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中國農歷春節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球 20 多個國家將其列為法定節假日,約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共慶佳節。在長城要塞榆林古城,這座融合中原與塞北文化的絲路驛站,我們見證了非遺傳承的獨特年味。
在榆陽非遺保護中心,銀匠楊氏家族傳承5代人的花絲鑲嵌技藝令人驚嘆。源自明代的榆林銀飾融合游牧與中原審美,歷經數十道鏨刻工序。外國友人嘗試制作中國結銀飾后感嘆:"這種精密工藝讓我們重新理解中國人的匠心。"
在隔壁的泥塑工坊內,崔師傅正用黃土塑造陜北百態。起源于明清的榆林泥塑,其作品特點是包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工匠捏出來的田間老農、街頭藝人栩栩如生。一位外國體驗者捧著自己制作的 "煙斗老人" 說:"泥土里藏著中國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剪紙藝術家董師傅的展館,外國友人挑戰了多層鏤空剪紙技藝。榆林剪紙歷經百年發展,剪刀游走間展現著陜北民俗畫卷。新春主題作品完成時,體驗者們由衷祝福:"愿這份承載東方智慧的藝術被世界看見。"
從銀器叮當到剪紙翻飛,榆林古城用非遺技藝講述著文化傳承的故事。當外國友人親手觸摸這些古老技藝,中國春節已不僅是節日慶典,更成為世界感知東方文明的重要窗口。這份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正在全球文明對話中綻放新光彩。
正月十四,榆林陜北民歌博物館迎來一行國際訪客,民歌手王志行以專即興獻唱揭開文化之旅。陜北民歌,曲調高亢、韻味悠長,世代在這片黃土地上傳唱。從勞動號子到情歌對唱,從婚喪嫁娶到節慶祭祀,陜北民歌是這里人們情感的真實寫照。2006年,陜北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外國友人在聽完歌曲后表示:"這首歌展現了中國之美,我雖然聽不懂但是能感受到所有的感情。"
在榆林市民間藝術研究院,全國秧歌展演排練正酣。源自明清的陜北大秧歌是農民在農閑時期的娛樂活動,它融合了舞蹈、戲曲表演與民俗祭祀等多種藝術形式,盡顯黃土高原的樂觀與豁達精神面貌。2008年陜北秧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5年的榆林元宵節,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秧歌隊伍,更迎來了來自保加利亞、泰國、韓國、俄羅斯的民間藝術團隊。這場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讓古老的陜北秧歌煥發出新的生機。外國友人評價:"我真的很喜歡他們的表演和舞蹈方式,非常驚艷。中國春節的集體歡慶打破了西方家庭式過節模式。"通過參與秧歌巡游,外國友人不僅領略到非遺魅力,更理解文化傳承的深層意義,"表演者眼里的文化自信,讓我們看到五千年文明。我很尊重并熱愛這種文化"。
從民歌博物館的聲景到街頭秧歌的沉浸體驗,榆林用非遺藝術為海內外友人搭建起跨文化橋梁。這些躍動的音符與舞步,既是最生動的新春禮物,更是世界讀懂黃土文化的密碼,正在為陜北非遺注入新時代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