛,于是芯片需求爆發,但產能卻遲遲不能跟進,對芯片的渴求也變得越來越迫切。
來看一組數據:2021年全球芯片市場一共出貨6000億美元,中國一年進口芯片約2.8萬億人民幣,但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加起來進口額為2萬億人民幣,芯片進口大幅超過石油和天然氣的總和,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光的上市,更是意義不同凡響,難能可貴。
確定性適應瞬息萬變
中國的半導體企業有多難,無容置疑,擺在海光面前的也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半導體領域,除了技術壁壘高企,人才壁壘、市場壁壘、資金壁壘同樣步步為營,跨越任何一個山頭都需要巨大的勇氣和高瞻遠矚的眼光,因為半導體市場瞬息萬變。現在回頭看看,日韓半導體領先世界的景象竟然宛如昨日。
如果仔細回溯半導體不斷迭代的歷史,不難發現需求是推動技術進步原動力,模式是商業成功必要條件,而技術是實現需求和商業成功的關鍵因素。無論是何種歷史階段,三者都需要緊密協同,錯一步,差池毫厘,失之千里。也就是說,全盤盡失。
對于海光來說,需要的是確定性適應瞬息萬變。
海光做了三件事:
緊跟算力時代:半導體企業的興衰與算力供需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系,PC市場的繁榮成就了Intel的霸主地位,存儲需求的變化改變了DRAM的格局,隨著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新型數據中心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新底座,東數西算工程不斷推進,新的計算任務的不斷迸發,對算力多樣性和穩定性提出更多需求,也誕生了巨大的產業空間。
作為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國,中國半導體市場也逐漸增大。2013-2021年,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8.9%增長到34.6%,2019年曾經達到35.1%,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家半導體市場。2016年起,在北美、歐洲、日本和亞太地區和國家層面上,中國市場規模仍然位居第一。
海光始終緊跟算力時代,因此,鄭緯民院士在賀詞中說:“海光信息的上市緊跟算力時代的社會需求,抓住東數西算的發展機遇,不僅即將獲得廣闊的市場空間,更有望帶動集成電路產業良好發展。”
抓住新技術紅利:海光通用處理器(CPU)和海光協處理器(DCU)。海光CPU系列產品海光一號、海光二號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海光三號完成實驗室驗證。
隨著物聯網、5G 、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不斷成熟,也要求半導體企業不斷推陳出新提升技術能力和產品能力,比如更高性能的CPU、支持圖形圖像處理任務的GPU、滿足AI浮點運算需求的GPGPU等等
海光DCU系列產品則以GPGPU架構為基礎,兼容通用的“類CUDA”環境以及國際主流商業計算軟件和人工智能軟件,軟硬件生態豐富,可廣泛應用于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以及關鍵行業應用領域。
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GPU改變了CPU一家獨大的格局,海光信息在不斷的技術變更和迭代中,始終緊緊抓住新技術帶來的紅利機遇。
推動三鏈聯動:半導體產業鏈條非常長,決定了其必須以產業集群生態的模式來建立優勢。
韓國半導體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為進一步促進半導體產業核心技術提升,韓國政府在2021年5月份制定了“韓國半導體發展戰略”,將聯合企業建立集半導體生產、原材料、零部件、設備和尖端設備設計等為一體的高效產業集群,目標是在2030年前構建全球最大規模的半導體制造基地。
因此,國產半導體產業必須從單一企業、單一能力的發展模式,轉變為生態聚合、產業集群型協同發展,依托集群的巨大行業影響力和先進技術創新網絡體系有利于半導體行業的人才、技術、資金、研發等構筑新的競爭優勢。提升產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地位。
縱觀世界各大半導體產業園區,莫不如是。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說:“海光信息上市是中國科學院推動價值鏈、產業鏈、資本鏈三鏈聯動的碩果,未來將對培育產業集群做出新的貢獻。”
在哲學里,確定性和真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其表達的涵義有兩個:第一是準確無誤。第二是真實無誤。海光需要獨樹一幟同時兼顧,必須是針尖上的舞蹈。
可喜的是,市場的反饋是正向的,其上市招股書顯示,2021年因市場需求增長和DCU產品的規模化銷售實現盈利。
系統性打造競爭核心
什么是系統性?系統性是指一個層次分明的整體,不同維度的指標處于不同層級,形成一定的秩序、同層級指標之間、指標層與指標層之間具有清晰的邏輯關系。
企業是競爭的主體,所以企業的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是重要推動力。而海光性的核心競爭力打造來自于系統性的技術、產品、市場和生態之間的清晰邏輯關系打造。
奠定技術研發優勢:作為企業研發能力提升的基石,海光信息的研發團隊也實力不俗。多數核心研發人員具有二十年以上高端處理器研發經驗。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研發技術人員共1031人,占比90.20%,其中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749人,占員工總人數的65.53%。而業內可比上市公司的研發技術人員占比普遍在60%-70%之間
海光信息一直保持著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在高端處理器及相關領域開展了系統化的知識產權布局,成為目前少數幾家同時具備高端通用處理器和協處理器研發能力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其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已授權專利179項(其中發明專利136項)、154項軟件著作權和81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知識產權。技術研發為海光信息奠定了核心優勢。
鍛造產品適配能力:市場需要什么?企業就做什么。這可能是所有企業邁向成功的基石。在民工領域,半導體行業必須通過市場需求來進入良性循環。
當前海光CPU系列產品兼容x86指令集以及國際主流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性能領先優異,軟硬件生態豐富,安全可靠,得到了國內用戶的高度認可,已經廣泛應用于電信、金融、互聯網、教育、交通等重要行業或領域。自2018年來,聯想、新華三、同方、中科可控等多家國內知名服務器廠商的產品已經搭載了海光CPU芯片。
海光DCU則面向大數據處理、商業計算等計算密集型應用領域,以及人工智能、泛人工智能類運算加速領域,是如火如荼地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所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隨著中國數字經濟的加速,其市場份額還將進一步擴大。
而海光DCU系列產品深算一號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深算二號處于研發階段。
做大生態“朋友圈”:產業圈中生態重要性,有如生活中的“朋友圈”,因此,各行各業的產業龍頭企業都把建設生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著名的“WinTel”聯盟橫掃世界很多年,這就是生態的力量;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國產操作系統的發展也可見一斑。
中國半導體在民用領域必須通過做大“朋友圈”來實現產業的躍升。海光信息一方面加強自身產品的兼容性,海光DCU協處理器能夠較好地適配、適應國際主流商業計算軟件和人工智能軟件。
同時,主動融入國內外開源社區,提供適用于海光CPU、海光DCU的適配和優化方案。
另一方面,通過海光產業生態合作組織,凝聚了數千家上下游合作伙伴,初步形成了“芯片設計與制造—整機系統—軟件生態—應用服務”的完整產業鏈,為未來集群式創新提供了土壤。
結語
我國半導體行業高速發展,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達到全球增速的近三倍。2013-2020年的復 合年均增長率為19.73%,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一方面,隨著物聯網、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成熟,下游市場的產業升級進程加快,帶動了半導體行業規模增長。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產業協同,空間廣闊。
海光信息的上市,不僅僅給中國半導體行業注入強心劑,還為中國半導體行業展現了清晰的發展路徑。
跨越山海的海光信息迎來的將是:“芯”辰大海、長坡厚雪。
]]>這聽起來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但回顧半導體與計算歷史,一方面,從來沒有哪次創新和突破是容易的,每一個開啟新時代的半導體企業都經歷了艱難的追趕,這是一條必經之路,也是被驗證的成功之路;另一方面,技術是半導體產業格局的關鍵催化劑,這個行業一直處在變化和革新之中,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從RAM到DRAM、從x86到ARM/ MIPS等多種架構,從CPU到GPU/DPU/TPU多元計算,技術在變化,新的市場機遇在涌現,產業格局也在不斷發生位移。
從這個角度講,看似難以撼動的半導體產業,必然會迎來一個又一個破壁人,鑿開縫隙,讓破局的光亮照進來。8月12日,科創板就出現了這樣一道光——國內先進微處理器領先企業海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光信息)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總市值超千億元,成為今年半導體領域市值最高的IPO。
除了資本市場表現優異,海光信息還得到了來自學術界的認可與肯定,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以及陳國良院士、李伯虎院士、沈昌祥院士、鄭緯民院士、李國杰院士等紛紛對海光信息給予認可,上海、天津、成都等地亮起了祝賀海光上市的燈光秀。
海光信息憑什么得到資本市場和學術領域的雙重認可?讀懂這束 "光源"的珍貴之處,或許我們就會更清晰地看到,半導體產業發展之路怎樣抵達更遠處。
光之空間,計算三變
前面提到,半導體產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新的變化,這些變化中醞釀著新的技術、規則和勝負手,最終驅動整個產業版圖的位移。讀懂當下計算產業的變化,才能夠理解中國半導體企業應該匹配怎樣的價值與方向。
具體來說,有這樣幾種變化,正在給半導體產業帶來深刻而確定的變化:
需求之變:半導體企業的興衰與供需變化有著必然和緊密的聯系,正如個人PC的崛起帶動了CPU的發展,存儲需求的變化改變了DRAM的格局,需求是一切變化的前提,而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東數西算工程的正式啟動、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大力建設,誕生了諸多新的計算需求和產業空間。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重要的 CPU 消費市場,計算機用戶基數龐大,過去幾年內集成電路產業以2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發展,給國內半導體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正如鄭緯民院士在賀詞中所說,海光信息的上市緊跟算力時代的社會需求,抓住東數西算的發展機遇,有望帶動集成電路產業良好發展。
技術之變: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GPU改變了CPU一家獨大的格局、光計算可能顛覆經典計算,半導體歷史上的神話都是由一個個新技術書寫的。而隨著物聯網、5G 、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不斷成熟,也要求半導體企業不斷推陳出新提升技術能力和產品能力,比如更高性能的CPU、支持圖形圖像處理任務的GPU、滿足AI浮點運算需求的GPGPU等等,繞過競爭激烈的傳統賽道,抓住新技術帶來的增長機遇。
模式之變:半導體產業鏈的高度協同性,決定了其必須以產業集群生態的模式來建立優勢,硅谷、新竹產業園、九州硅島莫不如是。因此,國產半導體產業必須從單一企業、單一能力的發展模式,轉變為生態聚合、產業集群型協同發展,可喜的是,近年來多個城市在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的相關政策不斷推進,做大做強生態成為行業共識,已經誕生了不少具有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集群,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就提到,海光信息上市是中國科學院推動價值鏈、產業鏈、資本鏈三鏈聯動的碩果,未來將對培育產業集群做出新的貢獻。
基于上述產業三變,中國半導體企業如果能把握住機會,將大有作為。海光信息就是抓住變革機遇、能而有為的代表,成功打開了發展空間。其上市招股書顯示,2021年因市場需求增長和DCU產品的規模化銷售實現盈利。
海光信息做對了什么,是我們要為半導體發展之路所探尋的答案。
光之舞臺,點亮新機
有一個古老的寓言,老師要求學生買樣東西把黑暗的房間裝滿,有人買了干草,有人買了蠟燭,用光明照亮了整間房屋。為什么海光信息能把握住產業變革,成功登上時代舞臺,或許可以從這束"海光"點亮的四個位面來理解:
位面一:技術。半導體的商業化成功一定是以技術創新與突破作為前提,高端處理器設計復雜,核心技術此前僅掌握在幾家國際領先企業手中,海光信息一直保持著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在高端處理器及相關領域開展了系統化的知識產權布局,成為目前少數幾家同時具備高端通用處理器和協處理器研發能力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其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公司擁有已授權專利 179 項(其中發明專利 136 項)、154 項軟件著作權和 81 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知識產權。技術研發為海光信息奠定了核心優勢。
位面二:產品。肖克利奠定了硅晶體管的發展方向,但成功實現集成電路規模化制造的卻是"八叛逆"成立的仙童半導體,這一段歷史公案也說明,成功的技術未必能轉化成成功的產品。顯然,海光信息跨越了由研到產的鴻溝,所研發出的第一代、第二代 CPU 和第一代 DCU 產品的性能均達到了國際上同類型主流高端處理器的水平,產品性能逐代提升,功能不斷豐富,順利實現了商業化應用。
位面三:市場。歷史經驗證明,半導體企業必須打開強勁的市場需求,來攤平高昂的研發投入,進入良性循環。從海光信息的產品線中不難看出,其核心產品CPU 系列支撐通用計算服務,已經廣泛應用于電信、金融、互聯網、教育、交通等重要行業或領域。海光 DCU則 面向大數據處理、商業計算等計算密集型應用領域,以及人工智能、泛人工智能類運算加速領域,是如火如荼地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所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隨著中國數字經濟的加速,其市場份額還將進一步擴大。
位面四:生態。業內有句話,撼山易,撼生態難,做大"朋友圈"是一件難事,也是中國半導體企業向產業上游發展的必經之路。生態建設方面,海光信息一方面加強自身產品的兼容性,海光 DCU 協處理器能夠較好地適配、適應國際主流商業計算軟件和人工智能軟件;另一方面,主動融入國內外開源社區,提供適用于海光 CPU、海光 DCU的適配和優化方案。同時,通過海光產業生態合作組織,凝聚了數千家上下游合作伙伴。多管齊下,吸引多個軟硬件企業擁抱海光,研制基于海關高端處理器的國產整機系統、基礎軟件和應用軟件,初步形成了"芯片設計與制造—整機系統—軟件生態—應用服務"的完整產業鏈,為未來集群式創新提供了土壤。
相繼點亮技術、產品、市場、生態四個位面,海光信息也為自身照亮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上市只是新征程的開始。
光之所向,海光照耀前路
不難看到,海光信息成功登陸科創板,是中國半導體企業的一次自證與他證,也點亮了大眾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信心和希望。
海光信息一路發展,有三個因素是值得記取的,也應該成為衡量中國半導體企業的價值標尺:
1.長期而堅定的科研投入是基石。在半導體歷史上,一種劃時代的技術可能顛覆一個時代,但技術創新不可能憑空而來,海光信息一直保持著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報告期內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達到 95.35%,對于高科技企業來說,技術資產才是贏取未來的核心籌碼。
2.充分的市場活動才有活力。日本五代機證明,半導體產業的活力必須以需求為導向、由市場來檢驗,是無法被規劃的,海光信息用市場表現證明了企業的生存活力,其成功是緊密擁抱市場的必然。
3.積極開放的協作機制。基于x86的CPU系列和GPGPU系列,海光信息一直在開放生態和全球協作之下發展,而不是閉門造車,進而建立起核心競爭力。
每每討論半導體話題,很容易進入兩種語言體系:一種是盲目樂觀,認為"中國必勝";一種是消極悲觀,認為現狀艱辛,后發難以居上。如果沒有理性的認識,所謂信心不過是無源之水;如果沒有感性的信念,那么誰還愿意去開拓中國半導體的前路呢?
從這個角度,海光信息的出現給了我們另一種選擇,因為看到了光,所以能夠相信,中國芯片正在一點一滴地積蓄力量;因為照亮了路,所以愿意主動擁抱中國科技,和中國半導體一同邁向未來。海光,以及你、我和每一個人,都是那只可能改變半導體格局的蝴蝶。
]]>海光信息于2014年成立,公司持續深耕高端通用處理器及相關領域,研制出性能領先的海光通用處理器(CPU)和海光協處理器(DCU),現已成為當前國內為數不多同時具備高端通用處理器和協處理器研發能力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
公司專注于秉承"銷售一代、驗證一代、研發一代"的產品研發策略,擁有國際一流的高端處理器的研發環境和流程,產品性能逐代提升,功能不斷豐富,可廣泛適用于數據中心、服務器、工作站等產品。
當前海光CPU系列產品兼容x86指令集以及國際主流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性能領先優異,軟硬件生態豐富,安全可靠,得到了國內用戶的高度認可,已經廣泛應用于電信、金融、互聯網、教育、交通等重要行業或領域。自2018年來,聯想、新華三、同方、中科可控等多家國內知名服務器廠商的產品已經搭載了海光CPU芯片。
海光DCU系列產品則以GPGPU架構為基礎,兼容通用的"類CUDA"環境以及國際主流商業計算軟件和人工智能軟件,軟硬件生態豐富,可廣泛應用于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以及關鍵行業應用領域。
公司基于海光CPU和DCU開展產業生態建設,形成了"芯片設計與制造 - 整機系統 - 軟件生態 - 應用服務"的完整創新鏈和產業鏈,通過海光產業生態合作組織(簡稱:光合組織)凝聚了數千家上下游合作伙伴,并以聯合技術攻關、方案優化、應用創新與市場開拓為抓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海光公司的技術突破與商業化成功,離不開技術研發的積累。公司在高端處理器及相關領域開展了系統化的知識產權布局,以保持技術的持續創新和自主迭代升級。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公司總裁沙超群表示:海光未來會持續加大對高端處理器的研發投入,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性能和安全性,攜手廣大合作伙伴和用戶,支撐更廣泛在商業應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為我國信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