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陶寺遺址博物館正式開放。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文明首次集中系統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陶寺遺址自1958年被發現,1978年啟動大規模發掘。目前已清理出居民區、宮城、墓地和觀象臺等區域,極有可能是帝堯都城所在。這里先后出土各類文物超過5500余件,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蘊含著“文化自信”的中國密碼,是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程的重要支點。
陶寺遺址博物館共展出230多件(套)文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和銅器等各類器物,展示了古代居民的文化和生活。從未公開展示的圭尺也首次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陶寺遺址博物館坐落于襄汾縣陶寺考古遺址公園內,是遺址公園的“總導覽”,是記錄、保存、展示中華文脈的重要寶庫。與相鄰的天文考古館、文物本體保護展示工程珠聯璧合、遙相呼應,共同構成陶寺遺址的三大核心景觀。
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博士表示,名為“圭尺”的晷影測量工具、彩繪蟠龍紋陶盤和寫有紅色文字的陶扁壺,是博物館展出的重點文物,最為值得關注。
陶盤上的彩繪蟠龍紋,為探索中華民族龍圖騰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朱書扁壺上的文字,極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書面語言; 陶寺早期王族墓地出土的圭尺和立表,則是目前考古發現世界最早的圭表儀器實物資料,用來度量日影長度。
]]>11月20—22日,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2024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在天津舉行。
本屆大會以"創新賦能未來 技能塑造人生"為主題,圍繞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全球戰略與實踐、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創新、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融合發展、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等議題舉行了平行會議,與會嘉賓進行了深入交流討論。
1200余位國內外代表出席會議,其中包括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余名境外嘉賓,覆蓋政府官員、駐華使節、國際組織和院校代表等。
大會期間,還成立了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聯盟、頒發世界職業教育大獎、舉辦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冠軍總決賽、舉辦職業教育專題展、創設職業教育國際期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主席米庫列斯庫在視頻致辭中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發布了《關于促進和平、人權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的建議書》,其首條建議是將職業技術教育作為變革的"催化劑"。她強調,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技能將成為在當前日益復雜的環境中生存的通行證。
會議上指出,職業教育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堅守教育的本質、保持職業教育的特質,在時與勢中錨定發展坐標,在危與機中尋求創新突破,成為面向人人(Inclusive)、面向產業(Industry-oriented)、面向創新(Innovative)、面向智能(Intelligent)、面向國際(International)的"5I"教育。
為確保大會期間的志愿服務工作順利進行,團市委從南開大學等9所高校共招募青年志愿者1448名,涵蓋嘉賓注冊、會務、翻譯、媒體接待、醫療輔助等30余個崗位。
10月7日至15日,2024年山西品牌絲路行歐洲專場活動走進英國和西班牙,在當地開展展覽展示、宣傳推介、對接洽談等一系列經貿活動,推動山西與英國、西班牙等各領域深化交流合作。
據悉,山西品牌絲路行是山西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與世界各國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舉辦的重要經貿交流活動,同時也是山西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要平臺。
在2024年山西品牌絲路行歐洲專場活動期間,山西省在倫敦、巴塞羅那舉辦了貿易投資推介會,與當地有關政府部門、商協會、工商界及企業、園區進行了深入對接交流。
當地時間10月9日,2024英國伯明翰國際水處理及空凈展在伯明翰國家展覽中心開幕,29家來自山西省的活性炭、濾芯、鑄管件、閥門、泵等生產企業參展,借助展會平臺開拓海外市場。
10月10日,山西品牌絲路行走進倫敦,舉辦山西—英國貿易投資推介會,通過宣傳推介、展覽展示、對接洽談,進一步推動山西與英國多領域經貿交流合作。山西省貿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貿易投資推介會,就是為了幫助雙方企業更好地了解彼此貿易投資優勢、政策方向和營商環境,為進一步加深雙方企業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搭建平臺、提供便利。
在英國期間,山西品牌絲路行經貿團拜訪了英中貿易協會,雙方就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共促企業開拓市場進行座談。
10月13日,山西品牌絲路行走進西班牙,在藝術之都巴塞羅那舉辦山西—西班牙貿易投資推介會,開展宣傳推介、對接洽談,助推山西與西班牙各領域深化交流合作。
在西班牙期間,山西品牌絲路行經貿團拜訪了西班牙中小企業聯合會,雙方就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共促企業開拓市場進行座談。
]]>八方賓朋相聚邕城,山海之約共赴盛會。肩負推動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使命,以"親誠惠容同發展,鑲鉆成冠創未來——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建設和區域高質量增長"為主題的第21屆東博會于9月24日在廣西南寧隆重啟幕。今年是東博會開啟"鑲鉆成冠"新階段的開局之年,盛會承前啟后,進一步提升展會質效,凝聚更多共識,深化互利合作,推動雙方合作邁上新臺階。
聚焦前沿科技 共享發展成果
本屆東博會新增戰略新興專題,緊扣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集中展示數字技術、綠色低碳、新能源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領域的最新動態和技術水平。此外,新設東盟高新產品展區,集中展示東盟國家大健康、信息技術和新能源等技術成果,幫助東盟高新企業拓展中國和區域外的市場。
本屆東博會展期由四天延長到五天,比上屆增加了一天,主要是增加了一天的公眾開放日,這樣能夠讓企業更加充分接觸市場,也讓廣大民眾更好地感受中國和東盟國家務實合作的成果。同時,還優化了云上東博會,建設了東博會常設展示廳,統籌會期與平時、線上與線下、館內與館外的展覽和經貿活動,讓東博會服務功能從會期延伸到全年,讓永不落幕的平臺功能更加豐富。
本屆東博會由馬來西亞擔任主題國,展覽規模近20萬平方米,參展企業超3000家,多項"首次""新增"活動值得期待。馬來西亞政府高官出席今年的圓桌對話會,與中國企業CEO進行對話,通過政商面對面交流,幫助中國企業了解東盟特別是馬來西亞的投資政策,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朋友圈"再擴容:阿聯酋擔任特邀合作伙伴
本屆東博會首次邀請海灣阿拉伯國家參展,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擔任特邀合作伙伴,組織阿聯酋采購商團組參會。這不僅標志著東博會"朋友圈"的再次擴容,更是中國與阿聯酋乃至海灣地區深化合作、共謀發展的新起點。
近年來,中阿經貿合作蓬勃發展,中國連續成為阿聯酋最大貿易伙伴,阿聯酋也成為中國在阿拉伯地區最大非石油貿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資目的地。東博會作為推動中國與東盟乃至"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為中阿雙方提供了深化交流、拓展合作的寶貴機會。
在東博會上,阿聯酋設立國家館,全面展示其投資環境、優勢產業及合作項目,為雙方企業搭建起直接對話與合作的橋梁。
本屆東博會上,中阿雙方將圍繞貿易、旅游、投資、金融、科技等領域展開深入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合作新領域、新模式、新機制,推動兩國經貿關系再上新臺階。
東博會秘書處秘書長韋朝暉說,作為第21屆東博會特邀合作伙伴,阿聯酋將為東博會注入新的活力與機遇,通過在經貿、投資與人文風情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阿聯酋與中國和東盟將共同繪制出一幅"一帶一路"倡議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新畫卷。
本屆東博會還首次邀請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及其成員國的特色產品集體亮相。澳大利亞、日本等RCEP其他成員國和波蘭、塞爾維亞以及巴西等更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企業也積極參展參會。
助力人文交流:首次啟動中國—東盟青年領軍者成長計劃
本屆東博會上,首次啟動中國—東盟青年領軍者成長計劃,開展青年交流互鑒的"未來工程",來自中國和東盟的青年代表匯聚一堂,共同為雙方未來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今年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第21屆東博會以此為契機,首設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展區,展示更多中國—東盟人文領域交流合作的生動案例,促成更多合作新成果,為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增光添彩。
本屆東博會繼續舉辦"廣西國際友城進東博"活動,充分用好友城資源服務東博會升級發展,持續打造"友城+經貿"合作平臺。有泰國、越南、日本、澳大利亞、法國、墨西哥、南非等12個國家的20余個友城參加。
據了解,今年的友城展覽面積近600平方米,包含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展區、南寧市友城展區、越南胡志明市"魅力之城"展區和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展區,集中展示廣西20余個國際友城的展品和城市形象。展品涵蓋特色食品、日化品、家居日用品、工藝品、服飾家紡、保健品、辦公用品等3000余件,部分特色食品將設置品嘗環節。
期間主辦方還將舉辦廣西國際友城推介交流會、南寧—河內經濟走廊暨"一帶一路"南寧國際友好城市交流大會、企業對接洽談會及參觀考察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互動,深化了解,促進務實合作。
東博會上,阿聯酋展示其豐富的旅游資源,推出特色旅游線路和產品,讓觀眾感受異國風情的獨特魅力,促進阿聯酋與中國和東盟的人文交流與旅游合作。
馬來西亞在"魅力之城"展區展示宣傳馬來西亞其著名旅游景點。同時,馬來西亞將在東博會上舉辦"榴蓮與咖啡購物節",讓中國民眾更了解馬來西亞榴蓮,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份額。
馬來西亞駐南寧總領事館總領事法蒂爾?伊斯邁爾表示,希望雙方開展更多人文交流活動,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尤其要加強兩國青年之間的交流。"中國與東盟雙方的合作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北京2024年6月24日 /美通社/ -- 以下是來自《中國日報》的報道:
6月21日,中國日報社聯合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工信局在天津舉辦"CEO:與中國共成長"中外CEO對接活動。該活動以"智行天下 能動未來"為主題,是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的重要環節。
該活動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邀請了多名來自金融、科技、醫藥、航空等行業的知名跨國公司CEO和專家學者,共話中國在智能領域的新發展和新機遇,探討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將如何重塑行業發展并為中外企業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和全新增長機遇。
知名跨國企業人士和專家學者在活動中紛紛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和制造業數智化持續推進,中國工業大國、工業強國的地位將更加凸顯。
"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創新技術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得益于搶占先機的支持政策的實施,以及過去兩三年人臉識別等許多技術在中國的發展。"瑞士全球金融集團賽德思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王雷(Rani Jarkas)說。他堅信,中國在人工智能技術及其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他預計,在2030至2035年間,中國將在人工智能領域將達到世界前列的水平。
中國德國商會(天津)董事、施洛特(天津)CEO墨柯(Peter Merker)表示,中國人對新技術持開放態度,中國具備非常好的資金和市場條件以及政府支持。他強烈反對對新技術的制裁,認為應該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共贏。"制裁?不如,把手伸出來,合作!"他說。
對外經貿大學校長趙忠秀評論說,中國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工業基礎,具備了完備的工業體系,而數智化是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可以預期,數字化、智能化會為中國的產業升級、智能制造插上翅膀,為中國的工業發展進一步賦能,中國將為世界的產業發展和進步做出新的貢獻。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認為,當前全球制造業重新布局,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發展,服務向優質化發展是大勢所趨;要通過制造業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此次活動上,與會嘉賓對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在天津成功表示熱烈祝賀,一致看好天津智能產業的發展前景。他們認為天津的高質量發展將給中外企業帶來更多發展契機和成長空間。
羅爾斯羅伊斯大中華區總裁、中國英國商會名譽主席李安(Julian MacCormac)高度評價數智化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并表示羅羅將繼續在中國投資,為客戶提供其需要的服務和支持。
中國歐盟商會國家代表、埃尼集團全球副總裁、埃尼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喬瓦尼(Gianni Di Giovanni)認為,天津將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他表示,智能技術在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已帶來諸多便利,預計未來兩到三年里,智能技術的可及性將進一步擴大,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福祉。
英國中華總商會副主席鄭榮昌(Peter Jeng)指出,AI等新技術的發展將提升貿易的透明度,促進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
艾杰爾-飛諾美中國總經理蘭俊表示,中國在藥品和醫療器械領域的智能產業發展迅速,技術創新不斷涌現,生產力顯著提升,并且在前沿應用和新興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通過政府的支持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中國的智能產業將在全球舞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碳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ESG工作組專家黃彥翔表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門類,這為將智能技術整合到各個制造業領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天津的智能零碳港口和低碳工業園區是這方面非常典型的例子。
天津港集團、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等知名天津企業參加了此次對接活動,并與外資企業高管深入交流。
作為中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天津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堅持政策先行、技術為先、產業發力、應用牽引,全方位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能級,努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2023年,全市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營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人工智能正加速賦能推進天津新型工業化,成為天津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與全新引擎。
賽德思集團旗下基金近日落地天津濱海高新區,并將在生物醫藥等領域與高新區開展產業投資等合作。
6月21日,以"智行天下 能動未來"為主題的"CEO:與中國共成長"中外CEO對接活動在天津舉辦。作為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的重要環節,中國日報社聯合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工信局共同舉辦了該活動。中國日報 王壯飛 攝
Participants taste suanye, a snack of pickled fruits and vegetables from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t a promotional event in Beijing on Friday. Wang Jing/China Daily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種腌制果蔬小吃"酸嘢"周五亮相北京舉行的推介會,以其獨特的甜、酸、辣、咸風味勾起了外國人的味蕾。
來自廣西的酸嘢非遺制作技藝傳承人、企業家代表、外國記者、高校師生與駐華留學生等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酸嘢是用醋、鹽和其他混合調味料腌制不同的水果和蔬菜制成。它的常見成分包括菠蘿、木瓜、芒果、桃子、黃瓜、胡蘿卜和蓮藕。
酸嘢以其解渴、提神和開胃的功效而聞名,不僅受到當地人的青睞,也受到全國各地游客的青睞。
在公開討論中,來自巴基斯坦的Khan Niaz Muhammad和來自伊拉克的Haneen Abdulraheem Jameel等國際學生分享了他們在廣西的烹飪經驗和祖國的酸味食物。
穆罕默德說:"對于對酸嘢感到好奇的外國人,相信我,值得一試。你會嘗到酸、甜、辣和一點濃郁的味道。這是一次獨特的體驗。"
同時,酸嘢制作技藝傳承人梁軒介紹了酸嘢的歷史和傳統。去年,這項技藝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說:"我們致力于堅持不懈和創新,使傳統技術在現代蓬勃發展。"
他補充說,廣西酸嘢建立了投資周期短、回報高的商業模式,使酸嘢店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擴張。
活動現場設置了5個功能展示區,讓參與者品嘗酸嘢和各種新鮮水果,并了解該地區的飲食文化。
廣西被譽為中國的"果盤子",目前種植水果近250個品種,占全國總量的70%。
廣西的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好,盛產優質果蔬,尤其是2023年,廣西水果種植面積達到2000萬畝(133萬公頃),年產量約3390萬噸。這也標志著該地區水果產量連續第六年全國第一。
]]>2024中關村論壇在北京舉辦,展示了一系列最新的技術創新成果。
論壇從4月25日持續到29日,共舉辦了128項活動,包括論壇會議、技術交流、科技成果發布和科技競賽等。
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全體會議和60場平行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120多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和學者登臺演講,分享了他們對前沿技術和相關產業的見解。
演講者中30%以上來自海外,其中不乏10多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和圖靈獎的獲得者。
出席會議的還包括來自218個外國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162所國內外大學的代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者。
企業界的參與熱情尤其高漲,225家風險投資機構、100多家獨角獸企業和10000多家科技企業的高管紛紛出席了會議。
2024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共收到來自74個海外國家和地區的1280個項目,占參賽項目總數的40%以上。
在2024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上,與英國、意大利、韓國、日本等多國合作的技術對接會也接踵而至。
今年的中關村論壇共簽署了309個合作項目,合同總金額達673.2億元(約93億美元)。
本屆中關村論壇的議題涉及多個領域。在人工智能方面,論壇圍繞模型架構創新、人工智能倫理與安全、具身智能等熱點話題展開了形式多樣的對話,提升了研究與評估的前瞻性。
在生命科學領域,論壇聚焦腦機接口和合成生物制造等領域發布了重大的前沿科技成果。
在空間科學方面,論壇圍繞極端宇宙、時空漣漪等課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發布了朱雀二號運載火箭等最新科技成果。
此外,論壇還發布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報告,"對把握全球科技前沿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Visitors interact with a humanoid robot at the opening of the 2024 Zhongguancun Forum in Beijing on Thursday. [Photo by WANG ZHUANGFEI CHINA DAILY]
中國官員、專家和企業高管周四在北京表示,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探索通過技術創新共同解決全球重大問題的途徑,并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將探索互利共贏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打破制約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共同打造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
科技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研發投入超過3.3萬億元(4554億美元),同比增長8.1%,基礎研究經費達到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9.3%。
近年來,中國的科技創新實力實現了重大飛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干事馬爾科-阿萊曼表示,中國是創新強國,為全球增長以及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中國在創新方面領先全球,在《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第12位,截至去年年底,在全球百強科技集群中,有24個在中國,成為集群數量最多的國家。
世界科學院院長夸拉莎-阿卜杜勒-卡里姆稱,通過建立伙伴關系和促進通力合作,推動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也為所有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平臺,共同探索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新途徑。
中國科技公司小米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雷軍表示,公司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努力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
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位重量級嘉賓獲邀出席論壇,圍繞當前經濟金融熱點話題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如何推動各國各方共享深化國際合作機遇,共同克服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積極貢獻促進經濟發展的金融力量。
本屆論壇年會的主題為:"更好的中國,更好的世界——加強金融開放合作,促進經濟共享共贏",包括主論壇、三個平行論壇,共設置22場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華通訊社、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主辦。
五場主論壇活動圍繞"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對話,提升全球經濟金融韌性"等主題。多國金融監管部門負責人、政策委員會委員、交易所負責人、知名跨國公司CEO獲邀進行深度研討。
位于"地球的第三極"青藏高原,中國西北地區的青海省一直是亞洲乃至更廣泛世界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經過10年的努力,該省已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Chumar River of the northern source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Three-River-Source National Park.
青海面積在中國排第四,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它也以豐富的水資源、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而聞名。碧空、青山和綠水是青海的標志性風景。
青海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中國首批國家公園之一。它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全球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方。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2022年的數據表明青海湖水體面積比10年前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于2023年9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國家層面立法規范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專門法律。
數據顯示,像雪豹、藏羚羊、藏原羚和黑頸鶴等瀕危物種的種群逐年增加。
青海還有大量的沙漠和荒地,開發清潔能源的前景廣闊。通過利用豐富的太陽能、水電和風能資源,青海正在建設光伏發電園區和混合動力發電站。
截至2022年底,該省的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468萬千瓦,其中91.2%(4075萬千瓦)來自清潔能源。新能源裝機2814萬千瓦,占比達62.9%。
通過特高壓輸電通道,青海綠電點亮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并將為即將舉行的杭州亞運會提供電力。
該活動邀請了來自近30個國家約150名外國代表前往青海考察青海在建設生態文明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方面取得的成就。
來自不同國家的政黨代表強調了國際合作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表示中國已經走上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