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更好了解這篇共識,王卉主任做了解讀。
中樞神經系統是多種造血及淋巴系統腫瘤和非造血系統腫瘤容易累及的部位,急性白血病中樞累及發生率30%左右,淋巴瘤累及率5%~25%。腦脊液檢測是評價腫瘤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重要依據。長期以來認為細胞學檢查是金標準,然而細胞學檢查的敏感性較低,特別是在低細胞含量的樣本中敏感度更低,這些情況可能延誤患者的正確診斷和治療。
流式細胞術是上個世紀70年代問世的重要免疫學技術,尤其是近30年來在血液和免疫學領域取得快速進展,成為不可或缺的診斷工具。腦脊液檢測方法中,流式細胞術幾乎是目前所有技術中最快速、靈敏、實用的技術,可以極大程度提高腦脊液腫瘤細胞的檢出率。
鑒于腦脊液這種微量細胞標本的檢測不同于骨髓、外周血等常規標本,為了規范操作,減少因技術層面導致的假陰性、假陽性,提高檢測靈敏度和特異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組織制定了《流式細胞術檢測腦脊液腫瘤細胞的專家共識》(簡稱《共識》)
腦脊液檢測腫瘤細胞到底有多重要呢?
王卉主任舉了一個例子,十年前一個夜晚,北京一家大三甲醫院焦急的患者父親送來一份腦脊液標本。患兒是發熱和頸項僵直的狀態,臨床醫生首先考慮的是腦膜炎,王卉主任親自進行檢測,正常腦脊液中細胞較少,T淋巴細胞為主,以及少量單核細胞,其他細胞很難見到。該標本中發現了一群CD45陰性CD56陽性細胞。首先考慮非造血系統腫瘤細胞可能性大,后來連夜做了更多的標志證實為神經母細胞瘤。及時反饋給臨床醫師,盡快進一步完善檢查,最后證實該診斷,患兒獲得及時正確的治療,至今狀態良好。
該病例腦脊液細胞數量增多不明顯,因此其他檢測結果不能提供幫助,流式成為第一個做出正確診斷提示的技術。
雖然流式細胞術檢測腦脊液非常重要,但是檢測的困難程度限制了該項目的廣泛臨床應用。因此專家們就適用范圍、檢測方案、操作中注意事項、發出合理的報告等幾個方面詳盡提出推薦方法和推薦強度。
共識指出:急性白血病、淋巴瘤、轉移癌等多種淋巴造血和非造血腫瘤都有可能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因此急性白血病、有癥狀的其他腫瘤應盡可能進行腦脊液的流式細胞術檢測。
由于腦脊液無法大量取材,細胞數量少,細胞存活時間短等特點,給該技術檢測帶來挑戰,因此操作和分析過程很重要。
腦脊液標本流式細胞術檢測的要點在于:
1、采集后盡快低溫送檢。最好不要超過4-8小時送到,實驗室接到標本后盡快處理。
2、處理過程中注意回收每一個細胞,尤其是標記、離心、洗滌的過程中,盡量使用尖底EP管或者試管,用吸管或者移液器去上清。
3、注意保持流式細胞儀的管道清潔。注意體現為日常儀器保養,以及上樣前注意沖洗進樣針和管道,避免管間污染。
4、方案設計中,注意覆蓋常見疾病重要診斷相關標志,并且因為胞漿染色處理過程復雜,容易丟失細胞,所以盡量使用胞膜抗體替代胞漿抗體,除非細胞量大,或者不可替代的情況下,才會使用胞漿抗體。
5、獲取前,使用血液標本調整好儀器條件,避免用珍貴的腦脊液標本調整儀器條件。
6、獲取過程中,注意盡可能收集所有腦脊液細胞。但是也要避免獲空。
7、分析過程中,注意正確識別非特異性染色、死細胞與真正的細胞。
8、報告的時候,因為腦脊液標本細胞數量少,而流式細胞術對于細胞檢測真實性有效性的判斷,一般是要求最少20-25個有效細胞(特殊情況下,有人提出10個細胞聚集、背景干凈,可以判斷有效),因此除了報告腫瘤細胞的比例,還要求給出細胞數,就是為了準確判斷腫瘤負荷和報告的可靠性。比如同樣20%腫瘤細胞,一個報告是8個細胞,一個報告是2000個細胞,前者結果可信度不高,后者是有效報告。
鑒于臨床實際工作當中,大家所用機型不一致,如四色流式、八色流式、十色流式,甚至20多色的全光譜流式。雖然目前主流機型是3激光8-10色,但是為了讓共識更具有適用性、可行性、普及性,筆者提供了不同方案供大家選擇。對于這種方案推薦,共識中尊重每一個單位,采取建議參考的方式。
共識中建議大家隨報告提供彩色圖片,因為腫瘤是一個重大疾病,治療過程漫長,患者經常會轉院和會診,并根據初治免疫分型進行隨訪,所以經常會需要報告供同行參考。彩色圖片是提供給同行參考的重要圖像依據。
總之,流式細胞術檢測腦脊液腫瘤細胞非常重要,為了更好地讓每個有條件的實驗室做好流式細胞術檢測腦脊液標本,王卉主任和劉貴建主任代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組織眾多行業內著名專家完成了這個共識。希望給臨床醫師提供快速、準確的報告,從而讓患者盡早獲得精確診斷和適當治療。
王卉個人簡歷
陸道培醫療集團(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北京陸道培醫院、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檢驗科副主任(副院長級)、流式細胞室主任,信納克(北京)生化標志物檢測醫學研究有限責任公司主任、CEO、CMO。從事流式細胞術檢測20年。取得4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作品登記。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流式細胞分析診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檢驗學會血液和體液檢驗分會副會長;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血液委員會常委;中國臨床流式聯盟常委;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學組委員、中國血液免疫學會流式學組委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細胞分析專委會委員,等。累計在全國和各省市學術會議上講座700余場,足跡遍布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臺灣);累計接收進修醫200名,來自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臺灣)。獨立簽發40萬臨床報告,每個月標本中40%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會診病例。
1955年畢業于同濟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后任職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1957年起主要從事血液病臨床和實驗研究。1981年創建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并擔任所長,1984年起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主任教授、北京大學血液病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首席專家),擔任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等國內多所大學的教授或兼職教授。
陸道培院士是原國家衛生部第一屆血液質量委員會主任,衛生部聘請的醫療損害責任鑒定唯一的血液病專家。自1984年至2005年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隨后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學名詞審定工作委員會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多屆常務委員、第六屆主任委員及第七屆名譽主任委員、造血干細胞學組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擔任中華骨髓庫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是跨越兩岸三地中華造血干細胞協作組(CSBMT,Chinese Society of BMT)、亞太骨髓移植登記組(APBMT, Asia-Pacific BMT)、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的發起人。
陸道培院士促進了我國造血干細胞移植事業的迅速發展,1964年成功完成亞洲第一例異體骨髓移植;1981年成功完成中國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陸道培、黃曉軍建立了 GIAC方案,在開展親屬間HLA配型半相同移植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使得半相同移植與同胞相合移植的結果相媲美,該項臨床結果于2005年發表在血液學領域著名的雜志《Blood》上。在國際上進行了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治愈無丙種球蛋白血癥,首先證明硫化砷類藥物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有卓效。
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陳嘉庚醫藥科學獎、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終身成就獎等多項重大獎勵。并榮獲國際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授予的2016年杰出服務貢獻獎(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是我國目前唯一獲此榮譽者。
祝賀陸院士獲此殊榮,實至名歸!
]]>