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轉型關鍵之一:從"環境赤字"走向企業責任內化
在公開課及訪談中,高寧教授系統闡述了"環境赤字"與"碳關稅"等核心概念,并進一步指出企業應如何將這些理念融入日常運營。
他表示,企業在日常經營中往往對地球資源的索取大于其回饋,由此造成"環境赤字"。從經濟學視角看,這一概念反映的是企業行為所帶來的社會環境成本——例如工業廢水的排放不僅影響公共健康,也加重社會的醫療負擔,而相關成本卻未由企業承擔。當前多數企業只計入私人成本(private cost),而忽略了其環境外部性。
為推動企業對其所產生的社會成本負責,政府出臺了如"環境稅""碳關稅"等政策工具,旨在將外部性內部化。這種政策轉變,意味著企業需正視并承擔由其運營所引發的環境后果,進而帶來"轉型風險"。高教授指出,企業管理者應高度重視政策動向及其對業務模式和現金流帶來的影響,未雨綢繆,以實現穩健轉型。
中國綠色金融的進展與挑戰:政策推動與轉型公平性并重
談及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現狀,高教授指出,過去十余年間,中國在該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效。早在2012年,國家便出臺"綠色信貸"政策,推動銀行體系根據企業的環境績效進行授信。2015年,更進一步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從金融維度加速企業可持續轉型。2018年,環境保護費被正式升級為環境稅,為綠色發展提供更具約束力的制度保障。
產業層面,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便是政策引導與市場響應的成功范例,部分領先企業已在全球市場具備競爭力。此外,"低碳城市""綠水青山實驗區"等地方性政策亦為環境轉型注入持續動力。
然而,轉型并非沒有代價。高教授強調,環保政策的推進可能帶來企業運營成本上升、現金流波動等風險;而在企業內部,政策成本的分配亦需關注公平性。例如,他在近期研究中發現,部分企業在應對環境稅負擔時,可能傾向于通過壓縮員工薪酬而非高管薪酬來緩解成本壓力,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轉型過程中的不公平"。
因此,在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管理者亦應關注社會層面的公正性,推動"公平與正義的轉型",為員工提供技能更新與保障支持,確保每一位參與者在綠色轉型中都有機會成長與獲益。
融合實戰與理論:在職教育助力管理者認知升級
自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設立以來,在職項目持續吸引了來自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及國有企業等多元背景的中高層管理者參與學習與深造,充分體現了其課程體系的廣泛適用性與前瞻性。高寧教授表示,許多中國學員在企業一線深耕多年,具備豐富的實務經驗,但在全面理解企業價值創造與評估邏輯方面仍存在認知空白。
工作坊中,教授引導學員從財務角度系統思考企業價值、評估標準及創造路徑,特別強調"相關現金流"的識別與"風險調整折現"的應用。他指出,現實中許多企業在項目評估中常忽略某些關鍵現金流,或錯誤地將非相關支出納入考量,導致項目決策偏差,影響公司整體績效。
在理論與實踐的交匯中,學員積極參與,結合自身工作場景深入討論,使課程真正實現"知行合一"。高教授亦表示,教學過程不僅是對學員的啟發,也加深了他對中國企業管理轉型需求的理解,是一次互相成就的學習旅程。
助力職場躍遷:曼徹斯特大學在職碩士項目概覽
在環境成本顯性化、金融體系數字化、風險控制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商業領袖亟需兼備深厚理論基礎與靈活應變能力的知識體系。曼徹斯特大學的全球在職MBA項目,正以18至24個月的彈性學習方案,為國內希望突破職業瓶頸的管理者們提供破局之道:
如需了解曼徹斯特大學全球在職MBA項目及金融管理在職碩士課程詳情,歡迎訪問我們的官網。加入我們,打造全球化領導力基因,開啟職業發展的全新篇章!
隨團出訪的成員包括曼徹斯特大學國際合作副校長斯蒂芬?弗林特(Stephen Flint)、國際處處長理查德?柯頓(Richard Cotton)、理工學部王忠東教授、生物、醫學與健康學部孟慶軍教授、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以及中國合作經理楊鏑等。
在京期間,代表團先后拜訪了英國駐華大使館和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并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續簽合作協議。訪校期間, 伊維森校長在清華蘇世民書院和北京大學對外交流中心發表題為"21世紀的偉大大學將由何定義?"的主題演講, 受到師生熱烈反響。抵達上海后,代表團首先到訪曼大中國中心, 中心主任傅瀟霄向校長介紹了低碳辦公實踐。隨后,校長一行訪問了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回顧與兩校建立的合作,并深入探討未來在教學及科研更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香港, 曼大校長訪問了香港中文大學,并參觀了東亞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訪問行程中,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各舉行了隆重的校友晚宴,約500余位曼大校友參與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校友們歡聚一堂,共敘母校情誼。
"在當今復雜的全球環境中,學術合作和通過這些交流構建的友誼橋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鄧肯?伊維森教授表示。他還提到,曼徹斯特大學與中國合作伙伴有著悠久而令人自豪的合作歷史,在此次訪問中,能與校友、員工、合作高校及潛在學生建立聯系,意義重大。他們的經歷、見解以及與曼徹斯特的持續聯系對學校展望未來、繼續塑造"曼徹斯特2035"戰略至關重要。
提及校際合作時,伊維森教授強調:"國際合作將始終是我們大學的重點,我們期待在未來幾年內進一步發展與中國的關系。"
2024年,曼徹斯特大學迎來近萬名中國留學生。截至2023年,大學有近300名中國教職員工,任職于教學科研及行政崗位。曼大設有曼徹斯特中國研究院,通過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社會責任和包容項目促進中英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曼徹斯特博物館內設有李啟鴻中華文化廊,展現了多元且充滿活力的中國文化,以及曼徹斯特與中國之間的歷史和當代聯結。
曼大以卓越的國際化特色而自豪,每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成為英國接收國際學生最多的大學之一。根據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曼大位列全球第34位(英國第6位),在國際學生比例(99.2)、國際研究網絡(99.2)和國際教師比例(93.1)等方面表現尤為出色。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曼大位居全球第52位(英國第6位)。此外,大學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方面表現卓越,并在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二。
曼享文化總顧問原中聯部副部長于洪君、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專職副會長鄒芳、曼徹斯特大學副校長Stephen Flint、英國駐華貿易副使節Sohail Shaikh、上海市長寧區副區長顧潔燕、曼大國際合作處處長Richard Cotton, 曼大中國中心主任,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長寧分會會長傅瀟霄, 曼大商學院院長Kenneth McPhail、浙大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賁圣林、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副主席華敬東、全球商學院網絡首席執行官Dan LeClair、英國商業貿易部中國區教育主任蘇思、上海國際教育交流協會秘書長李維平等領導嘉賓及曼大校友代表出席開幕酒會。
鄒芳對特展開幕表示祝賀,"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鄒芳感謝曼大在促進中英兩國教育文化交流方面起到的的橋梁紐帶作用。她表示此次民間外交活動不僅是一場展覽,也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會,更是為上海與曼城兩地的教育科技文化合作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
Sohail Shaikh在致辭中指出此次特展其不僅體現了曼徹斯特大學兩個世紀的學術卓越和對社會的深遠影響,也是對其與中國之間深厚聯系的認可。此外,他還提到曼徹斯特大學在促進英中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尤其是位于上海的中國中心,作為文化和教育交流的橋梁,培養了許多推動兩國問問交流和友誼的學生和學者。
從曼徹斯特親臨上海現場的Stephen Flint副校長表示深感觸動。他提到,曼徹斯特校園內目前有超過9,700名中國學生,在中國則有近5萬名校友。此次展覽見證了曼徹斯特大學校友及中國中心16年來的發展成就,期待未來與中國有更多的學術合作和交流。
曼徹斯特大學校長Duncan Ivison通過視頻致辭,感謝中國團隊及在華校友。他表示,此次展覽是雙方共同記憶的一次回顧,曼徹斯特大學一直重視與中國的聯系,未來將繼續引入優質的教育資源,并深化交流合作。曼徹斯特大學中國校友會會長歐陽謙發來視頻祝賀。校友代表呂維鋒在發言里回顧了求學歷程,并表達了對母校深厚的感激之情。呂維鋒還以此為靈感,創作了33幅展現了大學和曼城地標建筑的手繪作品,為展覽添彩。
開幕儀式現場,"我與曼大的故事"評選大賽最終揭曉獲獎者,并進行頒獎。獎項旨在鼓勵終生學習,并展示大學國際教育成果。征集了經中國中心就讀的曼大在職碩士課程校友的故事,由校友自發投稿,公開投票產生。
本次特展策劃人、曼徹斯特大學國際教育中國區總裁、中國中心創始主任傅瀟霄提到,"曼享文化" 民間外交系列活動積極響應大學社會責任之"文化參與"及中國政府"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號召,以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使命,已連續六年主辦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民間外交活動。此次展覽不僅是對曼徹斯特大學兩百周年校慶的慶祝,也是中英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的一次重要展示。
編后記
本次特展在上海豫園華寶樓舉辦, 展出時間為10月23日至11月12日。分為五個部分,通過攝影、繪畫、物件展示和影像,串聯曼徹斯特大學的建校歷史、社會責任、科研亮點、中英關系及校友故事,展現其兩百年來豐富的學術、文化和社會歷程,以及與中國的深厚友誼和深入合作。曼徹斯特大學成立于1824年,是教學卓越、世界級研究、杰出學生體驗和社會責任的中心。作為著名的羅素集團的成員學校,大學致力于教育進步,并已成為26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跨越學科和地理界線,為世界帶來新的想法、發現和創新。2008年以來曼徹斯特大學在滬設立中國中心,成為了第一所在上海開設教育中心的英國大學。中心攜手中國各界合作伙伴,堅持"教學、科研、商業、社會責任"多維度發展,以推動中英兩國文化、教育、商業的交流與合作。
鄒芳在開場致辭中說到,"人工智能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不僅需要關注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更要做好相關治理,用人工智能推動經濟社會及生態可持續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次長寧分會與創業分會、青委會和曼大校友聯合舉辦的論壇,是緊跟國家戰略的創新實踐,有利于充分發揮廣大留學人員、人才庫、智囊團和生力軍的作用,為上海打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貢獻智慧和力量。相信這次論壇能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和研討成果。"
王羅清向在座嘉賓介紹了長寧產業方向,同時也歡迎嘉賓來長寧創業,助力長寧發展。他提到,"長寧區于2000年提出打造'數字長寧'的概念,人工智能發展底蘊深厚,數字經濟正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來,眾多長寧企業攜'新科技'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示了長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實力。錨定數字化轉型和'大虹橋'兩大區域發展戰略,長寧深耕'上海硅巷'科創街區建設,正不斷擦亮'虹橋之源''數字長寧'等核心科創品牌,在服務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尤其是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作出新貢獻,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沃土。"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長寧分會會長、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擔任論壇主持,代表主辦方向出席會議的領導、專家和學長表示歡迎。她希望通過主辦此次論談,大家持續關注人工智能的倫理和社會影響等問題。她提到,曼徹斯特大學作為英國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中心的所在地,在不斷突破研究與創新的基礎上,也持續關注著人工智能的倫理和社會影響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數據隱私、算法公平性和人工智能決策透明度的原則和框架,確保其發展能夠造福人類社會。
活動現場,4位人工智能行業的專家、學者作為主講嘉賓,圍繞人工智能和社會責任進行分享,共同探索如何通過更合理的評估模型和安全控制,建立更加安全、可控、可靠的人工智能系統。
微軟亞洲智能應用創新市場負責人許豪發表了關于"生成式AI應用創新發展趨勢"的主題演講。"我們賦予了AI更多的思考并獲得了更多反饋,使其成為一個更加獨立的主體。"許豪介紹了大語言模型驅動下的生成式AI智能體在商務、財務、法務、軟件開發等行業應用上的創新生產力,以及微軟開源大模型開發框架及多智能體協作框架等應用。
復旦大學藥學院AI與大健康領域客座教授李健博士聚焦"生成式AI在醫療健康與金融行業的前沿機遇與挑戰"。"生成式AI提升了就醫體驗以及反金融犯罪領域的工作效",李健圍繞"生成式AI在醫療健康與金融行業的前沿機遇與挑戰",探討了生成式AI在醫療健康領域和金融行業的應用場景、大模型訓練常見問題的應對方法等。
微京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楊劍波博士的演講題為"AI助力債券投資", 分享了金融大模型在市場分析、算法交易、風險管理等方面賦能資產配置、控制金融風險上的作用,介紹了公司基于純自研模型的計量引擎的相關產品優勢。
云知聲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陳吉勝就"中美競爭背景下的人工智能與新質生產力"發表演講。"從AI1.0到AI2.0時代,大語言模型技術帶來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陳吉勝將人工智能領域投資量、優秀AI模型、產業實體、優秀AI人才四方面的國內外量級進行對比,探討了在AI2.0時代,我國在應用場景、商業環境、算法算力的機遇和挑戰,并介紹了公司所研發山海大模型在醫療、交通等方面的專業能力。
圓桌論壇環節由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青委會主任委員于兵主持,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黨贊、合力投資董事總經理胡月、華院計算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資深研究員AI+生物醫藥負責人唐偉、科訊嘉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解飛等參與討論,就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及其與人類社會價值觀的契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于兵提到"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要遵循倫理道德和社會規范,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尊嚴與權利,保護個人隱私。我們要關注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積極參與技術規范倫討論,推動技術向上發展。"解飛認為,基于現有大模型的訓練,社會治理的模式和管理的機制依然生效,可以樂觀看待;唐偉強調應注重AI本身的工具性,及其為人類服務的特性;胡月從人才的角度,提到人作為AI工具的使用者,其稀缺性與價值性;黨贊提醒關注下一代,并寄語:AI向善、不忘初心、以人為本。
最后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創業分會會長張鵬飛致閉幕辭,對參加此次論壇對嘉賓表示感謝,希望在座的學長從中得到更多對啟發,為上海發展作出貢獻。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長寧分會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緊跟國家戰略、創新活動形式,充分發揮引才引智、建言獻策、聯誼交友、服務會員的作用,為長寧打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貢獻海歸學人的智慧和力量。
曼徹斯特大學中國區負責人中心創始人傅瀟霄發表如下講話:
作為中國中心的創始人,此次獲獎讓我感慨萬分。該獎項是對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來堅持推廣終身學習理念、推進跨國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認可。終身教育不僅助力學習者個人的成長,也為機構決策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使教育成果惠及更廣泛的社群。在這個知識爆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而是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曼徹斯特大學作為優秀的教育和研究機構,正引領著終身學習的潮流,通過靈活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和數字技術的運用,讓教育的光輝觸及每一個渴望知識的心靈。
在探討曼徹斯特大學如何實現這一舉措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終身學習不僅是一種個人追求,更是一種社會需求。它能夠幫助人們適應快速變化的職業環境,提升個人的競爭力,同時也為社會的持續進步提供了動力。
曼徹斯特大學作為國際創新教育的先行者,不遺余力地在本土及國際推廣終身學習的理念。大學通過線上平臺的建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無論身處何地的學習者都能夠接觸到優秀的教育資源。無論是專業的MOOCs,還是各種在線研討會和工作坊,都極大地豐富了學習者的選擇。
而線下的教育體驗同樣不容忽視。曼徹斯特大學通過各個海外中心提供的面授課程、本土實踐,以及與教授的一對一交流。這些都是純線上教育無法替代的經歷。這種線上與線下的結合,不僅最大化了教育資源的利用,也為學習者提供了更為全面的學習體驗。
數字技術的運用是曼徹斯特大學推動終身學習的又一利器。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大學能夠為每位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推薦。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學習變得更加高效,也更加貼合每個人的需求。
此外,曼徹斯特大學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它鼓勵學生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探索自己的興趣領域,并通過項目式學習和團隊合作,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于終身學習至關重要,因為它們能夠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曼徹斯特大學的終身學習理念并不僅限于在校生。我們通過公開課程、繼續教育項目等方式,向公眾開放教育資源。這使得更多的人,無論年齡、職業或背景,都能夠受益于高質量的教育。
當然,終身學習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學習者要具備自我驅動的能力和持續學習的決心。同時,教育機構也需要不斷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學習需求和技術發展。
從曼大中國中心創辦至今,我見證了2000多名在中國的職場人士受益于曼徹斯特大學混合式在職MBA和專業碩士課程。曼大通過對教育模式的創新和數字技術的運用,不僅讓教育變得更加可及,也讓更多的人受益于教育。我們倡導的終身學習理念,不僅是對個人成長的投資,更是對社會未來的投資。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參與者,也都是受益者。讓我們期待,在曼徹斯特大學的引領下,終身學習將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
作為英國紅磚大學之首,同時也是羅素大學集團創始成員之一,曼徹斯特大學以自身的歷史底蘊和榮譽成就而感到自豪。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曼徹斯特大學一直是變革的引領者,為曼城、英國以及全球帶來了真正的影響,如原子的分裂,中子的發現,石墨烯的開創性試驗,以及世界上首臺可存儲程序計算機的發明等。曼徹斯特大學共誕生了25位諾貝爾獎得主,是英國所有大學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第四高的大學,其中四位諾貝爾獎得主為曼大現任教職員。
曼徹斯特大學為英國最大的大學之一,從曼徹斯特大學員工到現有學生,以及分布在190多個國家的50多萬名曼徹斯特大學校友,我們擁有多元的社群和國際化的視野。分布在迪拜、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國際中心,讓純正的英國教育觸手可及。
2024新年伊始,黃浦江岸,霓虹璀璨。在這個特別的夜晚,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點亮了上海天際線。我們以光為筆,傳遞曼徹斯特大學追求卓越的精神。作為全球首個線下與線上聯動參與曼大200周年慶典的海外中心,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帶領全國曼大校友一起為大學200周年校慶送上祝福。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與曼徹斯特大學的校訓"Knowledge, Wisdom, Humanity"(知識,智慧,人性)互相輝映。曼大紫點亮上海,這既是夜色的精彩,也是曼大校友的精彩。
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在過去的15年中開展了和中國高校、企業、政府的各種合作。我們通過創新、開放的在線混合式教育模式,讓全球學子體驗到國際領先的曼大教育。曼大中國中心持續將優質在職碩士課程在中國地區推廣,普惠更多在華學子,推動終身學習理念。15年來,我們培養了兩千余名高級職業經理人及企業家,越來越多的行業精英選擇加入曼徹斯特大學全球在職MBA項目,蓄力職場進階。我們的愿景是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國際化人才,支持中英兩國文化、教育、商業的交流與合作。
在新的一年,曼徹斯特大學將為大家呈現系列精彩活動:
1. Green Together
Green Together將集結所有關心氣候變化的環保人士,通過工作坊、講座以及與我們的科學家、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的互動來進行。本次活動將在2月22日至24日期間于曼徹斯特中央圖書館舉行,活動免費且對所有人開放。
2. Made in Manchester
即日起至3月24日,通過文字、視覺藝術(如照片、視頻)、聲音媒介形式來表達"Made in Manchester"這一主題。此次競賽面向所有曼大學生開放。每個學院的獲獎人將獲得750英鎊的旅行券,同時還將被邀請到6月6日舉行的"Universally Manchester Festival"展覽。
3. 微型詩作比賽
即日起至4月10日,以"200 years of creativity: Manchester's past, present or future"為主題,創作280字以內的詩作。此次競賽面向所有人開放。一等獎獲得者將獲得500英鎊。
4. 二百周年系列講座播客
特邀嘉賓將討論大學致力于的主題,以及通過這些主題繼續有所作為,如健康、環境、社區和教育。首期播客將在2月13日播出,Chris Whitty爵士,英國流行病學家,英國首席醫療官和英國政府首席醫療顧問,將會就"健康的不平等"這一主題進行分享。
5. Purple Wave馬拉松
5月26日,一年一度的Purple Wave將在曼徹斯特拉開帷幕,歡迎曼大學生、員工、校友都來參與。
6. Universally Manchester Festival
6月6日至9日,曼徹斯特大學將舉辦為期四天的"Universally Manchester Festival",一個關于思想、表演和社群的獨特節日,該活動將聚焦于創造一個更綠色、公平、健康的世界。
7. THE 世界學術峰會
10月7日至9日,曼徹斯特大學將主辦"THE World Academic Summit"。屆時,曼徹斯特大學將迎來500位全球高等教育界的領袖,他們將齊聚曼徹斯特大學,展開深度交流。
今年夏天,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還將在上海為大家呈現曼徹斯特大學200周年特展。
建校兩百周年是回顧過去的時刻,也是展望第三個世紀的時刻,作為英國唯一一所以社會責任為核心戰略目標的大學,曼徹斯特大學長期以來致力于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提供曼大方案,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感謝每一位曼大校友與我們共同書寫歷史,下一個百年,我們續寫精彩華章。
上海2024年1月12日 /美通社/ -- 1月6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全球在職MBA項目2024年1月班新生入學歡迎儀式在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圓滿舉行。新生們齊聚中國中心,滿懷憧憬,共赴為期兩年的全球在職MBA之旅。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2024年1月班新生大數據:本屆MBA新生平均年齡為39歲,平均工作經驗16年,平均管理經驗8.5年。學員們主要來自中國、馬來西亞和美國。在十多年的職場歷練后,他們轉變角色,投身學習,渴望進一步提升領導力和戰略思維,成長為具備跨文化管理能力、有社會責任的全球治理人才。新學員們背景依舊保持多元化的特色,來自醫療、制造、電子科技、金融、快消、地產、能源、汽車、傳媒、信息技術、化工等不同商業領域。其中,40%的學員來自醫療及生物科學行業。
一批懷揣夢想的商業精英們渴望在接下來的兩年學習蛻變之旅中與同窗并肩奮戰,進一步提升領導力和戰略思維,在全球課堂中拓展國際視野,共同見證職場蛻變,以迎接新的人生挑戰。
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首先致歡迎辭,"歡迎各位來到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員了。曼徹斯特商學院堅持秉承"原創思維,學以致用"的核心教學理念,未來兩年的MBA學習會讓大家以全新的視角和理念迎接未來未知的挑戰,并獲得重新審視和規劃人生的能力。我相信曼徹斯特全球在職MBA所構建的全球職業發展網絡將給大家帶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
為了幫助全球在職MBA學員們更高效地進入深入學習、思想碰撞、開拓創新的轉型狀態,除了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的學生事務團隊的支持,中國中心也設有本土的學生事務團隊,她們將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指導與支持,幫助學生們熟悉大學的網上學習系統,更有效的利用強大的信息技術資源完成線上學習的模塊。
在入學儀式當天,中國中心的學生事務部團隊與新生們進行了詳盡的答疑與互動,就曼大的線上學習平臺、在線資源等方面做了深入的介紹,幫助他們為即將迎來的兩年學習之旅做好更完善的準備。曼徹斯特大學全球在職MBA項目2022屆在讀學員及學生代表Tracy Xu女士與新生們分享了她的學習心得。
新生們也期待通過即將到來的MBA學習之旅獲得更廣泛的國際經驗,在這一平臺上獲得知識的分享和文化的交流,深諳與多元文化背景的人群和組織的交流之道,提高創造價值的能力,在未來國際商務急速發展的環境下,憑借全球視角及創新力,脫穎而出,成長為卓有成效的全球管理者。
曼徹斯特大學全球在職MBA項目2024年7月班招生即將全面啟動。為鼓勵更多優秀申請人加入曼徹斯特全球在職MBA項目,學院特設先行者學費減免政策。申請者持有ACCA,CPA,CIMA等專業機構高級證書還可申請金融加速課程。同時,針對所有2024年7月班成功申請人,可享有四期免息分期付款。歡迎發送英文簡歷至mba@uom.ac.cn提前搶位,獲優先審核名額。歡迎點擊http://crm.uom.ac.cn/?cmd=pageFormSubmit&opCliId=5e988p4jkeupxzi9&formId=dgrfsw19bk2tax2bhrmpa42yqvp3mhzf,下載項目手冊。
在本次論壇中,傅瀟霄受邀參與"榜樣對話"圓桌論壇環節,與國內知名商學院負責人一起探索和分享了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商學院和商科教育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傅瀟霄女士認為,作為商學院的領導者、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帶領整個師資團隊以及行政團隊培養學生的數字化的思維,完善相應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及進行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及改革。她強調:"在數字經濟時代,各個商學院應在各自最擅長的領域做深做強。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在30多年前已經開始了國際化戰略的布局,在全球不同城市設立國際教育中心。同時,作為英國第一所將'社會責任'作為大學發展核心的高校,最早把ESG融入到我們MBA項目的教學模塊中,將可持續性發展的研究和實踐融入到商學院發展和教育的整體規劃中。"
傅瀟霄女士提出,人才的培養必須與行業發展的趨勢相結合。商學院應當加強與產業的互動、融合與創新,實現教學實踐體系的創新,通過與行業合作伙伴建立緊密的聯系,積極與行業精英、與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處于世界前沿的企業進行深度交流與合作。同時通過商業實踐項目、行業講座等形式,將課堂教學與行業實踐相結合,為學員構建良好的實踐教學基地。
當談及世界商學教育領域的"中國示范"時,傅女士分享到:"在過去十多年中,曼大跟國內的知名大學以及商學院都有不同形式、不同模式的交流與合作,與跟國內大學互相學習,在將曼徹斯特大學優質的商科教育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從國內合作院校中獲得常獨特的中國經驗、中國智慧。"
會議期間,傅女士在接受騰訊商學院采訪時表示:"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時代所需、為促進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企業成長轉型的復合型商業人才。曼大中國中心致力于為在華地區的學員提供優秀的教育資源,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領導才能以及創新思維等國際化人才所需素質。中國中心以社會責任為核心發展目標,積極鼓勵學生和校友參與到社會公益和社會治理中,助力公司、社區和全球可持續發展。"
曼徹斯特大學在國際化進程中,不斷探索未來教育新形態,已經構建起了先進的未來學習中心模式,使得身處海外的曼大學員,跨越校園邊界,能在全球不同的教育中心完成學業。目前,曼大"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全球推出了在職工商管理碩士課程(Global MBA)、以及專業在職碩士課程,如金融管理、教育領導力實踐等。
中國之行,深化高校及機構科研教育合作
9月11日至12日,南希·羅斯韋爾教授及其代表團訪華首站在北京開啟,先后訪問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分別就進一步深化合作關系、加強相關學科領域開展科學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會談。在北京大學訪問期間,羅斯韋爾教授為在校師生發表了題為"科研與人生"(A Life in Science)的主題演講。
9月11日晚,南希·羅斯韋爾教授在北京瑞吉酒店舉辦了校友酒會,與近200名曼大校友齊聚一堂,與在華校友分享了曼徹斯特大學近年來的主要成就。她提到,今年早些時候,英國政府宣布了一項全新的人工智能獎項,以紀念曼徹斯特大學于1948年發明了第一臺存儲程序計算機。該獎項將被命名為"曼徹斯特獎"。
見證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15周年慶典
9月13日,南希·羅斯韋爾教授一行來到上海,參觀了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新址。曼大中國中心創始主任傅瀟霄女士帶領校長及曼大代表團參觀了今年新落成的曼大中國中心低碳辦公室,對中國中心支持的全球在職MBA項目、在職碩士課程(如教育領導力實踐、金融管理等),以及中心的文化活動和社會影響進行了介紹。羅斯韋爾教授表示,中國中心在過去15年中的成長與發展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對于中國中心為支持大學在華地區學員及校友,提供最佳學習體驗及校友交流平臺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贊賞,同時也肯定了中國中心助力曼大在華推廣跨國教育做出的貢獻。
在滬訪問期間,羅斯韋爾教授一行還到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醫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參加會見,雙方就未來的學術科研合作交換了建議與想法。
曼徹斯特大學校長本次訪華的另一重要行程是參與并見證了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15周年慶典校友晚宴。9月13日晚,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15周年慶典暨校友晚宴在上海和平飯店隆重舉行,羅斯韋爾教授及其代表團與300多名曼大校友及各界合作伙伴共襄盛舉,晚宴中,羅斯韋爾教授祝賀了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在過去15年中取得的成就,同時也分享了即將到來的大學200周年校慶的全球系列慶典活動,并歡迎中國校友在2024年慶祝大學的這一重要里程碑。
羅斯韋爾教授表示:"非常榮幸能在北京和上海與我們的校友重聚。在曼徹斯特大學,校友一直是我們非常寶貴的財富,每一位校友都將是曼大全球社群中的一部分。我們很自豪地看到中國的校友在曼大完成學業后在中國、英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在各自的領域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目前,超過9,700名中國學生在曼徹斯特大學就讀,他們為曼徹斯特帶來了活力、文化和知識。在中國,超過4萬名曼大校友們在各行各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
展望未來
此次中國行給羅斯韋爾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常榮幸在時隔四年之后再次訪問中國,與我們在華的合作伙伴重新建立面對面的聯系,并再次與我們的校友相聚。曼徹斯特大學是一所高度國際化的大學,我們為此而感到自豪。"
曼徹斯特大學校長女爵士南希·羅斯韋爾教授的訪問為鞏固曼大與中國機構的持續合作以及與該地區校友群體的緊密聯系提供了寶貴的機會,也借此次訪問探索更多在華展開合作的可能。曼徹斯特大學致力于與全球領先的學術科研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應對現今人類面臨的挑戰。
東華大學教授、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卞向陽為活動開場并進行了博物館簡介。當天,組辦方還精心準備了團扇制作、漢服穿搭與走秀、交流分享等互動節目。在團扇制作環節,留學生們跟隨專業老師的指導學起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雖然手法并不嫻熟,但是完成的作品卻是個性十足。講解老師為他們介紹道,團扇起源于中國,是中國漢族傳統工藝品及藝術品,它代表著團圓友善、吉祥如意。留學生們在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古老團扇的獨特工藝、手工藝人對細節的精致追求,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漢服穿搭體驗后,部分留學生們穿上漢服行走上T臺,展現風采。古典與時尚的交融讓整個博物館變得如同時空穿越一般。走秀結束后,現場觀眾投票選出了最佳漢服造型獎、最佳漢服風采獎和最佳表現獎。張海曉,王羅清,王杰弘為獲獎嘉賓頒獎。
傅瀟霄主持了活動分享交流環節。來自東華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的留學生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外國友人積極參與討論,各抒己見。他們積極分享了自己對紡織和服飾文化差異的見解,感嘆中國的紡織服飾文化博大精深。通過此次參觀,他們在專業指導老師的介紹下了解到了各個朝代的精美服飾,深感震撼和愉悅,紛紛表示要積極參加這樣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活動。
"這次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能親身感受中國古老而精美的服飾文化。"來自東華大學的留學生何藹玲和方禮說到。"從博物館館藏的各式古代服飾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對細節的精致追求,對紡織工藝的卓越掌握,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傳承。"
"手工制作團扇也讓我印象深刻。"來自華東政法大學的留學生Kim和Daniil也分享了他的參觀體驗,在親自動手制作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古老團扇工藝的魅力,以及中國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傳承,也啟發了他們對于服飾與文化的新思考。
"試穿漢服是一種特殊體驗,我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服飾的尊貴和優雅。" 最佳造型獎得主、來及埃及的埃及龍(中文名)表示,穿上華麗的漢服,漢服的設計和面料質感讓他對于中國服飾的精美工藝和獨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一體驗也讓他更加欣賞中國人民對于服飾的熱愛和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千年絲路,文化探源。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長寧分會會長傅瀟霄女士表示,本次活動旨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10周年之際,通過組織留學生和外國友人參觀上海紡織博物館,讓外國友人了解更多的中華文化,感受古老絲路上的文化底蘊。以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使命的品牌"曼享文化"已連續五年承辦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民間外交活動,以多元化視角解讀中國,通過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活動,讓更多的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愛上中國,為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貢獻力量。
開展深度專業合作 打造低碳辦公室
自2021年12月曼大中國中心與曼冰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來,雙方便以開放創新的形式在碳中和科研成果轉化、產業人才培養、產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展開全面深入的合作,致力于圍繞國家“雙碳”戰略打造中英溝通的橋梁。經過一年多的深度合作,曼大中國中心低碳辦公室正式落成,這是曼大中國中心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所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
落成儀式上,曼大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介紹了打造低碳辦公室的背景與理念,以及曼大在ESG方面的承諾與行動。
在傅瀟霄女士看來,在全球變暖問題日益加劇的當下,曼大作為一個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機構,積極探索低碳辦公方式是對低碳環保事業最好的注腳。這一有益嘗試也積極響應了國家的雙碳目標。
此外,作為英國唯一一所將社會責任作為戰略核心目標的大學,曼大在全球范圍內實施了一系列減排行動,例如簽署“奔向零碳”行動,在2021年度實現37%的減排,承諾轉向100%可再生能源、從2023年4月開始加入CPPA、制定節能計劃等,并承諾于2038年建成零碳大學。
在可持續發展這一大的圖景下,曼大亦關注人的健康與發展,并將員工健康管理、提升員工幸福感等維度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因此在低碳辦公室打造的過程中,除了采用一系列低碳技術,如節能燈具、養護綠植等來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也向員工、學生輸出環保減排以及健康生活理念。如此,打造了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推動行業交流 尋找低碳發展的多元化路徑
曼冰集團碳啟城董事長孫冰博士在落成儀式上分享了曼大中國中心碳中和項目中的亮點和挑戰。該項目從碳咨詢、碳排放核算、數字化改造、低碳宣導、碳減排改造和碳數據治理多個模塊出發,多管齊下,對曼大中國中心辦公區域進行全面改造,雖然遇到一些挑戰,但基于雙方對可持續發展以及環保事業的決心,最終找到了一條適合曼大的可持續的低碳辦公方式。孫冰博士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深化與曼大的合作,共同成為“碳圈”拓荒者,加速曼大零碳大學建設進程。
此外,曼大GMBA校友、SAFONE莎弗妮&Zero Beauty品牌創始人魏海濱和古德智造事業部銷售副總裁盧志宏分別分享了其在各自領域內的低碳環保實踐。二人的分享也為美妝以及咖啡賽道中的品牌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范本,比如,魏海濱分享了SAFONE莎弗妮&Zero Beauty品牌的“無水無塑”生產,并給出了企業從生產、設計、運營、銷售等多個環節入手推進低碳發展的具體路徑。古德智造事業部銷售副總裁盧志宏則以KAFFTEC咖法的實踐,呈現了咖啡渣回收利用的過程以及最終的產品,從回收和材料工程的角度提供了一套實用的環保解決方案,也為品牌們找到了擁抱循環經濟的新思路。
此次低碳辦公室落成儀式,標志著曼大中國中心的低碳環保實踐更上一個臺階,同時也借助平臺影響力,對外傳遞了可落地的環保理念。通過與專業機構和相關行業同仁的交流與碰撞,曼大中國中心將提供更多關于綠色發展的新思路,與行業同仁一起助推社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曼大中國中心主任、上海市長寧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長寧分會會長傅瀟霄女士出席并致開幕辭,她代表主辦方向出席會議的領導、專家和學長表示歡迎,并介紹了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長寧分會以及曼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與教學。
微軟大中華區數字化應用創新市場業務負責人、曼徹斯特大學2018級校友許豪作為本次活動主講嘉賓,帶來題為"探索OpenAl的創新模型和ChatGPT的應用"的分享, 介紹OpenAI和GPT的歷史、大語言模型LLM的涌現能力、企業級創新場景與Azure OpenAI服務以及Prompt Tune - 大模型項目工程化落地的最短路徑等內容,并緊隨時事熱點,對比了GPT3.5與GPT4的主要能力。
在圓桌論壇環節,傅瀟霄女士擔任主持,與業界重量級嘉賓樂言科技CEO沈李斌, 阿里、平安好醫生、盛大集團等數據中臺首席構架師姜先生以及主講嘉賓許豪深入探討ChatGPT的優點與隱患、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三位嘉賓分享了他們在數據中臺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經驗和觀點,討論ChatGPT的應用場景和未來發展趨勢,并探討了人工智能在不同領域中的發展、技術創新和應用案例,使與會者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和未來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多位校友及嘉賓積極提問,與專家熱烈討論互動。
本次活動是曼大中國中心與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長寧分會、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曼大校友會聯合舉辦的第一屆人工智能論壇,60余位學長和嘉賓出席論壇。通過此次論壇使與會者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和未來發展趨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后曼大中國中心、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曼大校友會與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長寧分會還將舉辦更多人工智能系列活動,服務長寧數字經濟,推進建設數字長寧、智慧長寧。
曼大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在歡迎致辭提到,教育者俱樂部在曼大中國中心成立15周年之際成立意義非凡。它將成為一個新的連接點,通過鏈接ELiP學員、國際教育專家和教育機構,俱樂部將為為成員提供更多互相學習、交流合作的機會,也為國際教育行業儲備管理人才,輸送血液。希望教育者俱樂部可以保持活躍、做大做強。
英國商業貿易部中國區教育主任蘇思女士受邀參加活動,并做了主題演講。蘇思女士致辭慶賀俱樂部成立,并向在場觀眾介紹了中英教育交流的豐碩成果及最新項目。
中山向洲教育集團校長 禤恒坤先生(ELiP課程2021級學員)、上海青浦區協和雙語學校校長助理劉桂香女士(ELiP課程2022級學員)以及上海市政協常委、泰寧教育執行董事長麥德銓先生(ELiP課程2023級學員)分別作為學員代表,發表了對加入俱樂部的期許,并紛紛提供活動建議、方向探討,共謀發展。
除了行業分享外,合作拓展也是教育者俱樂部的一個重要使命。2022年,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與上海協和教育集團簽署了人才合作項目備忘錄,為發展和培養教育機構管理人才提供解決方案。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盧慧文女士亦曾受邀為曼大ELiP課程學員分享《中西教育融合的當下思考》。儀式當天,傅瀟霄女士為到場的三位來自協和教育集團的課程學員頒發了"曼大協和-人才發展獎學金"證書。
作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育領導力實踐在職碩士課程2023年2月班開學典禮的一部分,教育者俱樂部的成立標致著曼大在職碩士課程學員體驗的進一步提升,也是中國中心積極拓展大學校友網絡和整合本地資源的新嘗試。曼大中國中心力求為中國地區的學員、校友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臺、更前沿的行業資訊、以及更有活力的職業發展生態。
]]>讓我們一起來看2023年1月班新生大數據:本屆MBA新生平均年齡為36歲,平均工作經驗12年,平均管理經驗6年。新學員們背景依舊保持多元化的特色,來自醫療、制造、電子科技、金融、快消、地產、人力資源、汽車、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不同商業領域。這些業界翹楚們分別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印度、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在后疫情時代,企業發展將有迎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變幻莫測的VUCA時代,一名優秀的商業領袖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一批懷揣夢想的商業精英們渴望在接下來的兩年學習蛻變之旅中與同窗并肩奮戰,進一步提升領導力和戰略思維,在全球課堂中拓展國際視野,共同見證職場蛻變,以迎接新的人生挑戰。
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首先致歡迎辭, "今年是中國中心扎根中國的第十五年,十五年來,我們不僅致力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為曼大學子提供有深度、有高度的交流平臺,也積極支持中英兩國文化、教育、商業的交流與合作,引領和團結在華校友(目前中國區約4萬名校友)為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貢獻。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員了。曼徹斯特全球在職MBA堅持秉承曼大商學院 "原創思維,學以致用"的核心教學理念,未來兩年的MBA學習會讓大家以全新的視角和理念迎接未來未知的挑戰,并獲得重新審視和規劃人生的能力。我相信曼徹斯特全球在職MBA所構建的全球職業發展網絡將給大家帶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
為了幫助全球在職MBA學員們更高效地進入深入學習、思想碰撞、開拓創新的轉型狀態,除了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的學生事務團隊的支持,中國中心也設有本土的學生事務團隊,她們將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指導與支持,幫助學生們熟悉大學的網上學習系統,更有效的利用強大的信息技術資源完成線上學習的模塊。
在入學儀式當天,中國中心的學生事務部團隊與新生們進行了詳盡的答疑與互動,就曼大的線上學習平臺、在線資源等方面做了深入的介紹,幫助他們為即將迎來的兩年學習之旅做好更完善的準備。曼徹斯特大學全球在職MBA項目2020屆校友張曉女士與新生們分享了她的學習心得。
新生們也期待通過即將到來的MBA學習之旅獲得更廣泛的國際經驗,在這一平臺上獲得知識的分享和文化的交流,深諳與多元文化背景的人群和組織的交流之道,提高創造價值的能力,在未來國際商務急速發展的環境下,憑借全球視角及創新力,脫穎而出,成長為卓有成效的全球管理者。
為鼓勵更多優秀申請人加入曼徹斯特全球在職MBA項目,學院特設先行者學費減免政策和多項職場英才獎學金。申請者持有ACCA,CPA,CIMA等專業機構高級證書還可申請金融加速課程。同時,針對所有2023年7月班成功申請人,可享有四期免息分期付款。
歡迎發送英文簡歷至mba@uom.ac.cn提前搶位,獲優先審核名額。
活動伊始,同學們穿上了中國中心從英國特別訂購的曼大原版碩士服,于中心正門曼大標志前定格自己的榮耀時刻。現場還為同學們設置了云合影環節,特別設計了校園場景,讓畢業生們"親臨曼城"。
曼大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在賀詞中表示:"自2020年開始的全球疫情讓本屆畢業生成為了多元學習方式的親歷者、創新混合式教育的見證者,大家先后經歷了中心換址過渡期間于酒店舉行的工作坊、中國中心視聽設備全面升級后在新中心舉行的工作坊,以及疫情困難時期的居家網上學習。兩年的學習過程充滿了挑戰,但相信每一位畢業生都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成長與蛻變。這段學習旅程除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了復雜的商業環境,更讓同學們獲得了格局的改變、知識的積累與視野的開闊,成長為了具有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新時代管理與金融人才。"
傅女士強調:對同學們而言,畢業并非結束,而是一段全新旅程的開始。希望大家能夠心懷曼大"知識、睿智、人道"的校訓,秉承曼徹斯特商學院"原創思維,學以致用"的理念,在未來收獲更大的成功與飛躍!
在本屆曼徹斯特全球在職MBA畢業生和同濟-曼徹斯特雙學位MBA畢業生中,曼大中國中心見證了11%的畢業生以優異的成績(Distinction)完成學位。另外,22%的曼大金融管理在職碩士(MSc Financial Management)畢業生也獲得了優異(Distinction)的成績。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在活動中為本屆優秀MBA畢業生頒發獎狀。畢業生代表領獎并發表感言,與同窗好友們回憶交流過去兩年求學過程中的珍貴經歷以及對未來的期許與展望。
而在過去兩年間積極為同學們搭建起校方和學生間溝通橋梁的優秀學生代表也榮獲了本次畢業慶典首次設置的校長特別嘉許獎。獲獎的畢業生們回顧了自己MBA兩年學習期間印象最為深刻的點滴瞬間。大家紛紛表示,當年做出了極為正確的選擇,雖充滿不易,但對前方新征程充滿信心。這段MBA學習生涯必將有助大家的職業生涯,而隨著疫情陰霾逐漸散去,大家也必將迎來前路光明。
臨近圣誕季,本次慶典還特別為畢業生們安排了Secret Santa的環節,大家通過抽簽的方式與到場的其他同學互贈圣誕禮物,既分享了節日的歡樂,也獻上了自己對同窗的美好祝福。
展望新的一年,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即將迎來走進中國的第15個年頭。我們誠摯歡迎各位畢業生以曼大校友的身份來參加到明年精彩紛呈的各大活動。守望春光,向陽而生,我們期待大家常來曼大中國中心。百戰歸來再讀書,同窗苦讀一生情。再次祝賀大家如期畢業,前程似錦。
]]>2022年10月27日晚,首屆ESG China Awards (環境、社會和治理中國大獎)頒獎晚宴在上海靜安瑞吉酒店圓滿落幕。ESG中國大獎由上海英國商會發起并主辦,旨在表彰在環境、社會和治理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企業、機構和個人。作為在高等教育行業中ESG領域的積極推動者以及"年度員工參與ESG活動實踐獎"的贊助者,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受邀參與了本次頒獎晚宴。
本次頒獎晚宴揭曉了ESG中國大獎的12個獎項的獲獎者。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應邀為"年度員工參與ESG活動實踐獎"獲獎企業利潔時中國頒發獎項。
在頒獎致辭中,傅瀟霄女士上臺與大家分享了曼徹斯特大學及曼大中國中心在ESG領域的核心理念和實踐成果,她指出:"曼徹斯特大學在2020年就已將社會責任設為三大核心戰略目標之一,與世界級研究、學習體驗同等重要。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來,秉承大學堅持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踐行社會責任的宗旨,始終致力于支持與推動區域內的可持續發展,積極發揮社會價值。"
傅瀟霄女士強調:"年度員工參與ESG活動實踐獎,旨在表彰成功開展員工參與ESG活動實踐的公司。通過改善企業文化、激勵創新來激活和賦能員工隊伍,從而加速實現目標,這與曼徹斯特大學的可持續戰略與ESG愿景不謀而合。祝賀利潔時中國(Reckitt China),我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優秀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道路上繼續發揮作用。"
作為連續兩年受邀作為ESG年度峰會的獨家學術支持方,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在九月的峰會上帶來了題為"新能源,凈零能耗的未來:全球挑戰,曼大方案"的主題演講。傅瀟霄女士指出:"曼徹斯特大學對社會責任的承諾促使我們致力于改善全球居民的生活福祉。曼大目前有超過 8000 萬英鎊正在進行的能源項目,該項目涵蓋了整個能源旅程 -- 從能源生產、到存儲、再到運輸和使用。規模巨大的投入讓我們可以擁有更多的機會與來自不同學科的合作伙伴合作,從而我們可以為子孫后代創造一個更光明、更可持續的世界。"
為了助力可持續發展意識在年輕一代學子中的發展,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受邀參與了第一屆普華永道ESG可持續發展戰略高中生商業挑戰計劃。傅瀟霄女士作為特邀評委與多位ESG相關領域資深專家共同見證與表彰新世代高中生們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創意思維與獨特洞見。普華永道You Plus Achiever也在最終挑戰現場發布并成立了ESG俱樂部,作為俱樂部的一員,曼大中國中心將與普華永道及ESG俱樂部其他企業伙伴共同為新世代的高中生們提供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的平臺。
在可持續發展的路上,曼徹斯特大學從未停歇。今年4月,曼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發布的2022年度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THE Impact Rankings 2022)中位列全球第九,全英第二,穩居世界前十。該排名以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評估標準,考察了大學在機構、地方、國家、地區和全球范圍內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和踐行。
曼徹斯特大學承諾最晚于2038年成為一所零碳大學,也是英國為數不多的持有種族平等憲章標志的大學之一。曼大中國中心也長期堅持鼓勵曼大校友不僅僅能通過所學幫助企業組織達到利潤目標,更要"商業與企業社會責任"多維度發展,有能力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與危機 -- 從體現個人價值出發,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成為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未來,中國中心將繼續攜手各界合作伙伴,不辱使命,秉承曼大創新精神,依托曼大科研實力,共建美好未來。
媒體聯系:
Xin Tang
thomson.tang@uom.ac.cn
自2008年曼大中國中心成立以來,中心持續支持英國商業大獎(British Business Awards),旨在進一步促進中英兩國商業發展共贏。2022年,第八屆英國商業大獎(British Business Awards 2022)成功舉辦,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非常榮幸再次成為今年英國商業大獎——年度中國投資者獎的贊助者。我們由衷地為所有在各個領域成績卓然,對促進中英貿易投資合作關系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獲獎者表示祝賀。
2022年11月2日,2022年英國商業大獎晚宴暨頒獎典禮在北京圓滿落幕。英國駐華使館公使Geraldine McCafferty女士應邀,代表曼徹斯特大學國際教育中國區總裁、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為年度中國投資者獲獎企業:北京建工集團頒獎。
與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于同年創辦的英國商業大獎,是每兩年舉行一屆的全國性評選,旨在展現在華英國企業在眾多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中國企業在英國經營達成的卓越成就,已成為中英商界的一大盛事。
英國商業大獎作為一項全國性評選活動,旨在表彰具有拓思立新、勇于創業、積極進取精神的在華英國企業,展示中英兩國之間日益緊密的貿易投資合作關系。歷經數月的申請、評估及面試流程,八大獎項的獲獎者在頒獎晚宴上一一揭曉。這些獎項代表了中英兩國的關鍵合作領域。
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女爵士通過視頻講話表示:"今年無論對于在華英國企業,還是在英中國企業,都是艱難的一年。然而,盡管依舊面臨疫情限制措施的挑戰,但聆聽到各位入圍者的故事,了解到中英兩國經濟、商貿和文化關系的深度和韌性,讓我備受鼓舞"。
中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閣下也通過視頻致辭談到了繼續保持英中貿易和關系的重要性,他表示:"中方歡迎英方對華出口更多優質產品,拓展醫療衛生、綠色發展、數字經濟、金融服務、創新等領域合作。希望中英企業家們繼續發揚堅韌不拔、勇立潮頭的精神,做創新發展的領軍者、開放發展的推動者、共享發展的踐行者,打造中英互利合作新亮點。"
曼徹斯特大學國際教育中國區總裁、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表示:
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自成立以來秉承助推中英商業交流的信念,積極參與年度中英商業合作交流的重要活動。這是中國中心對進一步促進中英貿易關系不懈努力的有力體現,無疑將對于推動中英貿易發展有著長遠的積極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長裴鋼、英國駐滬總領事Chris Wood、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華東區主任Gill Caldicott、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朱玲玲等領導及60余名來自中英各界的嘉賓出席現場活動。本次攝影比賽共評選出了包括中英友誼特別獎、人文類優秀獎、景觀類優秀獎、生態類優秀獎、最受歡迎獎在內的11個獎項。本次主題攝影展以“友誼與發展”為主題,通過不同的視角展現生物多樣性時代下的人文、景觀、生態以及50年來中英兩國交往的重要事件,旨在深化兩國間的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長裴剛院士、英國駐上海總領事Chris Wood做主旨發言。在交流會上,嘉賓們從藝術、教育、金融等領域暢談了中英兩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曼徹斯特大學校友會副會長傅瀟霄主持了 “美麗世界”攝影大賽頒獎典禮并與嘉賓們一同為主題攝影展揭幕。新民晚報時政中心副總監、政法新聞部主任沈月明先生代表評委發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先生分享了他作為中英友誼獎學金獲得者的經歷與體會。曼徹斯特大學博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廣禮先生代表獲獎者表示了對組委會的感謝及分享了作品的創作歷程及理念。
本次“曼享文化”慶祝中英建交50周年美麗世界攝影大賽及主題攝影展是曼享匯連續第四年承辦的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民間外交活動。傅瀟霄表示在過去50年以來中英人文交流活動日漸豐富,形式更加多樣。舉辦此次民間外交活動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攝影藝術開展對外交往,展現當今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與發展”,以誠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動人,通過攝影藝術記錄生物多樣性下“美麗世界”的動人瞬間。曼享匯也將繼續引領海歸群體參與民間外交活動,以更多樣化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弘揚優秀文化,促進中外民間交流。
活動現場,數位來自中英兩國的參賽者代表在現場嘉賓的見證下從評委的手中取得了獲獎證書。其中,本次攝影大賽為慶祝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50周年而設立的中英友誼特別獎被評審團認定授予來自英國利物浦的Paul Kallee-Grover所提交的攝影作品“友誼”,Paul Kallee-Grover在攝影作品中展現了他堅持在發展鞏固推動中英貿易文化交流的各領域與他的伙伴并肩共勉的過程,并且體現了Paul Kallee-Grover作為利物浦中國合作組織主席,對新一代中國女性企業家在英國增進兩國貿易文化體育等方面合作的支持。來自利物浦的英國友人Tom Lewis代表Paul Kallee-Grover領獎,Tom Lewis在現場表示了對攝影大賽組委會的感謝并且熱情歡迎嘉賓們有機會來到利物浦去體驗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
活動最后,現場嘉賓一同按動“美麗世界”主題攝影展開幕儀式的水晶球并宣布主題攝影展正式開幕。本次“美麗世界”主題攝影展將在上海市留學人員之家展出兩周的時間,通過攝影藝術的傳播,推進中英民間文化交流,加強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
上海市長寧區政協委員、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曼大校友會副會長、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表示,近日,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的回信引起海歸留學生的熱議,信中提到"希望同志們大力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以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自覺追求"。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曼大校友會一直以來堅定不移的引領校友履行社會責任,服務社會,報效祖國。在本輪疫情中,通過曼享匯在疫情期間舉辦的各類線上活動,用最堅定,最溫暖的舉措與上海各界一起同心抗疫,守望相助,展現了海歸學人的責任和擔當。系列直播活動中 "封控中的自我激勵和恢復策略"、"藝術如何在封控下促進心理健康"、"碳中和目標下,疫情常態化管控"、"走進世界的中醫" 、"疫情下的自我調節與接納 -- 和消極感受和解"、"疫情下如何保持良好狀態"等講座邀請了資深海歸校友、藝術家、教授等,通過專業化且易于理解的知識分享,向大眾普及醫學常識、中國文化、心理健康知識,通過發揮歸國人員的專業知識,幫助社會各界更好應對疫情帶來的心理變化,讓受疫情影響的人們感受到力量和支持,提高心理防御能力,用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疫情。
傅瀟霄女士近期致信曼大校友,希望歸國留學人員不忘初心、積極發揮對中西方文化熟悉且了解的優勢,傳遞正能量,用通熟易懂的語言幫助市民和外國人更好地了解防疫政策,講好抗疫故事,在全球疫情時代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傅瀟霄女士更期待大家能夠自覺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篤定"國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主動報效國家,服務人民,將自身事業的追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在一起,運用自身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海歸群體的貢獻。
]]>曼大全球影響力再創新高
從2021年全球國際化大學排名第23位,到MBA課程排名全英第4位/歐洲第10位,從2021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領跑全球,再到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1年度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第一,2021年,曼徹斯特大學在全球聲譽和影響力再創新高。
尤其是在以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評估標準的THE 2021年度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曼徹斯特大學憑借在推行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卓越貢獻榮膺全球第一,這是對于曼大在全球范圍深遠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影響力的高度認可。
2021年7月,曼徹斯特大學校長女爵士南希·羅斯韋爾教授為中國區校友舉辦了一場線上講話,分享大學近期的發展與收獲,并與大家共同展望了未來曼徹斯特大學與中國更緊密的合作與聯系,同時強調大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曼大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在上海英國商會首屆可持續發展與ESG峰會上表示:“在曼徹斯特大學,我們相信大學的存在是為了公眾的利益。目前,曼大在各方面努力提升學術研究的國際影響力,讓優質的學生體驗和教學轉變為高就業率,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畢業生。我們希望激發新的想法、行動和合作,攜手各界共同發揮在實現世界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作用。”
曼享文化助力民間外交
以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為使命,曼大中國中心與曼享匯合作創立品牌沙龍項目“曼享文化”,成立三年來積極助力中外民間文化交流,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2021年,從跨文化論壇到國際學生才藝大賽再到重走紅色路線,“曼享文化”秉承初心,從民間角度出發,在文化外交上著力,堅持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5月,“曼享文化·外國友人走進嘉興”活動成功舉辦,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60多位在滬留學生和嘉賓,追尋歷史足跡,從上海的一大會址到嘉興南湖的紅船,回顧百年征程。此次活動得到各界的高度贊譽,新華社報道瀏覽量近百萬,并榮獲“SORSA 2021年度民間外交項目優秀獎”。
此外,曼大中國中心和曼享匯聯合推出“曼享智匯”分享會,力邀大咖嘉賓呈現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思想盛宴:知名文化學者張力奮教授帶來《牛津筆記》分享會,探討英國教育的內涵;香港大學嘉理集團國際史講席教授徐國琦以“共有的歷史”這一重要視角來觀察跨文化溝通,展示出以史為鑒的包容態度;《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吳晨分享“轉型思維”,以新思路揭示新十年的三大趨勢。
為進一步豐富大眾文化藝術學習的深度體驗,“曼享文化”還特別推出“知者創物”系列研修課程,聯合滬上知名文化學者、非遺傳承人和藝術機構,通過導覽參訪、手作體驗式的學習,帶領大眾探尋非遺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通過講好中國故事,“曼享文化”不斷增強外國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讓外國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從民間層面促進中外人民之間的友好交流。
豐富在華課程,蓄力職場進階
秉持“無國界、無止境”的理念,曼大中國中心為在職人士提供在線學習與線下工作坊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Blended Learning),打破了時間與地域限制,也讓學員們有機會探索全球不同行業的前沿趨勢,成為不同領域中具備國際化視角的專業型人才。
2021年2月,曼徹斯特大學首屆國際時尚營銷在職碩士學員在曼大中國中心開啟學習之旅。這是曼徹斯特大學第一個本土外的國際時尚營銷在職碩士項目,標志著曼大中國中心取得又一個發展里程碑。此外,教育領導力在職碩士、金融管理在職碩士也吸引了在華的行業精英加入。
目前,曼大中國中心提供全球在職MBA、Kelley-Manchester Global MBA、國際時尚營銷在職碩士、金融管理在職碩士課程和教育領導力在職碩士課程。在學習過程中,曼大中國中心還為學員們提供與在華資深行業領袖對話的機會,共同探討熱點議題;邀請校友分享學習歷程和職業經驗,旨在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管理者和有遠見的行業領導者。
成績斐然,成為教育界標桿
作為海外高等院校在華發展的典范,曼大中國中心不斷獲得來自中國教育界的肯定。2021年,在中國網主辦的“中國好教育”年度盛典中,曼大中國中心榮獲“年度影響力商學院”大獎,傅瀟霄女士獲頒“中國教育年度影響力人物”;在騰訊新聞主辦的“騰訊商學院發展論壇”上,曼大中國中心和傅瀟霄女士分別被評為“2021年度國際化人才培養典范院校”和“2021年度中國商科教育影響力人物”。
曼徹斯特大學是國際教育創新的領軍者,二十多年前開創性地推出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與學習模式,曼大中國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來,也一直是這一模式的探索者與實踐者。疫情發生后,混合式學習模式體現出顯著優勢。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期間,傅瀟霄女士作為嘉賓分享了混合式教學方面的豐富經驗,進一步推動混合式教育模式在中國的發展。
為響應聯合國號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曼大中國中心還積極支持2021年度中國英式學校大獎評選活動,贊助“中國英式學校大獎 -- 學生可持續發展獎”,這與曼徹斯特大學的戰略與愿景不謀而合。
為賦能女性領導力,推動國際化學校行業發展,曼大中國中心在2021年聯合國際學校在線主辦“第二屆國際化學校女性領導力高峰論壇”,邀請杰出女性領導者進行精彩演講,展示“她時代”下女性的無限魅力,傳遞女性的力量與溫度。
十三年砥礪前行,攜手共進
2021年,在中國MBA教育30周年之際,曼大中國中心也迎來十三周年慶,近200名曼大校友從五湖四海齊聚,傳遞出校友與校友間、校友與母校間不被時間空間限制的情誼。
曼徹斯特大學長期以來致力于為全球更多行業精英提供多元的教育機會,曼大中國中心作為其第一大海外中心,培養了兩千余名高級職業經理人及企業家。去年底,200多位2021屆曼大碩士畢業生與線上四千多畢業生及家長共啟“云畢業慶典”。
自2008年成立以來,曼大中國中心堅持“教學、科研、商業、企業社會責任”多維度發展,積極推進國際化和創新教育,培養有社會責任的精英人才,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肯定。傅瀟霄女士表示:“曼大中國中心的茁壯成長,離不開校友與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們將繼續支持中英兩國文化、教育、商業的交流與合作。后疫情時代,我們會積極推動發揮大學的社會價值,面向未來,為社會培養具有責任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