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健康科學希望通過系列活動全方位傳遞科學的日常飲食營養、特醫食品補充、疾病營養等相關內容,以提高全民營養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樹立科學飲食理念,助力推動《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的貫徹落實。
本次活動推出人民名醫特醫系列直播,用營養助力健康中國行動
此次直播訪談匯聚一線臨床專家,科普前沿營養知識,邀請到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陳偉、基本外科結直腸專業組林國樂、神經外科魏俊吉做客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人民名醫直播間,由雀巢健康全程支持,為大家解答營養治療的相關知識,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關注和解決老年人群的營養問題
陳偉教授表示疫情期間,居家老人可以通過食用特醫食品,獲取身體所需的全面均衡的營養,從而提升自身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對于老年卒中人群,以增稠的方式合理進食特醫食品,還能夠減少嗆咳的發生。另外,因病情需要進行手術的老年人,在術前術后靠肉湯補充營養是遠遠不夠的,并不利于康復。此時,也可選用特殊醫學全營養配方食品,它里面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能完全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可以幫助老年人補充足量蛋白質和各種微量元素,促進老人術后傷口的愈合和身體功能的恢復。
胃腸手術患者營養管理新觀念,為何說手術后的100天很關鍵
林國樂教授介紹胃腸道手術的營養支持治療是需要貫穿手術前、中、后全程的。在術前應重視患者營養評估,對營養不良的患者進行營養糾正。在患者腸道消化吸收功能健全的情況下,可使用選腸內營養 -- 特殊醫學全營養配方食品,它里面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能給患者提供均衡全面的營養。術后要遵循加速康復理念,早期恢復腸內營養。因此,術后應盡早恢復經口進食,飲食應做到清淡易消化,不刺激腸胃,可搭配特醫全營養配方食品。有些特醫食品中還添加了可溶性膳食纖維,它可以溶于水中,有利于腸道的消化吸收,能夠調節腸道微生態,改善手術后被破壞的腸道菌群,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可有效緩解腹瀉、改善便秘等胃腸不適,同時加強腸道免疫,促進康復。
林國樂教授還提醒,“患者出院時,醫生可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開一些營養制劑,并對患者的營養狀態進行長期隨訪,一般需要持續大約三個月。術后兩周、一個月、三個月是非常重要的返院隨訪節點,患者應與自己的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接受定期的隨訪。”醫生和患者都應重視術后關鍵100天的營養管理。
可溶性膳食纖維 -- 助力顱腦疾病患者更快恢復
魏俊吉教授提到“神經外科和內科的重癥病人,他們的胃腸道功能大多處于正常工作狀態,一般采用插營養管給予腸內營養的方式來幫助患者恢復或加強胃腸道功能。”同時,這樣做也能給病人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
另外,神經重癥病人有個突出的特點,專業說法叫“腦腸軸”,通俗來講,就是腸道和顱腦功能上是密切相連的,互相影響。所以,對于神經重癥患者而言,基本的腸道功能和狀態是保障順利康復的關鍵。我們都希望病人能夠擁有正常的胃腸道功能,所以推薦食用含有可溶性膳食纖維的特醫食品。這是因為可溶性膳食纖維在腸道內的發酵度比較高,可調節腸道微生態,有助于改善胃腸道功能,如減少腹瀉、緩解便秘。
根據目前的研究,有一種可溶性和可發酵度都比較好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叫部分水解瓜爾豆膠,英文叫PHGG。患者在進食后,PHGG會在腸道內被益生菌分解產生短鏈脂肪酸,可作為腸上皮細胞的營養底物,有助于加強胃腸道的機械屏障功能,人體免疫功能也會因此得到加強,這對于患者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效營養vs無效營養,你吃對了嗎?”科普互動游戲,小游戲H5頁面點擊量近4000次,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幫助大家避開營養誤區,深受大家喜愛。另外,活動還推出了營養治療小劇場 -- 特醫全營養,誓為愛守護系列短視頻分享感人的康復故事。
此次特醫全營養學術云論壇,云集全國36位專家大咖,超過10000位臨床醫生參與其中。專家們通過線上直播間的方式,為營養發聲,為健康中國助力,并與觀眾進行線上互動,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和探討,進一步提高臨床醫生對營養治療、對特醫食品的認知與實踐水平,讓更多患者獲益。論壇詳情可見“醫學界醫生站及云ICU平臺”。
2022年全民營養周主題是“會烹會選,會看標簽”,百姓在選購特醫食品時,也要做到會選、會看標簽,選擇經過國家審批的特醫食品,產品外包裝上標注產品注冊號“國食注字TY+8位數字”,在產品標簽中也會明確標注特醫食品的類別和適用人群,正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特醫食品,才能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之路保駕護航。
雀巢健康科學致力于與大家一同推動中國特醫食品行業的應用與發展,攜手醫生、營養師以及社會各界力量建立全民科學的營養理念。在醫院端推動特醫相關的臨床,科研達成專家共識,建立特醫的使用經驗,同時教會老百姓正確解讀產品標簽,選擇適合的特醫產品,用營養成就非凡健康。雀巢健康科學將會有更多創新的特醫產品更快進入中國市場,共同造福廣大患者在內的消費者。
7月24日,“2021兒童腦癱營養管理論壇”在線上成功舉辦,同時也標志著“腦癱/發育障礙兒童康復管理教育及科普項目”正式啟動。本次論壇由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康復學組組長肖農教授擔任主席,邀請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新澤西兒童特需醫院喂養障礙中心主任Cathleen C. Piazza教授,長和大蘊兒科門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郭鳳宜教授以及國內多位兒童康復領域專家就兒童腦癱/發育障礙疾病的診療、康復、喂養以及營養治療,從多學科多角度展開探討。
1. 早期發現、早期康復是兒童腦癱康復工作的重點,腦癱康復離不開營養治療
來自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康復醫學科李海峰教授指出早期發現、早期康復是腦癱康復工作的重點,以功能為目標、以循證為抓手、以評估為基礎,后續推進腦癱兒童的康復工作。
腦癱/發育障礙兒童常常會伴隨營養不良,因此應常規進行營養評估。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陳艷妮教授就腦癱/發育障礙兒童的營養管理這個話題展開詳細介紹,她認為腦癱兒童的康復需要重視能量和營養的補充,并且需要根據不同患兒的營養狀況進行個體化的營養補充。來自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康復科的徐開壽教授則詳細介紹了腦癱兒童的營養管理和康復實踐之間的關系,認為營養干預結合康復管理可改善腦癱兒童生長發育及康復療效。建議對于腦癱兒童的營養不良,可選擇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作為營養補充以進一步改善患兒的營養狀況,例如可以使用高能量密度或乳清蛋白為主的配方奶。
2. 腸內營養助力腦癱/發育障礙兒童喂養障礙,幫助患兒改善營養狀況
通常腦癱/發育障礙兒童在攝入并保持足夠的卡路里以增加體重和生長方面存在重大困難,而出現營養不良,在住院患兒中較為普遍,嚴重影響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進程美國兒童喂養障礙專家Cathleen C. Piazza教授和郭鳳宜教授指出,對兒童的喂養障礙,包括腦癱/發育障礙兒童,首選需要從兒童飲食行為方面進行改變。如果飲食行為改變仍然無法滿足能量和生長需求,則需要改變其喂養方式,必要的話需要盡早啟動管飼腸內喂養。
對于腦癱患兒的管飼腸內營養,來自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童康復醫學科的朱登納教授指出,很多腦癱患兒有明顯的口腔運動技能缺陷,需要通過流質飲食來攝入足夠能量。他強調,只要消化道功能存在,就要盡早開始腸內營養,對于無法經口進食或進食時間過長影響生活質量,以及無腸內營養禁忌癥的患兒,都應積極主動使用管飼,有助于提升臨床結局,降低死亡率,減少住院時間,而且安全、有效、經濟。腸內營養支持能夠幫助腦癱患兒改善營養狀況,改變臨床結局。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康復醫學科的侯雪勤醫生從臨床實踐角度闡述了腸內營養給重癥腦癱患兒帶來的真正獲益。
3. 重視腦癱/發育障礙兒童的營養問題,多學科合作模式已經來臨
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單獨的康復,營養支持已經被認為是在康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康復醫學科的杜青教授指出,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應進入到多學科合作模式,以病人為中心、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發展;避免疾病過度、重復治療;多角度早期、個性化干預;整合醫療資源,便利就醫體驗。杜青教授所在的新華醫院率先開展了兒童康復多學科聯合門診,探索多學科聯合模式給包括腦癱患兒在內的康復科患兒帶來幫助。
對于多學科合作模式,肖農教授從腦癱患兒的營養管理出發,介紹了腦癱患兒的營養不良現狀、營養評估以及營養干預。他認為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過程中營養十分重要,需要聯合營養科在內的多學科進行聯合診療。肖農教授最后強調,康復科已不能只關注運動、智力、語言等的康復,多學科合作模式已經來臨,呼吁大家要積極參與,做出改變,幫助患兒更好康復和成長。
目前中國現有 12 歲以下的腦癱兒童 178 萬人,隨著三胎政策,新生兒數量的增加,腦癱患兒將以每年4-5萬人的速度增長,而70%的腦癱兒童生活在貧困地區,家長對于腦癱/發育障礙的認知嚴重不足。幫助腦癱兒童康復,使他們的生活正常化,科學的康復治療至關重要。2020年,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發起了腦癱/發育障礙兒童早期專業康復干預及喂養培訓項目,舉辦了第一屆的兒童腦癱營養管理論壇,同時開展了一系列的線上專業培訓項目,幫助醫生更好地認識腦癱/發育障礙兒童的診療、康復和營養問題。2021年,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繼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腦癱/發育障礙兒童康復管理教育及科普項目”,舉辦第二屆兒童腦癱營養管理論壇。同時,邀請兒童康復專家,就腦癱/發育障礙兒童進行疾病公益科普,提升兒童及家長對疾病診療、康復及營養的認知水平。未來,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愿意與社會各方力量一起,為腦癱兒童的健康成長加油助力,創造美好未來。
解鎖孩子的成長密碼 尤其關注腦癱兒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著不同的發育規律,從依附期到探索期,再到認同期……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自我表達……孩子的成長就像一串串密碼,需要我們一起去解鎖。
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由于尚缺乏進行用語言自我表達的能力,如何通過孩子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及時感知他們的情緒變化和需求,尤其是對于一些患有疾病的孩子而言,比如腦癱兒,就變得尤為重要。
腦癱兒是指從出生后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于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及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征患者,每個孩子都是降臨人間的天使,腦癱患兒因為發育比同齡人遲緩,被稱為“慢天使”,他們總是需要付出較于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才能達到普通孩子伸手可及的程度。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腦癱兒患者已超過600萬,且每年還在以萬為單位的人數在增長。如此龐大的一個患兒群體,需要我們傾注更多的愛護和照料,給這群“慢天使”們營造一個和普通孩子一樣美好的童年。
大多腦癱患兒存在喂養和進食障礙 如何早期干預成關鍵
相較而言,腦癱患兒在運動、認知發育方面都滯后于正常兒童,但很容易被忽視的一個事實是,大多腦癱患兒存還在喂養和進食障礙。研究顯示,腦癱兒童存在進食時間過長的情形,22%的兒童有明顯嘔吐問題。這種障礙通常由多種因素造成。需要強調的是,長期喂食及吞咽障礙,將會造成患兒營養攝取不足、體重不足,嚴重者發生吸入,進一步造成肺炎,嚴重威脅其生長發育及生存,因此醫療專業上的協助就變得很有必要。與此同時,如能早期得到正確的干預,可以為腦癱兒的未來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為全球醫學營養行業的領頭羊,雀巢一直致力于為各種疾病生理狀態下需要腸內營養支持的人群提供先進和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如何為腦癱患兒提供營養改善、康復訓練等幫助與支持,是雀巢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的事情。2017年,雀巢聯手在兒童腦癱、自閉癥等方面有著專業能力和豐富經驗的長和醫療,共同啟動“筑巢,慢天使成長計劃”,為多位腦癱患兒提供專業的康復以及營養支持,共推腦癱患兒的康復工作。
這一次,雀巢再次攜手長和醫療打造公益健康平臺,為兒童不同成長階段的發育規律帶來科普講座和技能培訓,尤其是針對腦癱患兒,《E起愛云課堂》設置了更多也更為全面的知識點講解,包括針對常被忽視的腦癱兒喂養和進食障礙,為腦癱患兒的更好成長助力,為這群“慢天使”們筑造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文章首發于云課堂,查看更多精彩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小程序:E起愛云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