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4年11月6日 /美通社/ -- 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IIE)上,美敦力外科與華潤廣東醫藥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聚焦于發展微創外科醫療器械產品,提升患者的診療體驗。這一合作建立在雙方長期良好合作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深化合作模式,并探索中國港澳藥械通特許引進的潛在機會,促進醫療技術創新,加速創新產品在中國市場的落地,為醫院體系和患者提供卓越的醫療解決方案,共同助力"健康中國2030"愿景的實現。
美敦力外科中國商業副總裁臧晶女士與華潤廣東醫藥有限公司(華南區域)總經理霍佩瓊女士鄭重簽署了合作協議。美敦力全球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顧宇韶先生、美敦力大中華區企業事務及傳播副總裁曹珊女士、美敦力副總裁及中國骨科與神經外科業務兼外科業務總經理于婧女士及華潤醫藥管理層等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并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這標志著兩家公司將在微創外科領域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在醫院物流供應、流程管理及物流配送層面進行緊密合作,攜手加速創新產品的引進與應用,為中國市場帶來更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服務。
以患者為中心,共建創新醫療生態
美敦力外科始終秉持"以人為本,技術驅動"的愿景,致力于推動醫療技術創新與發展,深耕中國本土市場生態布局。此次戰略合作,是美敦力與中國合作伙伴攜手推動未來醫療模式創新的重要實踐,將進一步加快創新醫療產品的落地,滿足患者的多樣化需求。
華潤廣東醫藥有限公司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中國,業務涵蓋藥品及醫療器械的進口、銷售、配送和供應鏈一體化全生命周期生態圈。華潤廣東醫藥堅持以滿足臨床所需,緊跟行業高質量發展趨勢,致力于成為中國醫藥健康產業的引領者,助力"健康中國2030"
美敦力外科中國商業副總裁臧晶女士表示:"美敦力外科從美外開始,百年來不斷推動醫療技術進步,賦能醫護人員。2024年是美敦力公司成立75周年,更是深耕中國市場的第35年。35年來我們通過創新的技術及產品以及廣泛的本土合作網絡,積極開展在華業務"朋友圈",將創新醫療解決方案帶給無數患者。此次與華潤醫藥的合作是我們與本土企業并肩前行的又一里程碑。我們期待共同推動高質量醫療服務的發展,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貢獻力量。"
華潤廣東醫藥有限公司(華南區域) 總經理 霍佩瓊 女士表示:"我們期待與美敦力共同推進多元的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患者和醫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攜手探索未來醫療新模式,共同推動醫療行業的創新與高質量發展。"
此次合作不僅為創新醫療模式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將顯著提升患者的診療體驗。未來,美敦力與華潤廣東醫藥將繼續攜手探索更多合作機遇,為中國醫療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關于美敦力
美敦力大膽行動,積極應對人類所面臨的嚴峻健康挑戰。秉承"減輕病痛、恢復健康、延長壽命"的企業使命,美敦力全球9萬多名員工凝聚力量,憑借在醫療與科技領域的專長,以及幫助他人的初衷,提供創新醫療科技,以洞察驅動醫療服務,提供以人為本的體驗,改善人們的健康與生活,帶來更好的普惠成果。美敦力,生命因科技不凡。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全球官網http://www.medtronic.com和大中華區官網http://www.medtronic.com.cn
關于華潤醫藥
華潤廣東醫藥有限公司足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中國,業務涵蓋藥品及醫療器械的進口、銷售、配送和供應鏈一體化全生命周期生態圈。華潤廣東醫藥堅持以滿足臨床所需,緊跟行業技術發展趨勢,不斷推進生物藥的患者可及性為己任。華潤廣東醫藥已取得ISO 9001、ISO 45001、ISO 14001等多項國際認證,并作為《藥品冷鏈物流運作規范》國家標準示范企業,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藥械監管創新試點。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華潤廣東醫藥有限公司官網https://www.crgdpharm.com/gsgk
上海2023年11月7日 /美通社/ -- 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由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主辦、美敦力(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敦力)支持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創新發展論壇于11月6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M7-04會議室成功舉辦。
會議特邀多位創新醫療與非公立醫療領域專家共聚一堂,以醫療創新技術在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落地與應用為主題,就非公立醫療機構持續發展、學科建設、技術創新等話題進行探討與交流。會議中,非公立醫療領域內來自協會、機構、企業等多方嘉賓展開活躍交流和思維碰撞,并見證了美敦力與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美敦力與卓遠匯醫投資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的達成。
本次會議邀請了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法定代表人郝德明、上海市醫學會會長、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長三角代表處主任鄔驚雷、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副總裁于威為會議進行開場致辭,由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醫院管理分會會長丁劍擔任主持。
會議上,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法定代表人郝德明表示,近年來,我國非公立醫療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作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立醫療機構是滿足不同人群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并為全社會提供更多醫療服務供給的重要力量。為全面支持非公立醫療行業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應與創新醫療器械企業通力合作,聚焦醫療創新技術在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落地與應用,為全社會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供給。
上海市醫學會會長、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長三角代表處主任鄔驚雷提出,非公立醫療機構作為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可以滿足不同人群多樣化、差異化的健康服務需求,而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化、醫療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國內非公立醫療機構也具有良好的發展環境,政策、資本、技術多方面機遇都將推動非公立醫療機構快速發展。
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副總裁于威表明,美敦力自1989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直深耕本土需求,以創新的技術和產品為中國市場提供優質、可負擔的醫療解決方案。在技術研發和外部合作上,美敦力將持續把握醫療領域趨勢,積極向本土非公立醫療機構領域提供創新的技術理念和療法。同時,也會積極推動醫療技術下沉和能力建設,助力本土非公立醫療機構人士的快速成長。
基于對非公立醫療機構領域創新發展之路的進一步探索,會議也邀請了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秘書長王珊、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非公醫療及骨科與設備業務全國銷售總監邵旭、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社會辦醫高質量發展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放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遼寧省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名譽會長郭啟勇、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副院長閆長祥、卓遠匯醫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重慶松山醫院董事長羅克等嘉賓齊聚現場,分別就非公立醫療政策解讀、科技賦能、學科發展的話題進行了深入分享。
本次會議上,美敦力分別與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卓遠匯醫投資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并舉辦了戰略簽約儀式。
美敦力與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美敦力與卓遠匯醫投資有限公司的兩場重大合作簽約將進一步促進美敦力在中國非公立醫療本土市場的耕耘與發展,推動美敦力與非公立醫療組織及機構的深入合作與戰略布局,推進全球創新服務和產品解決方案在非公立領域的落地與應用。
隨后的兩場圓桌環節分別由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醫院管理分會會長丁劍、泰康集團醫療版塊供應鏈總經理馬榮擔任主持,由合肥高新心血管病醫院院長梅舉、石家莊長城醫院院長王雷、張家港澳洋醫院院長沈燁、沭陽醫院副院長高新春就"非公立醫療機構創新發展之路"的主題展開探討,由廣東和祐國際醫院供應鏈部長李漢沁、上海德達醫院財務總監梁嘉聲、湖南旺旺醫院醫材科科長敖傲霜針對"醫療供應鏈創新發展實踐探索"的主題展開交流,現場討論氛圍熱烈。
通過此次會議,將進一步推進中國非公立醫療組織及機構與全國創新醫療科技企業間的緊密攜手合作,激發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本土醫療市場中的活力與生機。
關于美敦力區域增長舉措:
作為全球領先的醫療科技企業,美敦力大膽行動,積極應對人類所面臨的嚴峻健康挑戰。秉承"減輕病痛、恢復健康、延長壽命"的企業使命,美敦力全球9萬多名員工凝聚力量,致力于以先進的醫療科技為患者帶來不凡的生命體驗。
2013年,美敦力成立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部門,致力于為基層醫療和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獨特解決方案,并于2014年組建了專注于服務非公立醫療領域的專業團隊,以全球創新醫療技術與資源優勢,助力中國非公立醫療的高質量發展,造福更多本土患者。目前,該團隊已覆蓋近千家非公醫院,業務覆蓋70余種重點疾病領域,從疾病維度出發,以客戶、患者為中心,全方位地開展與非公立醫療機構的合作。
在先進的療法及技術基礎上,團隊圍繞醫院、醫生、患者的實際需求,提供全面性、專業化的解決方案。同時,在支持醫療專業人士成長發展,推動本土醫療服務質量升級道路上,通過上海和成都兩家創新中心為專業人士提供世界前沿的臨床培訓設施和交流平臺,助力于本土醫療人士成長、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廣泛可及性。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秘書長郭陽、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生命教育項目辦主任陳珞、上海德達醫院副院長黃連軍、上海德達醫院首席財務官梁嘉聲、上海德達醫院外科中心主任劉建實、上海德達醫院院辦主任薛圣皓、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副總裁于威、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社會辦醫及集團客戶全國業務總監邵旭、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市場總監王博等嘉賓受邀出席了此次活動,共聚一堂,見證了活動的順利開展。
活動中舉辦了榮譽公益合作伙伴授牌儀式,由德達醫療及紅十字基金會為美敦力授牌"榮譽公益合作伙伴",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副總裁于威、上海德達醫院副院長黃連軍、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秘書長郭陽參與了該儀式并為儀式致辭。
致辭中,于威女士表示,美敦力致力于為本土醫患提供先進的醫療解決方案,幫助患者重獲新生。在此過程中,美敦力也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與公益組織、醫療機構合作,開展醫學科普、技術建設及患者關愛項目等,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活動中。同時,美敦力十分榮幸地能夠成為德達醫療的榮譽公益合作伙伴,未來將加強合作、攜手共襄善舉,拓展健康可及、促進普惠共享,通過有溫度的科技幫助更多困難群體得到有效的救治。
上海德達醫院副院長黃連軍在致辭中強調了上海德達醫院對公益事業的堅定支持。他表示,上海德達醫院、孫立忠心血管健康公益基金倡導關愛弱勢患者群體,曾多次舉辦先心病慈善救助等公益項目,走進西藏及新疆等偏遠地區,讓當地小患者能得到專家篩查并獲得醫療救治的機會。醫院也將繼續與愛心企業合作,促進公益行動。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秘書長郭陽表示,公益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參與,通過此類線下公益活動能夠讓公益舉措充滿溫暖,讓公益走進每個人的身邊,匯聚點滴善舉,為先心病患兒及需要幫助的人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活動現場,主辦方開展了公益嘉年華市集,各參與企業用愛心接力,為商場帶來了一場溫馨的集市畫面。其中美敦力志愿者布置了閑置義賣攤位,義賣品由員工自愿捐贈的兒童類物品構成,包括精美的童書、玩偶等。攤位上,美敦力志愿者們親切與前來的先心病患兒及商場公眾交流、互動,得到了大家的熱心響應,通過這類活動將持續為愛心舉措注入活力,為公益事業提供支持。
無錫2023年3月22日 /美通社/ -- 3月22日,由無錫明心心臟病救助基金會主辦的無錫明心心臟病救助基金會美敦力捐贈儀式在江蘇省無錫市成功舉辦。來自無錫明心心臟病救助基金會基金會(以下簡稱明心基金會)、無錫明慈心血管病醫院(以下簡稱明慈醫院)及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敦力)的領導與嘉賓們蒞臨出席,共同見證儀式順利舉辦,并就各自的公益項目情況與成果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學習。
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顯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推算心血管疾病現患人數3.3億,農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從2009 年起超過并持續高于城市水平。因此,為促進國家衛生事業發展、降低心血管疾病健康危害,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深入"三區三州"的號召,明心基金會自2016年成立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對心臟病患者的救助,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心臟病患者獲得有效診治。截至今日,已為752名心臟病患者提供了救助,救助善款2100萬余元。
作為全球領先的醫療科技企業,美敦力始終致力于減輕病痛、恢復健康、延長壽命,積極攜手社會各界合作伙伴,匯聚點滴,不遺余力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以提升醫療服務可及性。本次捐贈儀式上,美敦力共計向明心基金會捐贈善款10萬元人民幣,幫助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心臟病患者接受有效的救治,后續也將派遣公益志愿者積極參與到基金會各項救助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切實支持困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助行動。
無錫明心心臟病救助基金會副理事長姚征、理事李瑩、秘書長丁蕾,無錫明慈心血管病醫院行政院長張建東、院長助理吳昊,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副總裁于威、美敦力大中華區業務傳播和公益事務總監周祖怡、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社會辦醫及集團客戶全國業務總監邵旭、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高級市場經理王博等嘉賓受邀出席本次活動。
姚征先生在開場致辭中提到,"明心基金會是無錫首個專項服務于貧困的心臟疾病患者的慈善機構,旨在向全社會中患有心臟疾病的弱勢群體提供公益性的援助,在此過程中,要感謝美敦力這類愛心企業的善舉,讓公益項目能夠為更多患者送去健康。"
于威女士在致辭中表示,"美敦力始終順應國家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政策,大力支持中國社會辦醫高質量發展。同時,美敦力積極履行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踐行公益事業,提升先進的醫療科技在各區域的可及性,造福更多病患。相信在政府、醫療機構、企業的多方支持下,更多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無法得到救治的心臟病患者能夠重獲‘心’生,迎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儀式現場,來自明心基金會、明慈醫院及美敦力的嘉賓就明心基金會的項目成果、心臟病慈善救助開展情況以及美敦力企業社會責任項目進行了介紹。
丁蕾女士介紹,"明心的足跡已遍布新疆、云南、江蘇、陜西、湖南、青海、河南、山東、以及延伸到周邊友好國家,此后也將繼續在心血管疾病領域堅持開展慈善活動,幫助更多患者。"
美敦力大中華區業務傳播和公益事務總監周祖怡分享了美敦力在公益事業方面的舉措。"自1960年以來,美敦力在公司使命的驅動下積極開展企業社會公益活動,從醫學知識及技能科普、技術下沉和能力建設、患者關愛和健康互助、賑災救援和社會救助四大方向發力,追求成為出色的企業公民,為人類福祉做貢獻。通過此次捐贈項目,美敦力希望可以促進普惠共享、重塑醫療平等、讓更多弱勢群體患者獲得優質的醫療資源,綻放美力生機。"
儀式當天,無錫明心心臟病救助基金會和美敦力一行前往參觀無錫明慈心血管病醫院"紅石榴家園"的建設成果,同時親切慰問正在明慈醫院接受救助的心臟病患兒,為他們送去關懷。
昆明2022年8月24日 /美通社/ -- 為響應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鼓勵更多力量助力社會公益事業,8月23日,由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主辦的"云阜專項基金"美敦力捐贈儀式在云南省昆明市成功舉辦。來自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云南省青基會)、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以下簡稱云南省阜外醫院)及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敦力)的領導與專家們共聚一堂,見證了儀式的順利舉辦,并就公益項目的開展情況與成果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先天性心臟病是我國常見的出生缺陷,由于我國西部高原地區氣候環境特殊、孕檢意識不足,該疾病在云南地區的發病率、患兒病死病殘率較高。自2011年,云南省青基會在各級團組織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希望‘心'(先心病)生命救助計劃"公益項目,云南省阜外醫院積極參與該項目的實施,成果顯著。2021年9月,為了進一步加強地區幫扶,擴大慈善救治,云南省青基會與云南省阜外醫院成立了"云阜專項基金"。作為全球醫療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美敦力始終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弘揚公益精神,成為首個為"云阜專項基金"提供捐贈的社會力量。本次捐贈儀式上,美敦力共計捐贈善款360萬元人民幣,預計將幫助150多名云南省先心病患者接受救治,為當地困難家庭帶去希望與關懷,為患兒帶來新生,進一步助力國家鄉村振興工作與健康云南建設。
共青團云南省委副書記周懷君、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助理、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執行院長潘湘斌、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工會主席宋萬永、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飛、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副總裁于威、美敦力大中華區公共事務高級總監唐寧等嘉賓受邀參與了本次活動。
周懷君就社會各界愛心企業對云南青少年公益事業的關心表示感謝,并要求云南青基會始終秉承黨領導下團屬基金會的根本政治定位,發揚好共青團實施希望工程的優良傳統,不斷創新希望工程公益模式,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及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潘湘斌提出,"云阜專項基金"的成立,是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傳承職業精神、發揮技術優勢、守護患者健康的重要舉措,此后也將繼續在心血管疾病領域拓展慈善活動,幫助更多患者。
涂飛表示,"云阜專項基金"的重要目的在于幫助云南省更多的患病青少年獲得救助、茁壯成長,改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生活現狀,用實際行動讓因醫療資源匱乏得不到救治的患兒及其家庭獲益。
回顧近年來醫療相關的民生問題,于威女士在致辭中表示,美敦力將積極響應國家在醫療領域發展方向上的先進政策,堅定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積極履行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促進醫療服務能力升級,讓醫療科技惠及更多先天病患兒與家庭。此次捐贈,也是美敦力拓展健康可及,促進普惠共享的重要舉措。
儀式現場,來自云南省青基會、云南省阜外醫院及美敦力的嘉賓就"云阜專項基金"的項目成果與美敦力企業社會責任項目進行了介紹與分享。三方此次將攜手共進,推動醫療衛生公益事業在云南地區的實施與發展。
宋萬永表示,云南省阜外醫院長期致力于公益活動,與云南省青基會共同成立"云阜專項基金",也是為切實緩解經濟困難家庭心血管疾病看病難、看病貴的困境,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情況發生,履行社會責任,助力健康云南、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唐寧分享了美敦力在公益慈善方向的布局。美敦力企業社會責任的首要任務是為人類福祉作貢獻,公司始終秉承對生命的關愛和對科學的敬畏,匯聚點滴,不遺余力地踐行社會公益責任使命。
在本次捐贈儀式上,美敦力與青基會也共同成立了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云阜專項基金—美敦力志愿者小分隊,不久的將來,將會有更多來自美敦力的志愿者加入到云南先心病患兒的救助行動中來,滿足偏遠地區患者及弱勢群體的醫療需求。
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美好愿景,改善偏遠地區醫療水平,讓患者能夠平等、經濟、安全、高效獲得優質醫療服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政府、醫療機構、企業力量攜手合作,才能切實提高基層醫療服務,幫助更多患者減輕病痛,恢復健康,延長壽命。
“滬滇幫扶“助力當地開展首例起搏療法 患者原地得到救治
從2016年起開始,上海市浦東新區正式結對幫扶劍川縣。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鄉村振興不僅是農業振興,還有農村醫療服務的振興,更是基層百姓健康的振興。為推廣普及心臟起搏先進療法、提升基層心血管病救治能力,實現“大病不出縣”的迫切需求,美敦力公司從2020年3月開始參與到“滬滇幫扶”項目中。
美敦力陪伴基層醫生成長,助力大病不出縣
為當地打造一支技術過硬的本地醫療隊伍,一直是“滬滇醫療幫扶”的重要舉措之一,而這離不開帶教醫生和企業背后的支持。2022年2月27日,美敦力舉辦的“走進基層活動-云南大理劍川縣起搏療法標桿醫院交流會”在劍川縣人民醫院舉行,本次會議旨在分享劍川縣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圍繞“縣級醫院如何開展起搏療法”進行經驗交流。
大理州副秘書長沈李峰、劍川縣副縣長陳麗紅、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部于威副總裁出席會議,會議邀請省內多位省州心內科專家參加。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郭濤教授介紹“國家起搏百縣行項目”,并呼吁大家應該重視和支持起搏療法的發展。大理州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楊艷萍分享了大理州心臟起搏治療的開展現狀,麗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陳宗寧院長分享如何借力醫共體建設專家工作站,幫助劍川縣開展起搏技術的親身經歷。劍川縣院長趙仕雄分享了劍川目前取得的進展:“起搏器手術的成功開展填補了縣人民醫院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讓劍川縣患者足不出縣就能享受到三級醫院的診療服務,降低了患者外出就醫的成本。”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部于威副總裁表示:“美敦力將攜手各方,為提升大理州縣級醫院起搏療法技術提高貢獻企業力量。”
起搏百縣行,助力鄉村振興
上海援滇干部大理聯絡小組全體成員、云南起搏電生理學會領導、美敦力大中華區于威副總裁共同見證并參與“健康鄉村 起搏百縣行-云南大理州啟動儀式”。劍川縣級標桿醫院交流會的成功舉辦,讓大家意識到當下縣級醫院開展起搏手術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應該發揮好縣域醫療中心作用,通過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讓患者在家門口享受先進醫療技術,助力健康鄉村。
12月20日,“長征精神 賡續傳承 -- 健康中國行”收官活動在上海舉行。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副總裁于威表示,基層醫療及非公醫療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美敦力將持續投入基層醫務人員培訓和學術交流項目,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更多患者獲益。
“長征精神 賡續傳承 -- 健康中國行”系列活動自今年7月份啟動以來,已陸續走過江西、湖南、云南、四川、陜西等多個地區。在多年的職業觀察及5個多月的活動歷程中,于威對基層醫療及非公醫療的現狀及發展有了新的認知與思考。“在國家政策支持及市場需求增長的雙重驅動下,基層醫療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相關醫療器械及耗材領域也在廣闊的基層市場獲得了巨大發展潛力。” 她認為,提升基層醫療及非公醫療服務能力,不僅要做好硬件設施、醫療產品等方面的改善升級,更要加強配套的臨床診療培訓、學科交流建設等工作。
作為企業,如何在促進分級診療、上下轉診等方面貢獻更多力量?于威介紹,近年來,美敦力通過組織專業技術培訓,促進先進技術理念和療法下沉基層。借助美敦力上海、成都兩大創新中心,搭建集培訓、交流、模擬實操等于一體的產、學、研交集平臺,并將設施和課程面向基層醫生開放。同時,美敦力還加強與基層醫療及非公醫療機構的全方位合作,深入臨床診療服務全過程。
“此外,結合不同地域的疾病特征,美敦力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當地醫療服務需求的診療提升方案。”于威表示,不同區域、不同科室等所面對的疾病挑戰也各有不同。美敦力在其廣泛的療法和技術基礎上,結合當地所需,定制化開展專業教育、課程培訓、技術提升等工作,助力基層技術服務水平進步,惠及更多患者。
談及數據在醫療服務當中的重要作用,于威認為,隨著醫療領域創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臨床數據的積累和應用愈發重要。對于患者來說,能夠通過個性化臨床數據調整優化診療方案;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臨床數據對于指導服務能力提升、臨床科研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從整個頂層設計來看,數據能夠相關決策提供依據,助力管理模式改革優化。
于威表示,立足新興市場及新發展階段,美敦力將持續做好技術下沉的踐行者。助力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提升,加強非公醫療領域的支持與拓展,不斷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
原文鏈接: https://rmjk.people-health.cn/api3?execution=message&message_id=25714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有關精神,進一步弘揚新時代“長征精神”,助力長征沿線城市醫療水平提升,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主辦,人民網·人民健康支持,美敦力提供企業支持的“長征精神 賡續傳承 -- 健康中國行”系列活動已于今年7月啟動。截至目前,該活動已走過長征沿線多個地區,帶動一批學科專家及先進診療技術走進基層,助力當地醫療服務水平提升。
12月20日,“長征精神賡續傳承 -- 健康中國行”收官慶典暨美敦力與西門子醫療介入診療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上海舉行。行業協會代表、專家學者、醫院管理者、基層醫生及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圍繞相關活動成果、基層醫療和非公醫療高質量發展、優質醫療資源可及等話題展開分享探討。
美敦力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顧宇韶通過視頻講述了“生命因科技不凡,為健康中國加油”行動理念。他表示,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穩步推進,基層醫療及非公醫療迎來蓬勃發展。在此過程中,亟需關注專業人才培養及診療水平提升。“在此背景下,美敦力在中國設立了區域增長舉措部門,基于美敦力技術資源優勢,專注打造服務基層醫療和非公醫療的獨特解決方案,并借助成都創新中心地域優勢,為中西部地區廣大基層醫護人員提供便捷高質的培訓。”
回顧近5個多月的活動歷程與成果,美敦力大中華區區域增長舉措副總裁于威表示,截至目前,該活動已走過江西、湖南、云南、四川、陜西等多個地區,通過學術研討、手術演示、培訓參觀、線上會議等多種方式,傳播健康理念和先進診療技術,切實促進沿線各地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助力基層醫療和非公醫療高質量發展。“美敦力將始終致力于推動中國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助力分級診療體系建設,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
“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關鍵一環。”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副會長陳海生認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突出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側改革在實現健康中國目標中的戰略地位。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始終堅持強化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質量,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聯合各方力量為居民提供切實可行的基本衛生服務。
在圓桌討論環節,曾在各地活動中貢獻力量的醫務人員代表共同見證此次收官慶典。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副院長萬鳳福、湖南旺旺醫院院長蔡有權、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科管委會副主任兼云南省阜外醫院內科管委會主任牛國棟等人共同回顧了活動在當地的實踐成果,分享了助力基層醫療及非公醫療高質量發展的典型經驗。
作為此次2021年長征系列活動的延續,現場還進行了美敦力與西門子醫療介入診療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據介紹,通過發揮美敦力在微創手術器械與設備領域的資源優勢和西門子醫療從診斷到治療的全流程解決方案,雙方將合力推動醫院導管室建設和發展,整合專家資源、組織醫生培訓、提升醫生專業技能,推動介入療法在基層和非公醫療機構的落地,最終惠及廣大醫患。
“對新興市場和非公領域的持續關注,是美敦力中國本土化創新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于威表示,美敦力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關注基層及非公醫療服務,通過各項舉措,重點開展醫生臨床基本技能培訓、新技術交流等項目,推動國際先進醫療技術惠及中國患者。
“使更廣泛的人群享受到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使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得到及時滿足,是西門子醫療的兩個業務聚焦點。我們通過調整團隊架構、組建非公業務團隊、‘蒲公英醫療聯盟’等舉措,助力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動基層和非公醫療發展。”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副總裁,臨床治療系統、公共事務及非公醫療市場負責人浦崢嶸表示。
與會嘉賓認為,在“強基層”“大健康”背景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對我國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合理就醫秩序和完善醫療服務,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就醫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長征精神賡續傳承 -- 健康中國行”系列活動的收官并非終點,期待社會各界力量能夠共同關注、參與到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工作當中,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原文鏈接: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1/1221/c14739-32313411.html
今天是第16個“世界卒中日”,為了有效預防腦卒中,特別是減少因顱內動脈瘤導致的殘疾和死亡,美敦力公司號召社會大眾一起關注卒中,提高顱內動脈瘤早診早治意識,遠離卒中危險。
顱內動脈瘤成“突襲”的殺手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由于先天發育異常或后天損傷等因素導致局部的血管壁損害,在血流動力學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漸擴張所形成的異常膨出,膨出的病變形似長在血管上的“瘤”,故而得名。人群中顱內動脈瘤的患病率約為2%~7%,任何年齡均可發病,40~60歲人群中較為常見 [1-2]。
當顱內動脈瘤內血液充盈到極限時就會破裂。一旦破裂出血,致殘率和致死率極高,其中10%~15%的患者來不及就醫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達35%,再次出血病死率則達60%~80%,幸存者亦多有殘疾[3]。也就是說一旦罹患動脈瘤,相當于患者大腦中有了一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血流導向療法巧拆“顱內炸彈”
動脈瘤一旦發生破裂出血,容易發生再次破裂出血(24h內再出血發生率為4.0%~13.6%),發生再出血的患者,80%以上預后不良,并且再出血發生得越早,預后就越差[4]。因此,對大多數破裂動脈瘤應盡早進行病因治療,以降低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
目前臨床針對動脈瘤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外科開顱夾閉及血管內介入栓塞兩大類技術為主。這兩種治療手段都可有效治療動脈瘤,預防再出血。
《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3)》指出,血管內介入治療相比于開顱手術,具有不開刀、創傷小、操作簡便、療效可靠、治療安全等優點。《重癥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管理專家共識(2015)》也提出,當動脈瘤的特點同時適合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應優先考慮介入治療。目前血管內介入治療已成為全世界優先考慮選擇的治療方式。
近年,在使用血管內介入手段治療顱內動脈瘤的進程中,以美敦力Pipeline? Flex血流導向密網支架為代表的血流導向療法作為一種創新療法的出現,將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的理念由瘤囊內栓塞轉向血管壁重建,即從單純“填坑”轉變成了“重新鋪路”。血流導向療法是從大腿根的股動脈進入血管中,到達病變區后,將血流導向密網支架置于動脈瘤所在的血管段,在瘤內造成血栓,瘤頸處形成生物膜,達到閉塞動脈瘤的目的,使得動脈瘤瘤壁不再承受血流沖擊壓力,也就不再出血。相較開顱夾閉治療和傳統的介入栓塞治療,血流導向密網支架能最大程度提升動脈瘤的閉塞率,降低顱內動脈瘤再通和破裂風險,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和手術風險低的優勢。
在過往的十年時間里,美敦力Pipeline? Flex血流導向密網支架經過了大量國內外臨床試驗反復驗證,作為血流導向療法的循證金標準讓數以十萬計的國內外患者從這種先進的醫療技術中獲益。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患者得到該技術的救治,從而恢復健康,延長真正有質量的壽命。
顱內動脈瘤防治意識亟待提高
顱內動脈瘤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復發率高和經濟負擔高的“五高”特點。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包括顱內動脈瘤較大、位于特定血管部位、動脈瘤壁上有子囊以及既往具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史等。
動脈瘤破裂出血發病急、危,出血導致輕微的顱內壓升高會使患者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的顱內壓升高會使患者的意識出現變化,導致昏迷,甚至出現腦疝,導致患者死亡。
不過,顱內動脈瘤是可治療、可控制的疾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進行危險因素篩查,積極接受規范治療,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有效的防治顱內動脈瘤,遠離卒中危險。
秋冬轉季正是腦出血的高發季節,需要小心排查顱內動脈瘤,如果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應及時前往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做到早篩、早診、早治。
關于美敦力神經介入業務
作為全球醫療科技領導者,美敦力的領導團隊始終致力于為全球千百萬人減輕病痛、恢復健康、延長壽命。美敦力神經介入運營部一直與中國神經介入醫生攜手同行,長期積極投身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一流神經介入全療法解決方案,持續引入經過臨床驗證的先進醫療科技,加強本土創新,為患者帶來真正意義的前沿療法,無論是先進的產品技術、全球臨床認證的治療理念,還是臨床知識及專業技能培訓,都是為了切實提高腦卒中技術的普及,以惠及更多卒中患者,為他們的生命與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
[1] Brisman JL, Song JK, Newell DE. Cerebral aneurysms. N Engl J Med, 2006, 355: 928; 939. |
[2] Vlak MH, Algra A, Brandenburg R, et al, Prevalence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emphasis on sex, review and mental analysis. Lancet Neurol, 2011, 10: 626; 636. |
[3] Van Gijn J, Kerr RS, Rinkel GJ.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Lancet, 2007, 369: 306;318. |
[4] 周建新.神經外科重癥監測與治療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57; 276. |
近日,PipelineTM血流導向密網支架上市后臨床試驗結果PEDESTRIAN1發布在《Neurosurgery》雜志上。
相較于傳統血管內治療更專注于栓塞瘤囊,PipelineTM血流導向密網支架能夠修復顱內動脈瘤所在的病變血管段,重建局部動脈,轉變了顱內動脈瘤的治療理念。PEDESTRIAN研究是針對PipelineTM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長時間隨訪、大樣本量、真實世界的回顧性研究。對1000個動脈瘤超過10年隨訪(2006年至2019年),完全按照真實臨床應用場景所設計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實際的臨床價值,此次臨床試驗結果再次驗證了PipelineTM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PipelineTM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治療動脈瘤的兩個主要作用機制為:
從10年前第一代PipelineTM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被美國FDA批復以來,美敦力一直致力于優化血流導向密網支架。2014年,第二代技術PipelineTM Flex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獲得了FDA和CE認證。2015年,第三代技術PipelineTM Flex with Shield TechnologyTM獲得了歐洲CE認證。
PipelineTM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的大樣本量、高質量臨床研究也在不斷的發展,從2011年發表的PITA2研究開始,一直到2021年9月的PEDESTRIAN研究,該技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在被大量的臨床研究反復驗證。
*備注:
1. PLUS3 研究中有統計單獨并發癥數量,但是沒有統計整體并發癥率,故該處未標注。
2. 安全性代表主要不良事件發生率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中國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數量從2015年的3.06萬臺增長至2019年的6.00萬臺,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增長至44.37萬臺。在中國市場,第二代技術PipelineTM Flex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已于2017年獲得了中國CFDA(現更名為中國NMPA)認證,服務于中國的廣大患者。
截至目前,PipelineTM系列產品已經用于全球上萬名患者。美敦力將不斷升級顱內動脈瘤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幫助國內外更多患者從先進的醫療技術中獲益。
參考文獻:
1. Lylyk I, Scrivano E, etc.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ingle-Center Registry: Long-Term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Outcomes from 1000 Aneurysms. Neurosurgery. 2021 Jun 7;89(3):443–9. doi: 10.1093/neuros/nyab18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098575; PMCID: PMC8374967 2. Hanel RA, Kallmes DF, etc. Prospective study on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the pipeline device: the PREMIER study 1 year results. J Neurointerv Surg. 2020 Jan;12(1):62-66. doi: 10.1136/neurintsurg-2019-015091. Epub 2019 Jul 15. PMID: 31308197; PMCID: PMC6996098. 3. Nelson PK, Lylyk P, etc. Th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for the intracranial treatment of aneurysms tri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1 Jan;32(1):34-40. doi: 10.3174/ajnr.A2421. Epub 2010 Dec 9. PMID: 21148256; PMCID: PMC7964968. 4. Becske T, Brinjikji W, etc.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Following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Treatment of Complex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 Five-Year Results of the Pipeline for Uncoilable or Failed Aneurysms Trial. Neurosurgery. 2017 Jan 1;80(1):40-48. doi: 10.1093/neuros/nyw014. PMID: 28362885. 5. Kallmes DF, Hanel R, etc. Interna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a multicenter aneurysm treatment study.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5 Jan;36(1):108-15. doi: 10.3174/ajnr.A4111. Epub 2014 Oct 29. Erratum in: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5 May;36(5):E39-40. PMID: 25355814; PMCID: PMC7965920. 6. Luo B, Kang H, etc.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a large Chinese cohort: factors related to aneurysm occlusion. Ther Adv Neurol Disord. 2020 Nov 2;13:1756286420967828. doi: 10.1177/1756286420967828. PMID: 33224273; PMCID: PMC7649855. 7. Lylyk I, Scrivano E, etc.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ingle-Center Registry: Long-Term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Outcomes from 1000 Aneurysms. Neurosurgery. 2021 Jun 7;89(3):443–9. doi: 10.1093/neuros/nyab18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098575; PMCID: PMC8374967. |
*本文旨在傳遞醫療前沿信息和研究進展,僅作教育或科普用途,不應被視為對所涉醫療產品的推薦或功效證明。涉及疾病診斷、治療、康復相關的,請務必前往專業醫療機構就診,尋求專業意見。
顱內動脈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腦動脈血管局限性異常改變形成的瘤樣突起,是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病率約為4.05%,容易破裂出血,是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病因。一旦發生破裂,就診前有大概8%-30%患者死亡,若發生再次破裂,死亡率則高達70%。早期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對降低動脈瘤破裂率、致殘率和病死率有重要的意義2。
臨床治療動脈瘤以手術為主,具體方案主要包括:經血管內栓塞動脈瘤和開顱夾閉動脈瘤2。自2002年起,前者逐漸成為優選方案
隨著時間的推移,顱內動脈瘤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在不斷的升級換代。2011年,美國FDA批復了一個新技術,第一代PipelineTM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
PipelineTM血流導向密網支架能夠修復顱內動脈瘤所在的病變血管段,重建局部動脈,這完全轉變了顱內動脈瘤的治療理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既是一種產品,也是一種治療方案。該技術治療動脈瘤的兩個主要作用機制是:(1)干擾從載瘤動脈進入動脈瘤的血流,使動脈瘤中血液出現瘀滯,促進動脈瘤內血栓形成,從而使其完全閉塞(2)作為可供血管內皮細胞攀爬生長的“腳手架”,被內皮細胞覆蓋后,在動脈瘤頸部形成永久的生物性封閉。
傳統的血管內彈簧圈栓塞治療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治療動脈瘤的最終目標是永久性閉塞動脈瘤,這需要封閉動脈瘤瘤頸,阻斷血液進入動脈瘤的通道,而傳統血管內治療更專注于栓塞瘤囊,就像用土石填塞路面的凹坑;而血流導向密網支架則不同,它可以重建血管,將病變處完全修復,也就是說將破損的公路完全重鋪,所以是永久治愈動脈瘤的優選方法之一3。
血流導向密網支架的持續改進和無可爭議的臨床結果,使得臨床醫生廣泛地認可該技術的臨床價值3。首先是2014年,第二代技術PipelineTMFlex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獲得了FDA和CE認證;緊接著2015年第三代技術PipelineTMFlex with Shield TechnologyTM獲得了歐洲CE認證。
在中國市場,2017年第二代技術PipelineTMFlex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獲得了中國CFDA(現更名為中國NMPA)認證,該技術正式開始服務中國的廣大患者。
PipelineTM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技術的大樣本量、高質量臨床研究也在不斷的發展,從2011年發表的PITA4研究開始,一直到2021年9月的PEDESTRIAN1研究,該技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在被大量的臨床研究反復驗證。
*備注:
1. PLUS9 研究中有統計單獨并發癥數量,但是沒有統計整體并發癥率,故該處未標注。
2. 安全性代表主要不良事件發生率。
在過往的十年時間里,有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患者接受了該技術的治療,從先進的醫療技術中獲益,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患者得到該技術的救治,從而恢復健康,延長真正有質量的壽命。
參考文獻:
1. Lylyk I, Scrivano E, etc.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ingle-Center Registry: Long-Term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Outcomes from 1000 Aneurysms. Neurosurgery. 2021 Jun 7;89(3):443–9. doi: 10.1093/neuros/nyab18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098575; PMCID: PMC8374967 |
2. 王乙. 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D]. 吉林大學, 2011. |
3. Satoshi Tateshima. Basics of the Flow Diverter: Development and Principles. Journal of Neuroendovascular Therapy 2017; 11(3):105–108. DOI: 10.5797/jnet.ra-diver ter.2016-0027 |
4. Nelson PK, Lylyk P, etc. Th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for the intracranial treatment of aneurysms tri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1 Jan;32(1):34-40. doi: 10.3174/ajnr.A2421. Epub 2010 Dec 9. PMID: 21148256; PMCID: PMC7964968. |
5. Hanel RA, Kallmes DF, etc. Prospective study on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the pipeline device: the PREMIER study 1 year results. J Neurointerv Surg. 2020 Jan;12(1):62-66. doi: 10.1136/neurintsurg-2019-015091. Epub 2019 Jul 15. PMID: 31308197; PMCID: PMC6996098. |
6. Becske T, Brinjikji W, etc.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Following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Treatment of Complex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 Five-Year Results of the Pipeline for Uncoilable or Failed Aneurysms Trial. Neurosurgery. 2017 Jan 1;80(1):40-48. doi: 10.1093/neuros/nyw014. PMID: 28362885. |
7. Kallmes DF, Brinjikji W, etc. Aneurysm Study of Pipeline in an Observational Registry (ASPIRe). Interv Neurol. 2016 Jun;5(1-2):89-99. doi: 10.1159/000446503. Epub 2016 May 26. PMID: 27610126; PMCID: PMC4934472. |
8. Kallmes DF, Hanel R, etc. Interna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a multicenter aneurysm treatment study.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5 Jan;36(1):108-15. doi: 10.3174/ajnr.A4111. Epub 2014 Oct 29. Erratum in: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5 May;36(5):E39-40. PMID: 25355814; PMCID: PMC7965920. |
9. Luo B, Kang H, etc.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a large Chinese cohort: factors related to aneurysm occlusion. Ther Adv Neurol Disord. 2020 Nov 2;13:1756286420967828. doi: 10.1177/1756286420967828. PMID: 33224273; PMCID: PMC7649855. |
*本文旨在傳遞醫療前沿信息和研究進展,僅作教育或科普用途,不應被視為對所涉醫療產品的推薦或功效證明。涉及疾病診斷、治療、康復相關的,請務必前往專業醫療機構就診,尋求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