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計量分析在Scopus數據庫上進行,以標題和摘要搜尋自1962年首篇關于角膜矯形術文章發表以來,直至2020年11月期間,所有與“角膜矯形術”(orthokeratology)、“角膜屈光療法”(corneal refractive therapy)和“角膜塑形”(corneal reshaping)相關的文章。所搜尋到的650篇文章中,獲引用次數最高的首兩篇文章均為曹教授的著作。此外,隸屬曹教授團隊的博士后研究員張倩云博士的角膜矯形術范疇的文章引用次數亦名列全球第三。
曹教授表示:“我和團隊多年來一直在角膜矯形術的領域不斷鉆研,而在這方面的努力能夠得到充分肯定,我們感到十分榮幸。理大眼科視光學院憑藉世界級科研設備,以及科研人員努力不懈的精神,在近視研究及控制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會繼往開來,在創新科研和技術開發上不斷尋求突破,以守護社會大眾的眼睛健康。”
曹教授及其團隊在角膜矯形術方面擁有多年豐富經驗,并早于2005年發表全球首項關于夜間佩戴角膜矯形鏡的縱貫性研究,發現角膜矯形術有效減緩近視度數增長,其后多項研究亦進一步予以肯定,令角膜矯形術得以普及并成為業界控制近視慣常采用的方法。
角膜矯形術始于1960年代,當時使用的是日間佩戴的傳統型平整式硬性透氣隱形鏡片。雖然該款鏡片能夠改變眼角膜弧度,短暫矯正近視度數,然而成效并不穩定且會產生不良副作用,因此很快便被業界淘汰。直至2000年代初,由于特別設計的角膜矯形鏡片、先進的物料及精良的設備面世,角膜矯形術亦得以迅速發展起來。
]]>
“
光華工程科技獎 ”為兩年一度的國家級獎項,旨在表彰在工程科技及工程管理范疇具卓越成就和重要貢獻的中國工程師和科學家。獎項自1996年成立以來,已嘉許超過250名來自不同工程領域的杰出人士。今屆的41名得獎者從296名候選人中選出,陶教授與另外兩名香港得獎者,均由香港工程科學院提名。陶教授以其在智能纖維材料、納米技術、光子纖維和織物、柔性電子和光子設備、智能可洗技術、紗線制造和紡織品復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享譽國際。陶教授進行了大量研究,并發表超過800篇科研文獻,包括300多篇國際期刊論文及七份研究著作。
陶教授表示:“獲此國家級的獎項,我感到非常榮幸,感謝中國工程院對本人及理大研究團隊的科研工作作出重要的肯定,以及香港工程科學院的提名,我們實在得到很大鼓勵。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工智能技術和工業自動化及智能化為大勢所趨,亦將顛覆傳統制造產業的運作模式。作為科學家,同時也是業界的緊密伙伴,我們定當繼續充分發揮我們在研發方面的實力,利用前沿科技,專注研究創新的應用方案,以促進業界的發展,令整體社會一同受惠。”
由陶教授領導的專家團隊已獲得34項國際及國家專利,超過十項發明已獲多家世界知名企業應用。其中的扭妥環錠紡紗技術已獲11家制造商應用于新型紡織及服裝產品之上。
陶教授于2003至2011年擔任紡織及服裝學系系主任。在她的領導下,學系成為全球領先的服裝及紡織界的高等學院之一。透過與業界緊密合作,陶教授成功帶領理大團隊獲得逾港幣3.3億元的撥款設立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此外,她亦分別于2004年及2018年先后創立功能性及智能型紡織品及成衣納米科技中心,以及智能可穿戴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