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道培醫學團隊憑借8項前沿研究成果再度亮相,內容涵蓋CAR-T細胞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優化、罕見白血病分子機制等熱點領域。其中,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團隊學術帶頭人陸佩華院長的口頭報告(oral)以突破性通用型CAR-T技術臨床實踐成果引發在場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7項墻報展示(Poster)則凸顯團隊多維度科研實力。
當地時間11:45,陸佩華院長口頭報告了通用型抗CD7 CAR-T療法相關研究,報告題目:CDT402: A Universal Anti-CD7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R/R)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 Lymphoblastic Lymphoma (T-ALL/LBL)[CTD402:一種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R/R)T 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母細胞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通用型抗 CD7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摘要號:S283]。
陸佩華院長表示,針對R/R T-ALL/LBL患者生存率極低(5年OS率<20%)且缺乏有效療法的臨床困境,CTD402通過三重基因編輯(敲除TCR、CD7及HLA-II類分子),成功解決了通用型CAR-T的"自相殘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宿主免疫排斥三大難題。臨床試驗顯示完全緩解(CR)率達78%,CRS發生率79%且93.9%為輕中度(1-2級),僅1例出現2級GvHD,證實其高效性與可控風險,為既往無藥可治的患者提供了希望。
陸佩華院長演講結束后,現場反響熱烈,多位國際學者就回輸后免疫重建、供體選擇與制備效率、最佳移植橋接時機等臨床關注焦點問題進行提問交流,認為此研究有望為臨床進一步轉化奠定基礎。本環節主席,細胞免疫治療領域權威專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arco Ruella教授主動與陸佩華院長合影,并高度評價該項研究。另一位主席、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Nuria Martinez-Cibrian教授,亦對陸佩華院長的報告表現出濃厚興趣,會后與多位與會學者追詢研究細節,并就通用型抗CD7 CAR-T療法相關研究展開深入探討。
此外,團隊的7項墻報展示聚焦CAR-T細胞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分子機制研究等多個領域,同樣吸引大批臨床專家學者駐足交流。本屆大會,陸道培醫學團隊入選的8項研究成果,覆蓋從靶點機制解密到臨床路徑優化的全鏈條創新,彰顯中國學者在血液腫瘤領域的創新領導力,累計超1.15萬例造血干細胞移植(親緣半相合占比超70%)及逾2500例CAR-T細胞治療的龐大臨床規模,穩居全球血液病單中心前列,這一獨一無二的"道培數據池",為團隊突破性的研究提供了堅實支撐。
多年來,陸道培醫學團隊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從臨床實際出發,聚焦血液腫瘤患者需求,構建了從精準分層,個體化治療到全程管理的精準診療體系。未來,其將繼續通過不斷地創新和努力,提升診療水平,為血液腫瘤患者帶來更精準、高效的治療方案,推動中國血液病事業的持續發展。
陸道培醫療團隊 EHA2025 成果一覽
口頭報告
摘要號:S283
第一作者:陸佩華,通訊作者:任江濤
題目:CDT402: A Universal Anti-CD7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R/R)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 Lymphoblastic Lymphoma (T-ALL/LBL)
墻報展示
摘要號:PF392
第一作者:盧岳,通訊作者:盧岳
題目: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oses of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TG-T) and Anti-T-lymphocyte Globulin (ATLG) in TBI-Based 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 for Haploidentical Transplantation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atients
摘要號:PF457
第一作者:周曉蘇,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Molecular Basis of TTMV::RARA drive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摘要號:PF948
第一作者:張弦,通訊作者:張弦
題目:Single center analysis of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llowed by CD19/CD22 CART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and relapsed highly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
摘要號:PF1044
第一作者:何海,通訊作者:孫瑞娟
題目:Outcomes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NUP98-Rearrange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 Single-Center Large-Sample Cohort Study
摘要號:PS1388
第一作者:王彤,通訊作者:王彤
題目: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BCR::ABL1-Positive 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 Multi-Lineage Involvement and Survival Analysis after allo-HSCT
摘要號:PS2039
第一作者:張銘楠,通訊作者:孫瑞娟
題目:Efficacy Analysis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140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KMT2A Rearrangements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摘要號:PS2083
第一作者:馬薇,通訊作者:曹星玉
題目: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Prognosis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MLL::AF6 Fusion Gene Positive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注:上述研究成果按摘要號排序
在本屆大會上,陸道培醫學團隊1項研究成果入選口頭報告,15項研究成果入選墻報展示,充分展現了團隊在造血干細胞移植、免疫調控、并發癥管理及精準診斷等領域的創新探索和深厚積累,顯示出團隊在血液病診療尤其是移植領域的蓬勃活力和卓越貢獻,并通過本次大會與國際同行深入交流,與世界共享道培智慧成果,助力全球血液病患者更高效的診療。
當地時間,3月31日下午14:57,造血干細胞移植科盧岳主任在"Deciphering the mechanisms of disease relapse"這一板塊中,口頭匯報了"Pre-transplant CR status and Molecular MRD Within 100 Days Post-transplant were Predict Survival and Relapse Risk factor in KMT2A-Rearranged Acute Leukemia(移植前完全緩解狀態及移植后100天內分子微小殘留病是KMT2A重排急性白血病生存和復發風險的預測因素)"的臨床研究成果,其充分詳實的大樣本量數據,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關注和討論,稱贊該項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這項研究基于455例KMT2A重排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大樣本數據,通過長期隨訪(中位隨訪時間48個月),系統分析了影響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預后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明確指出,移植前CR狀態與移植后100天內的MRD狀態是影響長期生存(OS、LFS)和復發風險(CIR)的核心預測指標,強調了優化移植前疾病控制和強化移植后MRD監測的重要性。這一研究為臨床醫生提供了精準治療和移植策略優化的科學依據,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此類患者的長期生存獲益。
盧岳主任在報告最后總結道,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KMT2A-r白血病的疾病生物學基礎,在治療上,個體化地有效結合傳統治療與新型靶向治療方法,監測評估MRD并指導治療,以及移植全程各個環節的把控等環環相扣,才能真正改善此類患者的預后。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盧岳主任團隊繼去年之后,再次入選口頭報告,這不僅體現了團隊豐富的臨床實踐及卓越科研能力,也是團隊在優化診療方案、提升患者預后等方面持續努力的最好見證。
此外,陸道培醫學團隊還通過15項入選墻報展示的研究成果,覆蓋從供體選擇、預處理強化、并發癥管理到復發防控的全鏈條,與全球血液學專家學者深入交流,共同探索更優的治療路徑,以期為EBMT指南更新及全球臨床實踐提供關鍵循證依據,讓更多血液病患者受益。
作為一家血液病專科醫院,陸道培醫學團隊始終秉持 "以患者為中心" 理念,以臨床需求為原點,在造血干細胞移植、難治復發惡性血液病精準診療等關鍵領域實現多項突破,截至目前,團隊已累計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超萬例,為全球血液病診療提供了重要的中國實踐樣本,發出了影響深遠的"道培聲音"。
展望未來,我們將持續進行學術創新,提升診療水平,為血液腫瘤患者提供更精準、高效的治療方案,推動中國血液病事業的發展,助力全球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與康復。
在該研究中,陸佩華院長帶領團隊創新性地采用基于納米抗體的CD7 CAR-T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研究結果不僅在腫瘤殺傷力和安全性上取得了顯著進展,更為難治復發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開辟了新路徑。
研究背景
難治或復發(R/R)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預后相對較差,即使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中也是如此,迫切需要的新的療法。大約30%的AML患者在惡性腫瘤細胞上表達CD7。我們中心之前已經發表了相關文章,證明了自然選擇的CD7 CAR-T(NS7CAR-T)療法在T細胞淋巴惡性白血病中表現出顯著療效,且安全性良好。
嵌合抗原受體(CAR)的傳統靶向域依賴于單克隆抗體(mAbs)中的IgG變量區域的單鏈片段(scFv)。最近,一種利用羊駝科重鏈抗體的單變量域,即所謂的納米抗體,作為一種替代方法,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納米抗體的分子大小(15kDa)大約是人IgG分子的十分之一。雖然傳統的mAbs需要六個互補決定區(CDRs)來結合抗原,但納米抗體僅用三個CDRs就能維持相當的親和力和特異性。此外,由于它們與人類VH基因家族III的相似性,納米抗體比小鼠mAbs表現出更低的免疫原性。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成熟的表面展示平臺也促進了能夠針對同一抗原的不同表位的多個納米抗體的生成,傳統mAbs在這方面通常表現出比較有限的能力。而且,特別相關的是,基于納米抗體的CAR-T顯示出增強的效應細胞因子釋放。我們采用了納米抗體技術來生產NS7CAR-T細胞。在此文章中,我們報告了Nanobody-based NS7CAR-T產品的臨床前研究數據,以及在一項I期臨床試驗中(https://clinicaltrials.gov NCT04938115) Nanobody-based NS7CAR-T治療難治/復發CD7陽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
研究方法
基于納米抗體的dVHH NS7CAR包含兩個抗CD7納米抗體(VHHs)的編碼區域,這些區域通過一個連接子(G4S)5連接在一起,以及CD8α鉸鏈區域、CD8α跨膜域,還有一個第二代CAR細胞骨架,其在細胞內共刺激域包含4-1BB和CD3ζ。制備時,通過白細胞采集術獲得外周血(PB)單核細胞,分離T細胞并用慢病毒轉導。第二代CD7CAR由抗CD7單鏈抗體、IgG4鉸鏈區、CD28TM跨膜結構域、4-1BB和CD3ζ的胞內共刺激結構域及截短EGFR蛋白通過T2A連接構成。所有患者在CD7CAR-T回輸3天前靜注氟達拉濱(30 mg/m2/d)和環磷酰胺(300 mg/m2/d)。從采集到CAR-T細胞輸注的中位時間為15天。
研究結果
首先是臨床前研究,dVHH NS7CAR-T和傳統scFV NS7CAR的結構對比。研究發現,dVHH NS7CAR-T細胞在培養大約兩周后顯示出比scFv NS7CAR-T更強的擴增能力(23.9 folds vs.8.1 folds,P=0.024)。
在不同的效應細胞與靶細胞比例下,scFv和dVHH NS7CAR-T細胞對KG1a靶細胞表現出相似的抗惡性細胞的功能。流式細胞術(FCM)、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和蛋白印跡(WB)分析表明,scFv NS7CAR-T和dVHH NS7CAR-T細胞都沒有在它們的細胞表面檢測到流式細胞術可檢測的CD7表達,然而通過RT-PCR和WB檢測到了顯著的CD7 mRNA和蛋白水平。dVHH NS7CAR-T細胞顯示出強大的抗腫瘤活性,在輸注后第8天表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而接受PBS或對照T細胞治療的小鼠腫瘤生長迅速。
在此I期臨床試驗中,共入組了12例CD7陽性R/R AML(CD7表達率>50%,強度良好),最后10例患者接受了dVHH NS7CAR-T細胞輸注,其中4例輸注了5×105/kg,6例輸注了1×106/kg。中位年齡為34歲(7-63歲),入組時骨髓的腫瘤負荷中位值為17.0%(2.0-72.7%)。1例患者同時有髓外病變(EMD)。入組前,患者曾經接受的治療中位線數為8(3-17)。而且,7例患者有造血干細胞移植史,從上次移植到復發的中位間隔期為12.5個月(3.5-19.5個月)。
在dVHH NS7CAR-T細胞輸注后28天評估,7/10(70%)患者在骨髓中實現了完全緩解(CR),其中6人達到了微小殘留病灶(MRD)陰性CR。3例患者無效(NR),其中1例EMD患者根據第35天的PET-CT評估達到部分緩解(PR)。所有NR患者發現CD7抗原丟失。中位隨訪時間為為178天(28-776天)。對于7例CR患者,3例在CD7 CAR-T細胞輸注約2個月后接受了鞏固性第二次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一例患者在隨訪401天仍處于緩解狀態,而其他2例患者分別于241天和776天死于非復發原因、腎衰及感染。對于其他4例沒有橋接移植的患者,3例分別于第47天、第83天和第89天復發(3例患者復發時CD7均丟失),另外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
關于安全性,大多數患者(80%)出現輕度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7例患者呈I級,1例呈II級CRS,而2例患者(20%)呈III級CRS。沒有神經毒性的發生。在7例有移植史的患者中,1例(為在之前移植后約100天后復發的患者)在CAR-T治療后出現輕度皮膚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結論
我們的研究說明dVHH NS7CAR-T療法可以使難治復發的AML患者再次達到初步的完全緩解,即使是對于之前接受過多線治療以及移植后復發的AML患者,NS7CAR-T治療的安全性是可控的。在dVHH NS7CAR-T療法后,鞏固性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在我們的試驗中仍然在維持長期療效方面發揮作用。
CD7抗原丟失是不緩解或復發患者的一個主要問題,我們發現5/6例伴有double CEBPA突變的AML患者在后續丟失了CD7抗原,顯示出較差的預后,這提示在以后CD7CAR-T治療AML的臨床試驗中可能要考慮是否排除這類患者。
最后,為了更好評估納米抗體基礎的NS7CAR-T在治療CD7陽性AML方面的療效和安全性,需要納入更多的患者和隨訪更長時間來進一步證實。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種復雜且異質性極高的血液惡性腫瘤,現有治療方案的局限性使其長期緩解率和總體生存率仍面臨嚴峻挑戰。陸佩華院長帶領團隊創新性通過基于納米抗體的自然選擇CD7靶向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中,展現了優異的治療效果和較低的脫靶毒性,其詳盡的數據支持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
這一成果的發表,不僅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再次展示了陸道培醫學團隊在全球血液學研究領域顯著的學術地位。未來,陸道培醫學團隊將繼續深耕血液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不斷推動科學成果的轉化應用,為全球血液病患者帶來更多福音。
會議采用線下+線上同步直播的方式舉行,薈集24位奮戰在臨床、檢驗一線的中青年醫師,分享血液腫瘤領域臨床診治和檢驗醫學的最新進展與成果,聆聽知名專家導師點評與指導,為血液腫瘤相關專業帶來了一場異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主席致辭
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陸佩華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陸道培醫院周道斌教授,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開彥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并先后發表開幕致辭。陸道培醫院血液教學主任江岷教授任大會秘書長主持開幕式。
陸佩華院長在致辭中首先歡迎并感謝血液界的專家學者蒞臨第四屆陸道培青年醫師血液病學術大會。青年醫師學術大會舉辦到第四屆,大會主席、主持嘉賓和講者也越來越壯大,本屆學術大會的講者既有臨床一線的骨干醫師,也有實驗室里的青年才俊,你們是陸道培醫療集團的未來,希望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道培青年醫師登上國內國際學術舞臺,展示風采。
周道斌教授表示本次大會為大家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學習的平臺,學術報告內容豐富,不僅涵蓋了基礎的臨床病例,還包括大量實驗室科研成果,這也是陸道培醫院不斷建設和壯大青年醫師隊伍的具體體現。對于醫生來說,臨床工作乃是根本,患者則是我們最寶貴的老師。在此,我衷心希望大家重視臨床工作,積極開展臨床研究,這也是我們的深切期盼。希望陸道培團隊隊伍不斷壯大,祝愿道培學術平臺能夠越來越好。
劉開彥教授在致辭表示,近年來,陸道培醫院作為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的佼佼者,在血液病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團隊的科研能力不僅在國內領先,在國際上也受到專家同行們的廣泛關注與贊譽。本屆學術會議不僅為各位青年醫師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實力與風采的平臺,更是一次學術交流、思想碰撞的契機。希望大家積極參與,踴躍發言,互相學習、借鑒,進一步擦出智慧的火花,促進彼此的成長與進步,為道培平臺的壯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術報告
在學術交流環節,24位臨床、醫技等科室的中青年業務骨干匯聚一堂,分享了各自的創新研究成果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展現學術風采。報告結束后,各位特邀主持嘉賓進行深入細致的點評,也提出了寶貴的建議與期望,不僅激發了青年醫師的學術熱情與創新思維,也將大會的學術氛圍推向了新的高度。
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陳佳琦在"TTMV相關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流行病學、臨床特征和檢測方法"的報告中,探討了TTMV與APL之間的潛在關聯。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周曉蘇分享"不典型APL關鍵發病和ATRA耐藥機制新發現",為開發新型治療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劉怡君分享了"FLT3-ITD突變的可測量殘留病(MRD)監測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的應用進展"。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劉銘分享了"B/T細胞免疫組庫多樣性分析和MRD監測"。燕達陸道培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朱君利分享"非血緣臍血移植治療X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癥2例"。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血液科劉佩瑤分享"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后植入失敗病例分享"。 周道斌教授、劉紅星教授、靖彧教授、王亮教授、李君惠教授、薄劍教授做主持嘉賓。
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流式細胞室陳曼在報告中深入分析了"Allo-HSCT后巨細胞病毒(CMV)感染患者臨床及免疫特征分析"。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血液科孟揚揚探討了"HSCT后免疫重建與CMV感染"之間的相互影響。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張陽介紹了"基因組光學圖譜技術(OGM)在急性白血病基因組結構變異分析中的應用"。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細胞遺傳和分子細胞遺傳室曹巍分享了"從一例雙微體病例看血液腫瘤ecDNA的生物學特征及臨床意義"。燕達陸道培醫院血液科張改玲在兩場專題會中分別與大家分享了"貝林妥歐單抗2024 ASH oral poster摘要速覽"及"X泊帕,同與不同"。 王卉教授、龐博教授、王彤教授、歐晉平教授做主持嘉賓。
北京陸道培醫院淋巴瘤/骨髓瘤中心柳喜洋作了"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CNSL)診療經驗分享"。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馬秀娟探討了 "Allo-HSCT后腦(膜)炎患者腦脊液中指環病毒檢出及臨床相關性"。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臨床藥理室楊芮庚分析了"AML患者AIlo-HSCT后aGVHD期間代謝組變化特征和診斷指標分析"。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血液科于程介紹了"ABO血型不合的Allo-HSCT"的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案。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數據中心隆靖展示了"人工智能GPT在血液科研中的多維度應用"。北京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流式細胞室李婷討論了"CD34陰性和/或HLA-DR陰性AML免疫分型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劉元波教授、王繼軍教授、羅榮牡教授、劉德琰教授、蘇力教授、楊君芳教授做主持嘉賓。
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血液科何婕敏通過"一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繼發嗜血細胞綜合征(HPS,HLH)的病例分享",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燕達陸道培醫院影像科李麗探討了"淋巴瘤侵犯胸腹部CT表現及鑒別診斷"。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北人血研所聯合病房高海濤介紹了"伴有重現性遺傳學異常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診療探索"。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血液科劉春梅分享了"1例高危AML患者感染病例"兩種CRO細菌嚴重感染的診治方法和效果。" 馬瑞教授、石玉鑄教授、張弦教授、趙瑋教授做主持嘉賓。
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細胞遺傳和分子細胞遺傳室張艷分析了"伴t(10;11)(p12.31;q14.2)/PICALM::MLLT10血液腫瘤患者臨床實驗室特征及預后"。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馬小麗探討了"PML::RARA轉錄本變異型及對qPCR檢測的影響"。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臨床藥理室孫文利分享了"泊沙康唑與維奈托克藥物相互作用模型構建及指導個體化用藥研究"。燕達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細胞形態室王云芳介紹了"AML伴CEBPA 突變的實驗室檢查特征",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曹星玉教授、孫瑞娟教授、趙艷麗教授、魏志杰教授做主持嘉賓。
第四屆陸道培青年醫師血液病學術會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落幕。作為血液學領域發展的中堅力量,青年醫師承載著中國血液學發展的希望。陸道培醫療集團在青年醫師的培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青年醫師加入進來,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增強臨床診療和科研能力,為陸道培醫療平臺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以更精湛的醫術、更飽滿的熱情和更堅定的信念,為廣大血液病患者帶來更多生的希望,共同書寫陸道培醫療事業輝煌燦爛的新篇章。
作為"中國聲音"的杰出代表,每年的ASH年會上都能看到陸道培醫學團隊的身影,本屆ASH年會,團隊學術帶頭人陸佩華院長帶領團隊再度出現在現場,通過13項研究成果與來自全球血液學專家學者展開廣泛交流、學習和分享。
這些研究從多維度展示了血液學領域的前沿進展,涵蓋細胞免疫治療、移植策略優化、精準診斷以及基因組學等多個方向,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標志著團隊血液病診療向更精準、更高效、更個性化的方向邁出重要一步。
大會現場,針對本次入選的"CD7-Targeted CAR-T Cell Therapy Shows Promising Efficacy and Safety in Treating Refractory/Relapsed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hase I Clinical Trial"的研究報告,陸佩華院長接受了媒體采訪。
該項研究初步顯示了CD7 CAR-T療法對復發/難治性PTC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這種高危腫瘤提供了新治療選擇。陸佩華院長表示,團隊將持續推進CD7 CAR-T治療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積極探索其在聯合療法中的潛力,并不斷開拓新靶點,為血液腫瘤患者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治療選擇。團隊的目標是讓更多患者從這一創新療法中獲益,共同推動血液腫瘤治療領域的發展進步。
本屆大會,墻報展示專區也是此次學術交流的焦點舞臺,來自全球的數百篇科研成果匯聚于此,聚焦學科前沿問題與臨床挑戰,與會者們在墻報前駐足,熱烈交流,分享心得。團隊與來自美國、歐洲及亞洲的頂級血液學中心代表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激發新的研究思路,探尋未來的合作方向。
ASH年會作為全球血液病領域的頂尖學術盛會,一直是血液學界關注的焦點,每年匯聚全球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診療進展。陸道培醫學團隊憑借卓越的科研實力和臨床成就,連續多年以口頭報告和墻報展示入選,這不僅體現了團隊在國際血液學領域的影響力,更為未來的國際合作和交流打下堅實基礎。
未來,陸道培醫院將繼續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宗旨,聚焦血液病診療的前沿問題,不斷優化診療策略,探索創新療法,為患者帶來更加安全、高效的診療方案,幫助更多患者實現臨床治愈和長期生存。
ASH 2024 成果一覽
摘要號:1451
第一作者:陳雪,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Comprehensive Fusion Gene Landscape in B-cell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sights from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of 1015 Cases
摘要號:1467
第一作者:張陽,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Recurrent Focal Mkks-SLX4IP Deletion in ETV6::RUNX1 and Ph/Ph-like B-ALL
摘要號:2075
第一作者:陸佩華;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CD7-Targeted CAR-T Cell Therapy Shows Promising Efficacy and Safety in Treating Refractory/Relapsed Peripheral T-CellLymphoma:Phase I Clinical Trial
摘要號:2148
第一作者:王磊,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aGVHD by metabolic biomarkers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摘要號:3325
第一作者:任雨悅,通訊作者:王巍;劉紅星
題目:NGS-Based Immunoglobulin Gene Sequencing for Diagnosis and MRD Monitoring of Multiple Myeloma
摘要號:3492
第一作者:魏志杰,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Improved Outcomes with Bu/Cy+Melphalan and Bu/Cy+Thiotepa Regimens in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Non-Down Syndrome 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摘要號:3546
第一作者:孫瑞娟,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Long-Term Efficacy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532 Patients with KMT2A-Rearranged Acute Leukemia
摘要號:3595
第一作者:陳佳琦,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High-Accurate 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to Comprehensively Decipher BCR::ABL1 TKIs in-Cis Resistant Mutations
摘要號:4212
第一作者:陳雪,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Advances in B-ALL Diagnosis and ClassiC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ho-HAEM4R, Who- HAEM5 and ICC
摘要號:4323
第一作者:周曉蘇,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Investigation of Viral Gene Transcripts and Viral-Human Gene Fusions in Acute Leukemia Poly(A) RNA-seq Data
摘要號:4326
第一作者:陳雪,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Extensive Fusion Gene Profiling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Revealed By Whole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of 1614 Cases
摘要號:4874
第一作者:陳曼,通訊作者:王卉
題目: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CMV Infection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摘要號:4934
第一作者:曹星玉,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A Long-Term Follow-up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Early T-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nd T-Lymphoblastic Lymphoma
注:上述研究成果按摘要號排序
從道培品牌到中國品牌
自2013年陸道培血液病學術論壇創辦以來,一向以講者陣容強大,內容數據前沿,報告精彩著稱,在國內外血液病學術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力。十二年,時光流轉,陸道培血液病學術論壇也寫滿了中國血液人一路砥礪奮進的足跡,也蓄積著全體同仁們滿懷的熱誠,給中國血液病事業的發展注入了無限生機。
陸道培院士擔任本屆論壇名譽主席,特邀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院士、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德沛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王建祥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教授、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陸佩華教授共同擔任本屆大會聯席主席,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劉開彥教授、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劉啟發教授共同擔任大會執行主席,劉開彥教授擔任大會秘書長,北京陸道培醫院江岷教授擔任大會副秘書長。
本屆大會以"1+2+5"的形式進行,即1場主會場、2場主題分論壇、5場專題分會場,邀請國內外近280余位血液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11個主題,帶來130場前沿、詳實的專題學術報告,與全球血液病領域的權威學術專家和臨床實踐精英,共同探討血液病領域新技術、新進展。
大會主席致辭
陸道培院士:血液周游全身,和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有關系,血液學的進展是臨床學科進展的重要標志。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血液病及其相關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造福了很多血液病患者。醫生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感謝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帶著各自的寶貴經驗和最新進展參加會議,互相交流,提高診療技術,這是血液病人的福音,也有利于我們血液病醫療事業的進步。
黃曉軍院士:陸道培血液病學術論壇作為一個高水平的學術盛宴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二屆,在國內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國際交流平臺,每年論壇都能看到很多國內大專家的身影,國際講者也非常知名,和我們也有很多的交流合作,希望通過此次交流展示中國在血液病領域的創新進展,增加國際互動,更進一步增進友誼,促進學術進步,最終造福中國廣大血液病患者,更好地服務全人類。
吳德沛教授:每年一度的陸道培血液病學術論壇是非常高規格的學術盛宴,我們借此機會分享國際最新的學術進展、臨床經驗,新技術,新療法,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陸道培院士是亞洲骨髓移植第一人,為我國培養了數不清的血液病專家,我們也都受益良多。這些年,陸道培醫療集團蒸蒸日上,蓬勃發展,與公立醫院齊頭并進,在造血干細胞移植、免疫治療、血液病的精準診斷等當面做出了驕人的成績,造福了很多疑難復雜的血液病患者,期待未來能夠創造更好的成績,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王建祥教授:經過十二年的發展,陸道培血液病學術論壇已經成為國內著名的品牌會議,本屆論壇更是一次盛大的國際學術交流會,匯集了國際國內的眾多專家同行,正如陸院士致辭中所說,各位專家學者將他們寶貴的理論知識,臨床經驗帶來會議來進行交流,相信大家一定都能有所收獲。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胡豫教授:時令雖已入秋,暑氣尚未散盡,但今天上午的北京陽光燦爛,涼爽伊人,在這個美好的時刻,我們迎來了第十二屆陸道培血液病學術會議,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共襄盛會。陸道培醫院是我國民營醫院一面鮮艷的旗幟,不僅醫術精湛,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方面更是獨樹一幟,而且一直非常重視并積極推動國內的學術交流,十二屆陸道培血液病學術論壇年年宏大,歲歲精彩,本屆會議更是群星璀璨,肯定會讓與會者享受到一場盛大的學術盛宴,衷心祝愿本屆會議圓滿成功,陸道培血液病學術論壇能夠越辦越好,長盛不衰。
陸佩華院長:陸佩華院長首先代表大會組委會以及陸道培醫療集團向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表示由衷地歡迎和感謝,解決患者的問題和痛苦是醫者共同的愿望,實現這一愿望靠的是醫療水平的提高,希望通過這個交流平臺使得我們的學術能夠互動起來,取長補短,攜手共同進步,造福更多患者。
隨后陸院長介紹了陸道培醫療集團以及旗下各個院區的發展概況,以及近年來陸道培醫院在造血干細胞移植、實驗室檢驗以及學術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績。
學術報告
本次大會作為血液學領域的一次盛會,不僅匯聚了國內外領先的專家學者,還深刻展現了血液病研究與治療領域的最新動態與前沿趨勢,從精準診斷到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再到治療過程中的管理,通過多維度的學術交流與探討,為推動血液病診療技術的革新與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主論壇:
黃曉軍院士在題為Haploidentical SCT in China的報告中,介紹了中國在單倍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領域的最新進展,探討通過創新的臨床策略進一步改善患者生存。斯坦福醫學中心Robert S. Negrin教授在題為Immunoregulatory Mechanisms to Improve Outcome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的報告中探討如何通過免疫調節機制來改善移植后患者的治療效果。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Nicolaus Kröger教授探討了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骨髓纖維化患者的優化策略(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Myelofibrosis-Optimise Transplant Outcome)。
梅奧醫療中心Shahrukh Hashmi教授在題為Long Term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orship in CAR-T Cells: Opening Up a Pandora's Box的報告中探討了CAR-T細胞療法的長期并發癥及患者預后問題,并討論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他認為這一技術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胡豫教授介紹了在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的新藥研究進展。王建祥教授圍繞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展開討論,探討了不同治療策略的療效和未來發展方向。
法國里爾大學附屬醫院Ibrahim Yakoub-Agha教授在題為"CAR T-cell therapy:Neurotoxicity"的報告中探討了在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時應用CAR-T細胞治療后出現的神經毒性問題。陸佩華院長介紹了CD7 CAR-T細胞療法在治療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的臨床表現。陸道培醫院趙艷麗主任詳細介紹了來特莫韋預防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CMV感染臨床探索進展,為異基因移植患者的預后管理提供新的見解。
主持嘉賓:劉開彥教授、David Jin教授、周道斌教授、李娟教授、宋永平教授、吳德沛教授、徐開林教授、劉啟發教授。
分論壇一:移植與細胞治療的前沿
劉開彥教授、劉啟發教授擔任分論壇主席,得益于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新技術、新療法為患者帶來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希望,隨著對造血干細胞移植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細胞治療技術的日益成熟,為更多血液腫瘤患者尤其是復發難治的患者帶來了新生的希望。本場論壇將聚焦"移植與細胞治療的前沿",邀請來自國內外重量級專家教授分享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及臨床成果,一定能讓大家都有所收獲。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昱教授作了老年白血病異基因移植進展的報告。韓國首爾蔚山大學Asan醫學中心Dok Hyun Yoon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新型抗CD19 CAR-T細胞產品在治療B細胞淋巴瘤方面取得的成果。陸道培醫院趙艷麗主任做了題為異基因移植治療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的報告。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姜爾烈教授分享了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成人-ALL的現狀與展望。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李振宇教授分享了GPRC5D CAR-T in R/R MM的最新進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胡炯教授分享了AML/MDS移植體系優化的瑞金經驗。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張曉輝教授分享了中國造血干細胞移植及新型療法融合與創新。陸道培醫院盧岳主任分享了母細胞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腫瘤(BPDCN)診療進展。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錢文斌教授分享了CAR-NK細胞治療淋巴瘤新進展及展望。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孫于謙教授分享了治療侵襲性霉菌病(IMD)的優選方案。
主持嘉賓:王健民教授、江明教授、高素君教授、任金海教授、侯健教授、王季石教授、胡亮釘教授、王三斌教授、徐雅靖教授。
分論壇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精準診斷與治療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朱軍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北京陸道培醫院周道斌教授擔任分論壇主席并致辭:經過十二年的發展,陸道培血液病學術論壇這一學術品牌得到了全國同行高度的認可和關注,大會報告內容非常豐富和全面,國內外的學者在一起交流分享血液學領域的相關進展,雖然在某些方面國仍然和國際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得益于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藥物可及性以及新技術的發展,中國血液學臨床及科研工作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本場分論壇聚焦"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精準診斷與治療",將圍繞淋巴系統疾病、出凝血疾病等分享成果,展開討論,希望同樣能給大家帶來啟迪和幫助。
朱軍教授分享了促進中國淋巴瘤新藥研發助力學科和醫院發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趙維蒞教授分享了淋巴瘤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思考。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薛峰教授分享了血友病的基因治療進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劉元波教授分享了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診治進展。
北京友誼醫院王昭教授分享了慢性活動性EBV感染與噬血細胞綜合征。陸道培醫院張弦主任分享了難治/復發高侵襲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進展。北京協和醫院張薇教授分享了罕見病—PIOL(原發性眼內淋巴瘤)的診治。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金潔教授分享了AML的治療與診斷。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江倩教授分享了MPN加速期/急變期。北京協和醫院韓冰教授分享了PNH治療。張弦主任在2024EHA會后速遞報告中分享了B-ALL新進展。
主持嘉賓:韓明哲教授、李軍民教授、張學軍教授、牛挺教授、化羅明教授、王偉教授、楊志剛教授、江岷教授、李乃農教授、陶榮教授、曹星玉教授。
8月24日分設主題板塊,包括造血干細胞移植、造血干細胞移植疑難病例討論、白血病與免疫治療、淋巴瘤&骨髓瘤、兒童血液病、臨床血液細胞學檢測、細胞遺傳和分子診斷、移植重癥營養藥學以及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等在五個主題分會場開展專題學術報告。
陸道培血液病學術論壇作為中國血液學領域的重要盛會,連續十二年舉辦不僅彰顯了我國在血液病診療領域的不斷追求與進步,也為全球血液學界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了寶貴的平臺。國內外領先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他們的到來不僅帶來了各自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通過深入交流與討論,促進了學術與經驗的共享與融合,這種跨地域、跨文化的學術交流,對于拓寬研究視野、激發創新思維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道路上,血液人的意志始終未曾動搖,血液人的腳步始終未曾停頓,期待未來與領域內專家學者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開展更高水平的基礎及臨床研究,惠及更多患者。
四位從俄羅斯遠道而來的音樂家表演了一首經典的歌劇選段《Libiamo ne' lieti calici》(飲酒歌),這首曲目出自威爾第的《茶花女》,熟悉而經典的旋律,聽得大家激情澎湃。在北京愛樂管弦樂團的音樂家們現場伴奏下,10首深受全球音樂愛好者喜愛的世界級經典名曲《女人善變》、《我的太陽》、《教父》主題曲《柔聲傾訴》、《Con Te Partiro》、《My Heart Will Go On》、《Memory》、《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The Impossible Dream》、《Moscow Nights》、英文版傳奇先后登場,開啟了一個美好的音樂之夜!歌手以及北京愛樂管弦樂團的精彩演出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樂團音樂家們即興帶來了一首康康舞曲,圓滿結束了本次晚宴的專業演出。
陸道培醫療集團創始人在熱烈的掌聲中登臺,分享了集團今年完成的幾件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新院區即將在11月份進行驗收;今年6月,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開業試運營;淋巴瘤?骨髓瘤中心專家團隊進一步完善;今年4月19日,我們的造血干細胞移植突破了一萬例,歷時12年成為行業用時最短,達到這一量級的醫療機構。通過AI技術進行動態還原的陸道培院士驚喜現身大屏幕,與集團創始人對話互動,表達對醫療工作者和廣大血液病患者的深切關心,患者的信任和員工的滿意是我們醫療工作追求的價值真諦,更是我們奮斗的終極目標。也展現出陸道培醫療集團對"AI+醫療"的深切關注以及緊隨時代步伐,全方位擁抱新技術、新理念的姿態。
陸佩華院長率領團隊9位移植科主任,3位血液科主任以及4位檢驗主任上臺,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這支年富力強的核心醫學團隊以卓越的醫術、不懈探索的精神以及對生命無盡的敬畏之心,改寫了一個又一個血液病患者的命運,他們代表著道培2.0時代的新航向。
陸佩華院長發表感言:今天我們從全國各地聚在一起,也有外賓從地球的另一半來到中國,我們學習,我們交流,我們做慈善,為了我們的病人,為了"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工作。我再次代表陸道培醫療集團感謝各位能在百忙之中參加本屆學術論壇,為了我們的今天和更好的明天,更為了讓每一位病人能夠有機會健健康康到永遠,讓我們共同舉杯!
魏志杰主任代表臨床團隊發言:感謝各位專家、教授對第十二屆陸道培血液病學術論壇的支持和參與,感謝集團對我們臨床醫護人員的關心和重視,更要感謝老一輩血液病醫生陸院士、紀樹荃教授當年篳路藍縷開辟的事業,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我們青年醫生的人生。今年4月我們實現了移植例數一萬例的突破,每一例移植的成功,每一位患者的康復,都離不開醫護精心的治療,也離不開家屬的耐心的陪護,更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捐助,醫道臻于關愛,我們始終與病友、公益慈善人士站在一個戰壕里對抗病魔,努力做一名身著白衣,心有錦緞的好醫生。
劉紅星主任代表病理和檢驗醫學團隊發言:衷心感謝每一位將信任寄托于道培團隊的患者和家屬!病理和檢驗醫學團隊300多名全職員工,除了為臨床提供高質量的檢驗報告,近幾年開始與國際同步發現和定義新的白血病分型、國際原創性地報道多項白血病發病機制。我們將繼續立足學術前沿,持續提升檢驗服務水平,攻克更多醫學難題,為血液病患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保駕護航!
晚宴現場播放了一段短片《謝謝你,讓我重拾幸福》,為大家講述了四位曾經的血液病患者成功"脫白"康復的心路歷程以及生活現狀。他們的康復之路并不容易,但他們用堅強的意志和積極的態度直面病魔,他們的康復也不僅僅是他們個人和家庭的勝利,更讓我們看到了醫療工作的偉大力量,看到了醫學和大愛結合共同創造的奇跡。
慈善晚宴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希望通過演出、宣傳等多種形式為血液病公益事業發聲,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這一群體,我們也看到很多優秀的公益企業、公益組織和個人加入到這一公益事業的行列中來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隨后大會現場向大家介紹了一些優秀公益企業、公益組織,并向他們頒發年度"慈善之星"獎杯及證書,以表彰他們在慈善事業中作出的突出貢獻,為血液病患者給予的無私幫助。
公益企業代表:君龍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希望樹、北京博富瑞生生物科技;公益組織代表:廣州市紅棉腫瘤和罕見病公益基金會、愛心苗圃健康援助中心、西安晴暖濟困公益慈善中心;公益愛心個人:前中國籃球職業運動員胡衛東先生、姚興先生。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常務副會長顏曉文先生,原貴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原貴州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翟彥先生,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陸佩華女士,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執行院長劉開彥先生,北京陸道培醫院運營執行院長陸鳴岡先生,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院長王健民先生作為頒獎嘉賓為他們頒發獎杯及證書。胡衛東先生委托經紀人現場為血液病患兒送上了一份具有特殊意義的禮物。
凝聚力量,積硅步以致千里,讓公益之路越走越寬,感謝他們用熱情與行動傳遞人間的溫暖春光,我們也衷心地希望,所有的患者和大病家庭,自立自強,鼓起勇氣面對困境,爭取早日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
一群特別的表演嘉賓——道培天使合唱團在溫暖感動的氣氛中登上舞臺,和醫護代表共同帶來了歌曲《和你一樣》,無論醫護人員還是患者及家屬,我們都懷揣著一樣的追求希望的心,醫護人員用他們的專業與愛心,為患者點亮希望的燈塔,患者和家屬的勇敢、信任與配合,就是對這份關愛最真摯的回應。合唱團的成員都曾是血液病患兒,他們來自祖國二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小天使,最大的15歲,最小的才4歲,移植時間最長的已經7年多,最短的只有8個月。他們的指導老師黃嵐女士,也曾經是一位經歷過三次移植,如今已經順利"脫白"血液病患者。
一首《把未來點亮》,孩子們邊唱邊跳,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和對生活的熱愛,現場嘉賓被孩子們的勇敢、堅強、樂觀打動,掌聲久久不停。愛意為引,聚攏來是溫暖,攤開來是希望;善行無界,傳遞的是力量,收獲的是感恩。在這個充滿夢想和奇跡的夜晚,我們見證了愛的回響,希望的綻放,也見證了無數的奇跡和勇氣。
微光成炬,愛自無邊。慈善晚宴雖然結束了,但我們對醫療事業的熱愛和堅守,對患者的關懷和承諾不會結束。讓我們繼續攜手并肩,將每個心中的微光匯聚成熾熱的火炬,用無邊的愛心照亮更多人的未來,共同書寫更多感動人心的故事!
特別鳴謝:
愛心苗圃健康援助中心"快樂學校":感謝學校的老師對兒童合唱團的精心排練
以及所有為本場晚會提供幫助與服務的朋友
首次報道病理性的三段式融合基因
融合基因是導致白血病發生的最重要的基因異常類型,也是目前最重要的指導白血病診斷和治療的基因指標。目前已報道近千種白血病相關的融合基因,如BCR::ABL1和PML::RARA,都報道為兩段式融合基因。本研究首次報道三段式融合基因的存在,提示白血病中的病理性融合基因可能有更復雜的結構形式。
首次描繪了不典型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APL)中三段式RARA和RARG融合基因圖譜
之前在PML::RARA融合基因陰性的不典型APL中已報道29種其他類型的X::RARA/RARG融合基因,并且均報道為兩段式融合。本研究通過對來自全國多中心的48個aAPL病例的分析,首次系統確認了近半數X::RARA和全部X::RARG融合基因實際上是以X::RAR::X/Y形式的三段式融合存在,描繪了既具有相似特征又有顯著不同點的RARA-APL和RARG-APL中的融合基因圖譜。之前的研究都僅揭示了維甲酸受體基因(RAR;包括RARA和RARG)5' 端的融合事件(即X::RAR),而未能有效鑒定同時存在的RAR 3' 端的融合(即RAR::X/Y),從而導致對這些三段式融合基因的不完全鑒定。
從蛋白結構層面解析了長期被忽略的RARA和RARG 3' 端融合事件在導致APL發病和對ATRA治療無反應中的關鍵作用
由于aAPL病例表現為與PML::RARA陽性的APL相似的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特征,并且都累及RARA/RARG基因,因此臨床都經驗型用含ATRA的方案治療。但既往的研究中已觀察到一些疑點和困惑:部分X::RARA陽性的病例對ATRA治療敏感,而部分病例耐藥;所有的X::RARG陽性的病例都對ATRA耐藥,但十多年來,多個中心對X::RARG融合基因的實驗室研究中,均觀察到體外模擬的X::RARG融合基因對ATRA治療超敏感的與臨床相悖的現象。
本研究從蛋白結構生物學層面明確了長期被忽略的RARA和RARG 3' 端融合事件在導致APL發病和對ATRA治療無反應中的關鍵作用,為這些疑點和困惑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并且從機制方面明確了三段式RAR融合陽性的aAPL病例均失去對ATRA治療反應的機會,不再建議采用含ATRA的方案治療。RAR 3' 端融合事件的鑒定為這一組疾病的分子機制和治療靶點的研究提供了正確的研究方向。
首次報道轉座子通過轉座機制參與病理性白血病融合基因的發生
既往報道的白血病融合基因都是人正常蛋白編碼基因之間的融合,主要通過染色體易位或片段缺失機制導致。本研究首次報道轉座子通過轉座機制廣泛參與了三段式RAR融合基因3' 端融合事件的發生。因為轉座子序列極強的多樣性,導致RAR 3' 端融合長期未被正確鑒定。
本研究是一項由陸道培醫療團隊發起的多中心合作研究,由來自國內29家機構的45名血液學專家共同參與。三段式融合由陸道培分子醫學團隊開始發現,并且通過對RAR蛋白結構生物學的解析,闡明其致病的關鍵分子機制。來自全國多中心的共48個病例一起驗證了這些新的研究發現,并且基于這些病例描繪了精細的RAR融合基因圖譜。
陸道培醫學團隊的陸佩華、劉紅星和蘇州大學一附院的陳蘇寧教授是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陸道培醫學團隊周曉蘇、陳雪、陳佳琦、曹泮翔和蘇大一附院的文麗君、南昌大學附院的張長林、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秦亞溱是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4023883
近年來,隨著中國臨床研究的快速發展,中國在世界血液學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年共有來自中國專家學者的300余項研究成果入選,展現出中國在血液領域的蓬勃生機。本屆會議,陸道培醫學團隊繼續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大放異彩,共有10項研究成果(包括1篇口頭報告,4篇墻報展示、5篇摘要收錄)入選,這無疑是陸道培團隊研究實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當地時間6月15日下午17:30,陸道培醫院血液科張弦主任口頭報告了關于"CD7 CAR-T治療難治復發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母細胞淋巴瘤后的免疫重建"的相關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為R/R T-ALL/LBL患者在接受CD7 CAR-T治療后的免疫重建和感染情況提供了詳實的臨床數據,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關注和討論。會場主席Anthony Moorman教授稱贊該項研究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意義,并在會議結束后與張弦主任進行討論交流。
陸道培團隊代表以口頭報告、墻報展示等形式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血液同道一起交流、分享,相信這些交流分享的收獲會給團隊未來的臨床科研工作,尤其是青年醫師的學術研究帶來一些啟發。我們也希望團隊的青年醫師珍視與全球尤其是其他先進國家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學習的機會,了解領域內前沿進展,學習他們的寶貴經驗和治療方案,不斷精進,未來在各自的工作領域能有所突破。
陸道培醫學團隊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攻堅克難,在中國乃至世界血液病治療領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績,發出了強有力的"道培聲音"。未來,我們將繼續通過不斷地創新和努力,提升診療水平,為血液腫瘤患者帶來更為精準、高效的治療方案,推動中國血液病事業的持續發展。
EHA 2024 成果一覽
口頭報告(ORAL)
摘要號:S119
第一作者:張弦,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Immune Reconstitution After CD7 CAR-T 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Relapsed Acute T-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blastic Lymphoma(R/R T-ALL/LBL)
摘要號:P1299
第一作者:胥方,通訊作者:盧岳
題目:Comparison of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s (ATG-T) and Anti-T-Lymphocyte Globulins (ATLG) in TBI-Based MAC of Alternative Donor HSCT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摘要號:P1313
第一作者:王彤,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Donor-Derived DEL(20Q) Clone Post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may Provide Long-Term Survival Benefits
摘要號:P1324
第一作者:隆靖,通訊作者:魏志杰
題目:Salvage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with Unrelated Cord Blood Enhances Survival and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Grade Ⅲ-Ⅳ aGVHD for Non-Remissio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摘要號:P1472
第一作者:曹星玉,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CD7 CAR-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nd T-Cell Lymphoblastic Lymphoma Who Relapsed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論文摘要
摘要號:PB2469
第一作者:朱會麗,通訊作者:魏志杰
題目:Efficacy and Safety Analysis of Azacitidine Therapy after Haploidentical Transplantation for Pediatr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Who were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Positive before Transplant
摘要號:PB2471
第一作者:李婷,通訊作者:王卉
題目:A Composition of Multi-Markers Can High Efficiently Scree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摘要號:PB3122
第一作者:陳曼,通訊作者:王卉
題目: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Immune Environment after G-CSF mobilization of Donors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fter Allo-HSCT
摘要號:PB3150
第一作者:南楠,通訊作者:吳芳
題目:Necessity of Personalized Supplements: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ecific Vitamin Deficienc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摘要號:PB3160
第一作者:李楠楠,通訊作者:張建平
題目:A 3rd Stem Cell Can't Improve the Outcome of OS and GFFS for Adult AA Patients Who Undergoing HID-HSCT
注:上述研究成果按摘要號排序
首屆培愛血液病病友會主題為"因愛而生,為愛而行",希望在與疾病抗爭的路上能夠培育更多的愛和力量。大會聚焦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腫瘤群體,通過案例分享、康復故事以及科普答疑等形式,增強血液腫瘤患者治療信心,向大家傳遞最新治療信息,同時為關注這一群體的臨床專家、公益組織、愛心人士/企業等,與患者家庭搭建起平臺,匯聚多方力量,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大會從見證奇跡、愛在踐行、生命重生和愛的告白四個主題向我們講述了每個生命奇跡背后的故事,展現了血液腫瘤患者及家庭對生的樂觀和執著,也向正在與疾病抗爭的病友們傳遞希望和力量。
開幕致辭
陸道培醫療集團創始人在開幕致辭中談到,如果醫院是棵大樹,那患者及家屬就是樹根,沒有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和將生命交付給我們的勇氣,這棵大樹總有衰落死亡的一天,陸道培醫院將遵循生命的邏輯,不忘初心,和廣大血液病患者和家屬擁抱在一起,共同前行。
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院長王健民表示,希望在醫生、公益組織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及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副院長梁愛斌表示,作為醫生,看到來自全國各地這么多康復病友相聚在一起,非常感動,這是對我們工作的鼓勵,也是動力。
淋巴瘤之家&暖白小屋&骨髓瘤之家負責人顧洪飛表示,作為患者公益組織,我們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將病人與專家連接在一起,為更多生命創造希望。
見證奇跡:醫患攜手,鑄就奇跡
一部講述了五位血液病患者從患病、治療、康復到回歸正常生活的心路歷程的影片——《謝謝你讓我重拾幸福》為病友會拉開了序幕,影片中五位患者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即便是面對最嚴重的疾病,只要有勇氣,有信念,就一定有機會戰勝病魔,重拾幸福。
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陸佩華在《新技術鑄就新奇跡》的專題分享中,通過幾個具體病例為大家介紹了血液腫瘤的最新治療進展,并鼓勵大家不要灰心,不要放棄,抗癌路上,你們不是一個人,希望大家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堅定的信念,我們攜手共進,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戰勝疾病。
盧岳主任為大家分享了影片中的康復明星——目前大二在讀的22歲的張澤同學(急性髓系白血病半相合移植后6年多)的病情及治療過程。張澤同學也來到現場分享了自己復學后克服困難參加4次高考的求學經歷,“我目前計劃考研,請主任等我的好消息。”盧岳主任深情地回應,感謝患者的信任讓我們能有機會體會到滿滿的成就感,希望他們浴火重生之后,戰勝自我,迎接挑戰的精神,也能成為別人的一道光。
周葭蕤主任為大家介紹短片中另一位康復明星趙秀娟老師(M4半相合移植后6年多)的治療情況。趙老師如今家庭和事業都非常圓滿,“在求生的這條路上,我非常感謝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醫生。”她爽朗的性格,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感染著現場所有人。周主任說,其實,我們也從患者和家屬身上受到很多鼓舞,希望廣大患者在治療上少走彎路,及時接受最合理、有效的治療。
愛在踐行:回饋社會,手有余香
君龍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趙建林在主題為《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分享中表示,君龍人壽無論是從保險主業本身為血液病患者家庭提供更好的保障,還是和患者組織合作,提供更深度專業的服務,或是和公益組織開展捐贈及愛心活動等,都希望為廣大血液病患者家庭提供幫助,未來希望可以和更多其他的醫療機構和公益組織合作,開展更長期公益活動,為中國血液病患者群體貢獻更大的力量。
北京陸道培醫院運營執行院長陸鳴岡代表活動主辦方為君龍人壽頒發"愛心企業獎"和"社會責任公益典范獎"。
線上線下的參會者們共同見證了陸道培醫療集團首屆患者咨詢委員會的成立。委員會由1名主任委員,1名副主任委員和5名委員組成,顧洪飛擔任首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顧洪飛主委在發言中表示,作為從患者層面成立咨詢委員會,我們將有機會和醫院一起,通過患者的切身感受,解決診療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就診和治療的效率,委員會也將關注家庭照護者的身心健康,改善患者家庭的生活質量。
生命重生:榜樣如炬,逐光前行
這一環節,我們邀請了11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病友和病友家屬分享自己或家人從患病初期的不知所措到接受治療、積極與疾病抗爭的心路歷程。
第一個板塊“愛心托舉希望”部分由楊君芳主任和張建平主任主持。聯合主辦方暖白小屋的工作人員鄧瑩作為一名白血病患者家屬,分享了她陪著弟弟(急淋B非血緣移植后3年)將“脫軌的人生”扶正的經過,希望大家不只是醫學上的治愈,更是社會學的治愈。公益人楊麗君講述了兒子坤仔(M2非血緣移植后6年多)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披荊斬棘重返校園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治療經驗。因為淋過雨,總想為他人撐一把傘 ,兒子“脫白”之后,楊麗君投身公益, 和其他患者家屬一起幫助了很多病友。
張澤同學帶來貫口表演,大家的表演和分享也把現場氛圍推向了一個高潮。
第二個板塊“自勵重燃人生”部分由劉德琰主任和孫瑞娟主任主持。顏值擔當、才藝出眾,本場活動特聘攝影師小宴同學(γδ型T急淋半相合移植后9年),心靈手巧,為活動親手編制百余枝愛心仙女棒的子涵同學(AML移植后4年多),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要積極向前,按下暫停鍵的人生,重啟依舊精彩。
第三個板塊“志學鑄就未來”部分由魏志杰主任和張弦主任主持。5歲確診ALL,經過兩次CAR-T殘留仍然高達73.77%,在父母強烈的要求下進行了挽救性半相合移植,如今移植后7年多,暢暢和爸爸趙宏偉講述了一個關于只要堅持就能重新迎來春天的故事。22歲的小卓同學(M2半相合移植7年),憑借永不放棄的信念重返校園,走出湘西北大山,作為一名大一新生追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14歲的劉夢佳小朋友(混合細胞白血病移植后6年多)帶來動人歌曲《如愿》,天籟般純凈的嗓音感染了現場所有人,歌聲縈繞間大家不禁濕了眼眶。未來的路還很長,希望病友們帶著這份新生的希望,去創造更加精彩的未來。
第四個板塊“善意傳遞溫情”部分由趙艷麗主任和呂范永主任主持。血液腫瘤的治療之路艱辛漫長,31歲的馬竹青(T、B雙表急淋CAR-T后橋接半相合移植5年多),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在被社會各界堆積的善意環境中感受到了希望,成為了同樣熱心溫暖的人。廖菲小朋友(M5半相合移植后3年多),父母離異,是未婚的姑姑放下所有的工作并選擇來到河北陪伴她治療,她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生病不可怕,做出正確的選擇,保持積極的心態,一定能收獲美好的風景。
大會還為到場的24位康復明星頒發獎杯,感謝他們以不服輸的勇氣和力量,在與病魔抗爭中取得勝利,以無私的溫暖和大愛,積極鼓勵和照亮更多還在抗爭中的病友們。
愛的告白:因愛而生,為愛而行
最后由高小丹(M5移植后6年)和小宴同學領唱,病友代表,患者組織代表和在場的主任和嘉賓們一起帶來合唱《希望你被這個世界愛著》。病友會更像是一次聚會,大家回憶辛酸、艱難的過去,重溫那些始終陪伴在身邊的溫暖,也共同憧憬著充滿愛與希望的美好未來。
活動尾聲,現場2位特殊嘉賓——來自中華骨髓庫醫療服務部協調員崔莉老師和姚智敏老師給我們的患友送上祝福:中華骨髓庫將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將更多"生命的種子"采集護送到血液病等重癥患者身邊,病痛如冰雪終有消融時,讓我們一起用愛融化冰雪。
整場活動持續了近三個小時,眾多不同階段的康復明星們分享他們曾經的治療經過,經驗教訓以及當下的生活,道培醫院的主任們也暫時從病房抽身來到活動現場與病友團聚,更有基金會、患者組織、愛心企業等活動的支持和積極參與,很多還在治療中的病友或者不方便來到現場的病友們、醫務工作者等通過線上直播全程參與了此次活動。
血液腫瘤疾病的治療過程艱辛漫長,是一場合縱連橫的持久戰,需要醫護、患者、家屬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共筑戰壕,齊心協力。活動主辦方紅棉公益基金會及陸道培醫療集團也和病友、家屬約定,一定會將這份視患者如朋友、親人的情感延續下去,今后繼續攜手社會各界力量,努力創造條件,為更多病友帶來生命的曙光,讓更多家庭重現笑臉。
我們相信在醫生精準診療、患者積極配合、社會愛心加持的多方努力下,病友會也將成為一條聯結醫院、患者、社會的紐帶,成為廣大血液腫瘤患者心靈的家園,相信我們也一定會在這個小得盈滿的初夏,盼得雨晴,風輕,云散!
集團創始人,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陸佩華,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執行院長劉開彥,北京陸道培醫院運營執行院長陸鳴岡,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執行院長王健民,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醫務部兼病區主任楊丹,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運營執行院長谷業迪,陸道培醫院移植科、血液科及檢驗科主任們以及集團管理層,上海院區部分科室代表等150余人參加儀式。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執行董事陸露茜女士主持儀式。
集團創始人致辭:
今天,我非常正式的向大家介紹道培的新成員-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陸道培醫療集團成立十二年,我們見證了中國血液病領域社會辦醫的奇跡,見證了陸道培院士的夢想可以成真,我們在一起可以創造奇跡,我們可以為自己驕傲。我們今天取得的成就也是日后我們走向更光明和成功的基石。
隨著上海院區的運營啟動,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基本完成道培1.0版的發展目標,希望道培2.0版的同仁們勇敢地接過火炬,讓道培品牌穿透歲月,永永遠遠的輝煌下去,這也是我對大家的期望。
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陸佩華在致辭回憶道,1948年,17歲的陸道培院士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上海市肇和中學,如今這所更名為上海市第六十中學的地方距離我們醫院只有25公里,那年院士考取的同濟醫學院,距此也是25公里,兜兜轉轉,當年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一心求學的院士在上海留下的足跡,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的運營是集團發展的重要戰略,同時,上海也是我成長的故鄉,有著美好的童年回憶,它的建成完成了陸院士及我個人一個重要的人生夙愿,也是集團發展的重要戰略規劃。
2024年4月19日,集團造血干細胞移植突破了一萬例,成為行業用時最短達到一萬例移植量級的醫療機構。明年中旬,隨著河北燕達新院區的搬遷啟用,集團將迎來高速發展的鼎盛時期,全體道培人需要具有更加寬廣的胸懷和氣度,更加深厚的定力和勇氣,迎接更大的挑戰,攻克更多的難題,承擔更重的責任,為廣大血液病患者創造更多的希望。
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執行院長劉開彥首先代表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順義院區)向上海院區的啟動運營表示祝賀。并表示,非常幸運能夠在早年成為陸道培院士的第一位博士后,作為他的學生,受到他言傳身教的教育,也有幸加入陸道培醫療集團,見證了很多高光時刻。
1964年陸道培院士成功完成亞洲第一例造血干細胞移植,今年剛好是第60年,陸道培醫療集團在今年突破了一萬例移植,作為一家民營醫療機構,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不可想象的。今年也是順義院區建院第四年,我們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借此機會感謝其他兄弟院區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未來,如果上海院區有需要,我們也將無私奉獻,全力支持。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會無往而不勝,希望我們四家院區團結起來,在集團的領導下,共同攜手前進,為陸道培醫療集團更美好的未來共同努力。
北京陸道培醫院運營執行院長陸鳴岡代表北京陸道培醫院(亦莊院區)對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的運營啟動表示熱烈的祝賀!上海院區的建成,填滿了集團logo的最后一橫,完成了陸道培院士在他從小長大的上海建設一所現代化血液病醫院的夙愿。
希望上海院區的同仁們用愛心與專業點亮這所現代化的漂亮醫院,用先進的醫療設備,專業的醫護團隊,溫馨的服務態度,給更多的患者帶去希望,也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能一起見證更多生命的奇跡。
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執行院長王健民代表上海院區全體同仁,感謝集團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關注,并對兄弟院區各位同仁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衷心的感謝。上海院區即將投入運營,我們將不僅是現階段長三角地區最大的血液病專科醫院,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家血液病專科醫院。日前,集團完成了一萬例造血干細胞移植,我也感到很激動,希望上海院區可以很快加入這樣一個卓越的隊伍,為更多的患者提供服務。
上海院區也將以京畿地區的三家院區為榜樣,始終秉持陸道培院士"以人為本,患者至上,不斷創新"的理念,努力為廣大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細心的醫療服務,致力于打造一個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現代化的血液病專科醫院,為推動我國血液病診療事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醫務部主任兼病區主任楊丹代表上海院區年輕的醫療團隊,向集團及其他兄弟院區的同仁們表示誠摯的感謝。隨后,楊丹主任在主題為《過去、現在、未來》的匯報中,通過一組組圖片回顧了上海院區從選址、施工建設再到檢查驗收等籌建過程,并表示獨木難以成舟,上海院區往前走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道培大家庭的支持和幫助,相信上海院區的未來一定充滿希望,衷心希望所有道培人齊心協力,共創輝煌。
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運營執行院長谷業迪代表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燕達院區)1017名員工,對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的運營啟動表示熱烈的祝賀!在集團的正確領導和上海院區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下,經過多年的精心籌備與艱苦付出,上海院區即將正式投入運營,新的大樓、新的環境、新的設備、新的人員,"新"字蘊含了無限的可能與希望,一切都在吐舊納新的過程中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期望我們幾家醫院能夠充分發揮集團優勢,實現南北互通、資源共享、經驗互鑒、人才共育,共同推動陸道培醫療持續健康的發展,為護衛血液病患者的健康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
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執行董事陸露茜女士在最后總結道,隨著上海院區的運營啟動,陸道培醫療集團logo上代表了四家院區四個向心箭頭終于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圓滿,我們也非常幸運在"小滿"即將到來的今天,迎來了團圓。
隨后,大家共同切開了慶祝蛋糕,祝福嶄新的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傳承建設"百年道培"使命,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啟動儀式前夕,大家參觀了上海院區門診大廳、病房、移植倉、檢驗科、輸血科、藥房、影像科等,詳細了解各部門設備及人員配置情況。
上海是陸道培院士的家鄉,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有著得天獨厚的基因和發展環境,它的建成是集團對踐行陸道培院士"挽救更多血液病患者"的深刻承諾,是集團在長三角地區打開嶄新一頁的開始。希望上海院區傳承"百年道培"使命,為陸道培醫療集團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位于上海市閔行區臨港浦江國際健康生命產業園內(綠洲環路790號2幢),建筑面積24438平米。總床位276張,其中百級層流病房24間,潔凈重癥監護病床7張。診療科目有內科(血液內科專業)、兒科(小兒血液病專業)、腫瘤科、急診醫學科、醫學檢驗科、病理科、醫學影像科(X線診斷專業、CT診斷專業、超聲診斷專業、放射治療專業、心電診斷專業)、麻醉科、預防保健科等。
2018年,為了更方便南方地區的血液病患者就醫,陸道培醫療集團決定組建專業團隊,籌建上海院區,2020年簽約成為上海閔行區重點項目,受到疫情影響,項目進度有所耽擱。2023年,上海院區先后完成裝修施工、安質監驗收、消防驗收、裝修工程竣工驗收等。2024年5月19日,上海院區運營啟動。開業后,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將不僅是現階段長三角地區最大的血液病專科醫院,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家血液病專科醫院。
醫院將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充分整合先進的道培醫療技術體系,憑借強有力的陸道培醫療團隊實現信息互換、經驗互通、資源與科研成果共享,與京畿地區的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河北燕郊)、北京陸道培醫院(北京亦莊)、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北京順義)的三家醫院一道,構筑血液學領域全方位發展的醫療平臺,造福更多的血液病患者。
大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德沛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教授、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陸佩華教授、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執行院長劉開彥教授共同擔任大會主席,由陸道培醫院江岷教授擔任大會秘書長,邀請60余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細胞治療技術及臨床應用等方面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動向,不僅引發業內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也對臨床如何更好地使用"細胞治療"這一有力武器充滿期待。
主席致辭
大咖齊聚,引領發展共贏未來
黃曉軍院士致辭:各位專家、各位同道大家好,細胞治療是現在的熱點,它不僅可以治療血液疾病,而且還可以治療實體腫瘤,甚至有可能拓展到免疫性疾病領域,是一個方興未艾,大家踴躍探索的領域。陸道培醫療細胞治療大會今年已經開展到第四屆了,大家圍繞細胞治療的成果轉化、臨床應用、檢測技術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研討,促進了我國細胞治療水平的提高,同時更重要是給患者帶來益處。在陸佩華教授的帶領下,陸道培醫院的許多研究成果在國際會議上不斷發聲,體現出道培醫院血液同道們勇往直前的創新精神,我們也期待道培醫院能夠在細胞治療和血液治療的領域取得更大的成績和進步。祝陸道培細胞治療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吳德沛教授致辭:陸道培醫院在陸佩華院長的帶領以及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呈現高質量持續發展態勢,在血液病精準診斷和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和細胞免疫療法等方面不斷創新,為血液病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著血液學健康有序的發展。本次論壇邀請了眾多權威專家就相關領域報告重大科學進展,并設立典型病例匯報與討論分論壇,為血液病學專家學者以及臨床醫生帶來觸類旁通的啟迪,相信本次論壇將為大家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助力我國血液學醫療與科研水平的提升,預祝本次大會圓滿成功。
胡豫教授致辭:自第一屆大會以來,我們共同見證了細胞治療的飛速發展,作為醫療領域的一場革命,細胞治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對許多疾病的治療方式。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細胞治療的研究和應用仍面臨許多挑戰和未知。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更精準的檢測技術,更有效的治療方法。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一個細胞治療能夠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治療的未來。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預祝第四屆陸道培醫療細胞治療大會圓滿成功,期待與各位共同探索細胞治療的無限可能!
陸佩華院長致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臨床研究的深入,細胞治療的創新性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創新性成果不斷應用到臨床,這一浪潮影響到全球的血液病醫學科學家、藥物科學家和臨床醫生越來越重視細胞治療的研發與應用,這也就是我們召開陸道培醫療細胞治療大會的意義所在。在這個萬象更新的春天,希望大家保持熱情,共同擁抱中國的血液病細胞治療事業的美好明天。
劉開彥教授致辭:本次大會邀請很多業內專家學者,不僅有宏觀的想法和思路分享,更有具體的臨床病例。研究顯示,絕大多數難治復發的患者可以通過CAR-T獲益,為這類患者接受更進一步的治療爭取機會,我們也期望未來可以通過CAR-T聯合其他各種診療手段,進一步提高血液腫瘤疾病的治療效果,惠及更多患者。
學術報告
聚焦前沿,立足當下共話未來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政策的扶持,細胞治療的創新與應用成為醫學領域焦點。CAR-T細胞療法作為一種創新的治療手段,在國內已發展十年之久,很多患者尤其難治復發的血液病患者經由CAR-T細胞治療后獲益,大大提升和改善了這部分患者的預后,但從整體來看仍面臨許多挑戰,需要創新性的系統研究不斷優化CAR-T細胞療法的設計和臨床轉化,惠及更多血液腫瘤患者。
本屆大會設置了4個專題板塊,從基礎研究、疾病機理、精準臨床應用及檢測到經典病例分享,全面的為大家展現了國內外最新的細胞治療研究成果,干貨滿滿、精彩紛呈。
專題1:新型CAR-T/CAR-NK治療血液病
主持嘉賓:胡豫教授、南方醫科大學血液病研究院/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劉啟發教授、北京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北京友誼醫院病理科周小鴿教授、劉開彥教授
討論嘉賓:張伯龍教授、羅建民教授、李振宇教授、劉金宏教授、李劍教授、田悅明主任、王亮教授、張學軍教授
專題2:CAR-T治療淋巴瘤/骨髓瘤
主持嘉賓:首都醫科大學廖新生教授、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路瑾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周道斌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宋玉琴教授、陸道培醫院盧岳主任、陸佩華院長
討論嘉賓:盧岳主任、薄劍教授、江岷教授、傅琤琤教授、黃仲夏教授、化羅明教授、莊俊玲教授、張義成教授
專題3:CAR-T治療后橋接異基因移植
主持嘉賓: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任金海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姜爾烈教授、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院長王健民教授、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常務副院長王景文教授
討論嘉賓:馬梁明教授、閆金松教授、孫于謙教授、胡炯教授、胡亮釘教授、張建平主任、程翼飛教授、趙艷麗主任
專題4:CAR-T相關技術應用
主持嘉賓:陸道培醫院劉紅星主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牛挺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劉元波教授
討論嘉賓:景紅梅教授、孫瑞娟主任、周葭蕤主任、魏志杰主任、劉德琰主任、呂范永主任、熊敏主任
在與會專家意猶未盡的交流中,本屆陸道培細胞治療大會圓滿落下帷幕,希望本次會議匯聚的異彩紛呈的學術報告以及在前沿熱點問題上的深度討論能夠為各位與會同仁帶來啟發。
未來,陸道培醫療集團將繼續作為國內血液病領域專家同仁們學術交流與臨床協作的平臺,以建造醫、教、研綜合發展、技術領先、服務突出、環境一流、患者信賴、充滿人文藝術氣質的優質血液腫瘤醫療服務平臺為目標,助力開展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臨床科研,讓創新的碩果成果惠及更多血液腫瘤患者。
從無到有的開拓之路——我們的創始人陸道培院士
陸道培院士從自己組建并擔任第一任所長的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退休后,因為目睹許多患者因無床位而無法及時接受治療,憑著"挽救更多血液病患者"的這份初心和對血液病事業深沉的愛,創辦了陸道培醫院。
瀕臨絕望的難治復發患者,從全國各地輾轉來到陸道培醫院,期望這里會是他們尋醫之路的終點,道培醫院也沒讓他們失望,懷抱"救死扶傷"的初心和"上下求索"的執著,挑戰一個又一個"不可能",陸道培醫院也被稱為"血液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從1到10000的發展之路——我們循前輩之光,揚帆起航
2012年,陸道培醫療集團成立,同年陸道培血液?腫瘤中心在燕達健康城成立,2015年更名為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燕達院區)。此后北京陸道培醫院、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相繼投入運營。截止目前,陸道培醫療集團旗下醫院擁有床位860張,百級層流病房137間。上海新道培血液病醫院不日即將開業,正在建設中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新院區計劃于2025投入使用,即時將成為亞洲最大的血液病專科醫院。
2019年陸道培醫療集團年造血干細胞移植首次突破千例,達到1081例,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血干細胞移植中心之一,2023年全年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1473例。從2017年開始連續第七年成為采用中華骨髓庫無關供者移植病例最多的移植單位。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陸道培醫療團隊移植成功的案例中最大的73歲,最小的才2個月大,患者中有先天單腎、再生障礙性貧血伴血友病,接受過肝移植后再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罕見病如高危難治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黏多糖貯積癥.......
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陸佩華表示,一萬例移植,不單是數量的積累,也是質量的提升,感謝廣大患者及家屬對我們的信任,祝愿血液病患者順利重啟健康之路,陸道培醫療團隊將一如既往地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為血液病患者的康復保駕護航,為攻克血液病疑難雜癥這一目標全力以赴。
10000例移植的數字背后,是陸道培醫療之樹堅韌生長的印記,如今已經巍峨挺拔、枝繁葉茂。它像一座豐碑,見證了時間的流轉和無數生命的新生,也象征著陸道培醫療團隊對造血干細胞移植的不懈探索。
本屆會議陸道培醫學團隊代表攜18項研究成果赴英現場參會,其中1項口頭報告,內容涵蓋了造血干細胞移植和細胞免疫治療領域最前沿的進展及臨床檢驗的相關研究,報告從數量和質量上都位于前列,展示出團隊卓越的醫療技術水平以及蓬勃的創新能力,也是陸道培醫學團隊全球影響力的最佳印證。
當地時間,4月16日下午15:15,由陸道培醫院骨髓移植科胥方醫生代表盧岳主任團隊在"Optimising donor Choice"環節中,口頭匯報了"Comparing the Outcomes of Using Non-First-Degree Related Donors to First-Degree Related Donors in Haploidentical HSCT fo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 Case-Control Analysis"的臨床研究成果,研究證實了在單倍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中,采用非直系供體在療效及安全性方面均可以與直系供體相媲美,這也為臨床上擴展單倍體移植供者的可選擇范圍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支持。盧岳主任團隊這一項研究受到了頗多關注。
胥方醫生的口頭報告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既展現了陸道培醫學團隊的專業素養,又體現了團隊青年醫師對學術研究的熱情與追求。現場專家對盧岳主任團隊的此項研究成果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表示此項研究為沒有直系供者的患者帶來了福音。值得一提的是,本環節的口頭報告質量上乘,眾多報告內容涵蓋EBMT官方相關的多中心深入研究,能夠榮幸入選這一環節口頭報告,足以證明陸道培醫學團隊在移植領域的卓越表現,凸顯了我們團隊在學術研究上的廣闊視野與深遠影響力。
除口頭報告外,陸道培醫學團隊的17項墻報展示陸續亮相,其中12篇報告由團隊青年醫師作為第一作者。陸道培醫學團隊一貫重視青年骨干醫生的培養,醫院與科室團隊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環境,努力為青年醫生的成長創造條件、搭建平臺,鼓勵他們"走出去",通過參加國內國際進修培訓,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不斷深化對醫學領域的理解,提升學術素養,打造一支素質優良、堪當重任的青年醫師隊伍。
深思礪見,共筑未來。陸道培醫學團隊堅持走出去,緊跟國際前沿,聚焦當下血液病領域重難挑戰,不斷進行學術創新,擴展臨床實踐,優化診療策略,突破傳統治療"天花板",力求最大程度改善治療效果,為廣大血液病患者帶來更多希望和溫暖。
EBMT 2024 成果一覽
口頭報告 (ORAL)
摘要號:959
第一作者:盧岳,通訊作者:盧岳
題目:Comparing the Outcomes of Using Non-First-Degree Related Donors to First-Degree Related Donors in Haploidentical HSCT fo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 Case-Control Analysis
墻報展示(POSTER)
摘要號:257
第一作者:朱會麗,通訊作者:魏志杰
題目:Efficacy and Safety Analysis of Prophylactic Basiliximab Vedotin Administration after Pediatric Acute Leukemia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摘要號:284
第一作者:何海,通訊作者:孫瑞娟
題目:Intensive Conditioning Regimen fo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can Overcome the Poor Prognosis of T(6;9)/DEK-NUP214 AML
摘要號:391
第一作者:顏述,通訊作者:劉德琰
題目: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rapy-Related Myeloid Neoplasms
摘要號:733
第一作者:潘飛,通訊作者:魏志杰
題目:Clinical Outcomes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Using Busulfan/Cyclophosphamide and Melphalan or Thiotepa as Conditioning Regimen in 37 Patients with 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摘要號:835
第一作者:趙艷麗,通訊作者:趙艷麗
題目: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Using 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 Regimes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Elderly Patients Over 60 Years with AML and MDS
摘要號:967
第一作者:同格樂 通訊作者:盧岳
題目:TLS∷ERG Fusion Gene Predicts A Poor Prognosis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 Single Center Study
摘要號:998
第一作者:魏志杰,通訊作者:魏志杰
題目: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with Unrelated Cord Blood Enhances Survival and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aGVHD for Pediatr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摘要號:1070
第一作者:董磊,通訊作者:曹星玉
題目: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Luspatercept in the Treatment of Anemia after 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摘要號:1074
第一作者:馬薇,通訊作者:曹星玉
題目:Rituxi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Steroid-Refractory Oral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fter Allo-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摘要號:1102
第一作者:潘飛,通訊作者:魏志杰
題目:Efficacy Analysis of Haploidentical Transplantation Using Busulfan/Cyclophosphamide and Melphalan as Conditioning Regimen for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摘要號:1103
第一作者:胥方,通訊作者:盧岳
題目:Diagnosis of Mucormycosis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Using 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A Single-Center Clinical Study
摘要號:1306
第一作者:李楠楠,通訊作者:張建平
題目: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ith Bu(2)/Cy/Flu/ATG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Treatment of Transfusion Dependent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
摘要號:1338
第一作者:孫瑞娟,通訊作者:孫瑞娟
題目:Comparisons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llo-HSCT after CAR T-Cell or Chemotherapy-Based Complete Remission in Pediatric T-ALL
摘要號:1730
第一作者:王東出,通訊作者:王卉
題目:Relevant Studies on Cytokines Level and CAR-T Expansion Associated to CD7 CAR-T Therapy
摘要號:1743
第一作者:張建平,通訊作者:張建平
題目:ATLG has Better Safety than RATG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 AA with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摘要號:1748
第一作者:陳曼,通訊作者:王卉
題目:Stratification and Immunologic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SARS-CoV-2 Infection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摘要號:1755
第一作者:張建平,通訊作者:張建平
題目:Study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linatumomab Maintenance Therapy of High Risk Ph Negative ALL after Allo-HSCT
注:上述研究成果按摘要號排序 |
十二載 ? 一歲一崢嶸
亹亹一心,一紀華章!這些恢弘的成就和進步,就發生在離我們最近的昨天和今天,而照耀我們前行的,也不僅是還在熠熠生輝的星光,還有就在我們身邊的燈塔。
十二載 ? 院慶系列活動
經過十二年的砥礪奮斗和不斷深耕,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也將最初"挽救更多血液病患者"的種子,培育成如今根深葉茂的大樹,在中國乃至世界血液病領域乘風破浪,穩步前行。同舟偕行、共生共榮,醫院取得每一個成就背后都凝聚著全體職工的智慧與辛勤付出!在這個春和景明的日子,燕達陸道培醫院舉辦建院十二周年院慶系列活動,一同回顧和見證我們傳承道培精神,不斷追求卓越的堅定步伐。
院慶在悠揚的院歌聲中開始,燕達陸道培醫院運營副院長谷業迪帶領全體道培人誦讀院訓。
陸佩華院長致辭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迎來了燕達陸道培醫院12歲的生日。我代表醫院感謝各級領導、社會各界多年來對我們醫院的關心和幫助!感謝廣大患者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十二年前,我們在一個龍年的春天起步,今天我們在一個龍年的春天騰飛,感謝我的同事們對道培事業的忠誠與奉獻!希望大家攜手同心,再接再厲,在不久的將來創造我們醫院美好的明天,打造一所國際化現代化的血液病醫院,我們有底氣有勇氣有志氣為此不懈努力!
醫師代表孫瑞娟主任致辭
12年并不算短,4000多個日日夜夜,承載了陸道培院士的希望,也承載了陸道培醫療集團以及全體員工的付出。12年也并不算長,因為在實現百年道培這個宏偉的歷程中,我們只算一個少年。對于道培未來的發展,我們也清醒地知道,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想要實現持續成長、開拓進展,我們需要謀求突破。希望每一位道培人都能夠承載歷史以及未來給予我們的崇高責任和使命,本著"一切為了患者"的初衷,為道培醫院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而努力,為百年道培而努力!
醫技科室代表王卉主任致辭
非常榮幸站在這里代表檢驗科祝我們的醫院12歲生日快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12年前我們的使命是生存,現在我們的使命是大踏步地前進。許多個12年后,也許在座各位,有的白發蒼蒼向后輩講述我們的奮斗史,有人已經成為院史榮譽冊上的光輝一頁,然而大多數人的名字可能再也不會被人提及,但是這里的一草一木,一葉一秋,一磚一瓦,一幀一頁會記得,我們曾經來過,我們在這里日夜奔忙,我們在這里灑下汗水和淚水,我們把最寶貴的青春歲月留在了這里。這就是我們院慶的意義所在,讓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的過去有多么艱辛,我們的現在有多么輝煌,我們的未來注定更加美好。陸道培醫院的院史不長,卻是一代人的丹心和芳華鑄就!
谷業迪院長致辭
谷院長首先對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新院區項目工程進度進行了匯報,并借此向付出努力的全體道培員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期待大家未來攜手共創更加輝煌的新篇章。
十二載 ? 揚帆起新程
十二年來,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秉持"以患者為中心,以優質醫療服務為追求,以引領行業發展為己任"的宗旨,堅持敬畏執著、嚴謹誠信、傳承創新、愛與責任的核心價值觀,將道培精神融入臨床醫療和學術科研,在醫療水平、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學術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正逐步建成醫教研綜合發展、技術領先、服務突出、環境一流、患者信賴、充滿人文藝術氣質的優質血液腫瘤醫療服務平臺。
十二載接續努力,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椽筆濃墨繪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歷史發展畫卷,我們共同刻錄下這段歷史,也從此刻向更寬廣的未來啟航。
當地時間,12月9日下午2:00,由陸佩華院長口頭匯報的"自體CD7 CAR-T治療復發/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的臨床研究成果受到了頗多關注,會議現場座無虛席,與會專家廣泛討論。陸佩華院長在報告中提到,研究結果顯示了CD7 CAR-T(NS7CAR-T)的顯著療效及安全性,盡管受限于樣本量,后續無疑仍要通過更多患者群體、更長隨訪時間得到更多數據以進一步驗證,但這些也給了臨床很大希望和信心。
為了不斷提升血液腫瘤診療水平,為更多的患者帶來新希望,陸道培醫學團隊延續著陸院士的科研精神,在眾多國內外學術舞臺上大放異彩,僅2018年至今,團隊先后在國際血液學術大會上報告研究成果150余次,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每年的ASH、EHA、EBMT、JSH等國際血液學領域頂尖盛會上都能看到陸道培團隊的身影。截止到2022年12月底,陸道培醫療集團已累計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7852例,其中半相合移植5597例,占總移植例數的71.9%。這些令業內矚目的成績,得益于團隊持續不斷的探索,在業界和患者群體中樹立了強大的影響力及良好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疫情以來首次線下集體參會,此次赴美參會的團隊中,有很多青年醫師的身影。陸道培醫療集團在青年醫師的培養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們也不負眾望,本屆年會團隊入選的10項研究成果中,有5篇是由團隊的中青年醫師為第一作者。陸佩華院長表示,青年醫師是醫院發展的希望和未來,他們可以走出國門,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嶄露頭角,與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學習分享,我們非常欣慰。相信通過這次交流,會給我們和團隊年輕的醫生們帶來一定的獲益和啟發。
一年一度的ASH年會,是全球血液病領域的頂級學術會議。陸道培醫院連年入圍ASH年會,充分展示了其在業內的學術成就,也體現了全球血液學領域權威對陸道培醫學團隊的認可。未來,我們將不斷研究開創更安全、有效的診療方案,為廣大血液病患者達到更好的臨床治愈和長期生存而努力奮斗!
ASH 2023 成果一覽
ORAL(口頭報告)
摘要號:218
第一作者:張弦,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Naturally Selected CD7-Targete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 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Relap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hase Ⅰ Clinical Trial
POSTER(墻報展示)
摘要號:1414
第一作者:陳佳琦,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Partner Gene Associated Trinary Fusion and Orchestration of Multiple Molecular Event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Variant Rara Fusion Genes
摘要號:1566
第一作者:陳雪,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Advance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lassifi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HO 2016, WHO 2022, an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摘要號:1576
第一作者:周曉蘇,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The Ingenious Multiple Efficacies of the Integrated Gene Fragment of Torque Teno Mini Virus in Orchestrating Promyelocytic Leukemogenesis via Hijacking RARA
摘要號:1610
第一作者:劉銘,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Deciphering the Structural Variants in 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y Optical Genome Mapping
摘要號:2107
第一作者:張弦,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High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anobody Based Anti-BCMA CAR-T cell Therapy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摘要號:2155
第一作者:曹星玉,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CD7 CAR-T Therapy Followed By a Second Transplant for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or Lymphoblastic Lymphoma Patients Who Relapsed after a Prior Transplant
摘要號:2949
第一作者:周曉蘇,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Trinary Fusion with Ligand Binding Domain Castration is Crucial in RARG-driven APL and Render Unresponsive to ATRA via Allosteric Disability Mechanism
摘要號:3611
第一作者:曹星玉,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A Parallel Comparison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Refractory and Relapsed T-ALL/LBL Patients Who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 with CD7 CAR-T Versus Patients Who Achieved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 with Chemotherapy before Transplantation
摘要號:4348
第一作者:王彤,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JAK2 Kinase Fusion and Myeloid Involvement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注:上述研究成果按摘要號排序
我們會陸續推出陸道培醫學團隊上述研究成果的詳細報道,請持續關注。
北京2023年11月21日 /美通社/ -- 為推動血液學學科的發展,促進青年醫師學術成長,展現青年醫師風采,2023年11月18日,由多家協會主辦,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協辦的"第三屆陸道培青年醫師血液病研討會"在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順義院區)成功召開。
本屆研討會以線下+線上直播的方式舉辦,吸引了近2萬人次或線下或線上參會。大會薈集近30位臨床、醫技等科室的中青年業務骨干,分享涉及血液病領域內的新技術新進展,最新指南解讀,特殊病例報告,診療經驗分享等內容,讓青年醫師走上"講臺",聆聽專家導師點評與指導,相互交流學習,展現了中青年醫師過硬業務能力與銳意進取的專研精神。
主席致辭
不設邊界,不遺余力
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陸佩華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劉開彥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劉啟發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常務副院長王景文教授主持開幕式。
陸佩華院長致辭
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提升學術科研能力
今年是第三屆陸道培青年醫師血液病研討會,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青年醫師的踴躍參與,他們來自各個科室,將從不同角度對血液病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經驗。青年醫師承載著醫院的未來,希望大家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抓住機會,拓展視野,不斷提升學術科研能力,為更多的患者帶去希望,為醫院發展和血液學科的不斷進步貢獻力量。
劉開彥教授致辭
青年醫師是醫學事業的中堅力量
首先作為本屆研討會的東道主,熱烈歡迎大家參加本屆研討會。青年醫師是醫學事業的中堅力量,是醫院發展的希望,陸道培醫院也非常重視對青年醫師的培養,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梯隊體系,為青年醫師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鼓勵大家積極參與臨床研究等等。本屆大會不僅有陸道培醫學團隊的年輕人,還有兄弟醫院的青年醫師參與,更特別邀請了業內知名專家教授為大家點評指導,希望大家盡情展示自己的才學,互相交流經驗,共同進步。
學術報告
千錘百煉,精益求精
本屆研討會一如既往,最大限度地為青年醫師們提供舞臺,展示風采,近30位奮戰在臨床、醫技等科室的青年講者從血液病領域內的新技術新進展,最新指南解讀,特殊病例報告,診療經驗分享等方面,分享創新成果,交流實踐經驗。每場報告結束后,還特邀國內資深專家導師給予深入而細致的點評,新老一輩血液人共聚一堂,熱情討論,會議現場充滿了濃濃的學術氛圍。
董玉君教授、周小鴿教授、張伯龍教授、伍平教授主持
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陳雪在"新版國際指南指導下的AML診斷分型改進對比分析"的分享中,帶領大家深入理解新指南的變化和精髓,評估新指南用于AML分型的效能,探討AML診斷分型中仍然存在的問題。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房建成分享了"基于遺傳學指標的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個體化預后預測模型",強調個體化診療才是通往精準醫學的正確路徑。病理和檢驗醫學科臨檢微生物室于桐桐在"基于人口學和血常規指標輔助MDS和AA鑒別診斷的機器學習模型"的分享中,評估了模型在診斷MDS和AA中的效能及未來研究方向。病理和檢驗醫學科細胞形態室張丹丹對比了"兩例多系發育異常病例的診斷與鑒別"。
劉紅星教授、趙瑋教授主持、李振玲教授、靖彧教授主持
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陳佳琦分享了"小細環病毒相關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幾例特殊病例特征,為臨床醫生的診療帶來提示。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馬秀娟隨后分享了"細環病毒載量—潛在的機體免疫力功能性指標"。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周曉蘇在"基于發生機制的FLT3長度突變分型及臨床意義值得重視"的報告中闡述了FLT3長度突變的發生機制及其新的提示。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劉怡君帶大家重新認識了"AML的CEBPA 突變"。
王景文教授、王彤教授、劉德琰教授主持
病理和檢驗醫學科流式細胞室李婷作了"伴有NPM1基因突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形態學和免疫表型特點分析"。病理和檢驗醫學科分子醫學室劉銘分享了"基因光學圖譜解析B-ALL基因組結構變異"闡述了RNA-seq和OGM兩種技術各自的優勢,兩者結合可以更精準的解析B-ALL中隱匿性的融合形式。病理和檢驗醫學科細胞遺傳和分子細胞遺傳室殷瑩分享了"伴ZNF384基因重排B-ALL的臨床、實驗室特征及預后"。造血干細胞移植科劉曉紅分享了"成人侵襲性曲霉病和侵襲性毛霉病的一線治療選擇"。
孫于謙教授、曹星玉教授、盧岳教授、張建平教授主持
造血干細胞移植科顏述作了"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t-MN(治療相關性髓系腫瘤)的臨床分析"。造血干細胞移植科杜志叢在"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的報告中,通過我院2例LCH病例進行相關文獻復習,并總結LCH的治療具有風險適應性,目前無統一標準,應該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和死亡風險綜合考慮。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北人血研所聯合病房馬瑞在"萊特莫韋預防單倍體移植后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分析"中,報告了萊特莫韋的使用可能推遲CMV特異性免疫重建,在單倍體移植模式下該藥物對CMV免疫重建的影響規律尚需進一步探索。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北人血研所聯合病房孫葳分享了"Bu/Cy/Flu/ATG預處理方案用于接受單倍型移植的嚴重合并癥患者的臨床研究"。
劉德琰教授、魏志杰教授、石玉鑄教授、劉嶸教授主持
造血干細胞移植科王春艷總結了"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GVHD 診治進展"。造血干細胞移植科薛松通過一例特殊的B-ALL病例,探討了無供者細胞嵌合,但出現嚴重GVHD的原因。影像科李連波分享了"血液病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PTLD的影像表現"。影像科李麗作了"兒童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并發閉塞性細支氣管炎CT 表現與臨床特征分析"。
常英軍教授、張弦教授、呂范永教授、孫瑞娟教授主持
病理和檢驗醫學科流式細胞室陳曼分享了"供者MDSCs水平受G-CSF動員影響及其患者預后的相關性"的研究,并引起大家關于如何更好地應用到臨床的相關思考。病理和檢驗醫學科細胞凍存實驗室王東出作了"細胞因子和T細胞亞群在CD7 CAR-T 治療過程的變化"的回溯性研究分享。病理和檢驗醫學科臨床藥理室孫文利在報告中強調"應重視維奈克拉血藥濃度監測及影響因素"。病理和檢驗醫學科臨檢微生物室趙慧錚"重視血液病人CRE主動篩查,降低耐藥菌感染"。
趙艷麗教授、熊敏教授、張樂萍教授、王景文教授主持
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北人血研所聯合病房王慧芳作了"AML的規范化治療"的經驗分享。監護病房程相寬分享了"急性白血病化療后并發彌漫性肺泡出血的診治經驗"。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北人血研所聯合病房付強"Ph+ ALL 的規范化診治"。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北人血研所聯合病房高海濤在"Philadelphia chromosome-lik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的報告中分享了Ph樣ALL的診療規范和進展。
與會專家、學者在領域內最新研究進展、病例診治等方面各抒己見、深入點評,讓大家受益匪淺。
本屆研討會上,青年醫師們展現出自己廣闊的學科視野和積極向上、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學術風采。青年醫師是醫院發展的希望和未來,陸道培醫療集團在青年醫師的培養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期待越來越多的青年醫師不僅有過硬的臨床診治能力,更有卓越的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成長為臨床科研并重,仁術匠心雙修的研究型人才,為推進血液學科發展貢獻力量。
二十余年來,陸道培醫學團隊見證和參與了中國血液事業的快速發展,也從未在世界血液病領域學術會議上缺席,本屆年會,陸道培醫學團隊以1項口頭報告、9項墻報展示的優異成績再次在國際會議上展示中國實力。
ORAL(口頭報告)
摘要號:218 第一作者:張弦,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Naturally Selected CD7-Targete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 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Relap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hase Ⅰ Clinical Trial
POSTER(墻報展示)
摘要號:1414 第一作者:陳佳琦,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Partner Gene Associated Trinary Fusion and Orchestration of Multiple Molecular Event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Variant Rara Fusion Genes
摘要號:1566 第一作者:陳雪,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Advance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lassifi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HO 2016, WHO 2022, an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摘要號:1576 第一作者:周曉蘇,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The Ingenious Multiple Efficacies of the Integrated Gene Fragment of Torque Teno Mini Virus in Orchestrating Promyelocytic Leukemogenesis via Hijacking RARA
摘要號:1610 第一作者:劉銘,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Deciphering the Structural Variants in 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y Optical Genome Mapping
摘要號:2107 第一作者:張弦,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High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anobody Based Anti-BCMA CAR-T cell Therapy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摘要號:2155 第一作者:曹星玉,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CD7 CAR-T Therapy Followed By a Second Transplant for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or Lymphoblastic Lymphoma Patients Who Relapsed after a Prior Transplant
摘要號:2949 第一作者:周曉蘇,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Trinary Fusion with Ligand Binding Domain Castration is Crucial in RARG-driven APL and Render Unresponsive to ATRA via Allosteric Disability Mechanism
摘要號:3611 第一作者:曹星玉,通訊作者:陸佩華
題目:A Parallel Comparison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Refractory and Relapsed T-ALL/LBL Patients Who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 with CD7 CAR-T Versus Patients Who Achieved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 with Chemotherapy before Transplantation
摘要號:4348 第一作者:王彤,通訊作者:劉紅星
題目:JAK2 Kinase Fusion and Myeloid Involvement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注:上述研究成果按摘要號排序 |
作為中國乃至全球享譽盛名的造血干細胞移植中心之一,陸道培醫學團隊臨床與實驗室檢驗通力協作,在造血干細胞移植和免疫治療方面每年都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檢驗醫學團隊用精準MICM檢測為臨床診療提供支持,同時不斷分析和總結,在血液病病理和醫學檢測方面研究成果頗豐。
我們會陸續推出陸道培醫學團隊上述研究成果的詳細報道,請持續關注。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于今年4月至6月組織開展了醫療質量安全持續改進典型案例活動,共1600多個案例,經過三輪專家評議,共選出67家優秀組織單位、354例卓越案例和622例典型案例。
燕達陸道培醫院以第3名的成績榮獲"優秀組織單位"獎,并有7項案例入圍醫療質量安全管理持續改進"卓越案例"。
本屆大會設置了1個主論壇、19個分論壇、8個典型案例現場匯報會場以及醫療質量持續改進卓越案例、患者管理工具典型實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質量月刊)典型實例3個展板區。
陸道培醫院的參會人員在主論壇認真聆聽國家衛健委相關領導的講話,在主論壇以及分論壇上,多位專家就醫療質量、患者安全、文化引領、學科建設等主題作的專題演講,給我們帶來許多啟迪和感悟,大家都覺得收獲頗豐。
質控辦劉海燕主任參加本屆醫療質量研究專家智庫年度工作例會,我院參會人員劉海燕、周菁、張銀剛、周潔、施香君、王松等參加案例專家組互動交流環節。本屆大會上,我們欣喜地看到幾位年輕的同事走上會前會、分論壇講臺,質控辦助理王松主持會前會應急演練,護理部施香君護士長、輸血科蔣文堯、藥劑科明玉玲分別主持醫療質量管理之"DIY"。
作為協辦單位之一的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積極組織人員參會學習,并參與大會的多項日程及志愿服務。在注冊區、證書發放區、頒獎環節、案例專家組互動交流區、案例展板區、分會場DIY等應急演練環節都有道培人的身影,我們的志愿服務得到了醫管所領導的高度肯定,也贏得了與會人員的贊許。利用會議間隙,輸血科周菁主任和兩名同事趕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輸血科參觀學習。底蘊深厚的中山大學附一院的日常管理給她們留下深刻印象。
為期三天的第二屆中國醫療質量大會日程緊湊內容豐富,讓我們感受到我國醫療質量安全情況持續向好,醫療服務廣度和效率穩步提升,重點病種和重點手術質量穩中有進。但在醫療質量安全領域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基礎質量安全還需要進一步夯實,要充分認識新形勢、新任務,加強對新發展理念、方法的理解和實施。會議結束后,醫院辦公室、質控辦組織參會的人員召開了總結會,大家暢談參會心得,總結了經驗也看到了不足。各科室(部門)參會人員表示,將在水平+垂直兩個方向傳達會議精神,希望大家充分認識醫療質量安全的重要性,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和工作安排,從完善制度、健全體系、優化機制、強化管理等各個方面發力,以落實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為抓手,推動醫療質量安全持續改進。
陸道培醫療集團創始人,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陸佩華,醫院衛生管理專家高玉先生,施工總承包方中建八局華北分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曹鋒斌先生,陸道培醫院各院區領導,臨床、醫技及職能科室負責人代表等參加了封頂儀式。
陸道培醫療集團創始人致辭:
陸道培醫學團隊有漫長的20年的歷史,但此刻我們不回顧過去,只看未來。此刻,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家園,這個巨大的建筑就是我們傲然挺立的身軀,這些鋼鐵都是我們的錚錚鐵骨,這座生命家園就是我們未來要在中國血液學乃至世界血液學領域里獨占一席之地的家園。
作為中國血液學精準醫療,同時也是國際醫療的開拓者,我們要相信自己,這是道培1.0版的結尾,也是道培2.0版的開始,全體道培人將在傳承與創新中繼續開拓中國血液病事業的未來。
陸道培醫院醫療執行院長陸佩華致辭:
2021年5月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新院區建設項目簽約成為廊坊市重點合作項目,同年12月3日正式開工建設。經過640多個日日夜夜,今天終于勝利竣工完成大樓主體封頂。感謝廊坊市、三河市和燕郊高新區等各級政府對陸道培醫療集團的大力支持!向參與大樓設計施工的全體建設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距離工地不到700米的地方,近千名我的道培同事把新醫院新大樓當成一個地標,一個理想,一種動力,鼓舞著我們勤勉工作。為了無數雙血液病患者的翹首以盼的眼神,為了在道培新時代的道路上闊步前進,我們要共同加倍努力,期待著這所亞洲最大的血液病綜合醫院早建成、早運營,早日造福血液病患者。
醫院衛生管理專家高玉先生致辭:
高玉先生在致辭中表示,經過極不平凡的一年多時間,凝聚著全體道培人、設計單位、管理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以及全體建設者心血和汗水的道培新院區大樓毅然屹立在京東大地上,下一步仍然要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力爭在2024年底完成大樓的裝修裝飾以及設備安裝調試,確保2025年投入使用。
在抓緊硬件建設和設備配置的基礎上,倡導全院上下爭取再搬入新院區之前,通過河北省三級甲等血液病專科醫院的評審驗收,這是醫院生存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打造全國血液病醫院建筑規模最大、設置床位最多、學科水平領跑全國、病源輻射半徑最廣的血液病三級甲等醫院。
陸道培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行政輪值主任盧岳致辭:
骨髓移植科行政輪值主任盧岳在發言中說,剛才上來的時候,我用秒表記了一下,從樓下乘坐施工電梯到樓頂花了2分39秒,但是,這一路,全體道培人卻用了整整20多年。我們從最開始租借在航天醫院的2層樓,到2012年遷至燕郊,到此刻的樓頂之巔,顛沛流離、風雨兼程的20多年中,道培人憑著過硬的醫療質量和醫德醫風,秉承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業內、患者及家屬的心中豎起了一面旗幟,塑造了一座豐碑。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也是我們的起點,前進的動力。醫生是醫院發展的脊梁,20多年的櫛風沐雨,薪火相承,道培傳承磨練了一支頗有戰斗力的醫生梯隊,朝氣蓬勃的春苗團隊、浩然正氣的韶華團隊,昂然銳氣的骨干團隊,從容霸氣的主任團隊。力學篤行,履踐致遠,昂然屹立在這里的不僅是棟新樓,而是能夠真正揚帆起航,一往無前,具有道培內核的精神家園。
陸道培醫院病理和檢驗醫學科主任劉紅星致辭:
劉紅星主任在發言中說,為了這一期待的時刻,我們已經寸積銖累了20余年,在陸院士嚴謹治學,永攀學術高峰精神的感召下,我們跨越江河湖海集合在陸道培醫療團隊。雖然從醫的道路艱辛,但是我們矢志不渝,幾次在浴火中重生,在歷練中成長,也為廣大血液病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今天,我們在這里見證新院區主體大樓封頂,這個儀式背后是大家共同的心血,付出和努力,更是陸道培團隊精神和力量的凝聚和體現。
我們的病理和檢驗醫學團隊伴隨著醫院和集團成長,已經在血液病實驗診斷和相關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和卓越的影響力,新院區的建成將為我們提供更好的發展條件,檢驗醫學團隊也將以更飽滿的熱情,以院訓為指引,不斷探索和創新,為臨床提供最優質的精準診療依據,為醫學科學的進步貢獻力量,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陸道培檢驗醫學團隊,我們企盼著與新院區一起,邁向陸道培醫療團隊的新時代。
中建八局華北分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曹鋒斌先生致辭:
曹鋒斌先生作為項目的建設者代表中建八局對項目順利封頂表示熱烈的祝賀,并在發言中說,作為廊坊市重點項目,工程建成后將成為全亞洲最大的血液病綜合型醫療機構,于國于民意義非凡,項目二標段主體結構封頂,標志著工程建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我堅信在政府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業主,監理,設計等各參建單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建八局一定能夠全面完成工程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將本項目建設成為安全工程,綠色工程,精品工程,標桿工程,廉潔工程,為業主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運營副院長谷業迪主持儀式。現場氣氛熱烈,在掌聲和歡呼聲中,蒞臨現場的嘉賓和陸道培醫療集團及陸道培醫院各院區領導,臨床、醫技科室負責人手拿金鍬一齊澆筑最后一方混凝土,在萬響齊鳴的禮炮聲中,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新院區主體正式完成封頂。
作為廊坊市重點項目,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新院區坐標廊坊國際空港經濟區,占地97.03畝,總建筑面積23.9萬平方米,規劃床位800張,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醫療功能及行政綜合辦公區、醫學實驗中心及配套服務、專業研發樓等。
新院區項目旨在加快醫療技術落戶京津冀地區,提升陸道培醫療集團在地區間的技術協同能力,建成后將采取大專科小綜合的模式,以優質的醫療設施、過硬的醫療技術和以人為本的醫療宗旨為重點,全面完善提升醫院服務功能,使之成為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好的血液病診療中心,為廣大血液病患者帶來新的生機與希望。
新院區建筑外形獨特,結構復雜,醫療專項工程多,涉面廣,管理協調難度較大,自2021年底開工建設以來,參建單位和醫院工作人員克服重重困難,推動項目有序開展,感謝廊坊市、三河市和燕郊高新區等各級政府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給予的支持,感謝設計單位、管理單位、施工單位以及全體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
寒來暑往,居諸不息。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新院區主體的順利封頂,是陸道培醫療集團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座象征著生機與希望的巨輪,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