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2025年6月18日 /美通社/ --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與博愛醫院董事局(博愛)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合力研究為 2027 年落成的“博愛醫院屯門藍地長者護理及護養安老院舍項目”(藍地項目)引入多元化創新應用科技,展望將藍地項目打造成全港最大型的“智能院舍”,以提高長者照顧服務的效率和質素。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先生及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署長杜永恒先生應邀擔任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主禮嘉賓。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先生表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的重點策略之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落地,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并提升市民生活質素。應科院與博愛是次就藍地項目的合作,正好體現藍圖的精神,同時亦標志著香港邁向‘智慧養老’新時代,藉創新科技全面加強安老院舍服務。我們期盼更多創新科技融入生活,讓各行各業及社會大眾受惠。”
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署長杜永恒先生表示:“我衷心感謝博愛醫院多年來積極配合政府的安老政策方針,拓新求進,不遺余力地提升安老院舍的服務水平。博愛醫院屯門藍地院舍項目不但擴充安老服務設施的容量,亦在創新科技應用方面‘更上一層樓’,藉科技提升照顧質素。我期望項目可以啟發業界引入創新思維,推出更多切合長者需要的服務模式,惠澤更多長者。”
度身訂造先進護老解決方案
在兩位署長、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及博愛醫院永遠顧問委員會副主席李鋈發先生共同見證下,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營運官莊偉泉工程師與博愛醫院董事局主席黃曉君女士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為藍地項目開展一系列創新科技應用研究,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物聯網等以開創嶄新長者護理服務,提升長者住宿體驗;又會考慮引入建筑物能源管理技術,提高能源效益。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指出,“應科院深信創新科技能夠改善生活質素、為大家帶來幸福感。應科院具備創新科研實力和豐富經驗,多年來累計取得超過1,100項專利和成功完成了逾1,500項科技轉移予業界使用。我們融合人工智能驅動的醫療保健方案、中央智能感應平臺等多種尖端技術,度身訂造合適的先進護老解決方案,全力支持博愛醫院建立高效能、可持續發展且履行社會責任的智能安老院舍,推動服務創新,為長者謀福祉。”
博愛醫院董事局主席黃曉君女士表示:“博愛將成為香港首個單一機構營運一間超過1,400個宿位的安老院舍,這無疑是一項新嘗試。當中涉及設施管理、資源分配運用和護理及專業人手的安排,我們必須保持博愛一如以往專業全面的服務質素。很高興與應科院攜手合作,為藍地項目探討智能科技方案,以便及早制定未來營運的應對策略。應用創新科技除了能夠提高院舍營運效率,亦可減輕前線人員工作負擔,令他們更專注于長者身上,實踐博愛‘以人為本’的宗旨。”
雙方期望以藍地作旗艦項目,持續擴展“未來安老”服務模式,成為業界參考指標,善用智能科技將本港安老服務推向更高水平。
圖片下載: http://bit.ly/4l2Eesi
(后排左至右) 在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先生、社會福利署署長杜永恒先生、及博愛醫院永遠顧問委員會副主席李鋈發先生共同見證下,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營運官莊偉泉工程師(前排左)與博愛醫院董事局主席黃曉君女士(前排右)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為博愛醫院藍地項目開展一系列創新科技應用研究,冀成全港最大型的“智能院舍”。
]]>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歡迎孫博士工程師加入應科院,贊揚他在科技行業擔任要職多年,具備管理大型企業、領導數碼轉型和技術方案商業化的實務經驗,對推動科技應用滿懷熱誠,是出任行政總裁的理想人選。他說:“我們對孫博士工程師充滿信心,相信在他帶領下,應科院的科研實力會更上一層樓,并成為企業科技轉型的伙伴,把更多科研成果轉化予各行各業落地應用,讓社會大眾受惠。他亦將領導應科院為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及為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貢獻。”
孫耀達博士工程師表示,創新科技對強化香港競爭優勢至關重要,也是驅動社會進步、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很榮幸能夠加入應科院團隊,在香港特區政府及董事局的支持下,應科院將進一步深化與創科生態圈持份者的聯系,促進‘政產學研投’緊密合作,以推動‘產業科技化、科技產業化’的進程。我會竭力進一步提升應科院的‘科技含金量’,把握機遇開拓內地及海外市場。”
本地及海外經驗豐富 屢獲國際殊榮
孫博士工程師具備逾30年的資訊科技經驗,擅于資訊科技服務外包、大型系統整合及數碼轉型。在加入應科院前,他擔任聯想電訊盈科企業方案有限公司(LPS)總裁;亦曾為沙特阿拉伯大型認知城市項目NEOM的執行總監及陸上運輸部門首席技術主管,專責監督認知型智慧出行策略與平臺設計。此前,他于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擔任資訊科技主管十年,制定企業數碼轉型及網絡安全策略,并領導多個創新方案落地執行。
孫博士工程師為業界貢獻良多,榮獲多個獎項,包括:2012年“中國五大杰出CIO(資訊總監)”、2013年“香港杰出CIO獎”(大型企業組別)、2013年“中國最具價值CIO”、2014年“亞洲CIO大獎”以及2019年“東盟20大杰出CIO”。他于2017至2021年間擔任香港電腦學會會長,并于202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勛章,表揚他對本地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培育與發展的貢獻。他曾于香港城市大學(2020至2022年)擔任客席教授,現為香港都會大學榮譽教授。
孫博士工程師擁有瑞士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學位、查爾斯特大學專業會計碩士學位,以及澳洲國立大學經濟及科學雙學位。
李惠光工程師感謝首席科技官黃瑩博士、首席營運官莊偉泉工程師以及首席財務官容慧琪女士在新行政總裁上任前聯合兼任署理行政總裁。
圖片下載: https:// bit.ly/440jsTl
]]>推動創新科技協作
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指出,應科院作為香港領先的研發中心,致力推進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商業化,以協助業界升級轉型、提升效率。“應科院于InnoEX聯系全球眾多高質素潛在合作夥伴,向他們展示各式已可推出市場的尖端解決方案,發掘合作機遇。適逢應科院今年慶祝銀禧,特別于展位上設置‘時光隧道’,回顧我們過去25年的創科成就。香港正迎來創科發展的黃金機遇,應科院將繼續堅守使命,研發更多應用科技促進社會進步、實現智慧生活,推動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
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營運官莊偉泉工程師表示,應科院的研發屢獲殊榮,廣受業界歡迎,至今已擁有逾1,100項專利、完成逾1,500項技術轉移。“我們很高興再次在InnoEX展示應科院的研發成果,并期待未來透過更多‘政產學研投’的合作,加快科研從書架到貨架的速度,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全球創新科技樞紐的地位。”
展示智慧生活科技
亞洲創科盛會InnoEX由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共同主辦,吸引眾多政商領袖到訪,支持香港發展蓬勃的創科生態圈。參觀者于應科院位于展覽廳3C的展位(3C-E03)上,可加深了解多項有助各行各業升級轉型和改善生活質素的嶄新技術,包括:
論壇引領科技創新
莊偉泉工程師今早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呈獻:科技驅動產業及經濟大會”上參與專題討論,介紹應科院的研發項目,藉此說明創新意念如何轉化成為可推出市場應用的商業解決方案。明日(4月14日)他亦會主持由法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及法國商務投資署(Business France)主辨的“創新論壇:法國與香港共同塑造綠色效率、智慧交通與數字化轉型”,探討科技在塑造未來智慧城市的角色。
促進創科跨界合作
香港國際創科展與香港貿發局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同期舉行,兩項展覽匯聚了逾2,800家來自29個國家及地區的參展商,吸引世界各地訪客,促進創科跨領域合作。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 https://www.astri.org/tc/
香港國際創科展 – https://www.hktdc.com/event/innoex/tc
圖為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左四)、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營運官莊偉泉工程師(右五)及團隊,歡迎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左五)、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左三)及香港貿發局助理總裁古靜敏女士(右四)參觀應科院展位 (編號:3C-E03)。
]]>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對此深感高興:“這份成績單不僅是對香港科研實力的國際認證,更是對我們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肯定。”他指出,國家及特區政府全力推動創科發展,為業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應科院將繼續積極配合施政方針和發展策略藍圖,促進“政產學研投”合作,冀把港產科技帶到全球應用。
“每項獲獎發明都是科研團隊不懈努力的成果,亦印證了他們在高質量研究方面的卓越表現。”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科技官黃瑩博士欣悉這些直擊行業痛點的解決方案廣受評審歡迎。他表示:“我們會繼續以科技提升城市競爭力,并讓更多人分享到科研成果,以回饋特區政府和業界的大力支持。”
其中兩項得獎項目由應科院與港鐵合作研發,計有榮獲評審團嘉許金獎的“自動隧道檢測系統”,以及金獎的“智能電力管理助手”。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于4月9至13日舉行,是表揚創新發明的年度盛事,云集全球頂尖科研學者,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今年匯聚超過1,000項來自45個國家及地區的創新發明,并由國際專家評判團選出各獎項。
應科院各獲獎目詳情如下:
獎項 |
得獎者 |
發明名稱及描述 |
金獎 |
吳智偉 李淑玲 |
優化運算微型機器學習平臺 |
金獎 |
王岳琳 王子祺 張春 |
鉆石顏色自動分級連續生產線 |
金獎 |
田美靜 尹廷熙 苗彩云 駱南 唐學燕 蔣金波 |
基于動態混合頻率空間載波偏折術的3D檢測系統 |
銀獎 |
郭慧民 巫文超 劉晉杰 |
胃部膠囊內窺鏡自動控制系統 |
銀獎 |
王彥 李濤 楊永琪 |
人工智能運算的高效數據儲存方法 |
銀獎 |
董穎 王曉東 曾佑佑 王宜 |
關鍵5G應用的自主連接套件 |
銀獎 |
陳尋 劉麗瓊 王子舟 招溢利 |
5G遠程起重機控制以及工地覆蓋方案提升建筑工地安全 |
銀獎 |
許顥瀧 陳卓均 朱星華 蘇棟哲 |
用于多模態交通數據理解的生成式預訓練大型交通模型 |
銀獎 |
談銘威 Malik Saad 朱秀玲 陳建龍 |
具備靜態捕捉模式的動態視覺感測系統 |
銀獎 |
談銘威 潘錦豪 姚智奇 鄒文滔 華培淞 鄭國星 陳建龍 |
光學數位編碼-解碼系統 |
銅獎 |
曾廣衡 謝經緯 呂諾言 |
超聲波回波包絡檢測方法 |
銅獎 |
林燦輝 鄭文源 張紫如 張偉倫 |
元宇宙和線上服務身份驗證的非同質化代幣 |
銅獎 |
韓志定 朱祺鈞 許黎 李亞承 彭欐楷 余濤 |
結合視覺和文本特征的PDF文件語義解析系統與方法 |
銅獎 |
林沛豪 何子銳 李文迪 徐靜儀女士 古偉昌 |
城市噪音污染監測的演算法和邊緣運算方法 |
深圳2024年10月9日 /美通社/ -- 為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協同創新,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香港應科院」)全資子公司應科院科技研究(深圳)有限公司(「深圳應科院」)于年初進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合作區」)并于今日正式揭幕,標志著應科院進一步拓展內地業務,加快與大灣區在創科技領域上的合作。
揭幕儀式由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深圳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曾堅朋先生、香港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共同主禮,兩地政府官員及業界領袖應邀出席,一同見證應科院與深圳、大灣區以至全國的科技合作邁進新的里程碑。
建立國際領先科技產業集群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致辭時表示:「河套合作區是香港與內地創科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藉著大灣區的市場潛力,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科生態系統,促進人才和知識交流協作。應科院落戶河套區,標志著香港與深圳創科界進一步合作,綜合發揮兩地優勢,為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貢獻。」
深圳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曾堅朋在揭幕禮上指出,「我們將向所有落戶在河套深圳園區的科研機構提供充足的支持和優質的服務,尤其是香港應科院及其應科院科技研究(深圳)有限公司這樣跨境協作緊密、一機構兩地布局的香港科創機構,讓深港的人員、物資、資金、技術、資料等創新要素『過河』更便利。」
促企業善用科技提升競爭力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認為河套合作區在空間、政策及資金等方面,為深圳應科院提供充足支持,并大力支持生態及人才發展。他指出,深圳應科院將融合兩地科研力量,加強與大灣區企業的合作,開展更多跨境研發項目,促進技術成果在區內轉化和產業化,協助科研成果落地。「同時,我們將充份發揮港深兩地各自的優勢, 共同推動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并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實現協同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深圳應科院于揭幕禮上與三家內地企業舉行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包括深圳創客恒源科技有限公司、峻益天材(深圳)新能源有限公司及國創能源互聯網創新中心。李惠光工程師說:「這些合作將起示范作用,冀能吸引更多企業善用香港創新科技增強營運效能與提升整體競爭力。」
聚焦半導體及智慧出行技術
深圳應科院座落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占地約1,100平方米,包括辦公室和展廳;另有約300平方米的實驗室位于河套合作區內,合計面積逾1,300平方米。「一號通道」是連接落馬洲與深圳福田保稅區的專用出入境通道,自啟用后,從香港應科院到深圳應科院的車程僅需35分鐘,便利科研人員支持應科院在內地發展。
去年7月,應科院「國際化應用基礎研究機構項目」在河套合作區正式啟動。至今,深圳應科院已開展多個項目的研發及測試,主要圍繞第三代半導體和新一代通訊技術領域,建立三個技術平臺,包括GaN高端電源技術開發及測試平臺、SiC智能電力系統開發及測試平臺、智慧校園模擬及實測平臺,實現技術轉化和產品的商業化,同時促進技術交流,培育高端人才,助力大灣區的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此外,今年6月,在深圳應科院協助下,首個跨境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測試在河套啟動,成功協同完成多種極端路況場景下的自動駕駛測試和數據采集。
李惠光工程師說:「展望未來,深圳應科院將發揮『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并繼續推動『政產學研』合作,促進港深協同創新成果在河套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轉化,為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貢獻。」
(圖左至右) 香港特區政府駐深圳聯絡處主任黎瑞瓊女士、香港特區政府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副主任蔣學禮博士、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查毅超博士、深圳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曾堅朋先生、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香港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深圳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何新紅先生,以及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助理署長劉衛銘先生,一同主持深圳應科院揭幕儀式。
在一眾嘉賓見證下,深圳應科院與三家內地企業舉行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從左至右為深圳創客恒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曉鳴先生、峻益天材(深圳)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趙興源先生、深圳應科院董事長史訓清博士,以及國創能源互聯網創新中心院長趙志剛博士。
]]>
香港2024年4月30日 /美通社/ --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應科院) 與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入境處)首次合作,攜手推動各種適用于出入境服務的創新科技應用,以進一步提供更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
今天在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及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先生見證下,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和入境事務處處長郭俊峯先生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
四大范疇 提升服務
入境事務處處長郭俊峯先生表示,入境處積極響應特區政府推動"智慧城市"的政策,并透過與應科院合作,落實支持及推動本地科技研發。入境處將繼續致力運用創新技術提升部門的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以應對持續增加的公共服務需求和未來業務發展的需要。
未來,入境處與應科院會在四個主要范疇,包括"創新通關模式"、"生物特徵認證"、"人工智能技術"和"機械人技術",探討創新的應用方案,為市民提供更高效優質的服務。
智慧城市 輸出科技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感謝入境處選擇與應科院共同合作,支持港產科技研究。他指出,是次合作將起示范作用,鼓勵鄰近智慧城市使用創新科技,為各地民眾帶來更多便利。
"應科院與各政府部門合作,讓應科院研發的創新科技在不同場景應用,惠及普羅大眾。這亦有助我們推廣香港研發的創新科技,鞏固香港作為技術轉移樞紐的地位。"
多重技術 提升效率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指出,團隊將善用先進容貌識別技術提升出入境檢查服務,包括採用多重攝影機矩陣感測融合技術,藉快速搜尋AI演算法和失焦去模糊引擎,以及臉部辨識和臉部正面化技術,在短時間內識別及捕捉移動中的目標,實現通關自動化,及提升效率。"例如部份車輛后座并沒有可活動的車窗,我們研發的嶄新技術,可讓這些車輛進行出入境檢查時,在隔著玻璃的情況下繼續進行核對影像的工作。"
根據合作備忘錄,入境處與應科院的合作項目還包括研究採用嶄新生物特徵認證技術提升服務水平和執法能力,亦會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協助加強邊境保安和簡化通關程序。
]]>
香港2024年4月20日 /美通社/ --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于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囊括23個獎項,包括1項“評審團嘉許金獎”、6項金獎、10項銀獎及6項銅獎,成績備受肯定。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指出:“應科院研發的創新科技能夠在眾多參展國際發明中榮獲多項嘉許,足證香港科研實力雄厚,也肯定了我們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努力,成績令人鼓舞。我們會繼續推動更多‘政產學研’的交流及合作,并在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積極氛圍下,把握未來發展機遇,為香港經濟注入更強勁的發展動能。”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于日內瓦接受獎項后說:“我很榮幸應科院的科研成果和創新解決方案在國際舞臺上廣受歡迎,并為科研團隊取得佳績感到十分鼓舞。應科院致力促進創科生態圈上中下游協作,科研團隊將繼續研發有助應對全球挑戰和加速智慧城市發展的創新解決方案,冀帶來更多殊榮。”
寶石鑒定儀獲“評審團嘉許金獎”
今屆應科院的獲獎項目涵蓋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智慧城市以至醫療保健等領域,大多是有效提高生產力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殊榮的“寶石眼:寶石鑒定儀器”,是融合多種技術的全自動鑒定器,可快速區分天然鉆石、實驗室合成鉆石和其他寶石,獲得評審的高度好評。
應科院完整得獎名單如下:
獎項 |
得獎項目 |
評審團嘉許金獎 |
|
金獎 |
|
銀獎 |
|
銅獎 |
|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被公認為全球最重要和規模最大的發明展之一,今年匯聚38個國家及地區包括來自歐洲、中東、東盟、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參展商,各獎項由國際專家評判團從逾1,000項參展發明中選出。
相關資訊
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表示:“應科院的使命是藉創新科技力量,締造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再度參加這項享負盛名的科技展覽,展示我們不同的創新解決方案,以應對全球挑戰和改善大眾生活。”他說,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致力發展知識型經濟,而香港強大的研發能力、先進的技術基礎設施,加上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均有利香港成為區內技術轉移樞紐。
應科院今年展出的科技涵蓋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智慧城市以至醫療保健等范疇。而競逐獎項的28項創新研發成果中,大多是有效提高生產力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指出,是項年度盛事匯聚創新發明者和潛在合作伙伴,促進全球創新科技協作。他說:“應科院優秀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團隊努力不懈地開發能革新行業和社會現狀的科技,我們期待與廣大企業合作,助力創新科技落地應用,探索新的發展機遇。”
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匯聚來自40個國家的參展商,展示逾1,000項創新發明。展覽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瑞士政府及日內瓦政府共同舉辦,提供平臺展示顛覆傳統的創新發明,推動全球科技合作。應科院的展位位于PALEXPO 1號展覽廳A122號。
相關資訊
西九試行自動駕駛巴士
林局長表示,特區政府積極把創新科技融入交通運輸:“政府于上月推出新的自動車規管框架,便利自動駕駛汽車在香港進行更廣泛、更靈活的試驗和應用。推出新的自動車規管框架是政府持續推動智慧出行的重要里程碑,也展現了我們對在香港進一步應用和采用自動駕駛汽車的抱負和堅定承諾。”
應科院研發融合5G技術的車聯網科技(C-V2X) [1],并準備進行道路測試,在西九文化區試行自動駕駛穿梭巴士,載客行走M+至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路段。
應科院車聯網技術領先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表示,應科院的車聯網科技走在前沿,并在推動智慧出行發展上發揮了關鍵作用。他指出,應科院除了致力促進生態圈各持份者的協作,就自動駕駛技術整合到香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進行測試外,還與深圳合作發展跨境車聯網技術,把車聯網應用場景和網絡基建擴展至深圳福田、寶安、龍華和坪山;又藉著在智慧出行產業方面的優勢,與蘇州市相城區政府合作共建“蘇港數字交通科創走廊”。
“展望未來,當跨境車聯網發展成熟,粵港澳大灣區可實現智慧出行,讓人車路互聯,提升跨灣區自動駕駛的便利。香港更可復制成功經驗,向東盟國家輸出車聯網科技及智慧出行解決方案,以應對城市化所帶來的挑戰。”
聯盟有助推動智慧出行
“智慧出行車聯網技術聯盟”積極推動政府、業界、學術界和研究機構合作,藉著創新和協作力量改革交通運輸,以提升市民的出行體驗,并助力香港邁向智慧城市。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指出,聯盟匯聚了大型汽車制造商、自動車及電動車企業、服務及系統供應商等,完善了智能聯網產業的生態圈,并在推動智慧出行方面碩果累累。“聯盟目前獲12個組織支持,逾80家機構成員。我們除了與各家大學開展6個有關車聯網的項目外,亦與業界合作,促進車聯網科技落地應用。應科院進行了多項有關車聯網技術的深度研究,包括在10個試驗場地完成90萬公里的道路測試,為進一步提升相關技術提供重要參考數據。聯盟亦舉辦不同活動如組織業界到廣州、深圳、蘇州及無錫考察,協助業界擴展人脈、發掘新機遇。”
港首項聯網自駕車研究
于會上發布的《香港聯網自動駕駛汽車(CAV)發展研究》結果顯示,聯網自動駕駛(CAV)發展潛力可期。這項研究由應科院委托德勤中國進行,獲創新科技署轄下的“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2]。
是項研究審視了多個行業領先國家包括韓國、荷蘭、新加坡、英國和美國的關鍵成功因素,同時剖析了中國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和機遇。報告亦分析了香港在政策法規、基礎設施、研發能力、人才供應和資金獲取方面如何助力CAV發展。
多項優勢推動行業發展
報告羅列了多項有利推動香港CAV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
革新系統提升出行體驗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說:“通過車聯網技術,CAV可望提高道路安全、改善交通運輸和能源效率,并革新交通系統、提升出行體驗。通過各方努力,香港研發的車聯網及自動駕駛技術有望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解決方案。”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呼吁各界應做好準備滿足市場需求,迎接巨大的增長潛力。他說:“藉著把握新機遇,鞏固基礎優勢,協調及深化發展,營造有利CAV技術發展的市場環境,香港邁向自動駕駛的勢頭將銳不可檔,并釋放其作為世界領先智慧城市的巨大潛力。”
專家剖析嶄新技術
應科院于會上與西班牙巴塞隆拿創新交通中心(CENIT)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在研究、資訊互換、人才培訓等領域上加強合作,冀帶來有效及可持續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此外,應科院邀請了業界專家于會上發表演講,包括CENIT董事Sergi Sauri博士、香港機場管理局系統工程及維修總經理林日山先生、城巴有限公司商務總監吳義君先生、法國企業Prophesee共同創辦人暨行政總裁Luca Verre先生、應科院智慧出行總監蘇棟哲,以及德勤中國管理諮詢香港戰略與轉型服務領導合夥人陳煒華先生,簡介智慧出行的最新技術,并分享他們對行業未來發展的看法。
“智慧出行車聯網技術聯盟”網站:https://smta.astri.org/
《香港聯網自動駕駛汽車(CAV)發展研究》:https://bit.ly/3TW4mZV
關于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于2000年成立,其使命是透過應用科技研究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應科院的主要科技研發領域可歸納于五個技術部門,包括:先進電子元件及系統、人工智能及可信技術、通訊技術、創新思維、物聯網感測與人工智能技術。而技術研發主要應用在六項重點范疇:智慧城市、金融科技、新型工業化及智能制造、數碼健康科技、專用集成電路及元宇宙。
多年來,應科院致力培養研究及創科人才,并憑著其技術創新及對工商業界和社區的杰出貢獻而屢獲國際殊榮。應科院至今已將逾1,400項技術轉讓給業界,并于中國內地、美國及其他國家獲授超過1,050項專利。如欲查閱更多資訊,請瀏覽www.astri.org 。
應科院發表香港首份有關自動駕駛汽車聯網(CAV) 發展研究,圖左至右為: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香港上市業務領導合夥人呂志宏先生、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以及德勤中國管理諮詢香港戰略與轉型服務領導合夥人陳煒華先生。
[1] 車聯網是一種低延遲通訊系統,可在車輛、行人、道路基礎設施和網絡之間實時傳輸訊息,從而提高道路安全性、輔助駕駛和改善交通效率。 |
[2] 免責聲明:在本刊物/ 活動內(或由項目小組成員)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并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或創新及科技基金一般支援計劃評審委員會的觀點。 |
開創智慧出行與永續發展的未來藍圖
“能源、環境與出?論壇”旨在探索如何融合創新科技為智慧出行釋放變革潛力,促進節能實踐,打造更綠色的環境。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致辭時說:“應科院矢志成為接通尖端科技與實踐應用的橋梁,我們致力研發驅動經濟向前發展的解決方案,建設更智慧的城市,改善市民生活。為了實現這個愿景,我們深明與科技生態圈不同持份者緊密合作的重要性,攜手并進共同探索技術商業化機遇,推動香港經濟騰飛,為社會帶來裨益。”
AECOM 先進移動、支付系統及自動化技術副總裁 Suzanne Murtha女士、NVIDIA 亞太區開發者發展總監李銘博士應邀發表主題演講,介紹“eVTOL – 以飛行器譜寫空中交通的未來”,以及“NVIDIA Grace賦能新能源增長”。此外,應科院的創新思維首席總監陳建龍先生、智慧出行總監蘇棟哲先生,以及金融科技、房地產科技、藝術科技高級總監李漢恩先生,在專題討論環節與多位行業領袖深入探討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汽車、智慧交通系統及可持續基建設施的最新發展,并討論如何應用科技以優化交通網絡、減少碳排放及提高能源效益。
聚焦車聯網、數字孿生及生成式人工智能
應科院以未來智慧城市為主題,在InnoEX展出車聯網和無人車技術,參觀者可以透過虛擬無人車游戲,以互動方式體驗車聯網技術帶來的道路安全及便利。展覽更展示了數字孿生機械臂,極端天氣數碼管理平臺MetaBrain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從新型工業化、數字城市政策及管理、藝術創作等不同層面,全面構建智慧城市,為未來發展奠下基礎。
“數字經濟峰會”(4月12-13日)由香港特區政府及數碼港主辦,應科院是合辦機構之一,今年的主題是“智創無限 成就可持續未來”。而“香港國際創科展”(4月13-16日)由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應科院的展位位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3C展覽廳C02展位。
關于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于2000年成立,其使命是透過應用科技研究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應科院的主要科技研發領域可歸納于五個技術部門,包括:先進電子元件及系統、人工智能及可信技術、通訊技術、創新思維、物聯網感測與人工智能技術。而技術研發主要應用在六項重點范疇:智慧城市、金融科技、新型工業化及智能制造、數碼健康科技、專用集成電路及元宇宙。
多年來,應科院致力培養研究及創科人才,并憑著其技術創新及對工商業界和社區的杰出貢獻而屢獲國際殊榮。應科院至今已將逾1,400項技術轉讓給業界,并于中國內地、美國及其他國家獲授超過1,050項專利。如欲查閱更多資訊,請瀏覽www.astri.org。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黃志光工程師、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及香港貿發局總裁方舜文女士參觀應科院于“香港國際創科展”的展位,體驗車聯網和無人車技術帶來的道路安全及便利。
應科院多項發展成熟的創新科技已落地應用,涵蓋人工智能、區塊鏈、網絡安全、數字孿生、綠色科技、金融科技及微電子等,有助企業加速綠色和數字化轉型,協助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和建立高效的數據生態圈。
助科研成果落地 開拓全球市場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感謝特區政府大力支持創科研發工作,冀帶來新伙伴、新資金。應科院將一如以往全力配合政府施政,研發更多有利社會和企業的應用科技,把科研成果商品化、產業化,讓普羅大眾受惠。
他指出,創科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抓緊“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機遇,合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尤其是科技創新及綠色領域的合作。“隨著應科院位于深圳福田的辦事處啟用,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引進來、走出去’的角色,推動大灣區企業應用香港研發的創新科技轉型升級,協助區內科研成果落地應用,以香港為科技基地,將科研成果輻射至全國,拓展‘一帶一路’國家,以至國際市場。”
研發創新科技 聚焦綠色金融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樂見特區政府投放資源扶持創科產業,積極構建創科生態圈,引領“政產學研”加強合作,一起投資未來。“創科和金融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雙引擎’,而應科院研發的金融科技和綠色科技,均有助區內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并推進數字資產等新興領域的發展,為創科企業帶來新機遇,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
葉成輝博士續指,應科院不但致力推動綠色金融和數字化發展,亦兼顧優化整個創科生態圈。在過去一年多,已先后成立了三個技術聯盟,計有“微電子技術聯盟”、“智慧出行車聯網技術聯盟”和“金融科技與永續發展聯盟”,未來亦會就建筑和房地產科技成立生態圈,促進知識轉移與推動科技創新。我們會繼續透過應用創新科技,在不同范疇內促進產業轉型及經濟增長。未來,應科院亦會繼續通過多項人才計劃培育新血,壯大香港創科人才庫。
]]>現正于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盛會。應科院與安科訊(福建)科技有限公司(安科訊)、佰才邦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捷揚科技有限公司和芯倍微科技有限公司等生態圈合作伙伴緊密合作,共同開發先進的5G技術及應用方案,以滿足市場需求和支援全球數碼轉型,推動工業4.0向前邁進。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對應科院再次參加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表示高興:“應科院作為香港最具規模的研發機構,一直專注研發 5G 技術,并與生態圈合作伙伴一起開發了多項創新解決方案。 我特別感謝大會提供這個創新和聯系業界的平臺,推動技術商業化,讓應科院有機會與行業領袖探索建立新的伙伴合作關系,共同建設更快、更智能、更互聯的未來。”
應科院于MWC巴塞羅那上展示的技術包括:
]]>
香港2024年2月23日 /美通社/ --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于2月22日成立“金融科技與永續發展聯盟”(聯盟),建構交流和知識共享生態圈,加強聯系業內監管機構、政策制定者、孵化器及加速器、金融科技初創及企業等持份者,促進更多技術協作和科研成果商業化,助力香港發展成綠色金融科技樞紐。
應科院榮幸邀得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兼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先生親臨主禮,并與400多名來自學術界、金融科技以及永續發展領域的專家和業界領袖聚首一堂見證聯盟正式成立。同場更舉行多場專題演講,邀請了香港金融管理局、投資推廣署以及多家金融機構的高層代表發表演說,探討銀行及保險業數碼轉型、數字資產、可持續金融及相關政策制定等議題,迎接金融數碼創新的新時代。
林健鋒議員于會上表示:“除了開發科技方案、為未被商業化的綠色金融科技提供前期資助外,我們亦致力拓闊綠色金融科技生態圈,打造香港為綠色金融科技樞紐。應科院成立‘金融科技與永續發展聯盟’,讓香港實現此目標踏出重要一步。”
他補充說,香港匯聚金融專才,在銀行、投資及保險等領域上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香港發展成為亞洲綠色金融樞紐。
科技革新金融服務
金融業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占本地生產總值超過20%。隨著香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創新和科技樞紐,金融科技社群也呈爆炸性增長。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指出,國家全力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金融科技更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他說:“聯盟將為業界提供廣闊的交流平臺,探索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興科技的力量革新金融服務,提高營運效率、便商利民,并加速相關技術研發及全面應用,進一步鞏固香港金融樞紐的領先地位。”
助力金融科技落地應用
為了配合智慧經濟發展,香港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推動金融科技,例如鼓勵更多金融科技服務及產品進行概念驗證測試、推出創新的金融科技基建設施等。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說∶“為了更好地融合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積極拓展綠色金科技生態,我們今年上半年將推出‘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驗證測試資助計劃,促進綠色領域創新科技解決方案的發展,并為創新金融科技舉措提供前期資金支持。”
應科院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政策,由其研發的多項金融科技亦已落地應用,主要項目包括:(一)與國際清算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建立安全、靈活且保護私隱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概念驗證系統,測試數碼港元在零售層面使用;(二) 研發保護數據私隱的聯盟式學習技術,助銀行探索新的替代信貸模式,助中小企獲得融資;(三)構建私有、可控及基于分布式計算的沙盒環境,為智能合約的性能和安全提供全面評估。
隨著全球氣候加劇變化,世界各地對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及管治(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在迅速提高。應科院研發的“人工智能 ESG 報告分析”善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技術,助金融機構提升ESG報告數據處理的效率,降低合規成本,滿足監管合規審查和信息披露等要求。
推動政產學研協作
“金融科技與永續發展聯盟”是應科院主導成立的第三個行業聯盟,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承接過往的成功經驗,我們將與各持份者共同發展完善的生態圈,開創金融服務創新永續的新時代。應科院將致力促進知識轉移與創新科技發展,藉各類交流和商貿配對活動,促進聯盟會員與全球金融科技與永續發展企業的合作。”
應科院致力推動“政產學研”合作,促進創科產業上中下游合作,并壯大香港金融科技人才庫。過去兩年,應科院除了與香港六家大學(港大、中大、科大、城大、理大、浸大)簽署合作備忘錄外,亦分別成立了“微電子技術聯盟”(2022年11月)和“智慧出行車聯網技術聯盟”(2023年4月)。
而新成立的“金融科技與永續發展聯盟”,獲得多家銀行、金融機構及企業的支持,鼓勵新興金融科技的整合,推動傳統金融及保險業務數碼轉型,并提高營運效率。聯盟將會定期舉辦講座、研討會、技術演示和海外考察團等活動,促進各持份者緊密聯系和合作,并發掘內地及海外新機遇,共同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關于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于2000年成立,其使命是透過應用科技研究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應科院的主要科技研發領域可歸納于五個技術部門,包括:先進電子元件及系統、人工智能及可信技術、通訊技術、創新思維、物聯網感測與人工智能技術。而技術研發主要應用在六項重點范疇:智慧城市、金融科技、新型工業化及智能制造、數碼健康科技、專用集成電路及元宇宙。
多年來,應科院致力培養研究及創科人才,并憑著其技術創新及對工商業界和社區的杰出貢獻而屢獲國際殊榮。應科院至今已將逾1,400項技術轉讓給業界,并于中國內地、美國及其他國家獲授超過1,050項專利。如欲查閱更多資訊,請瀏覽www.astri.org 。
這次演示得到應科院和多家業內協作企業提供重要技術支持,包括:
上述5G集成小型基站是專為應用4T4R 100MHz系統帶寬而設,基站連接商用終端,能夠以端到端超逾1Gbps的最高功率傳輸實時的串流數據。
星騁的5G集成小型基站可支持室內及戶外使用,并支持FR1及FR2的頻譜。基站采用應科院的5G多接入邊緣計算架構及5G處理器,并配備星騁的5G解決方案,可應用于工業物聯網、流動車聯網及緊急任務等需要采用5G新技術的場景,極具市場成本競爭力。
星騁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曾江州博士表示:“星騁很樂意與5G業界翹楚保持長期合作,繼續提供商業適用、具市場競爭力和高性能的5G解決方案。我們在無線通信系統及無線基頻技術方面的堅實專門能力,可協助合作伙伴加快推廣其5G解決方案。”
應科院副總裁(通訊技術)莊哲義博士說:“應科院連續近10年參與巴塞羅那的世界移動通訊大會,旨在推廣我們與合作伙伴的技術,并聯系世界各地探討合作。我們今年很高興可與合作伙伴星騁、凱捷、義傳及恩智浦一起展示商用的5G集成開放式無線接入網絡(O-RAN)小型基站,以及應科院的5G多接入邊緣計算架構及5G處理器。我們將繼續與業內的合作伙伴緊密合作,加快將5G技術落地商用,推出各類新穎的應用,例如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流動車聯網、擴增實境/虛擬現實等。”
星騁于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即場演示5G端到端的集成小型基站系統。倘若有意參與現場或網上的演示會,敬請發送電郵(events@astellatech.com)或透過世界移動通訊大會的網絡系統聯絡星騁。
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太平紳士表示,他和各董事局成員對于由葉博士帶領全港最大規模的應用科研機構,協助香港發展以科技為基礎的產業,充滿信心。
李惠光工程師稱:“我們非常欣賞葉博士在公營和私營機構的豐富領導經驗,涵蓋管理、策略、營運、研發和市場推廣等范疇。我深信,他能帶領應科院持續加強研發和商品化工作,為香港發展成為優越的智慧城市及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作出卓越貢獻。”
葉博士曾于香港、北京、廣州、舊金山、上海及東京工作,并在多家大型企業擔任要職。他自2019年6月底起擔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帶一路”專員。
葉博士于2017年至2019年初,分別擔任神州控股及福建實達集團的總裁及董事,帶領和推動集團的發展,并建立業務據點。他于2006年7月加入易安信公司(EMC),擔任全球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并于2016年起任職戴爾科技公司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負責中國內地、香港及臺灣的整體業務運作。在1991年至2006年期間,他曾在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擔任不同的高級管理職位,包括亞太區存儲事業部副總裁。
葉博士表示:“我很榮幸加入應科院,期待與團隊緊密合作,把握‘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機遇,讓應科院的研發成果在香港、內地及其他地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葉博士持有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工程和計算器科學理學學士及碩士學位,以及金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美國管理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氣派科技和應科院是多年的合作伙伴。氣派科技專注于向客戶提供具競爭力的封裝測試產品,而應科院的集成電路及系統技術部則致力研發先進封裝技術。雙方合作共同開發了多項先進封裝技術和產品。這些成果能有效提升產品性能、減少封裝測試成本。雙方合作的項目在位于香港科學園的三維封裝中試線上完成開發并得到量產,這也是香港本地先進封裝中試線完成的首個量產項目。
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科技總監許志光博士、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營運總監司徒圣豪博士共同恭賀氣派科技成功上市。許志光博士表示:“衷心祝賀氣派科技成功上市。期盼氣派科技和應科院未來開發更多創科項目,合力為業界及大灣區發展做出貢獻。”司徒圣豪博士表示:“應科院致力開發市場導向、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很高興看到合作伙伴氣派科技成功上市,未來希望應科院能幫助合作伙伴創造更多及更高價值。”
氣派科技董事長梁大鐘先生表示:“氣派科技2014年起與應科院合作開發BGA封裝技術及Flip-chip封裝技術,雙方具備堅實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合作空間。感謝應科院的不懈支持,我們期待雙方繼續強強聯手,共創佳績。”
]]>
應科院研發的“新一代冷凍食品入口管理平臺”,可以將所有進口文件和貨柜溫度等數據儲存于區塊鏈,確保紀錄不會被篡改;只需預先厘訂權限,農場、加工廠、出進口商和各審批單位均可于平臺上“共享”區塊鏈內的文件和數據。此外,運載凍肉的貨車會裝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紀錄其行駛路徑,及采用先進的電子鎖和電子溫度計,全程紀錄貨柜門上鎖情況和柜內溫度,實時上載至系統平臺并儲存于區塊鏈。
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科技總監許志光博士表示:“應科院一貫致力利用先進科研成果,協助政府和工商業界解決難題和優化運作,并藉此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我們期望‘新一代冷凍食品入口管理平臺’,可協助進口商和相關政府部門更高效的處理食物進口申請。”
負責此項目的應科院網絡安全、密碼及可信技術高級經理梁偉基先生稱:“我們的目標,是利用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確保整個運送及儲存冰鮮和冷藏食物過程高效及符合衛生條件,并促進食物溯源,一旦出現食安事故,也可以更有效追蹤食物來源及去向。”
應科院獲食物環境衛生署及凍肉進口商協助,在內地凍肉加工廠與文錦渡關口之間進行系統可行性測試。兩階段的測試分別于今年二月初及三月底完成,整體運作良好暢順,應科院會繼續優化有關技術平臺,日后亦會向內地及香港各有關部門介紹上述研究并提供測試數據,期望各方可繼續探討此技術方案的進一步發展。
]]>應科院的金獎技術展示了一系列創新科技,其中包括數碼健康科技 -- 智能行為分析系統,可以幫助照顧者對長者行為的風險例如跌倒及早作出反應;智能制造 -- 為制造業的自動導向車提供更高效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智慧城市 -- 協助處理大量數據的物聯網區塊鏈;用于偏遠地區的緊急救援通信網絡;以及安全高效,無需復雜設備即可在家中同時為數個用品充電的產品。
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科技總監許志光博士對勇奪殊榮表示高興:“‘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充滿全球頂尖創新者和世界級發明家。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發明展中取得成功,實屬榮幸。我們將繼續努力,創造對社會帶來積極影響的科技。而每當努力得到認同時,總是特別令人高興。”
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營運總監司徒圣豪博士表示:“在過去大概一年左右的時間里,我們都必須適應前所未見、不斷改變的環境,但我們并沒有因此而放慢腳步去創造非凡的技術和不可思議的發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正好提供了一個平臺,讓杰出科研人才再次獲得肯定。而我們亦很高興第三次獲此殊榮,為此深感榮幸。”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瑞士聯邦政府、州政府和日內瓦市的贊助下舉辦,該展覽憑著其領先的國際地位和規模,被公認為國際最重要的發明展。2021年有二十個國家及地區大約六百個發明透過網上參加。
為了在疫情期間與全球創新發明家保持緊密聯系,國際發明展的組織者特意在2021年舉辦了日內瓦發明大會虛擬評核活動。由專業評判組成評審團,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發明家通過3分鐘的視頻介紹他們的技術發明。
應科院于本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得獎項目詳列如下:
金獎
銀獎
(左起)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科技總監許志光博士、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先生、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及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營運總監司徒圣豪博士,為應科院的“智慧城市論壇”主持開幕儀式。
論壇由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先生致開幕辭,并由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致歡迎辭。
薛永恒先生說:“特區政府致力將香港發展為智慧城市,而商界、學術界和研發機構的積極參與,是我們成功邁向此目標的關鍵。我很高興應科院研發的各種技術為我們智慧城市不同范疇的發展作出貢獻。”
李惠光工程師表示:“應科院全力配合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科技發展。智慧城市為應科院其中一個核心領域,我們的專業科研范疇還包括金融科技、智能制造、健康技術和專用集成電路。我們深明智慧城市需要智慧人才來打造,因此我們推出了多個培育專才項目,以培養能夠配合科技發展步伐、與時并進的新世代。”
在以“藉協作發展智慧城市”為題的首個專題研討會上,講者分享指,各界不但可以協作,還可以在良性競爭及跨界別協作中,取得平衡,以獲得最理想的效果。在題為“一個由科技打造可持續未來會是甚么模樣”的第二個專題研討會中,講者圍繞智慧城市各范疇分享見解,包括培育人才、樂齡科技和健康技術、金融科技、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并探討應用有關科技,將為香港作為智慧型經濟體帶來甚么影響,特別是對中小企的影響。
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營運總監司徒圣豪博士于專題研討會中分享見解,并為論壇致閉幕詞。他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把推動創新科技列為重點工作,矢志令香港發展成為經濟繁榮、生活質素高的世界級智慧城市。應科院擁有優秀的科研人才,研發項目屢獲獎項,具備獨特的條件支持政府達成這愿景。”
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科技總監許志光博士在論壇中介紹了應科院的工作。他說:“應科院致力協助打造香港成為優質的智慧城市,包括透過創新科技推動智慧城市六大范疇的發展,及繼續發揮創科倡導者的角色,探索和宣揚創新科技如何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為香港打造可持續發展和高效能的未來。”
“智慧城市論壇”于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行,并設現場直播。
]]>
簽署儀式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中)見證下舉行,由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科技總監許志光博士(右)與中大工程學院院長黃定發教授(左)簽署“智慧城市科技專才訓練計劃”合作備忘錄。
(左起)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梁廣錫教授、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營運總監司徒圣豪博士、中大工程學院院長黃定發教授、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科技總監許志光博士、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教育)李浩文教授,以及中大工程學院金融科技碩士課程主任陳俊光教授出席“智慧城市科技專才訓練計劃”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
(左起)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營運總監司徒圣豪博士、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教育)李浩文教授、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梁廣錫教授、應科院網絡安全、密碼及可信技術高級總監張偉倫先生,以及中大工程學院金融科技應用研究院咨詢委員會主席鄭小康先生分享有關培育智慧城市人才的見解。
簽署儀式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見證下舉行,由中大工程學院院長黃定發教授及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科技總監許志光博士分別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致力把香港構建成為優質的智慧城市。應科院與中大工程學院共同推出的“智慧城市科技專才訓練計劃”,配合特區政府實現這愿景。
許志光博士表示:“為香港培育科研專才是應科院的目標之一,我們很高興與中大合作,裝備新一代科研人才,在智慧城市各個領域中發光發熱。”
應科院署理聯席行政總裁兼首席營運總監司徒圣豪博士說:“這個科技專才訓練計劃正正是支持《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中培育‘智慧市民’的舉措,令社會有更多人才資本推動科技發展。”
黃定發教授表示:“這次合作為中大工程學院和應科院的重要發展策略。應科院為本港領先應用研究機構,雙方透過新設的學生工讀計劃,促進創科發展并推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進展對香港的未來至為重要,我們熱切期待與應科院開展合作和交流,攜手實現智慧城市的藍圖。”
是次計劃歡迎任何于2021/22學年入讀中大工程學院的碩士生申請。經面試后,最多30名學生將在2022年第一季起,于應科院擔任全職有薪研究助理,參與智慧城市相關項目,透過研發應用科技,為不同機構解決“痛點”,令其運作更智能化及更具效能,達致利民便商。
應科院多年來為各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及企業制訂科技解決方案,過程中采納國際和行業標準,并全面考慮公共政策、法例要求、持分者的需要和關注等等;研發人員的能力和工作成果受合作伙伴和科研領域雇主肯定。參與計劃的學生將可獲取寶貴的工作經驗,為將來投身創科及智慧城市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大工程學院擁有一群優秀的教研人員,亦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實驗室與設備,緊貼全球信息科技的發展。學院在人工智能及深度學習方面的研究領先全球,曾先后在人面識別和視覺識別的國際挑戰賽中名列前茅。中大多媒體實驗室被譽為“人工智能研究先鋒”的高等學府。學院有個教研團隊,均致力開發人工智能及深度學習的應用,同時為業界培育創科人才,推動本港智慧城市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