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CENTRE FOR MARITIME DECARBONISATION LIMITED zh_CN PRN Asia GCMD成功展示全球首個船載捕集二氧化碳的端到端價值鏈傳遞 2025-06-30 13:30:00 。 ]]>
  • 全球海事脫碳中心(GCMD)與生態系統合作伙伴攜手合作,成功展示了船載捕集二氧化碳從卸載、處理、運輸和利用的完整價值鏈。
  • 捕獲的二氧化碳已被成功用于綠色建筑材料的生產。
  • 上海 2025年6月30日 /美通社/ -- 全球海事脫碳中心(GCMD)于2025年6月25日在中國成功完成了全球首個海上試點項目,該項目展示了船上捕獲的二氧化碳的完整價值鏈。

    本次試點項目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上海齊耀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齊耀")負責,將從集裝箱船"長頂"(MV Ever Top)上捕獲的25.44公噸二氧化碳,通過船對船(STS)的方式接卸至接收船"德錦26"。隨后,這批二氧化碳從"德錦26"被轉運至浙江省舟山市碼頭,并卸載至槽罐車上。

    第二階段由GCMD牽頭,將捕獲的二氧化碳運輸至其最終使用目的地——上海瀜礦科技與包鋼位于包頭的合資工廠。在此,液態二氧化碳(LCO?)被成功用于低碳碳酸鈣的生產 -- 該物質是可持續建筑材料中的關鍵成分。

    這一跨行業的示范項目標明,捕獲自航運行業的二氧化可被再用于工業應用,從而將航運業脫碳工作與更廣泛的陸地碳生態系統聯系起來。

    打通碳價值鏈的關鍵一步

    要大規模推進航運業脫碳,不僅需捕集碳,還必須通過建立完整的碳價值鏈來解決所捕獲和卸載的二氧化碳的歸宿問題,包括建設下游基礎設施,以有意義的方式實現所捕獲的二氧化碳的卸載、運輸、儲存和使用。

    將捕集的二氧化碳用于混凝土生產,是當前各種利用途徑中溫室氣體(GHG)減排效果較為顯著的方法之一,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陸地上高碳排放的水泥生產需求。這一發現在GCMD的COLOSSUS研究中也有比較細節的探討,該研究評估了船上捕集二氧化碳在各種封存和利用途徑下的全生命周期排放情況。

    在現實限制條件下開展的試點項目

    作為首個此類試點項目,本次試點為未來船上碳捕集的規模化實施提供了寶貴的現實經驗與挑戰識別。

    其中一個關鍵挑戰在于捕獲的二氧化碳的歸類問題:若將其歸類為"危險廢物",則其再利用將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并需要進行妥善處理。通過與相關主管部門密切協調,本次試點重新歸類為"危險貨物",從而解除了這些限制,使其能夠作為工業原料加以利用。

    此次試點項目,GCMD促成了價值鏈上的各利益相關方的通力合作 -- 包括愿意評估船上捕獲的二氧化碳并作為其生產原料的終端用戶。由于該終端用戶的工廠位于內蒙古包頭,捕獲的二氧化碳被運輸逾2000公里,完成首次工業再利用的實地驗證。

    廣泛的生態合作支持

    此次試點項目匯聚了價值鏈上多個利益相關方的緊密合作,包括船東長榮海運(Evergreen Marine Corp)、船載碳捕集系統(OCCS)供應商齊耀、船對船服務提供商德錦航運,以及工業終端用戶 -- 上海瀜礦科技及其合資公司內蒙古包瀜環保新材料

    此外,上海市交通委、上海海事局、上港集團、上海海關和上海邊檢等政府與監督部門也為此次試點項目提供了重要支持。

    試點以外

    GCMD將對本次試點進行全面的生命周期評估LCA),利用在整個試點項目期間獲取的二氧化碳質量數量及相關數據,來量化此次試點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并由挪威船級社(DNV)提供第三方減排審查認證,以符合公認的碳核算標準。

    發言人致辭:

    GCMD 首席執行官盧月玲教授 (Professor Lynn Loo)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發揮自身作為中立協調者的作用,匯聚來自各行業的利益相關方,共同解決船載捕集二氧化碳在卸載與利用過程中面臨的技術與操作挑戰。本次試點標志著我們向將船上捕獲的二氧化碳納入更廣泛的循環經濟體系邁出了重要一步。目前,我們正在開展嚴謹的生命周期評估,以全面量化這一價值鏈的氣候影響,證明船載碳捕集系統在經過深思熟慮且透明應用時,能夠成為有效的脫碳手段。"

    齊耀環保總經理,蘇毅博士(Dr. Su Yi) 表示:"作為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系統的研發者,我們非常榮幸與各方合作,共同完成全球首次船對船液態二氧化碳的接卸。自2024年初設備交付以來,齊耀環保已成功完成兩次船岸卸載并實現全球首次船舶CII核算扣減。從'船岸卸載'到'船對船接卸',我們相信,這一里程碑式的進展,連同持續優化迭代的OCCS技術,將為航運業脫碳進程注入強勁動能。"

    瀜礦高級副總裁陳少斌 (Tracy Chen)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在由GCMD主導的這一項目中,擔任船上捕獲的液態二氧化碳的終端用戶。通過將液態二氧化碳轉化為高純度綠色碳酸鈣,我們助力完成了此次試點項目中的碳價值鏈閉環。瀜礦致力于推動航運業大幅減排。未來,隨著瀜礦沿海礦化項目的啟動,船上捕獲的液態二氧化碳將能在當地得到利用和儲存,從而實現有意義的減排,并助力航運業向凈零排放轉型。"

    全球海事脫碳中心簡介

    全球海事脫碳中心(GCMD)于2021年8月1日作為非營利機構成立,其使命是通過制定標準、部署解決方案、資助項目以及促進跨部門合作,支持航運業實現脫碳目標。

    GCMD由必和必拓(BHP)、BW集團、東太平洋航運(Eastern Pacific Shipping)、挪威船級社基金會(Foundation Det Norske Veritas)、海洋網聯船務(Ocean Network Express)和勝科海事(Seatrium)這六家行業合作伙伴共同創立。此外,GCMD還從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MPA)獲得資金支持,用于符合條件的研究與開發計劃和項目。自成立以來,英國石油公司(bp)、韓華海洋(Hanwha Ocean)、赫伯羅特(Hapag-Lloyd)、日本郵船(NYK Line)和新加坡PSA國際港務集團(PSA International)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加入GCMD。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30家中心級和項目級合作伙伴加入GCMD,他們貢獻資金、專業知識和實物支持,以加速可擴展低碳技術的部署,并降低技術應用的障礙。

    自成立以來,GCMD啟動了四項關鍵舉措,旨在填補以下領域的技術和運營空白:液氨作為船用燃料的應用、為即用型綠色燃料制定保障框架、通過船載碳捕集技術打通碳價值鏈并明確所捕獲的二氧化碳的價值鏈,以及填補數據與融資之間的差距,以擴大節能技術的采用范圍。

    GCMD戰略性地選址于新加坡,這里是全球最大的船用燃料加注中心和最繁忙的轉運港之一。垂詢詳情,請訪問www.gcformd.org

    ]]>
    皮爾巴拉港成功完成液氨過駁試點項目,為未來氨燃料加注作業奠定安全與操作基礎 2025-06-13 12:15:00 。 ]]>
  • 全面的安全研究證實,在錨地進行船對船液氨過駁在技術上可行且安全
  • 周密的規劃、健全的基礎設施、船舶兼容性與清晰的溝通是確保過駁成功的關鍵
  • 新加坡 2025年6月13日 /美通社/ -- 全球海事脫碳中心(GCMD)今日正式發布綜合報告,詳細闡述了其于2024年9月14日在澳大利亞皮爾巴拉港外海20海里處的WA19錨地成功實施的液氨過駁試點項目的經驗成果。該試點項目成功實現了兩艘氣體運輸船之間的液氨船對船過駁操作,參與作業的船只為Green PioneerNavigator Global

    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試驗通過海上過駁轉運模擬燃料加注的操作流程。以700 – 800立方米/小時流量安全且高效地轉運2700公噸液氨。試點項目選址于皮爾巴拉港區因其配備液氨裝運碼頭等基礎設施、擁有豐富的液氨裝卸操作經驗、設有符合標準的大型錨地,且離岸距離能夠滿足安全標準。

    本次報告題為《零碳航運之路 —— 皮爾巴拉港液氨轉運試點啟示》,系統性地總結了試點項目在技術、物流、安全和法規層面的相關要求以及應對措施。

    項目亮點

    試點項目圍繞四大核心領域展開:可行性分析、風險識別、后果評估與應急響應。綜合評估結果表明,通過嚴格執行建議的安全防護措施與操作流程,錨地船對船液氨過駁作業在技術上可行且操作上安全。

    研究量化評估了操作中的運行極限和應急響應程序預案,為未來的試點和商業化規模化運營建立了重要參考。

    為確保本次試驗中液氨過駁作業的安全操作,項目參考了既往LNG加注作業經驗并開展了系泊分析。分析涵蓋36種不同海況,結論認為在最大持續風速不超過20節、波高不超過0.3米的條件下,可實現安全操作。這些閥值均低于防止船舶駕駛室翼橋碰撞的安全要求。

    研究還使用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模擬了氨泄漏的羽流擴散情況。團隊從保守角度出發,模擬釋放量設定為33立方米,該數值為最嚴苛事故情景預估泄漏量的四倍。

    當風速為10米/秒時,模擬結果顯示:在船舶甲板上發生此類泄漏將形成高達40米、寬60米、長750米的氣體羽流。考慮到試驗錨地邊界為1海里(1,852米),此類事故對周邊錨地的船舶造成安全風險或操作干擾的可能性較低。

    危害識別(HAZID)與危險可操作性分析(HAZOP)研究共識別出23項與試驗相關的中等級別風險,并通過實施多項附加控制措施得到有效緩解,包括使用應急脫離接頭(ERC)、避免同步作業(SIMOPS)、部署應急響應船等。這些研究成果為未來船用氨燃料加注作業提供了可借鑒的風險管控基礎。

    應急響應措施包括標準化通信協議、制定個人防護裝備(PPE)配置矩陣、指定事故處理負責人、確認船上溢漏應急工具包以及部署消防拖船等。此外,船舶操作人員還進行了液氨事故專項應急演練,以強化應急處理能力。

    報告還詳盡記錄了本次試驗的操作流程,包括轉運系統設置、安全關斷體系以及關鍵作業的作業時序。

    其他進展

    氨燃料推進系統的研發正在加速,首臺雙燃料二沖程氨動力發動機預計將于明年初投入運行。2025年4月,國際海事組織(IMO)批準了全球首個與溫室氣體燃料強度掛鉤的排放定價框架,此舉有望進一步推動氨成為航運業可行的零碳燃料。在此背景下,GCMD將持續與業界協作,在船舶和港口的應用場景中彌合安全、技術與運營方面的差距。

    GCMD 首席執行官盧月玲(Lynn Loo) 教授表示:"過去,燃料加注指南往往要在多年實際運營后才逐步建立。而此次項目的開發先于實際商業規模運營,因此,試驗過程必須盡可能全面,以便為行業機構提供有力參考,助力完善安全操作流程、應急響應方案和運行標準。"

    獲取報告,請點擊此處

    ]]>
    關于卸載船上捕集的二氧化碳的里程碑式研究指出,港口準備不足是大規模商業化的主要障礙 2024-03-19 16:05:00 下載報告。 ]]>
    • 目前港口處理捕集的二氧化碳的基礎設施和程序還不完善。
    • 確定卸載、利用和/或封存二氧化碳的明確途徑對于船載碳捕集與封存系統的大規模商業化至關重要。

    新加坡2024年3月19日 /美通社/ -- 全球海事脫碳中心(GCMD)攜手勞氏船級社(Lloyd's Register)和奧雅納(ARUP)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港口準備不足是制約船載碳捕集與封存系統(OCCS)作為切實可行的脫碳解決方案主要瓶頸。盡管卸載船上捕集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技術已相當成熟,但如何由專業人員安全操作轉移這些捕集的二氧化碳,目前尚缺乏驗證。

    這份題為《卸載船上捕集的二氧化碳的概念研究》(Concept study to offload onboard captured CO?)的報告發現,盡管少數港口已經配備了卸載液化二氧化碳(LCO2)的基礎設施,但這些設施主要是為了處理食品級二氧化碳而設計的。由于食品級二氧化碳對純度要求極高,因此限制了這些設施處理船上捕集的二氧化碳的互操作性。

    研究考察了全球十多個計劃中的LCO2相關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均坐落于二氧化碳排放工業集群附近或與之相關的運輸系統中,能夠處理的二氧化碳捕集量將遠超來自OCCS系統所捕集的量。對于港口而言,要實現規模經濟,其卸載、儲存和運輸船上捕集的二氧化碳所需的基礎設施或許需要同這些項目進行整合。然而,當前許多此類項目仍處于概念階段,最終投資決策(FID)尚未敲定,這也導致港口在卸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遲遲未能啟動。這種相互制約、因果難分的困境,恰好凸顯了碳價值鏈的整體雛形尚未完全成熟。

    另外,在港口原本就錯綜復雜的作業流程中引入LCO2的卸載環節,可能會對港口的效率和操作性造成一定影響。為確保LCO2裝卸和儲存的安全,需要設置額外的緩沖區,這也會進一步加劇港口和碼頭現有空間的緊張狀況。

    關于研究:填補碳捕集價值鏈的空白

    這項歷時九個月的研究,旨在填補船上碳捕集價值鏈中的空白。作為幫助國際航運業達成國際海事組織(IMO)減排目標的潛在過渡方案,OCCS近來備受矚目,且會在未來的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會議上審議。雖然OCCS的減排成效取決于能否在船舶的有限空間內成功安裝船載兼容系統,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確立二氧化碳的利用或封存的途徑來解決捕集后二氧化碳的去向問題。

    該研究作為對GCMD旗下REMARCCABLE項目(實現海上碳捕集,展示降低排放的能力)的補充,探討了OCCS切實可行的端到端解決方案的可行性。要使OCCS系統在操作中真正落地,整個行業必須合力打造一個生態系統,以幫助建立完整的價值鏈來妥善管理捕集的二氧化碳。

    通過全面審視整個價值鏈的需求,該研究從162種可能的方案中篩選出四種卸載基礎設施進行了概念評估,確定了LCO2的操作規范和安全標準,開發了用于量化基礎設施成本的模型,制定了人員資源培訓框架,并對當前從OCCS卸載LCO2所面對的潛在監管規范進行了分析。

    安全卸載LCO2的概念

    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LCO2安全地卸載至合適的基礎設施。

    研究認為,將捕集的二氧化碳轉為液化形式可能是船上儲存和運輸最有效且最具成本效益的選擇。在此基礎上,該研究篩選出四個概念,涵蓋船到船和船到岸等主要卸載模式,其可作為可組合的構件,以覆蓋更廣泛的卸載概念。

    在對這些概念的可操作性進行評估時,研究發現,使用LCO2中轉船進行船對船和船對岸轉移是最有希望實現大規模卸載的模式,捕集的二氧化碳最終將被封存或用作制造合成燃料的原料。

    將捕的二氧化碳儲存在ISO罐式集裝箱中進行“船到港口”的轉移方式,被認為更適用于規模較小,且對二氧化碳等集要求較高的場景。這種轉移方式也與現有的港口基礎設施最為兼容,因此更容易在現階段進行試點。

    處理LCO2的安全注意事項

    在船上處理LCO2會面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戰,這些挑戰在處理航運燃料時并不常見。該研究深入剖析了一旦發生泄漏可能引發的窒息和毒性等危害。

    我們對二氧化碳在三相點附近條件下的儲存狀況進行了評估。在三相點附近,二氧化碳呈現出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相共存的特性。因此在三相點或三相點附近,儲存條件對雜質很敏感,即使溫度和壓力出現微小變化,也可能導致二氧化碳從液態轉變為固態,進而引發管道堵塞、壓力驟升等危險情況。

    為解決這些隱患,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安全性研究,包括卸載危險識別(HAZID)、同步操作(SIMOPS)和風險定量分析(QRA),并制定了處理LCO2的應急措施及解決方案。

    GCMD首席執行官盧月玲教授表示:“雖然試點項目已經成功展示了多項船上捕集技術,但如何安全地卸載商船上捕集的二氧化碳以及如何構建完整的碳價值鏈目前仍不確定。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這些挑戰,更為有意推進OCCS/LCO2卸載概念的各方提供了全面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

    勞氏船級社首席執行官Nick Brown表示:“海運業必須對所有減排技術所帶來的安全和運營挑戰有深入的了解。研究聚焦港口的準備情況以及安全處理和卸載LCO2的注意事項,填補了碳捕集價值鏈中的部分空白,有助于行業利益相關者圍繞碳捕集解決方案作出明智的投資決策,并據此制定相關的監管和操作指南。”

    奧雅納公司設計負責人Robert Cooke表示:“研究結果表明,現有的二氧化碳工業知識在卸載應用中具有很高的可移植性。奧雅納充分整合了能源和海事領域的專業能力,闡述了卸載船上捕集的二氧化碳的概念,并探索了如何將這一新工藝切實、安全地融入繁忙的港口環境。我們期待看到這些技術和實操發展成為有效的海洋脫碳解決方案。”

    如需了解全部研究結果,請點擊此處下載報告

    ]]>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