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簽約青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德達攜手共筑區域醫療協作新平臺
活動伊始,胸痛中心簽約儀式在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行政樓 2 樓會議室舉行。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醫務科主任郭旋作為開場講者,向與會人員介紹了胸痛中心建設的重要意義和本次簽約的背景。他提到,胸痛中心建設是提升區域胸痛患者救治效率的關鍵舉措,而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在心血管疾病診療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次簽約,正是希望與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攜手,共同優化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救治時間。
隨后,簽約環節正式開啟。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首席運營官張嘯東與徐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徐淵輝、北大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周穎、華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趙錦江、重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高軒業、趙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張軍、白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陳華星共同簽署了合作協議。上海市青浦區衛健委副主任費鳳英作為見證者出席了此次簽約儀式。
簽約儀式上,張嘯東表示,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精準診療和優質服務,此次與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是醫院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未來,德達將充分發揮自身在心血管疾病診斷、治療和康復等方面的專業優勢,與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緊密合作,建立高效的胸痛患者轉診機制,實現醫療資源的共享,為區域內胸痛患者提供更加及時、高效的醫療服務。
全科質控培訓,德達賦能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
胸痛中心簽約儀式結束后,全科質控培訓會暨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第二季度學術沙龍在行政樓 1 樓上海廳繼續進行。活動由郭旋主任主持,張嘯東先生發表開場致辭。張嘯東首先對各位參會人員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強調,全科質控工作對于基層醫療發展至關重要。盡管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專注于心血管疾病診療,但深知全科質控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的關鍵作用。此次活動,德達愿意與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享經驗,攜手共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
青浦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徐龍在領導發言中指出,全科質控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的關鍵環節,希望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以此次培訓為契機,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基層醫療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在隨后的主題演講環節,上海市全科醫學臨床質控中心主任于德華以"高質量導向的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發展"為題,深入剖析了當前基層醫療服務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發展策略和建議,為基層醫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全科副主任金花則圍繞"全科思維視角下單病種診療規范性督查要點"進行了詳細講解,通過實際案例分析,為參會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指導,讓參會人員受益匪淺。
最后,郭旋主任對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進行了介紹。他簡要提及,醫院在心血管疾病診療領域擁有多項先進技術;同時介紹,醫院匯聚了一批在國內外聲名遠揚的心血管專家,如孫立忠教授、葛均波院士、黃連軍教授、劉建實教授等,以及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組成了一支專業醫療團隊;此外,還展示了醫院在科研教學、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他表示,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期望通過此次介紹,讓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全面地了解德達的優勢與特色,從而為未來與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人才培養、技術幫扶、雙向轉診等方面的合作筑牢良好基礎。
此次兩場活動的成功舉辦,意義深遠。胸痛中心簽約儀式為區域胸痛患者救治搭建了高效的協作平臺,而全科質控培訓會則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這兩場活動不僅為青浦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也為推動區域全科質控工作的同質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未來,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將繼續與各方加強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共同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保障患者健康貢獻力量。
啟動儀式:凝聚社會辦醫公益合力
上午,2025 年上海市社會辦醫健康公益行啟動儀式隆重舉行。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醫療院長孫立忠教授憑借在心血管領域的深厚造詣與科普實踐經驗,成功入選首批社會辦醫 "新民健康大講堂" 健康科普講師隊伍。并在后續講堂中帶來《認知心臟,提高心臟健康水平》專題科普,以專業視角為市民解析心臟健康奧秘。
新民健康大講堂是新民晚報聯合市衛健委、市體育局共同打造了知名健康科普品牌,為了讓市民能更系統、更深入地了解不同領域的健康知識,專家們用他們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公眾提供面對面的專業健康指導,解答健康疑慮,推廣科學健康生活方式。
公益咨詢:名醫團隊下沉基層惠民
下午 2 點,公益健康咨詢服務準時開始。德達醫療心外科團隊孫立忠院長與林毅心胸主診醫師親臨現場,針對市民關心的心血管疾病預防、術后康復、日常保健等問題,提供 "一對一" 診療建議與健康指導。
社會擔當:德達醫療深耕公益踐行使命
作為社會辦醫一份子,德達醫療長期秉持 "以患者為中心" 的理念,此次深度參與 "健康公益行" 活動,既是對 "醫術醫德雙提升" 目標的踐行,也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的具體實踐。未來,醫院將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的號召,進一步普及健康知識,增強民眾自我保健能力,持續通過健康科普宣教、基層義診服務等形式,深化社會責任擔當,致力于為上海社會辦醫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助力構建全民健康新格局。
心外科的熱血戰場,每一滴血都是生命籌碼
在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的心臟大血管外科,每一臺手術都是與死神的博弈。這里的手術臺承載著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未完成的童年、瓣膜病患者渴望重獲的呼吸、主動脈夾層患者分秒必爭的搶救 —— 由于手術涉及心臟及大血管的精細重建,體外循環的創傷、復雜吻合口的出血風險,讓每一臺手術都可能成為 "血液需求大戶"。從房間隔缺損修補的 800 毫升到復雜主動脈夾層修復的萬余毫升,每一袋血液都在手術燈的光暈下,為脆弱的心血管系統撐起延續的可能。
九年熱血長跑,2000 次伸手編織的生命網絡
自醫院成立以來的九年間,每年兩次公益無償獻血活動似乎已成為約定。2000 余人次醫護、患者家屬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挽袖之舉,匯聚成 2900 個單位血液的生命海洋。當醫生在無影燈下與出血博弈時,這些來自陌生人的熱血正靜靜躺在血庫中,隨時準備化作患者體內的 "急救兵",讓被病痛禁錮的生命重獲奔跑的權利。
致敬每一位熱血英雄,感謝您
或許你不知道,你手臂上留下的針孔,曾在某臺持續 10 小時的主動脈瘤手術中,為患者挺過出血難關提供了關鍵支撐;你獻出的 400 毫升血液,可能同時拯救了一位等待瓣膜置換的母親和一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
致敬每一位熱血英雄,每一袋血,每一次奉獻都不會被辜負,讓更多生命在熱血的聯結中生生不息,感謝您!
兩項研究成果聚焦主動脈疾病診療新突破
《Intercostal Artery Patch Morphology and Hemodynamics After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 A Long-Term CFD Analysis》,該研究基于上海德達醫院 361 例胸腹主動脈替換術后患者CT影像學長期隨訪數據,首次通過計算流體動力學(CFD)仿真技術,系統分析肋間動脈補片(ICA patch)的形態學與血流動力學動態變化。通過對ICA補片體積、形態和分支吻合角度進行CFD 量化,為臨床預測補片擴張/破裂風險提供力學評估模型工具,為優化胸腹主替換手術肋間動脈補片重建提供理論基礎。(詳細參數略)
《Role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in Evaluation of Renal Malperfusion after Aortic Dissection Repair》,針對主動脈夾層外科/介入術后中-遠期腎臟缺血/萎縮這一臨床難題,團隊創新性地結合 CFD 與 CT 血管造影(CTA),提出以腎動脈-主動脈壓力比(Renal Artery-Aorta Pressure Ratio, PR)作為評估夾層術后腎灌注量化指標,通過CFD動態監測血流數據分析,以期在術后早期預警高風險病變并開發相應預測工具,為臨床干預提供關鍵時間窗口。
德達醫療:
依托太古,立足中國
放眼全球的心血管專科品牌
作為外商獨資醫院新政發布后全國首家外商獨資三級標準的心血管專科醫院,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以 "優化綜合科室+強化心血管專科"為發展戰略,持續加大科研教學與人才梯隊建設投入。此次參會兩項成果,正是德達團隊近十年在主動脈疾病診療領域臨床與科研積累的展現之一。未來,德達醫療將繼續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心血管特色醫療中心,為患者提供高品質診療服務。
醫學影像與介入治療科
科室介紹
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醫學影像與介入治療科由國內著名心血管影像與介入專家黃連軍教授擔任學科帶頭人,其擁有多項心血管疾病診斷及介入治療方面的重大科技成果,黃教授帶領團隊為患者提供及時的診療工作,包括主動脈和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心臟大血管術后并發癥等治療。醫院可進行全身各系統影像學檢查及診斷,尤其擅長心臟大血管、腫瘤等復雜性疾病的影像檢查和診斷。科室配備先進的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3.0T 磁共振(MRI)、超聲成像設備、數字X線攝影系統(DR)及移動DR、骨密度儀、乳腺X線攝影等大型影像設備及高精儀器,為患者提供更為精準的診斷服務。
揭牌儀式見證里程碑時刻
上午9時,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行政樓內高朋滿座,全國首家三級標準的外商獨資心血管專科醫院的揭牌儀式在此隆重舉行。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何冬賓副主任、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理委員會楊旭波副主任、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項葉萍處長、上海社會醫療機構協會閆東方會長、青浦區徐涇鎮陳瑜鎮長、青浦區衛生健康委員會汪暢副主任、青浦區商務委朱豐副主任、青浦區市場監管局華婷燕副局長等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領導蒞臨指導,與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首席運營官張嘯東、醫療院長孫立忠、首席醫療官葛均波、太古集團財務董事Martin Murray等院方、投資方及合作方代表共同見證歷史性時刻。
政府領導致辭:高位賦能醫療創新
青浦區衛健委副主任汪暢強調:"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的成立是青浦區深化醫改、擴大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成果。區衛建委將全力支持醫院發揮外商獨資優勢,打造國際化、智慧化診療標桿,助力長三角醫療一體化發展。"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秘書長郭陽宣布:"基金會將與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緊密合作,針對先天性心臟病與罕見病患者提供醫療救助,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困難群體。"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何冬賓指出:"作為上海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的重要實踐,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完善了區域醫療配套,推動商務區成為產城融合的國際化示范區,為外資醫療樹立新標桿。"
行業協力:共筑公益醫療生態
上海社會醫療機構協會會長閆東方表示:"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以專科特色突破傳統辦醫模式,為社會辦醫提供新范式。協會將助力醫院對接行業資源,推動心血管診療標準化建設。"
院方承諾:技術普惠患者為本
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醫療院長孫立忠教授在致辭中表示:"醫院將依托國際專家團隊和前沿技術,攻堅復雜心血管疾病,同時通過‘醫保+商保'雙通道模式減輕患者負擔,踐行初心。"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首席醫療官葛均波院士在致辭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技術創新與資源下沉是破局關鍵。未來,我們將重點推動心血管介入技術普及、基層醫師培訓及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讓上海經驗惠及長三角乃至全國。"
首席運營官張嘯東補充:"醫院將繼續致力于引入尖端手術技術和醫療技術,同時,在服務方面也將持續對標國際水準,確保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享受國際化的醫療服務。"
太古集團展望:精準醫療賦能健康中國
太古集團財務董事 Martin Murray在總結致辭中指出:"外商獨資身份賦予了我們更大的靈活性,使我們能夠迅速響應市場需求,調整經營策略。"借助這一政策優勢,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成功引入了國際領先的醫療技術與管理理念,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與醫療水平,為患者帶來國際化的醫療服務體驗,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揭牌時刻:政醫協力,共啟新篇
在全場見證下,嘉賓共同按下啟動裝置,藍色卷軸徐徐展開,"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牌匾璀璨亮相,標志著這家承載政府支持、行業期待與民生需求的專科醫院正式啟航。
學術盛宴:大咖共話學科前沿
揭牌儀式后,心血管疾病學術交流及專題培訓班拉開帷幕。國內心血管領域權威專家圍繞心血管領域熱點展開研討:
葛均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解讀心血管疾病治療進展;
孫立忠教授(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闡述主動脈疾病治療進展;
朱俊明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剖析胸腹主動脈瘤治療2.0時代;
鄭軍教授(北京協和醫院)研討白塞氏病累計心臟如何爭取好的療效;
黃連軍教授(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解析急性主動脈綜合征識別與精準診斷;
葛雷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分析中國CTO/PCI治療現狀。
學術環節由黃連軍教授、郭旋主任主持,現場反響熱烈,為從業者搭建高層次交流平臺。
健康義診:家門口的國際醫療資源
當日下午,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聯合心血管領域資深專家團隊,為周邊社區居民開展大型公益義診。由孫立忠教授、黃連軍教授、劉建實教授、葛雷教授團隊及趙珩教授領銜的義診陣容,覆蓋心內科、心外科、醫學影像與介入科、胸外科等多學科,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高水平診療服務。
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優勢:技術強、收費親民、環境優
作為全國首家三級標準的外商獨資心血管專科醫院,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以三大核心優勢服務患者:
展望未來,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將以揭牌為新起點,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心血管疾病防治關口前移,為"健康中國2030"貢獻力量。醫院誠邀社會各界關注,共同見證心血管醫療的"心"未來!
深入基層,精準篩查
德達心血管醫院專家團隊與當地紅十字會志愿者攜帶便攜設備,深入縣鄉基層,為0至14歲的兒童提供先天性心臟病篩查服務。通過"聽診初篩+超聲復診"的"雙管齊下"模式,專家團隊確保每一例篩查都嚴謹細致,力求不漏診、不誤診。在巴楚縣、麥蓋提縣等地的篩查現場,許多家長帶著孩子早早等候,期盼著這份遠道而來的關愛。
慈善救治,全程守護
對于確需手術治療的患兒,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將提供公益醫療救治,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則部分承擔,涉及醫保民政的支付,并資助交通費用、提供術后康復指導。這一系列暖心舉措,讓患兒家庭無需為治療費用擔憂,真正實現了"零負擔"就醫。
回訪復查,見證康復奇跡
行動中,醫療團隊還特意回訪了曾在上海接受慈善救治的患兒。如今,她們已恢復健康,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些真實的康復案例,正是"天使之旅"行動最好的見證。
七年堅守,愛心延續
自2017年啟動以來,"天使之旅"行動已累計在新疆篩查兒童21000余人次,成功實施手術2300余例。每一例篩查、每一臺手術,都凝聚著醫護人員的辛勤付出與無私奉獻。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攜手合作,不僅為患兒家庭帶來了生的希望,更為社會傳遞了溫暖與正能量。
未來可期,愛心永續
此次"天使之旅"行動的再次出發,是上海德達心血管醫院踐行社會責任、守護兒童健康的又一重要舉措。未來,醫院將繼續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緊密合作,將這份愛心傳遞到更多需要幫助的地區,讓更多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重獲"心"生。
讓我們共同期待,在"天使之旅"的守護下,更多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綻放屬于他們的生命之光!
德達心血管醫院始終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核心使命,未來醫院專家團隊會走得更遠,去更多邊遠地區做學術幫扶、人才培養與教育普及。
去年9月7日,商務部等三部門印發通知,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兩個月后,《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正式發布。今年2月27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2025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工作要點》提出,持續推進外商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完善外商獨資醫院機構設置、執業和監管等制度,促進外商獨資醫院落戶上海。此輪政策落地發文后,德達醫院獲得上海首個外商獨資醫院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上海德達醫院于2016年9月在青浦區徐涇鎮開業。并于2018年入選上海首批高水平社會辦醫機構,支持全國醫保及滬惠保,可實現跨省看病異地醫保及電子醫保服務,與60余家全球商業保險長期合作。2024年4月,太古股份有限公司(集團)宣布,已完成增持德達醫療(DeltaHealth China Limited)股份的交易。太古集團最初于2021年對德達醫療進行聯屬投資,并于2024年3月簽署最終協議以增持其股份。這次增持股份標志著太古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在醫療保健行業取得控股地位,符合集團長期擁有及營運醫療保健服務的策略。
太古股份有限公司醫療投資董事總經理蘇哲夫表示:"外商獨資身份賦予了我們更大的靈活性,使我們能夠迅速響應市場需求,調整經營策略。"借助這一政策優勢,德達醫院成功引入了國際領先的醫療技術與管理理念,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與醫療水平,為患者帶來世界級的醫療服務體驗,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德達醫院醫療院長孫立忠指出:"醫院將繼續致力于引入尖端手術技術和醫療技術,同時,在服務方面也將持續對標國際水準,確保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享受國際級的醫療服務。"
未來,德達醫院將進一步聚焦心血管專科服務,與社區緊密合作,共同提升慢病管理水平,助力患者提升生活質量。
本次論壇在廣州市白云萬富希爾頓酒店盛大舉行,匯聚了來自國內外的數百位相關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大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大血管疾病領域的最新治療方法與技術成果。廣東省人民醫院孫圖成教授主持大會開幕,上海德達醫院的孫立忠院長在開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回顧了論壇自創辦以來的成長歷程,強調了學術創新、技術進步和跨學科合作對于推動大血管外科發展的重要意義。
通過十幾年的堅持,盤古論壇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講者人數與參會人數都達到新的高度,充分體現了大會的廣泛影響力與日益增強的國際化程度。來自全球各地的外賓親臨現場,參與討論,分享前沿的學術成果與技術進展,推動了大血管疾病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承接往屆輝煌,本屆大會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元,重點展示了大血管外科領域最新的診療進展,強調了手術治療與介入治療的深度融合,在主動脈疾病的復雜治療中,創新的技術應用與精準的麻醉管理被廣泛討論。尤其是在"術后監護"和"珍稀病例博物館"專場的精彩呈現,引發了廣泛關注與參與,成為本次論壇的特色亮點。
立足"八大學科協作"模式
踐行大血管疾病治療的協同創新
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的顯著成就,可以說是我國大血管外科迅猛發展的生動寫照。回溯至 2009 年,孫立忠教授與朱俊明、鄭軍、黃連軍、劉永民等專家在北京共同舉辦了首屆"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初衷是推動業內的學術交流和治療經驗分享。如今盤古大會已成為中國大血管外科領域不可或缺的學術盛會。
在盤古大會的歷程中,孫立忠院長提到,能夠堅持至今的兩個重要前提:一是組織團隊愿意分享經驗,二是參會專家對大會的信任和支持。隨著時間的推移,論壇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推動主動脈外科學科發展的重要平臺。過去幾年中,主動脈疾病的年手術量從數百例增長至逾 4 萬 7 千例,輻射全國超過 400 家醫院,為患者的小家和國家,都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孫立忠院長的創新成果為論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推動了大血管外科領域的快速發展。早在 2003 年,孫立忠院長就以其開拓和鉆研精神創立"孫式手術",創新性地將主動脈弓替換與支架象鼻技術結合,顯著降低了手術風險,解決了大血管外科領域的一大難題。這一突破,不僅推動了主動脈疾病治療的革新,也讓孫院長從一名外科醫生蛻變為學科建設的先行者。
不同于其他外科手術,大血管外科手術的復雜性與風險始終位于外科手術的頂端。心臟、大腦、脊髓、肝臟、腎臟、胃腸道等,手術涉及器官和系統之廣泛,任何環節的不完善都可能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死。團隊作戰,是不二之選。不同學科之間的配合恰如齒輪的細密咬合,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事關整臺手術。學科協作的絲滑、緊密與否,決定著患者的預后乃至生死。
孫立忠院長將這一診療原則提高至醫院管理的戰略高度,"這是一項典型的'兵團作戰'任務,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這不僅是對外科手術團隊精密合作的要求,更是對醫院管理與學科建設的深刻理解。
在上海德達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醫學影像與介入治療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體外循環科、康復科、營養科以及護理團隊,八大學科的緊密協作模式被視為推動大血管外科成功的核心力量,每個科室都有著不同的專業角色,它們共同協作,保障患者在復雜的手術過程中能夠獲得全方位的治療支持。堅持踐行與優化學科協作的成果顯著:從接到急診通知的那一刻,上海德達醫院便啟動了"綠色通道",確保患者能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治療——不超過 90 分鐘。最快的病例是 8 分鐘內進入手術室,20 分鐘內完成手術準備。每爭取的一分鐘,都是患者的生死線。
在八大學科緊密協作模式下,各個環節高效配合,這種協作模式不僅是大血管外科手術成功的基礎,也是提升醫療質量和效率的關鍵。通過跨學科合作,醫療團隊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提供精準治療。特別是麻醉和護理在手術及術后恢復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依托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各大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持續推動大血管外科治療的整體進步。
本次大會中,上海德達醫院多學科專家團隊在多個專題環節分享了復雜病例診療經驗與技術創新成果,展現了醫院在心血管領域的綜合實力與協作優勢。
技術突破與學科協作
上海德達醫院的兩大支柱
在大血管外科手術中,麻醉和護理的協作是保障患者生命的關鍵。特別是在處理急性主動脈夾層等急危重癥時,麻醉與護理團隊的高效配合直接影響手術成敗和患者康復。上海德達醫院深知這一點,尤其重視麻醉與護理的專技提升,推動醫院在大血管疾病治療領域的持續領先。在此次大會中,德達團隊分享了麻醉管理和護理領域面臨的挑戰和經驗,探討急性主動脈夾層及其他大血管疾病圍術期治療理念,鼓勵醫學同行們共同探索最佳實踐和新的治療思路,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麻醉:緊急預案前置是關鍵
在大血管手術的復雜病例中,麻醉醫生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責任。上海德達醫院麻醉科主任王偉鵬指出,與其他心臟手術相比,大血管手術風險更高、術中變化更大,麻醉醫生承擔著血流動力學監測調控、血液保護和重要器官保護、內環境調整、突發出血等危急事件的防治責任,因此大血管麻醉的準備和管理更加復雜。
以處理急性 A 型主動脈夾層患者為例,患者入院常常是處于危急狀態,比如夾層破裂導致心包填塞,夾層累積冠狀動脈等,影響患者循環/呼吸,這要求麻醉醫生快速建立血流動力學監測,盡快進行氣管插管,掌控患者循環/呼吸功能這些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為主動脈夾層的治療提供時間窗口。
王偉鵬主任強調,這種團隊合作的圍術期麻醉處理方法,在德達醫院的大血管外科手術中已經成為常規流程,從而保證危重/復雜大血管疾病患者能夠安全,順利進行外科治療,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并減少了術后并發癥。
"在面對急性主動脈夾層時,任何一秒的拖延都可能使患者面臨生命危險。"王主任指出,德達醫院的優勢之一就是建立了快速有效的"綠色通道",從病人到達醫院的時間,到進入手術室的時間,乃至手術的整個準備流程,必須經過精確安排和高效配合,每一步都是"德達速度"。
王主任時刻謹記孫院長的診療原則:"在急性主動脈夾層的外科治療中,必須引起同行的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外科干預"。孫院長多次在不同場合,尤其是在盤古大會上,提到急性主動脈夾層病人的治療應該迅速進行外科干預,因為每一分鐘的延誤都會增加病人的死亡率。針對這一點,麻醉管理的前置性顯得尤為關鍵,麻醉工作需要提早介入,麻醉醫生走進急診室或 ICU 提前處理患者,縮短準備時間,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
作為盤古大血管疾病麻醉分論壇的執行主席,王主任在本次會議中應邀與同行交流關于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圍術期低氧血癥機制及應對策略的問題,并與同行們分享德達醫院在主動脈夾層圍術期的管理經驗,以期對同行有所幫助。
護理:精細化管理與患者關懷并重
在護理方面,上海德達醫院的護理團隊同樣展現了其在大血管外科領域的卓越實力。本次大會,護理總監楊戎作為護理分論壇的執行主席,與各大專家圍繞主動脈疾病的監測與管理開展了深度交流。她始終強調:"三分治療,七分護理。" 這一觀點深刻反映了護理在大血管外科手術中的核心地位。特別是在高危患者的治療中,護理不僅僅是為醫生提供輔助,而是全程參與每一環節的精細管理,確保患者在術前、術中和術后都能得到最佳的護理照護。
“我們醫院的護理團隊參與到每一個環節,從術前評估到術后恢復,都是我們細致入微關注的重點。”楊總監提到。在復雜的主動脈手術中,手術難度大,涉及的器官保護及監護更多,所以護理的精細化管理,常常決定了患者是否能夠成功渡過手術的難關。上海德達醫院的護理團隊通過嚴格的質量控制和高效的團隊協作,確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時、全面的護理。特別是在主動脈夾層等急診手術中,護理團隊的高效配合與專業技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術后并發癥,提高了患者的恢復速度。
上海德達醫院護理的另一大優勢,在于對患者的深切關懷。護理不僅是醫療護理上的支持,更多的是心理護理和情感上的陪伴。在面對復雜的病情時,上海德達醫院的護理團隊始終站在患者的角度,通過溝通與關懷幫助他們減輕手術前后的心理壓力,增強治療的信任感和配合度。這種人性化的護理,顯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療體驗與術后康復效果。
此外,上海德達醫院的護理團隊還在持續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通過參與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等學術交流平臺,護理人員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吸取國際最新的護理理念。這種學術進步和技術提升,使得上海德達醫院的護理質量始終走在國內外的前沿,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優質、全面的醫療服務。
得益于麻醉和護理團隊的緊密合作,上海德達醫院的治療效果不斷提升。在復雜的胸腹主動脈替換手術中,上海德達醫院通過精準的麻醉管理和精細的護理支持,使得術后恢復時間顯著縮短,患者能夠在術后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生活。
在上海德達醫院,麻醉和護理這兩大支柱的精細化管理,猶如手術中不可或缺的左右臂,默契合作,攜手共進,為患者提供了全面且高效的治療保障。這種深度協作模式,使上海德達醫院不僅在臨床治療中處于領先地位,更在患者的術后恢復與醫療體驗中展示出卓越的優勢。
創新引領,跨越未來
2025年3月1日,第十四屆盤古大血管疾病論壇于廣州順利召開,眾多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大血管疾病領域的最新治療方法和技術成果。隨著大會的圓滿落幕,上海德達醫院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上海德達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始終走在醫療技術與創新的前沿。憑借其卓越的醫療服務和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上海德達醫院屢獲業界榮譽與認可。在 2022-2023 年度,孫立忠院長榮獲“優秀管理者”稱號,醫院的心臟大血管外科榮膺“專科影響力品牌”獎項,標志著其在大血管外科領域的深遠影響。
除了技術和醫療服務的卓越,上海德達醫院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公益事業方面不遺余力。通過“家庭'零'負擔、孩子'心'希望”公益項目,醫院為成千上萬的貧困兒童提供了免費的心臟病治療,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并為孩子們帶來了新的生命希望,彰顯了醫院的“醫者仁心”精神。
在科研和學術領域,德達醫院持續推動合作與創新。2024 年,德達醫院正式成為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研究中心的協作中心成員,這一合作標志著醫院在大血管疾病領域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在過去的一年里,德達醫院與安貞醫院的合作取得了顯著進展。兩院通過多次學術交流,邀請安貞醫院的專家來院進行講座和實際案例分享,同時,德達醫院的年輕醫生也積極參與安貞醫院的學習班和研討會,提升了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能。
在臨床治療方面,兩院醫生密切合作,互相學習。德達醫院將部分復雜病例轉到安貞醫院,而安貞醫院也將遇到困難的病例轉診至德達。通過這種合作,患者能夠獲得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極大地提升了治療效果。同時,合作還擴展到科研領域,德達醫院與安貞醫院的研究團隊共同參與課題申報與臨床實驗,進一步推動了學術交流和醫療技術創新。這一合作模式不僅促進了兩院的優勢互補,也為患者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放眼未來,上海德達醫院將繼續秉持“以患者為中心,以技術為驅動”的理念,深化與國內外頂尖醫療機構的戰略合作,推動大血管疾病診療技術的突破性創新,讓更多患者享受高質量、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上海德達醫院醫療院長孫立忠教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開場致詞。他首先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并強調了本次學術沙龍對于推動重癥感染治療領域發展的重要意義。孫院長指出,德達醫院始終致力于醫療技術的創新與提升,希望通過此類學術交流活動,與業界同仁攜手共進,共同推動醫療事業的蓬勃發展。
隨后,上海市醫學會重癥學會主委、仁濟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皋源教授帶來了題為"重癥感染病人的治療策略"的精彩主題匯報。皋教授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前沿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重癥感染病人的治療難點,并分享了ICU內耐藥菌流行病學變化趨勢、抗菌藥物啟動的決策及變遷、初始抗菌藥物選擇及劑量調整、抗菌藥物治療的降階梯與療程等關鍵信息。皋教授的精彩分享為與會者提供了寶貴的思路與啟示,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緊接著,上海德達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執行主任簡鍇陶主任為大家介紹了德達心外科的特色技術。簡主任詳細介紹了主動脈夾層手術以及左心室輔助裝置手術在德達醫院的開展情況,展示了醫院在心臟手術領域的精湛技藝與卓越成就。通過簡教授的分享,與會者對德達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的專業實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上海德達醫院醫療事務部主任郭旋主任還為大家帶來了"德達速度-上海德達醫院綠色通道"的介紹。郭主任詳細分享了患者從急診收治入院、入院到手術、術后回到普通病房的整個流程,強調了綠色通道在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德達醫院在緊急救治方面的快速響應機制與高效救治流程贏得了與會者的高度贊譽。
在問答環節,與會者積極提問,與各位主講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大家紛紛表示,本次學術沙龍不僅拓寬了自己的學術視野,還收獲了寶貴的臨床經驗與啟示。
隨著問答環節的圓滿結束,上海德達醫院第一季度學術沙龍也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此次活動不僅為醫療界同仁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平臺,還進一步推動了重癥感染治療領域的發展與進步。上海德達醫院將繼續秉承"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致力于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醫療服務,為醫療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次活動旨在通過無償獻血這一崇高行為,弘揚社會正能量,傳遞無私奉獻的精神火炬,為那些急需血液救治的患者點亮生命的希望之光。上午8時,隨著第一縷陽光的灑落,來自德達醫院員工以及遠道而來的愛心人士已匯聚一堂,獻血隊伍在醫院的精心組織下井然有序地排起了隊。
在青浦血站專業工作人員的悉心指導下,每一位參與者都嚴格按照流程進行了登記、體檢和血液初篩,確保每一份愛心的傳遞都有效、可靠。活動現場,德達醫院的醫護人員更是以身作則,積極參與獻血,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的高尚情操。
自2017年首次成功舉辦愛心獻血活動以來,德達醫院深刻認識到無償獻血對于挽救生命、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因此,醫院決定將這一活動作為年度公益項目持續開展下去,旨在通過持續的行動,喚起更多人對無償獻血的關注與參與。今年,盡管面臨著春節假期后的工作繁忙,但報名參與獻血的人數并未因此減少,反而呈現出了更加踴躍的態勢。最終,共有49位愛心人士成功捐獻了65個單位的寶貴血量,為臨床用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次無償獻血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是對社會公益事業的一次有力支持,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它彰顯了德達醫院及社會各界人士在關愛生命、奉獻社會方面的責任與擔當,傳遞出了溫暖人心的正能量。未來,德達醫院將繼續攜手社會各界,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和更加務實的行動,為更多需要幫助的生命加油助跑,共同書寫大愛無疆的新篇章。
在元宵佳節這個團圓與希望并存的美好時刻,讓我們共同向所有參與無償獻血的愛心人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摯的祝福。愿每一份愛心都能化作生命的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溫暖每一個角落。
本次競賽評委由我院臨床管理及合規總監張蘭、麻醉科主任王偉鵬、心內科執行主任李延林、影像與介入治療科執行主任楊呈偉、重癥監護室執行主任李慶志、超聲科執行主任李欣、急診科主任董艷梅和護理總監楊戎擔任,參賽隊伍分別來自門急診、心內科、全科醫學科(綜合病房)、胸外科、ICU、心外科及影像與介入治療科,共7組。
活動由心臟大血管外科執行主任簡鍇陶主持,通過典型病例為腳本,實戰情景再現的形式開展,是一次夯實臨床醫師實踐技能的機會,提高醫務人員臨床技術水平,強化醫療核心制度的執行和改善醫療服務質量。
隨后,張蘭主任介紹此次競賽活動是2023年中國醫師節德達醫院系列活動之一,技能競賽旨在以賽促練,進一步加強我院醫護團隊救治能力,增強醫護人員的凝聚力與團結協作精神,全面提升醫護人員應急處置能力,提高搶救成功率,保障醫療質量安全。
比賽開始后,參賽選手們憑借扎實的醫護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沉著冷靜、爭分奪秒,熟練地判斷病情、下達診療方案、緊密的醫護配合……選手們演繹真摯、穩定發揮,重現了真實搶救現場,充分展現了對于急、重癥患者突發情況下的處理能力和搶救技能。
比賽中,評委團對參賽團隊表現進行了全面點評,肯定了各參賽隊伍的亮點,同時指出在救治演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李延林主任贊揚個別團隊的搶救堪稱教科書級,擁有鑒別診斷思維;董艷梅主任在點評中肯定選手態度端正,道具準備充分;王偉鵬主任多次提及此次競賽是以臨床工作為線條,實際工作流程和要求為核心,體現醫護協作,通過練兵進一步推動醫院搶救能力;李慶志主任補充對于第五組ICU團隊的介紹,參賽成員均為科室年輕醫護,沒有高年資醫護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腳本、演練,原汁原味再現實際工作場景,對他們而言是一次自我學習和快速成長的機會;楊呈偉主任給與參賽選手實用建議,心臟驟停救治后的風險評估,患者補鉀策略的建議等;李欣主任現場給與參賽選手及觀眾關于床旁超聲、肺部超聲評估知識教學;楊戎總監指出人文關懷是體現德達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同時提出量化患者護理操作在日常工作中重要性。
活動最后,由德達醫療CEO David Hoidal對比賽進行了總結,他興奮的表示:所有選手精彩絕倫的演繹無數次感動了他,所有團隊都是贏家。通過醫護技臨床技能大賽的開展,不僅使大家平時緊張的情緒得到了放松,真真正正體會到了醫療質量安全的重要性,通過寓教于樂情景再現演繹方式,也讓大家感受到了合作與溝通的重要性,增強了團隊成員間互助協作的意識和團隊歸屬感,對提升醫護團隊的集體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和凝聚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會議伊始,由武進人民醫院心內科肖建強主任致歡迎詞。他表示胸痛中心建設是國家省市推動重點醫療工作項目,切實挽救眾多患者生命,常州市胸痛中心建設在衛健委、各醫院領導關注下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現階段還有一批醫院處在胸痛中心申報中,此次有幸邀請到中國胸痛中心總部負責人、上海德達醫院特聘專家方唯一教授親臨常州授課,聽取當地醫院對于胸痛中心建設匯報,這一舉措將會極大推動常州地區胸痛中心標準化建設,提升同質化水平。
首個主題報告由方唯一教授就《胸痛中心的申請和再認證》進行分享,方教授強調了胸痛中心建設和再認證,核心在數據,數據真實性,可溯源,分析等能夠幫助臨床路徑的再優化,這也是胸痛中心建設的根本意義,不斷地優化改善,提高胸痛疾病的治療質量。
隨后的分享環節分別由來自武進人民醫院李文華主任、溧陽中醫院張偉主任就醫院胸痛中心建設和創建過程分別進行了分享,方教授在點評中對中心建設的細節提出建設性建議,也給予其他醫院更多啟發,與會嘉賓對于本次會議高度重視,會中關于如何有效完成數據匯總,如何提升質控等問題,一一進行詳細討論。
作為提出以急性主動脈夾層案例作為胸痛中心認證病例范圍且并被采納,并于今年4月份順利通過胸痛中心認證的上海德達醫院,委派大血管外科夏瑜主任和醫學影像與介入治療科執行主任楊呈偉就《終末期心衰治療的新進展》和《心臟核磁在精準診斷病情發揮的作用》分別進行了經驗分享。目前,心臟移植仍然是終末期心衰治療的最佳選擇,移植可顯著改善生活質量和心臟功能,但供體的不足,讓很多終末期心衰患者望而卻步,夏瑜主任介紹的"人工心臟"可以給部分患者生存的希望。
楊呈偉主任分享的《關于核磁在精準診斷病情發揮的作用》可填補大部分醫院對于科研領域的空白。由于諸多原因導致心臟核磁在地級市、基層醫院開展較少,甚至從未開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專業心臟核磁的診斷醫師,通過介紹可知曉心臟核磁的診斷能夠有效評估一些疾病的成因和愈后,并且隨著各級醫院對科研需求量加大,對心臟核磁的檢查也會越來越多,希望在未來工作中更加重視影像診斷科研的重要性。
上海德達醫院是一家以心血管、腫瘤疾病診療為特色的綜合性外資醫院。近些年,已在常州,無錫,蘇州,臨沂等地區開展"站點式" 心血管病學術論壇,與當地心內科專家、心胸外科專家、血管外科專家共同探討心血管疾病最新治療進展和學術理念,分享先進診療經驗,建立合作創新,共同發展運行機制,促進長三角區域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提升,為當地醫院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上海2023年7月11日 /美通社/ -- 2023年6月14-17日,2023年美國血管外科協會(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SVS)年會在美國國家港口召開,上海德達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和影像與介入科團隊受邀參加報告團隊研究成果,并在國際海報演講比賽中獲獎。
此次報告主題為"胸主動脈支架術后開放性胸腹主動脈替換的中期隨訪",該研究納入65例胸主動脈支架術后(TEVAR)接受胸腹主動脈替換手術(TAAA)患者,并對54例進行了連續臨床和CT影像隨訪(3.1±1.4 年),結果表明:TEVAR術后TAAA獲得了良好的早-中期生存率;因介入支架內漏、移位或感染等原因,TAAA術中需取出支架是術后早期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OR, 5.63;95% CI, 1.11-28.52; P = 0.037);盡管沒有增加死亡率和遠期再手術風險,但是Marfan綜合征更易出現分支血管或吻合口并發癥。
美國血管外科協會成立于1947年,致力于血管外科的教育、培訓、科學研究以及發布公共信息等方面工作,每年召開一次年會。通過專題研討和手術演示的方式,展現血管外科新知識、新技術、新器械的發展和應用。
上海德達醫院心外科劉巍主任和影像與介入科楊呈偉醫生表示,我國主動脈介入手術數量逐年攀升,但是有關介入術后再次開放手術的隨訪數據很少,德達心臟團隊會以此項研究為突破口,在主動脈介入及外科治療領域總結更多有關國人的隨訪結果,為健康中國助力。
他指出,主動脈介入治療的優勢:
01.較高的技術成功率、較寬的手術適應證、較好的近中期預后;
02.較低圍手術期風險、較低的早期并發癥;
03.較短的手術時間、適合急診搶救;
04.單次手術可處理多處復合病變、范圍較廣、可以作為外科的有效補充;
05.可以獲得較好的主動脈重塑;
06.創傷小,臟器少缺血,術野少出血。
正是由于主動脈介入治療創傷小,患者容易接受;技術難度低,團隊依賴性小,易于推廣應用,圍術期管理成本低,圍術期死亡率低,主動脈介入治療成為了主要治療手段之一。
孫立忠教授在總結時指出,規范化的介入治療將促進主動脈外科發展,微創是大勢所趨,學科融合是大勢所趨。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是重點,介入并發癥的手術治療會有所增加,新材料研發將促進術式改良,良好的臟器保護和血液保護將提高手術效果。
大會上,上海德達醫院心臟外科夏瑜主任針對孫氏手術在主動脈弓部復雜病變中的應用分享了德達經驗。主動脈弓部復雜病變包括再次手術的弓部病變、弓部介入覆膜支架植入術后病變、復雜弓部動脈瘤。
根據2016年10月至2023年4月德達數據顯示,共有67例主動脈弓部復雜病變,其中多次主動脈弓部手術58例,復雜弓部動脈瘤6例,覆膜支架植入術后3例。
由此可見,孫氏手術有更確切的效果(更少的內漏),有利于病灶的清除,孫氏支架有利于遠期的進一步手術,手術策略優先級高于手術技術。
會議同期,上海德達醫院臨床管理及合規總監張蘭、護理部總監楊戎一行應邀前往山西省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重癥監護室及心臟康復科參觀,隨訪患者,進行學術分享。
楊戎總監分享了《心血管術后監護》,從常見心血管疾病術后監護項目、ICU 常見并發癥監測與預防及常見心血管疾病術后監護要點三方面一一進行了全面詳實的解析。交流中,護理同仁們踴躍提問,氣氛熱烈。
挑戰: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
會上,上海德達醫院大血管外科彭昊醫生在"伴隨冠脈受累的急性主動脈夾層外科處理與預后分析"的主題分享中指出,當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向主動脈根部撕裂,累及冠狀動脈時,病情將變得更為危重。再加之,夾層撕裂導致心肌表面普遍形成顯著的血腫,冠脈的辨識非常困難。冠脈開口乃至冠脈全程組織水腫、變脆,冠脈的游離、切開和吻合均極為困難。正因如此,伴隨冠脈受累的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成為心外科醫生面臨的巨大挑戰。
上海德達醫院在處理該類臨床情況時,采用了一套改進的評估系統 -- 以破口為導向的冠脈受累分型,并制定了相對較為簡化的治療策略,以術中觀察夾層是否撕裂至冠脈作為冠脈受累的判斷標準,便于后續開展合理的處置與治療。
對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的救治方法不斷探索,僅僅是追求創新與醫者仁心的一個側面,回溯二十年“孫氏手術”的歷史,則更像是一副波瀾壯闊的生命史詩,訴說著孫立忠教授一切為了患者的執著信念。
信念:一切為了患者
1983年,孫立忠從醫學院畢業,成為了北京阜外醫院心外科的一名醫生,他懷揣著救死扶傷的崇高理想,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激情和抱負。
當時大家把主動脈外科形容成叫“苦戰、夜戰、死戰”,醫生披星戴月,患者血流成河,家屬人財兩空。
1994年 在土耳其進修的孫立忠,發現當地的醫務人員在做主動脈手術時,使用右腋動脈插管技術進行腦灌注來保護神經系統,在看到突出的效果后,他回國后立即將這一技術引入國內,從此可以做急性主動脈夾層的手術了,有了前期的全弓替換的基礎,也有了普通的象鼻手術的基礎。2003年,愛琢磨的孫立忠教授借鑒介入治療理念,研發了支架人工血管和輸送裝置,開創了主動脈弓替換加支架象鼻手術,從此“孫氏手術”誕生了。
時光飛逝,轉眼已至2023年,“孫氏手術”開創至今已整整二十年。光陰洗練,歲月凝輝,“孫氏手術”愈發光彩,照亮生命之路。
不可否認,這是和“死神”作對的方式,也是和命運較量的手段,“孫氏手術”的二十年,是被千千萬萬生命色彩描繪的絢爛長卷,也是被許許多多勃勃心跳傳唱的首首贊歌。而它的發明者 -- 孫立忠教授,沒有因這些榮譽放慢腳步,仍在以孜孜不倦地探索詮釋著對于生而為醫的初心,并影響著像彭昊一樣的“大血管人”。
過往的成就并不是終點。孫立忠教授指出,雖然我國在大血管疾病防控、治療、科研和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面臨著不少的挑戰。唯有繼續不斷創新,不斷探索,繼續前行,方能走出大血管疾病的困局,為世界的主動脈外科做出“中國貢獻”。
2018年,德達醫院開始在"第十二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OCC 2018)"嶄露頭角,其具有特色的診療團隊,科學人性化的醫療設施,以及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吸引了眾多心血管病學專家的加盟。
星霜荏苒,居諸不息。5月24日-28日,第十七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OCC 2023)于上海盛大舉辦,德達醫院拼搏創新,不斷進取,從OCC大會的"聆聽者"逐漸轉變為"參與者",在大會上向全國的專家同道傳遞德達之聲。2021年,德達醫院成為加入中國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病變介入治療俱樂部(CTOCC)征途的首家非公醫療機構。
繼往開來
德達邁入CTOCC征途
跨越山海,共赴東方,CTOCC秘書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雷教授以"CTOCC路徑圖與全解決方案"為題,解讀了更新版的CTOCC CTO-PCI推薦路徑流程圖。他指出,更新版流程圖強調重視術前讀片、影像學信息收集及對側(多體位)冠脈造影,制定清晰可行的策略,更具現實意義,更有利于CTO-PCI的教育。
如何提高正向CTO-PCI成功率
對冠脈造影進行詳細評估是基礎。行對側冠脈造影,選擇合適的器械,如強支撐力的指引導管,聯合使用微導管及延伸導管,CTO專用導引鋼絲,必要時使用IVUS指引,根據病例可以考慮是否使用平行導引鋼絲技術和正向內膜下重回真腔ADR技術。在正向CTO-PCI介入治療時,要根據病變程度、術者技術習慣、術中進展過程來選擇不同類型的導引鋼絲。
掌握正向CTO-PCI常用操作技術
術者應熟練掌握平行導引鋼絲和ADR兩項技術。冠脈造影確認導引鋼絲從真腔到真腔,但IVUS檢查卻發現超過25%的病例其導絲位于內膜下,同樣在使用ADR技術時,超過10%的病例其導引鋼絲仍位于斑塊內。因此,建議不再使用以下不太精準的術語,如"內膜下、外膜內、壁內、壁外、真腔、假腔"等,"真腔、假腔"僅用于描述器械在CTO近端和遠端纖維帽位置時,在CTO病變體部常以"斑塊內、斑塊外"進行區分。
血管結構理念相關技術
在整個血管結構理念中,Knuckle是核心技術。使用Knuckle技術時,需注意多角度投射,避免導絲進入分支血管,只需推動導絲即可,不需旋轉,可聯合使用微導管,避免Knuckle環過大。對于傳統正向技術成功率不高,且既往逆向嘗試失敗,預計再次嘗試逆向成功率不高,逆向技術執行困難或風險較高的患者,如解剖條件允許,當正向準備失敗后,可直接進行ADR治療。當著陸區為彌漫性病變,嚴重迂曲病變,當使用超硬導引鋼絲時,應考慮將穿刺導絲更換為親水多聚物涂層導引鋼絲(不僅僅局限于Pilot 200)。
逆向介入治療也是CTO-PCI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進行治療前,一定要仔細評估逆向介入治療指征,包括血管解剖結構、既往手術經過、是否有可利用的側枝血管等,在進行治療時,側枝血管的選擇是重要環節。當微導管無法通過側枝血管時可采用"一聯合,三更換"的策略。
葛雷教授總結道,更新版流程圖對于指導臨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決臨床問題,促進技術規范,同時,在實際操作時不要局限于某種策略,應根據不同情況及時進行策略轉換及嘗試。
重視胸痛
德達醫院砥礪前行
"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搶救突發急性胸痛患者,就是一場醫生與時間賽跑的生死營救,建立高效規范的胸痛救治流程有著重大意義。上海德達醫院醫療副院長、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心內科名譽主任方唯一教授就"急性胸痛的快速診斷流程"一題進行精彩分享。
方唯一教授指出,急性致命性/重癥胸痛定義為伴有或將會發生致命性或致殘性事件的急性胸痛。胸痛按病因分類,可分為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大血管性胸痛、創傷性胸痛,胸痛可能的急性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脈綜合征、肺栓塞、主動脈夾層、張力性氣胸等。
在胸痛的快速甄別方法和時間節點方面,快速了解病情的時間約為3 min~5 min,關鍵在于觀察生命體征,如肢體活動、表情、神志、呼吸、心率/律、血壓等;胸痛誘發和緩解因素、胸痛部位與范圍、胸痛程度與持續時間、主要病史也應快速了解。快速檢查的時間約為10 min~30 min,其中心電圖、心肌酶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檢查,若無問題,則檢查胸部CT及超聲。隨后,方唯一教授分別介紹了急性冠脈綜合征、主動脈夾層、肺動脈栓塞的急診處理流程。
2023年4月,德達醫院順利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醫院也將以此為契機,繼續加強多學科合作,優化完善救治流程,加強建立區域協同救治網絡,進一步推進胸痛中心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建設,全面提升急危重癥救治能力。
手術轉播
德達團隊持續賦能
大會期間,OCC大會主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德達醫院首席醫療官葛均波院士團隊于德達醫院進行TEER手術并實時進行轉播,引起會場熱烈關注和廣泛好評。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上海德達醫院在多次亮相OCC大會后獲得了持續的賦能,秉持初心不忘來時路,未來德達醫院將繼續砥礪前行,凝心聚力,不斷突破技術新高峰,托起患者 "心"希望。
上海2023年5月22日 /美通社/ -- 為全面貫徹落實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展示青浦先進典型風采,5月11日上午,"上善城·溫暖家"2023年青浦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暨首屆"感動青浦"先進事跡展示活動在青浦區文化館舉行,包括上海德達醫院醫療院長孫立忠在內的10 人榮獲第二屆青浦區道德模范榮譽稱號并受到表彰。
為紀念"5·12"國際護士節,繼承和發揚無私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5月11日下午,經各社會醫療機構申報、協會組織評選并公示,上海德達醫院隔離病區護理團隊獲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優秀護理團隊"稱號,德達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夏文艷榮獲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優秀護理工作者"稱號。
未來,上海德達醫院將再接再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溫馨的醫療服務。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已開展"孫氏手術"超百例
眾所周知,主動脈手術難度大,涉及重要臟器多,導致大血管外科醫生培訓周期長。
為進一步提高主動脈外科疾病診療水平,推動區域發展,培養更多專科人才,2021年底,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與孫立忠教授合作,在成都設立孫立忠教授工作站。工作站與孫立忠教授團隊緊密合作,引入先進的大血管診療理念和治療手段。
打造推廣大血管外科技術新試點
4月22日,上海德達醫院醫療院長孫立忠、護理總監楊戎、藥劑科主任劉翔一行專程前往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孫立忠工作站調研指導,走進病房,查看病患疑難問題,與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進行病例討論。此外,圍繞團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進行深入交流。
孫立忠教授在交流中提到,我國大血管外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目前手術量還遠遠不足以滿足患者需求,希望更多醫務人員關注、學習、推廣大血管先進手術,讓更多的患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文獻參考 |
[1] 聘用期2021年11月至2024年11月 |
上海德達醫院臨床管理及合規總監張蘭主任,急診科主任董艷梅,心內科鞏雪醫生等參加了授牌儀式。
回顧一年多的認證過程中,上海德達醫院院領導高度重視,給予大力支持。組建專家委員會和多學科管理團隊,相關科室密切配合,整合資源、優化流程,完善了疫情期間胸痛診治規范管理路徑及流程圖,開展多場全院及各醫聯體醫院相關培訓,最終憑借成熟的組織架構、專業的胸痛醫護團隊、緊密協作的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科學的管理模式以及以主動脈夾層為特色的救治病種,順利通過胸痛中心認證。
上海德達醫院將以此為契機,持續強化多學科協作,不斷優化救治流程,暢通綠色通道、加強建立區域協同救治網絡,進一步推進胸痛中心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建設,全面提升急危重癥救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